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点睛提升试卷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青海省西宁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点睛提升试卷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青海省西宁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点睛提升试卷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青海省西宁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点睛提升试卷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青海省西宁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点睛提升试卷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新诗近百年的最大教训之一是在诗体上的单极发展,一部新诗发展史迄今主要是自由诗史。自由诗作为“破”的先锋,自有其历史合理性,近百年中也出了不少佳作,为新诗赢得了光荣。但是单极发展就不正常了,尤其是在具有几千年格律诗传统的中国。考察世界各国的诗歌,完全找不出诗体是单极发展的国家。自由诗是当今世界的一股潮流,但是,格律体在任何国家都是必备和主流的诗体,人们熟知的不少大诗人都是格律体的大师。比如人们曾经以为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写的是自由诗,这是误解。就连他的著名长诗《列宁》,长达12111行,也是格律诗。诗坛的合理生态应该是自由体新诗和格律体新诗的两立式结构,双峰对峙、双美对照。自由诗急需提升。自由体诗人也要有形式感。严格地说,没有形式感的人是根本不能称为诗人的。西方的“诗”字源于古希腊,原意是“精致的讲话”,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与之相似。自由诗是舶来品,它的冠名并不科学。并没有自由散文、自由小说、自由戏剧,何况以形式为基础的诗呢?凡艺术都没有无限的自由,束缚给艺术制造困难,也正因为这样,才给艺术带来机会。艺术的魅力正在于局限中的无限,艺术家的才华正在于克服束缚而创造自由。当自由诗被诠释为随意涂鸦的诗体的时候,它也就在“自由”中失去了“诗”的本性。自由诗是中国诗歌的一种新变,但是要守常求变,守住诗之为诗、中国诗之为中国诗的“常”,才有新变的基础。提升自由诗,让自由诗增加对于诗的隶属度,驱赶伪诗,是新诗“立”的美学之一。格律体新诗的成形是另一种必须的“立”,近年在艺术实践和理论概括上都有了长足进步,除了必须是诗(绝对不能走唐宋之后古体诗的只有诗的形式而没有诗的内容的老路)这个大前提外,格律体新诗在形式上有两个美学要素:格式与韵式。格式和韵式构成格律体新诗的几何学限度。所谓格式,就是与篇无定节、节无定行、行无定顿的自由诗相比,格律体新诗寻求相对稳定的有规律的诗体。可以预计,随着艺术探索的进展,在将来的某一天会有较多的人习惯欣赏和写作的基准格式出现,而这正是格律体新诗成熟的象征。说到韵式,现代汉语的“十三辙”是比较公认的断诗韵锨,使断诗押韵有了依据。布韵方式就很多了,各有其妙。格式和韵式是相互支持的,是诗的节奏的视觉化和节奏的听觉化。王力先生在《文学评论》1959年第3期上写过一篇文章,就是《中国格律诗的传统和现代格律诗的问题》。他说:“仅有韵脚而没有其他规则的诗,可以认为是最简单的格律诗。”这话讲得不对。自由诗领军人艾青先生就在1980年新版的《诗论》里加上了一句话,自由诗要“加上明显的节奏和大体相近的脚韵”。自由诗不少都有不规则地松散地押韵,但这些没有格式的诗还是自由诗啊。在诗体上双极发展,漂泊不定的新诗才能立于中国大地之上,才能适应民族的时代的审美,在当代诗坛上充当主角,毛泽东的“以新诗为主体”的诗学主张才能真正实现。(摘编自吕进《重破轻立,新诗的痼疾》)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由诗作为“破”的先锋,有历史的合理性,为新诗赢得了光荣,其成就超过了格律诗。B.自由诗被解释为一种可以随意涂鸦的诗体的时候,就失去了“诗”的本性,而急需提升。C.自由诗是中国诗歌的一种新变,近百年中也出了不少佳作,但它已退出了世界的潮流。D.格律体新诗寻求相对稳定的有规律的诗体,格律体新诗的成形是新诗美学确立的标志。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举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列宁》的例子论证不少大诗人都是格律体的大师的观点。B.文章把古希腊对“诗”的理解和孔子对“诗”的理解进行类比,论证自由体诗人也要有形式感的观点。C.文章在阐述格律体新诗在形式上的美学要素时,分别从格式和韵式两个有联系的角度进行论证。D.文章有破有立,先批驳王力的观点,再引用艾青的话佐证自己的观点,论证有韵脚的诗不是自由诗。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体的单极发展是新诗近百年的最大教训之一,中国新诗发展史主要是自由诗的历史。