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络脉脉体损伤论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_第1页
从络脉脉体损伤论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_第2页
从络脉脉体损伤论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络脉脉体损伤论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

在皮肤动脉疾病的治疗(pci)后,狭窄(r)是指在pci手术一个月后,由于扩张和起源形成的新宽度,这严重影响了pci手术的效果。中医并无PCI术后RS的概念,古典中医文献中亦无这一名词记载。这是医学实践的发展为中医和西医提出的新问题。我们运用中医学认识论方法和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结合西医对RS的认识和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认为PCI术后RS是在冠心病气虚血瘀的基础上,由于PCI导致扩张部位络脉脉体损伤,瘀血留滞,伤处难复,血瘀日渐加重,致心之络脉再次瘀滞痹阻,而发为PCI术后RS。临床表现为胸痹、胸痛、心悸、气短等症。从标本理论出发,原有冠心病气虚血瘀是本,PCI术后RS是标;气虚络伤是本,络脉痹阻是标。本病是标本互见,虚实夹杂,病位在心之络脉。1动脉联脉药物治疗冠心病西医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系统的病理改变,是一个全身性疾病。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表现之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到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心肌供血不足,临床表现为胸痛、心悸、胸闷气短等局部症状。PCI术只是扩张局部狭窄的冠状动脉,使狭窄减少或解除,改善心肌供血。但PCI并不能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也不能根除冠心病。RS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是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对损伤修复反应的结果。1.1心络强度中医认为,PCI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具有对人体有益的治疗作用。用之恰当,瘀除络通,心络痹阻所致临床表现——胸痹、胸痛、心悸等症状缓解。但PCI作为一种外来之力,使局部络脉脉体损伤,影响络脉流行、渗灌气血的功能,络脉损伤可导致人体如下病理变化。1.1.1中医对心肌梗死的认识经络具有运行气血之功能。PCI使局部络脉脉体损伤,影响气血运行,导致局部瘀血内停。《温热经纬·方论》云:“络伤则血不能循行……其伤处即瘀阻,阻久而蓄积,无阳气以化之,乃成死血矣。”PCI损伤络脉,引发瘀血内停机制有三:①络脉脉体受损,引发络脉缩,致瘀血内停。西医认为,冠状动脉是具有一定弹性的肌性管道。在PCI术中,由于球囊加压扩张,使狭窄血管壁扩张,增加管腔直径,但术后管壁有一定弹性回缩,使新扩张管腔变小,引发扩张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可引起局部血管内膜增生。这一认识与中医有吻合之处。②络脉损伤,使络中气血受到振动,部分“已动之血,有不能复还故道者”,残留络脉之中,亦可成为瘀血。西医认为,PCI术改变了局部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特性,是瘀血形成的本质之一。③络脉损伤,产生离经之血,形成瘀血。西医认为,PCI使局部血管壁内皮受损,胶原暴露,引发局部血栓形成。同时,冠状动脉壁被纵行撕裂,血液渗灌于裂隙,成为“离经之血”。PCI在动脉成型之时,同时造成局部络脉脉体损伤,导致局部轻微的新的瘀血形成。新形成的瘀血作为致病因素,继续存在于体内为患,瘀血内停,新血不生,则络脉损伤难以修复。《血证论》云:“瘀血不去,则新血断无生理。”1.1.2气阴阴气之理,气被传注以养血《灵枢·决气》云:“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生理情况下,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均需气血以濡养,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而气血之所以能通达全身,发挥其营养脏腑组织器官、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则必须赖于经络的传注。而经络通行气血,有赖于经络的完整性,今络脉损伤,气血从损伤之处流散,从而导致正气虚衰,谓之“形损气散”。由于气虚,生化无源,无物以生肌,故损伤络脉难以愈合。《血证论》云:“刀伤乃是气分之血,故宜补气以生血,气达患处乃能生肌,气充肌肤乃能行血。”强调了络脉损伤,必然导致气虚,因此治疗上以补气为重。总之,PCI术使局部络脉损伤,导致人体新的气虚血瘀,是RS的主要发病环节。1.2从有病证指征看冠心病的病证关系中医认为,PCI术后RS是在冠心病的基础上发生的,冠心病的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络脉痹阻,气虚为本,瘀阻络脉为标。