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网络著作权法律保护研究TOC\o"1-3"\h\u29550一、引言 67200二、相关概述 631286(一)网络著作权的概念 613923(二)网络著作权的特点 686381.网络著作权的共享性增强 7221342.网络著作权信息获取与更改的便利性增强 742633.网络著作权弱化了地域界限 7253364.网络著作权权利人的维权难度大大增加 72955(三)网络著作权侵权的表现形式 832441.传统作品的上传 8195652.网络原创作品的下载 8267973.网络作品的转载 8211434.网页抄袭 895525.超级文本链接 822128三、我国网络著作权侵权的法律规定 930493(一)网络著作权侵权的法律责任主体 9105221.网络用户 916702.网络内容提供者 9178713.网络服务提供者 911321(二)我国网络著作权立法现状 10192891.《著作权法》以及《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10310552.《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1015623.《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 11127074.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解释 1114203四、我国网络著作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1121003(一)网络著作权立法体系不科学,立法层次低 1128098(二)网络著作权立法技术落后 1218776(三)网络著作权侵权归责原则问题 1260401.侵权行为的构成 125732.不合理的采用过错原则 136349(四)网络著作权侵权司法管辖问题 133474(五)网络著作权侵权证据收集问题 144628(六)网络著作权侵权法定赔偿标准问题 1430607五、国外网络著作权法律保护的审视 1523502(一)美国网络著作权的法律保护 1526605(二)欧盟网络著作权的法律保护 1629739(三)日本网络著作权的法律保护 1627670六、完善网络著作权法律保护的建议 1725365(一)制定一部专门性的网络著作权法 17968(二)加强技术监控手段、加快树立版权意识 1827340(三)网络著作权侵权归责原则的完善 1830301.网络技术服务提供商的归责原则 18210272.网络内容服务提供商的归责原则 18163663.网络用户的归责原则 1915787(四)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管辖权的确定 195001(五)网络著作权取证制度的健全 2030561(六)网络著作权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2025462七、结语 2116530参考文献 22一、引言随着商业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作品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由于互联网独特的数字化特征,网络著作权与传统的著作权有很大的不同。网络著作权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可移植性、可变性、信息不对称等新特点。这些特征削弱了传统意义上管辖权的属地性和排他性。网络著作权侵权的途径和客体越来越复杂,侵权责任的认定也越来越困难。互联网在赋予知识产权更多内涵和新特征的同时,也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熟悉网络知识产权的新问题,将知识产权保护扩大到网络领域。网络版权侵权行为频发,损害了权利人的利益。本文旨在分析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侵权的特点及原因,对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进行有益的探讨。二、相关概述(一)网络著作权的概念著作权是指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可以以某种方式复制的原创智力作品。网络著作权是网络信息传播所依赖的版权。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所列的著作权及其邻近权利等传统知识产权的内涵外,还应包括可转让的软件和平台。网络特点、数字化设计与多媒体作品。网络文字、网络影视作品等相关电子著作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包括本法第三条规定的各种数字形式的作品。人民法院还应当保护文学、艺术、科学领域可以专门复制的其他原始智力成果,不得将其归类为本法第三条规定的作品。因此,著作权保护的作品的数字形式也必须受到保护。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不符合法定使用条件,复制他人作品或者发表侵犯著作权的违法作品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二)网络著作权的特点网络著作权与传统意义的著作权相比,其具有以下特征。1.