B.自由体新诗和格律体新诗双峰对峙、双美对照,这种两立式结构才是诗坛的合理生态。C.艺术无绝对的自由,束缚给艺术制造困难,束缚自由诗的内容,才能创造机会,产生佳作。D.格式和韵式是诗的节奏的视觉化和节奏的听觉化,这二者是格律新诗成熟的两个要素。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诗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陶冶、教化着一代代中国人,塑造着我们的语言、思维和价值观。通过《诗经》进行的教化,称为“诗教”。在“诗教”传统的奠立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便是孔子。孔子特别重视《诗》的作用,他曾讲:“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孔子的意思是,学习《诗经》会对青年人形成多方面的帮助:诗“可以兴”,《诗经》中的作品可以使人精神振奋,激发正能量;诗也“可以观”,展现出不同时代的人物事迹、政治好坏、风俗美丑,有助于青年人了解时代、了解社会;诗还“可以群”,有助于人际交往,增进沟通;诗又“可以怨”,委婉地表达不同意见,温和地抒发负面情绪,起到安抚心灵,调和矛盾的作用。这四条,后来被归纳为“兴观群怨”,一直沿用至今,它不仅适用于《诗经》本身,也适用于它之后的诗歌乃至更广泛意义上的文艺创作,道出了优秀作品积极的社会功能。(摘自张毅《孔子这样建立“诗教”》)材料二:《论语·阳货》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怨”只是“诗”四个作用里的一个,而且是末了一个。《诗·大序》并举“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没有侧重或倾向哪一种“音”。《汉书·艺文志》中说“诗言志”,也不偏不倚:“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司马迁也许是最早不两面兼顾的人。《报任少卿书》和《太史公自序》历数古来的大著作,指出有的是坐了牢写的,有的是贬了官写的,有的是落了难写的。他总结说“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还补充一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作《诗》者都是伤心不得志之士,诗歌也“大抵”是“发愤”的悲鸣或怒喊了。司马迁举了一系列“发愤”的著作,最后把《诗三百》笼统都归于“怨”,作为其中一个例子。锺嵘单就诗歌而论,对这个意思加以具体发挥。还有一点不容忽略:同一件东西,司马迁当作死人的防腐溶液,锺嵘却认为是活人的止痛药和安神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只说“舒愤”而著书作诗,目的是避免姓“名摩灭”“文采不表于后世”,着眼于作品在作者身后起的功用,能使他死而不朽。锺嵘说“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强调了作品在作者生时起的功用,能使他和艰辛孤寂的生涯妥协相安。换句话说,一个人失意不遇,全靠“诗可以怨”,获得了排遣、慰藉或补偿。大家都熟知弗洛伊德的著名理论:在实际生活里不能满足欲望的人,死了心作退一步想,创造出文艺来,起一种替代品的功用,借幻想来过瘾。假如说,弗洛伊德这个理论早在锺嵘的三句话里稍露端倪,那也许不是牵强拉拢,而只是请大家注意他们似曾相识罢了。(摘编自钱锺书《诗可以怨》)材料三:所谓从儒家的伦理政教观点来谈“诗可以怨”,即结合“事父”“事君”来谈。按《礼记·檀弓上》“事亲有隐而无犯”“事君有犯而无隐”,说明“事父”与“事君”是不同的。这个不同,是符合孔子的意见的。《论语·里仁》:“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对于父母有过,孔子主张敬而不违,劳而不怨,所以“有隐而无犯”。《论语·宪问》:“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勿欺即无隐。孔子主张“事亲有隐而无犯”“事君有犯而无隐”,二者是不同的。孔子主张事父母“劳而不怨”,又怎么说“可以怨”呢?孟子做了解释。《孟子·告子下》:“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曰:‘《凯风》何以不怨?’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孟子指出事父有可以怨和不可以怨的分别,亲之过大者可以怨,亲之过小者不可以怨,高子不加分别,一律认为不可以怨,所以成为“固哉”了。事君为什么又可以怨呢?《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孔子赞美子产的话,可以跟“诗可以怨”结合起来看。这里所说的怨,指郑人所否定的事,执政不加改正即生怨,可以怨,即可以“议执政之善否”中的“否”者,即不仅执政之善者可以议,否者也可以议,子产采取郑人议执政之否者加以改正,用来“损怨”。《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子对齐景公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献否怎能成其可?