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练习 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练习 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练习 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练习 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练习 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基础过关练知识点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汉高祖为“矫秦县之失策”采取的具体措施是()A.任用酷吏打击地方豪强B.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C.完善三公九卿制强化皇权D.改革币制中央收回铸币权2.汉文帝曾两次下诏“除田租税之半”,此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定制。公元前167年,又宣布全部免去老百姓的田租,算赋也由过去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减至四十钱,徭役也由一年一服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这些措施的目的是()A.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B.为攻打匈奴养精蓄锐C.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D.确立重农抑商的国策知识点二西汉的强盛3.汉武帝时,规定诸侯王死后必须让所有子弟都有一块封地,令王国的领土分裂。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又借口诸侯王所献酎金的斤两、成色不合规定,废诸侯106人,此后,还以种种罪名废去一些诸侯。这表明汉武帝()A.继承了秦始皇的治国思想理念B.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旨在削弱地方的分裂割据势力D.维持地方诸侯王分封体系4.《汉书》记载:“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上令(严)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天子之宾客)外(公卿大夫)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该记载可以印证汉武帝时期采取了()A.北击匈奴B.内外朝制度C.尊崇儒术D.刺史制度知识点三东汉的兴衰5.在治国理政方面,东汉光武帝刘秀极力主张约法省禁、避免滥杀无辜,并多次大赦天下,还颁发了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这反映出光武帝的治国理念是()A.宽厚仁善B.严刑峻法C.宽严并济D.威严刚毅6.在十四任东汉皇帝中,从可考据的十三位皇帝的寿命来看,40岁以上的三人,占23.08%;20~39岁的六人,占46.15%;20岁以下的四人,占30.77%。这一现象导致()A.“七国之乱”的爆发B.“八王之乱”的兴起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D.五胡十六国局面出现知识点四两汉的文化7.《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之所以能著《史记》,得益于汉代“天下计书(赋税文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这一制度。这说明《史记》()A.使用了国家原始档案B.是记载赋税的著作C.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D.具有深刻的思想性8.《九章算术》第七章“盈不足”专讲盈亏问题及其解法。其中第一题为:“今有(人)共买物,(每)人出八(钱),盈(余)三钱;人出七(钱),不足四(钱),问人数、物价各几何”,“答曰:七人,物价53(钱)。”由此可见,《九章算术》()A.具有领先地位B.内容丰富C.贴近社会生活D.蕴含儒家思想[答题区]题号12345678答案拓展培优练1.[2023·河南郑州高一联考]汉初,利用“三老”的率众作用“导民以善”稳定局势,做出以“三老”为“民之师”暂替“以吏为师”的政策性调整。后来,文帝、景帝虽重提“以吏为师”,这时的“吏”已远不同于秦代纯粹的主法之吏,而强调廉吏为民表率,倡导官吏在地方行政治理的同时亦参与教化。汉代这些措施意在()A.肃清秦朝体制残存的影响B.推行休养生息政策C.构建天下一家的社会秩序D.削弱地方官吏职权2.[2023·云南曲靖高一期末]下表为西汉政府与南越的相关史实。由此可见西汉政府对南越的措施目的在于()时期史实汉高祖时期汉高祖十一年,汉高祖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接受汉王朝的封王,归化中央政权汉文帝时期赵佗除帝号复归汉朝,但是在南越国内,赵佗一直窃用皇帝的名号汉武帝时期平定南越,设置九郡,实行与内地一样的制度法令A.保持边疆地区稳定B.实施民族和睦政策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D.强化中央集权政策3.[2023·河南信阳高一期中]《史记》载: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这从根本上说明汉初()A.出现外戚干政B.王国势力膨胀C.君主专制加强D.丞相位尊权重4.[2023·江西上饶高一期末]秦始皇命蒙恬北击匈奴,筑长城。汉高祖以宗室女为单于阏氏,和他和亲。到武帝,才任用卫青、霍去病去征讨,收河套之地,置朔方郡。公元前60年,汉设置西域都护,并护南北两道。这反映了秦汉处理民族关系()A.因地制宜、因俗而治B.军事防御与教化并重C.不利于国家稳定统治D.采用相同的民族政策5.[2023·山西大同高一期中]西汉时,为打通与西域各族的交往,汉王朝采取了遣使劝说、和亲结盟、武力征讨兼而用之的方法,其中的武力征讨既有汉朝发兵直接征讨,更多的则是用“以夷狄攻夷狄”的方法,即依靠西域的兵、粮来制服西域之变。这反映出西汉()A.民族政策灵活多样B.固守“夷夏有别”观念C.丝绸之路正式开通D.大一统国家已经形成6.[2023·湖南长沙高一联考]早在先秦时期,《公羊传》就曾宣扬过“大一统”和“改制”思想,试图达到拨乱反正的效果。西汉时期,董仲舒就汉武帝在“天道”“人世”“治乱”三个方面的策问提出了更为系统的“大一统”学说、“天人感应”论以及独尊儒术等主张,后世将这些思想统称为“天人三策”。这反映出()A.儒学呈现出空疏繁琐的景象B.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C.董仲舒思想具有外儒内法的特点D.儒家思想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7.[2023·江苏苏州高一期末]秦末陈胜、吴广揭开反秦起义的序幕,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壮大,最终秦朝灭亡;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掀起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这是中国古代封建大一统国家覆亡的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下的斗争都()A.是突发的农民起义B.体现历史由英雄创造C.利用宗教发动民众D.源于阶级矛盾的激化8.[2023·湖南株洲高一期中]据记载,东汉豪强田庄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每年春耕前后,庄园主“赈赡穷乏,务施九族,自亲者始”。