网络著作权的共享性增强现代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所构成的互联网平台,具有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的特点。通过数字网格技术,人们实现了数据存储、计算、知识信息及其资源的全面交互共享。互联网用户通过服务器、掌上终端、微机终端等载体,可进行信息采集、信息沟通、信息共享。这使得网络著作权的共享性大大增强。2.网络著作权信息获取与更改的便利性增强网络信息是人们通过互联网建立的数字化模型,将复杂多变的众多信息转变为数字化数据和代码。因此,网络作品具有信息量大、种类多、信息更新周期短、数据可以随时上传下载和传播等特点。这使得原有著作权的内容变化性增强。3.网络著作权弱化了地域界限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全球化发展,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不再局限于某个地域。因此,很多知识产权的产生和保护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由于网络覆盖面广、资源庞大、开放性强、共享及扩散迅速,很多网络著作的传播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在全球大部分地方,人们可以随时获取信息,也可在不同网络空间上传、下载和修改信息。这使得信息内容的获取、传播,甚至更改,都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也超出传统著作权法所辖地域,导致权利人维权变得更加困难。4.网络著作权权利人的维权难度大大增加首先,传统的著作权人和专有权人比较明确,地理界限也比较清晰。虚拟网络连接使人们能够融入一个数字化的虚拟世界,而这个虚拟世界依赖于大量信息的快速流动。在网络上,人们可以使用假的网名和IP地址。这使得我们很难发现侵权行为,并且存在难以追踪的问题。对于大多数版权所有者来说,很难确定他们试图创作的作品是否被非法使用。其次,侵权主体不易确定。随着知识产权信息在互联网上的广泛传播,知识产权信息的内容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审视和拓展。因此,许多知识产权,包括邻接权,不再属于一个人或群体,而是扩展到几个人或群体,涵盖各种主题。同时,网络侵权行为种类繁多,这不仅增加了网络著作权保护的难度,也增加了网络著作权人的权利保护难度。(三)网络著作权侵权的表现形式网络环境中,作品的存储和运输主要借助网络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介质。网络作品纷繁复杂,网络作品的传输可以说是毫无章法,因为网络空间缺少共同的行为准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用户的行为。网络的迅捷性、广域性等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网络作品被快速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作品被非法复制、下载、修改等行为也无疑给网络著作权人的权利带来了极大的灾难。网络著作权侵权屡有发生,其常见的表现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1.传统作品的上传是指未经传统著作权人的同意或许可,将权利人未公开发表或者公开发表在传统媒体上的作品私自上传到网络上,使网络用户可以浏览、下载、分享等。2.网络原创作品的下载与传统作品的上传正好相反,网络原创作品的下载指的是未经网络原创作者的许可或同意,将其作品下载后私自公开发表在传统媒体上进行传播、扩大影响。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作品激增,这种侵权行为会越发普遍。3.网络作品的转载是指未经网络著作权人的许可或同意,将其公开发表在QQ空间、博客、微博或者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的觉得有意思、感兴趣的作品进行稍加修改后转载或者直接转载。这种侵权形式随着博客、微博的兴起,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4.网页抄袭网页是网站中的一页,为网络用户提供图像、声音、文字等,基于网页的制作、设计与排版才形成网站,供人浏览、欣赏以及为用户提供其他的一系列服务,因此,网页是构成网站的基本元素。网页的信息、排版、布局、设计都是网页制作者独创性的体现,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当其它网页的设计、布局等于原创作品相同或相似时,我们应该认定其属于网页抄袭的网络侵权行为。5.超级文本链接又称“超链接”,是指用文字链接的形式来指向一个特定的页面。通俗来讲,超文本链接是使网络用户可以通过一个网站访问另一个网站,通过一个窗口访问同一个定点的其他窗口的一种引导。超级文本链接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的新事物,它的存在大大降低了网络用户获取特定信息的成本,为网络用户提供一种更为便捷、有效的体验,所以一般的直接链接不会引发侵权。但是,如果网络使用者采取绕过被链接网站主页直接到达特定页,这种深层链接方式改变了被链接网站的引导途径,也使广大网民难以辨别被链接的内容是否属于被链接网站,使被链接网站的经济利益或者其他利益受损。这种深层的链接行为侵犯了被链接者的网络信息传播权,应该认定为网络著作权侵权。