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治疗进展_第1页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治疗进展_第2页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治疗进展_第3页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治疗进展_第4页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治疗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治疗进展急诊急救部王宗林ROSC率已显著提高(40%~60%)。心脏骤停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并未减低,即使恢复自主循环的患者的死亡率仍高达67%。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arrestsyndrome,PCAS)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后异常的病理生理学状态。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脏骤停后脑损伤,心脏骤停后心功能障碍,缺血—再灌注损伤持续存在的诱发病变。PCAS至少包括四个组成部分成人生命链心搏骤停后脑损伤病理生理

脑血管自动调节受损、脑水肿(有限)、缺血后神经变性

昏迷、惊厥、肌阵挛、认知障碍、持续性植物状态与脑死亡,继发性帕金森病,还包括脑皮质卒中,脊髓卒中临床表现

治疗性低体温、早期血流动力学最优化、气道保护及机械通气、控制抽搐、控制氧合(SPO294%-96%)、支持治疗治疗心搏骤停后心肌功能不全病理生理

整体性运动机能减退(心肌顿抑)、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心输出量下降、低血压、心律失常、心血管性虚脱临床表现

AMI血管成形、早期血流动力学最优化、静脉输液、正性肌力药、主动脉球囊反搏、左心辅助装置、体外膜氧合治疗系统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生理

SIRS、血管调节受损、血液凝固性增加、肾上腺抑制、组织氧输送和利用受损、对感染的耐受性下降

进行性组织低氧/缺血、低血压、心血管性虚脱、发热、高血糖、多器官衰竭、感染临床表现

早期血流动力学最优化、静脉输液、血管加压剂、高容量血液滤过、控制体温、控制血糖、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治疗持续性病理状态病理生理

心血管病(AMI/ACS);肺疾病(COPD,哮喘);脑血管意外;肺栓塞;中毒;感染;低血容量(出血、脱水)

根据病人情况和伴随的心搏骤停后综合征进行疾病特异性介入治疗治疗

随病因而异临床表现治疗治疗重点在于根据轻重缓急,及时纠正心搏骤停后综合征的各种病理生理学异常治疗一般要遵从重症监护病房(ICU)急危重症治疗的基本规范还要突出强调一些对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有积极意义的特殊措施,强调治疗的时间敏感性心脏骤停后管理的最初目的心脏骤停后管理的后续目的治疗(1)1.一般治疗措施及监护2.呼吸支持3.循环支持4.亚低温治疗5.控制血糖6.