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损伤处理与按摩课件_第1页
运动损伤处理与按摩课件_第2页
运动损伤处理与按摩课件_第3页
运动损伤处理与按摩课件_第4页
运动损伤处理与按摩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运动损伤处理与按摩教学要点运动损伤处理与按摩教学要点1

第一章运动损伤概论与诊断

要点:运动损伤的分类及检查方法。

第一节运动损伤的概念与分类一、概念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损伤;它研究运动损伤的预防、治疗及康复。二、分类1、按受伤组织的结构分类可分为软组织损伤;骨与关节损伤;末端病;神经损伤;内脏器官损伤五大类。2、按受伤后皮肤、粘膜的完整性分类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两种。3、按创伤的病程分类:可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

注:急性损伤按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4、按创伤的程度分类:可分为轻度损伤、中度损伤和重度损伤三种。第一章运动损伤概论与诊断

要点:运动损伤的2

第二节一般检查

一、望诊

主要观察伤者:①伤者的表情(精神上、面色上、体态上等);②伤者的姿态(行走、坐卧等);③患部有无异常改变;④伤部的具体情况(重点放在伤部的皮肤颜色,形态,伤口以及肿胀与瘀血等方面)。二、问诊:伤员本人陈述或知情者陈述,主要询问以下几个问题:1、问受伤者受伤当时的情况:包括受伤的时间、部位和致伤动作。2、问伤情:包括疼痛程度和性质以及功能受限情况。3、问病程情况:包括治疗方法、经过和效果。三、触诊主要是伤部的温度,疼痛的部位及范围,是否有硬结、包块、畸形或摩擦感。四、闻诊主要是伤部是否有异常响声或骨擦音。第二节3第三节

常用诊断技术

一、X线诊断(平面图)

主要是怀疑有骨损伤时使用,但对复杂部位及特殊类型的骨损

伤不能在平面片上清晰显示,容易漏诊;对软骨和软组织损伤没有帮助。二、CT诊断(立体成像)主要用于结构复杂的骨损伤以及关节慢性骨变和骨增生;但分辨率不够高,软组织显示不好,对劳损性软骨、软组织及末端病难于准确诊断。三、MRI(磁共振)诊断由于成像分辨率高、软组织显示甚佳,多用的关节、脊髓、韧带、肌肉等的急性以及慢性损伤的诊断。四、关节镜诊断直接检查关节中的病变情况,可直观病变及进行关节内手术时使用;缺点是损伤性检查技术。五、同位素骨扫描主要检查骨和关节的破坏性病变。第三节常4

第二章

运动损伤的处理与急救

要点:运动损伤的处理与现场急救方法。

第一节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一、开放性软组织损伤伤口与外界相通,常见的有擦伤、切伤、刺伤和撕裂伤等。二、处理原则轻者:止血和处理伤口(预防感染)同步进行。重者:先止血,然后才对伤口进行处理。

第二节闭合性软组织损伤一、闭合性软组织损伤伤口与外界不相通,常见的有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二、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

1、早期:组织遭到破坏,使血管破裂出血,出现血肿;坏死物质溶解产物使伤部小血管通透性增大,形成渗出液;而损伤后淋巴管有损伤性阻塞,不能运走渗出液→局部淤血水肿。第二章运动损伤的处理与急救

要点:运动损伤的5

2、中期:淤血消除与组织的修补。

(1)坏死物质的清除:通过分解酶分解消化、吸收以及被肉芽组织吃

掉。

(2)组织修复:再生(分完全再生和不完全再生两种)逐渐恢复。3、后期:新生组织的功能恢复与融合;主要是通过伤部功能锻炼来实现。三、处理原则分早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进行处理。1、早期:主要是止血与止痛。2、中期:主要是清除与修复损伤组织。3、后期:主要是对损伤部位进行功能锻炼。2、中期:淤血消除与组织的修补。

(1)坏死6

第三节出血急救

血量约为体重的7—8%,一次失血不超过总血量10%对人体没有明显影响,失血20%会引起人体没有活动障碍,失血超过30%可危及生命。一、出血的分类1、根据不同的血管出血来分可分为:(1)毛细血管出血:渗出、呈红色;(2)静脉出血:缓慢、成流状、暗红;(3)动脉出血:成喷射状、鲜红。2、根据出血的流向分类可分为:(1)外出血:流出体外;(2)内出血:流入组织或体腔、管道。二、止血法(常用简单)1、加压止血法(1)直接用手压于出血部位。(2)在出血部位覆盖一层物质,如:纱布、棉球、纸巾等,再加压或包扎。

