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中语文高二期末自测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全国高中语文高二期末自测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全国高中语文高二期末自测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全国高中语文高二期末自测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全国高中语文高二期末自测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诗词的研读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叶嘉莹先生在口述自传的结尾这样说。在最痛苦的时候,叶先生靠写作诗词疗愈自己。叶先生拈取的这条线索,在解读东坡词时体现得最为鲜明。苏轼的坎坷遭际和乐观性格为大家所熟知,而叶先生这次讲苏轼,不是强调苏轼如何旷达地应对外界打击,而是在苏轼的痛苦面前停一停、凝心看一看,那到底是什么样的痛苦?“似花还似非花”(《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写下的,叶先生讲:“古人常常以为柳絮就是柳树开的花,这个花不是万紫千红地开在树上,它只要一张开,马上就被风吹走了。它也叫花,可是它没有万紫千红的色彩,也不能留在树上。”而苏轼本人的经历,正是二十二岁中进士以后,几年间母亲、父亲相继离世,苏轼守孝六年,再回京时已是新党当政。他不肯委蛇附和,直陈新法之弊的结果是被新党一贬再贬,从杭州到密州再到湖州,乌台诗案九死一生之后又被弃置黄州,此时看见“也无人惜从教坠”的杨花,感慨自然很深。叶嘉莹先生并不停驻在对痛苦深渊的凝视中,更进一步看到词人将苦痛向审美体验转化、升华的努力。苏轼像春末柳絮一样身经风吹雨打,却“不恨此花飞尽”,没有因此封闭自己、日日舔舐伤口,而是“恨西园、落红难缀”。此处叶先生特别提醒道,“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不能只顾及意思就点断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定要按照词牌的牌调断为三句,“杨花点点”之后停顿,且末四字注意“是/离人泪”的停顿,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吟诵出来,才足以传达东坡词中缠绵悱恻、欲语还休的情意。因有苦痛,才会努力拂拭心上阴影;抟揉苦痛为辞章,心影在吟唱中渐渐变得通透,像天上的云影一样不再翳蔽日光,而是与日色交相辉映,共成一幅可以欣赏玩味的景象。此时心影已无须拂去,它成为人生的底色,带来人格的厚度、笔下的滋味。叶嘉莹先生“弱德之美”的概念,正是在辞章中得到升华的苦痛与词调的音声之美结合而成的样态,是借由书写吟唱实现的对苦痛的超越,而这也是叶先生本人的生命体验。在“弱德之美”的审美取向下,叶嘉莹先生更多地选取词人的“幽咽怨断之音”(夏敬观《吷庵手批东坡词》)。即使策马直闯金营如入无人之境的辛弃疾,叶先生也是选他悲慨秋日的《汉宫春·会稽秋风亭怀古》来讲。在“木落江冷”的秋日,辛弃疾烦闷填心、大发牢骚:“千古茂陵词在,甚风流章句,解拟相如。”文章立言得以留名青史固然是好,却不是他辛稼轩一辈子最想做成的事业。接到故人书信提醒他莫要留恋仕途、“忘却莼鲈”,他只有一声叹息:“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太史公当年为了完成著书之志,遭受大辱仍未肯轻易赴死,稼轩唯有向他寻得一点安慰和支持。叶先生参透这一层,替稼轩把心底的话说出:“我有我要完成的东西,我还没有完成,我总希望有一个最后的机会能够把它完成。”这种隐忍中有坚守、豪放中见悲哀的风格,正是“弱德之美”。(摘编自郑子欣《中华读书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先生靠写作诗词疗愈最痛苦时候的自己,并从中寻找到力量,这在解读东坡词时体现得最为鲜明。B.叶先生对苏轼词的解读不是停驻在对痛苦深渊的凝视中,而是看到词人将苦痛向审美升华的努力。C.解读苏轼为酬和章质夫而作的词的最后句子,叶先生坚持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吟诵,才足以传达东坡词中的情意。D.辛弃疾并不反对靠文章立言而留名青史,他的志向是为国效力,收复北方失地,但无奈的是事与愿违。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的词句“似花还似非花”,是为了解读苏轼面对痛苦乐观旷达的内心。B.苏轼虽经风吹雨打,但并没有被苦痛击垮,这可以从《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品读出来。C.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重点解读词人面对苦痛的人生态度,逐层深入,归结出“弱德之美”的概念。D.文章最后一段,辛弃疾在悲慨秋日的词中引用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典故来表现自己留名青史的愿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从解读苏轼在最痛苦时期写作的词入手,才能对苏轼的思想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B.抟揉苦痛为辞章,借由书写吟唱诗词实现对苦痛的超越,这也是叶先生的生命体验。C.叶先生解读辛弃疾时更多选取“幽咽怨断之音”,这是受“弱德之美”审美取向的影响。D.文章最后一段中写辛弃疾的故人提醒他莫要留恋仕途,其实这是对辛弃疾的误解。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极端气候事件”也被称为“气候极值”,指的是气温或降水这些气候变量的观测值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它的历史区间。也就是说,极端气候事件是和平均气候进行对比所得出来的。极端事件有许多统计指标,例如为了描述极端高温,科学界定义了一个“暖昼指数”,就是把一段时期内每天的日最高气温从小到大排序,取第90个百分位作为“阈值”,然后统计大于这个阈值的事件发生天数。(摘编自周天军《减缓气候变化守护美好未来》,《科普中国·改变世界的30分钟》2022年8月7日)材料二:投融资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简称气候投融资)是指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和融资活动。我国自2020年承诺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以来,气候投融资进程加快,并已启动气候投融资试点。作为全球气候变化敏感脆弱区、林草大省、能源大省和经济大省,四川亟须抓住历史性机遇,创新发展气候投融资,提升绿色低碳发展能级,助推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摘编自《气候投融资因应对气候变化而产生,聚焦关键环节发力》,《中国环境网》2022年9月24日)材料三:近日,为了(

