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升迁之道_第1页
蒋介石的升迁之道_第2页
蒋介石的升迁之道_第3页
蒋介石的升迁之道_第4页
蒋介石的升迁之道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蒋介石的升迁之道蒋介石1907年20周岁起赴日留学4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蒋回国参加推翻清朝的革命。从1911年到1916年,蒋介石一直在孙中山的亲信陈其美手下工作。1914年春,蒋介石经陈其美介绍见了孙中山。1917年孙中山成立了广州军政府,蒋介石从上海两次上书,提出《对北军作战计划》和《滇粤两军对闽浙单独作战之计划》,这两个计划受到孙中山的赏识。1918年,孙中山组织了8000人的“援闽粤军”,蒋介石被任命为援闽粤军总司令部的作战科主任。负责草拟作战计划。因为当时粤军中懂军事的人少,蒋介石留学日本,学过炮科,善用炮兵,在作战布署中表现优异,深受总司令陈炯明和参谋长邓仲元的赞赏。蒋介石看到自己在军队的作用很大,就在7月21日给陈炯明写了辞呈,辞职而去。原因是嫌作战科主任的官太小。8月1日,陈炯明派专人带着他的亲笔信,到潮安车站挽留蒋介石。陈在信中写有“粤军可百败而不可无兄一人”之语。8月2日,总参谋长邓仲元又派人赶到汕头挽留,蒋介石不肯留下,决意辞职。由此可见,陈、邓二人对蒋介石的重视。蒋介石到了上海,见了孙中山,孙中山劝他回到粤军中去。陈炯明又于8月26日,8月29日,8月31日接连给蒋介石写了三封信,邓仲元也写信,请他回到粤军中。9月18日,蒋介石回到粤军,升任第二支队司令官。这一去一回,得到升迁。1919年7月12日,蒋介石又写了辞呈。9月27日辞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职,不久去了日本。蒋介石就这样时而辞职,时而复职。以此提高自己的地位。1920年10月16日,蒋介石被任命为粤军第二军总参谋长。官阶又升了一级。10月20日,第二军军长许祟智因病离军,蒋介石又被任命为第二路前敌总指挥。收复广州后不久,11月6日蒋介石又辞职不干了。1921年1月陈炯明打电报请蒋介石,井委任他为中路军总指挥,不久蒋又回家不干了。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叛乱,4000人围攻孙中山的总统府,孙中山逃上宝璧舰避难,后转水丰舰。6月18日汪精卫拍电报给蒋介石,蒋介石29日到了永丰舰,与孙中山并肩战斗40天。后来蒋介石写了《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孙中山为其作序称赞说;“陈逆之变,介石赴难来粤,入舰日侍于侧,而筹划多中,乐与予及海军将士共死生。”蒋介石在孙中山最困难的时候,“间关赴难”赢得了孙中山的高度信任。1924年1月国民党召开一大,蒋介石未能进入国民党中央,而毛泽东却是以共产党身份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侯补委员。这一年5月,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从1917年到1924年,蒋介石以各种借口辞职达10次之多,一次一次的辞职,被挽留、复出,使蒋介石在军队中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并逐渐获得了孙中山的信任。蒋在辞职之后,并不是与孙中山、陈炯明断绝联系,而是仍然一封一封地写信,或面见孙中山,提出军事行动计划,对作战方针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孙中山的重要助手朱执信被害后,孙中山对蒋介石写信说:“执信忽然殂折,使我如失左右手。计吾党中知兵事而且能肝胆照人者,今已不可多得,唯兄之勇敢诚笃,与执信比,而知兵则尤过之。”蒋介石给孙中山的信,多数符合当时的形势和孙中山的心理,如陈炯明平定广西后,他就写信谈对付吴佩孚的军事问题,因为孙中山下步将筹备北伐,而北伐的第一个敌人就是吴佩孚。对于陈炯明,蒋介石曾写信提醒孙中山,他说:“先生之于竟存(陈炯明),只可望其宗旨相同,不超范围。若望其见危授命,尊党攘敌,则非其人,请先生善诱之而已。”陈炯明暗杀邓仲元后,蒋介石就认为陈必叛变。蒋三次建议孙中山先讨伐陈炯明,解除后顾之忧,然后再北伐,孙中山对陈抱有幻想,未采纳这一正确意见。陈果真叛变后,孙中山对蒋的信任又增加不少。孙中山本人不懂军事,身边懂军事的人又不多,因而他特别看重有“军事才能”的蒋介石,孙中山只提高了蒋在军队中的地位,而在党务问题上始终未让蒋介石插手,甚至在国民党一大上,蒋介石连中央候补委员都未当上。