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人口死亡状况的实证研究_第1页
吉林省人口死亡状况的实证研究_第2页
吉林省人口死亡状况的实证研究_第3页
吉林省人口死亡状况的实证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人口死亡状况的实证研究

死亡是人口和人口结构变化的最基本因素之一,受到各种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一个人口的死亡状况可以反映其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及人民生活的质量,一个人口中不同年龄与性别的人口的死亡差异也可解释许多人口问题、社会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吉林省的人口死亡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以第五次人口普查吉林省的数据为基础,分析吉林省人口死亡状况的变化,试图得出吉林省人口死亡状况的规律,发现人口死亡状况的变化特点。一、河北省总死亡率变化特点总死亡率也被称作一般死亡率或粗死亡率,是衡量一个人口死亡水平常用的指标。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2000年11月1日0时为标准时间,吉林省常住人口为2668.80万人。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2465.87万人相比,10年零4个月共增加了202.93万人,增长8.22%。平均每年增加19.6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80%。普查时点前一年的死亡人口数为142224人,按0.80%的年增长率调整后,2000年吉林省的总死亡率为5.3‰。从表1中可以看出,自建国以来吉林省人口总死亡率基本呈持续下降态势,2000年是历史最低水平为5.3‰。死亡率的持续下降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也证明整个社会的医疗水平、经济状况的不断好转。吉林省人口死亡率的这一变化特点和全国人口死亡率的变化特点是一致的。总死亡率是一种只对人口总数进行了标准化的指标,反映的是某年某地区平均每1000人中死亡的人数。总死亡率所需原始数据少而简单,容易估算,亦能粗略地反映死亡水平。但由于受到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粗死亡率的比较,往往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水平与医疗保健条件差异造成的死亡率的差异。从表1的结果看,2000年吉林省人口的总死亡率比1990年有明显的降低。为了排除人口年龄构成对总死亡率的影响,下面我们选用1990年人口年龄结构作为标准人口的年龄分布,结合1990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时的人口年龄别死亡率,对1990年和2000年人口总死亡率进行标准化后,再对1990年与2000年两次普查吉林省人口死亡率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标准化死亡率=∑ω0[mm(x)Νsm(x)+m(x)Νsf(x)]Ρx标准化死亡率=∑ω0[mm(x)Nsm(x)+m(x)Nsf(x)]Px其中mm(x)与mf(x)分别表示男、女年龄别死亡率,Nsmsm(x)与Nsfsf(x)分别为标准人口的X岁男女人数,Px为该标准人口总数,把1990年与2000年相应数据分别代入公式中计算可得到2000年吉林省人口标准化死亡率为4.482‰。由于选用1990年人口年龄结构作为标准人口年龄结构,1990年的标准化死亡率仍为5.556‰。我们可以看出,在标准化之后,2000年吉林省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幅度是相当大的。二、死亡率水平不一年龄、性别是人口最基本的自然特征。由于各年龄人口的身体特点和疾病谱互不相同,所以人口各年龄死亡率水平是不一致的。人口年龄别死亡率是反映人口死亡水平和死亡模式的重要指标。吉林省2000年分性别的年龄别死亡率情况如表2:根据表2所列出的数据分年龄、分性别的人口死亡率,可以计算得出一系列的衡量人口死亡水平的指标。1.新生儿死亡率测量婴儿死亡率是一项敏感的综合性健康指标,也是在分年龄别死亡率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指标。婴儿死亡率可用来衡量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保健及人口健康水平,婴儿死亡率的高低变化与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的关系比较密切,是参与评价人口总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但婴儿死亡率的准确测量是一项十分困难和复杂的工作,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婴儿死亡率的确切定义是:婴儿出生后在达到1岁前死亡的概率。严格地说,应称之为婴儿死亡概率。在我国还没有建立完整的出生、死亡登记的生命统计制度,婴儿死亡资料的收集比较困难,关于我国婴儿死亡漏报率的估计、婴儿死亡率的校正及婴儿死亡水平的评价等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地深入研究。计算婴儿死亡率的方法有若干种,本文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吉林省数据用各种方法计算后,认为利用q0=1-e-m0计算出的婴儿死亡率相对比较合理。据此计算出2000年吉林省婴儿死亡率为18.09‰,与1990年的婴儿死亡率21.67‰相比,有了进一步的降低。婴儿死亡率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根据同样的方法计算的2000年吉林省市、镇、县的婴儿死亡率分别为13.96‰、13.78‰、22.09‰,纵向看,这种婴儿死亡率的城乡差异和建国后历次人口普查得到的结果是相一致的。2.不同年龄组的死亡率比较少儿人口死亡率的高低对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健康水平至关重要。“五普”时吉林省少儿人口(1-14岁)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接近20%,第四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吉林省的少儿组人口死亡率情况见表3。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少儿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在少儿阶段,随着年龄增大,抵抗能力的增强,死亡率水平下降是一种正常的规律。