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水环境发展历程_第1页
国外水环境发展历程_第2页
国外水环境发展历程_第3页
国外水环境发展历程_第4页
国外水环境发展历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外水环境发展历程目录TOC\o"1-5"\h\z前言-1-一、发达国家城市水污染治理模式-1-1、美国:命令控制管理模式-1-2、欧洲:综合流域管理模式-2-3、日本:多部门协调治理模式-3-二、国外跨界水污染治理发展-4-1、发展趋势-4-2、经验借鉴-4-3、欧洲水环境流域治理的主要政策-5-三、西方国家水污染治理:战略、体制、方法-6-1、水资源管理的战略-6-2、水资源管理体制-8-3、管理手段-10-(1)管理的政策与立法-10-(2)行政和经济手段-11-(3)管理技术-11-(4)思想方法及水资源管理中社会公众的参与-12-附:国外主要流域跨界水污染治理-13-(一)莱茵河跨界水污染治理-13-(二)五大湖跨界水污染治理-13-(三)多瑙河跨界水污染治理-15-(四)田纳西河跨界水污染治理-16-(五)泰晤士河跨界水污染治理-16-(六)波河跨界水污染治理-18#-美国在《未来的水政策》中阐述美国对水资源的基本政策时指出:“国家对水资源工作的重点,从开发转移到管理,包括保护和提高水质;未来用水需求应主要靠减少损失和提高用水效率的措施来予以满足;用水受益人和有关受益部门应完全负担为使他们获益而付出的全部费用;有关水的法规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加以修订。”(2)行政和经济手段在澳大利亚,充分利用水价等经济手段促进供水业的良胜循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其中水价改革是澳大利亚供水业改革的关键,建立起了完善的水价体系,将污水处理、水资源许可等费用计入水价,推行两部制水价,对用水量超过基本定额的用水户进行处罚。各地新水价的制订和供水企业化几乎是同步进行的。目前,澳大利亚不论是城市供水企业,还是农业灌溉公司都能盈利运行。以墨尔本供水公司为例,如果没有适当的水价,它就不可能承担供水、污水处理、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维护等多项城市水务职能,同样,水费如果没有占到市民人均收入的1%以上,人们就不会把节约用水当一回事。事实是,与15年前相比,供水企业总收人中,水费收入由15%增加到60%;曾经持续增长的工业用水,在近5年内降低了16%;一种节水型双水箱马桶的安装率也达到了70%。而且开放水权交易,发挥市场在水资源管理、节约、保护中的配置作用。澳大利亚各州把水权从土地中剥离出来,明确水权,开放水市场,允许永久和临时性的水权交易,用水户可以将富余的、不用的分水量出售赢利,也可将取水权永久卖掉。开放水权市场,允许用水额度自由交易,使新老产业的用水矛盾,高附加值农业与传统农业的用水矛盾,水量控制与新增需水的矛盾,农业用水与城镇、工业用水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大多数ECE国家在其合理用水的政策与立法原则指导下,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策略或手段来达到其合理用水的目的。其中从行政管理与经济方面来看,较普遍采用的手段包括:标准、定额、用水与排放限制、许可证制度、收费、罚款及奖励等。水标准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水标准,这是就各种用水的不同标准要求而言的,对于不同的用水规定有不同的水质标准;二是对其他部门的废水规定的水质处理标准和排放标准;三是规定产品标准,如禁止生产有寄存器物质含量超过条例规定标准的产品等。美国除了法律之外,政府也用行政和经济手段对农业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加以调控。例如:鼓励发展节水型农业;鼓励提高水的利用率;政府出资大面积推广滴灌和微灌技术;政府出资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种草种树,以涵养水源;限制在沼泽地上排涝和种植作物;高耗水农业将得不到政府的农业补贴等。澳大利亚采取水质管理、地下水控制、污水处理及节水方面的技术。澳大利亚对水质管理非常重视,联邦和州的环保部门制定了极为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政府委托有资质的独立监测部门实施水质监测,法庭和政府环保部门依据环保法规对污染者进行处罚。这些标准的制订除了考虑污染物的指标,同时也考虑排放水域的纳污能力。澳大利亚对地下水资源以保护为主,限制开采,尤其是深层地下水,更是严禁开采。目前,农业部正在实施一项计划封闭大自流盆地的一些水井,以保证这一地区的生态不致恶化。目前澳大利亚水资源技术的发展重点是污水处理和节水。各种类型的污水处理厂都有,在首都堪培拉,一种小型自动化污水处理厂有占地少、运行成本低、方便回用(灌溉草坪)等特点,技术比较先进。国家灌溉研究所在格林菲斯进行的生活污水灌溉处理系统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节约用水不仅可以减少用水,防止污染,还能促进水资源技术的进步。