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五首(上课课件)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1页
30.诗五首(上课课件)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2页
30.诗五首(上课课件)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3页
30.诗五首(上课课件)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4页
30.诗五首(上课课件)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0、诗五首创泉江中学刘达来

作4月26日1/78饮酒

陶渊明

2/78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29岁时出仕,任江州祭酒,很快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从军、建威从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生活。41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3/78陶诗有两类题材:

一类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情景,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志趣。

另一类题材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理想,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4/78

田园诗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高远志趣守志不阿高尚节操对黑暗官场极端憎对淳朴田园生活热爱,对劳动认识对劳感人民友好感情对理想世界追求和向往。5/78《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题目,写对世事人生感叹。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格调最为闲雅有致。背景6/78

饮酒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心灵超脱世俗,环境自然清静。人生真谛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品格。诗人自指奔竞于仕宦之途喧嚣7/78《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题咏,不是一时所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陶渊明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齐物论》:“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自然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此指人生真意不知怎样用言语来表示。黄昏、近黄昏时候。人类聚居地方。【注释】构筑居室。如此自得样子结伴回家人生真正意义8/781、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烦恼?为何生活如此平静、心灵如此安宁?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慕官场荣禄。因而“心远地自偏”[平和心态必定拥有平和生活]在人境思考讨论

无车马喧(果)←心远地自偏(因)9/78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志趣?思考讨论采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来都被视为陶诗意境、格调名句,宋代大诗人苏轼赞叹:“因采菊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而王国维称其为“无我之境”,这时物我合一,浑然一体。在这种意境中包含丰富哲理:“只有超凡脱俗牵挂,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悠然;只有采菊悠然,才会见到南山悠然;南山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悠然。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情趣。自我高洁表现。悠然自得心情包含南山静穆超然胜景超凡脱俗天真自然意趣人与自然合一,物我合一意境10/783、“悠然见南山”中“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示效果有何不一样?表示效果显著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是一个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完美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思考讨论比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些人情亲切形象。弯弯河流围绕着葱绿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青山见到庭院这么漂亮,主人这么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贡献上自己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经典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11/78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人物描写有何关系?景物描写这两句诗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何还要奔走于龌龊官场之中,不愿接收这种美好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大自然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恰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劝戒其它人,不妨也“还”吧,我们好像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凉胡不归”?思考讨论渲染隐居之所宁静和诗人悠然心境。山间夕阳飞鸟归林12/785、《饮酒》最终两句应怎样了解?这两句说是这里边有些人生真义,想区分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示。“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真谛。思考讨论13/78探究:选出你喜欢诗句读一读,谈谈你喜欢原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一,心和自然亲近。“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假如心灵“焦距”调好,就能够“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14/78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抒写归隐田园、远离世俗宁静安详、闲适自得心境;小结在人境

无车马喧(果)←心远地自偏(因)悠然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15/78结合诗作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人?他思想在当初有什么主动意义和消极意义?思考探究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总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初来说,是对黑暗官场一个反叛,所以,有其主动意义。

C、不过,要改造社会,要去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主动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一面。16/78比较阅读 内容上都表现了作者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情感。 本诗豪放有力,属于“金刚怒目”式(鲁迅语)诗,而《饮酒》则显得清新自然,悠闲恬静。读《山海经》陶渊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一个像斧兵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忧愁)徒没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白白)(岂)jù17/78行路难(其一)李白“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处境。18/78诗仙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少年理想宏大。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璘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夸大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格调。有《李太白集》。

19/78(一)导入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比,希望能成就一番伟业,但世事艰难,他二十四岁“仗剑去国”漂泊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由人引见做了供奉翰林,其间饰演是一个以文娱君半弄臣角色,根本谈不上施展自己政治理想和理想,两年后黯然离京,这使他不经发出“行路难”感叹。20/78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斗值十千钱宝贵菜肴两个典故叉路渡过zūnzhùsè21/78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金壶装着清醇美酒每斗十千文,玉盘盛着美味佳肴价值万文钱。

停杯投筷吃不下去,拔剑四望心中茫茫然。

想渡黄河冰塞住河流,想登太行雪充满了山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空闲时在碧绿溪水中钓鱼,突然又梦见乘舟从日边经过。

行路难啊,行路难,歧路多啊,如今身在哪里?

定有机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果断挂上高帆渡过大海。

22/78思索探究思索探究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应了作者当初内心情感?能充分反应作者内心情感动作,主要在诗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是美酒佳肴。这么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知名作者呢!不过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动作,反应了李白内心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激荡起伏。23/78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比喻和象征。当初作者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靠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如同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24/783)作者为何提到吕尚、伊尹故事?

4)这首诗歌表示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借吕尚、伊尹故事来说明贤臣在明君治下倍受重用,而自己也希望得到君主器重发挥自己才能。表示了作者怀才不遇悲凉处境、愤懑情怀,同时在悲愤中又不失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希望思想感情。25/78小组探究:1、诗歌可分几层?1美食难下咽,拔剑心茫然2仕途受阻,望得重用3叹行路难,述信念追求三层:26/78品读赏析试着分析诗人心理改变。欢乐内心苦闷抑郁昂扬、明朗阴沉、低落,再度陷入苦闷彷徨之中复又振起,表示了对美好前景热忱希望和实现理想坚定信念。重新唱出高昂乐观调子。27/78你能将诗歌改写成一段抒情散文吗?我就要离开长安了,朋友们知道后,设下盛宴为我饯行。我号称“酒仙”,素来嗜酒如命,但今天,面对这满桌佳肴珍馐,我连一点食欲也没有。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我茫然地离开宴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想渡过黄河但河面却早已结冰,想登上太行山却早已大雪封山,这真是让人失意和无奈啊!但仔细想想,姜太公未遇周文王时,不也是无聊地在渭水边垂钓吗?伊尹在受成汤重用前不也闲得无聊,整天做白日梦吗?前路艰险而又崎岖,我人生之路终究在何方?不论怎样,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抵达理想彼岸。28/78类文欣赏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能够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在高楼上畅饮这一句称颂李云文章指自己用典,指范蠡离开越国乘舟出海。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痛苦饯别,赞美主客双方才华与理想幽愤之情29/78你能看出此诗与《行路难》有何异同吗?同异1、都抒发了怀才不遇苦闷;2、都表达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格调:夸大、用典,内容跳跃。《行路难》虽抒发诗人苦闷彷徨,但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宣》更侧重抒发怀才不遇、放纵不羁感情。30/7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31/78