2、抬高伤肢法:主要是辅助作用

73、冷冻止血法:主要用于内出血使用。

用冰、冷水、氯乙烷等低温物质刺激(如:冷敷)出血部位,使

其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局部血流量,同时抑制神经感觉,起到止血、

镇痛、防肿作用。

处理过程要注意①避免伤口二次受伤,加重出血;②冷冻温度不能太低,防冻伤;③冷冻时机越早越好,一般冷敷时间为30—60分钟即可。4、间接指压止血法:主要用于体表动脉出血。(1)头部出血:压点在耳屏前方。(2)面部出血:压点在下颌角前面约1.5㎝处。(3)上肢出血:压点在锁骨下动脉。(4)前臂出血:压点在上臂内侧。(5)下肢出血:压点在腹股沟皱纹中点。(6)足部出血:压点在足背横纹中点。5、加垫屈肢止血法:主要用于四肢远端出血。6、止血带止血法:四肢出血时,其他方法无法止血才用。要注意2点:①材料选择:弹性带或布条方可选用。②不能扎的太紧或过松,要时刻注意观察被绑部位的远端肢体的皮肤颜色及感觉。3、冷冻止血法:主要用于内出血使用。

8第四节常用止血方法的实践操作

一、常用止血方法的实践操作

(一)加压止血法

实践材料:纱布、棉球、纸巾等。(二)冷冻止血实践材料:冰、冷水、塑料袋等。(三)间接指压止血发实践材料:人体模型等。(四)加垫屈肢止血发实践材料:纱布,弹性带或布条,柔性垫物等。(五)及止血带止血发实践材料:弹性带,布条或绷带等。二、包扎与固定的实践操作(一)绷带包扎法实践材料:绷带。分为:①环形包扎法;②螺旋形包扎法;③“8”字形包扎法;④转折形包扎法。第四节常用止血方法9注意事项:1、从远心端包扎到近心端。

2、松紧度要适宜。

3、打结要避开伤口和易压迫到的部位。(二)三角巾包扎法实践材料:三角巾。分为:①小悬臂带:用于上臂骨折和肩关节脱位。②大悬臂带:用于前臂骨折和肘关节脱位。(三)骨折的急救固定原则实践材料:绷带,布条,各类夹板,自作的临时固定物质(如木条、树条、竹条等)。注意事项:1、保持骨折部位的原状。2、就地固定时,要注意上、下最好跨越关节。3、如有外出血要及时止血,无外出血的要及时冷敷。4、预防休克(疼痛、流血、心理害怕等引起休克)。注意事项:1、从远心端包扎到近心端。

10第六节休克的现场处理

一、概念

休克:是指人体受到强烈的有害因素作用而发生的一种急性循环功

能不全综合症。二、症状表现为虚弱,表情淡漠,反应迟钝,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严重时可昏迷,甚至死亡。三、处理1、一般处理安静平卧(若头部受伤或呼吸困难者,应把头部稍为抬高,而重力性休克,则应把头部稍为放低),保持呼吸道畅,并适当给热茶或姜汤喝(葡萄糖、温开水也可);昏迷者,头应侧偏,并将舌牵出口外,可刺激人中、中冲、涌泉、内关等穴位及向心推摩,必要时要进行心肺复苏术。注意:昏迷没清醒者,绝不能灌水。2、对症处理出血引起的休克,要止血;疼痛引起的休克,要止痛(冷敷、按摩、止痛药片等);血液回流受阻,要做向心推摩;体液太少引起的休克,要补水;等等。第六节11第七节心肺复苏

一、口对口的人工呼吸

(一)施术前:1、清除口腔内物。

2、松开内衣和裤带。(二)施术:先要用表面圆滑的硬物垫于颈部,使头后仰,然后再进行吹气(注意要紧贴着嘴吹气)。1、气量:被急救者胸部有明显起伏即可(一般要求在800—1200ml)。2、频率:根据被急救者的年龄和性别决定(成人每分钟吹气16—18次/min,年龄越小,频率越快,儿童一般在20—24次/min)。二、胸外心脏按压法(一)施术前:松开内衣和裤带。(二)施术:急救者双手重叠,用掌根部按于患者的左心室,肘关节伸直,用适当的力量,有节奏而带冲击性地下压。1、力量:一般使胸部下陷3—4㎝即可。2、频率:根据被急救者的年龄和性别决定(成人每分钟按压60-80次/min;儿童适当增加)。第七节12三、呼吸与心跳同时进行

