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和国时期日本法的盟神探汤
在古代日本对中国的封建权利的移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始准备阶段(公元3-644年),第二阶段是全面移植和明智选择阶段(645-111),第三阶段是转型和融合阶段(1192-1868)。本文试图对此探赜索隐,略陈管见。一、从神授法到司法公元3世纪时,在日本列岛出现了统治大和北半部以及北九州平原的氏族部落联盟——大和国,4世纪逐渐强大,5世纪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和国曾几次遣使来中国,公元478年,倭王武受封为“安东大将军”。中国文化从此陆续传入日本。这一时代是日本的上古时代、固有法时代、习惯法时代和奴隶制法时代,也是移植中国法律加入中华法系的前期准备阶段。此阶段日本法制史料极少。除了后期的《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以外,此时期日本法均为不成文法,且各地习惯法极不统一,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三位一体,没有分化开来,这种行为规范叫“祝词”,类似于中国奴隶社会时的“礼”。在日本初期的氏族国家里,司祭者的祭语被当作行为规范,“祝词”乃祭语,故祝词与行为规范也就同义了。大和国成立后,女王(也是司祭者)卑弥呼发表祝词,她的弟弟则根据祝词去从事世俗政治,由他来对民众宣讲祝词,于是祝词又具有了世俗政权者命令的意思。这时的祝词与今天的法律,意义更接近了。后来天皇的弟弟不再执掌世俗政权,“二王制”废除,祝词就由天皇的侍臣向臣民宣告。在日本史籍中记载着用于宣布法的大法山的传说。此时的法属于“神授法”。4世纪时,中国法律思想明显地输入日本,促使日本法由神授法向世俗法转变,司法制度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由神明裁判到根据证词和口供判案。日本早期有所谓“盟神探汤”现象,“盟神”是探汤的一个要素,即就某个特定的事情向神起誓;探汤的另一个要素是为了辨明宣誓的真伪而有目的地进行某种特定的行为,在《日本书纪》里这个辨别过程叫探汤,探汤在《隋书》里记载的是让犯人摸装入了毒蛇的壶中的小石头,可以称之为“毒蛇神判”。日本学者考证,《日本书纪》里还有让犯人摸烧红的斧头的“铁火神判”。“探汤”是综合了多种神判的一个词语。由于探汤在大和周围的氏族之间广泛使用,所以人们把它当成了神明裁判的代名词。根据《日本书纪》,大和朝廷进行审判时,“盟神探汤”现象已极少,审判人员首先重视的是作为证据的证词和犯人的口供。在这一阶段,中国的个别法律制度已被日本法所吸收。日本耶马台国有“其法,轻者没其妻子,重者灭其门户”,[1,5,8,11,17,23,25]这显然渊源于《汉律》、《魏律》的“夷三族”。在这一阶段的末期,以圣德太子为代表的统治者重视引进中国的法律制度,已开移植中国法制之先河。圣德太子(574-622)是用明天皇的儿子,原名厩户皇子。587年,日本内战爆发后,他联合苏我马子消灭了大贵族物部守屋一族,立苏我氏族中的皇女为天皇(即推古天皇),厩户皇子摄政(593-621年)。他执政期间,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以缓和阶级矛盾,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统治,603年颁行“冠位十二阶”(也叫“六色十二阶”冠位),它是以高句丽、百济尤其是中国的法制为蓝本制定的。冠位制是官爵等级制度,分为德、仁、礼、信、义、智六阶,每阶又分大小阶,故有十二阶,根据个人的才能授予京城附近的豪族中的个人(这一点与以后的冠位制和官位制不同),中国的《隋书》称被授予者为“内官”,涉及到中央政权机关的大夫阶层,但高官厚禄的大臣不在此列。冠位是官吏身份高低的标志,不得世袭。推古十二年(604年),圣德太子又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掺杂法家、道家、佛学思想颁布《十七条宪法》,作为统治国家的根本纲领,是日本第一部成文法。它是以汉文表述的官吏、贵族必须遵守的十七条政治原则(亦有人称之为政治道德、施政方针)和官吏的行为准则。