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1.通过专题研讨,加深对“抱负与使命”的认识。2.注意这些作品切于实用、关注特定对象、富于针对性的特点。3.结合具体作品,学习有理有据地发表意见,阐发主张。4.把握书信注重交流、抒写自由的文体特质,体会作者的深挚情感。本单元所选作品,或剖析社会矛盾,宣示历史使命;或概括伟人贡献,致以崇敬之情;或是上书言事,谏阻逐客;或为临终绝笔,直抒心志。这些作品表现出革命导师、志士仁人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担负时代使命的精神。《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是马克思于1856年4月14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发表的演说。文章首先从1848年革命谈起,以此来对照反衬由它“宣布”预示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接着列举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了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对抗;最后,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高度阐述了这场社会革命的阶级,指出无产阶级是旧社会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执刑者。《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的深切的哀悼,也是对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事业所做的伟大贡献所做的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谏逐客书》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从而达到谏阻秦王逐客的目的。《与妻书》是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觉民在1911年4月24日晚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1.把握运用长句表达的深刻含义和复杂感情。2.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理解作者观点,体会文中感情。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从演讲的目的、场合和对象等方面把握演讲词的针对性。2.设想演讲者演讲时的现场氛围,揣摩演讲者的语气、语调,想象其表情和肢体语言。1.积累词语,品味演说辞生动、充满感情的语言。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文章丰富的情感内涵。预习|语言构建与运用作者简介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马克思(1818—1883),犹太裔德国人,近代政治经济学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革命理论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1844年)、《共产党宣言》(1848年)、《哲学的贫困》(1847年)、《法兰西阶级斗争》(1850年)、《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2年)、《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法兰西内战》(1871年)、《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等;他的一些著作是与其挚友、同为德国革命社会主义者弗雷德里希·恩格斯共同完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方针。国际工人运动领袖——恩格斯恩格斯(1820—1895),德国哲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导师和领袖、近代共产主义的奠基人。他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还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19世纪60年代积极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的工作,1889年恩格斯领导建立了第二国际,同各种各样机会主义进行坚决斗争,捍卫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使国际工人运动得到了广阔的发展。主要作品有《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写作背景《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人民报》是宪章派的周报,1852年5月由革命的宪章运动的领袖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朋友厄·琼斯在伦敦创办。1852年10月至1856年1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为该报撰稿,并对该报的编辑工作给以帮助。《人民报》除了刊登马克思和恩格斯专为该报撰写的一些文章外,还转载了他们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的最重要的文章。在这个时期,该报始终捍卫工人阶级的利益和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琼斯和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接近,使马克思和恩格斯停止了为《人民报》撰稿并使他们和琼斯的关系一度破裂,1858年6月该报转到了资产阶级实业家的手中。马克思被邀请作为伦敦的外国流亡革命人士的正式代表,出席1856年4月14日为纪念宪章派报纸《人民报》创刊四周年而举行的宴会。本文就是马克思在宴会上发表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1月,马克思带着严重的支气管炎病,从英国南部的文特诺尔回到伦敦梅特兰公园路41号。这时并发的喉头炎使他几乎不能吞咽。2月间,他的肺部发生脓肿。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气管炎逐渐痊愈,吞咽食物也比较容易了。3月14日下午两点多钟,恩格斯到了马克思那里,护理马克思的女仆海伦走上楼去看了一下,下来对恩格斯说,马克思处在半睡眠状态。于是两人一起上楼去,当恩格斯走进马克思的卧室时,马克思已坐在自己的安乐椅上安详地与世长辞了,在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这时距海伦离开房间不到两分钟光景。3月17日,马克思被安葬于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本文就是恩格斯在葬礼上发表的讲话。tuí
字音识记dùn
wú
kuài
yōnɡ
wú
huò
zhé
zhuó
jí
miè
dào诽菲绯涕悌绨词语积累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痛哭流涕:形容非常伤心地痛哭,涕泪交加的样子。惊慌失措:吓得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繁芜丛杂:丛生的杂草多而乱。形容内容、文字或种类繁多杂乱。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宽敞明亮。也形容原来不明白,一下子领悟了。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卓有成效【选词填空】(1)疫情发生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广大党员干部冲在一线、艰苦斗争,各项疫情防控工作有力有序、____________。(2)王医生经过详细评估,张女士被诊断为抑郁症。经过抗抑郁治疗后,不仅躯体症状改善了,心情也____________。(3)8月1日凌晨两点,南昌起义各部队按预先侦察好的方向目标,对没有准备的敌军采取突袭,敌人____________,迅速瓦解。豁然开朗惊慌失措痛哭流涕(4)周沫要做案头工作时看了张纯如写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那天是感恩节,家人在做饭,周沫读着张纯如的遗书,____________。(5)藏区的生活条件肯定比不上内地,但藏区的时光让人终生难忘。尤其援藏工作,每一点改变看似____________,却都是有意义的。(6)大数据这样的技术驱动越来越重要,更别提仓储IT、拣货机器人、智慧物流、互联网下单……这些____________的技术细节缺一不可。