三、我国网络著作权侵权的法律规定(一)网络著作权侵权的法律责任主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网络著作权侵权的频发,也使得纷繁复杂的网络侵权的主体逐渐类型化。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行政法规、规章制度及司法解释的规定,我国网络著作权侵权主体主要为以下几类:1.网络用户网络用户是网络著作权侵权最常见的主体,网络用户就是指接受互联网的服务,利用网络这一平台进行各种网络活动的主体。网络用户对其产生的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理应承担侵权责任。2.网络内容提供者是指拥有自己的网页,选择或者编辑、加工一些他人的作品传到自己的网站,定期向网络用户提供这些信息,使网络用户得以浏览、适用、下载,并以此为业的人。3.网络服务提供者是指网络上一切信息的提供者和中介者,不仅包括网络技术服务提供者、网络设施服务提供者,也包括上载信息的网络用户。网络用户、网络内容提供者、网络服务提供者三者之间的网络著作权侵权的法律责任关系较为复杂。因为最常见的网络用户侵权常常发生在后两者提供的网络内容服务或技术服务之上。比如网络用户将侵权作品上传与网络内容提供者的网站供人浏览、下载或将侵权作品置于网络服务提供的平台之上以供他人下载。这两种行为都对网络著作权人的权利造成了侵害,因此,此时的侵权主体既包括实际侵权的网络用户,也涉及为侵权行为提供平台或服务的网络内容提供者和网络服务提供者。这是网络著作权侵权中较为复杂的情况。(二)我国网络著作权立法现状目前,我国初具构建起的网络著作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主要由以下组成:1.《著作权法》以及《著作权法实施条例》2001年,我国为加入WTO做准备和履行著作权保护的国际条约,积极应对网络著作权保护方面的挑战,通过召开全国人大委员会会议表决修订了新《著作权法》。该法律主要增设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并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犯及相关技术措施和权利管理等责任进行了明确。2002年对《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进行了公布,又对信息网络传播权进行了详细的规范。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政府为保护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鼓励网络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提高精神文明的创新,重新对我国的著作法制度进行了完善,于2010年又作出了《著作权法》的修改决定,并且从当年开始施行。紧接着,国家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作出修订,国务院宣布该决定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把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作品的规定作了进一步说明,对侵权人的处罚力度加大。这两部法律的修改是我国著作权法的一大进步,也是我国网络著作权法律保护的体系基础。2.《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国务院在2006年颁布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此条例的施行使我国有关信息网络传播权法律规制更加体系化。随着著作权法的施行,立法者在几年间更加熟知了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积累了经验的前提下对著作权人、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关系进行定义,更加注重对著作权人利益的保护。2013年在对《著作权法》进行修订的同时,《国务院关于修改(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决定》也随之公布于世,该条例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合理限制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要求作出规定。还对网络用户无偿使用作品的条件作出明确,以及著作权人在发现自己的作品被侵权时可以请求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予以查处等维权方式。3.《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有关网络著作权行政法方面的保护,我国《著作权法》中表示,著作权的行政部门可以实行行政处罚方式来责令改正侵权行为,还可以进行罚款和没收侵权的所需工具,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对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保护进行配合。《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里也对网络著作权的行政保护作了规定。