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翻译史的视角看古诗翻译的时尚化
一、从“学为体”到“西学东渐”:文化与译从本质上讲,翻译是不同国籍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进行的活动的历史。中国翻译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翻译史上记载的影响广远的翻译高潮大致有四次。第一次是从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共翻译佛经3000多部,15000多卷,可以称得是一项极其伟大的文化功绩,整个佛经翻译的历史是一个由启蒙到成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佛教在中华大地兴起的标志。明末清初的西方科技著作的翻译和中国典籍的西译构成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二次高潮。鸦片战争后的翻译活动仍集中在翻译和传播外国先进的科技文献上,其特点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清末至“五四”运动前对西方政治、哲学和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三次高潮。当时有名的译家林纾以口述笔录的形式译了160多部文学作品,使国人得以了解世界文学,并为“五四”新文化运动输入了新的营养,也为我国的翻译文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后掀起的第四次翻译高潮,是翻译事业空前发展和波澜壮阔的时期,开启了用白话文翻译的时代,其范围由科技著作扩展到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由小说扩展到诗歌、剧本、文艺理论的翻译。(P4-6)整个翻译发展显然是一部由目的驱使的文化活动史,这些翻译实践表明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以异域夷风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中国文化致力于“西学东渐”,学习西方文化,大量译介西方文明的经典著作;而几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精华却很少介绍到世界各国,外域对汉语作品的了解多属见木不见林的零散印象。通过简要回顾中国翻译史还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向外传播交流中,包罗万象的经书典籍即文化元典的翻译发生较早、历时也长;而单纯的文学经典的翻译则迟缓得多,往往需要经过曲折的艺术变形、适应、迻译才得以传世。由于现实功利的需要,文化元典之远播总是领先于文学经典之外传。这里“迻译”这个词的使用源自《辞海》的解释:“谓取甲国文字,达其意义,移易为乙国文字也,通谓之翻译”。“迻”通“移”,迻译即移译,比翻译更具有历史意蕴,是翻译发展初始阶段的时代标记,也是翻译方法的显示。还有一种解释是,迻译是翻译过程中处于理解和表达之间的中间环节,(P16)还不是成熟的成品译作,因而迻译包括过滤删选等翻译策略和环节。本文用“文学经典的艺术迻译”表示文学经典在向外传播过程中所历经的过程和翻译处理的策略。二、中国古代文化元典的产生和发展根据历史学家冯天瑜先生的表述:“只有那些具有深刻而广阔的原创性意蕴,又在某一文明民族的历史上长期发挥精神支柱作用的书籍方可称之‘元典’”。(P2)这里的文化元典用冯先生的定义指称各文明民族的首创性文本。本文之所以称经典为元典是从词义及“元典”的内涵来理解的。“元典”有最初的典籍、最重要的典籍等意义。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的是《易》、《诗》、《书》、《礼》、《乐》、《春秋》等“六经”。(P7)因“《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P149)“六经”不但是儒家所专有,而且是以后中国文化与学术思想之源泉。与之相关的《论语》、《孟子》、《荀子》、《孝经》、《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典籍都具有“元典”性质,通作“文化元典”。元典,作为经典原著,“因其首创性、涵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成为该民族垂范久远的指针和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P5~6)因而称之为“文化元典”。文化元典导引了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中华文化元典是自西汉以来历代士人必读之书,历千年而不坠不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域外的传播也十分繁荣广泛。文化典籍的英译由来已久,在16世纪末《论语》就开始被译为西方语言。英译本最早见于传教士马希曼(JoshuaMarshman)的节译本《孔子著述》(TheWorksofConfucius)(1809)。1828年伦敦会传教士柯大卫(DavidCollie)的《四书》(TheFourBooks)在马六甲出版。第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译本是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JamesLegge,1815~1897)的《论语》(ConfucianAnalects),翻译孔孟著作最出名的也属理雅各。他把中国“十三经”中的十部经书译成英文,统称为《中国经典》(TheChineseClassics)。这部译著奠定了英国研究中国传统学术的基础,至今仍为西方学界视为介绍中国儒家经典和其他古文献的权威译本和正统的参考书。理雅各所译其他儒家经典有《孝经》、《易经》、《礼记》(收入穆勒所编《东方圣典》),在欧洲汉学界有一定的影响。仅翻译过《论语》的中西学者就有四十人之多。