就是子产改正其所否者以归于善,也与孔子讲事君“勿欺也,而犯之”一致。既然可以议执政之否者,这就是“犯之”;目的在于“献否以成其可”,即合二为一。这就是“诗可以怨”在事君上贯彻的政治观点。(摘编自周振甫《诗可以怨》)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诗经》可以使青年人有多方面的收获,“兴观群怨”概括了优秀文艺作品积极的社会功能,不仅仅限于《诗经》本身。B.锺嵘认为诗歌可以在诗人处于困境时起到安慰、排遣、补偿的作用,这个观点和弗洛伊德“借幻想来过瘾”的理论完全不同。C.孟子认为,高子对《小弁》的认识是片面的。事父母有可以怨和不可以怨的分别:亲之过大者可以怨,亲之过小者不可以怨。D.从儒家的伦理政教角度而言,事君可以怨,即臣子“献否”的过程,臣子向君主提出意见,劝善归过,兴利除弊以成就君主之政。5.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以了解当时人们重阳节佩戴茱萸、登高饮酒等风俗,体现了“诗可以兴”的功能。B.虽然《诗·大序》没有强调治世、乱世和亡国之音哪一个“音”更重要,但《论语》将诗“可以怨”放在最末,可见其地位最低。C.司马迁举了一系列“发愤”的著作,最后把《诗三百》笼统归为“怨”,而且他十分强调诗歌作品在作者生前的功用。D.郑人闲暇时议论政事的好坏,子产听取百姓的声音,调整施政措施,改非归善,这符合孔子事君“勿欺也,而犯之”的观点。6.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经》中的句子可以支持“诗可以怨”观点的一项是(

)A.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B.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D.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7.三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8.清人沈德潜认为杜甫《新婚别》中“‘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一句,近于怨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甲文】锦书谁寄来向迅①父亲曾给我写过许多信。②那些信寄自乌鲁木齐,贵州某县,或者别的什么地方。我据此知道父亲正在哪里谋生。每每有他的信被邮差送来,我都会怀着隐秘的喜悦,躲到无人打扰的角落,逐字逐句地读。③父亲在字里行间流露出陌生的一面。这个父亲,就像是换了一副嗓子,换了一副面孔,和颜悦色地说了许多平日里听不到的话,甚至还有点啰唆——在他嘘寒问暖的时候。而且每封信的开头,他总是模仿古人的笔调:吾儿向迅,近来可好?读着这样的句子,总觉得怪怪的,令我忍俊不禁。④实际上,父亲识字不多,信中因此时不时地蹦出一个错字、别字,乃至他自己造出来的字。但我都会毫无障碍地认出它们,并准确领会他要表达的意思。只是,我那时从未设身处地地想过一个问题:他提笔给远方的儿子写信之前,是否有过片刻的犹疑?⑤我想象父亲给我写信时的样子:夏日无聊的午后,或是春雨霏霏的凉夜,父亲在外省临时的寄居之所左顾右盼,确定房间再无他人,于是鼓起勇气,快速地从枕头下翻找出页面边缘卷曲的笔记簿和圆珠笔,然后正襟危坐于床沿,把笔记簿摊开在沾着泥浆的双膝上,深吸一口气,开始捉笔写信。⑥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对父亲而言,要把那些散落于记忆深处、已经爬满青苔的汉字搬到信纸上,就跟在老家没有门窗的羊圈里摸黑逮羊一样困难。他需要凭借顽强的毅力,才能把那些奔跑跳跃在无尽黑暗中的汉字一个个捕捉到,再使用一根无形的绳子把它们穿连在一起,费力地赶上坑坑洼洼的道路。⑦终于写完了,父亲抬起头舒了一口气,再俯下身子,把信从头至尾默读一遍,最后庄重落款——“父亲某年某月某日”。⑧搁下笔,他在信纸里侧折出一道痕迹,把它们小心翼翼地从笔记簿上裁下,举到胸前,拢起嘴唇吹了吹,然后把它们工整地对折好,揣进上衣衣兜,并用手轻轻地压了压。⑨当天下午或次日早晨,父亲搭乘摩托车或卡车从喧嚣的工地出发,翻越一座座山冈和绵延不绝的山丘、庄稼地,最终到达镇上的邮局,购买信封和邮票,装好信,写下收件地址,郑重地投进邮筒。——收到信时,我仿佛还能触摸到父亲的双手留在信封上的余温,他落在信纸上的目光,还有他火焰般明亮的寂寞。⑩我自然也会给父亲回信。但很多时候,他都会特地在信末嘱咐,不必回信。因为他所从事的工作流动性强,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收件地址。“你寄给我了,我也收不到。”父亲说。但不管怎样,几年下来,我攒下了一摞父亲写给我的信。⑪我所熟悉的那位父亲,是一个出了名的暴脾气,不如意的生活让他极少表现出父亲应该具备的耐心。而在信中,父亲真的就跟变了一个人似的。在他朴实无华的措辞中,我不仅充分感受到了他发自肺腑的关心与爱意,还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位父亲的无奈与悲哀,我甚至还隐约感受到了他为试图敞开心扉与我沟通而做出的巨大努力。⑫信中的父亲与现实生活中的父亲,恰如地球的南北两极,也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父亲、立体的父亲。这个父亲,有幸被我看见了,读到了,感受到了。⑬我曾把父亲写给我的那一摞信件视为珍稀之物。

