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僧瓜州行年考_第1页
唐玄僧瓜州行年考_第2页
唐玄僧瓜州行年考_第3页
唐玄僧瓜州行年考_第4页
唐玄僧瓜州行年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玄僧瓜州行年考

伊吾路是汉唐时期瓜州至哈密地区的主运河。它也是汉唐时期西域的主要交通线。这条路的主要交通站和路线在敦煌的官方地图p.2005中有详细记录。在官方历史上,有汉代、后汉代、三国、隋朝和隋唐。尤其是《金书培珠传》记载的敦煌-西域有三条路,其中一条是今天从瓜州到哈密的老路。唐初唐玄奘经过五红枫来到伊吾。关于伊吾道的研究有很多人做过研究,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没有研究清楚,特别是随着玄奘研究的升温和敦煌学研究的深入,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学者的加入,伊吾道的探讨考察又进入新的层次和高度,实现文献记载研究与地面遗迹考察、考古发掘相结合。受瓜州文物局李宏伟局长的盛情邀请,我们于2009年8月11日至13日对伊吾道作了三天的考察,受益良多,改变我以前研究中的很多看法并有很多体会。关于伊吾道及玄奘西行路线的研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学术界尽管解决很多问题,但是还遗留了很多问题,有些研究还达不成共识,这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研究难题和任务。根据瓜州地方政府的要求和我们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玄奘西行路线,玄奘经过的玉门关的位置,是在疏勒河上还是在苦水河上,即葫芦河指的是苦水还是冥水,拟或指窟窿河;玄奘经过的第一烽是指今天的白墩子烽火台还是指石板墩烽火台遗址,第四烽、第五烽与野马泉的具体位置在哪里。第二,关于伊吾道的问题,乌山驿、广显驿、新井驿、冷泉驿、第五驿、梧桐驿、赤岸驿与今天具体遗址的对应关系如何,还有很多没有研究清楚,有些看法还不一致。第三,《隋书·裴矩传》记载到的伊吾道是起自敦煌经由瓜州,还是直接从瓜州通往西域地区。凡此等等。一、观其制备,指事物即应交全以产生高级人民之情形,从问题的角度,观其最可能在智治不离长安唐玄奘经过瓜州的前前后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比较详细,共有三处记载到明确唐玄奘西行时间,卷1记载唐玄奘从京师出发时间是贞观三年八月;卷5末尾表中记载出发时间是贞观三年四月;卷10记载出发时间三年八月。孙毓棠、谢方校注称:“贞观三年:《传》、《录》:‘是年霜俭,下敕道俗随丰四出,幸因斯际,西向敦煌。’又‘三’年,一九五四年版《刊误》:‘依法师年岁推算,此应是元字之误’。”1这样一来,就有学者认为唐玄奘经过瓜州地区的时间是唐太宗贞观元年,也有学者认为是唐太宗贞观三年,我们根据唐玄奘经过瓜州时下令追捕的是李大亮,李大亮出任凉州都督的时间,根据新、旧《唐书》李大亮本传的记载,应当是贞观三年,因为贞观元年李大亮还没有出任凉州都督。《新唐书·李大亮传》记载:“贞观初,徙交州,封武阳县男。召授太府卿,复出凉州都督。”2如果以李大亮贞观元年出任交州,二年召授太府卿,三年出凉州都督,平均一年任一职,李大亮任凉州都督最早也不会早于贞观三年。李大亮出任凉州都督还有其他文献记载。《资治通鉴》贞观三年十一月记载:冬,十一月,辛丑,突厥寇河西,肃州刺史公孙达、甘州刺史成仁重与战,破之。