2005年,国家版权局和信息产业部联合颁布了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著作权保护法规,即《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其对网络著作权的行政保护范围、行政保护的主体和部门管辖权作出了界定,对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做出了主要贡献,并率先在我国引入了类似《千禧年数字版权法》中的责任“避风港”制度。该办法有1+条内容,确立了作者和网络平台的责任承担原则以及免责事由,对侵权行为的处罚方式等。对我国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产生了积极影响,适应了我国的国情,填补了网络著作权行政法保护的漏洞。其颁布对行政信息部门管控网络环境创造了便利,规范了信息网络传播权,控制了盗版作品的泛滥。4.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解释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了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的司法解释。该解释解释了网络侵权案件的审理方法和网络平台提供商的侵权责任,并对网络作品的归属和管辖作了说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网络著作权产生了影响。最高人民法院不断向社会和专家征求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在上述解释的基础上,本解释对网络服务和出版业务行为进行了界定。四、我国网络著作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一)网络著作权立法体系不科学,立法层次低网络著作权侵权的每种形式都包含着不同的法律规范,但不同的法律规定体现了对不同网络主体利益的保护。我国虽然颁布了关于网络信息传播权、数字图书馆、远程教育、技术措施、信息权利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但对互联网版权的行政保护措施仍存在诸多问题。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规定的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和网络测试服务的管理条例》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目前,仍有许多问题在中国的司法实践中。立法的不完善给司法审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网络环境下著作权法的著作权保护不仅体现在一些规定上,而且大部分的立法都是通过行政法规和规章来完成的,缺乏合法的规范。该条例明确了我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制度,明确鼓励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软件著作权是复杂的计算机软件产品和实际情况在不同程度上的创新。它兼顾了软件所有者和公众的利益,这符合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本条例以单独的行政法规形式规定了计算机软件的权利,包括著作权、复制权、著作权、修改权、发行权、有偿使用权、租赁权、信息网络连接权、翻译权、软件工程权。经济权利和精神权利是软件印刷权和出版著作权的基本属性的补充。根据《知识产权公约》的规定,明确了软件的工作原理和工具属性。就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公约和目前正在审议的著作权法而言,一个有效的系统必须继续正常运行。在实践中,软件著作权保护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软件系统基础相对薄弱、网络环境下的软件体系结构等。软件著作权保护是一项全面的制度创新,旨在更好地保护软件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确保中国软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二)网络著作权立法技术落后当前,关于网络文化环境下著作权法律保护工作方面,主要的法律依据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关于审理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虽然我国法律制度比较完善,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关于著作权网络侵权管辖权的定义方面,存在着一些歧义,不能够进一步确定侵权归责原则,缺乏完善的有关证据的证明力、举证责任与赔偿责任等。现阶段,我国网络环境下有关著作权法律保护规定方面还比较落后,关于有关立法内容方面,只是在问题出现之后,才会对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制定,相关工作的前瞻性与技巧性比较低。(三)网络著作权侵权归责原则问题1.