),中国气象局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显示,1961-2021年,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1951-2021年,我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此外,我国地表水资源量年际变化明显。整体植被覆盖稳定增加,呈现变绿趋势。蓝皮书显示,我国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1951—2021年,我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速率为0.26℃/10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升温水平(0.15℃/10年)。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我国的最暖时期;2021年,我国地表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偏高0.97℃,为1901年以来的最高值。蓝皮书显示,1961-2021年,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5.5毫米。2012年以来年降水量持续偏多。2021年,我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值偏多6.7%,其中华北地区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最多,而华南地区平均降水量为近10年最少。我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0—2021年,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4毫米/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21年,我国沿海海平面较1993—2011年平均值高84毫米,为1980年以来最高。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呈现退化趋势。1981—2021年,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厚19.6厘米;2004-2021年,活动层底部(多年冻土上限)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2021年,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平均活动层厚度为250厘米,是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我国整体的植被覆盖稳定增加,呈现变绿趋势。2000—2021年,我国年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显著上升趋势。2021年,我国平均NDVI较2001-2020年平均值上升7.9%,较2016-2020年平均值上升2.5%,为2000年以来的最高值。(摘编自《我国平均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人民日报》2022年8月4日)4.下列图解,与材料三相关内容的表述不相符的一项是(

)A.

B.

C.