神经系统保护性用药及其预后判断重症监护监测项目一般重症监测O动脉导管O脉搏血氧饱和度O连续心电监护O中心静脉压O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O体温(膀胱、食道)O尿量O动脉血气分析O血清乳酸盐O血糖、电解质、血细胞O胸片血流动力学监测O超声心动图O心输出量(无创/肺动脉导管)脑监测O脑电图OCT或MRI监测血红蛋白浓度与血细胞比容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静脉血氧饱和度尿量与乳酸盐清除率早期血流动力学优化最佳MBP:与心搏骤停的持续时间有关脑灌注压=MBP-颅内压MBP在65-90mmHg,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可获得良好的转归[1][1]SundeK,etal.DraegniT,SteenPA.Implementationofastandardisedtreatmentprotocolforpostresuscitationcareafterout-of-hospitalcardiacarrest.Resuscitation.2007;73:29–39.血红蛋白浓度与血细胞比容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静脉血氧饱和度尿量与乳酸盐清除率早期血流动力学优化CVP:一般控制在8-12cmH2O为宜某些持续性病理状况可能导到致CVP升高;肺水肿;系统性缺血与再灌注可引起血管内血容量的不足给予何种液体(晶体或胶体),证据尚不充分血红蛋白浓度与血细胞比容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静脉血氧饱和度尿量与乳酸盐清除率早期血流动力学优化SvO2:理想值目前尚无前瞻性实验确认静脉氧过多现象:CPR后尽管组织氧供不足,但是静脉血氧饱和度却有升高,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使用肾上腺素的患者身上常见[1]机理:微循环衰竭或线粒体衰竭导致组织氧利用受损[1]RiversEP,etal,AlexanderME,NowakRM.Venoushyperoxiaaftercardiacarrest:characterizationofadefectinsystemicoxygenutilization.Chest.1992;102:1787–1793.血红蛋白浓度与血细胞比容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静脉血氧饱和度尿量与乳酸盐清除率早期血流动力学优化尿量:一般维持在0.5mL·kg-1·h-1亚低疗法:1mL·kg-1·h-1(尿量)乳酸盐清除率:受惊厥、大量运动、肝功能障碍及亚低温影响血红蛋白浓度与血细胞比容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静脉血氧饱和度尿量与乳酸盐清除率早期血流动力学优化HGB:理想浓度尚未确定挪威发表的心搏骤停处理草案中建议HGB是90-100g/L治疗(1)[1]BalanIS,etal.Oximetry-guidedreoxygenationimprovesneurologicaloutcomeafterexperimentalcardiacarrest.Stroke.2006;37:3008–3013.呼吸支持在缺血再灌注阶段,吸入氧分数(FiO2)的水平既要能够满足氧供的需求,同时要避免过度通气所导致的自由基损害作用。自主循环恢复后,应该尽可能减低FiO2,以维持动脉血氧饱和度≥94%的水平即可。治疗(1)BalanIS,etal.Oximetry-guidedreoxygenationimprovesneurologicaloutcomeafterexperimentalcardiacarrest.Stroke.2006;37:3008–3013. 维持6~8mL/Kg预测体重的VT及吸气平台压≤30mmH2O可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107。因为低VT(6mL/kg)通气与肺不张发生率的增高相关,因此就要考虑使用PEEP及其他的“肺复张策略”程序。