★歌、行,古代诗歌一个。汉魏以下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颇多,二者虽名称不一样,其实并无严格区分。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普通比较自由,富于改变。32/7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被称为“诗圣”,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应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33/78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域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生活,他感到高兴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不过,这种表面上安逸,掩饰不住他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攻击了他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背景34/7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依杖自叹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做听读:1、体会停顿2、区分升降调3、语速快慢4、语音轻重及延长音公开地háo号叫juàn35/78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

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

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棉被怎么,哪里通“现”,出现简陋房屋wùsāngbìqīn36/7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茅草悬挂在高高树梢上,飞得低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水塘里。南村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然)忍心这么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37/78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濛濛,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铁板似。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地方。象线条一样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时间极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38/7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大高大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么高耸房屋,(即使)唯独我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39/781、请在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并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四段内容。2、想想每一诗节中蕴涵着诗人什么样感情?你能用含“痛”二字词语分别概括吗?这感情表示又有什么联络和改变?3、杜甫同主题诗歌知多少?小组探究秋风破屋—群童盗茅—破屋漏雨—愿得广厦痛惜——痛心——痛苦——痛忧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大抒忧国忧民之情忧民生疾苦,察人间冷暖济世情怀40/7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垂老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豪吏》41/78思索探究

1)本诗中还有哪些疑难未解字词?

2)诗中作者情感是怎样改变?全诗段意

虚词: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向:副词,渐渐。安:疑问代词,怎么。呜呼:感叹词,哎。实词: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秋风破屋——惨

群童抱茅——悲

长夜难眠——哀

广厦庇寒—一愿42/783)诗中哪写词你以为精妙?为何?

“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心情。“倚仗自叹息”不但能够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无可奈何心情。“俄顷”二句不但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雨前景象,也衬托出诗人凄恻愁惨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粗犷有力,壮阔深达。43/784)诗歌表示了怎样思想感情?5)你怎么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皆欢颜”高尚理想?

不记小我,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济事世情怀。

各抒己见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生活,表达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44/7845/78作者:岑参46/7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盛唐边塞诗人,长于七言歌行,因为他从军多年,对边塞生活有深刻体验,故其诗多描写边地征战生活,边疆奇特风光及当地生活习俗。他诗气势磅礴,想象丰富奇特。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著有《岑嘉州诗集》。边塞诗:反应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和其它问题为题材诗歌。高适、岑参是“边塞诗”派主要代表,合称“高岑”,其中以岑参诗歌艺术成就最高。47/78解题: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同任判官武某归京,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48/78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qiúqīnhànlánqiāngchèyuánzhuó49/78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惊奇之情。这两句写边塞风狂雪早。50/7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景色而展开联想:望着披上银妆树木,诗人突然以为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梨花,一个“忽”字,不但表现了边塞气象改变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惊喜心情。比喻辞格利用,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胸襟。以梨花喻雪,以春暖显奇寒,在写西北严酷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乐观主义精神,可谓是“千古传诵咏雪句”。51/78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视线从广漠无垠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奇寒。52/78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普通士兵就可想而知了。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苦寒生活,又从侧面衬托出了大雪寒威。53/78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画面;“百丈冰”是夸张说法,极言奇寒。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一图景与前面形成了鲜明对照,表现出诗人思想感情上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特有风光,其次武判官“归京”又牵动了诗乡土之思。54/78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紧围绕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热闹情景。55/78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黄昏,“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极言天之寒。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此句利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严寒,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漂亮画面。56/78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关切和担忧。57/7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与朋友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无限惆怅之情。58/78品味鉴赏。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何说这两句诗是咏雪千古名句?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感人。雪压枝头,如同雪白梨花,不但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压枝欲低。一片银白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春光,给人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千古名句。59/78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情景?

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画面上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严寒。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边塞。60/78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感情?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61/78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一样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全诗以“雪”为线索,以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情景交融。诗在咏雪景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含有极强艺术感染力。62/7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漫天大雪图(前10句)大雪纷飞遍地银妆雪天奇寒难以忍受沙漠冰封愁云惨淡雪中送别图(后8句)设宴饯别寄寓感叹依依惜别无限惆怅描写边地奇异风光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诗意分析朋友之间深厚情谊,抒发无限惆怅之情。63/78作业:熟读并背诵这首诗。64/78己亥杂诗龚自珍65/78龚自珍纪念馆北京浙江66/78

龚自珍(1792—1841),号定庵,浙江杭州人,清代出色思想家和诗人。官至礼部主事,辞官南归主讲于书院。诗气势纵横,有《龚自珍全集》。他且开一代新诗风大诗人,作品内容丰富,含有鲜明突出社会现实内涵。在艺术表现上,纵横恣肆,狂放不羁,表达出崭新独创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