但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为以后蒋的飞黄腾达奠定了人才基础。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的地位迅速上升,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汪精卫的扶持。而重要的一环又是整倒许崇智。广州国民政府改组后,军队也进行了改编,改编后的军队共有6个军。黄埔军校的学生军和一部分粤军编为第一军,蒋介石任军长,从此蒋介石有了一支属于他自己的部队,这个部队由于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三个师的党代表中有两个共产党人,九个团的党代表中有七个共产党员,因而有很强的战争力。这个军队在东征中表现突出,东征的胜利对于蒋介石升任国民革命军总监和北伐军总司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因为他是东征军的总指挥。蒋介石虽然担任了第一军的军长,但在党内,行政上仍无职务,而且他还有一个顶头上司——许崇智。许祟智是军界前辈,手中握有实权,又是国民政府的军事部长。蒋介石要夺取军事最高权力,非整倒许崇智不可。蒋介石和许崇智两人是结拜弟兄,曾山盟海誓,死生不渝,蒋介石曾被孙中山派在许崇智手下工作,充当第二军总参谋长。从此蒋介石手中有了军队,在军界的威望大增,但此时要整倒许崇智,力量不足,还必须等待时机。1925年8月20日上午,廖仲恺先生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大门口遇刺身亡。廖仲恺的被刺,给蒋介石创造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促成了蒋介石夺取军权的实现。廖案发生的当天,蒋介石以广州卫戍司令的名义宣布广州市戒严。蒋介石的部队占领了市区的制高点,控制了广州市。国民政府组成了特别委员会,由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三人组成,负责调查此案。经调查,枪杀廖仲凯是国民党右派分子策划的,在胡汉民家召开几次秘密会议,决定由胡汉民的弟弟胡毅生及其死党收买杀手。许崇智的部下粱鸿楷、梁士锋,杨锦龙参与了此案,这样一来,许崇智就处于受审的地位。8月25日,蒋介石命黄埔教导第五团开进省城捉拿凶手时,凶手已逃往香港,胡汉民也因与廖案有关被逐出广东,以“出使苏俄”为名,去了苏联。许崇智由于部下参与刺廖,非常尴尬。蒋介石抓住机会,极力搜罗许崇智的罪状。最后公布了许崇智纵容部下勾结右派刺廖,并阴谋叛国,以及把持财政,私吞公款。克扣军饷等罪状。同时,蒋介石把对许不满的将领李济深、陈铭枢拉到自己一边,又收买许军第二师师长谭曙卿等人。蒋介石还以粤军不可靠为名,派黄埔军负责许宅安全警卫。这样,许崇智就被监视起来了。许崇智看形势不妙,就急忙调动驻在东莞、石龙的许济、莫雄两个师,回师广州救自己。而蒋介石的军队——黄埔军却抢占了高地,防止许济、莫雄两师回广州。9月19日夜,黄埔军夜袭许宅,将许崇智软禁。20日凌晨,包围许济、莫雄两师,许济未行抵抗即缴械,莫雄略加抵抗,也被解除武装。9月20日凌晨,蒋介石派人给许送去他的亲笔信,信中历数了许的几大罪状,强令其卸职,并要求他离开广州,否则有生命危险。许崇智看信后,给蒋介石打了两次电话,蒋都不接。没有办法,下午3点离开了广州。蒋介石倒许后,收编许的部队,其实力大增,在东征中当上了总指挥。东征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取得了巨大的胜利。第二年,蒋介石就当上了军事部长、北伐军总司令。《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叫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之,刚决柔也。”也就是说:敌方遇到了困难,就要乘势攻取它。这就是强者打败敌人的谋略。蒋介石在许崇智因部下参与刺杀廖仲恺而处于尴尬地位时,趁机打击他,一举将他的军队收编,并将他赶出广州,可以说是对“趁火打劫”谋略的运用。蒋介石在军中的实力大增,就想办法谋取在党中的地位。当时广东的革命形势高涨,共产党人积极帮助国民党开展工作,左派受欢迎,右派的日子不好过,汪精卫正是以左的形象取得了当时革命的承认和拥戴。蒋介石分析形势后认为,要想获得在国民党中央的地位,就必须高唱革命高调,于是他就把他反革命的本质隐藏起来,唱起革命的调子。从1925年8月廖仲恺被刺,到1926年1月国民党召开二全大会的时期里,是他最革命的时期,我们看看他的部分讲话:“国民党的同志,对于共产党的同志,尤其不可有反对,因为我们要晓得,‘反共产’这口号,是帝国主义者用来中伤我们的。