微不足道繁芜丛杂揭露词语辨析(1)暴露·揭露①张克侠在国民党上层人物中开展反内战、反独裁活动,________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和平、发动内战的阴谋,1945年策动郝鹏举起义成功。②鼠疫如何预防?日常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减少人被感染的蚤叮咬或者尽量减少________于肺鼠疫病人的可能性。辨析两者都有“把隐蔽的事物显露出来”的意思。暴露:(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多是无意地显露,有时是有意地揭露出来。可以用于自己、自身事物、目标等。揭露:使隐蔽的事物显露。一般能用于自己、自身事物、目标等。暴露停滞(2)停止·停滞①受山脉阻挡和背风坡气流下沉作用影响,汾渭平原地区易形成反气旋式的气流________区,在污染阶段地面汇聚形势明显,污染物汇聚后不易扩散。②委内瑞拉________与位于加勒比海的阿鲁巴、博奈尔和库拉索三岛间空中与海上航线,并称委方决定重新审视与上述三地关系。停止辨析两者都有“停下来”的意思。停止:不再进行。侧重在“止”,指停下来,多用于具体的人或是事物。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侧重在“滞”,指暂时的停止,多用于思想社会历史、经济等。摸索(3)摸索·探索①全国各县媒体在融合的道路上,经过几年的________和尝试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模式,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特点。②2月20日,百度宣布战略投资H5和小游戏领军企业蝴蝶互动,双方将在小游戏的研发、运营、发行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并将共同________AI小游戏的新形态。辨析两者都有“寻求”的意思。摸索:试探着(行进);寻找(方向、方法、经验等)。着重指在方向不明、经验不多的情况下,试探着寻找。对象常是经验、方向、门径、技术等。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着重指为解决疑难问题而多方面寻求答案,试图发现、求得隐藏的事物。探索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结构图解主旨探微这篇演说向我们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随着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文本特色1.思想深邃在第4段文字中,马克思提及了“机器”“财富”“技术”等推动社会进步的事物,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与这些事物有关的许多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如“道德”等。作者深刻地看到了技术进步背后的东西,在文章最后提出“无产阶级是旧社会的掘墓人”的观点。这些均体现出其观察问题的细致,思考问题的深入。2.语言隽永在演说中,马克思或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或列举大量的事实;或用长句,或用短句;或运用“狡狯的精灵”“菲默法庭”的判决等典故,隽永的语言始终在一种鲜活的语境和生动的文化氛围中获得。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结构图解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主旨探微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伟大一生作了精要的总结,从科学研究成就和革命斗争业绩两个方面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赞颂了马克思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深沉哀悼之情。文本特色1.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第二段通过两个“对于”提出议论中心,然后第三至第八段分别从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的贡献方面进行正面论证,从敌友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进行侧面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结构前后连贯,层层深入,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2.感情含蓄深沉本文是一篇悼词,是一位革命家对另一位革命家的深切悼念。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好朋友,面对他的逝世,沉痛悲伤在所难免。但是作为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友,他要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他把悲痛体现得含蓄而深沉,努力用对马克思思想和事业的赞颂来鼓舞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继续英勇战斗。基于这一点,本文的感情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3.语言准确生动如第3段阐述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中,“繁芜丛杂”的本义是丛生的杂草多而乱,这里用来比喻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谬误百出,模糊杂乱。用法极为贴切、准确,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易于人们理解。
“掩盖”指唯心史观故意歪曲事实真相以适应剥削阶级需要的卑劣行径,非常传神。再如,“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以“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三个定语一连贯之,限制非常严密,语言非常准确。在讲到革命战友对马克思逝世的哀思时,又用沙俄流放革命者的“西伯利亚矿井”和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发区“加利福尼亚”来借代世界各地,生动地表现了广大地区的革命战友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任务】体会演讲词的语言特点。活动演讲词是靠语言来打动人的,由于面对的听众,目的与场合的不同,演讲词语言特点不同,阅读文章,尝试分析二者有何不同之处。[提示]1.修辞(1)《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马克思意欲以它来对照反衬由它“宣布”预示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他把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喻为“一片汪洋大海”,一旦它汹涌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马克思把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以比喻性的评价对照起来,这就把后者的宏伟气势、重大意义艺术地展示在听众的面前,震撼着人们的心灵。(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使用的修辞手法显得高超而精妙。其中较为典型的主要有讳饰、借代、比喻等。既避免了直白忌讳,又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动人,更增强了人们对马克思的无限景仰和深情悼念。2.语言准确(1)《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马克思旨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但他却首先从1848年革命谈起。他称这场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当时,1848年革命的壮烈场面、浩大声势还深深印在听众的心中。因此,从听众的接受心理来看,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的这种评价就与听众的接受期待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听众。(2)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开头一段写的是马克思逝世的情景。但是,恩格斯在这里没有用到一个“死”字,也没有用到与“死”相关的同义词,而是写到“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选用这些词语,不仅让听众得知马克思逝世的消息,也感受到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深切悼念之情。