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1东、中、西农民的差距1.1东、中、西部农民的人均总收入、工资、家庭经营收入、财富收入和转移收入之间的差异1种地区的年增收差距1978年,中国东部、中美洲和西部地区农民的人均收入差异很大,东部明显高于中国西部地区。中国西部和西部地区之间的人口分别为172元、135元和119元。2010年,三类地区农民的人均收入分别为833元、5510元和4441元。东部地区明显超过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12.8%,其次是中部地区12.3%,最后是西部地区12.0%。在三类地区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接近名义GDP的增长率,但由于地区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起点不同,长期经济增长不仅没有缩小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反而造成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东、中部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由1978年的37元扩大到2010年的2633元,扩大了71倍;东、西部差距更由53元扩大到3725元,扩大了70倍。若以西部为1,东、中、西部农民收入之比由1978年的1.44∶1.13∶1扩大到1.84∶1.25∶1,表明东部与西部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一直高于东部与中部的差距。2005年和2010年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378.91元和4417.94元,平均增长速度为13.18%,今后按此速度递增,经过5年可赶上2010年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8142.81元。2农民工资性收入2005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差距较大,东部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比较接近,分别是2198元、1053元、675元,到2010年三类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分别是4117元,2245元、1499元。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平均增长率分别是13.37%、16.35%、17.32%,西部最高,其次是中部,东部最低。东、中部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差距由2005年的1145元扩大到2010年的1872元,扩大了1.63倍;东、西部差距更由1523元扩大到2618元,扩大了1.72倍。若以西部为1,东、西部农民工资性收入之比由2005年的3.26∶1.56∶1缩小到2.75∶1.50∶1,但东、西部农民工资性收入差距一直高于东部与中部的差距。3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率下降2005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差距较小,分别是2141元、1775元、1538元,到2010年分别是3095元、2817元、2403元。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平均增长速度分别是7.66%、9.68%、9.34%,中、西部接近且高于东部地区。东、中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差距由2005年的366元降低到2010年的278元;东、西部差距由603元扩大到692元,差距小,变动幅度也小。若以西部为1,2005年东、中、西部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之比为1.39∶1.15∶1,到2010年为1.29∶1.17∶1,三者比例变化不大,但东部、西部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差距一直高于东、中部的差距。4以农村财产性收入的差距较大2005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民财产性收入东部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比较接近,分别是160元、37元、49元,到2010年三类地区分别是358元、111元、114元,三类地区平均增长率分别是17.5%、24.6%、18.4%,中部地区平均增速最快,东部最慢,西部介于东、中部之间。东、中部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差距由2005年的123元扩大到247元,扩大了2.01倍;东、西部差距由111元扩大到244元,扩大了2.20倍,若以西部为1,东、中、西部农民财产性收入之比由3.27∶0.76∶1到3.14∶0.97∶1,东、中部差距略高于东、西部。农民财产性收入在人均纯收入中的贡献率比较小,2006年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是6.13%、2.00%、3.64%,2010年分别是5.33%、2.91%、3.87%。由于财产性收入基数小,贡献率小,该项在三类地区未形成明显差异。5农民转移性收入2005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民转移性收入分别是222元、92元、117元,到2010年分别是572元、337元、402元,平均增长速度分别是20.8%、29.6%、28.0%,平均增速中、西部接近且明显快于东部。东、中部农民转移性收入差距由2005年的130元扩大到235元,扩大了1.81倍;东、西部差距由105元扩大到170元,扩大了1.62倍。若以西部为1,东、中、西部农民转移性收入之比由1.90∶0.79∶1到1.42∶0.84∶1。2006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民转移性收入的贡献率分别是8.91%、6.61%、14.06%,2010年分别是8.41%、7.91%、5.09%,农民转移性收入贡献率小,基数小,在三类地区未形成明显差距。1.2在东中中西部地区,收入和消费之间的结构差异1工资性收入比重2005年东部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比重为46.57%,到2010年提高到50.55%,提高了3.9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由35.60%提高到40.74%,提高了5.1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由28.35%提高到33.94%,提高了5.59个百分点,西部提高幅度最多,中部次之,东部最少。2005年东、中部农民工资性收入比重相差10.97个百分点,到2010年相差9.81个百分点;2005年东、西部相差18.22个百分点,2010年相差16.61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比重差距有所缩小。工资性收入主要项目是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2010年全国在本乡地域劳动得到收入48.4%,高于此比重的东部有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海南,东部10个省市有9个高于此比重,只有广东低于此比重。中部高于此比重的有山西,其余5省均低于此比重,西部只有云南高于此比重,其余11个省市区均低于该比重。东部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收入比重较高,中西部较低,这是地区间农民工资性收入差距大的主要原因。2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不高2005年东部地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比重45.35%,2010年下降到38.01%,下降了7.34个百分点,中部由60.03%下降到51.12%,下降了8.91个百分点,西部由64.64%下降到54.39%,下降了10.25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西部最大,其次是中部,东部最小。2005年东、中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比重相差14.68个百分点,2010年相差13.11个百分点;2005年东、西部相差19.29个百分点,2010年相差16.38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收入比重差距都在缩小。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由第一、二、三产业收入构成,2010年全国第一产业收入比重为81.9%,东部高于该比重的只有广东、海南,其余8个省均低于该比重。中部高于该比重的有安徽、河南、湖北,低于该比重的有山西、江西、湖南,西部12省市区均高于该比重。全国第二产业收入比重为5.7%,东部高于该比重的有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山东,低于该比重的有上海、广东、海南,西部12省市区均低于该比重。全国第三产业收入比重为12.4%,东部只有海南低于该比重,中部高于该比重的有河南、湖南,山西、安徽、江西、湖北均低于该比重,西部四川、贵州、西藏、陕西、青海超过该比重,内蒙古、广西、重庆、云南、甘肃、宁夏、新疆均低于该比重。东部第一产业收入比重较低,第二、三产业收入比重较高,中西部相反,第一产业收入比重相当高,第二、三产业比重很低,这是地区间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1.3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民之间的差距1地区均不同地区的农民增收情况各地区内部各省市区之间人均纯收入差距相当大,值得关注。东部地区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极差为2725.90元,到2011年扩大为9574.00元,2011年是1995年的3.51倍,极值比介于2.48~2.81之间,离散系数介于0.2747~0.3638之间。