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极端气候事件”是和平均气候进行对比所得出来的,它有许多统计指标,“暖昼指数”是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统计指标。B.如果气温或降水这些气候变量的观测值大大超过了它的历史区间,就可能会发生“极端气候事件”,即“气候极值”。C.气候投融资就是投融资,它可引导和促进更多企业拿出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从而实现相关发展目标。D.2012年以来年降水量持续偏多,特别是2021年我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值偏多,因而我国水资源很丰富。6.中国气象局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有什么意义?请结合材料及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为材料三开头部分拟写出恰当的内容。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一个人的村庄大海①祖母经常在傍晚,守候在曙光三村村口,凝望面前的曙光湖,守成一棵弯脖老树。②狭长的湖泊如同拉扁的凹字,包围着小小的村庄。从对岸高地望过来,曙光三村如同灰色橄榄,嵌进一个巨大的镜子中部。依山傍水的曙光三村,只是曙光镇辖、曙光行政村属的三个自然村之一,而且只有一座由我们家族房屋围成的院落:中间是曾祖父母的老屋,旁边是祖父母的房屋,左右两侧是大伯、二伯、三伯、四伯、五伯、我父母的房屋。我们家族枝繁叶茂,祖屋却唱起了空城计。除了祖母外,我们家族先后举家搬离。大伯儿子在县城建有别墅。其他伯父的子女在城里买了商品房。我和姐姐读完大学在县城工作,也将父母接去同住。③曙光三村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村庄。祖母成了曙光湖唯一的常客。一棵长须坠地的榕树正对湖畔,树上鹭鸶早已熟悉祖母。我小的时候,祖母每天划着小船,送我和堂哥堂姐去对面曙光小学读书。小船是祖父在世时打造的,也是我们家族越湖通达对岸的交通工具。如果沿着湖岸绕行,大概五里路远。生性顽劣的我,有次藏了石头,待船离岸,突然起身将石头扔向榕树,惊起鹭鸶冲天而飞。小船打个趔趄,差点儿将堂姐晃到湖里。祖母劈我一掌,面向榕树湖泊双手合十,喃喃祷告。祖母向来慈祥,那是她第一次动手打我,是怕我惊扰祖父的灵魂。④祖屋左后是老旧的池塘、倾倒的围屋,昭示着客家祖先从远处迁徙而来,在此筑围而居。祖屋右后是涂氏宗祠、连片菜地,一条小溪潺潺流向湖泊。往上是一片坡地,十几棵龙眼树在此安营扎寨逾百年。再往上,是陡峭的山地、茂密的树林,宛若天然的森林氧吧。山风吹过,高低起伏的树如同波涛呼啸。小的时候,我和堂哥堂姐们经常爬上坡地采摘龙眼,攀上后山采摘野果,看五彩尾翼的野鸡掠过丛林。如今,坡地杂草齐腰,长长的藤蔓包围龙眼,登山的路径更是难觅,曾经的家园愈显荒芜。每一次返乡再离,都是渐行渐远。⑤后辈屡屡动员祖母搬出去住。祖母抚摸着斑驳门槛,次次拒绝。祖母从祖屋出发,沿着碎石小路,孤独地行至村口湖畔。夕阳西下,将祖母身影长长地按在路上、映在湖上。我问鹤发鸡皮的祖母:为什么不搬出去和我们一起住?祖母没有回答,却描绘着往昔美景:龙眼开花漫山飘香,果实成熟压弯枝头;吃草长大的湖里鱼虾,撒网捕来,鲜美无比。⑥城里人艳羡的瓜果飘香,在偏僻山村毫无价值。父辈抛弃家园上城,就是例证。脱贫攻坚期间,如果不是外出务工,我们家族也有贫困家庭。曙光镇十个行政村大多如此,青壮年全部外出打工。我的高中同学,曙光镇干部张景惠骄傲地告诉过我:我镇建档立卡贫困户261户698人退出贫困行列啦!我给他发去微信:乡村振兴还在后头呢!⑦牧民的归宿在马背,那里有风雨阳光、壮烈跌落。农民的归宿在乡村,农具是武器,田园就是江湖。曙光湖周边遍生绵密的竹子,也催生编织的蔑匠。父亲说,祖父年轻时会一手好蔑活儿,请他做工的人家很多。农闲时分,祖父每天晨出做工、傍晚返家:祖母每天送至村口湖边迎回。湖畔榕树就是祖父早年裁下的,说长大了为祖母遮荫。痛心的是,祖父一次晚归时,因救助落水的儿童,意外溺亡。祖父埋在后山之上,陪伴曾祖父母。祖母从此不食湖中鱼,不准晚辈吓鹭鸶,说是怕惊到祖父。她还经常去到村口湖边,送迎看不见的祖父,直到步履蹒跚。⑧父亲的讲述,让我对祖母的执着似懂非懂。当父辈叨咕叶落归根,孙辈开始怀念家乡,只有扎根村庄一生的老人,无论脚下土地贫瘠还是富有,始终守望如斯。只是,村庄老了,祖屋老了,脱贫攻坚胜利后的曙光镇和曙光三村,等到老人逝去,难道归于荒野?⑨2021年6月,珠三角来的驻镇帮镇扶镇工作队进驻曙光镇,深入十村调研,谋划发展文农旅产业。张景惠告诉我,他们是省里安排结对帮扶粤东西北乡村振兴的。⑩夏雨如豆的某天傍晚,我回到曙光村,告诉祖母:“国家有新政策啦,村里会有大变化呢!”⑪祖母颤巍巍地问:“要……要我搬走吗?”⑫我说不搬,等村里越变越好,我们也要搬回来住呢!⑬祖母的眼里盛满希望:真的?⑭我握紧祖母枯萎的手,啄米般点头:真的!⑮急雨骤停,彩虹悄然出现,一头连着后山,一头插进湖泊。雨雾散去,夕阳的尽头,炊烟袅袅升起。我置身如诗如画的村庄,轻轻扶着祖母,再次问:“奶奶您一直不愿搬走,是舍不得这里的山山水水?”祖母眼眶湿润:“还有你爷爷的魂在这里啊……”(原载于《红棉》2022年夏季刊,有删改)文本二:微型小说矛盾冲突的描述与中长篇小说有很大不同,在特定的精短篇幅里,对于微型小说的矛盾冲突究竟如何设置,如何展开,如何在矛盾冲突的终端形成微型小说的意外结局等一系列问题,大海的作品提供了一种值得研究的典型文例。大海表达微型小说矛盾冲突的第一个特点是:在精短的篇幅里,没有使微型小说的矛盾冲突简单化、表层化和概念化。他的故事远不是只写正面人物和对立面人物在某一个正确或错误的事件上,形成激烈的言行冲撞;也不是写某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里做一件事时有前期错误和后期正确的鲜明对比。(刘海涛《微型小说矛盾冲突的文学叙事——我读〈一个人的村庄〉》)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一个人的村庄”,揭示了农村“空心化”的社会现实,也暗示乡村脱贫、振兴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B.曙光镇干部张景惠骄傲的言语,表明了她对自己担任镇干部工作的自豪,以及对本镇脱贫攻坚成绩的炫耀。C.文本一语言长短句结合,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凸显真挚畅达、优美灵动的文风,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D.第⑦段于动人的细节中表现祖父祖母的伉俪情深,又勾勒出祖父勤劳能干、舍己救人的形象,同时照应前文。8.文本一的小说营造出一种诗化的意境之美,请结合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简要分析。