上遣使至凉州,都督李大亮有佳鹰,使者讽大亮使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游而使者求鹰,若陛下之意,深乖昔旨;若其自擅,乃是使非其人。”癸卯,上谓侍臣曰:“李大亮可谓忠直。”手诏褒美,赐以胡瓶及荀悦《汉纪》。3《新唐书·太宗纪》记载贞观元年:四月癸巳,凉州都督、长乐郡王幼良有罪,伏诛。八月,河南、陇右边州霜。宇文士及检校凉州都督。4《旧唐书·太宗纪》记载贞观元年:夏四月癸巳,凉州都督、长乐郡王幼良有罪伏诛。九月辛酉,……中书令、郢国公宇文士及为殿中监。5《旧唐书·宇文士及传》记载:太宗即位,代封伦为中书令,真食益州七百户。寻以本官检校凉州都督。时突厥屡为边寇,士及欲立威以镇边服,每出入陈兵,盛为容卫,又折节礼士,凉土服其威惠。征为殿中监,以疾出为蒲州刺史,为政宽简,吏人安之。6《新唐书·宇文士及传》记载:王即位,拜中书令,真食益州七百户,以本官检校凉州都督。时突厥数入寇,士及欲立威以镇耀边鄙,每出入,盛陈兵卫,又痛折节下士。或告其反,讯无状,召为殿中监,以疾改蒲州刺史。7从以上记载看,贞观元年四月凉州都督李幼良有罪伏诛,同年八月任命宇文士及为凉州都督,宇文士及任了多长时间,没有记载,但是从本传记载看,他是到过凉州都督的任上并有所作为,从后来有人告其谋反和讯无状,这有一个时间过程。我们知道长安到凉州的路程,根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凉州距长安2000里,以日行百里计算,也得20天时间。从凉州取皋兰路1600里。8又灵州至甘州1400里,根据《西天路竟》记载行程20天,每天也就走70里左右。9宇文士及到任路上得走20天,如果马上有告状,状文到达长安又20天,如果紧急缉捕,也得20天到达凉州,前前后后最少得60天时间,如果加上其他时间,最少在两个月以上。因此《新唐书》的记载时间肯定有问题,实际时间要比这晚得多。我们根据新、旧《唐书》的记载得知贞观元年八月宇文士及出任凉州都督,寻因人告其谋反无状,征为殿中监。宇文士及所谓因疾,大概就是牢狱之灾留下的后遗症。因此,朝廷任命新的凉州都督最快也到贞观二年初。这条资料至少说明贞观元年李大亮不可能出任凉州都督,四月之前凉州都督是长乐郡王李幼良,四月至八月是空档,八月之后是宇文士及。宇文士及出任凉州都督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离职,所以李大亮出任凉州都督要晚一些。另外李大亮不可能在贞观二年出任凉州都督,李大亮贞观元年出任交州都督,交州距长安7253里,10若每日行程70里计算,大约得103天,加上路程耽搁及天气因素,远不止这个数字。因此无论如何,贞观元年之内,李大亮不可能出任凉州都督。李大亮出任凉州都督最早也不会早于贞观二年初。即便两《唐书》记载无误,贞观元年九月宇文士及离任凉州都督之职,已经是晚秋季节,显然不会出现炎热景象。况且李大亮从交州赶到凉州,最少得三个月大约120多天时间,已经是次年正月了。敦煌到长安2700里,五代时期行程大约40多天时间,如果慢些,大约就得两个月左右。那么从交州到凉州约9253里,每天行程70里,得130天时间,实际行程远远不止这个数字。因此李大亮贞观二年二月前出任凉州都督并到任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李大亮出任凉州都督并发布缉捕唐玄奘应当在贞观三年的事情。关于唐玄奘西行时间,《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记载是贞观三年八月:“贞观三年秋八月,将欲首途,又求祥瑞。”11卷5表中记载为贞观三年四月:“遂以贞观三年四月,冒越宪章,私往天竺。践流沙之浩浩,陟雪岭之巍巍,铁门巉险之途,热海波涛之路。”12卷10记载:“由是壮志发怀,驰心遐外。