⑭正是在湘江之滨,我开始书写父亲,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男人。同时也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某一日,我怀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把父亲写给我的那些信件和其他一些比较私密的信件,悉数销毁,把它们撕成碎片,扔进了垃圾桶。冷静下来,我才后悔莫及。⑮一年之后,那摞信件的重要性显示出来。那年夏天,父亲因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任我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父亲写给我的只言片语。如果那些信件还被我完好无损地保存着,那么我们就可以在阅读每一封信的时候感受到一个真实的父亲。否则,就只能通过回忆了。⑯而这,也是我这几年不停书写父亲的原因。我担心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对父亲的记忆会越来越模糊。我要通过书写的方式,让父亲活着,让他逐渐模糊的形象重新变得清晰起来。⑰这是我理解父亲的方式,也是我怀念父亲的方式。【乙文】《与父亲书》后记向迅①五年前,收到上一本散文集样书之时,我们还幸运地拥有父亲。②如今,他的墓地早已褪尽颜色,春夏芳草萋萋,秋冬一派萧索。物是人非之感,不是一声叹息就能安抚。③“与父亲书”,顾名思义,写给父亲的书,献给父亲的书。父亲是那个特定的读者。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本书看成是一封写给父亲的长信。在这封可能永远也不会结束的长信中,我试图与父亲进行一番马拉松式的长谈。像亲密无间的父子那样。像有过命之交而又惺惺相惜的兄弟那样。④这,便是推动我创作《与父亲书》的力量。(有删改)9.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请加以赏析。

10.以下是第⑬段画横线部分的原文和对照版,请辨析它们在表达效果上的同异。原文:我把它们放在随身携带的行李箱里。它们陪着我挤公交,搭乘长途巴士,乘坐绿皮火车。我把它们从江汉平原带到珠江三角洲,又从珠江三角洲带到湘江之滨。对照版:我把它们放在随身携带的行李箱里,挤公交,搭乘长途巴士,乘坐绿皮火车,从江汉平原带到珠江三角洲,又从珠江三角洲带到湘江之滨。11.回忆性散文常借“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对往事的不同视角,表现出认识和情感的变化,请以第③④段两处画线句为例加以分析。

12.甲文《锦书谁寄来》是散文集《与父亲书》的序言;该书作者打算补充乙文作为后记,要在“为父亲而写作”“家书寄远人”中选择其一作为后记的标题。假如你是这本书的编辑,会推荐他选用哪个?请说明理由。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惠王使人告楚怀王,请以武关之外易黔中地。楚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张仪闻之请行王曰楚将甘心于子奈何行张仪曰秦强楚弱大王在楚不宜敢取臣且臣善其嬖臣靳尚靳尚得事幸姬郑袖袖之言王无不听者。遂往。楚王囚,将条之。靳尚谓郑袖曰:“秦王甚爱张仪,将以上庸六县及美女赎之。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于是郑袖日夜泣于楚王曰:“臣各为其主耳。今杀张仪,秦必大怒。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王乃赦张仪而厚礼之。张仪因说楚王曰:“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不格明矣。今王不事秦,秦劫韩驱梁而攻楚,则楚危矣。秦西有巴、蜀,治船积粟,浮岷江而下,一日行五百馀里,不至十日而拒扦关,扦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举甲出武关,则北地绝。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待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夫待弱国之救,忘强秦之祸,此臣所为大王患也。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秦、楚长为兄弟之国,无相攻伐。”楚王已得张仪而重出黔中地,乃许之。《孟子》论之曰:或谓:“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扬子《法言》曰:或问:“仪、秦学乎鬼谷术而习乎纵横言,安中国者各十馀年,是夫?”曰:“诈人也。圣人恶诸。”曰:“孔子读而仪、秦行,何如也?”曰:“甚矣凤鸣而鹭翰也!”“然则子贡不为欤?”曰:“乱而不解,子贡耻诸。说而不富贵,仪、秦耻诸。”或曰:“仪、秦其才矣乎,迹不蹈已?”曰:“昔在任人,帝而难之。不以才乎?才乎才,非吾徒之才也!”