3.风格(1)《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语言鲜活、文化厚重。从将革命形象比喻为“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到对革命“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的生动描述;从“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的精彩表达,再到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的精灵”“菲默法庭”的判决等典故的机智运用,以及对“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的理解,体现出文章的语言的鲜活和文化的厚重。(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长短句结合。长句“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恩格斯用“繁芜丛杂”“掩盖”等词语,深刻地揭露了唯心主义史观的反动本质。“经济发展阶段”之前,一连贯之以“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三个定语,限制非常严密,语言非常准确。【答案】B
【解析】A.“卓有成效”的“卓”应读zhuó。C.“悼念”的“悼”应读dào。D.“估量”的“量”应读liánɡ。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买票进入海格特墓园,沿主干道往东走几分钟,马克思墓地就赫然呈现于眼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是马克思夫人燕妮、马克思本人、马克思外孙哈里·朗吉特、马克思家的佣人海伦·德穆特和马克思的女儿艾琳娜·马克思。①其上镶嵌着白色大理石墓碑②白色大理石墓碑镶嵌于基座正面中央位置③青铜铸造的马克思头像放置于墓碑之上④墓碑中间部分雕刻着合葬于此的五个人的姓名和生卒年月日⑤这个墓地有着比普通人高一大截的花岗岩基座⑥他们按逝世的先后顺序由上到下排列A.③①④②⑤⑥
B.⑤①⑥③②④C.⑤①③②④⑥
D.③①⑤⑥②④【答案】C
【解析】通读语段发现,⑥句与横线后的句子衔接最紧密,排除B、D;再观察其他几句之间的逻辑关系,①句中的“其”指的就是基座,承接⑤句而来,排除A。3.下列关于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空白”一词用来比喻马克思逝世造成的不可弥补的损失,表明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B.“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该比喻旨在赞颂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C.“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对比,热烈赞扬马克思的伟大发现。D.“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把各国政府的“驱逐”、资产者的“诽谤”“诅咒”比喻成“蛛丝”,以此表现马克思对敌人的蔑视。【答案】B
【解析】“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不是比喻,而是类比。4.请从孔子、庄子、马克思、霍金中任选三人为例,按照要求续写下面的话。要求:①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的境遇;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③语意连贯,内容充实;④不少于60个字。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使渺小而脆弱的人变得伟大而坚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是孜孜不倦的思考,让出身低微的孔子成了名垂千古的大成至圣;是超凡脱俗的智慧,让形容枯槁的庄子成了逍遥自在的南华真人;是开天辟地的理论,让潦倒一生的马克思成了开启时代的革命导师。(示例二)孔子“天下归仁”的思想,引领人类文明几千年,他的思想经久不衰;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思想,推动了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他的思想永放光辉;霍金“黑洞”的思想,揭示了宇宙的奥秘,他的思想超前创新。5.用“马克思”作为首句的开头,将下面的长句改成由4个短句组成的句子,要求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是一位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而又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的天才。【答案】(马克思)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天才,他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了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他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拓展|审美鉴赏与创造课内素材《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高度阐述了这场社会革命的阶级力量,指出无产阶级是旧社会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执刑者。150多年来,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年轮不仅丝毫没有销蚀掉它非凡的风采,而且其深邃的思想、隽永的语言、厚重的文化,至今仍然让我们能够领略到经典的魅力。精神只有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深邃的思想只有与隽永的语言和厚重的文化相结合才能焕发出经典的光彩。【适用话题】“经典的魅力”“精神与物质”“现实与未来”等。课外素材马克思是很善于幽默的,这从他和燕妮的爱情方式就可见一斑。一次他对燕妮说:“我爱上了一个姑娘,这姑娘非常的美,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她更美的姑娘了,我非常爱她。”燕妮听了,非常紧张,心脏剧烈地跳着,她忐忑不安地忙问其姓名,马克思拿出一只精致的小匣子说:“她的肖像就在里面。”燕妮忙打开,没有看见任何照片。只在匣子内小镜子里映出自己惊慌的脸。她恍然大悟,幸福地笑了。有一次,海涅写了一首八行的诗,马克思帮他修改,每一字都推敲很久,直到他们认为没有可改的余地为止。马克思受到法国当局迫害,不得不离开巴黎到布鲁塞尔去。临行前,他给海涅写了一封信,说:“亲爱的朋友,我希望明天还有时间见到你,我将在星期一动身……我将离开这里的人们,可是离开您最使我痛苦,我真想把您也打包进我的行李中去。”【适用话题】“享受生活”“机智与幽默”“痛苦与抉择”等。评价实用类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考点链接《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是马克思的一篇演讲稿,这篇演讲稿极富针对性,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使文章的战斗性更强。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指的是作者在文中对客观存在的人、事、物、现象、表现、做法等所持有的主张和看法。不同的文本类型,在把握其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上有着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如传记,评价时不妨多留意一下作者对传主形象、精神的评价;科普文章,评价时要特别留意文本中所提到的新成果、新技术新见解在学术等领域所得到的相关评价;新闻,一般是寓理于事,评价时一要看主体的关键材料,二要看导语及结尾,尤其要看结尾,其作用一般是阐明事实的意义,指出事件发展的趋向,加深受众的理解和印象。典题在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一代通儒顾炎武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收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相关链接】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收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