以贞观三年秋八月立誓束装,拂衣而去。到中天竺那烂陀寺,逢大法师名尸罗跋陀,此曰戒贤。”13三处记载都是三年,似乎没有任何疑义。另外《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一卷》记载:贞观三年,将欲首涂。又求祥应,乃夜梦见大海中,有苏迷卢山,极为丽严。意欲登山,而洪涛汹涌,不以为惧,乃决意而入。忽见莲花,踊乎波外,应足而生,须臾至山,又峻峭不可上,踊身自腾,有搏飙,扶而上升。至顶,四望廓然,无复拥碍。喜而寤焉,遂即行矣。时年二十九也。14《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并序)》记载梦征的事件是贞观三年,首途的事件也是这年:贞观三年,忽梦海中苏迷卢山,遽凌波而入,乃见石莲波外承足,山险不可上,试踊身腾踔,飒然飙举升中,四望廓澈无际。觉而自占曰:我西行决矣。至凉州都督李大亮防禁持功逼法师还京,法师乃宵遁。渡瓠芦河,出玉门,经莫贺延碛,艰难险阻,仆而复起者,何止百十耶。自尔涉流沙,次伊吾,高昌王麹文泰,遣贵臣,以驼马。迓法师于白力城,王与太妃及统师大臣等,尊以师礼。15以上这些文献记载唐玄奘首途的事件是贞观三年,几乎没有大的疑义。唐玄奘于麟德元年(664)二月圆寂,《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0记载:“然法师翻此经时,汲汲然恒虑无常,谓诸僧曰:‘玄奘今年六十有五,必当卒命于此伽蓝,经部甚大,每惧不终,人人努力加勤,勿辞劳苦。’”孙毓棠、谢方校注:“玄奘今年六十有五:旁注曰:‘《传》云此是麟德元年告大众语。《录》云是翻《般若》了时。《状》云今麟德元年,吾行年六十有三。’”16因此杨廷福先生将唐玄奘圆寂的时间确定为麟德元年(664),玄奘时年65岁,由此推出玄奘出生年是600年。17这又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玄奘法师行状》记载对不上。前者记载首途时玄奘年龄是26岁,后者记载首途年龄29岁,二者前后相差3岁。若以《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准,贞观三年(629)首途时26岁,玄奘应当出生于603年,相差4年;若以《玄奘法师行状》贞观三年首途29岁,玄奘应出生601年,相差1年。这些矛盾如何解决,我们认为,首途的时间很难记错,因为这年发生很多事情,第一梦征,第二为首途,第三缉捕,第四偷渡出关,这些都确定了玄奘不可能将首途的年代记错。事实也是这样,在任何地方都毫无疑问记述首途时间是贞观三年。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看,唐玄奘法师从长安出发,首先到秦州,停宿一日,又赶往兰州,停宿一日,接着赶往凉州,“停月余日”,“自是不敢公出,乃昼伏夜行,遂至瓜州。”18根据里程计算大约是两个月左右到达瓜州,因此唐玄奘经过瓜州的时间是贞观三年。至于唐玄奘西行经过瓜州的具体月份,根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记载八月首途,秦州距长安800里,西到渭州300里,渭州到临洮军190里,兰州东至临州190里,与兰州至长安1400里仅差百里,兰州到会州380里,从会州到凉州虽然没有记载里程,最少也有500里,这样兰州到凉州距离900里,如果取广武县走乌稍岭,广武县距兰州225里,昌松距凉州120里,昌松与广武县间约300里,兰州至凉州间约700里。这样玄奘经秦州、兰州到凉州,大约走了2100里或者更多,最少得30天时间。凉州到瓜州1400里左右,最少得20天时间,这样算起来,唐玄奘从首途开始到瓜州,最少路上用50天时间,加上凉州停留一个多月和瓜州停留月余,玄奘用了差不多四个月时间才到瓜州。