条文全由中国古文典籍和南北朝时的流行语编成。如“以和为贵”、“上和下睦”、“以礼为本”、“信是义本”、“不怒人违”、“赏罚必当”、“使民以时”等。这些语句取自《周易》、《尚书》、《左传》、《论语》、《诗经》、《孝经》、《礼记》、《庄子》、《韩非子》、《史记》、《说苑》等文献典籍。《十七条宪法》过于理想、空泛,多系禁饬语,威格摩尔认为它类似于希伯来法中的十戒,未能顺利实施。但它在法制史上承前启后,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第一,它强调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国家意识,确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原则,对以后日本政体的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在幕府时代,重兵在握的“征夷大将军”也只能做实际的执政者,未敢上演中国那种“黄袍加身”取皇帝而代之的历史话剧。如果说中国的皇帝是“人王”,则日本的天皇更像人间的“神”。“信是义本”后来发展为极端忠君报国主义,形成了天皇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第二,它为以后建立律令国家、全国移植中国法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十七条宪法》内容中透露出来的信息是日本统治者想杂合儒、法、道诸家的法律思想,建立隋朝那样的封建帝国,以礼治为本,德主刑辅。它的颁布表明日本古代法的精神皈依了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的中华法系。第三,《十七条宪法》对以后日本的“法典编纂也有很大影响。”这部最早的成文法开了日本成文法之先河,确立了成文法在法律形式中的主导地位。此法虽称“宪法”,但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宪法。它诸法合体,以礼入法,对以后日本法典的结构也有深远影响。《十七条宪法》的母法,中国学者没有探讨过。日本法制史专家利光三津夫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其母法是比它早60年的中国法律:“十七条宪法是模拟北周(系西魏之误——笔者注)苏绰所作的六条诏书作成的,该诏书是《十七条宪法》的母法,前者是把治世心得总结为六条而得到的。虽然其文章本身与宪法没有直接的母子关系,但在以法家思想为背景、贯穿皇帝中心主义和理想这一点上两者的根本精神是一致的。”[1,5,8,11,17,23,25]苏绰(498-546)是西魏大臣,字令绰,为宇文泰所重,官至度支尚书兼司农卿。他向宇文泰建议制定计帐(租赋预算)、户籍制度和六条诏书——治心身、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规定地方官不通六条诏书者不能为官,后奉命据《周礼》改官制,未成而逝。笔者认为,苏绰的六条诏书只是《十七条宪法》的母法之一,表达方式相似,内容也有相近之处,但《十七条宪法》的内容显然远远超出六条诏书的范围。《十七条宪法》的作者还从中国古典政治书籍中吸收了思想材料(前面已阐述过);圣德太子显然还从当时日本国情出发而制定了有关条文;《十七条宪法》中还反映了圣德太子个人的执政想法,表达了分享最高统治权的要求,例如第17条“大事不可独断”,与其说是提醒他这个摄政不要大权独揽,倒不如说反映了他试图与天皇分享权力的潜意识,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当时专横跋扈的当权者苏我氏的不满情绪。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学者论述中国封建法的影响,往往忽视中国法律对“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的母法意义。