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中语文高三期末高分通关测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山东省高中语文高三期末高分通关测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山东省高中语文高三期末高分通关测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山东省高中语文高三期末高分通关测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山东省高中语文高三期末高分通关测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三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古代士人身份意识颇为复杂,而文、儒为其两端。儒士的身份确立较早,具有文人身份意义的概念则是汉代以后才兴起。范晔《后汉书》“文苑”“儒林”别传,确立了文、儒分流的传统。隋唐之际,新兴的科举取士进一步推动了文、儒身份的转型,至盛唐时期身兼双重身份的“文儒”群体活跃于文坛。杜甫并非盛唐“文儒”的代表人物,但他文、儒身份意识的演变却有代表性。杜甫文、儒双重身份意识源于家世两位荣耀祖先:杜预和杜审言。杜预和杜审言所代表的“奉儒”“修文”两个传统,杜甫将之视为“先臣绪业”“先祖故事”,在诗文中反复致意,并作为自我认识的两维。在文的方面,杜甫在诗歌中系统阐释了自己的诗学追求和理想。首先,反复致意家世修文传统。他说“吾祖诗冠古,同年蒙主恩……小子思疏阔,岂能达词门”(《赠蜀僧同丘师兄》),明确以“吾家诗”(《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称杜审言,以赓续这个传统为己、为子任。《宗武生日》中他说“诗是吾家事”,可看出他对家世传统的眷念。其次,总结平生作诗心得和成就。杜甫论诗丰富,很多是他自己创作心得,如“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遣闪戏呈路十九曹长》)。杜甫对自己的诗歌成就也是非常自信的。“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宾至》),自信中带有自负。“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旅夜书怀》),可谓自为定论。最后,整理文集。杜甫刚入蜀就开始整理自己的诗文,“书乱谁能帙,杯干可自添。时闻有余论,未怪老夫潜”《晚晴》)。随着故旧纷纷离世,他寻检往日赠答诗文,对存稿又有过多次整理,还专门用一个“文书帙”保存交游唱和诗文作品。为此,他常散帙“检所遗忘”。因为以文章安身立命,所以他对集子的保存和编集颇为用心。在儒的方面,此前杜甫奉儒还有现实功利的考虑,入蜀后其儒家思想经过沉淀净化,事功的成分已浙渐退去,内化为一种精神食粮和人格力量。杜甫初入蜀,卜居西郭之浣花里,度过了一段闲适生活。随着宝应元年代宗即位,朝廷气象更新,杜甫关心时事的诗文开始增多,交游也广起来,在梓州期间,特地到射洪参观了陈子昂遗迹,有《陈公学堂遗迹》等诗,遍访陈子昂,心中的悲哀意识再次被激发。当时吐蕃屡屡入寇,京师沦陷,南面边境戎严,杜甫写了很多关心战局的诗歌,如《西山三首》《收京》等。他虽不能直接预事,但颇有建言。回成都后,严武表为节度参谋参知军事,献《东西两川说》,展露了胸中韬略。除了积极献策外,他的忧国之情和恋阙之情也表现在诗歌里面。杜诗中明说“恋阙”者六次,皆出现在这个时期,恋阙情结已成为杜甫晚年的精神支柱。与恋阙情结相表里,杜甫此期屡以“老儒”“肩儒”自许,致君尧舜的宏愿一直未曾褪色。杜甫的一生是在奉儒修文双重身份意识的递变中走完的,文儒融通造就了他伟大的诗人气质和崇高的人格精神,也具有时代的典型意义。杜甫的文学成就与思想深度皆充实而有光辉,其双重身份古人已有论列,如朱熹尊之为“五君子”之一,李贽列之于“词学儒臣”。王十朋说“莫作诗人看,斯文似子长”(《诗史堂》),也在提醒后人注意杜甫的双面。而杜甫对家世和自我的身份认识也对后世起到了垂范意义,如韩愈“余事做诗人”《和肩八十二韵》),屈大均“湘累辞赋吾家事,风雅能兼望汝曹”(《人日双桧堂社集与诸从分得高字》)等。(选自张丹阳《杜甫文儒身份意识之形成和嬗变探析》,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士人文、儒两端的身份源自范哗《后汉书》“文苑”“儒林”别传所确立的文、儒分流的传统。B.科举取士制推动了文、儒身份的转型,以杜甫为代表的身兼双重身份的“文儒”作家在盛唐文坛非常活跃。C.杜甫文儒双重身份源自杜预和杜审言所代表的“奉儒”“修文”两个传统,且在诗文中反复致意。D.杜甫晚年仕途坎坷,致生英雄迟暮与“老儒”“魔儒”的悲凉心境,但致君尧舜的宏愿始终没有改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阐释古代士人由文儒分流到身兼文儒的演变过程,进而指出杜甫的文儒身份意识演变具有代表性。