若八月首途,到瓜州最快也是12月初,若路途稍事停留休息,到瓜州就是12月底了。依此推算经过瓜州的时间应当是11月,拟或更晚的12月,初冬或者仲冬时节,天寒地冻,草木枯黄,显然与实际记载不相符合。根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记载玄奘从瓜州出发前“明日日欲下,遂入草间”,就是说瓜州城附近青草茂盛,可供人隐藏其中,若是冬季,根本不可能隐藏其中;同卷记载渡葫芦河的情景,“于是装束,与少胡夜发,三更许到河,遥见玉门关,去关上流十里许,两岸阔丈余,旁有梧桐树丛。胡人乃斩木为桥,布草填沙,驱马而过。”19冬季虽然有胡桐树丛,何处找布草填沙;同卷记载唐玄奘野马泉附近迷路断水西行,“时行百余里,失道,觅野马泉不得。下水欲饮,袋重,失手覆之,千里之资一朝斯罄。是时四夜五日无一滴霑喉,口腹干焦,渴不能前,遂卧沙中默念观音,虽困不舍。……至第五夜半,忽有凉风触身,令快如临寒水。遂得目明,马亦能起。……法师惊寤进发,行可十里,马忽异路,制之不回。经数里,忽见青草数亩,下马恣食。去草十步欲回转,又到一池,水甘澄镜彻,下而就饮,身命重全,人马俱得酥息。”20池水没有结冰,还有青草,肯定不是隆冬季节;从卷1记载玄奘经过瓜州前往伊吾,在第一烽之前及第四烽之后看到了海市蜃楼现象,这是夏天炎热季节才出现的自然景象,另外唐玄奘经过第一烽、第四烽取水时下饮盥手,描写的就不是冬季;且经过沙河有热风,这些是只有夏季才有的自然景观。综合上述,唐玄奘首途开始的不可能是8月,经过瓜州前往伊州的时间更不可能是12月的寒冷冬季。关于唐玄奘途经瓜州的具体月份的看法不同,主要源自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玄奘法师行状》记载不同,前者卷1记载为八月首途推算出来应11-12月,这一记载被学术界否定,孙毓棠、谢芳校注称:“秋八月:五四年版《刊误》:‘据《传》卷五末表文,及《法苑珠林》卷二十九,应是四月或三月之误。按《大唐西域记》末卷记赞有贞观三年仲秋朔旦杖锡遐征之说,乃指从高昌发轫而言。其时高昌已隶唐土。西域之行当自彼始,故行期亦从彼地记之。后人或即据以误改奘师长安之时为秋八月也。’”21如果我们将仲秋八月朔旦定为唐玄奘离开唐境进入西域地区,唐玄奘绝对不会将西州作为起点,西州成为唐境是贞观十四年的事情,当时楼兰(石城镇)已经成为管辖范围。无论是《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还是《大唐西域记》都记载到楼兰,因此玄奘将西域之行的起点定在瓜州而不是西州,结束之点定在入关到敦煌。所以仲秋八月朔旦可能就是唐玄奘偷渡玉门关的时间。我们可以从《大唐西域记》卷12记赞记载看出:唐玄奘“负笈从学,游方请业,周流燕赵之地,历览鲁卫之郊,背三河而入秦中,步三蜀而抵吴会。……属四海之忧载,会八表之无虞,以贞观三年仲秋朔旦,褰裳遵路,杖锡遐征。资皇化而问道,乘冥祐而孤游,出铁门、石门之厄,逾凌山、雪山之险。骤移灰管,达于印度。”22显然将秦中等都归之于中土,铁门、石门、凌山、雪山归之西域,分界线就是从瓜州出玉门关。这个时间就是贞观三年仲秋朔旦,即八月初一。这正好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5记载的四月首途对应上。如果四月离开长安西行,经秦州、兰州、凉州到瓜州,行程将近四千里,历时将近两个多月时间,凉州停留一个月余,在瓜州又“沉默经月余日”,除去路程停留耽搁,差不多四个多月时间,到达瓜州就到7月底。因此“贞观三年仲秋朔旦,褰裳遵路,杖锡遐征”,就是指唐玄奘偷渡玉门关的时间。二、玉门关的地理位置唐玄奘出瓜州西行路线,首先需要确定的地点是唐玉门关的位置,因为唐玄奘是从这里渡过葫芦河开始西行的,只有确定了玉门关的位置和葫芦河是指哪条河,才能确定第一烽的位置及其以后的行程路线。