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集性头痛2课件_第1页
丛集性头痛2课件_第2页
丛集性头痛2课件_第3页
丛集性头痛2课件_第4页
丛集性头痛2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丛集性头痛

Clusterheadache丛集性头痛Clusterheadache1定义丛集性头痛(CH)是严格单侧性和伴同侧自主神经症状、发作相对短的一种最严重的原发性头痛。因刻板样定期定时发作而得名。定义丛集性头痛(CH)是严格单侧性和伴同侧自主神经症状、发作2临床特征严格固定为单侧发作之剧痛位于眼眶、上眼眶、颞部、或上述部位之任何组合持续15至180分钟,发作频率为每二日一次至每日八次发作时伴随下列一种或一种以上之症状且位于同侧:结膜充血、流泪、鼻腔充血、流鼻水、前额及脸部出汗、瞳孔缩小、眼皮下垂、眼皮水肿。大部份病人在发作时会不安或躁动好发于男性临床特征严格固定为单侧发作之剧痛3发病机理CH的特征表现涉及的神经结构1剧痛部位:眼眶、眼眶周、下颌、耳后、颈肩三叉神经、颈脊神经2结膜充血、流泪、鼻腔充血、流鼻水、前额及脸部出汗、瞳孔缩小、眼皮下垂、眼皮水肿副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抑制3发作的时间节律性丘脑下部视上核发病机理CH的特征表现涉及的神经结构1剧痛部位:眼眶、眼眶周4发病机理Ekbom(1970年)首先发现在丛集性头痛患者头痛发作时(脑血管造影)海绵窦部位的颈内动脉扩张,MRI则发现病灶在下丘脑后部灰质,此处有视交叉上核(在第三脑室底部),该处调控生物钟在CH发作时采用质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成像检查,发现头痛侧下丘脑被激活,即下丘脑灰质局部脑血流量(rCBF)极显著升高。发病机理Ekbom(1970年)首先发现在丛集性头痛患者5发病机理Kudrow(1976,1977)首先发现:头痛发作时有睾丸酮水平变化,提示下丘脑病变。松果体产生褪黑激素,有很强的昼夜规律,其分泌褪黑激素的高峰在晚上,在丛集性头痛患者,这种分泌高峰减弱。松果体的分泌活动受视交叉上核调控,所以这也提示下丘脑有病灶。发病机理Kudrow(1976,1977)首先发现:头6发病机理丛集性头痛的血管变化是继发于神经系统变化,而不是原发性的,因此丛集性头痛理应属原发性神经血管性头痛。其发病机理与偏头痛相同,也是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反射及其调控系统的缺陷,与偏头痛不同之处为,在丛集性头痛,病灶位于下丘脑灰质,调控生物钟的神经元功能紊乱。发病机理丛集性头痛的血管变化是继发于神经系统变化,而不是原发7发病机理总结:下丘脑上视交叉核为主的生物钟紊乱及合并中枢性交感、三叉、副交感神经异常反射的时间生物学(Chronobiological)疾患

发病机理总结:下丘脑上视交叉核为主的生物钟紊乱及合并中枢性交8流行病学

国外:发病率10~200/10万诊断标准是影响流行病学可信度的重要因素1988年国际头痛学会(HIS)的CH诊断标准出台之前后方法学与统计学的差异今年的资料发病率较高发病率可能更高认识的进一步提高及新的诊断标准流行病学国外:发病率10~200/10万9流行病学

国内我国1986年曾进行过调查,重新核实调查表,初步发现CH患病率为6.8/10万(中国疼痛医学杂志,1995),按HIS标准重新认定,因原始资料不足很难进行流行病学国内10遗传学

传统观点认为CH是非遗传性疾病,但寻找有关遗传证据的研究至今仍在进行。近年遗传学研究发现Ⅰ级亲属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5~18倍Ⅱ级亲属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1~3倍有些家族是常染色体低外显率遗传有些系常染色体隐性多基因遗传最近研究主要涉及离子通道基因和时钟基因遗传学传统观点认为CH是非遗传性疾病,但寻找有关遗传证据的11临床表现

年龄:青中年为主,发病年龄20~50岁性别:男性为主,男女之比为4~5∶1临床表现年龄:青中年为主,发病年龄20~50岁12临床表现

头痛性质与程度:非常剧烈的深部钻痛、烧灼痛、刀刺样疼痛、尖锐、爆炸样、非搏动性部位局限性:严格局限于一侧,疼痛主要位于眼眶、上眼眶、颞部、或上述部位之任何组合,起始于眼眶、眼眶周围,可扩展到同侧眉、颞、下颌、耳后甚至颈肩部临床表现头痛性质与程度:非常剧烈的深部钻痛、烧灼痛、刀刺样13丛集性头痛2课件14临床表现

时间:头痛突然开始,无先兆症。一般2~15分钟达高峰;持续时间很短,为15~180分钟,一般不到30分钟;发作频繁,从隔日一次到每日8次,一般每日1~2次;头痛发作出现时间非常有规律,常在同一时间出现,约半数病人头痛出现在夜间,常在睡眠后一小时发作,并且因为剧痛而被惊醒;临床表现时间:15临床表现

