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皮刀注塑磨具设计说明书_第1页
刮皮刀注塑磨具设计说明书_第2页
刮皮刀注塑磨具设计说明书_第3页
刮皮刀注塑磨具设计说明书_第4页
刮皮刀注塑磨具设计说明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本次注塑模具设计的导向机构选择带肩的导套,导套外部与定模板采用过盈配合,内部工作部分与导套采用间隙配合,因为在使用过程中导柱和导套反复摩擦,为了防止导柱或导套多次工作运动产生拉毛,淬火时导套硬度低于导柱硬度,材料是T8A经过后期淬火处理,硬度是50~55HRC。导套如图所示。图6-2导套7脱模机构的设计第七章脱模结构的设计在注塑过程中,塑胶冷却开模后,产品需要由推出机构将产品推出模具外面,这样才能得到我们的想要的产品。在设计推出结构是需要考虑一下几个方面:模具推出的结构形式常用的有推杆推出,推板推出,油缸推出,气动顶出等等,改产品我们选择推杆推出,另外一个就是推出的行程需要在注塑机行程内,特殊情况下需要添加辅助推出机构。因为本文所设计零件它的形状和结构虽然不规则的,塑料产品的下表面不是平底或者是平面,所以在设计脱模顶出系统的时候,就可以选择比较简单常见的方式,本设计所设计的顶出机构为推杆顶出机构。我们可以直接在塑料产品平面处设计多根圆形截面的推杆,推杆顶面与塑胶产品的下底面连接,推杆的里面一推杆固定板和推杆底板连接,通过注塑成型机推出系统所释放的顶出力量,就能轻易地把零件与模具成型部分脱离,推杆顶出机构有着形式简单、性能可靠、设计简单、模具制造成本低等多种优点。该产品的推出,我们选择常用的推杆推出方式,这种结构非常可靠,这个是大家普遍使用的结构,结构形式如下图:图7-1推杆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第八章冷却系统和排气系统的设计8.1冷却系统的设计塑胶在以融合的状态进入到模具型腔中,需要在规定时间冷却才能达到我们的要求,温度系统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塑胶塑胶制件的尺寸精度,还有注塑的效率。在设计冷却系统的时候,要考虑到型腔和型芯的温度要保持恒定。温度的恒定控制有两种情况,根据我们冷却液的常温,有加温和降温两种系统。因为注塑出来的塑胶温度达到200°以上,由于产品的热量都要传递给模具,所以模具温度需要控制在80°以下,所以不管是加温或者降温都是相对于冷却液的常温来讲的,冷却液包括水,油,乳化液,空气,铍铜等。冷却系统形式有:冷却水管,铍铜冷却,空气喷流冷却等等或者他们的组合形式。这里我们选择的是冷却水路温度控制系统,冷却水路布置原则是:(1)冷却水道到型腔尽可距离尽量一致;(2)适当加大管道的直径;(3)水道走向沿着塑料流动方向的设计;(4)冷却水道的数量需要适当;(5)避免将水道设计在塑料部件转角处,避免塑胶制件应力集中。产品的厚度较小,所以水道的直径设计的比较小。冷却液热能传播会受许多原因的影响,计算测试都比较麻烦较为复杂,一般在注塑生产实际过程中,我们一般都是设计模具水道来控制水温及流速来满足温度控制使用的范围。本次设计采用环形冷却水道,具体结构如图所示:图8-1水道分布图8.2排气系统的设计在注塑过程中,在通过注塑机油泵的压力下,塑胶会以高速高压填充到模具型腔,而我们的型腔空间里面之前是有空气的,塑胶快速进入时,空气来不及排出的话,就会对产品的成型带来缺胶,烧焦,注塑压力大等诸多不良,是注塑部门的大敌。机械塑胶模具排气形式很多:(1)可以使用模具的塑胶制品的分模面排气;(2)可以使用模具里面的镶件排气(3)可以使用模具里面的推杆推板排气;(4)可以在镶件位置开排气槽排气。塑胶制件在注塑的时候,根据成型周期,PP塑胶的披风出现值为0.01-0.02mm,我们一定要控制零件之间的间隙在这个范围之内。因为注塑模具在注塑机产生压力塑料原料推进型腔的时候,型腔内部与浇注系统里会有空气,这些空气困在模具里面就会对注塑成型产生一定的阻力,还可能生产出来的塑料产品产生很大的质量影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可以在模具上设置排气系统,这就可以减少很多的注塑成型压力,以及减少注塑成型时间,同时还能保证了注塑机有足够的夹紧力,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的成本、还能让塑料产品有更好的外观质量、形状以及精度。在实践过程中,模具排气槽的宽度一般来说和模具分流道的宽度一致,高度大概为0.2毫米左右,通常情况下排气槽会设计在型腔的四周,浅排气槽设计的间距为25毫米,宽度为6毫米,深度大约为0.01~0.03mm,这个尺寸要根据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性能的材料才会有不同的设计。因为我们这个零件结构比较简单,尺寸比较小,还有滑块以及推杆等结构,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就利用模具分型面的自然装配间隔进行排气就可以了,故本套模具不需要单独设计排气槽,可在后期成型出现缺陷的时候根据出现的位置进行。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第九章绘制装配图通过大学期间所掌握的三维软件和二维软件,主要内容包括,定模座板,动模座板,定模板,动模板,型芯和型腔,垫块等。并且通过三维导出了模具装配图。本次设计的主要成果如图所示图9-1总装图本次设计选用模架为龙记CI-2550-A70-B80-C80。模具三维9绘制装配图10注射机的校核第十章注射机的校核10.1注射量的校核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简明手册》可知:塑件的体积应小于注射机的注射容量,其公式按下式校核:0.8=0.8125=100式中:——塑件与浇注系统的体积总和——注射机的注射量()0.8——最大注射量的利用系数经估计算得:V=2×1.2×41.2mm³≈98.88cm³所以=98.88cm³<100故合格10.2锁模力的校核由查《模具设计指导》塑料成型时的注射压力=30~60MppF式中p——塑料成型时型腔压力塑料的型腔压力p=60MpaF——浇注系统和塑件在分型面上的投影面积和()各型腔及浇注系统在分型面上的投影面积F=(20.9×168.4×2×1.2)=8847pF=608847≈507KN因为=900KN>pF=507KN故合格10.3模具厚度的校核经过以上设计,本次模具设计的总高度H=280mm,而所选注塑机的高度范围为200-300mm,所以满足要求。通过上面注射机的相关校核,设计都合理,所以初选的XY-ZY-125型注射机是适合的。结论结论在本次毕业设计中,我学会了如何分析塑件,选用合适的注塑机,以及给出合理的注塑方案,同时我有巩固了Proe软件的三维建模以及转化为CAD的二维零件图的绘制。