2005年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低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有河北、福建、山东、广东、海南;2010年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低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有河北、福建、山东、广东、海南。在东部,2011年最低的海南和最高的上海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644元和16054元,从1991—2011年海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为11.2%,海南今后按此速度递增,经过8年可赶上2011年上海的水平。中部地区1995年极差为329.06元,到2011年扩大为1297元,2011年是1995年的3.94倍,极值比介于1.14~1.27之间,离散系数介于0.0454~0.0946之间。2005年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的有江西、湖北、湖南,低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的有山西、安徽、河南,2010年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的有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低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的有山西、安徽。在中部,2011年最低的山西和最高的江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5601元和6892元,从1991-2011年山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为11.2%,若今后按此速度递增,经过2年可赶上2011年江西的水平。西部地区1995年极差为565.80元,到2011年扩大为2733元,2011年是1995年4.83倍,极值比介于1.45~1.71之间,离散系数介于0.1301~0.3057之间。2005年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有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宁夏、新疆,低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有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2010年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有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宁夏、新疆,低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有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在西部,2011年最低的甘肃和最高的内蒙古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3909元和6642元,从1991—2011年甘肃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为11.07%,若今后按此速度递增,经过5年可赶上2011年内蒙古的水平。2部地区平均水平的地区分布1995年东部地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极差为606.89元,到2010年扩大为3717.39元,扩大6.13倍,极值比由1.53扩大为7.30,离散系数由0.1509扩大为0.2698。2005年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有天津、浙江、福建、山东、海南,低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有北京、河北、上海、江苏、广东,2010年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有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海南,低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有北京、河北、上海、广东。1995年中部地区极差为457.03元,到2010年扩大为1211.97元,扩大2.65倍,极值比介于1.37~1.60之间,离散系数介于0.1083~0.1571之间。2005年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的有江西、河南、湖北,低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的有山西、安徽、湖南,2010年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的有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低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的有山西。1995年西部地区极差为434.91元,到2010年扩大为1963.60元,扩大了4.51倍,极值比介于1.60~2.15之间,离散系数由0.1488扩大到0.2514。2005年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有内蒙古、重庆、四川、宁夏、新疆,低于西部平均水平的有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2010年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有内蒙古、广西、云南、宁夏、新疆,低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有重庆、四川、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从离散系数比较东部地区家庭经营收入差异最大,其次是西部,中部最小。3工资性收入差异1995年东部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相差为2680.42元,到2010年扩大为8343.87元,扩大3.11倍,极值比由51.04降到7.61,离散系数由0.7718降到0.5021。2005年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低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有河北、福建、山东、海南。1995年中部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极差为203.68元,到2010年扩大为711.73元,扩大了3.49倍,极值比由2.25降到1.37,离散系数由0.2729降到0.1003。2005年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的有山西、江西、湖南,低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的有安徽、河南、湖北,2010年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的有江西、湖南,低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的有山西、安徽、河南、湖北。1995年西部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极差为144.11元,到2010年扩大为1778.97元,扩大了12.34倍,极值比介于3.24~5.96之间,离散系数介于0.3572~0.4052之间。三大地区离散系数东部最大,中部最小,西部介于东部、中部之间,说明在各地区内部工资性收入差异最大的是东部,其次是西部,中部最小。2005年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有广西、重庆、四川、陕西、宁夏,低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有内蒙古、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2010年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有广西、重庆、四川、陕西、宁夏,低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有内蒙古、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2提升组织服务力,进行农业的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农民经济发展1)建立多元化的农业资金投入体系。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既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银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益的需要。根据农村实际发展,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加强农村经济发展的行业研究,准确划分和动态调整农村宏观经济行业发展的分析和研究,重点支持发展类、准入类的行业、企业、项目,及时限制和退出类的行业、企业、项目,建立农村信贷分散机制,综合研究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外汇、投资、外贸、能源、土地等政策,密切关注农村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不断缩小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差距,提高整体农村经济适应政策变化和市场变化的能力,以形成合理的农村行业信贷组合,从而使信贷政策更具有指导性和适应性。金融创新不断开拓,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信贷结构及信贷产品,为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构筑新型高效的融资平台。