利光三津夫能客观地分析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他还说过,“可以认为推古十一、十二年的立法是在8年遣隋使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综上所述,在前期准备阶段,中国法律思想观念已大量输进日本,局部移植中国法的试验已经开始并获得成功,后期开明的政治家产生了建立类似中国法律体系的远见卓识和迫切愿望。这就为大化革新及以后全面移植中国法奠定了思想基础。二、大化革新时期这一阶段以645年大化革新为起点,延续到镰仓幕府正式建立的前夕,经历大化革新时期(645-701年)、奈良时期(710-794年)和平安时期(794-1191年)。这段时期政权由天皇与封建主贵族掌握,故又称天皇制时期,日本学者也称之为律令时代、继受法时代。1.孝德天王改革新诏645年6月,新兴封建势力的代表中大兄皇子联合神袛伯(祭祀官)、中臣镰足等人发动政变,中大兄皇子拥立孝德天皇,自己以太子身份摄政,留唐学生高向玄理和僧旻任国博士,建年号大化。646年元旦,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照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改革土地制度,把私有土地和部民收归国家所有(此时日本出现“公民”概念),实行“班田收授法”、定期的户籍制和统一的租调庸赋役制。第二,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仿唐制在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1,5,8,11,17,23,25],地方设国、郡、里三级地方政权机关。大化革新是当时中国先进的封建制与日本初期奴隶制相撞击的产物,留学隋唐的四国知识分子在大化革新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观念法》中的“观”天智天皇即位元年(668年),以藤原镰足(即中臣镰足,因有功赐姓藤原)为核心的一批官员编纂了《近江令》,主要编纂者是随遣隋使小野妹子来华留学的高向玄理和僧旻及百济归化日本之人沙宅绍明、许率母等人。该令共22卷,只有令没有律,施行于671-689年。《近江令》只适用于中央政府所在地。《近江令》在奈良时代初就全部烧失,现在只知道其冠位制和一些官名,就后人辑佚的篇目看来,“大都与《贞观令》相同。考其主要的依据,也不外乎武德、贞观、永徽三朝的令。这是唐代律令第一次在日本所发生的直接影响”。《近江令》与《飞鸟净御原律令》同为《大宝律令》的基础。它的编纂,标志着日本全面移植中国法律的开始。《近江令》由于亡佚,内容不明,制定的情况无信史,故有的日本学者否定它的存在,有的则认为它就是《飞鸟净御原律令》,还有人认为它是若干单项法令的汇编,不是法典。日本法制史学者利光三津夫认为,中国改朝换代时总要颁行新朝的大法,还要择吉日施行。即使前朝的法律相当完善,也要故意修改若干词句,换一个新的面孔出现,以象征新朝廷新气象,以新法典来振奋人心。《近江令》的有无可从中得到启示。当时日本也象中国一样注重制定、施行新法的时机。据《日本书纪》记载,《近江令》于天智天皇元年制定,于大友皇子的太政官就任时才施行。从这里可以推断《近江令》是存在过的。笔者认为,利光三津夫先生的分析是能成立的。3.《天武律令》及作《日本书纪》等重要制度的内容天武天皇在681年2月发表制定律令的计划,天武11年(686年)左右开始编纂,689年施行。律的卷数不明,令与《近江令》一样有22卷;《飞鸟净御原令》在官制、税制、地方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建立了近似身份制度的良贱制度。其条文无一条复存,内容仅能根据《日本书纪》等作若干推测,律令制的一些重要制度如班田制、户籍制、租庸制都规定在此法典中,律在此法典中开始出现。它成为后来《大宝律令》的基础。天武朝廷实施了新的位阶制,诸王以上12阶,诸臣48阶,加强了皇族内部统治,完善了官职秩序,天武天皇还下令制作“八色之姓”。天武天皇在位15年,以果断的统治方式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最终完成了大化革新的历史使命。《天武律令》的作者,中国学者认为系留唐学生伊吉博德以及粟田真人、中臣大岛等人;有的日本学者认为系685年从唐经新罗归国的宿祢甥、白猪史宝然等人。总之,出自留学生之笔。《天武律令》的母法一般认为系永徽朝的律令。