侵权行为的构成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判定某行为是著作权侵权,必须满足四个条件:主观过错,客观的违法行为,犯罪事实,因果关系。后面三个在司具体案件里比较好确认,最难认定的是主观过错,难以明确认定。例如,以网络服务提供商为例,要证实其行为的过失,就必须查明其“明知”问题,即其对自己所作所为和所造成后果是否事先知道或应该知道。由于网络服务提供者没有能力对法律规定除外的其他用户信息或者传播作品都进行审查,也不可能做到,那么面对用户实施的侵权行为,很难证明其主观上知道或应该知道,也很难判定其主观上是否存在故意,导致侵权行为无法认定。同时,证明“应该知道”需要充分证据,但证明这种“应该知道”要根据主观性来确认,只能通过自由裁量和常识判断,无法客观的证明,在实践中可能造成对网络服务供者不公平的结果,也很难维护权利人的利益。2.不合理的采用过错原则著作权侵权的归责原则问题,目前,《著作权法》中缺少详细规定,但根据国际上通用的做法和我国的《民法通则》里的有关规定,基本使用过错原则。如今网络侵权的归责原则问题,国内持两种意见,第一,过错责任原则,第二,无过错责任原则。从过错责任原则的角度来看,原告需要对侵权行为进行举证,要证明自己权利受到了侵犯,以及行为人的侵权问题和对自己造成的实际损失,然而由于网上侵权行为难以认定,且其隐蔽性、变动性和灵活性都使得举证困难,有时候在实践中,明知对方的侵权行为却无法拿出证据确实认定,对方利用网络技术的漏洞和规避措施也能逃脱法律制裁。从无过错责任角度来判,只要存在侵权行为就要承担相应责任的无过错原则,对广大网络用户以及网络运营者来说,显失公平。因为多大用户可能是善意的,网络运营者也是无主观过错的,这种无过错责任很难服众,甚至可能影响法律的公正判决。(四)网络著作权侵权司法管辖问题普通的管辖权理论的行使,主要是由法官来判定纠纷与所管辖地域之间的关联程度,通常考量的因素为被告住所地或侵权行为地。但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是无形性、地域的不确定性,这种特殊的领域使得普通的管辖制度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所以网络著作权纠纷的管辖权问题变得复杂。当事人的国籍、住所地、行为地等在一般的侵权案件中,作为确定管辖权的依据,是由于这些因素存在着与司法管辖区域的实际联系。而在互联网区域中,它们与法院的管辖范围联系,是不确定的,特别是网络著作权的侵权案件在实践中没有划在专属管辖的范围,存在法院有平行管辖权的情形。如果还适用一般的管辖权制度,那么当事人就会因为无法确定某一个具体法院,而自主选择诉讼的地点和法院,就会使得司法管辖权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偶然性,还可能会引起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滥用,浪费司法资源。(五)网络著作权侵权证据收集问题网络著作权的侵权损害认定困难,主要是因为证据的收集变得更加繁琐,而侵权行为的认定依据必须要有证据。网络中的信息要想作为证据来确定侵权人,就必须排查侵权者是否存在篡改或清除那些不利信息。网络著作权的证据主要来自于网络,不是以纸质形态存在,而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储存于电子设备中,大部分属于电子证据。首先,网络计算机的数据是依靠科学技术产生,而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观念影响,因此具有准确性,不会出现记忆或传达失误等现象。网络数据具有类型性的多媒体性,包括文字、图形、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它是虚拟性、无纸化形式,用电子数据将信息存储在电子介质中。而因其虚拟化形式,会有很多的人通过修改、伪造、篡改网络数据,来隐藏证据。只要懂得操作这种技术的人,很轻易就能够将网络服务器进行损坏,导致数据被丢失,证据也被损毁或灭失。所以,电子证据的脆弱性和网络的交互性特点,使得网络数据的证据内容无法保证真实性与来源地合法性。并且,我国目前还没有在法律上对网络作品以及著作权设置具体规定,这就会导致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无法可依的现象,而网络环境下侵权的证据获取就更为特殊。网络著作权人在意识到被侵权之后,还要自行取证,对自己被侵权的实际损失或侵权人的所获利益进行说明。据的电子化形式转变,使得实践中网页、APP、电子邮件、微博、聊天记录等都可以作为证据被交于法院。而这种技术性的转化,会令这些证据难以把控,当事人举证困难,法院对证据的认定也不易,导致侵权方对证据的真实性进行质疑,从而对当事人一方的权利带来不利后果。网络证据还难以进行固定,网络作品是由数字信号形式构成的,可以不留痕迹的对其进行修改和抹除,因此网络证据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网络作品不断地更新,网页内容时刻发生着改变,热点话题不断被刷新,有关侵权的数据信息也在随时产生变化,网络证据面临着收集和固定的困难。网络侵权的证据进行固定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很繁琐,也容易遭遇陷阱取证。(六)网络著作权侵权法定赔偿标准问题侵权损害赔偿是网络作品的著作权人在权利受到侵害后的主要诉求,也是对其合法权益的主要保护手段。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关于网络著作权的侵权赔偿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首先,是“权利人损失”和“侵权人获利”难以确定。