9.请以文本一为例,试着从小说矛盾冲突的设置、展开、结局等角度,简要谈谈你对文本二中划横线句子的理解。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黄帝学大颠,颛顼学录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著乎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况朕接百王,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诗》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著令,置三师之位。”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师保,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①,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珪亦以师道自处,时议善之也。(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四·尊敬师傅》)【注】①泰:魏王李泰,唐太宗第四子。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B.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C.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D.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是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文中“亲拜之,大见崇重”和“谨拜表以闻”中的“拜”都是这种用法。B.“不愆不忘,率由旧章”与“匪我愆期”(《诗经·氓》)两句中的“愆”字含义相同,都是拖延的意思。C.三师,一般指太师、太傅、太保,还有“三少”即文中的“太子少师”以及少傅、少保,都是太子老师的称呼。D.“诚”在文中意为“确实,的确”。“诚”还有“如果”之意,例如“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疾,不能穿鞋走路。太子命令禁卫军抬他进入东宫,这是太子尊重自己老师的表现。B.唐太宗认为他在百王之后统领天下,才智与圣人有所差别,要是没有师傅,是不能够君临天下统治万民的。C.因为秦二世胡亥的师傅赵高教他刑法,所以胡亥继位后,就诛戮功臣,屠杀亲族,结果秦朝很快就灭亡了。D.因为王珪个性刚直、心存忠孝,所以被选为魏王的老师。王珪也用为师之道要求自己,得到舆论好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

(2)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

14.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的开创者唐太宗不仅有着卓越的政绩,还十分重视子女教育,请你简要概括文中他在教育后代尊敬师傅方面做了哪些事。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小题。杂诗左思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第一到四句描写白天所见之景,“秋风”两句描写了秋天萧瑟冷寂的景色,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柔条”两句以枝条和绿叶的变化写出了物候变化、时间流逝。B.诗歌第五到八句描写夜晚所见之景,面对前面自然的荣枯之变,诗人顿生感慨。明月初出皎洁明亮,大雁展翅高飞,诗人愁思更郁结,以至于夜不能寐,枯坐整夜。C.诗歌第九到十二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诗人理想破灭的无奈与悲哀。“高志”句表明诗人曾经抱有比四海还要远大的志向,“块然”句写残酷的现实使他壮志难酬。D.本诗题为《杂诗》,实为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通过对萧瑟冷寂的秋景描写,借秋咏怀,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老之将至的感伤,表达贫士暮年的凄凉与无奈。16.本诗中“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和陆游《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都有“空”字,请分析这两个“空”字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异同。

六、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始皇“得天下”后,采取了“______,______”的“愚民”政策。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的“______,______”两句,说明急于表现、贪功冒进没有好结果的道理,这与“骤雨不终日”意思相近。

(3)李白《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两句,以曹植为例,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

七、简答题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代以后,中华民族苦难深重。(

),1925年,毛泽东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出他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担当。不仅他关注世界的未来,也关注中国的前途,并把中国梦融入实现个人梦的伟大实践中。他壮怀激烈,立志改造中国社会,坚信人民群众一旦觉醒并汇入中国革命的历史潮流,将凝聚成__________的磅礴力量。他终结了旧中国黑暗无边的噩梦,开启了新中国锦绣壮美的好梦。回顾百年_________,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谋发展、为民族谋复兴的宗旨,__________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___________的壮丽史诗。19.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坚如磐石

蹉跎岁月

义无反顾

气贯长虹B.坚不可摧

峥嵘岁月

义不容辞

气贯长虹C.坚如磐石

蹉跎岁月

义不容辞

气吞山河D.坚不可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