只有通过整个毕业设计这么一个流程,我才真正发现我所积累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整个设计过程环环相扣,只有对塑件结构不断的揣摩和剖析,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进入下一步骤,这时才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到了入门阶段。在设计滤杯塑件的过程中,我反复使用CAD、Proe等软件,从生疏到熟悉,我觉得终于将之前学过的只是串联在了一起。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存在的很多不足,我会继续努力学习钻研,以此来尽快掌握其他复杂结构的设计,能够在将来的工作中好好加以利用。毕业设计中存在让人难以理解或者说通彻的知识点,所以在具体的设计中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难点,本次毕设最大的设计难点就是冷却系统,在实际生产中,模具的重量还有制造经费就会提高很多,虽然在设计上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情况下是不可行或者说没有企业想去做的,这就是设计与现实的区别,虽然毕设的整个路程很辛苦,但我觉得这些付出是值得的,是会得到回报的,首先是我对工业领域态度上的转变,原先我一直以为设计是死板的,只需要查阅相关资料就能够进行相应的设计,但这次的经历让我明白我之前的想法到底有多肤浅,模具设计的多变性使我在设计过程中预想到了无数个可能会更加好的方案,但在询问经验老道的导师之后便给予了否定,这是一种理论仅仅只能作为基础的学科,真正能让我成为一个好设计者的是创造力与在工作中积累的实战经验。在本次毕设中我一开始就对成品进行了细致的观察,通过它的形状预想了我的设计方案,然后根据它的体积推算出了所需的注射机的型号,再去计算浇注系统的某些参数,然后就是对成型系统以及一些辅助系统的设计,总之设计的种类很多,我也学到了很多。致谢致谢经过毕业设计这几个月的集中知识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几年所有的知识累积都在这次毕业设计中展现出来了,与此同时也显示了我的很多不足之处——重理论、少实践。在开题选择了这个题目之后,我就感觉到难度系数比较大,因为在平时上课过程中,注塑零件设计通常都是略讲或者跳过的,虽然我自己信心不足,但是还是想要挑战一下这个课题。在这期间我学习到了很多新方法,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指导老师和其他给予我帮助的人。毕业设计的工作比较复杂,由于之前没有具体学习过注塑零件成型的设计,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是一头雾水,加之对于各类绘图软件的操作方法都有些生疏了,因此刚开始的进展并不顺利。后来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毕业设计也进入了正轨,成功完成了这一次的注塑零件成型模具设计。通过这段时间的自主学习和设计,我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对于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指导老师的指导和及时回答我的疑惑,再次表达由衷的感谢。几年已经过去了,我还是留下了不少遗憾,四年来也没有取得什么特别好的成绩,希望今后在社会中可以有所成就,回馈学校的培养。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郑生荣.嵌件注塑成型工艺的特点[J].模具工业,2008(11):38-41.[2]艾方.精密注塑模具[J].模具技术,1993(5):67-71.[3]李建国.注射模成型零件工作尺寸计算方法分析[J].模具工业,2003(11):38-41.[4]骆志文.注射模冷却时间计算分析[J].模具工业,1994(3):29-34.[5]王建华,徐佩弦.注射模的热流道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6]袁中双,李德群.注塑成形的流动平衡分析[J].模具技术,94(1):12-16.[7]申长雨.注射模保压过程的数值模拟和塑料的收缩分析[J].模具工业,2001(5):48-52.[8]叶久新,王群.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5-240.[9]郑生荣,辛勇.注射工艺参数的快速确定方法[J].模具工业,2003(12):9-37.[10]何华妹,杜智敏,伍柳机,《注塑模具设计实例精解》,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11]JANSENKMB.Heattransferininjectionmouldingsystemswithinsulationlayersandheatingelements[J].Internationaljournalofheatandmasstransfer,1995,38(2):309-316.[12]YAODG,KIMB.Developmentofrapidheatingandcoolingsystemsforinjectionmoldingapplications[J].PolymerEngineering&Science,2002,42(12):2471-2481.毕业设计(论文)知识产权声明毕业设计(论文)知识产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本科学生在校攻读学士学位期间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属于西安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使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成果或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成果发表论文时署名单位仍然为西安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学校有权保留送交的毕业设计(论文)的原文或复印件,允许毕业设计(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毕业设计(论文)。(保密的毕业设计(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毕业设计(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