日本泷川博士认为,“天武律令之蓝本必为武德、贞观、永徽三律令中之一。”4.养老律令—制定《大宝律令》文武天皇4年(700年)开始编纂,大宝元年(701年)制定,次年实施。由刑部亲王和藤原不比等人以《天武律令》为基础编纂而成,在编纂过程中曾派一名编者作为使节与其他人出使唐朝,但因风大未能成行。在757年施行《养老律令》以前,它是日本的基本法典。《大宝律令》在平安初期全篇佚失,其条文只有记了户令两个条文的木简遗传下来。可据平安时代初期编纂的《令集解》等引用的零星条文恢复其部分内容,718年颁布的《养老律令》保存了它的大部分内容。《大宝律令》实施后,天皇政府立即派遣唐使向唐朝介绍,并向本国官员讲解。从性质来讲,它是一部官制与刑事法典。律有6卷,令有11卷。律系刑法,令规定了天皇的地位、官阶、冠服、礼制、田地、租税、学校、兵刑、户籍以及身份制度。《大宝律令》的母法是《唐律》,以永徽律令及武则天垂拱元年之《垂拱格式》为主。规定国家组织及官吏职责的令较有自己的特色。[1,5,8,11,17,23,25]律基本上照搬唐律,除名例律分上、下篇外,其12篇篇目、次序与《唐律》一模一样,律文文句完全相同的也不少。律不同的,在于有些方面简省了些,如将《唐律》中的“八议”改为“六议”,去掉“议勤”、“议宾”;将《唐律》中的“十恶”改为“八虐”,省去“不睦”、“内乱”;因日本疆土比中国小得多,故流刑不明载里数,只分近流、中流、远流三等;量刑因受佛教影响有所减轻等。《大宝律令》是日本古代法律史上划时代的法典,其颁布标志着日本古代以律令为主的法律体系的确立。它对作为律令国家的日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作了规定,确立了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以贵族为主体的官吏制度和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日本学者将大宝元年至镰仓幕府成立止这段时间称为“律令制时代”。有的日本学者认为,“《大宝律令》取日本旧有散漫之不成文习惯法而代之,而其影响于后世之效力足与优士丁尼大帝之法典媲美,其造福了日本之价值,尤高出其上。”5.日本学者的争论此律令是元正天皇养老年间(718)制定的,故名“养老律令”。天皇命令藤原、不比等人将经历了近1个世纪的封建新政法典化,修订《大宝律令》而成,但内容无大差别,757年施行;17世纪后徒有其名,形式上持续保存到明治维新以后。一般认为此律令是在养老2年制定的,但这年编纂者中最权威的法律专家为收集资料而到中国访问学习,年底方回,因此实际编纂应是在养老3年。此律令制定后过了近40年才施行,推迟施行的原因尚不明确,日本学者推测可能与不比等大臣的逝世、圣武天皇即位后的病疫流行有关。《养老律令》由《养老律》和《养老令》两大部分组成。《养老律》共10卷13篇约500条。《养老令》有13卷30篇932条。《养老律》已大部散佚,江户时代石原正明等收集逸文八卷于《国史大系》和《日本律令注释》中,日本小中村、清矩博士等所编《日本古代法典》一书中收3卷4编(名例上、卫禁、职制、贼盗)。《养老令》大部分收入现存的《令义解》中,仅散佚《仓库》、《医疾》二篇。关于《养老律令》的母法,中、日法学家历来有争论。一部分日本学者如泷川博士和中国的杨鸿烈认为,《养老律令》之蓝本为永徽律令而非开元律令;[1,5,8,11,17,23,25]另一些日本学者则认为,“大宝以前的律令都可以认为是以唐永徽律令为母法的,但此律令是以唐开元三年律为参照的,它与《大宝律令》的差别大都是因此而产生的”。此争论是因为《唐律疏议》的制作年代之争引发的。中国历代文献均认为,《唐律疏议》是高宗永徽四年(653年)的《永徽律》律疏;但日本学者佐藤诚实博士认为它有为中宗、武后、玄宗避讳之处,对此说提出怀疑,后日本学者考定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新颁行的《开元律》的律疏。以后日本法史学者几乎都认定《唐律疏议》系开元年代的产物。《养老律令》是开元六年编撰的,按日本学者观点,《唐律疏议》是开元二十五年之作,比《养老律令》还晚了19年。二者制作年代相差19年,这一点使法史学者要么去论证《唐律疏议》的制作年代是在开元以前(中国法史学者杨廷福在《唐律初探》中设专篇论述过),要么推断《养老律令》与《唐律疏议》不是“母子关系”而“实为兄弟关系”。笔者认为,从现存《养老律》的篇目、次序、条文来看,它与《永徽律》完全相同,可得出二者有亲缘关系。