控制通气10~12次/min,维持PaO2:40~45mmHg或PETCO2:35~40mmHg)治疗(1)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心脏骤停的患者实施体外心肺复苏模式与传统心肺复苏方式相比,更能提高患者短期和长期的存活时间和生活质量。

但目前对ECPR的临床研究证据仍不充分,因此新近心肺复苏指南并没有将ECPR纳入常规运用范畴。2010美国心肺复苏指南,第9部分,心搏骤停后综合征循环支持血流动力学优化早期目标CVP达到8~12mmHg,平均动脉压(MAP)为65~90mmHg,SCVO2>70%,血红蛋白>8g/dl,乳酸盐<2mmol/l尿量>0.5ml/kg/h(在亚低温治疗时可能有所升高)氧供指数>600mL·min-1·m-2[1]DionStub,etal.PostCardiacArrestSyndrome:AReviewofTherapeuticStrategies.Circulation.2011Apr5;123(13):1428-35脑灌注压

CPP=MAP-ICP提高MAP的水平能够减轻心脏骤停后的大脑缺氧和无复流现象治疗(2) 心脏骤停后低血压的一线干预措施是通过静脉补液以改善右心室充盈压。 静脉补液未能达到预期的血液动力学目标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并尽快行超声心动图检测。 如果心脏射血分数(EF)在心脏骤停后72h后仍持续降低,同时EF<45%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循环支持设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装置。经皮心肺转流术体外膜式人工氧合法经胸廓辅助人工心脏心脏骤停后的心律失常的治疗一般采用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和电疗法,同时需要防治电解质平衡紊乱。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时考虑使用胺碘酮。在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过程中应避免加重心脏骤停患者低血压和心肌收缩力下降。对于因心律失常而导致心脏骤停的患者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安置心脏起搏器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不主张预防性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及溶栓急性冠脉综合征是诱发心脏骤停的最常见原因最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测,明确是否有急性ST段抬高的出现。对ACS或STEMI的患者,应尽早给予PCI或溶栓的治疗手段进行治疗,不能因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或应用亚低温治疗而延误。PCI联合亚低温治疗与单独PCI治疗相比,患者的死亡率减低了40%,神经系统的预后也显著改善。 对于ROSC后的STEMI患者如果持续昏迷则提示可能具有冠脉的多支血管病变,在PCI基础上应给予通气,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及血管升压药物治疗。心电图检查没有ST段抬高并不能排除冠状动脉闭塞,因此对于院外心脏骤停ROSC后的患者推荐使用冠脉造影。DionStub,etal.PostCardiacArrestSyndrome:AReviewofTherapeuticStrategies.Circulation.2011Apr5;123(13):1428-35.[1]吴騑等.乌司他丁对危重患者器官功能保护作用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8,15(5):269-271[2]WangW,etal.Changesoftumornecrosisfactor-αandtheeffectsofulinastatininjectionduringcardiopulmonarycerebralresuscitation.HuazhongUnivSciTechnologMedSci,2004,24(3):269-271溶栓治疗 对于因肺动脉栓塞引发的心脏骤停患者可能有效,但目前尚无证据证实或否认其在其他原因引起心跳骤停患者中的作用。 替奈普酶治疗并不能改善患者30d的生存率,同时对于患者的ROSC,24h生存率,出院率和神经系统预后也无明显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替奈普酶治疗组患者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肝素在CPR过程中不允许被使用,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及抗血小板药物在急诊PCI治疗中同样需要避免使用。亚低温治疗亚低温治疗是目前唯一证实对脑保护有效的措施。 对院内任何心脏骤停ROSC后昏迷的患者均应亚低温治疗。 尽早予以32℃~34℃的亚低温治疗,时间应持续12~24h。血管内导管降温ThermoSuitSystemMedivanceArticSun亚低温机制: ①降低脑的代谢水平,减低氧耗,改善并恢复能量供给 ②抑制氧自由基产生,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③下调炎症介质的产生和炎症细胞的集聚,减轻炎症损伤 ④减低神经细胞及心肌细胞凋亡。亚低温治疗 诱导:静脉注射预冷的液体(0.9%的盐水或者林格氏液30ml/kg)或传统的冰袋包裹法。另外,需要加用神经肌肉阻滞镇静以防止寒战的发生,并能促进初期降温。 维持阶段:具有连续体温反馈功能的体内或体外降温装置以维持目标体温,并避免体温显著波动。 复温:一般推荐0.25℃~0.50℃/h的缓慢复温。低温诱导低温维持复温低温治疗的理想温度曲线控制血糖对于心脏骤停后ROSC成人患者,应该考虑使用适度控制的血糖(8~10mmol/L)目标策略。在心脏骤停后试图控制血糖浓度在较低范围(80~110mg/dl[4.4~6.1mmol/L)内是不可取的,这会增加导致低血糖危险性。神经系统保护性用药及其预后判断 ROSC后昏迷的患者癫痫和肌阵挛的发生率高达40%,其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的发生。 肌阵挛——氯硝安定、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及丙泊酚。 癫痫——流喷妥钠、苯妥英钠、苯二氮卓类、丙戊酸钠目前脑功能分类(CPC)仍是心脏骤停后神经系统预后评估的重要手段,但其敏感性较差。患者脑干反射缺失且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2提示其自主循环恢复72h后的神经系统转归较差,该评估手段具有较低的假阳性率。而体表诱发电位(SSEPs)是神经生理更为可靠的评测方法,如刺激中间神经后双侧N20波缺失,提示患者自主循环恢复24h后的转归不良Glasgow预后分级分级程度临床表现1