B.文章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从两个角度论述了杜甫文儒融通的递变过程中对铸就其诗人气质与伟大人格的作用。C.文章第三段对杜甫诗句的旁征博引,意在论证杜甫在致意家世修文传承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孤高自许的秉性。D.文章末段,作者借朱熹、李贽、王十朋等人的诗句文章,高度评价了杜甫的文学成就与思想深度兼修的双重身份。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在诗中以“诗是吾家事”“吾家诗”等凸显其虞续修文传统为己任,表现出其对家世传统的眷念与推崇。B.杜甫的奉儒意识在其人蜀前后的表现截然不同,早年诗人重求现实功利,晚年则沉淀内化为精神食粮与人格力量。C.杜甫的《西山三首》《收京》《东西两川说》等诗文,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建言,也折射出杜甫的胸中韬略。D.纵观杜甫在蜀期间诗文,渗透在其中的悲哀意识、忧国之情及恋阙情结已然成为诗人晚年的精神支柱。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河流是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水源和物资,其交通运输功能也支撑着文明的生存和发展。一个大的文明区域内部必定需要大量的人流和物流,而一条大河所能提供的水运方式是最便捷和廉价的。直到今天,水运的优势还是难以替代。在工业化以前,内河运输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唯一有效的运输手段。古埃及建造金字塔、神庙的材料,是产于阿斯旺一带的花岗岩,要是没有顺流而下的尼罗河水运,这一切就都不可能发生。中国的长江及其支流更加优越的水运条件,也是长江流域的经济逐渐超过黄河流域的重要原因之一。同一条河流水系间的便捷水运,也为区域内的人员来往提供了条件。中国自秦汉以降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政令的上通下达,公务人员的南来北往,军队和重要物资的调度,重要信息的传递,都是维持国家统一、政府正常运作和社会秩序的根本措施,所以要以很大的人力物力来设置和维护庞大的驿递、调度和运输系统。其中依托水运,特别是依托同一条河流或水系的水运部分,都是最廉价和高效的。以尼罗河谷地为基础的上埃及与以尼罗河三角洲为基础的下埃及并不连接,上埃及和下埃及的统一,也完全依靠尼罗河这根纽带。河流对文明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也显示于精神方面。所谓“同饮一江水”,就是一个人类群体长期生活在同一条河畔,同一个流域,形成了相同的生活方式、协调的生产方式与和谐的生存方式,也会形成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进而形成共同的文化心态。语言是人际交流最重要的工具。在人口迁移或再分布的过程中,受地理障碍的影响,原来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由于分散在不同的小区域,失去了交流和共同生活的机会,原来语言上的微小差别演变为不同的方言。但在同一个流域,甚至在一条大河或其支流的不同流域,由于人际交流相对密切,即使相隔距离较远,也能保持同一种方言。早在公元前2世纪,人们就注意到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现象,即一种“风”(流行、时尚)一般只存在于一个较小的范围,多变,差异性大;而“俗”(稳定的习惯、传统)可以在一个大得多的范围内出现、形成、积淀、传承。在丘陵山区、高原山谷、零散的平原和盆地,一般只能形成“百里”尺度的“风”区,大河流域则不难构成“千里”尺度的“俗”区。在秦汉统一以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就以其“天下之冲”核心地位形成华夏文化圈中公认的“中原”,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基地。(摘编自葛剑雄《河流与人类文明》)材料二:自古以来,文学与河流之间就存在着天然而紧密的关系。中国文学的最初形态如远古神话传说、巫术活动等均有不少与河流相关,河流因其独特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如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大家名家大多出自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大江大河流经之地。不同的河流自然环境又生发、积淀了不同的河流文化,形成不同的文学风格。