(一)单人:每按压胸部15次就吹气2次(15:2)。(二)双人:一人做胸外心脏按压,另一人做人工呼吸(每按压5次就吹气1次,5:1)。四、死亡的四大条件1、呼吸停止。2、心脏停止。3、瞳孔扩大,对光的反射消失。4、角膜反射消失。三、呼吸与心跳同时进行

(一)单人:每按压胸部15次就吹13

第三章按摩概述

要点:按摩的概念、机理、分类及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一、按摩的概念按摩:是指用不同的手法或器械作用于机体,以提高身体机能,消除疲劳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属中医的外治疗法(物理疗法中的一种)。二、按摩对人体的生理作用

1、按摩对神经系统可起兴奋或抑制作用,并通过反射影响各器官、系统功能。2、按摩能消除衰亡的上皮细胞,有利于皮肤的呼吸及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3、按摩能使肌肉中毛细血管扩张和后备毛细血管开放,使局部的血液供给加强;提高肌肉的代谢率及弹性,同时影响血液的重新分配,加速静脉血的回流。4、按摩能使呼吸加深及提高胃肠道的分泌机能和消化机能。三、按摩对运动损伤的治疗作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软坚散结,祛风散寒,疏通狭窄,消除疲劳等作用。四、按摩的基本要求与递质1、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2、递质:对按摩有辅助作用的物质,如:药酒、药油、药散等。第三章按摩概述

要14

五、按摩的分类

1、根据其目的:分为医疗按摩、运动按摩、康复按摩及保健按摩。

2、根据操作形式:分为自我按摩和被动按摩。3、根据手法特点:分为一指禅推拿、滚法推拿、点穴推拿、气功推拿、捏筋拍打推拿、正骨推拿等。六、按摩的注意事项:1、按摩者指甲要剪短,手要清洁。2、按摩者和被按摩者所取的体位和姿势,必须使被按摩者肌肉充分放松,按摩者用得上劲,便于操作。3、按摩的方向,一般说来应沿着淋巴回流的方向进行,淋巴结所在的部位不宜按摩。4、按摩某部位时,用力应由轻到重,再逐渐减轻而结束,注意随时观察和询问被按摩者感受,以便及时调整。七、按摩的禁忌症:1、发烧时不能进行全身按摩。2、恶性或良性肿瘤,急性炎症及脓肿,各种皮肤病,开放性损伤及闭合性损伤的早期不能按摩患部。3、妇女月经期及妊娠期不能用重手法按摩腹部和腰骶部。五、按摩的分类

1、根据其目的:分为医疗按摩、运动按15第四章常用的按摩手法

要点:基本按摩手法的操作要领,使用及临床应用。第一节摆动类手法一、缠法:是指用拇指指腹按压于穴位上,快速来回旋转一至二次。

1、动作要领:沉肩,发力于腕,操作时腕要放松,要快而不乱,轻而不浮。

2、作用:疏通经络、开通闭塞、调节阴阳、镇静安神等。

3、临床应用:穴位常用,通过穴位而治疗相应的病症。二、揉法:一般以指腹、掌根或大、小鱼际,着力吸定于某个部位或

穴位上,以腕关节轻微摆动或环旋转动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做轻柔缓和的回旋揉动。1、动作要领:腕部放松,前臂做主动摆动,动作要协调有节律。2、作用:舒筋通络、活血散瘀、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等。

3、临床应用:全身各部位和腧穴皆宜。第四章常用的按摩手法

要点:基本按摩手法的操作要领,16三、拔法(分筋):是指用拇指指端着力按压在肌肉、肌腱或腧穴上,

适当用力下压做垂直方向的来回拔动。1、动作要领:下压力以患部有酸麻胀痛为准,患者能忍受为度;往返拔动时不与皮肤发生来回摩擦;频率可快可慢。

2、作用:松解粘连、理筋整复,消散结聚,解痉止痛等。

3、临床应用:常用于肩、腰及四肢肌肉、筋膜和肌腱等部位;肩周炎、腰背筋膜炎、颈椎病、肌肉劳损萎缩等常用。四、滚法:半握拳,以手掌尺侧的掌指关节部向桡侧作屈伸的外旋运动的一种手法。