我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九条规定了:“侵犯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侵权人应当按照权利人的实际损失给予赔偿;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可以按照侵权人的违法所得给予赔偿。”根据规定可知,网络著作权侵权赔偿的主要依据是权利人的实际损失,以及侵权人的实际获利。其中,权利人的实际损失可以是直接体现出来的经济损失,如因制止盗版行为而付出的经济上的损失、因作品被盗版而导致的违约责任等。也可以是间接的因为盗版作品的传播导致正版作品的市场份额下降的隐形经济损失等,所以通常难以确定。而在侵权人实际获利的确定中,侵权人也会想法设法地隐藏其实际获利,以达到减少赔偿的目的,并且客观方面也难以核实,导致侵权人难以获得满意的赔偿。其次,是法定赔偿规定不够明确。前文已经提到,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相较于传统的著作权侵权具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导致在很多时候权利人的实际损失与侵权人准确获利情况难以得到确定。此时,就需要通过法定赔偿标准来确定赔偿数额。《著作权法》第四十九条中规定:“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的违法所得不能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五十万元以下的赔偿”。当前法律仅规定了一个五十万元的最高赔偿幅度,具体赔偿数额的确定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所以,对于网络著作权侵权损害法定赔偿的确定需进一步明确。五、国外网络著作权法律保护的审视(一)美国网络著作权的法律保护网络起源于美国,随着几十年的不断更新,美国堪称当今世界的互联网强国。而美国也是一个特别具有维权思想的国家,其维权意识很强大,故美国相较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关于网络著作权的制度是比较健全的。美国网络著作权的法律保护制度除了对其本国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对涉外有关事项也存在很高的利用价值,美国的著作权保护制度主要为司法援助和行政援助。在互联网刚刚产生的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就颁布了《知识产权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这一法规。之后随着互联网的日渐发达,网络著作权的相关问题也逐渐突出,美国又相继实行了《千禧年数字版权法》和《反电子盗窃法》等相关规定。其中,美国在1998年通过的《千禧年数字版权法》,是网络著作权保护中最重要的法律依据。其将网络传输的概念引入法律,规定了网络作品的复制权、发行权、传播权等违法范围,而且还对作者的专有使用权和数据库的保护作出了合理的界定,其实施在国民中得到了很高的肯定。《2011年,美国颁布了《禁止网络盗版法案》和《保护知识产权法案》,网络著作权的法律保护更加严格,令侵权行为的入罪门槛大大降低,并且给予了行政部门更多的著作权执法权力,惩罚力度加大。根据美国相关法律规定,在著作权的侵权诉讼中,合理使用需要被告主动去作为一种抗辩权来使用,从而维护自己的权利,合理使用是对著作权人专有权利的限制。美国法律除了规定此含义外,还具体举例了合理使用的利用范围和要考虑的因素。美国不仅在法律规制方面加大力度,还完善了涉及网络著作权的案件的判例法,规范了网络著作权的保护机制。(二)欧盟网络著作权的法律保护欧洲发达国家也属于著作权保护制度出现较早的地区,其维权意识也比较前卫,颁布的相应法律法规也较为完备。他们的制度与美国出发点基本相同,有很多相似的规定,但也存在很多利益分歧。上个世纪以来,互联网的飞速普及,也给欧盟传统的著作权保护制度带来很大冲击。欧盟各个国家为了适应新的网络环境,都随之对网络著作权的保护机制作出了改革措施,紧跟潮流、与时俱进的面对新的挑战。1995年,欧盟通过了一项指令,即“关于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指令”,该指令统一了欧盟各个国家的数据库相关著作权的保护标准,并且其独立于著作权保护之外的法律法规。该指令打破了欧盟国家传统著作权保护的理念,也给之后的一系列法律规范的制定打下了基础。2011年,欧洲议会又通过了一项决策,该决策对单方面没收或封杀域名的行为进行了限制,保护了全球互联网环境的完整性。2012年,美国对一个称为百万上传的网站进行了强制性的关闭,这一行为引起了世界各地的讨论,即使欧盟委员会有人认为美国的相关法案违背了欧洲的立法思想,即不能用强制性的法律来剥夺网络的自由开放,不能为保护著作权而违反基本原则。但多数人还是认为此举是正确的做法,还有国家也出台了类似的法案,这也为欧盟国家以后的网络著作权发展作出了好的示范。2019年,欧洲又出台了《著作权指令》,新的版权法令谷歌等网站在发布总结新闻时要先支付相关的版权费用。还有一条规定被网友称为“表情包大屠杀法案”,各大平台必须与著作权人签订授权协议来获取发布作品的许可,不允许用户没有经过授权就对素材进行二次创作,在欧洲要想使用影视作品表情包斗图也不被允许了。