全澳大利亚水协会与国家标准协会共同推出了节水标志认证、分三个等级,鼓励节水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美国在水资源管理中广泛地运用计算机、微波、遥感技术等各种现代化手段。在美国,几乎每一个水利工程都建有一个庞大的计算机控制中心,它将工程控制区域内的众多观测站(相当于国内的水文站)的信息通过微波、遥感技术传输到控制中心计算机网络中,通过控制中心就可清楚地观测了解到每个观测站的水位、水质、流量等各种数据,可以及时进行调配控制。水和电的交融管理和使用也主要靠一整套微机程序管理。目前美国己建立起全美范围内的观测与收集,其中设有4个一级机构,50个二级机构(每州设1个)。(4)思想方法及水资源管理中社会公众的参与在英国,公众参与水污染防治不仅体现在许可阶段,还可以对污染行为提出民事和刑事诉讼,由于诉讼程序的法律规定,有足够证据的个人,往往比来自国家河流局的官方起诉更容易。澳大利亚建立各种供用水户的协会,鼓励社会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这一方面使得水资源管理的服务水平提高,保证了优质供水,又使得全社会的防止水污染和节水意识有了较大提高。在日本,政府根据年度计划对水质进行检测,检测结果都由道府县知事公布,接受公众监督。而且日本为了向人们介绍水与生命、工农业生产的关系、宣传水的有关知识而专门设立了水科学馆,馆内设备先进,通过画面和各种展览,宣传水的知识,从而使人们更加关心水、珍惜水、保护水。在美国,国民把节水当作一种有教养的表现融入整个社会文化中。

附:外主要流域跨界水污染治理附:外主要流域跨界水污染治理莱茵河跨界水污染治理20世纪50年代末,莱茵河的水质开始变差。20世纪60年代以后,莱茵河水质更加恶化。而德国境内的河流污染直接影响到下游的荷兰。1950年7月,由荷兰提议成立了莱茵河流域保护国际委员会。该委员会中不仅设有由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组成的监督各国计划实施的观察员小组,还有许多技术和专业协调工作组,如水质工作组、生态工作组、排放标准工作组、防洪工作组、可持续发展规划工作组等。多年来,莱茵河流域保护国际委员会根据预定目标制定跨国流域水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同时对河流生态系统进行调查和研究,协调流域各国水污染预警计划的制定。莱茵河水污染治理的行动计划中,最为突出的是2000年行动计划。该计划内容有:①确定需优先治理水污染的企业名单,要求工业生产企业和城市污水处理厂采用新技术减少污染排放,并采取措施减少事故所造成的水污染;②到1995年水污染消减率达到50%;③到2000年,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全面实现莱茵河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目标。经过数十年的治理,莱茵河恢复了原有的清澈。五大湖跨界水污染治理五大湖跨越美国和加拿大两国边境,其生态环境与两国约10个州的经济发展与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但五大湖流域的传统制造业造成的工业污染破坏了五大湖的水资源环境。五大湖的最高管理机构就是国际联合委员会。委员会由美国和加拿大政府各委派3名代表组成,委员会下面还有为委员们服务的具体工作班子。美国方面的国际联合委员会的工作机构设在密执安州的底特律市,加拿大方面设在安大略省的闻德苏尔(Windsor)市。水质董事会(WQB)是国际联合委员会(IJC)关于水质事务的主要顾问。修复行动计划(RAP)的概念源自1985年QWB的推荐,因此,WQB是RAP的主要倡导者。WQB负责评价五大湖计划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并对现行政府对RAP基金的削减作出反映。1996年,WQB准备了关于RAPS计划基于持续11年实践经历的未来的状况陈述。1909年,美国和加拿大签署了《1909年边界水域条约》。这份条约涉及水资源保护、水质恢复、水量储存利用以及与此相关的五大湖生态系统保护等,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有关边界水域利用争论的问题。在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五大湖的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由国际联合委员会、五大湖流域的州省政府等共同参与组成的管理小组强调:①各州、省有义务保护管理好五大湖水资源;②水资源的管理必须符合各州、省相关法律法规;③各州、省都应积极投入到五大湖的水污染治理中;④建立大湖区保护基金会。这是美国第一个跨州界的环保基金会。1911年,根据边界水协议建立的国际联合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它将美国和加拿大的委员们召集在一起共同讨论水质问题和其他问1950-1960年,秃鹰和双脊椎鸽鹅的繁殖下降,人口也降到了极低的水平。1959年,圣一劳伦斯人海水道开通。1965年在密执安和安大略牧场,人工繁殖以五大湖鱼类为食物的水貂失败01989年,靠近俄亥俄州Cleveland的Cuyahoga河着火。1970年,国际委员会关于五大湖下湖污染的报告导致了五大湖水质协定的谈判。