1、动作要领:手指关节要充分放松,指关节为力点,力要均匀,不能跳动和摩擦。

2、作用: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松解粘连、祛除疲劳等。

3、临床应用:常用于肩、腰及颈等部位。三、拔法(分筋):是指用拇指指端着力按压在肌肉、肌腱或腧穴上17第二节摩擦类手法

一、擦法:是指用大、小鱼际或掌面附着在一定部位,做直线往返移动。

1、动作要领:力要柔和均匀,速度稍快,出去的力要稍大,回来的稍小;上臂发力,移动幅度尽量加大。2、作用:加强局部血液循环,温经通络等作用。

3、临床应用:全身各部较为平坦处;多用于按摩开始、结束及换用手法时。二、推法:是指以指、掌或拳指部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经络上,做单方向的直线(或弧线)推动。1、动作要领:用力要稳、均匀,速度要缓慢,切忌重、硬、粗暴。2、作用:舒筋通络、温通气血、活血止痛、改善血液循等作用。

3、临床应用:适用于身体各部位。轻推多用于按摩开始和结束;重推多用于治疗。

注:一指禅推法:是指用指腹或偏峰在经络或腧穴上做持续不断的推动(力要轻重交替)于施治部位。第二18三、抹法:是指用单手或双手掌面、指面紧贴皮肤,做左、右,上、下

或弧形曲线的往返抹动。

1、动作要领:用力均匀柔和,平稳着实,不可用力按压。

2、作用:醒脑明目,开窍镇静,祛风活络等作用。

3、临床应用:常用于头面部、颈项部、胸腔部及腰背部等部位。四、搓法:是指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的部位,双手相对用力做快速来回的搓揉,同时可作上下往返地移动。

1、动作要领: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力不能过大,要柔和。

2、作用:调和气血、舒筋通络等。

3、临床应用:常用于肩、膝关节及四肢部位。三、抹法:是指用单手或双手掌面、指面紧贴皮肤,做左、右19第三节振动类手法

一、振法:是指用手掌或手指部附着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做连续

不断地快速振颤的一种手法。

1、动作要领:着力实而不虚,震动要有节奏,使之远达组织深处。2、作用:镇静安神,消除疲劳,疏通经络、分解粘连等。

3、临床应用:常用于肩关节、腰背部、腿部及全身各部位的腧穴。二、抖法:握住肢体远端,微用力做连续性小幅度呈波浪形的上下抖动1、动作要领:幅度要小,频率要快,发力要柔和、偏小。2、作用:理筋整复、消除疲劳、滑利关节、松解粘连等作用。3、临床应用:四肢。

三、揉捏:手成钳形,将掌心及各指紧贴于皮肤上,将肌肉捏住略往上提,沿向心方向作旋转式移动,边揉边拿。

1、动作要领:手指自然伸直,指关节不能弯曲过多,着力于指腹而非指端,速度较为缓慢。

2、作用:舒筋通络、行气活血、活血散瘀、缓解痉挛、祛除疲劳。

3、临床应用:常用于四肢与颈项部位。

第三节20第四节挤压类手法

一、按法:是指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沿体表垂直

方向向深部逐渐用力,按而留之。1、动作要领:用力垂直,由轻渐重,稳而持久,不宜突然放松,应缓

慢地减力,随呼吸起伏而按之。2、作用:疏通经络,开通闭塞,解除痉挛,镇静安神,有很强的止痛性。

3、临床应用:常用于腰背部、四肢及肩部等部位。二、点法:是指用手指指端或指间关节突起部着力特定穴位上。

1、动作要领:着力固定,由轻到重,由浅入深渗透,做到张弛有度。

2、作用:调和阴阳、通络止痛、开通闭塞、补泻经气等。

3、临床应用:穴位常用,通过穴位而治疗相应的病症。三、掐法:是指用拇指爪甲部着力,切取穴位,垂直用力掐压。1、动作要领:垂直用力,不能扭动,以免掐破皮肤;若用于急救,要