死亡

2植物状态无意识,有心跳和呼吸,偶有睁眼、吸吮、哈欠等局部运动反应。

3严重残疾有意识,但认知、言语、躯体运动有严重残疾,24h均需他人照顾。

4中度残疾有认知、行为、性格障碍,有轻度偏瘫、共济失调、言语困难等残疾,在日常生活与社会活动中尚能勉强独立。

5恢复良好能重新进入正常社交活动,并能恢复工作,但可有各种新后遗症。

不良预后定义:死亡;1个月后无意识;6个月后意识未恢复或严重残疾。CriticalCareMedicine:Volume24(2S)SupplementFebruary1996pp69S-80S病例2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S100β蛋白水平与心脏骤停患者神经系统的损伤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在OSC后24~72h,如患者血清NSE>33μg/L提示患者一月后转归较差,而S100β>1.2μg/L假阳性率为0%。 鉴于已经证实ROSC后给予PCI治疗或动脉支架置入也会导致两者表达的明显升高,因此单纯以NSE或S100β的水平来判断神经系统的损伤程度可能并不准确。镇静剂及神经肌肉组织剂镇静剂——改善患者与机械通气的配合、降低氧耗,减少应激相关性内源性儿茶酚胺的释放,消除寒战。咪哒唑仑、异丙酚、苯二氮卓类及阿片类神经肌肉阻滞剂——小剂量、短时间应用。癫痫发生率相对较高,进行持续EEG监测。激素心脏骤停后机体处于相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状态,并与高病死率相关;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血管加压素可以增加恢复自主循环的几率及生存出院率,但无法解释单独糖皮质激素作用的益处;能否改善预后不清楚;不建议对复苏后患者常规使用激素治疗。小结优化全身血液灌注,保持代谢内环境稳定,维持各器官系统功能,使患者尽可能有完好的神经功能。维持动脉血氧饱和度在94%-96。ACS患者早期行PCI术。亚低温治疗是目前唯一临床证实有效的脑保护技术,可与PCI同步进行。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避免低血糖发生。镇静剂、肌松剂可以降低氧耗并加快低温诱导,神经保护药物及激素应用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入院诊断谢谢第一节活塞式空压机的工作原理第二节活塞式空压机的结构和自动控制第三节活塞式空压机的管理复习思考题单击此处输入你的副标题,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第六章活塞式空气压缩机

piston-aircompressor压缩空气在船舶上的应用:

1.主机的启动、换向;

2.辅机的启动;

3.为气动装置提供气源;

4.为气动工具提供气源;

5.吹洗零部件和滤器。

排气量:单位时间内所排送的相当第一级吸气状态的空气体积。单位:m3/s、m3/min、m3/h第六章活塞式空气压缩机

piston-aircompressor空压机分类:按排气压力分:低压0.2~1.0MPa;中压1~10MPa;高压10~100MPa。按排气量分:微型<1m3/min;小型1~10m3/min;中型10~100m3/min;大型>100m3/min。第六章活塞式空气压缩机

piston-aircompressor第一节活塞式空压机的工作原理容积式压缩机按结构分为两大类:往复式与旋转式两级活塞式压缩机单级活塞压缩机活塞式压缩机膜片式压缩机旋转叶片式压缩机最长的使用寿命-

----低转速(1460RPM),动件少(轴承与滑片),润滑油在机件间形成保护膜,防止磨损及泄漏,使空压机能够安静有效运作;平时有按规定做例行保养的JAGUAR滑片式空压机,至今使用十万小时以上,依然完好如初,按十万小时相当于每日以十小时运作计算,可长达33年之久。因此,将滑片式空压机比喻为一部终身机器实不为过。滑(叶)片式空压机可以365天连续运转并保证60000小时以上安全运转的空气压缩机1.进气2.开始压缩3.压缩中4.排气1.转子及机壳间成为压缩空间,当转子开始转动时,空气由机体进气端进入。2.转子转动使被吸入的空气转至机壳与转子间气密范围,同时停止进气。3.转子不断转动,气密范围变小,空气被压缩。4.被压缩的空气压力升高达到额定的压力后由排气端排出进入油气分离器内。4.被压缩的空气压力升高达到额定的压力后由排气端排出进入油气分离器内。1.进气2.开始压缩3.压缩中4.排气1.凸凹转子及机壳间成为压缩空间,当转子开始转动时,空气由机体进气端进入。2.转子转动使被吸入的空气转至机壳与转子间气密范围,同时停止进气。3.转子不断转动,气密范围变小,空气被压缩。螺杆式气体压缩机是世界上最先进、紧凑型、坚实、运行平稳,噪音低,是值得信赖的气体压缩机。螺杆式压缩机气路系统:

A

进气过滤器

B

空气进气阀

C

压缩机主机

D

单向阀

E

空气/油分离器

F

最小压力阀

G

后冷却器

H

带自动疏水器的水分离器油路系统:

J

油箱

K

恒温旁通阀

L

油冷却器

M

油过滤器

N

回油阀

O

断油阀冷冻系统:

P

冷冻压缩机

Q

冷凝器

R

热交换器

S

旁通系统

T

空气出口过滤器螺杆式压缩机涡旋式压缩机

涡旋式压缩机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发并问世的高科技压缩机,由于结构简单、零件少、效率高、可靠性好,尤其是其低噪声、长寿命等诸方面大大优于其它型式的压缩机,已经得到压缩机行业的关注和公认。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由于涡旋式压缩机的独特设计,使其成为当今世界最节能压缩机。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运行平稳、振动小、工作环境安静,又被誉为“超静压缩机”。

涡旋式压缩机零部件少,只有四个运动部件,压缩机工作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达到压缩和排出压缩空气的目的。活塞式空气压缩机的外形第一节活塞式空压机的工作原理一、理论工作循环(单级压缩)工作循环:4—1—2—34—1吸气过程

1—2压缩过程

2—3排气过程第一节活塞式空压机的工作原理一、理论工作循环(单级压缩)

压缩分类:绝热压缩:1—2耗功最大等温压缩:1—2''耗功最小多变压缩:1—2'耗功居中功=P×V(PV图上的面积)加强对气缸的冷却,省功、对气缸润滑有益。二、实际工作循环(单级压缩)1.不存在假设条件2.与理论循环不同的原因:1)余隙容积Vc的影响Vc不利的影响—残存的气体在活塞回行时,发生膨胀,使实际吸气行程(容积)减小。Vc有利的好处—

(1)形成气垫,利于活塞回行;(2)避免“液击”(空气结露);(3)避免活塞、连杆热膨胀,松动发生相撞。第一节活塞式空压机的工作原理表征Vc的参数—相对容积C、容积系数λv合适的C:低压0.07-0.12

中压0.09-0.14

高压0.11-0.16

λv=0.65—0.901)余隙容积Vc的影响C越大或压力比越高,则λv越小。保证Vc正常的措施:余隙高度见表6-1压铅法—保证要求的气缸垫厚度2.与理论循环不同的原因:二、实际工作循环(单级压缩)第一节活塞式空压机的工作原理2)进排气阀及流道阻力的影响吸气过程压力损失使排气量减少程度,用压力系数λp表示:保证措施:合适的气阀升程及弹簧弹力、管路圆滑畅通、滤器干净。λp

(0.90-0.98)2.与理论循环不同的原因:二、实际工作循环(单级压缩)第一节活塞式空压机的工作原理3)吸气预热的影响由于压缩过程中机件吸热,所以在吸气过程中,机件放热使吸入的气体温度升高,使吸气的比容减小,造成吸气量下降。预热损失用温度系数λt来衡量(0.90-0.95)。保证措施:加强对气缸、气缸盖的冷却,防止水垢和油污的形成。2.与理论循环不同的原因:二、实际工作循环(单级压缩)第一节活塞式空压机的工作原理4)漏泄的影响内漏:排气阀(回漏);外漏:吸气阀、活塞环、气缸垫。漏泄损失用气密系数λl来衡量(0.90-0.98)。保证措施:气阀的严密闭合,气缸与活塞、气缸与缸盖等部件的严密配合。5)气体流动惯性的影响当吸气管中的气流惯性方向与活塞吸气行程相反时,造成气缸压力较低,气体比容增大,吸气量下降。保证措施:合理的设计进气管长度,不得随意增减进气管的长度,保证滤器的清洁。2.与理论循环不同的原因:二、实际工作循环(单级压缩)第一节活塞式空压机的工作原理上述五条原因使实际与理论循环不同。4)漏泄的影响5)气体流动惯性的影响1)余隙容积Vc的影响2)进排气阀及流道阻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