农业风险投资是金融促进产业结构提升的良好方式,也是金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支持企业家创新的重要手段,还是减少货币性投资比重以缓解货币增长压力、解决投资风险高度集中于国有银行的有效渠道。目前的金融结构已经具备了发展风险投资的基本条件,民间金融资产持有比率的大幅度提高为风险投资提供了较为充裕的资金来源。同时在发展风险投资的过程中,应该十分注意与实体经济结合的紧密程度和投资的效率,风险投资的健康发展也将进一步改善现有的金融结构,从根本上改善对农业信贷资金的供给。2)创新农村和农业科技体制。作为推进农业科技革命的核心,农业科研与技术开发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全面渗透,使得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含量迅速提高,从而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一是依托国家级农业示范区,促进农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二是整合农业科研机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稳定农业科技研发队伍,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机制灵活、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完善农业科研机制,取得一批核心技术,提高农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根据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加速创新成果转化,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立科研单位与广大农户的对接机制;三是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建立一批农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资源优势,引进一批农业科学方面的学术带头人,提高农科资源的利用效率,形成有特色的区域创新分中心,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开辟自主创新之路;四是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深化改革中健全机制,办成服务农民自己的专业组织,创新供销合作社迈向现代流通方式,提高经营效益,构建经营日用消费品网络、农副产品市场销售网络等,作为现代农业服务的宗旨;五是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培育农村经纪人和各类流通中介组织,积极发展多元化的市场流通渠道,打破市场垄断,建立现代农产品市场;六是推进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按国际通行的做法合理布局,建设鲜活农产品的批发市场,完善功能、规范交易、改造设施,搞活大流通;七是鼓励农民自办的专业性组织,打造农产品品牌,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开办农产品的营销公司,创建技术协会和行业协会,提升农产品的形象,扩大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3)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当然离不开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离不开农民收入的增加。由于二元经济结构在中国长期存在,加之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影响,导致城乡之间的差别显著存在,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不平衡发展。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其难点和重点所在,而城乡差距在进一步扩大,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二元结构障碍问题更加严重,必然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如果中国的农村人口总量仍然保持很高的水平,农村人均资源稀缺的矛盾无法改变,增加农民收入将是一句空话,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将无法实现。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断推进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走新型工业化、城市化道路,就必须要使得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增强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业土地的集约化水平,促进城乡工业形成合理分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让农民依托城市经济系统,按照市场经济游戏规则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才能最终增强综合国力,使得农民、农业和农村发展不再是额外负担。4)有效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财政政策对物价的调控不是直接的,这是因为它是政府通过税收调节和支出结构的改变来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其政策制定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相对比财政政策要更大一些,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稳定物价和稳定汇率等都是它的目标,但是稳定物价是其最重要的目标。同时由于货币政策的传导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来实施,而资本市场的价格刚性要远远小于产品市场,整个市场对货币政策更为敏感,因此货币政策对物价的调控也更加有效。考虑到各项政策对物价的影响时滞和影响方式都有着较大的差别,所以实施宏观调控需要货币政策、对外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等多种政策组合之间的灵活搭配,才能提高宏观政策实施的合力和威力,从而达到对物价进行有效调控的目的。准确掌握货币政策传导调控的区域化差异特点,把握好农村经济发展与控制通胀之间的平衡点,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和结构性特点,采取相应差别性政策工具,针对各地调控重点来因地制宜,从而做到“对症下药”。同时要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财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农村税费制度的改革,取消和减免农业“两税”,确立新的农业政策导向,从根本上突破了农村改革的最大障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优化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改善农村外部政策环境。同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包括国土整治、水利设施和农业生态环境等,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合理组合,最终促进农民增收。5)全面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中国农村教育发展对农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明显偏低,由于目前中国的农村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因此要进一步突破制度瓶颈,充足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无疑是农村经济增长一个强有力的基本支撑。因而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中国无疑要将提高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来对待。加快农业高级科研人才基地建设,培养一批开拓创新的科研队伍,建立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优秀科技团队,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要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龙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不含括号的复杂运算课件》
-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41讲 种群及其动态
- 高三一轮复习生物:走近细胞复习课件
- 双十一购物全攻略
- 外贸单证流程课件
- 走进高中世界
- 《金属探伤技术》课件
- 《化学平衡》课件2
- 单片机开发板教学课件
- 2025版标准房屋租赁合同范本参考
- 接触网工程图识图 六跨电分相绝缘锚段关节安装图的识图
- 公司实际控股人协议书
- 吊装安全事故经验分享
- 研究生干细胞培训课件
- 科学研究与方法论PPT课件讲义
- 土建生态环保和绿色施工环境管理培训ppt
- 二年级上册科学课件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 GB/T 27930-2023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动汽车之间的数字通信协议
-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手册
- 苏州介绍PPT(苏州简介经典版)
- 华为公司质量管理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