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9复活(节选)课程目标学法指导1.把握全文的情节,分析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等人的形象。2.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3.理解题目“复活”的意蕴,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生理想。1.阅读整部小说,在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本文所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并分析人物形象。2.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分析小说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3.通过对《复活》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解读,进一步认识《复活》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历史价值。课前自主学习[资料助读]作者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他出身于贵族家庭,后来进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影响。1847年,他退学回到故乡,进行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年参军,1856年退役。多年的军旅生活,为他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了基础。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等。他以自己漫长的一生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写作背景《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巨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知识链接《复活》的内容简介《复活》的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年轻时爱上了姑妈家的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玛丝洛娃沦落为妓女,妓女的生活使她的身心遭受严重摧残,她再也不相信善了。于是她拼命吸烟、喝酒,麻痹自己,因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冤受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他为她奔走申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逐步唤醒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自动戒了烟酒。她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和地位,拒绝与他结婚,而与另一个她心爱的犯人西蒙松结合,从而走向“新生”。聂赫留朵夫也放弃了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诚地信奉宗教。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等的腐败和黑暗,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当时俄国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景。[基础梳理]字音识记(1)嫣然(
)
(2)啰唆(
)(3)斜睨(
) (4)擤鼻涕(
)(5)鬈发(
) (6)瞟了一眼(
)(7)不屑(
) (8)一刹那(
)yān
luōsuo
nì
xǐnɡ
quán
piǎo
xiè
chà
臊
燥
躁
藻
赎
渎
黩
椟
栅
珊
姗姗
词语积累(1)嫣然一笑:形容女子优美动人的笑容。嫣然,美好的样子。(2)夺眶而出:眼泪猛然从眼里涌出。(3)衣冠楚楚:形容穿戴整齐、漂亮。(4)鄙夷不屑:轻视;看不起。词语辨析(1)①妈妈喜欢在客厅里点上一支线香________蚊虫。(驱除祛除)②考试前需要________紧张心理。(驱除祛除)【答案】①驱除②祛除【辨析】“驱除”与“祛除”都含有“消除”的意思。驱除:赶走;除掉。祛除:除去(疾病、疑惧、邪祟等)。“驱除”一般用于具体的对象,如“驱除蚊蝇”。“祛除”多用于抽象的对象,如“祛除风寒”。(2)①公司在无专家评估影响的情况下________修改标准,暴露出无专业的低水平。(径自竟自径直)②刚结束女子接力比赛的小丽来不及休息和调整,________跑向下一个比赛场地。(径自竟自径直)③没有人教他,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______学会了画画。(径自竟自径直)【答案】①径自②径直③竟自【辨析】“径自”“径直”与“竟自”都是副词。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径直: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表示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在事前费周折。竟自:竟然。“径自”,强调不与别人商量便自作主张去做某事,多含贬义。“径直”,修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不间断。“竟自”,多用于表现人们对某人做事的结果感到意外。课堂思考探究[整体感知]结构图解主旨探微《复活(节选)》一文,通过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恶,祈求宽恕,探讨了人的精神的“复活”之路,寄寓了作者的人生理想。[任务探究]任务一理解1.在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交谈中,为什么他一开始称玛丝洛娃为“您”,后来变成了“你”?【答案】①聂赫留朵夫认识到自己给玛丝洛娃带来的伤害,为了表示对多年未见的心爱姑娘的尊敬和忏悔,