姑且对日本学者考定的《唐律疏议》为开元二十五年之作一说存而不论,也可以推断《养老律令》为《唐律疏议》之“子法”。因为虽然《养老律令》编纂于开元六年,比日本学者认定的“开元律疏”颁布“早19年”,但是《养老律令》直到757年才实施,比《唐律疏议》颁行的年代(737年)晚了20年。《养老律令》编撰后推迟了近40年才实施,期间天皇换了几个,社会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因而可以推断《养老律》开始编撰时尚未有《唐律疏议》可供参考,但施行前以《唐律疏议》为蓝本进行了修订,故最后颁布的《养老律》与《唐律疏议》几乎一模一样。《养老令》的932条,有的学者认为系从《新唐书·艺文志》所载《贞观令》1546条中删略600多条而成。但实际上《养老令》与《养老律》一样,编纂后在施行前做了若干修改,如《田令》就有改动,743年天皇政府发布过“垦田私有令”。有的学者将《养老令》中的《田令》与唐开元二十五年的《均田令》进行比较,发现完全相同的共有11条,占总条文的30%;结合日本国情予以增删和改变的有16条,占总条文的43%,故可知《养老令》的母法为唐开元二十五年令。723年,为了鼓励垦田,日本开始实行“三世一身法”,对班田收授法规定的土地公有制进行了重大修改,规定利用新的灌溉设施开垦的土地归开垦者3代人拥有。743年又颁布《垦田永年私有法》即“垦田私有令”,进一步规定开垦的土地归开垦者长期私有。这是日本土地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的标志,是日本封建庄园制发展的起点。《养老律令》施行以后,还做了部分修订,如769年留唐回国的吉备真备、大和长冈编纂了《删定律令24条》,791年施行;其后橘入居等人又编纂了《删定律令45条》,797年施行。修订的原因可能是为了消除《养老律令》中条文之间的矛盾现象。删定律令的内容不详,只有数条收录在后来的《令集解》中。弘仁3年废止删定律。6.政府管理和《养老令》的编纂南朝《养老律令》施行以后,统治者主要关心的是格式的法典化,除部分删改修订外,没有再大规模地全面修订律令(《养老律令》在形式上保持到明治维新以后)。弘仁以后,除格式以外,引人注目的立法工作是编纂《令义解》。826年,明法博士额田今足向政府提出编纂《律令问答手册》计划,后来,计划本身发生了变化,因为日本法是子法,日本法中的律包含了中国唐代的“律疏”,所以只对令进行了“义解”。实际开始编纂是在天长5年(828年)左右,编纂者从多种注释中挑选出恰当的,然后逐一汇集。这项工作持续了10年(一说5年)。诠释《养老令》的《令义解》共10卷,成为后人研究日本律令的重要文献。“义解”的注释超出了条令解释的范围,是一种立法性解释,其中不乏新的法律规范。此书类似于中国的《唐律疏议》,作为官方的法律解释著作,具有法律效力。日本法律专家编纂《令义解》,显然也是受到中国唐朝编纂《唐律疏议》的启迪。7.《观念法》的编纂在日本法中,格是局部修改律令中不合适的条项,表现为天皇临时发布的诏敕和太政宫的指示;式是补充律令格的施行细则。格式可以单独以诏、敕的形式发布,也可以以法典形式出现。在中国,每次编纂律令都要编纂格式,但在日本,格式的法典化是在律令编纂结束之后的平安时代初期。开始是几位官吏计划的,如淳仁明、石川年足等人编纂了《别式》20卷,旨在整理法令,消除法律之中的矛盾。701-819年的格和式在820年被汇编成《弘仁格》和《弘仁式》,合为一部新的法典称《弘仁格式》。它是第一部格式法典。传说格有10卷,式为40卷。其内容是收集自大宋元年到弘仁10年的单行法。其编名等形式与唐朝的格相同。其中《弘仁仪式》和《内里式》对宫中礼仪作出了明确规定。《弘仁格式》在天长7年开始部分施行,后经修正,于承和7年全面施行。《弘仁格式》只有式两篇即“式部(下)”和“主税(上)”流传下来,其余的只有格的目录收录于《弘仁格抄》中。819年,嵯峨天皇下诏积极推动学习中国唐代文化,天下礼仪、男女服饰都要一仿唐制。嵯峨时代是继天平时代之后出现的又一个“唐化”高潮时代。清和天皇贞观11年、13年,分别编纂施行了格和式。《贞观格》有12卷,《贞观式》为20卷。《贞观格式》颁行后,《弘仁格式》并未废止,后法与前法均有效。最后进行系统编纂的格式是《延喜格式》,于延喜5年左右开始编纂,格于延喜7年编成,8年施行;但式大约于20年后的延长5年才编成,共50卷(一说《延喜格》为50卷,《延喜式》为10卷),40年后康保4年由诸司颁布施行。