(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三》)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闻之/请行/王曰/楚将甘心于子/奈何行/张仪曰/秦强楚弱/大王在楚/不宜敢取臣/且臣善其嬖臣靳尚/靳尚得事幸姬郑袖/袖之言王/无不听者B.张仪闻之/请行/王曰/楚将甘心/于子奈何行/张仪曰/秦强楚弱/大王在楚/不宜敢取臣/且臣善其嬖臣靳尚/靳尚得事幸姬郑袖/袖之言王/无不听者C.张仪闻之/请行/王曰/楚将甘心/于子奈何行/张仪曰/秦强楚弱/大王在/楚不宜敢取臣/且臣善其嬖臣靳尚/靳尚得事幸姬郑袖/袖之言/王无不听者D.张仪闻之/请行/王曰/楚将甘心于子/奈何行/张仪曰/秦强楚弱/大王在/楚不宜敢取臣/且臣善其嬖臣靳尚/靳尚得事幸姬郑袖/袖之言/王无不听者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黔中,今指贵州省。在战国时期,黔中多指今湖北、湖南、重庆三省市交界的长江南北区域。B.鱼肉,文中是“欺凌”的意思,与《鸿门宴》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鱼肉”含义不同。C.纵横,即纵横术,是鬼谷子创立的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学术流派。合纵派的主要代表公孙衍和张仪,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D.《法言》,是西汉扬雄的政论著作,法言就是作为准则的言论。它以语录体的形式展开,对哲学、政治、经济、伦理、军事、文学等都有所论述。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惠王要用武关以外的土地来交换黔中之地,楚王却说不要武关,只要张仪,说明楚王意气用事。B.张仪敢于去楚国,原因之一是他已经想好了逃生策略,即利用靳尚和郑袖来达到全身而退的目的。C.郑袖为了独享荣宠,和宠臣靳尚沆瀣一气,置楚国国家利益于不顾,间接导致“张仪欺楚”的成功。D.楚怀王已经得到了张仪,又重新拿出黔中的土地,听从了张仪的建议,与秦国结盟。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不格明矣。

(2)或谓:“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17.孟子、扬雄各是怎样评价张仪的?请简要说明。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葛长庚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1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情与景相兼相融,虽情感悲戚,景象凄清,但语言晓畅,气韵生动。B.上片主要写作者和好友在中途分别的场景,下片抒发了自己的孤寂感情。C.词篇描写离别,用所见的江、山、云、双燕、飞花等直接表现离人的辛酸。D.结尾句描写了词人的形象,将所有的情思凝聚在深沉的眼神里,耐人寻味。19.葛长庚的词讲究语言凝练,工于推敲。请结合本词内容选取两处简要赏析。

六、名篇名句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对于那种违背准绳而追随邪曲、把迎合讨好作为准则等不良行为,屈原厌恶到了极点,他在《离骚》中明确表示了自己对这类行为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

(2)李密《陈情表》中总括作者命运不佳、早年不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酒”能浇灌胸中块垒,使人获得短暂的快慰。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面对世路艰难,选择“______”;黄庭坚在《登快阁》中感慨知音难觅,在“______”后才露喜色。

七、简答题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勇者不惧”,“勇”强调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它是构成理想道德人格的过程性要素。理想道德人格之目标一经确立,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意志力量。意志,即意之所志,是人的精神所要前往的方向。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立志于“仁”,便生发出一往无前、不为任何苦难所屈服的坚定的意志品质,纵然为之牺牲也①。故而孔子言“勇”绝非血性之勇,而是指意志品质上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如果没有此一意志力量的支撑,人就会一曝十寒,遇到点挑战就②;反之,若能不断克己修身、改过向善,便能在③“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点滴积累中,完成“至善本性”的复归。不过,“勇”不是遇事冲动鲁莽、作无谓的牺性。孔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