所以用“您”。②当聂赫留朵夫意识到心灵深处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时,他觉得要与玛丝洛娃拉近距离,使她能够重回善良的本性,所以改称“你”。2.概述本文中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过程。【答案】①玛丝洛娃受审时,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多年前被他抛弃的玛丝洛娃,良心受到了谴责。②为了给自己赎罪,聂赫留朵夫通过副典狱长,在监狱里见到了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起初为自己大声说出“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而感到害臊,为自己的罪过感到羞耻。③面对可怜的受害者,他感到又惊又怕,心中交织着震惊、怜悯与悔恨等各种复杂的情感。④法庭判决玛丝洛娃服苦役,这一残酷的事实加剧了聂赫留朵夫的负罪感,他决心帮她上诉,给予她物质、精神上的帮助,并打算说出要同她结婚的想法。⑤最终,虽然聂赫留朵夫仍不被玛丝洛娃理解,但他还是说出“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这表明聂赫留朵夫的赎罪是发自内心的,也说明开始“复活”了的聂赫留朵夫想要竭尽自己的力量去救助玛丝洛娃,“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任务二赏析3.分析选文中玛丝洛娃的形象。【答案】①出身卑微。玛丝洛娃在和聂赫留朵夫交谈时说:“谁还会把一个怀孩子的女佣留在家里呢?”由此可知玛丝洛娃其实是聂赫留朵夫姑姑家的女仆,出身卑微。②麻木不仁。玛丝洛娃本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少女,后来却沦为妓女并因卷入一起谋财害命案而进入监狱。然而,玛丝洛娃对自己的妓女身份满不在乎。刚开始,她并没有认出聂赫留朵夫,“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妓女的职业习惯使她见了有钱的男人,便会笑脸相迎。她认出聂赫留朵夫以后,虽然怨恨,但是很快便考虑着怎样利用聂赫留朵夫弄点好处。单纯善良的少女玛丝洛娃被侮辱、被侵害后,变成了麻木不仁、自暴自弃的妓女。任务三探究4.结合文本,分析《复活》的思想意义。【答案】①聂赫留朵夫在第一次去监狱看望玛丝洛娃时,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行,祈求宽恕。聂赫留朵夫的忏悔是发自内心的,“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虽然在玛丝洛娃向他要钱的时候,他曾想过和她一刀两断,但是,最终人性战胜了兽性,他决定拯救玛丝洛娃,以此赎罪。节选部分中,聂赫留朵夫的忏悔,是他在“复活”之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②聂赫留朵夫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也是独一无二的地主贵族阶级的叛逆形象。他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他的叛逆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小说通过写他诱骗玛丝洛娃,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忏悔以至到流放地为玛丝洛娃的冤案奔走的过程,表现了这一形象的复杂性。聂赫留朵夫对自己和自己的阶级,乃至整个国家、社会制度给予了彻底的否定。作者通过这个人物,既概括了19世纪末期俄国一些进步贵族和知识分子的某些思想特征,也表达了人性上的自我完善以及向宗教寻求出路的说教。5.有的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复活”主要是指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有的人认为,“复活”主要是指玛丝洛娃的“复活”。对此,你怎么看?【答案】观点一:聂赫留朵夫的蜕变完整而充分地体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他经历人性返归和自我完善,在精神上获得了新生。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这时的他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物而献身,真挚地爱着玛丝洛娃,那种爱是纯洁美好的。二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的阶段。踏入社会后,聂赫留朵夫变得猥琐、低下、空虚、渺小,认为女人不过是一种“享乐工具”。他诱骗了玛丝洛娃,之后给了她一笔钱。这种做法是其兽性的表现,更是对纯洁的爱的侮辱,但那时他无法控制自己,于是造成了一个女人的悲剧。三是从忏悔走向复活的阶段。法庭审判之后,他内心极为痛苦,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悔过自新。作品在描述他的忏悔的过程中,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沙皇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因此,小说的标题“复活”主要是指聂赫留朵夫的“复活”。观点二:作者通过玛丝洛娃表现了底层劳动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及其对整个黑暗社会的无比憎恨。玛丝洛娃在拒绝聂赫留朵夫的“善行”时,一再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屈辱、痛苦和按捺不住的愤怒。正是这种种情感触动了她麻木不仁的灵魂,最后使她觉醒。由于她的灵魂深处始终保存着善良的天性和与聂赫留朵夫初恋时的美好回忆,“悔罪”的聂赫留朵夫才能获得她的宽恕,并使她重新“爱”上他。