从表3看,2000年的少儿死亡率比之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又有了明显的降低,1—4岁年龄组死亡率为0.59‰,比1990年的1—4岁年龄组的死亡率1.12‰(因为数据资料有限,缺乏1990年下半年分年龄别人口死亡数资料,所以在计算1990年少儿组人口死亡率的过程中,用1989年下半年人口死亡数替代1990年下半年人口死亡数,以期对1990年少儿组人口死亡率进行合理估算)下降了47.32%,2000年5—9岁组的死亡率(0.28‰)比1990年同年龄组死亡率(0.49‰)下降了42.86%;10—14岁组的死亡率(0.29‰)比1990年同年龄组死亡率(0.42‰)下降了30.95%。结合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少儿组人口死亡率下降最快,并且在5—9组降到整个年龄别死亡率的最低水平。2000年9岁组的人口死亡率在少儿组里面最低,是0.26‰,1990年8岁组最低,为0.37‰。从性别差异看,2000年人口0岁组的男性死亡率略低于女性人口死亡率,而1—14岁年龄段总的说来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3.死亡率的年变化动态成年人口(15-59岁)是老年人口和少儿人口的抚养者,是各种社会责任和义务的主要承担者,是经济建设、国民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因此,成年人口的健康程度、死亡状况是关系到民族兴旺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从表2的分年龄死亡率可以明显看出成年人口死亡率两个规律:人口进入成年组以后,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00年15—19岁组的人口死亡率为0.51‰,而55—59岁组人口死亡率上升到了9.87‰;成年组的人口死亡率中,男性人口在各个阶段都明显大于女性。形成这两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人口进入成年组以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学习压力的增加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男性人口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兴趣爱好等等又和女性人口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也是男性人口进入成年组以后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的重要原因。4.亡率中所占的比重2000年,吉林省已经成为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比例较高的年老型省份,老年人口死亡率在总人口死亡率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是影响总人口死亡率的重要因素。从表2可以看出,老年人口死亡率随着年龄增长迅速上升,这是由于人类的生理机能决定的。从老年组人口死亡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明显的性别差异,除95-99岁年龄组以外,男性人口死亡率始终大于女性人口死亡率,这一特点同成年组人口死亡率是相同的。三、不同性别人口死亡率的差异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吉林省全省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355.2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372.72万人,占总人口50.32%。由于城乡之间固有的生活方式、医疗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人口死亡率也表现出城乡之间的差别。表4列出的是2000年总人口以及分市、镇、县的年龄别人口死亡率状况。从表4可以看出,人口死亡率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总的说来,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男性人口死亡率在进入90岁高龄组以前都高于女性。从城乡人口死亡率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县的人口死亡率是最高的。市和镇死亡率差异在进入高龄组以前不甚明显。就人口死亡率而言,城乡差异是很明显的,尤其是在低年龄组和高龄组两个死亡率比较高的年龄区间这种差异就更加明显。从有数据记载的较长历史时期看来,这种差异是始终存在,但差距在不断缩小。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在吉林省现有经济条件下,城乡医疗水平的差异是不容忽视的,农村的妇幼保健、老年人口的生活条件和医疗保障与城市相比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这些都是造成城乡人口死亡率差异的重要原因。四、河北省死亡计数按月分布的现状第五次人口普查提供了1999年11月至2000年10月间各个月份的死亡人口数。据此,可以了解吉林省人口按月份死亡的情况。吉林省地处我国的东北地区,冬季漫长、寒冷,四季分明,具有较为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因此考察研究吉林省死亡人口数的按月份分布就具有一定的意义。表5给出的是“五普”时点前一年吉林省死亡人口数的按月份分布情况,根据表5数据做出的图1,可以看出吉林省的死亡人口数在不同月份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中死亡数最高的两个月份分别为2000年的1月份和10月份。造成死亡数月份差异的因素是什么,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五、20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由于生命表的精确和清晰,它是测量生命过程的最简单的方法之一。生命表非常清楚地体现了在没有现实世界各种复杂因素干扰的情况下,按年龄的死亡率对同期群大小的作用。本文利用2000年吉林省人口普查数据制作吉林省总人口生命表、男性人口生命表、女性人口生命表,见表6、表7、表8。平均寿命是用一批人当中各年龄死亡人数作为权数而计算的年龄平均数。平均预期寿命的数值取决于各个年龄的相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