如果我们也跟着唱‘反共产’的口号,这不是中了帝国主义的毒计么。”“总理决定下来的主张,我们是不可违背的。如果不然,就无论你如何信仰三民主义也是假的了。因为总理容纳共产党加入本党,是要团结革命分子,如果反对这个主张,就是要拆散革命团体,岂不是革命的罪人?”(《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1925年12月5日,蒋介石在《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同学录序》中也写道:“吾敢率国民党内共产和非共产诸同志集合于国民党青天白日之旗下,以实行吾总理革命主义而死也。吾愿死于青天白日之旗下,吾为国民革命而死,吾为三民主义而死,亦即为共产主义而死。……中国革命不能不承认为世界革命中之一部;而实行三民主义,则共产主义即在其中矣。吾辈死者但知中国革命与国际革命不能分而为二,则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岂有纷争之必要,而徒使吾辈死者痛哭于九泉乎。……子思曰:‘诚者物之终结,不诚无物。’诚则亲,诚则爱,诚则精,而诚则成矣。未有不诚而能实行三民主义者也;亦未有不诚而能实行共产主义者也,未有不以诚对三民主义者,而能以诚对共产主义者,亦未有对共产主义以诚,而对三民主义者不诚也。……中正为三民主义之信徒;然而对共产主义者之同志,敢自信为最诚实同志之一人,尤望诸同志开诚相见,本我校训,不负我总理之所期则幸矣。……”从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到,蒋介石满口三民主义,共产主义,强调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合作,一脸左派的形象。蒋介石为了表示联俄,联共决心,还送他的儿子蒋经国到到苏联留学。蒋介石用两面派的手法,蒙骗了很多人的耳目,在有共产党参加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6年1月)上,蒋介石以248票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总票数为252票,废票3票,有效票249票)。在22日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又被选为常务委员。2月1日,军事委员会任命他为国民革命军总监,凌驾于各军长之上。蒋介石当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国民革命军总监后,成了国民党的领袖人物。蒋介石的升迁与他出任东征总指挥。并取得东征胜利关系很大,实际上东征的胜利得力于共产党人的帮助,是共产党人使第一军有很强的战斗力。从孙中山逝世,到1926年1月,蒋介石参加的军事行动有:第一次东征,东征军由许崇智任总指挥,蒋介石以黄埔军校的教导团和学生军组成两个团,配合粤军组成东征军的右翼军,蒋介石担任指挥官。这次东征取得了胜利。第一次东征之后,滇军司令杨希闵和桂军司令刘震寰发动叛乱,东征军回师广州平叛,已改编为旅的黄埔军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黄埔军也由旅改编为师。后又改变为军,由蒋任军长。蒋介石在第二次东征中取代许崇智担任总指挥,这次东征,彻底消灭了陈炯明的残军。蒋介石在短时间内参加了三次军事行动,并且都取得了胜利,巩固了广州革命根据地。这三次军事行动使蒋介石的军事力量发展到一个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威望。蒋介石终于成了国民党的一个重要人物,但他并未感到满足,他的头上还有汪精卫这个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的目的是取代汪精卫。蒋介石自从在党内捞到中央执委之后,就由左向右转,开始背叛革命。他虽然担任第一军军长,但第一军中有很多共产党人,这使他很不安,他为了夺取权力,就试探性地向汪精卫和共产党发动进攻——发动中山舰事件。1926年3月18日,蒋介石通过右派的孙文主义学会分子,以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的名义,给海军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一个口头命令,要调中山舰到黄埔候用,但当中山舰开到黄埔后,蒋介石立即诬控井产党“阴谋暴动”,蒋的爪牙也到处散布共产党要推翻国民政府,建立工农政府等谣言。