关于玉门关的位置,李并成先生认为唐玉门关在布隆吉一带,而葫芦河就是指今天的疏勒河;李正宇先生将玉门关的位置确定在瓜州县锁阳镇北桥子西草房子一带的故城遗址,而将葫芦河必定为黄水沟。李宏伟先生采纳向达先生的意见将玉门关确定为今锁阳镇西北破城子故城。三种观点孰是孰非,都有自己的理由,也都有自己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之处。要确定玉门关和葫芦河,首先需要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中寻找根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记载玉门关和葫芦河,唐玄奘到达瓜州后寻访西行路线:时刺史独孤达闻法师至,甚欢喜,供事殷厚。法师因访西路。或有报云:从此北行五十里有葫芦河,下广上狭,洄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门关,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关外西北又有五烽,候望者居之,各相去百里,中无水草。五烽之外即莫贺延碛,伊吾国境。闻之愁愤,所乘之马又死,不知计出,沉默经月余日。23从这段记载我们得知,玉门关位置在瓜州北五十里的葫芦河上,为西境之襟喉,就是说玉门关虽然在葫芦河上,但是是瓜州边境之地,玉门关之外西北就是五烽,玉门关之外就没有居民聚落,所以玉门关必须在瓜州农业灌溉区北部边缘地带之外寻找。瓜州地区的灌溉农业水源主要是疏勒河、榆林河和黄水沟,榆林河和黄水沟主要灌溉锁阳镇,即截山子山南盆地,还有都河支流也灌溉锁阳故城周边地区,而在截山子以北即今瓜州县城及其西部的六工,是唐常乐县管辖的地区,由于有疏勒河灌溉,也是唐瓜州农业灌溉区域。葫芦河很可能就是疏勒河,24玉门关的具体位置只能在疏勒河上去寻找。葫芦河不是黄水沟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所处地理位置不符合。黄水沟,唐名苦水,敦煌文书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有记载:苦水,右源出瓜州东北十五里,名卤涧水;直西流至瓜州城北十余里,西南流一百廿里,至瓜州常乐县南山南,号为苦水。又西行卅里,入沙州东界故鱼泉驿南,西北流十五里,入常乐山。又北流至沙州阶亭驿南,即向西北流,至廉迁烽西北廿余里,散入沙卤。25苦水源自于瓜州东北十五里,流经瓜州城北十里,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五十里记载对不上,其次苦水流经地区是瓜州的中心地区,而葫芦河在瓜州城北五十里,且不可能是“下广上狭,洄波甚急,深不可渡”,仅仅是一个水泉涌出形成的一条小河沟。我们考察经过这里,已经成为一条干枯的小河沟,河床上杂草丛生,有一人多高,河床与地面也就一米多高差,宽约五六米,不是什么深不可渡。平常径流量很小。所以《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根本就没有记载到这条河流,就是正史地理志和《元和郡县图志》都没有记载到这条河流。且草房子梁遗址,处于湖滩低洼地带,这里古代芦苇丛生,唐代这里很可能属于湖泽地带,不适于交通路线行经地带。其次如果伊吾道行经这里,西北需翻越截山子即常乐南山,经过常乐县境绿洲地带,渡过都河水,才能真正进入戈壁沙漠地带。且常乐南山非常难走,根本没有必要走这条道路。其次瓜州锁阳镇破城子故城,就是晚唐五代归义军时期的悬泉镇所在的位置,而不是玉门关所在的位置。