1971年,在Hamilton的幼燕鸥中,观察到了诸如纹形嘴、畸形脚和瞎眼等残废和畸形。1972年,加美签署了五大湖水质协定,同年,美国通过了清洁水法。1977年,秃鹰的繁殖成功和双脊椎鸿鹅开始改善。1978年,五大湖水质协定修订,引入了生态系统方法,这个方法在使五大湖清洁的努力中,考虑空气、水、土地和所有有机生命包括人类的相互作用。新的协定也号召两个国家“实际地消除”非降解性有毒物质向五大湖排放。1980年,在那些母亲吃了五大湖鱼的孩子们中间发现了生理和行为的差别。1983年,磷负荷削减附加到五大湖水质协定中,对依利湖和安大略湖建立了削减目标。1986年,美国五大湖各州州长们签署了五大湖有毒物质控制协定,加拿大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后来参加了协定。1987年,拟定的议定书将五大湖水质协定扩展到包括空中污染物。为了使当地市镇和社团参加进五大湖关心区域的清洁行动中去,加拿大和美国同意制定修复行动计划。1988年,加拿大通过了一部新的环境保护法。1989年,1000人参加了国际联合委员会每两年召开一次的会议。1990年,在那些母亲吃了五大湖鱼的孩子们中发现了行为差别。国际联合委员会两年一次的报告表露即使是在低水平上的非降解有毒物质也对孩子的健康构成威胁。委员会推荐将苏比利尔湖设计为这些物质为“零排放”的示范区域。1991年,要求削减酸雨的美加空气质量协定签署。两个国家的政府、安大略省、密执安省、明尼苏达州和威斯康星州同意建立“恢复和保护苏比利尔湖流域的一个双国计划”01993年,2000人参加了国际联合委员会每两年召开一次的会议。1994年,在休伦湖的安大略省ollingwood港成为第一个完全恢复的关心区域。1995年,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了称为五大湖水质创始的五大湖水质导则。1997年,五大湖水质协定签署25周年。根据五大湖水质协定和圣一劳伦斯河国际部分的协定,两个国家在一起工作以恢复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和最有名的淡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科学家和管理者创造了研究和解决污染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后来也被用于世界上别的淡水系统。协定也引导了个人和团组在相邻国家和市镇之间进行的创造成功的合作模式。在美国和加拿大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五大湖的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三)多瑙河跨界水污染治理早在50年代初,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就组织了大批专家和技术人员,勘测河道,规划根治和综合利用多瑙河的宏图。多瑙河是国际河流,又是捷匈的界河,捷匈两国政府从50年代起就频萦磋商,共同制定综合治理方案,于1977年9月最后签署了关于建设加布奇科沃—大毛罗什水利工程协定,根据这项协定,整个工程的投资和收益由两家均摊和分享。这项工程以斯洛伐克境内的加布奇科沃水电站和在匈牙利境内的大毛罗什水电站为中心,由七个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在上游,从布拉迪斯拉发至舫奋绍瓦之间,修建一座长16公里,宽三四公里的蓄水库,拦截多瑙河的支流,开凿一条运河,把蓄水库中的水引至加布奇科沃发电站,再从加布奇科沃发电站兴建一条排水渠,把发过电的水排入多瑙河中,加深帕尔科维乔沃至匈牙利境内的格纽这段河道,使多瑙河能顺利通肮,控制河道的水流量,只让原流量的1/5通过,以及在匈牙利境内,建设多瑙基利带拦洪坝和大毛罗什发电站。工程是在1978年破土动工。全部工程于1990年竣工,历时12年。捷克斯洛伐克投资超过150亿克朗(约合15亿美元)。新开凿的运河河道,向加布奇科沃水电站前进。这条在平地上开凿的运河,工程浩大:全长17公里,岸高20米,河道宽267米至737米。高高的堤岸用沙石砌成,表面铺上厚达20厘米的沥青和水泥的混合物,以加固堤岸。为了防止河水渗漏到地下,整个谷底,都铺上一层大约一毫米厚的特制塑料膜。在塑料膜上,再铺上两层各30厘米厚的粘土,粘土上再覆盖50厘米厚沙石。整个河谷所铺的塑料膜,总共为700万平米,所需的土石等材料多达80万立方米。运河全部修成后,水深7.3米至14.3米,水流量为每秒500万立方米,将取代自古以来的多瑙河河道。多瑙河流经欧洲大陆13个国家,多瑙河流域是欧洲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中心。随着工业的发展,多瑙河的污染问题成为不可忽略的问题,因而成立了多瑙河流域管理委员会。多瑙河流域管理委员会设有流域管理专家小组,包括:①生态专家小组;②排放专家小组;③防汛专家小组;④检测实验及信息管理专家小组;⑤突发事件预防和控制专家小组;⑥战略专家小组。除此之外,还特别建立经济问题小组及跨界管理小组,建立了加强多瑙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合作机制。经过多瑙河流域管理委员会的治理,多瑙河污染减少,水质回复到原先的水平。