以及网络上很多自己原创的画作和同人文,也写着禁二改二传,这会使得民众的著作权意识增强,也会带动其他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日本网络著作权的法律保护1997年日本对版权法进行了修订,颁布了《日本著作权法修正案》,增加了新的权利即公共传送权,传送的方式包括数字和模拟的形式、有线和无线之间、单向与交互性的形式,通过这些模式来向公众传递作品和提供信息的权利。这个修正案把公共传播权分为表演权、发行权和公共传送权,而公共传播权又与复制权和演绎权一起组成了著作权的专有权。?其还增设了表演者与录音制作者的提供作品权。上世纪末,日本还对著作权法进行了两次修改,又对技术措施和权利管理信息等方面作出了规范。进入到二十一世纪,来到了数字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经济生活也与网络息息相关。日本有关学者对日本情况进行了反思,普遍认为其著作权保护制度无法跟上时代潮流,与美国相比制度还不够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还有待改进。因此通过立法作出了著作权保护方面的健全,人民大众的著作权保护思想也经过普法活动受到了鼓舞。日本通过召开相关会议,提出了结合新时代网络环境下的应对机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政府专门设置了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对在其他国家的知识产权事务进行管理维权等。日本还在法务省下增加了法律扶助协会,该协会主要针对国内有关知识产权纠纷而设立。各个地方设计了相关的服务部门,增强了对著作权保护意识的普及力度,政府拨款来提供咨询和宣传。日本的《著作权法》也不断顺应其国情进行适当的修订,与国际上的有关规定相衔接,并且,日本的媒体等行业也规定了相应的政策,来处理网站的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六、完善网络著作权法律保护的建议(一)制定一部专门性的网络著作权法对于微信公众号作品著作权的法律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保护措施。目前,我国与微信公众号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条例》等。《著作权法》属于基本法,对微信公众号作品著作权问题进行概括性的规定,而《信息网络传播权条例》的效力相对较低,对微信公众号作品著作权的保护问题涉及较少。随着微信公众号的发展,这些法律法规对微信公众号作品著作权的保护缺乏一定的具体性和专门性。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来规范微信公众号作品著作权侵权问题,但是,一部法律的出台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论证,不可能为了微信公众号单独出台微信公众号著作权法。微信公众号等网络社交平台已经成为我们社交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互联网。在互联网大环境下,明确网络著作权的归属和适当的法律保护,增强有关规定的前瞻性。有效应对新的情况和挑战。因此应当考虑出台一部《网络著作权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以解决微信公众号等网络社交平台中存在的著作权纠纷问题,建立合理完善的网络著作权法律体系,节约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二)加强技术监控手段、加快树立版权意识关于网络文化环境下著作权的保护主要包括两种形式:技术手段保护与法律手段保护。应当通过法律形式,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当著作权人面对使用者侵权问题的过程中,关于相关处罚工作方面,法律具备国家强制性,应当对有关行为进行规范。技术手段负责补充相关防范措施。可以利用电子标识技术保护著作权,促使网络文化环境下著作信息安全得到保障,进一步强化网络技术管理工作,可以运用多样化手段来完成,例如:加密技术、端口保护、身份验证、容错技术、防火墙技术等。在上述保护措施中,加密技术具备较高科学性与有效性。利用某种加密法,能够变换相关数据信息,只有通过密钥之后,才能解开密码,加强保护工作。在计算机软件、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素材、网页设计等领域中比较适合运用加密技术。(三)网络著作权侵权归责原则的完善1.网络技术服务提供商的归责原则网络技术服务提供商主要是为用户提供技术服务和一定监控义务的主体,本身并不是信息传播者,也不对信息进行筛选,只是监控用户们传播的信息是否侵权的主体。若网络服务提供商未做好其应有监控服务,主观上有错,就要负担应负责任。根据规定,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因其监控程度是有限的,主观上尽最大努力仍未阻止侵权行为的发生,这时采取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有失公平的。我国法律只有对共同侵权的规定,没有对过失侵权和其他侵权方式进行规定,因此在具体案件里不利于保护服务提供者的权益。2.网络内容服务提供商的归责原则最高院颁布《著作权解释》中规定,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明知用户已经或者正在进行侵权的行为,或经过版权人的告诫,依然没有采取积极措施停止侵害,消除不良后果的,应当追究其共同侵权责任。