(P178)典籍译传的过程中,影响极广、译本较多的除《论语》外还有《易经》、《尚书》、《道德经》、《老子》、《墨子》等。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RobertMorrison)是比较系统地将中国文化经典翻译成英文的第一位西人。马礼逊翻译中国文化经典的努力在中国文化西进的过程中起了先导的作用,对日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9世纪前的汉籍译者,如来华耶稣会教士柏应理等,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对四书五经的译介上。这些最早的文化典籍也是我国文学的滥觞。(P111)明末清初来华的外国传教士和汉学家把《诗经》、《易经》、《论语》、《老子》等中国古代文化元典节选翻译成多种文字传到欧美,有拉丁文、英文、意大利文、法文等译本,让西方读者逐渐了解了中华文化的精粹。文化元典作品因其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故而往往受到文化传播者的特别重视,将它们优先介绍到国外,儒家经典代表作四书五经的对外传播,就是明显的例证。据西方学者统计,从1816年至今,各种西文版的《道德经》已有250多种,是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典之一。(P88)文化元典翻译中,国内外的汉学家、传教士是主流角色,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精髓的把握并不尽如人意,主要是由于典籍外译多半出于政治考虑和意识形态操纵,节删较多;又因翻译多是应时而译,译者以“译”载道,各取所需,适己而用。实际上,古代的经传史书在对外的译介中多充当史学、哲学或宗教的文献而得到流传,其本身的文学性反而被忽略。三、文学经典的流传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经典”是一个标明历史的词语,从汉魏时期开始“经典”的涵义既指经书,也指宗教典籍。也就是说后来“经典”的范围从儒家典籍扩大到宗教经籍的范围内,涵括了佛道诸教的重要典籍。所以“经典”就是承载道理和训导的各种典籍,这个语义范围广泛的概念首先是宗教性与政治意识形态的文本,如西方的《圣经》与中国的“四书五经”等。(P135-136)“文学经典”概念的起源要晚于宗教性与政治性的经典,其最早获得命名是在文学获得自身的自觉与独立意识之后。如《诗经》,最初所获得的“经典”地位并非来自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而是来自其政治意识形态性。(P36)由此,文学经典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P71)就文艺学意义而言,文学经典则是指以风骚为旨归的已经载入史册的典范的文学作品,是一种具有开创性、能够提供特定的意义范式、叙事范式乃至创作生产模式,在历史上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的文本,它具有穿越时代背景而涵括后世的历史超越性,是文明传承、文化运作的最基本的模式,是整个社会权力话语的最有力的支配者。(P137)由此观之,文学经典在历史纵向维度的形成受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典范作家的创作实践,后起作家的宗奉模仿,批评家与批评专著的推崇或者诋毁,某一时期社会风气、审美心理的变化和流行,经典作品本身的素质,甚至偶然的运气与机缘等等条件的制约。文学经典在地域广度上的流传则是通过文学文本的删选、汇编、评述和节译、编译,特别是手法特殊的艺术迻译促成的。文学经典不能只因抽象、高蹈的经典品质而历久,更因分歧、现实的经典类型而弥新。正统的文学批评承认的经典,一直到清代,从文类上看指正宗的诗文,而小说、小词、戏曲及相关的通俗文学都难以列入经典范畴。由于古代中国是一个崇经的国度,“宗经征圣”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家典籍与政权的权威息息相关。从历史上看,政治权力的推行、知识精英的遴选、大众舆论的评判左右着文学经典的认定。比如《诗》,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本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在民间的诗作,到了先秦,《诗》便开始融入儒学,至两汉,《诗》成为“经”,三百篇遂为诵读经典。至宋,《诗》为道学所解读,于清代则成为训诂的对象。《诗经》作为被同化、被歪曲、被肢解了的文学经典,为儒家经典所吸收同化,并由于国家考试制度对《诗经》的“收编”,使其成为一种道德说教的政治读本,而非艺术审美文本。这也决定了向外翻译中对文学作品所作的“取舍”和对文学经典所作的种种功利的解读,是经典得以留存、延续、发展、生长的方式。诗歌是文学中最富生命力、最悠久的一种文类,即使是在英语世界现有的中国古典文学英译文本中,诗歌也属最瞩目的一类,是中国文化“最美丽的花朵”。诗歌的翻译和论著在英语世界中数量上多于小说类和戏剧类,并且在翻译史上这些译作和论著基本上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待诗人及其作品,而不是将这些作品混同于哲学、史学或宗教文献以致泯灭其文学特性。(P131)因此,这里把诗歌作为文学的经典文类加以说明,并对文学经典的艺术迻译与前文的文化元典的选译作一简单对照,皆因诗歌堪当文学经典的核心。《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相对而言,《诗经》的翻译也出现得比较早。最早英译本是理雅各在1871年于香港出版的译集“TheSheKing”,当时主要是作为经籍翻译,因为它是“出仕辅政者必读的经籍”(P92),是儒家的传统经典,而作为诗词的文学性当时还只是其哲学思想的附属,即使在1876年理雅各另出诗体译本,其流行程度也不如经本的流传之广。把诗歌作为文学作品译介到英语世界的是理雅各同时代的英国人戴维斯(JohnFrancisDavis,1795-1890)和翟理斯出版的英译选集,分别是“PoeseosSinensisCommentarii:ThePoetryoftheChinese”和“GemsofChineseLiterature:Verse”。