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1碎片化阅读拼读式思考(人民网)即使到了今天,阅读仍然是人类知识营养的重要源泉。有区别的是,阅读内容的承载介质从纸张变成了屏幕,阅读的环境也从台灯下换到了车厢里,大部头巨著被切小成一段段书摘,快餐模样的海量信息碎片成了人们日常阅读的主粮。为此,有很多人担忧这样的碎片化阅读会让人们思考力退化,会使得知识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会产生更多因为快、因为不深入理解所造成的认知歧义,最终导致人们的理性思维丧失殆尽。在笔者看来,一段时间内会有影响,长久来看并不这样的悲观。人类有着与其他生物一样的自我修复修正能力。智能化,快节奏,移动互联网,是这个时代发展潮流,由此带来的全方位改变必定要包含阅读习惯的改变。顺应趋势,碎片化阅读反倒是一种务实,既使得阅读量有所保证,也把闲碎时间尽可能地利用起来,甚至还有对烦躁心情的调节作用,处闹市而不闻。阅读内容的提供也在为碎片化阅读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通过客户端的方式为个体订制有兴趣的内容省却了读者的搜索时间;用导语或梗概的提炼介绍帮助读者快速抵达内容核心;建立在可接受程度之上的推送服务让读者实时拥有新的发现。相较于传统的书籍、报纸、杂志等订阅式或零售式内容获得方式,时下碎片化阅读服务是全天候的满足,阅读的机会成本大大降低。当然,碎片化阅读对思考的阻击也显而易见。如何冲破呢?我想到的是拼图式思考。幼儿最早接触到的益智游戏就是拼图,通过对形状拼接和图案衔接来建立信息关联的概念。对于成人来讲,每一次碎片化阅读就好比获得一枚大拼图的片段,在被储存的同时,也留下可关联信息的代码。当有一个拼图需要时,能够被快捷地调出,曾经孤立的碎片就成了一幅完整拼图不可或缺的部分。具备这样处理能力的区别在于,一些人的碎片化阅读是一过性的,阅读本身如一个过客,匆匆来去。而另一些人具备这样的拼图式思考的意识,会顺便将碎片阅读的信息做一个思考处理。结果,同样的碎片化阅读其价值就完全不同了。02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
(人民日报)“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3分钟看完一部电影”“10分钟带你了解历史”……类似的短视频节目如今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从点击量和点赞量看,受众不少。显然此类节目击中了人们的痛点:一方面渴望文化与娱乐,一方面没有时间或者舍不得花时间,于是能够“速成”的办法就格外受欢迎。但是,这种典型的快餐文化很可能会让你欲速不达、南辕北辙——时间和精力没少花,但收获寥寥。快餐文化的特点当然是快,但代价是剥离了丰富的内容,只剩下光秃秃干巴巴的几条梗概。看了这些节目,你可以知道故事脉络、记住几个人名,但作品中原有的丰富的细节、细腻的情感、精彩的故事全都与你无缘了。有的人觉得名著篇幅太长、内容艰深、阅读门槛比较高,于是看这些视频版的“缩写本”聊备谈资,更有人连电影、电视剧都要用3分钟看完。快餐文化的出现与流行并非今日始,但显然,互联网使快餐文化大范围流行成为可能,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更给快餐文化按下了快进键。就以某知名短视频应用来说,短短15秒的视频怎么可能完整反映一部名著,于是只好加快语速、精简内容。限制节目时长或字数,这是移动互联网应用普遍采取的策略,好处是用户上传的内容因短小精悍所以又快又多,但害处是用户在快速浏览中很容易迷失,难以集中注意力,导致认知能力、分析能力下降,思维趋向于表面化。国内外都曾做过实验,在浏览社交媒体若干分钟之后,再让用户去背诵文章和做数学题,正确率都会下降。以往人们都认为互联网拯救了碎片化时间,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效率。但现实是碎片化反客为主,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用碎片化的时间去阅读(准确地说是观看)碎片化的内容。虽然古人也曾有“马上、枕上、厕上”的利用碎片化时间的阅读,但所读的内容并不碎片化。今天的快餐文化与数十年前的快餐文化相比,一个重要的特征是逐渐远离文字而趋向视频。视频的直观、形象和快速,是文字和图片都不能比拟的。但企图用短短几十秒的视频来获取信息,其实并不成功,由文字到图片,由图片转到视频,的确是便捷了,但对想象力和思考力的调用却越来越少。人类通过阅读文字来传承思想文化的历史已数千年,而视频成为媒介主流的历史不过数十年而已,不论是从人类的认知习惯还是就历史积累而言,视频都是不能与文字相提并论的。如果仅仅用视频作为媒介而远离文字,那就意味着放弃了一座宝库,这对于我们传承文明、创新文化是极为不利的。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绝不是文化的正途,速生者往往速朽。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为人类服务,需要我们严肃思考、认真对待。