中医认为,虽然引起冠心病的病因有多个方面,但其病机主要为气虚血瘀、络脉痹阻。《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云:“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把冠心病归之于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内盛,说明正气不足才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因此,首先从冠心病发病来看,正气虚是发病之根本。由于气虚方导致阴阳失调,气血紊乱,经脉痹阻,发为胸痛、心悸等病。临床上才表现为“因虚致实”的病证。其次,冠心病常在40岁以后发病,以中老年人为多见。中医认为,40岁以后人体脏腑功能开始衰退,气血虚衰,且随年龄增加而气血虚衰愈甚。《灵枢·天年》:“人年四十,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以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魂魄离散,故善言误”。再次,冠心病的临床病程较长,少则数月,多则数十年,反复发作,缠绵难愈,邪气久留,耗伤正气,致脏腑功能减退,正气日虚,正所谓“久病多虚”。而且疾病缠绵难愈,从正邪相争在疾病发展过程的关系看,说明机体正气不足,难以祛邪外出。《素问·调经论》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强调了气血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气与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和血,一阴一阳,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在生理上气为血帅,具有生血、运血、摄血之功能。血为气之母,具有载气、濡气之功能。在病理情况下,二者互相影响,气虚不足,运血无力,血行缓慢,必致瘀血内阻。《医林改错》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力,血液在血管中运行势必迟缓乃至滞阻。”气虚则络脉失养,运血无力,瘀血内停。瘀血痹阻于心之络脉,使心之络脉失和,发为胸痹胸痛之证。临床症状学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大多有疲倦乏力、气短胸闷等气虚症状和胸痛、舌紫暗或有瘀斑等血瘀证表现。吴汉卿报道105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气虚夹瘀者为101例,占96.4%。从以上可知,气虚血瘀是冠心病的基本病理,PCI术后RS是在冠心病的基础上发生的。因此,冠心病气虚血瘀亦是PCI术后RS的基本病理之一。1.3气气络伤,临床表现为pci术后rs发生的关系PCI术使冠心病局部痹阻之络脉得以疏通,冠心病血瘀的病理得以减轻,但并未得到根除,加之PCI造成局部络脉损伤,引发新的气虚血瘀。若术后病人得以恰当调理和治疗,机体正气恢复,帅血有力,血瘀渐消,生化有源,络脉得以修复,则病人气血充盛,经脉流畅,病人无PCI术后RS发生,临床无胸痛、心悸、气短等症状表现。若术后治疗调理不当,新旧之邪,交织为患,正气渐衰,帅血无力,日渐发展,瘀血积渐为甚,阻滞心之络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发为胸痛、心悸、气短等症状,临床表现为PCI术后RS。综上所述,气虚络伤是PCI术后RS的根本原因,是RS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在此基础上,瘀血内停,积渐为甚,痹阻心络,形成“不通则痛”而发为RS。因此,临床上PCI术后RS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气虚渐甚、瘀血渐盛的过程,是一个因虚致实、气虚夹瘀病理逐渐发展的过程。其结果是痹阻心络这一病理变化。临床实践表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往往有胸痛、痛处固定、心悸、胸闷气短、疲倦乏力,动则更甚,舌淡紫暗或有瘀斑,舌底络脉曲张,脉细涩或结代等气虚血瘀表现。经PCI治疗后,局部瘀祛络通,通则不痛,病人胸痛等症状消失或缓解,但全身气虚血瘀的症状体征往往不能完全消除。而且部分病人随时间推移,病人气虚血瘀症状逐渐加重,直至出现心络痹阻之胸痛等。总之,无论从理论或临床实践来看,气虚络伤、心络瘀阻是PCI术后RS的病理基础。2治泻通、瘀血消气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气虚络伤是RS的病理基础,由此而产生的瘀血所引起的心络痹阻是RS的基本病理变化。也就是说,RS的病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伤与外伤交织、气虚与血瘀交织的虚实夹杂证。因此,补气生肌、祛瘀通络是防治PCI术后RS的主要治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治病必求于本。”PCI术后RS是以气虚络伤为本,瘀血痹阻心络为标,瘀血痹阻心络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根据中医“治未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