突然用力,快速掐取。2、作用:开窍醒脑、回阳救逆,镇静安神,行气通络等。3、临床应用:常作为急救的重要手段。

21四、切法:是指用拇指指端密集地切压皮肤的一种手法。

1、动作要领:从肿胀远心端切向近心端,用力要轻巧而密集,要缓慢

2、作用:消肿止痛、活血化瘀,温通经络等。

3、临床应用:常用于瘀血肿胀部位。五、捏法:是指用拇指与其他手指夹住肢体,相对用力挤压的一种手法。

1、动作要领:指关节不能弯曲过多,相对用力时,着力于指腹而非指端,力要均匀并有节律性的移动,手和足要顺其筋而向前推进。

2、作用:舒筋通络、行气活血、调节阴阳、培补元气等。

3、临床应用:常用于手、足及关节部位。六、拿法:是指以拇指和示、中两指或跟四指指腹相对着力,在施治部位上进行一紧一松的提捏(捏而提之)。

1、动作要领:手指关节要直,不能着力于指端,腕部要放松灵活,动作要慢。

2、作用:提神开窍、镇静止痛、解表发汗、缓解痉挛等。

3、临床应用:常用于颈项、肩部和四肢等部位。四、切法:是指用拇指指端密集地切压皮肤的一种手法。

22七、踩跷法:是指术者利用自身体重、用单足或双足踩踏在一定的部

位或腧穴上的一种方法。

1、动作要领:借助物体控制身体平衡及踩踏力量,先轻后重;操作时

注意避免暴力。

2、作用:舒筋通络、行气活血、解痉止痛、破瘀散结等作用。

3、临床应用:常用于腰背部、下肢部等部位。

八、捏脊法:是指在脊柱两旁进行拿、捏及推相结合的联合手法。1、动作要领:拇指指腹前按,其余手指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进,动作要快、协调,不能用力过大。

2、作用:调和阴阳、清热安神、培补元气、健脾等。

3、临床应用:常用于脊椎两侧,儿童常用。七、踩跷法:是指术者利用自身体重、用单足或双足踩踏在一定的部23

第五节叩击类手法

一、拍法:是指用手掌拍打体表的一种手法。

1、动作要领: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平稳而有节奏地拍打体

表,拍打次数以出现微红充血为度。

2、作用: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等作用。

3、临床应用:用于治疗风湿疼痛,肌肤感觉迟钝或肌肉紧张痉挛等症。二、叩打(分:叩击、切击、捶击3种)1、动作要领:(1)叩击:以臂力带动腕关节,作轻快而有节奏的弹打,称叩击。(2)切击:用手指或掌侧小鱼际击打治疗部位,称切击。(3)捶击:半握拳,用拳面或侧拳交替叩打,称捶击。2、作用:舒松肌肉、消除酸痛,振奋阳气,祛风散寒等。3、临床应用:常用于肩颈部、腰背部及四肢等部位。三、弹筋法:是指用示中二指的指关节处或拇指与示、中两指指腹将肌肉或肌腱速提速放。1、动作要领:提放要快,不能内掐,要刚中有柔,力要适中。2、作用:舒筋活络、畅通气血、解痉止痛,有很强的刺激作用。3、临床应用:常用于肩、背、腰等部位。第24第六节运动关节类手法

一、拔伸法(牵拉法):固定肢体或关节的一端,牵拉另一端的手法。

1、动作要领:用力均匀而持久,切勿粗暴,力量大小要根据患者的年

龄、体质、部位灵活掌握。

2、作用:理筋整复、舒筋活络、缓解痉挛、松解粘连等。3、临床应用:用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及关节腔缩窄等病症。二、扳法:是指用双手分别固定关节的远近端或肢体的一定部位,做相反方向的用力扳动。

1、动作要领:姿势恰当、用力要稳,果断而快速,禁用蛮劲,扳动幅度不要超过各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

2、作用:舒筋活络、松解粘连、理筋整复等。

3、临床应用:常用于颈、胸、腰椎与四肢各大关节。三、运拉法(摇法):是指用一手握住关节近端,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做该关节生理活动范围内的被动活动。

1、动作要领:熟悉各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力要稳、动作要慢,活动幅度要视患者病情而定。