时间丛集期持续时间:如不治疗,通常持续2周~3个月后自动缓解(自限性)转为间歇期丛集期出现的特点:非常有规律,季节:每年的春季和(或)秋季有预感:若曾经历过1~2个丛集期,就可以有这样的体会:在丛集期开始之前数日,常常在以往头痛发作侧有隐隐刺痛等不适的预感。要抓住这种预感,因为这种预感是留给我们预防发作的平台。间歇期通常为半年~一年,在此期间没有头痛发作临床表现时间16临床表现

伴随症状同侧自主神经症状:面部潮红、出汗、眼睛发红(眼的球结膜充血)、流泪、鼻塞、流涕、眼睑水肿,约10%可出现瞳孔缩小和/或眼皮下垂(Horner综合征)不安或躁动,辗转不安,来回走动,痛不欲生,甚至以头撞墙。一般不出现呕吐、畏光、怕声,有时可有恶心,临床表现伴随症状17临床表现

诱发因素在丛集期,饮酒或血管扩张药物,可激发头痛发作;在间歇期,两者均不会诱发头痛发作。临床表现诱发因素18诊断丛集性头痛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目前尚无一种仪器及化验室检查可作为诊断丛集性头痛的依据。诊断应根据国际头痛学会的诊断标准诊断丛集性头痛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目前尚无一种仪器及化验19丛集性头痛

至少有5次符合标准B-D之发作位于单侧眼眶、上眼眶和/或颞部重度或极重度疼痛,如不治疗可持续15至180分钟头痛时至少伴随下列一项:1.同侧结膜充血和/或流泪2.同侧鼻腔充血和/或流鼻水3.同侧眼皮水肿4.同侧前额及脸部出汗5.同侧瞳孔缩小和/或眼皮下垂6.不安的感觉或躁动发作频率为每二日一次至每日八次非归因于其它疾患丛集性头痛至少有5次符合标准B-D之发作20鉴别诊断丛集性头痛与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偏头痛性别(男:女)5~9:11:4起病年龄20to4015to20性质非搏动性搏动性部位单侧单侧或双侧时间15至180分钟4~72小时先兆无先兆性有恶心、呕吐无或少有怕光、畏声无或少可有状态烦躁、不安、坐位选择安静、休息鉴别诊断丛集性头痛与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偏头痛性别(男:女)5~21鉴别诊断发作性半边头痛发作性半边头痛发作时疼痛特征、伴随症状及体征与丛集性头痛相似,但持续时间较短,且较频繁,多见于女性,使用消炎痛(indomethacin)绝对有效。鉴别诊断发作性半边头痛22处理避免一切诱因绝对戒酒避免服用血管扩张药物,如;硝酸甘油对症治疗(头痛发作时)一般止痛很难达到镇痛目的氧气:高流量吸氧6-8L/min曲坦类药物(5-HT受体激动剂)注射或喷鼻利多卡因滴鼻丛集期必须进行药物预防由于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十分短暂通常不到半小时,一般药物治疗急性头痛发作,难以奏效,所以必须采用药物预防。处理避免一切诱因23丛集期药物预防药物预防,必须在丛集期出现之初就进行,间歇期不应该给予药物预防;药物预防个体化:有的患者可能对某药物或某几个药物合用较同类药物之另一种药物或与其他药物组合之疗效好,则在下一丛集期,可采用同一药物或同一药物组合;注意药物依赖或成瘾,为之剂量不能过大,时间不能过长。药物预防但求减少发作频度或减轻发作时的头痛程度或缩短头痛时间,不能要求根治。所以用小剂量或中等剂量为好,有时还需灵活调整药物;在丛集期终止后,预防药物还应继续给一周,勿骤停。丛集期药物预防24丛集期药物预防

一线预防药钙通道拮抗剂维拉帕米(Verapamil,Isoptin,异搏定)当剂量达120mg,3~4次/日,可减轻头痛,有效率达85%(Magretal,1984)虽有时在数周后始出现疗效,但通常在服后数日内就可见效。不是所有钙拮抗剂均有效。硝苯地乎或尼莫地平的疗效不如维拉帕米。丛集期药物预防一线预防药25丛集期药物预防碳酸锂一般用量为小剂量300~900mg/日。也可增至1200~1500mg/日。常在服药后第一周,有时第3~5天就见效。当剂量达600~1500mg/日,血药浓度0.3~1.2mmol/l,,可降低发作频度。有效血药浓度与中毒血药浓度十分接近,所以用大剂量时,应监测碳酸锂的血药浓度,锂的不良反应虽然多,但由于治疗丛集性头痛采用小剂量,所以病人耐受性良好。

