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1老子四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1老子四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1老子四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1老子四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1老子四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1.识记本文出现的重要实词的含义、重要虚词的用法,积累文化常识和文言句式。2.理解文中老子、庄子的思想和道家的观点。3.领略庄子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思辨性,恰当评价庄子的说理散文及其思想。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厘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理解老子和庄子的思想。3.探讨文章寓意,辩证分析道家文化在当时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意义。6

《老子》四章课前自主学习[资料助读]作者简介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在认识世界方面,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其书是否为老子所著,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写作背景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在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究底,对知识非常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老子经常观察日月星辰,思考天为何物,以致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这段经历,使老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使他远近闻名。老子生活于春秋时期,当时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利益,不断发动战争。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老子》一书所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主张。知识链接《道德经》《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分为81章,其中1—37章为《道经》,38—81章为《德经》。《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含广博。[基础梳理]字音识记(1)辐(

) (2)毂(

)(3)户牖(

) (4)埏埴(

)(5)自矜(

) (6)易泮(

)(7)累土(

)fú

ɡǔ

yǒu

shān

zhí

jīn

pàn

léi

通假字1.曰余食赘行(

)2.其脆易泮(

)3.起于累土(

)同“形”,形貌同“判”,分离同“蔂”,土筐动词,认为正确指示代词,此动词,表判断,是名词,过错,错误动词,犯错误动词,超过,胜过动词,经过副词,过于,过分古今异义1.凿户牖以为室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2.跨者不行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行走不稳。不可以;不被允许。以(之)为,把……作为。3.强行者有志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4.复众人之所过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勤勉而行。用强制的方式进行。弥补、补救。重复;答复;恢复。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1)自见者不明(

)(2)自是者不彰(

)(3)不贵难得之货(

)显明

彰显

看重

2.形容词作名词(1)其安易持(

)(2)其未兆易谋(

)(3)其脆易泮(

)(4)其微易散(

)3.名词作动词自伐者无功(

)安稳的时候

显露迹象的时候脆弱的时候细微的时候建立功勋文言句式1.省略句(1)埏

以为器(

)(2)凿户牖以为室(

)2.倒装句(1)自知者明(

)(2)为之于未有(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应为“埏埴以(之)为器”应为“凿户牖以(之)为室”宾语前置句,应为“知自者明”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未有为之”状语后置句,应为“合抱之木,于毫末生”状语后置句,应为“千里之行,于足下始”课堂思考探究[整体感知]结构图解《老子》四章辩证无为主旨探微课文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任务探究]任务一理解1.第十一章中,老子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解释“有”与“无”的关系?【答案】用了三个形象的比喻,“车”“器”“室”因为有了“无”才有用,生动形象地阐释了“有”与“无”的关系。

2.本文节选了《老子》中的四章内容,告诉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答案】①辩证地看待事物。第十一章,通过列举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得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结论,启示我们要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重视“无用之用”。②人贵自知。第二十四章对为人处世提出了建议——“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告诫人们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要固执己见,更不能自我夸耀。第三十三章又明确提出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并认为“自胜者强”,即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③成功需要慎始慎终。做任何事都要提前作准备,开始后要注重坚持,结束的时候要慎终如始,只有这样才能成功。第六十四章通过列举“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等事例,启迪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慎始慎终”。任务二赏析3.《〈老子〉四章》在艺术上有何特色?【答案】①句式比较整齐,多用韵语,读起来朗朗上口,

便于记忆。但在韵语之外,又恰到好处地结合了散体文章,这种韵散结合的文体,使得它在先秦诸子的散文中独树一帜。

②善用比喻。为了说明一个比较深奥的道理,老子常用身边的事物打比方。如为了说明“有无相生”的道理,他以器为例:如果一个碗做成实心的,看起来是“有”了,可它起不到器的作用,也就是说,它在器这个意义上是“无”;而如果把它做成空心的,看起来它的中心是“无”,可正是这必要的“无”,使它有了器的功用。这些例子,都取之于人们的生活,所以显得通俗易懂,但却能将“有无相生”这样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透彻明白。③行文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格言警句短小精悍,而且寓意深刻,具有很深的启发意义。任务三探究4.第三十三章主要比较了向“外”和向“内”的不同,再次表明了向“外”只是枝叶、发展,向“内”才是根本、源头的思想。试用“知人”和“自知”分析向“外”与向“内”的不同。【答案】①“知人”就是了解别人、认识别人,是向外的。“知人”是一切人际关系开展的基础。“知人”才能“善用”。“知人”就是“识人”,有句古话说“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识人”是为人处世的头等大事。无论是谁都不能不“知人”,否则寸步难行。“知人”是人的基本生存技巧,人和人的区别只在于“知人”的水平有高低。所以,善于“知人”的人当然是智者,有智慧的人才善于“知人”。②“自知”就是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是向内的。“自知”是“知人”的基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要了解别人,首先要对自己有深刻的了解。所有人中最方便、最容易了解的人就是自己。但是最难透彻了解的也是自己,因为太主观了,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照尽天下万物,却独独照不到本身。所以真正能“自知”的人才是不容易的人,因为彻底的“自知”不仅需要“外照”,而且需要“内照”——更重要的是“内照”。一个懂得“内照”的人才能真正地“自知”,才有资格称为“明”。“明”是“内修”的境界——“心境空明”,“智”是“外学”的范畴,“明”比“智”的等级要高。

5.老子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排比句式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也曾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两者的思想是否相同?【答案】观点一:相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只有从小处开始积累,才能完成大事。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强调从小处积累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