3月20晨,蒋介石下令逮捕李之龙,扣留中山舰,宣布黄埔戒严;同时调动了军队,包围苏联领事馆和省港罢工委员会,监视苏联顾问,解除省港罢工工人纠察队武装,并扣留了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的党代表及全体共产党员。同时,汪精卫的住宅也被蒋介石派兵包围,名义为:“保护”。蒋介石的这次行动,主要是对付共产党和汪精卫的左派,目的是清除第一军中的共产党人。在此之前,蒋介石与汪已有矛盾,汪精卫手中无兵,但也懂得军权的重要性。他以军事委员会主席和黄埔军校党代表的名义干涉军队事务,积极安排自己的亲信,蒋非常不满。中山舰事件是蒋夺取党、政、军全部大权的开始。当时,毛泽东主张以叶挺独立团为主,发动工农群众,联合国民党左派和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给蒋介石以坚决的回击,打退蒋介石的进攻,以巩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左派的联盟,周恩来坚决拥护这个主张,井在事件发生的当天,找到蒋介石,迫使蒋介石释放被扣押的人员。蒋介石发动的这次事变,是一次冒险的行动,因为当时的六个军中,他只能指挥第一军,而且第一军中有很多共产党员,指挥起来也不一定顺手。如果共产党人联合国民党左派是完全可以战胜蒋介石的。实际上蒋介石本人也很担心,事件一发生,他就立即声明:中山舰异动,主要责任只在李之龙,限制共产党,也只在黄埔军校第一军之中,与其他各军无涉,并表示希望得到汪精卫的谅解和各军长的支持。蒋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打击面,避免与其他军发生矛盾。蒋介石还准备在汪精卫与共产党联合对付他的时候,搞一个“自请处分”的呈文,以“事起于仓猝,其处置非常,事前未有报告”为由保住自己的位置。由于苏联与共产国际的指导错误和陈独秀的退让,中共中央否决了对蒋介石反击的正确意见。蒋介石看到左派的软弱和共产党的退让给他创造了有利时机,于是又向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发动新的进攻。汪清卫本想依靠苏联和共产党对蒋施加压力,但苏联对蒋妥协,共产党又进一步退让,他手中无一兵一卒,汪精卫感到无法与蒋介石抗衡,当他要求其他军长向蒋介石施加压力时,又遭到拒绝。无奈之下,汪精卫声称有病,要外出就医,3月25日汪精卫表示“不再负政治责任”。汪精卫愤怒而去,蒋介石非常高兴,他失去了一个主要的政敌。4月16日,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国民政府举行联席会议,蒋介石被推选为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继续扩大战果,抛出“整理党务案”。5月15日至22日,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在蒋介石主持下在广州召开。蒋介石当上了国民党的组织部长。中共党员纷纷辞职,刘伯承辞去了中央秘书处书记职,潭平山辞去了组织部长职,毛泽东辞去了宣传部长职,林伯渠辞去了农民部长职。蒋介石获得了排共的巨大胜利。6月4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会议,通过迅速出师北伐,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议案。7月6日,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推选蒋介石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蒋介石垄断了党、政、军大权,他代替了汪精卫,成为国民党第一号人物。几个月后,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露出狰狞面目,发动反革命政变,凶残屠杀共产党人。由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退让,革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蒋介石篡夺了革命的领导权,侵吞了革命的果实。从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关系来看,蒋介石经历了一个靠汪倒汪的过程。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成为党内一号人物,但汪手中无有一兵一卒,急于找到一个有兵的军人作合作者,许崇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