秋收前后,“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对同宗贫困而死者则纠合宗人,合族收葬。冬月腊日,“请召宗族、婚姻、宾旅、讲好和礼,休农息役”。这一现象()A.加快了土地租赁关系的形成B.导致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D.促进了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9.[2023·河南许昌高一期末]司马迁指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他以范蠡为例,说其“三致千金”,把财富分给贫贱时结交的朋友和远房的叔伯弟兄,“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司马迁这一言论意在()A.肯定人们的逐利行为B.说明仁义是财富的派生物C.强调对各业一视同仁D.指明商人发家致富的原因10.[2023·福建泉州高一联考]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其思想具有明显的“美汉”倾向。他把本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排挤出来,列入“传”中;也不承认王莽政权,故不把他列入“纪”中,而只是列在“传”的末尾。这表明()A.汉族为中心的民族共同体形成B.大一统思想的强化C.中央集权下纪传体通史的发展D.豪强地主势力膨胀[答题区]题号12345678910答案11.[2023·海南海口高一检测]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资治通鉴·汉纪十四》(1)根据材料一概述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的原因。12.[2023·湖南常德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秦汉时期出现较多的词汇:秦半两钱;蒙恬;汉承秦制;郡县制;西域都护;盐铁官营;张骞;凿空;刺史;编户齐民;田庄;五铢钱;大秦王安敦;霍去病;甘英;文景之治;“推恩令”;丝绸之路。请从材料中提取三个关联密切的词语,提炼一个主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基础过关练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矫秦县之失策”可知,刘邦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有分封子弟的缘故,为此刘邦建立汉朝之后,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的郡国并行制,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和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项。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除田租税之半”“全部免去老百姓的田租,算赋也由过去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减至四十钱,徭役也由一年一服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可知减免田租,减免算赋、徭役,体现了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目的是恢复农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C项正确;减免田租,减免算赋、徭役,并不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攻打匈奴”,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抑商”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的这些做法都是在削弱地方诸侯国的势力,说明他旨在削弱地方的分裂割据势力,C项正确;秦朝没有进行分封,所以削弱地方诸侯国势力的做法并不是继承自秦始皇,排除A项,汉武帝的做法是在削弱地方诸侯国势力,并不是激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B项;汉武帝是在削弱地方诸侯王势力,而非维持地方诸侯王分封体系,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B解析:据题干“内改制度”“中(天子之宾客)外(公卿大夫)相应以义理之文”等信息可知,汉武帝时期,对内改革制度,让天子宾客与公卿大夫彼此用义理来讨论国家事务,这说明属于内朝的天子宾客开始参与国家决策,外朝的权力被削弱,这是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朝制度,B项正确;北击匈奴与“征伐四夷”有关,但只是材料的一部分内容,不全面,排除A项;C、D两项与汉武帝有关,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选B项。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东汉光武帝减轻刑罚,释放奴婢,减轻了百姓疾苦,体现了宽厚仁善的治国理念,A项正确;光武帝主张约法省禁,而非实行严刑峻法,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光武帝采取严猛治国措施,排除C、D两项。故选A项。6.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皇帝寿命情况从侧面反映了东汉中后期,继位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进而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C项正确;“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初年,排除A项;“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排除B项;五胡十六国局面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7.答案:A解析:根据“天下计书(赋税文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可知,《史记》的成书使用了国家原始档案,A项正确;《史记》是纪传体通史,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史记》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排除D项。故选A项。8.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九章算术》第七章‘盈不足’专讲盈亏问题及其解法”可知,《九章算术》第七章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贴近社会生活,C项正确;题干《九章算术》没有与其他史料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具有领先地位,排除A项;题干材料只列举了第七章盈亏问题及其解法,无法得出内容丰富,排除B项;儒家思想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拓展培优练1.答案:C解析:材料“汉初,利用‘三老’的率众作用‘导民以善’稳定局势……而强调廉吏为民表率,倡导官吏在地方行政治理的同时亦参与教化。”