从解释中可以看出,对于内容服务提供商说,只有其主观上有错,就要承担间接侵权责任,因此适用过错原则。但是,网络内容服务提供商在上传、下载或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很可能已经无意间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已经属于直接侵权,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过错责任原则的话,权利人应该承担举证责任,但事实上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很难证实其主观上有错误,若不能进行举证,就要承担不利的后果,对权利人来说非常不利。和网络内容服务提供商相比,权利人举证相对困难,且内容服务提供者很容易隐匿证据,使其举证陷入困局,难以解决侵权问题。因此,这时采用无过错原则才能解决问题,只要有侵权行为和损害后果两个要件,内容服务提供者就要承受担相应责任,必需采取积极态度消除影响,删除侵权信息或链接,承担侵权后果。这也避免了权利人举证困难,无法证明侵权人主观上有错误而产生的不利后果。3.网络用户的归责原则网络用户是网络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他们数量巨大,使得网络用户侵权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表现在在未经他人同意或没有支付报酬而下载作品上传到网络上,故意破坏为了保护作品而设置的技术设施,如黑客等。对用户的侵权认定是,只要其侵犯了著作权的专有权利就认定为侵权责任的主体,构成直接侵权,适用过错责任。据以上分析,总结来说,在处理网络侵权时,要判断归责原则问题,必须要根据具体情况对案件进行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以减轻版权人的负担压力,打击侵权犯罪分子,惩治犯罪,实现社会公平。(四)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管辖权的确定我国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的管辖权,依旧是采用传统的侵权管辖权则,即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但这种规则很显然不能适应网络的发展,引起当事人和法院的不便。在国际上管辖制度的规定,美国采取“被告就原告”的原则,澳洲支持“不方便法院”制度,各国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管辖原则。我国应在传统的理论框架下,对网络的特殊性作充分的考虑,将传统侵权管辖原则与网络行为相结合,保护各方的合法权利。我国传统的管辖权里还有个重要的原则为协议管辖,当事人在选择管辖法院时可以采取意思自治的原则,赋予了双方选择管辖法院权利的自由。基于其自由的特质,法律也对协议管辖进行了一定限制,以防当事人对权利的滥用。协议管辖与其他管辖原则相比具有独特优势,其在管辖权的确定上具有可预见性和确定性。由于网络环境的无界限性,给我国的管辖原则带来挑战,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的管辖权确定困难。所以在网络行为中,双方当事人可以采取事先协商一致的方法来约定各自的权利义务关系,通过协议来确定管辖法院,这样可以减少一个案件有多个法院管辖的矛盾,提高解决纠纷的效率。事先对管辖法院进行约定,排除其他法院的管辖权,有利于解决侵权行为地难以确定的问题,更好地解决管辖权问题。综上,我国可以采取协议管辖的原则,若当事人没有约定,则适用被告就原告原则,并且将侵权行为地作为补充的制度。(五)网络著作权取证制度的健全完善网络著作权侵权证据制度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电子证据保护管理的程序档案,把每一个电子数据像人的身份证上的地址一样上传到网上就确定其第一次出处,让电子证据像人口普查一样有着记录,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中医院代谢性骨病影像学判读考核
- 挂名劳务合同
- 2025中医院肿瘤整形修复技术考核
- 快递送货合同
- 晋城市中医院烧伤整形科主治医师晋升考核
- 唐山市人民医院护理师资培训考核
- 2025绿色农产品保护价收购合同书
- 厨房器具安全使用培训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版的停车场车位租赁合同
- 2025年新能源电池负极材料企业建设项目合同管理与执行
- 2025-2026学年大象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208)
- 融媒体概论课件
- 艾媒咨询2025年中国新式茶饮大数据研究及消费行为调查数据
- 雷达式水位计安装单元工程质量验收评定表
- 招商银行笔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挂靠公司走帐协议书范本
- 2025年中国电信集团校园招聘笔试模拟试题集
- 全屋定制经销商合同协议
- 2024年仁怀市辅警真题
- 知道智慧树有礼同行伴礼一生-大学生礼仪修养满分测试答案
- 2025-2026学年苏科版(2023)小学劳动技术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