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年风俗_第1页
各地新年风俗_第2页
各地新年风俗_第3页
各地新年风俗_第4页
各地新年风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各地新年风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美国日本巴西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埃及英国俄罗斯法国德国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贴春联

春联又叫桃符,相传古代的鬼域世界中,有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代表平平安安。另外还要供一盆年前烧好的饭,叫隔年饭,象征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又叫“二米子饭”,因为有黄有白,所以又称为“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爆竹

传说以前有一种怪物叫年,每当新年来临,它就要下山吃人,人们为了躲避它都搬到山脚去。有一年村民正在整理东西准备向山脚奔去,年兽突然来袭,把屋子掀了个底朝天,正准备攻击一个村民,突然,不知从何处传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只见另一个村民正在拼命地燃放烟花、爆竹,年兽不知道这是何物,吓得赶紧逃跑。年兽怕烟花爆竹这一消息马上传开了,村民们纷纷回到自己家。于是,每当新年来临,人们都要燃放烟花爆竹,以求得新年的平安。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之。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日本——敲钟一百零八下

除夕晚上,日本人称之为“除夜”。午夜时分,寺庙香烟缭绕,钟声齐鸣,而且往往敲一百零八下。据说是因为《佛经》里有“闻钟声,烦恼清”之句。日本人认为每敲一下,就会去掉一种烦恼,敲一百零八下,意味着清除所有的烦恼。钟声响后,人们涌向神社和寺庙,烧香拜佛,点签算命,称为“初诣”(意即第一次参拜)。元旦早晨,全家从年幼者到年老者依次排列喝屠苏酒,共尝青鱼子、黑豆以及稍带甜味的酱油煮小干鱼等。据说这象征吉祥的食物会带来子孙繁荣、身体健康。日本人称元旦初一为“正日”,元月1至3日,称为“三贺日”。在正日,小辈须先去父母那里拜年,向父母问安,然后到亲友家拜年。按习惯要吃年糕汤,日本人叫做“御杂煮”。新年里,各户门口上方往往都拉起一条草绳或用草绳编的圆圈,称为“注连绳”或“注连饰”。有的还摆上一些松竹,叫做“门松”。人们还将鹤、龟等象征长寿的动物剪纸贴在住宅内外,祈祷平安。同时还根据十二生肖,刻个年肖,相互赠送。日本人将互赠贺年卡称为“飘舞的风筝”,遥致深情。在新年里收到谁收到的贺年片多,谁就会感到新的一年前途美好,财运亨通,格外喜悦。在最大城市悉尼,神秘火辣的土著歌舞典礼吹响狂欢的号角,舞者都穿着原始的装扮,男子全部白泥抹身,两眼周边涂以轮环,用树枝缚于足踝,腰间围着一小块兽皮。女子穿着飘逸的长袍,披散着头发。澳大利亚人一直非常尊重土著部落的文化和传统,特意把这个庆典作为重要节日的开幕式,规模宏大,汇聚国内最有名气的表演者。此外,声势浩大的千人冲浪比赛也挑动着人们的心弦,盛大的汽车展和美味烧烤大会更是让人一饱眼福和口福。推崇创意的澳大利亚人会自制各种各样的国庆装,穿在身上,带在头上,成为悉尼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澳大利亚——“迪斯科、袋鼠舞”

正当西欧各国在寒风呼啸中欢度圣诞节时,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恰逢热不可耐的仲夏时节。因此在澳大利亚过圣诞节,到处可以看见光着上身汗水涔涔的小伙子和穿超短群的姑娘,与商店橱窗里精心布置的冬日雪景、挂满雪花的圣诞树和穿红棉袄的圣诞老人,构成澳大利亚特有的节日图景。父母给子女最好的圣诞礼物,莫过于一副小水划。圣诞节弄潮是澳大利亚的一大特征。节日晚上,带着饮料到森林里举行“巴别居”野餐。人们用石头垒的露天灶中用枯树枝生火、上面架一块铁板,把香肠、牛肉、鲜鱼等放上去煎。吃饱喝足后,就跳起“迪斯科”或“袋鼠舞”,一直闹到深夜才结束。喝醉了的,便往草地上一躺,在如雷的鼾声中迎接圣诞老人的莅临。

俄罗斯送冬迎春的节日叫“谢肉节”,节期安排在春季大斋前一周。在这一周里人们仍然可以吃荤食或乳制品,这一周过后进入大斋期,人们将不得吃肉食和乳制品,故称谢肉节,意为大斋之前向肉食告别。人们用烤成金黄色的圆形小薄饼祭祀太阳,晚上则燃起篝火,烧掉用稻草扎成的寒冬女王像。人们以此欢庆经过漫长的严冬,春天明亮的太阳又开始为大地送来温暖。“谢肉节”持续7天,星期一为迎春节,家家户户煎制圆薄饼,作为节日的必备食品,吃时佐以鱼子、酸牛奶等;星期二为始欢节,人们邀请亲朋好友家的未婚姑娘和小伙子们一起娱乐,为他们牵线搭桥;星期三为宴请日,岳母宴请女婿;星期四为狂欢日,人们在大街上举行各种狂欢活动,开怀吃喝,尽情欢乐,庆祝活动达到高潮;星期五为新姑爷上门日,新女婿宴请岳母及其家人吃薄饼;星期六为欢送日,人们载歌载舞把象征寒冬女神的草人用雪橇送往村外烧毁;星期日为宽恕日,人们走亲访友,拜访邻里,请求他人原谅自己的过错。俄罗斯——“谢肉”迎春印度——额上涂红粉

印度人在除夕前,家家户户门前都张贴上各种精美的图画。元旦清晨,人们提着精制的小灯,拿着红粉包,出门向老人和亲友拜年,见了面,道了喜,就互相把红粉涂在前额上。年轻人则把红墨水装进水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