体现了汉代的这些举措有利于地方治理、稳定局势,C项正确;肃清秦朝体制残存的影响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汉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削弱地方官吏职权,排除D项。故选C项。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由西汉政府要求南越归化汉朝到汉武帝时期“平定南越,设置九郡,实行与内地一样的制度法令”说明西汉政府对南越的措施目的在于维护国家政治统一,C项正确;“保持边疆地区稳定”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西汉政府加强对南越管理,目的是维护统一,不是实施民族和睦政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维护国家统一,强化中央集权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D解析:汉初既延续了秦的郡县制,又继承了周的分封制,对地方的管理实行郡国并行制。材料窦太后要求封皇后兄王信为侯,景帝交由丞相讨论,丞相反对,景帝遵从没有实行,说明皇帝不能推翻丞相做出的决定,决断国家大政要先听丞相的意见,充分说明丞相的地位很高,D项正确;西汉初没有出现外戚干政现象,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王国势力膨胀,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相权对皇权的限制,排除C项。故选D项。4.答案:A解析: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秦朝强调军事,汉朝采用多种方式手段来处理民族关系,这体现出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特征,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教化的措施,排除B项;秦汉的措施都有利于国家稳定,排除C项;二者的政策并不一样,排除D项。故选A项。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汉王朝采取了遣使劝说、和亲结盟、武力征讨兼而用之的方法,其中的武力征讨既有汉朝发兵直接征讨,更多的则是用‘以夷狄攻夷狄’的方法,即依靠西域的兵、粮来制服西域之变。”可见西汉在与西域的交往过程中,民族政策不断调整、灵活多样,A项正确;如果固守“夷夏有别”的观念,材料会更加强调等级和身份的差别,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西汉民族政策灵活多样,并非是强调丝绸之路的开通,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大一统国家形成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继承了《公羊传》的“大一统”思想,又根据《公羊传》发展出了更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思想,可见董仲舒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B项正确;西汉时期董仲舒新儒学是适应现实的政治需求而产生的,且形成了较为清晰的理论体系,并不存在内容空疏繁琐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只说《公羊传》具有“大一统”和“改制”思想,并没有体现“外儒内法”特点,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儒家思想的曲折发展过程,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秦末陈胜、吴广揭开反秦起义的序幕,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壮大,最终秦朝灭亡;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掀起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并结合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朝采取强力手段,用严苛的刑法来治理天下,赋税徭役繁重无比,使得阶级矛盾不断激化;“黄巾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休,边患战事不断等,贫苦农民向官僚地主发起猛烈攻击,可见这两种模式下的斗争都源于阶级矛盾的激化,D项正确;这两种模式下的斗争都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激化的产物,并非突发的农民起义,排除A项;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并非由英雄创造的,排除B项;陈胜、吴广起义并非利用宗教发动民众,排除C项。故选D项。8.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东汉豪强田庄控制大量依附人口,为了消弭农民的反抗,豪强地主有意识地利用宗亲关系,分化农民,强化了对庄园内农民的控制。东汉豪强地主利用庄园不仅控制地方经济、军事,还控制地方政权,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C项正确;土地租赁关系涉及的是土地经营方式,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现象有利于强化豪强田庄内部人口的宗法宗族观念,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加强,排除B项;地主土地私有制涉及的是土地的所有权问题,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9.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司马迁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并且还引用范蠡“三致千金”的典故,说明司马迁认为拥有财富是仁义的前提,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肯定人们的逐利行为,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对待各业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商人在致富后具有仁义之心,而不是强调商人发家致富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10.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班固的“美汉”是指对大汉统一气象的推崇,反对分裂动荡和谋朝篡位,因而将项羽从“纪”排挤出来列入“传”,并否定王莽政权,这体现出大一统思想的强化,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汉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故A项错误;《汉书》为纪传体断代史,故C项错误;豪强地主势力膨胀与材料主旨无关,故D项错误。11.答案:(1)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儒学取得独尊地位(或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2)原因:勇于自省;善于用人;延续适应社会需要的统治方式。解析:(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