《延喜格》是《贞观格》的继承,汇集了从贞观到延喜年间的格。《延喜式》综合了弘仁、贞观二式,还加入了延喜以前的式条,文体也改成了律令风格的条文体,编纂工程较大,立法技术较高。《延喜格》已佚失,但《类聚三代格》集弘仁、贞观、延喜三代格之大成,从中可了解《延喜格》之基本内容。《延喜式》则全部保存下来。《延喜格式》也是“脱胎于唐代的‘格’和‘式’的”[1,5,8,11,17,23,25]。综上所述,在全面移植、合理选择阶段,日本统治阶级根据本国国情,全面吸收中国唐朝的法律,同时加以必要的斟酌修改。日本没有接受或引进时加以变通的法律制度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日本没有移植中国的科举制度。日本为什么没有引进此制,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日本之所以没有采取唐朝的科举制度,是因为皇权始终比较弱,而大贵族有强大的势力”。“大贵族垄断了整个政府以及地方的职位,从统治阶级的中下层即一般地主阶级中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在日本是不可能实行的。”中国的科举旨在排除贵族干扰,培养听命于皇帝的官僚。日本官制以荫位制为主,难以推行科学举制。笔者认为之所以没有引入,可能与603年圣德太子制定“六色十二阶”冠位、647年孝德帝制定“七色十三阶”冠位有关。唐朝是根据科举制任用官员,日本则是根据身份来决定,官员的选用、罢免、升职都以传统的家族秩序为前提而世袭,也可按法律的有关规定自然进行。日本贵族的特权不是以官职而是以位阶为标准设定的,没有官职但有位阶的人也能得薪俸。在这种“官位相当制”中,世袭的身份比人的才干更重要,这就排斥了科举制的引进。另外,当时日本没有具备实行科举制度的社会条件,如教学机构、设施不健全。第二,日本没有从中国引入宦官制度。没有引进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成为这个制度背景的一项重大的畜牧技术——家畜的阉割术也没有传入”;也有的学者指出是天皇不要三宫六院和众多的嫔妃。笔者认为,日本没有引进宦官制度有三个原因:一是日本当时有的天皇是女性,如圣德太子摄政时的推古天皇就是女性。大化革新时有皇极天皇(孝德天皇的姐姐,孝德天皇死后,她再度践祚,称“齐明天皇”),690年即位的持统天皇也是女的(697年让位,但作为太上天皇辅助文武天皇钦定著名的《大宝律令》)。奈良时期则有元明、元正、孝谦3位女天皇,孝谦天皇两度掌权,重新践祚后称“称德天皇”,“奈良时代真正是女帝称雄的时代。”让阉人去伺侯,意味着从性的方面去防范女天皇,这无疑是对女皇莫大的侮辱。二是移植中国法律制度,是日本当时的上层人物中大部分人的主张,特别是留唐学生在移植中起了介绍、发动和促进作用,而士大夫阶层毕竟觉得宦官制度难以启齿,知识分子认为它有失斯文,故不予介绍,甚至反对引入。三是宦官制度是与姓氏制度和保证皇室的血统纯洁性联系在一起的,当时日本统治者并不象中国人那么重血统讲“正宗”。日本直到天武帝13年(公元685年)才作“八色之姓”,即在皇室与中央大员中确定八种家格的称号,815年才确定《姓氏录》。天皇皇位的继承在当时也未有章可循。笔者不同意部分日本学者提出的“天皇不要三宫六院和众多的女嫔妃”之说,因为“律令制度建立后,对后宫规模亦有规定。在皇后之下,有妃2人、夫人3人和嫔4人。”事实上男天皇的妻妾更多,如天武天皇有后妃10人,嵯峨天皇有妃妾28人。第三,日本是个岛国,地理位置、疆土面积、人口、社会风俗都与大唐帝国不同,国家机构没有大唐帝国庞大,社会关系也没有那么复杂,因此移植法制宜简不宜繁,移植过来的法律,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减少,而且在实质内容方面也趋于简单明了,如《大宝律令》将《唐律》的“八议”省为“六议”,将“十恶”改为“八虐”等。第四,日本在移植中国法律的过程中,确认、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的法律制度没有移植成功。天皇的初衷是希望将大一统的唐朝法律引进日本,确立天皇的专制政体。但是,日本在封建制度确立过程中没有削弱贵族的经济实力,出现了庄园制;庄园主为了确保既得利益和扩充势力,又通过庄司组织武装家兵,这样又产生了军事贵族阶级——武士团;在平安时期,藤原氏家族的大庄园主、大贵族“挟天子以令诸侯”,独揽朝政达两百多年。