而今之计,只有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用沉静取代浮躁,用踏实取代肤浅,才能避免快餐文化的不良影响。03向碎片化阅读要质量(每日甘肃网)近年来,碎片化阅读引来“板砖”无数。谈起这个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表示,只要是阅读,不论用什么介质载体形式,都值得鼓励。用一句流行的话说,碎片化阅读简直自带“争议体质”——有人以实际行动力挺,觉得碎片化阅读更便捷、体验更丰富,应予鼓励;有人则看不顺眼,给碎片化扣上了“肤浅”“快餐”的帽子,觉得根本不算阅读。其实,这种争议压根就没有意义,毕竟碎片化阅读早已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当前,阅读的打开方式越来越多,从书本转移到了手机、各种阅读器,甚至已经从文本变成了声音。很多人习惯了在公交、地铁上翻翻新闻资讯、看看微博热文,在开车时听听浓缩的财经书籍、成功学“干货”——且不论这种阅读是不是像“到此一游”一样走马观花,它们确确实实融入了很多人的生活,满足了部分群体的新需求,给人们的文化餐桌增加了新选择。所以,相比于口水和争议,更值得思考的是如何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与其把人们从手机、电脑前拉回严肃的深度阅读,倒不如让读者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提高阅读质量。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在阅读方面,不妨在内容创新上不断尝试,持续增加优质阅读内容供给,推出更多文艺精品,为读者提供更多健康、文明、有价值的精神食粮。唐代文学家段成式有言:“人不读书,其犹夜行。”当前,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已呈井喷之势,所以与其比较碎片化与严肃阅读的高低优劣,不如顺应碎片化阅读这一难以逆转的趋势,不断丰富优质精神食粮的供给,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阅读需求。04《朗读者》《见字如面》再火也治不好中国人的阅读贫困(网络时评)文化飨宴、综艺清流、唤醒文学……一前一后,两个有关读书的电视节目在荧屏和朋友圈同时搅起了一股热潮,那些难得一见、堪称殊荣的标签也随即贴在了节目的名字上,这是对节目制作者的褒扬,也是对当下收视环境的批判。不可否认,《见字如面》《朗读者》的成功,是多种因素交叠之后产生的聚光:既有依然需要明星名人的光环效应,也有相对克制、不以煽情爆料为看点的制作理念;既有对人生价值、人生情感的挖掘,也有对纸上文字的重塑和重新演绎。这些成功的因素也再一次证明文学不朽,文字不朽。无论穿越怎样的时间空间,无论历经怎样的社会变迁,那些或久远、或晚近的文字还是会和心灵很近,滋润人心,温暖生命。然而,观赏追光下的电视读书节目,赞誉其为清流的同时,至少还有几个需要强调的背景。一是清流也未能免俗。真人秀节目大行其道,各类综艺花活轮番上演,观众已经审美疲劳,厌倦之情溢于言表。所谓综艺清流正是相对于这些“浊流”而言的。在一圈低级趣味、过度娱乐化甚至低估观众智商、大量抄袭复制的综艺节目的反衬下,传递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的电视读书节目自然鹤立鸡群,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不过,清流也未能免俗,名人依然是看点,深广的舞台、绚烂的灯光依然不可或缺。二是电视读书对阅读的重启,究竟有多大的作用。显而易见,《见字如面》《朗读者》这种节目的核心内容,是传统电视读书节目为适应时代需求的嬗变,是对读书的重启,是一种文字在其他平台上的再生。可是,正如现代媒介批判经典《娱乐至死》一书的作者尼尔·波兹曼所说,影像要求造成视觉冲击,要求有更多的画面。或者说,电视这种媒介的天然属性,本身就很难给人以完整的理性思考,只能是一种碎片化的,感官冲击强烈的叙事。比如,《见字如面》也好,《朗读者》也罢,都在——读,这种读,是有声音的读,是有情感的读,也是有选择的读,选择语速、选择重音、选择声调,等等。这是节目的亮点,可能也是和正常读书最大的不同。比如,电视节目节奏的推进是线性的,而读书则是可以跳跃的,甚至是可以停驻的、反复的、回旋的。比如读信,我不知道怎样的声音可以读出“意映卿卿如晤”,怎样的心情才能读出“少卿足下”,我不知道“醒来觉得甚是爱你”应该怎么表达,“我的良心就是你”应该怎么寻找重音。可是我知道,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每个人的体验可能都不一样。如果把电视和读书比作两个人,那么,电视读书节目就是电视在亲吻读书。只是,如钱钟书先生所说: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指,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所以,像一些乐观者预计得那样,指望一两个电视节目来激发起国民的阅读风潮,改变目前的阅读现状,拯救日渐稀薄的读书,实在是一种天真的乐观。