2、作用:滑利关节、预防和松解粘连、改善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

3、临床应用:各关节活动功能障碍的主要手法,常用于肩周炎和关节功能恢复期使用。第六节25

第五章经络学说

要点:1、经络与腧穴的基础常识。

2、穴位刺激的常用手法以及常用穴位的确定与运用。

第一节基础知识一、经络与腧穴1、经络(又称经脉)中医把人体内脏称为脏腑(脏包括:心、络、肝、脾、肺、肾,属阴性;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属阳性),共十二个脏腑,形成十二条经脉,称正经;另外还有任脉、督脉等八条奇经,共二十条经络。2、腧穴(又称穴位)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3种。二、经脉的流注顺序

1、十二条经脉走向:→(1)手太阴肺经→(2)手阳明大肠经→(3)足阳明胃经→(4)足太阴脾经→(5)手少阴心经→(6)手太阳小肠经→(7)足太阳膀胱经→(8)足少阴肾经→(9)手厥阴心包经→(10)手少阳三焦经→(11)足少阳胆经→(12)足厥阴肝经→(1)第五章经络学说

26

2、任、督二脉的走向:

(1)前正中线(阴部至嘴唇)为任脉。

(2)后正中线(尾骨尖至人中)为督脉。

第二节穴位按摩一、穴位按摩的概念穴位按摩:是指在人体穴位上是施以按摩手法,以调节人体机能,消除疲劳,治疗伤病的一种方法。二、取穴法:常用的取穴法有体表标志法、指量法、骨度分寸定位法、简便取穴法4种。1、体表标志法:又称解剖标志法,根据体表特殊标志来确定穴位。2、指量法:以本人的手指宽度为标准来确定自身的穴位(拇指为1寸,示中二指为1.5寸,中间三指为2寸,四横指为3寸)。3、骨度分寸定位法:以骨节长短来确定穴位(前臂骨为12寸,上臂骨为9寸,小腿骨为16寸,大腿骨为19寸)。4、简便取穴法:如垂手指端取风市穴。2、任、督二脉的走向:

(1)前正中线(阴27三、治疗穴位的选择

1、选穴原则(1)近部取穴:在伤病的局部取穴或在损伤的周围、邻近部位取穴。(2)远部取穴:在远隔伤病处的部位取穴。2、配穴原则(1)上、下相配:如内关配足三里。(2)左、右相配:左病右取、右病左取。(3)远近相配:肾腧配扭伤穴。四、常用穴位按摩手法主要有点法、点揉、点振、掐法、缠法、一指禅推法等常用的穴位刺激手法。三、治疗穴位的选择

1、选穴原则(1)近部取穴:在伤病的28第三节常用的基本穴位

一、头部部位穴位

1、太阳: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中。主治:头痛、眩晕、感冒等。2、耳门:耳屏上切迹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凹陷中,张口取穴。主治:耳鸣、耳聋等。3、听宫: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主治:耳鸣、耳聋等。4、百会: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主治:头痛、头晕、高血压等。5、上星:头部正中线前发际上1寸。主治:头痛、眩晕、鼻衄等。6、印堂:两眉头连线中点。主治:鼻炎、头痛、眩晕等。7、睛明:目内眦稍上方凹陷处。主治:近视、流泪、目赤肿痛、视物不清等。8、攒竹:眉头凹陷中。主治:近视、流泪、目赤肿痛、视物不清等。第三节常用的基299、丝竹空:眉梢凹陷处。

主治:目眩、头痛、近视、目赤肿痛、视物不清等。

10、四白: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主治:近视、目赤痛痒、眩晕等。11、迎香:鼻翼外缘、鼻唇沟中。主治:鼻塞、口歪等。12、人中:人中沟正中线上1/3与下2/3交界处。主治:昏厥、中暑、闪腰、惊风等。13、颊车: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主治:牙痛、颊肿、口噤不语等。二、肩颈部位穴位1、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与耳垂相平。主治:颈项强痛、感冒、头痛、眩晕、中风等。2、风府: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主治:颈项强痛、落枕、中风不语、咽喉肿痛等。3、肩髃:肩峰端下缘,举臂时呈凹陷处。主治:肩周炎、肩关节活动障碍、肩背酸痛、上肢瘫痪等。9、丝竹空:眉梢凹陷处。

主治:目眩、头304、肩髎:肩髃后约1寸的凹陷中。

主治:肩周炎、肩臂酸痛、肩关节活动不便等。

5、臑俞:腋后皱襞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处。(举臂取穴)