丛集期药物预防碳酸锂26丛集期药物预防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最需要时给予,如在丛集期起始后,但己出现典型头痛发作时或在丛集期的“顶峰”时,以后当头痛发作剧烈时,可重复给药;小剂量(最小有效剂量),短疗程。个体化。如有的患者对强的松疗效好,有的对地塞米松疗效佳,所以可试以不同皮质醇类药物,以求取得最适合患者的药物。丛集期药物预防皮质类固醇类药物27丛集期药物预防药物合用预防,当采用一种药物疗效不满意时,可合并应用2种或3种药物。如碳酸锂与维拉帕米常合并应用。在丛集期起始时或“颠峰”时,可采用小剂量短期皮质类固醇以达到速控头痛发作,同时合用维拉帕米或碳酸锂。

丛集期药物预防药物合用预防,当采用一种药物疗效不满意时,可合28丛集期药物预防

二线预防药若一线预防药物的疗效不满意,可试以二线预防药,甲基麦角酰胺、丙戊酸、妥泰。甲基麦角酰胺预防丛集性头痛有效,为传统预防药物,由于长期应用可有许多不良反应,尤其是腹膜后纤维化以及胸膜肺纤维化,所以若使用它,不可持续用药超过6月。丙戊酸钠剂量600~2000mg/日,分2~3次服用,有的患者250~500mg/日即有效妥泰。Laineg等对用其他药物无效的12例ECH和14例CCH单用妥泰试验治疗,结果26例中15例丛集期很快(1~27d)消失,其中7例(25mg/d~75mg/d)第1d丛集期被解除,6例疼痛次数减少>50%,但有6例(>100mg/d)因为不良反应大或疗效差而中断治疗。丛集期药物预防二线预防药29丛集期药物预防褪黑激素。Leone等用10mgMTN与安慰剂双盲交叉治疗18例ECH患者,结果MTN组每天头痛次数显著减少和明显减少了止痛药物的应用,其中5例在治疗第5dCH完全消失,有的疗效不佳者可能与生物钟交替非同步有关。因此,用药时间、剂量能与生物钟位相交替同步及发挥近生理作用的剂量一致,以达到预期的临床疗效。丛集期药物预防褪黑激素。Leone等用10mgMTN与安30丛集期药物预防其他可能有效的药物抗组织胺药物,如:扑尔敏苯噻啶睾酮抗痉挛药物:如:巴氯氛其他钙通道拮抗剂:西比灵可乐定利地林消炎痛心得安丛集期药物预防其他可能有效的药物31丛集期药物预防三线预防药若发作已经数月,而一、二线药预防不能奏效,则可用三线预防药,也是最后措施,即10%可卡因溶液滴鼻,这种药贵,且难获得,有成瘾之危险。开始剂量为每鼻孔各1~2滴,1~4次/日,若头痛严重,开始就可以每鼻孔各2滴,4次/日,在见效后马上减量,至最小有效量。2月内的剂量不能超过2g(10%可卡因液20ml)。可卡因奏效迅速。使用该药要目标明确:减少发作,但不能使之成瘾。丛集期药物预防三线预防药32非药物治疗下丘脑刺激(Deepbrainstimulationofthehypothalamus)理论依据:神经影像学证实“下丘脑丛集源”的病理生理机制验证性外科治疗比较活跃Leone等对1例难治性CCH患者采用同侧下丘脑电刺激预防性治疗,随访3年CH完全解除,其疗效和安全性都很好Franzini等用立体定向方法埋置电极于下丘脑(中间结合点后3mm、下5mm和中线旁开2mm)治疗5例高发作频度难治性CCH患者,随访2~22个月,2例头痛完全解除,其余3例仅需加服小量药物。该技术是对CH生物钟紊乱证据的验证和生命生物钟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非药物治疗下丘脑刺激(Deepbrainstimulat33非药物治疗三叉神经切断术Jarrar等对17例难治性CCH患者的13例施行三叉神经根完全切断,结果10例疼痛完全解除,2例头痛几乎完全解除,1例头痛未完全消失;另4例行部分三叉神经切断,有2例疼痛完全解除,疼痛几乎解除和未全部解除各1例。Mathew等采用经皮三叉神经根射频治疗难治性CCH共125例,结果72例(57.6%)的疼痛完全解除,几乎解除17例,有效23例,无效13例(10.4%)。非药物治疗三叉神经切断术34非药物治疗关于三叉神经切断术预防性治疗难治性CCH,Rozen指出应慎重选择,其适应证:(1)患者对所有能选择的预防性治疗药物均无效;(2)CH必须局限于三叉神经眼眶部分布区;(3)患者心理稳定和无毒瘾。对CH是采用选择性部分三叉神经切断术好,还是按“丛集源”植入下丘脑灰质电极刺激为宜,还有待进一步鉴别验证适应证,以达最佳选择。非药物治疗关于三叉神经切断术预防性治疗难治性CCH,Roz35非药物治疗三叉神经根γ刀放射治疗FordRG报道治疗6例顽固性的CH,5例缓解其中3例停止药物治疗,无并发症Donnet持反对意见,认为虽有一定的效果,但三叉神经损伤率较治疗三叉神经高且严重非药物治疗三叉神经根γ刀放射治疗36总结丛集性头痛属原发性神经血管头痛之一其特点为密集(群集)发作,剧烈、锐痛,位于一侧眼眶、球后、额颞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