玛丝洛娃最终拒绝聂赫留朵夫提出的结婚的建议,表现出玛丝洛娃的崇高品质,也是她为了爱他而做出的自我牺牲。玛丝洛娃的“宽恕”精神使她的灵魂获得了新生。因此,小说的标题“复活”主要是指玛丝洛娃的“复活”。课后巩固拓展[随堂小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时令甫过立冬,秋禾已经收割,一马平川的田野阡陌____________着绿茵茵的麦苗。宋城村东南,几段土黄色残破的城垣兀立于旷野之上,遗世而独立,阳光照耀下格外惹人的眼。最东侧的一段保存较为完好,虽然看不到一块砖,全是夯土,却很“有型”,保持着墙的形体,没有坍塌委地的____________模样,仿佛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依然残留着一份硬朗。我沿着羊肠小道爬上了城墙,时近中午,太阳正好,晴空中偶有白云舒卷。高低不平的城墙上那些密布丛生的荆棘和小槐树还顽强地绿着,尽管和黄色斑驳着。站在城墙上远望,我断断续续发现南面和西面都遗失着一截一截的断壁残垣,合起来形成一座矩形城郭的大致轮廓居然出现在眼前。我由衷地为之惊叹,这样一座荒弃的城垣,历经战乱兵燹、自然侵蚀,竟然至今还能保存着大体的模样,殊为难得。要知道,西方建筑是石头结构,不易损毁,像古希腊古罗马的城堡遗址保存完好,而中国建筑是砖木结构,一把冲天大火就会将一座____________的建筑化为乌有。城墙荒废后有用的砖被捡走,唯余的就是夯土。夯土向来和土地一家亲,极易打成一片,而这些夯土能挺立着努力和脚下的土划清界限,一挺就是千年。即便肢残体破,身矮貌寝,也是____________,可谓一条土汉子!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蜷伏颓败美轮美奂有模有样B.舒展颓废蔚为大观惟妙惟肖C.蜷伏颓废美轮美奂惟妙惟肖D.舒展颓败蔚为大观有模有样【答案】A
【解析】蜷伏:弯着身体卧着。舒展:伸展张开,不卷缩,不皱;(身心)安适,舒适。根据语境“甫过立冬”,选用“蜷伏”,排除B、D。颓废:意志消沉,精神萎靡。颓败:衰落,破败;腐败。根据“坍塌委地”,选用“颓败”,排除C。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蔚为大观: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等)。此处形容建筑,选用“美轮美奂”。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有模有样:模样长得不错;像模像样。根据“肢残体破,身矮貌寝”,选用“有模有样”。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发现南面和西面断断续续都遗失着一截一截的断壁残垣,合起来形成一座矩形城郭的大致轮廓居然出现在眼前。B.我断断续续发现南面和西面都遗失着一截一截的断壁残垣,合起来一座矩形城郭的大致轮廓居然出现在眼前。C.我断断续续发现南面和西面都遗存着一截一截的断壁残垣,合起来形成一座矩形城郭的大致轮廓出现在眼前。D.我发现南面和西面断断续续都遗存着一截一截的断壁残垣,合起来一座矩形城郭的大致轮廓居然出现在眼前。【答案】D
【解析】画波浪线句存在语病:一是语序不当,“断断续续”应放在“都”前,排除B、C;二是“合起来形成……出现在眼前”结构混乱,排除A。综合修改,D项最恰当。3.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特点及其表达效果。【答案】采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平常的夯土和“这些夯土”对比,突出“这些夯土”坚韧顽强、坚持自我的特点。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一家亲”“极易打成一片”“挺立”“划清界限”等这些人才会有的动作赋予夯土,使表达活泼,有感染力,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夯土”的敬重。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周国平这样说:一是读“有用”的书,获取专业知识,可以改变外在的命运,即你在社会上的地位;二是读“无用”的书,那些哲学人文方面的书籍,未必能改变外在的命运,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改变了你与外在命运的关系。他认为后一种改变更重要。大家将要读到的这套书,在涵养你的灵魂、丰润你的思想、饱满你的品性等方面,有着“有用”的书所无法企及的功效。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它,或许使你呼吸到天然氧吧般的甘妙,欣赏到翡冷翠一样的旖旎。如今时代在变,商业气息渐浓,人与人的关系在偏转,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扭曲,但还是应该做一些事情的,如雨果之于《悲惨世界》、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样。让一些文字生发出净化的功效!4.下列句子中,引号与文中“有用”“无用”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句古老的谚语,“了解了一切也就原谅了一切”。但生活中,人们很难了解一切。B.种了颗理想的“种子”在心里,然后锲而不舍地去浇水、施肥,才有希望看到梦想开花。C.这个小店的臭豆腐外焦里嫩,吃起来令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难怪会“臭名远扬”。D.看了《塞上风云》预告片,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答案】D
【解析】文中引号表示突出强调。A.表示间接引用。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反语。D.表示突出强调。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答案】①但能改变内心世界②为何不捧起这样的书好好读呢(或:为何不读读这“无用”的书呢)