吐鲁番出土文书《石染典过所》记载石染典从瓜州就途经悬泉,因此悬泉应当是瓜沙途中镇戍,但是不是瓜州到伊州的必经之地。将破城子故城必定为玉门关,那么葫芦河将指那条河流,若必定成榆林河,显然有些水流太小。且破城子故城为瓜州到沙州重要镇戍,但是并不是瓜州到伊州的必经之地,这里同样需翻越常乐南山,经过常乐县灌溉绿洲地带,所以不能将破城子故城、榆林河必定为唐玉门关、葫芦河。唐玉门关位置,根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记载在唐瓜州北五十里。这样就排除了破城子和草房子梁。玉门关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方位在瓜州城北五十里左右,草房子梁遗址在瓜州城西北,而破城子在瓜州城西,不仅里程对不上,方位也对不上;经过破城子或者草房子梁,都需翻越截山子,行路艰难,不如绕过截山子便捷易行;如果从双塔一带行走,不仅躲过截山子阻碍,而且方位、里程,基本都符合要求。虽然这里有疏勒河流经,但是不是瓜州农业灌溉区域,河道狭窄,河谷较深,不利于农业灌溉。河道之北是一望无际的沙漠戈壁地带,没有人烟,虽然疏勒河流经这里,但是可以想象出疏勒河以北已经是境外之地。无论从哪一方面讲,这里都符合唐玉门关设置的条件。刘满先生亦认为“唐时玉门关已东移至今甘肃安西双塔堡附近,这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记载是完全相符的。”26根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记载唐玄奘与石槃陀过葫芦河偷渡玉门关的情景:于是装束,与少胡夜发。三更许到河,遥见玉门。去关上流十里许,两岸可阔丈余,旁有梧桐树丛。胡人乃斩木为桥,布草填沙,驱马而过。法师既渡而喜,因解驾停息,与胡人相去可五十步,各下褥而眠。……天欲明,法师唤令起取水盥漱,解斋乞欲发,胡人曰:“弟子将前途险远,又无水草,唯五烽下有水,必须夜到偷水而过,但一处被觉,即是死人。不如归还,用为安稳。”法师确然不回。……与马一匹,劳谢而别。自是孑然孤游沙漠也。惟望骨聚马粪等渐进。顷间忽见有军众数百队满沙碛间,乍行乍息,皆裘褐驼马之像及旌旗矟纛之形,易貌移质,倐忽千变,遥瞻极著,渐近而微。27我们从这段资料记载看出,唐玄奘与石磐陀并没有从玉门关附近渡河,而是从葫芦河上游十里许,选择了比较窄的河道处渡河,渡河之后没有马上就上路,而是选择了在河道旁休息,在黎明前取水盥洗用斋后才进发,这就说明这里不是农业灌溉区或者居民聚落区,这里人烟稀少,他们才能悠闲休整进发,离开河道后马上进入戈壁沙漠,遇到了海市蜃楼的景象。因此这个位置只能在双塔附近的疏勒河道上。因为双塔以东地区是唐瓜州,汉渊泉县所在的位置,属于农业灌溉居民聚落区域。而双塔以西,是唐常乐县绿洲农业聚落区。只有这里一渡河就进入沙漠戈壁地带。综合以上原因,唐玉门关的位置应当在今瓜州县双塔附近疏勒河上,而葫芦河就是指今疏勒河,或者疏勒河的某个河段。三、唐玄吾或伊吾道路唐玄奘的瓜州西行路线就是瓜州至伊州的所谓伊吾道,历史上伊吾道有很多名称,敦煌文书也记载到这条道路,首先记载到伊吾道的是P.2009《西州图经》道十一达中有赤亭道和新开道,赤亭道行经赤亭驿站经过碛卤沙漠戈壁到达伊州,而新开道出蒲昌县,有泉井,有险阨,现今阻贼不通,还记载贞观十六年发生与此道设置有关的一件事情。28根据《旧唐书·太宗纪下》记载,贞观十五年薛延陀以同罗、仆骨、回纥、靺鞨等度,入侵白道川,唐命营州都督张俭、朔方军总管兵部尚书李勣、灵州道行军总管右卫大将军李大亮、凉州道行军总管凉州都督李袭誉等率军分道抵御,李勣破敌于诺真水和五台县,薛延陀消遁。十六年唐大量移民西州。因此新开道所阻之贼不可能来自于天山以北的西突厥或者青藏高原吐蕃,只能是薛延陀诸部落,可能是薛延陀入侵使道路中断。29这就与当时的形势基本相符。