阅读的几乎带有宿命的衰落,远非一时一事所能改变。再者,读书被现代媒介裹挟的固然是走在时代潮流中的尴尬,但媒介的弊端却不是影响国民阅读水平的唯一因素,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谈到中国令人尴尬的国民阅读现状,有一组被经常引用的数据:中国年人均读书4.58本,和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相比,相距甚远。这些国家,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都属于发达国家了,其国内的媒体不可谓不发达,其市场化、娱乐化的倾向,相比于国内来,不说高到哪里去,至少也不会低。实际上,国内的许多娱乐性综艺节目正是借鉴自这些发达国家的文娱市场。但是,为何他们在一种高度发达的大众传媒生态中,仍然能保持高水平的国民阅读状态。这里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中国古语说仓廪实知礼节,同时,从现代人类世界的国民阅读经验看来,也可以说一个,仓廪实而知诗书。良好的国民阅读习惯固然跟文化心理、公共文化服务有关,但另一个更具决定性的因素却是人。阅读是需要时间和闲暇的,若一国民众还处在一种大范围的疲于奔命状态,为基本的物质条件和保障殚精竭虑,要求他们多花些时间读书,终究显得强人所难。反过来,那些表现出很高国民阅读水平的国家,无不是经济条件较好、财富分配较佳的地方。人的生存境况与国民阅读之间,虽说不上严格的充分必要关系,但至少也是非常强的因果关系。电视读书节目于国民阅读习惯的塑造固然有益,但根本之策仍是在电视之外,在宣教之外。欲解读书之愁,需解人民之困。05莫让碎片化阅读剥夺了你的思考(人民日报)兴致勃勃从图书馆借的书,续了1个月,不知不觉又将到期。2个月时间,笔者竟读不完一本才200页的纸质图书,阅读时间都去哪儿了?用手机看爆款微信公号文章、刷微博热搜新闻、在读书APP看小说、用听书软件听故事……这样看来,时间没增没减,全被手机占了。近日发布的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8年中国成年国民超过半数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倾向手机阅读的读者比例上升明显;成年国民网上活动中,以阅读新闻、社交和观看视频为主,娱乐化和碎片化特征明显,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如今,读屏阅读正成为主流。数字阅读固然重要,但长期手机刷屏阅读带来的问题也不少。首先,碎片化阅读有隐患。何谓碎片化阅读?主要是指基于类似电子书、手机和网络等新型阅读媒介进行的不完整、断断续续的阅读方式。阅读的内容为零散、短小的片断式文字,或者长的内容被拆散成不同的碎片,通过零碎时间进行“见缝插针”式阅读。点开手机里的信息,很多人没有了阅读的耐心,要么是“一目十行”,要么就是“点开不到一分钟”就完成了阅读。表面上看,碎片化阅读是对时间的最大化利用,但实际上这种阅读行为和传统的深度阅读行为相比,对于所阅读作品的消化理解以及人们阅读习惯的养成都有不良影响。其次,“低质量”阅读大行其道。当然,这不能一概而论,但就目前市面上电子阅读产品提供的一些内容而言,大部分质量参差不齐,更有不少文章错字连篇、病句不断,甚至还有低俗的内容。阅读是自由的,无论用哪种媒介,只要能汲取养分、引发思考,都值得推崇。数字阅读本身延展了人们阅读的能力,但“浅层次阅读”却需警惕。首先,全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瑞思课件谷歌链接
- 企业股份转让合同协议书股份转让合同协议书4篇
- 安全方面的培训证书课件
- 理财资金知识培训课件
- 甘南环保应急方案工程(3篇)
- 定西亮化工程方案(3篇)
- 安全文明校园培训内容课件
- 球磨安全操作培训课件
- 岑溪市明达建材有限公司建筑砌块制造项目环评报告
- 房屋渗水修补工程方案(3篇)
-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5秋新版)
- 苏教版2025-2026秋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
- 七年级《研究性学习》教案
- 小学生科普知识蜜蜂介绍PPT
- GB/T 5590-2008矿用防爆低压电磁起动器
- 院前急救理论知识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
- 归类总规则培训资料课件
- 监理工作管理制度汇编
- 豁免知情同意申请表【模板】
- DB33- 1015-2021《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 基于MAXIMO的发电行业EAM解决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