这样,日本形成了天皇和大封建贵族二元性的政治体制,没有形成巩固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以后幕府法、藩国法产生的历史原因就在于此。日本学者认为,“律令体制实际上是由中央贵族共治的集团统治,其内部存在着以个人专制为目的的天皇权力与制约天皇的中央贵族之间的对抗关系,权力并不是集中在天皇一人手中。”[1,5,8,11,17,23,25]第五,日本保留了固有法中的一些因素。例如日本官制中的权力分立不明显;中央官制中设置了与太政官并列的中国没有的“神祗官”;皇位的继承也没有仿照中国的“父死子继”原则,皇帝不一定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有立弟弟为太子的,也有立先帝的儿子为太子的,皇位继承有让位制,有女皇制(中国仅唐代有武则天一位女皇),有天皇退位后重新即位制;日本固有法允许近亲结婚的规定也使中国“同姓不婚”的原则未能引入,日本天皇中,就有以侄女为妻妾的(天智天皇曾将自己的4个女儿嫁给胞弟、即后来成为天皇的大海人),有以外甥女为妻的(孝德天皇即位后,就册立过自己的外甥女间人皇女为皇后),781年即位的桓武天皇甚至将自己的亲妹妹酒人皇女“纳入宫中为妃,生朝原皇女。”第六,日本固有法中有一夫多妻制原则,这一原则使日本移植中国法中一夫一妻制原则时走了样。移植时,称前妻为妻,后妻改称“妾”,但“妾”仍为夫的二等亲,与妻的地位平等。日本封建法中的婚姻家庭法保留了较多的本民族特点。这一阶段移植中国法律对于日本法以后的发展格局,对于中华法系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第一,由于全面引进中国封建法律,律几乎全部条文都是唐律的翻版,所以实现了日本法的历史形态的变革,日本法从奴隶制法进步为封建制法。第二,在移植中,日本国民接受了儒学的影响,中国的封建法律思想移植过去沉淀为日本国民的基本法律观念和社会秩序观念;适用继受法的司法实践的结果,又巩固或形成了与中国封建法制相类似的法律概念、范畴、立法技术和司法机制。法律条文是易变的,但这些制定条文的内在的、基本的东西却是相对稳定的,在人们的观念中甚至是根深蒂固的。以后日本的幕府时代虽然不再象这个阶段一样大规模移植中国法,有些法典甚至在形式上与中国法判若云泥,但日本幕府时代法律的实质内容及所体现出来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苏州比亚迪车主活动方案
- 节日热点活动方案
- 聋人相亲活动方案
- 肉类自动切割包装机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项目商业计划书
- 英语元旦活动方案
- 网红活动商场活动方案
- 艺术汇报活动方案
- 英语球类活动方案
- 粽子游戏活动方案
- 红枣滋养亮颜面膜行业跨境出海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党章党纪知识竞赛题库附答案(60题)
- 2025年生产安全事故案例盘点
- 矿山井下照明专线施工方案
- 2025年金融学专升本金融市场学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学校意识形态自查报告
- 2025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招聘教师70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全国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新闻采编实务综合能力测试题及答案
- 国寿财险总公司招聘笔试题库
- 施工现场风险评估方案
- 2025年中国聚α-烯烃(PAO)基润滑剂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评估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财务状况改善计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