随后在20世纪有韦理(ArthurWaley)以民歌形式介绍中国诗歌的TheBookofSongs以及高本汉(BernhardKarlgren,1889-1978)作学术性译介的TheBookofOdes,在西方汉学界颇受瞩目。古典诗歌的外译对20世纪的英美现代诗歌传统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如“寒山诗”的流行,从侧面印证了翻译交流中经典的文化应和力超越了文学的感染力。在五六十年代美国“垮掉一代”对佛教禅宗十分狂热,而后又对唐代僧人寒山的禅诗大势追逐。当时韦理第一个把寒山介绍给英语读众,在1954年他译了27首寒山的诗作。(P100)另外“垮掉一代”主将GarySnyder极力推举寒山,还有伯顿·沃森(另译华兹生)和赤松子(RedPine)也通过翻译寒山大力打造英美新一代诗歌风尚。在中国古典传统里“文”的地位比“诗”高,而从现代一般西方人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概念来看,诗歌的地位远比其他文类突出。虽然西方人在介绍中国古典文学的初期,沿用中国文化传统的规范,(P91)也从源头《诗经》开始。但随着翻译文学作品的人数逐渐增多,汉学的研究逐步走向兴旺,而且这些作品又和译入语的某些潮流达到一种契合,翻译的兴趣重心就明显地转移到诗歌了。文学经典外译中,唐诗宋词一直是英译的焦点,至于《唐诗三百首》译本就有十多种。诗歌中韵文形式的赋、辞、词、曲等不同文体的作品翻译也是在翻译发展有了相当规模之后遽然而繁盛的。四、功能推动理论在非文学环境下的翻译策略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盛行的功能主义的基本理论,这一理论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的,是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决定翻译过程的根本原则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即“结果决定方法”(Theendsjustifythemeans),翻译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HolzManttari)把翻译直接定义为“翻译目的性行为”,即翻译是“为取得某一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复杂活动。”因而,翻译往往是译者从原作提供的诸多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翻译;同时,翻译是文化比较,译者总是根据自己的特定文化知识来阐释“他者”,“每个行为都是特定文化情境中的行为,翻译也不例外。”(P29~34)任何文本都只是信息提供者,译者根据翻译的目的法则只选取其中让他感兴趣的信息,再通过语言加工,译入目的语使之成为新的信息提供者。根据译文的目的与译入语文化的准则,原文中某些成分可以保留,某些成分可以根据译语语境进行调整甚至删减、改写。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他翻译目的就在于宣传“物竞天择”的进化思想,在于推动当时之中国顺应“天演”规律而实行变法维新,为中华古国的复苏尽一个爱国者的天责。在翻译策略上,严复对原作从内容到语言形式都进行了有目的性的改写。有选择、有取舍、有创造地融合了达尔文、斯宾塞的进化论思想,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613~614)这一译例证明,功能翻译理论提出的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考虑原作者、读者、接受环境等因素,对原作进行适当的删减和改译在翻译过程中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功能主义目的论在非文学类语篇翻译中的解释空间更大。由于这类语篇的语言和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昌都市辅警真题
- 2025年公共营养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公共卫生学课程试题及答案
- 供配电技术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2023年护士资格考试外科护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 2025年智能压力发生器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6届云南省河口县高级中学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中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浙江省衢州市2026届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急危重症患者专项护理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轮胎动平衡试验机项目合作计划书
- 【《惠东农商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策略分析》15000字】
- 光伏项目开发培训课件
- 职业年金政策讲解
- 智联猎头企业薪酬调研白皮书-2025年年中盘点
- 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重点虫媒传染病防控技术试题
- 消防设施操作员(监控方向)中级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事业单位教师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可靠性工程师MTBF计算强化练习
- 2025秋季学期中小学学校学生校服采购工作方案
- 乳房肿块鉴别诊断
- 艾梅乙反歧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