新开道从西州东南的蒲昌县通过沙碛地带到伊州东南,沿伊吾到瓜州的泉井带到达瓜州,由于道经边地与薛延陀毗邻地区,所以经常受到薛延陀的威胁,故经常阻贼不通。这也与伊吾道的实际情况相符,伊吾道东北与蒙古高原民族生活区域毗邻,经常受到他们的威胁,因此在唐代不断更换驿站地点以避开其侵袭。敦煌文书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记载新井驿、广显驿、乌山驿、双泉驿、第五驿、冷泉驿、胡桐驿、赤岸驿等,30就是伊吾道上的驿站。唐玄奘经过之五烽实际上就是唐初与伊吾、高昌等交往的主要交通路线。根据《旧唐书·高祖纪》记载武德二年七月、三年三月、贞观三年十一月西突厥叶护可汗及高昌王麴伯雅遣使朝贡,贞观四年十二月高昌王麴文泰来朝,贞观八年龟兹、高昌、石国遣使朝贡,31这些使节经过伊吾道的迎送很可能都是由五烽道负责的。就是唐贞观十四年出兵征伐高昌,也是经由五烽道进兵的。伊吾于贞观四年内属,32高昌与西突厥准备出兵击伊吾,使唐太宗下定决心出兵攻打高昌,而与之友好的薛延陀反目,薛延陀可汗表请为军向导,以击高昌。根据《旧唐书·高昌传》记载唐朝出兵“行经沙碛”,麴文泰认为“设今伐我,发兵多则粮运不给,若发三万以下,吾能制之。加以碛路艰险,自然疲顿,吾以逸待劳,坐收其弊,何足为忧也?”结果侯君集等率领数万大军到达碛口,无计惶恐而死。33从这些记载看,出兵高昌的行军路线必须途经沙碛,所谓碛口,可能就是西州东南莫贺延碛道的起始点。为什么唐朝要用薛延陀为军向导,这表明唐朝击高昌须经过薛延陀活动地区。《新唐书·高昌传》将唐军队经过莫贺延碛叫度碛。34而莫贺延碛在第四烽西北前往伊吾必经之地,因此唐灭高昌的行军路线基本也是唐玄奘行走的路线。《隋书·裴矩传》记载出敦煌有三道,南道经鄯善、中道经高昌、北道经伊吾,并于伊吾筑城经略。35其中伊吾道还见载于《隋书·高昌传》:“故商客往来,多取伊吾路。”36显然伊吾路在隋代以前已经在使用着。根据《隋书·地理志》隋敦煌郡管辖今敦煌、瓜州二县及玉门镇,即整个疏勒河流域,因此《裴矩传》记载的经伊吾的北道,就是《高昌传》记载的伊吾路,它的起点不是在今敦煌,而是在今瓜州,就是唐玄奘西行路线的五烽道。唐玄奘经瓜州西行路线实际上就是沿着初唐的五烽之路前往伊吾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五烽的情况:“关外西北又有五烽,候望者居之,各相去百里,中无水草。五烽之外即莫贺延碛,伊吾国境。”37五烽处于瓜州与伊吾之间泉水涌出带上,是瓜州前往伊吾的必经之地,控制着水源及其草地,石磐陀的话最能说明问题:“前途险远,又无水草,唯五烽下有水,必须夜到偷水而过”。38玄奘行程没有别的路可供选择,只有沿着五烽线进发。因此考证出来第一烽、第四烽、野马泉的位置,基本上可以勾勒出来唐玄奘西行路线的大致走向。要确定这些烽燧所在的位置,今天保留下来的唐代烽燧遗址是我们主要的参照物;其次是敦煌文献记载瓜沙至伊吾间的驿站必须给予充分的考虑。首先对烽燧我们必须有几点认识,目前保留下来的驿站遗址,很多也是今天公道班路铁路站的所在地,就是说这些驿站不仅唐代使用过,就是在唐以前汉魏时期照样是驿站烽燧所在,甚至唐以后还在使用,有些遗址的遗物包括清代,就是说汉唐一直到清代,这些遗址使用,我们考察中看到很多遗址的垃圾堆积层有四五米高,堆积层很明显,保存有汉唐及清代的简牍文书残片,还有各个朝代的钱币散落其中。其次这些烽燧驿站的周边环境历史时期变化不大,烽燧遗址所在的地方都有泉水或者小溪,拟或形成小的湖泽,有一片数平方公里的草地,青草茂密,泉水清澈,不仅供来往商旅使者使用,而且要保证驿站驻军人畜的生活。现在有些遗址的环境变化很大,泉水湖泽已经消失干枯,多数属于附近矿山过度开采地下水所致,如柳园附近的烽燧遗址,周围的泉水枯竭,湖泽消失,周围留下很多死亡芦苇秸秆和腐烂的根茬,湖泽遗迹犹能看出来。