③梭罗之于《瓦尔登湖》(或:苏子之于《赤壁赋》/史铁生之于《我与地坛》)[素材积累]1.《复活》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身上有着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影子,聂赫留朵夫的某些经历、性格特征都暗合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历与内心体验。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聂赫留朵夫看作列夫·托尔斯泰的化身,但是《复活》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有自传体色彩的。小说中的聂赫留朵夫不断地进行着道德的自我完善,不贪财,不纵欲,与人亲善。这种爱的宗教,正是晚年列夫·托尔斯泰的精神投射。但是聂赫留朵夫的形象并非单一化的,恰恰相反,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形象。在年少时,聂赫留朵夫是正直、纯洁、善良的,他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己,改善社会。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这种美好的品质与那个虚荣腐朽的贵族圈子是格格不入的。聂赫留朵夫的善良遭到一些人的批评和奚落,甚至被认为是荒唐和可笑的。而当他随波逐流的时候,他却受到了人们的称赞。聂赫留朵夫身上的腐朽性与邪恶性是能够在每一个平凡人身上找到影子的。列夫·托尔斯泰不仅刻画了聂赫留朵夫的复杂人格,揭露和批判了贵族的腐朽生活对人性的戕害,而且深刻地挖掘了人自身具有的人性恶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危害。【适用话题】“人性的复杂性”“环境的影响”“勇于改变”等。2.伟大而孤独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人生真谛的执着追求。他一直在思考社会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在哪里,农民贫困的根源何在,这突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1847年,列夫·托尔斯泰退学回家,在自己的庄园尝试改革,设计了一个庄园改造计划。他去了庄园附近五个村子中最穷苦的一个,给贫苦农民送茅草用来修房子。然而,这位年轻伯爵的梦想在俄国社会的现实面前很快成了泡影。不服输的列夫·托尔斯泰在1859年到1862年之间几乎中断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先后在自己的庄园及附近的农村为农民子弟创办了20多所学校。他的教育方法就是同孩子们自由交谈。1861年,列夫·托尔斯泰还承担起调解地主与农民之间纠纷的职责。他维护农民的权益,因而受到贵族地主的敌视并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注意。这一期间同农民的频繁接触,为他后来世界观的转变奠定了基础。1868年,列夫·托尔斯泰受到德国叔本华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怀疑生存的目的和意义,他开始了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在《忏悔录》中,他谈到了当时的情况:“我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人也变得忧郁了……”他开始转向宗教,以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在人生的最后几年,列夫·托尔斯泰发誓要改变自己的贵族化生活方式,他不时地参加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砌炉子。为了实现平民化的夙愿,孤独的他曾三次离家出走。【适用话题】“执着追求”“人生真谛”“人道主义”“改革”“民为本”等。[聚焦高考]分析小说人物描写手法考点链接列夫·托尔斯泰在《复活》中为了表现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这两个主要人物,对他们的心理、言行、肖像、神态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让读者从这些细节描写中感受他们正在走向“复活”之路。分析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手法是高考语文的高频考点,2021年高考浙江卷,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全国卷Ⅱ都对此进行了考查。有备才能无患,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全面掌握这些手法及其作用,并学会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典题在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理水(节选)鲁迅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禹一声也不响。“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禹一声也不响。“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答案】①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②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形象。技法攻略分析人物描写手法类题目的答题关键小说要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就需要从多个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或展现出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或呈现出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或完整地展现出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手法类题目的答题关键有以下三点:1.