主治:肩臂疼痛、肩周炎等。6、天宗:肩胛骨冈下窝的中央。主治:肩背酸痛、肩关节活动不便、乳房痛等7、秉风:肩胛冈上窝中。主治:肩胛疼痛、不能举臂、上肢酸麻等。8、肩井:大椎穴与肩峰连成的中点。主治:颈项强痛、上肢不遂等。9、天髎:肩井穴下1寸。主治:颈项强痛、肩臂酸痛等。10、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主治:感冒、发热、咳喘、落枕等。11、肩中俞:大椎穴旁开2寸。主治:肩背酸痛、落枕、气喘等。12、肩外俞: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主治:肩背酸痛、落枕、上肢冷痛等。4、肩髎:肩髃后约1寸的凹陷中。

主治:31三、手臂部位穴位

1、中冲:中指尖端中央。

主治:昏厥、中暑、心痛、小儿夜啼等。2、落枕:手背第2、3掌骨掌指关节后约0.5寸。主治:落枕。3、劳宫:手撑心、握拳、中指尖下是本穴。主治:口臭、口疮、心痛、呕吐等。4、合谷:手背,第1、2掌骨之间,约平第2掌骨中点。主治:腹痛、牙痛、牙关紧闭等。5、阳溪:腕背横纹桡侧、两筋之间。主治:手腕酸痛、耳鸣等。6、阳池: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主治:手腕酸痛、耳鸣等。7、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胃痛、呕吐、心痛、心闷、心悸、失眠等。8、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主治:手颤、手指痛、肘痛、臂痛等。三、手臂部位穴位

1、中冲:中指尖端中央。

329、扭伤:屈肘,掌心向内,曲池穴与腕背横纹中点连线上1/4与下3/4

的交界处。

主治:急性腰扭伤。

10、手三里:曲池穴下2寸。

主治:肘痛、手臂麻木、酸痛及屈伸不利等。11、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端凹陷中。主治:肘痛、上肢不遂、瘫痪、高血压、眩晕等。12、臂臑:在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三角肌止点处。主治:肩臂痛、上肢瘫痪等。四、腰腹部位穴位1、神阙:脐中央。主治:妇女不孕、泄泻、四肢厥冷等。2、天枢:脐旁2寸。主治:腹胀、腹泻、便秘等。3、中脘:脐上4寸。主治:胃痛、腹胀、呕吐、便秘等。9、扭伤:屈肘,掌心向内,曲池穴与腕背横纹中点连线上1334、气海:前正中线,脐下1.5寸。

主治:阳痿、遗精、痛经、腹痛、便秘、虚劳体弱,本穴有强壮作

用,为主要的成人保健穴。

5、关元:前正中线,脐下3寸。主治:阳痿、遗精、腹痛、月经不调、小便频数,虚劳体弱,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主要的成人保健穴。6、三焦腧(腰1):第1突下旁开1.5寸。主治:腰背强痛、呕吐、腹胀等。7、肾腧(腰2):第2突下旁开1.5寸。主治:腰痛、肾虚、阳痿、月经不调等;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主要的成人保健穴。8、气海腧(腰3):第3突下旁开1.5寸。主治:腰痛、痛经、下肢不遂等。9、大肠腧(腰4):第4突下旁开1.5寸。主治:腰肌劳损、腰腿痛、便秘等。10、关元腧(腰5):第5突下旁开1.5寸。主治:腰肌劳损、小便不利、遗尿等。4、气海:前正中线,脐下1.5寸。

主治3411、秩边:第4骶椎下,旁开3寸。

主治:腰背酸痛、臀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等。

12、腰眼: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4寸凹陷处。主治:腰扭伤、腰背酸痛、坐骨神经痛等。13、长强: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主治:痔疮、脱肛、便秘、便血等。五、下肢部位腧穴1、梁丘:髌骨外上缘上2寸。主治:膝痛冷麻、下肢不遂等。2、血海:髌骨内上缘上2寸。主治:膝痛、股四头肌萎缩、月经不调等。3、鹤顶穴:髌骨上缘中央偏内侧。主治:膝痛、髌骨软化症等。4、委中:腘窝横纹中央。主治:腰痛、膝关节屈伸不利等。11、秩边:第4骶椎下,旁开3寸。

主治:腰355、犊鼻: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