第一烽地理位置确定在何处,目前还有没有一致的看法,有人认为在石板墩,也有人认为是白墩子烽燧遗址。前者看法理由有二,第一是距离相近,《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记载玄奘从玉门关附近进入戈壁沙漠,“经八十里,见第一烽”,将石板墩比定为第一烽正好里程相符合;第二石板墩在双塔的西北方,方位基本也相符合;第三将石板墩比定为第一烽,将第二烽比定为柳园烽燧遗址,将第三烽比定为大泉烽燧遗址,将马莲井比定为第四烽,这样从石板墩走直线,就直接绕过第二烽、第三烽到达第四烽。但是不足之处在于石板墩烽燧遗址稍偏东,在双塔的北偏西,很可能是唐边防体系的烽燧,但不是伊吾道的驿站所在。后者看法的理由有,这里保留一座完整的烽燧遗址,从遗迹维修痕迹看,曾经多个时期使用过,能够看出唐代修建的遗迹和清代重修的痕迹,白墩子烽燧遗址,可能就是敦煌文献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记载的广显驿:“新井驿,广显驿,乌山驿,已上驿瓜州捉。右在州东北二百廿七里二百步,瓜州常乐县界。同前奉敕移置,遣沙州百姓越界供奉。如意元[年]四月三日,敕移就矟竿道行,至证圣元年正月十四日敕,为沙州遭贼少草,运转极难,矟竿道停,改于第五道来往。又奉今年二月廿七日敕,第五道中总置十驿,拟供客使等食,付王孝杰并瓜州、沙州审更检问,令瓜州捉三驿,沙州捉四驿,件检瓜州驿数如前。”39乌山驿,目前李并成先生认为是柳园烽燧遗址,主要根据就是地貌符合乌山驿特征,这里保留数个烽火台遗存及驿站遗址,驿站遗址周围垃圾堆积物高数米,历代麻布毡毯残片很多,今年8月12日考察时,我们从烽燧遗迹中捡到一片文书,文书残缺严重,留有文字:“计粘□一纸”,落款时间为“十二月二十九日”,并钤有一方印。目前我们对这件文书还没有作研究,从遗物中捡到有女性三寸金莲,表明清代这个驿站还在使用。新井驿,应当在唐常乐县今六工附近及其周边地区寻找,广显驿应当是今白墩子烽燧遗址。白墩子烽燧遗址位于双塔西北方向,距离双塔距离约百里左右,如果唐玄奘不是直接进入戈壁沙漠地带,而是沿河西行再进入沙漠戈壁,那么八十里只表示唐玄奘进入戈壁沙漠地带之后的行进路程,这样将其比定为第一烽也是可以的。另外将白墩子比定为第一烽,这样就将伊吾道自广显驿、乌山驿、双泉驿、第五驿、冷泉驿、胡桐驿等一线交通就连起来,形成一个交通线。另外我们从敦煌文献记载看,这些驿站主要职责是“拟供客使等食”,沙州越界捉四驿,瓜州捉三驿。唐初的五烽是后来设立驿站的基础,后来的驿站只是将原来的烽燧增加了驿站的功能而已。因此白墩子烽燧遗址,就是五烽中一个而已。白墩子烽燧和驿站遗址,这个烽燧驿站不仅汉唐使用过,从该驿站重修情况看,清代仍然在使用。清代筑坝使烽燧之下泉水汇集成湖泊,烽燧从高处控制着泉水和周围的草滩。从里程推算看,常乐驿在常乐县附近,即六工城,那么新井驿据敦煌可能距离为227里,大约在今瓜州县城北疏勒河畔,根据双泉驿记载:“双泉驿:右在州东北四百七十七里—百六十步,瓜州常乐县界。唐仪凤三年闰十月奉敕移稍竿道就第五道莫贺延碛置,沙州百姓越界捉。奉如意元年四月三日敕,移就稍竿道行,至证圣元年正月十四日敕,为沙州遭贼,改第五道来往。南去瓜州常乐县界乌山驿六十九里二百六十步,北去第五驿六十里八十步。”40得知乌山驿距离敦煌407里,从新井驿到乌山驿180里路程,41这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的记载基本相同,烽与烽之间“各相去百里”的记载基本相符。玄奘法师这段行程到底走了多远,玄奘没有办法知道,因为他出关之后,并没有顺着官道行走,之所以记载作八十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