定点精读。要对描写人物的句子进行精细阅读。①找出描写人物的句子。②抓住关键词、关键句,把握描述对象的特点,进而确定赏析的重点。③延展阅读,因为有些手法需借助上下文才能判断出来。2.找准、找全手法。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有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两种。正面描写有肖像描写(揭示人物的特征、身份等)、动作描写(透露人物的心理)、心理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等。侧面描写有环境烘托、次要人物陪衬、物象衬托等。3.综合阐释表达效果。一是从表达者的“表达视角”考虑,分析“表达作用”;二是从阅读者考虑,看作者这样写可以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什么样的积极效果。这样全盘考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句对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加以分析,并注意联系所用的修辞手法、作品主题等。[群文阅读]导读:列夫·托尔斯泰在《复活》中为我们成功塑造了聂赫留朵夫这样一个通过反省自身错误,身体力行进行改变,使灵魂得到救赎的男主人公的形象。中国古代的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强调人们要勇于直视自己的内心,时刻反省自己。反省首先是对自身的所作所为进行思考和总结。反省不理智之思、不和谐之音、不练达之举、不完美之事,往往能够得到真切、深刻的收获。反省也是对别人的经验教训的思考和总结。要想获得更加广博而深刻的经验,我们还要在反省自身的基础上,学习别人的经验教训。常自省心自清张卫国自省,是儒家倡导的重要修身方法,要求人们自觉按照道德原则,反省检查和规范自己的言行。善于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进行自我省察和自我解剖,是一种优秀品质,也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大智慧。党员干部要把自省作为一生的必修课,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做到头脑清醒、思想健康、行为稳健。历代先贤十分重视自省。从孔子的“见不贤而内自省”,到《大学》中的“君子慎独”,再到王阳明的“学须反己”,善于反躬自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朱熹故居紫阳楼上悬挂有一块牌匾,上书“不远复”三个大字。这是朱熹的老师——宋代理学家刘子翚临终前对他的告诫。“不远复”语出《易经》,意思是要经常回顾走过的路,思考反省做过的事情,从而修养心性。朱熹将“不远复”铭记于心,勤心读书讲学,终成一代理学大儒。清朝廉吏于成龙为官时曾定下《示亲民官自省六戒》,提出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六条戒律,早晚对照,自我反省。正是心有戒律、自我警示,于成龙两袖清风、深得民心,成为一代廉吏。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通过对自己提问的方式,看看每天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要求,并把反躬自省作为一种习惯去约束自己。曾国藩有两个自省的方法,一个是写日记,将自己一天的言行在日记中进行彻底反思、清扫;另一个便是静坐,澄清思虑,修养身心。不管事务多么繁忙,曾国藩这两个习惯一直没中断过。无论采用怎样的方法,只有把自省作为一种行为习惯去约束自己,才能保持长久清醒。反思成为一种习惯,一生会受用无穷。反求诸己,仅是道德修养的第一步。围绕自省自查的问题,立行立改,才能达到“至善”的崇高境界。《论语》中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大意是看见善的言行要努力追求,看到不善的言行要想着如何才能赶快避开。《周易》中也有“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说法,这也是内省机制的外化。明朝内阁首辅徐溥,在少年时为检点自己的言行,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做一件善事,就往一个瓶子里投一粒黄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分公司承包经营合同协议样本
- 道路机械租赁合同协议
- 车间改建澡堂合同协议
- 2024年山东协和学院教师工作部人员招聘考试真题
- 2024年三明泰宁县杉城镇招聘公益性岗位考试真题
- 车库出租经营用房合同协议
- 演艺承包协议书
- 高级会计资格考试技巧与试题
- 油品直配协议书
- 沙子购销协议书
- 互联网+农产品商业计划书
- 2025届云南省昆明市“三诊一模”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 公司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 2025年陕西省西安交大附中中考物理三模试卷(含解析)
- 齐鲁名校大联考2025届山东省高三第七次学业水平联合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吉林省工业技术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软装清洗教学课件
- 食品储存管理制度意义
- 2025届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三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物理试题+答案
- 中国垃圾渗滤液处理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届WMO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国区)八年级地方晋级选拔赛模拟试题合集2套(AB卷)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