(四)田纳西河跨界水污染治理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的2级支流。20世纪30年代,田纳西河流域经常洪水为患,污染尤为严重。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并依法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委员会。根据流域开发的变化和需要,凡涉及流域开发和管理的重大举措都能得到相应的法律支撑。近年来,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委员会日益强调改善河流污染状况,并以此为管理目标,制定针对性措施,以实现田纳西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五)泰晤士河跨界水污染治理英国的泰晤士河在18世纪以前,风景如画、水产丰富、水质优良,是世界上著名的鲑鱼产地。19世纪始,由于工业的急剧发展和人口大幅度增加,泰晤士河受到严重污染,因饮用水受到污染曾4次发生霍乱,19世纪50年代初水质恶化状况达到顶点。英国政府耗资300多亿英镑,经过150年的不懈综合治理,终于使泰晤士河“起死回生”,成为世界上流经首都的最干净的河流。泰晤士河历史上发生两次水质严重恶化的时期。第1次水质恶化是19世纪前半叶(1800〜1850年)。从伦敦到格雷夫赛河污染尤为严重。在这个时期伦敦人口由100万增加到275万。伴随着城市建设和工业的迅猛发展,泰晤士河污染日益加重,特别是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迅速膨胀,大量的生活废弃物排入河中污染河水。特别是1850年英国法律规定房屋的卫生间要使用抽水马桶,所有废水都必须排入下水道,再经下水道排入泰晤士河。这一措施加重了河水污染,1850年河水含氧量几乎为零。第1次水质严重恶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工业发展、人口膨胀、生活废弃物污染河水。泰晤士河的第2次水质恶化发生在20世纪的前半叶(1900〜1950年)。这个时期伦敦人口增长到800万,污水量和生化需氧量(BOD)负荷不断增长,由于污水处理厂排放大量污水、雨水增加污染负荷,加之20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使用合成洗涤剂,合成洗涤剂污染和电厂废水热污染使得泰晤士河长达30km的河段完全缺氧。第2次水质严重恶化主要原因是由于污水处理厂排放大量污水、雨水增加污染负荷、合成洗涤剂污染、电厂废水热污染。英国泰晤士河流域跨伦敦及温莎等地,也是多家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线路。其流域内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流域管理模式,流域管理业务面非常广泛,涉及供水、排水、污水处理、污染控制、渔业、航行、农业用水、防洪直至环境美化等一系列业务,水污染治理和其他业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20世纪,泰晤士河下游河水污染严重,甚至引发了严重瘟疫。1974年,包括泰晤士水务局在内的10个流域水务局建立。1989年,由这10个流域水务局转化而来的10家新公司的股票开始在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以每股1英镑的价格发售,标志着水务局全部实现了私有化改革。在英国的水务局私有化的同时,英政府加强了环境署对流域水质污染情况的监督管理,并设立水务署,负责用户投诉,监控水务公司的财务运作及执行服务标准情况,大大提高了流域管理的效率,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伦敦政府在市民的强烈要求下,于1852年至1891年进行了泰晤士河的第1次治理。这次治理是在伦敦以东25km处平行于泰晤士河修建两条长161km的拦截式大型下水道,污水经市区污水排放管网及排水沟排入这两条下水道,再由下水道将污水送到位于泰晤士河感潮段排污口的污水仓库中,污染即被转嫁给泰晤士河下游。1877〜1891年,政府开始采用化学沉降法(石灰和铁盐)处理污水。在1951年的英国国庆节,由于发生了外国船只停泊在泰晤士河码头船体铅镀层被污水腐蚀的事件,造成了很大的国际影响,迫于公众压力,英国政府于1955〜1975年进行了第2次泰晤士河治理。这次治理将伦敦原有的180个污水处理厂缩减为十几个较大的污水处理厂,对原有设施进行相应改造,处理设施重新布局。在这个时期进行了泰晤士河的全流域治理,全流域建设多座污水处理厂,其中贝肯污水处理厂是当时欧洲最大的污水处理厂,所处理的废水量与泰晤士河最大的支流麦德威河相当,日处理量可达273万m3。1975年后,泰晤士河的治理进入了巩固阶段,政府不断投资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技术改造。为了进一步净化水体,政府将4个废弃的水库改造成占地105英亩的伦敦湿地中心。在巩固污水处理成果方面,整个流域的污水排放控制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除了有一套完整的污染监测系统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