更重要的是,河流触发文学家的创作灵感,成就了不少优秀作品。在中国文学中,存在着大量的河流文学文本,如《诗经》《楚辞》以及众多诗词文赋。文学也在不断地想象、塑造、重构着河流景观。迈克·克朗认为:“文学作品中的诗歌、小说、故事和传奇都对空间现象进行了描写,并试着做出了解释和说明”,“文学作品不能被视为地理景观的简单描述,许多时候是文学作品帮助塑造了这些景观”。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的呈现与创造,通过虚构、想象,以创作主体的情感审美,富于诗性地重塑河流景观,积淀、丰富了河流文化,赋予“河流”这一地理空间以文化表征的意义。中华大地上的诸多河流,如长江、黄河、湘江、秦淮河等正是因为历代文人骚客的反复书写吟咏而成为质感厚重的文化之河,它们奔涌流淌在那些光华璀璨的文学作品之中。在古代社会,河流是重要的乡土空间,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文化文明、文学创作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现代以来,由于各地交往日益密切,物质往来、人员流动更加频繁,人与河流更为亲近。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挤压下,具有流动性、诗意性、媒介性的“河流”这一地理空间也成为文学叙事的重要场景或主要描写对象。文学家的群体流动,如离乡归乡、抗战流亡、上山下乡等都使他们的人生经历、生存体验与河流更为密切。从童年记忆、家园意识、乡愁情怀到生命哲思、文化意识等都牵涉河流,涌现出一大批河流文学作家,他们以不同的书写方式展示了形形色色的河流景观与河流话语,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摘编自蒋林欣《“河流文学”:一个新的论域》)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工业化以前,内河运输最便捷廉价,通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唯一有效的运输手段。B.“百里”大小的“风”区一般位于缺少河流的丘陵山区、高原山谷、零散的平原和盆地。C.如果没有文学的艺术呈现与创造,“河流”就只是一个缺乏文化表征意义的地理空间。D.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进行衡量,现代作家对“河流”的文学展示都已经超越了前人。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庞大的驿递、调度和运输系统相比,便捷的水运在维护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B.方言的形成会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因为地理条件既能够阻碍人际交流,也能够使人际交流相对密切。C.以共同的居民生活生产方式和文化心态为基础,秦汉以后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基地。D.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虽然自然环境不同,形成的河流文化不同,但是都成就了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6.材料二认为:“文学也在不断地想象、塑造、重构着河流景观。”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7.两则材料在论证方面有哪些异同点?请简要概括。

8.某城市曾经是京杭大运河上的繁华之地,而今为了顺应新时代发展,如何发挥运河在现代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踏雪寻梅范福潮大年初二,瑞雪飘飘。父亲说:“你去给赵伯伯拜个年吧。受长辈恩惠,莫要失礼。”值班室里,赵伯伯在炉子上架个铁丝箅子烤红薯,屋里弥漫着香味,他见我冒着雪专程给他拜年,非常高兴,递给我一只红薯说:“吃吧,我这儿没啥好东西,全是破烂。”我说,您这儿有书,书就是最好的东西。赵伯伯笑道:“你看书是好东西,那是你喜欢,卖书的人把书全当破烂。”大库房东墙上有一扇门,赵伯伯开门领我进去,里面是一间小库房,墙角摞着四只木箱,他打开箱子,里面全是书。“这是我攒下的,这么干净的书,实在舍不得拉到造纸厂。”我翻了翻,找到一套《元曲选》、一本《董解元西厢记》、一本《琵琶记》,这几册书的扉页上都盖有“梅邨自用”的印章。我十分惊喜,又从箱子里找出三十多册梅邨先生的藏书。赵伯伯问我:“你爱看这些书?”我点点头,说出了心中的疑惑和我父亲的感慨。赵伯伯说:“你咋不早说,我见过卖书的女人,以前在秦腔剧团唱戏……去年她改嫁了,搬到斗鸡台住,这些书是她搬家前和破烂一起卖掉的。她的大女儿没跟她走,仍住在旧居。”我向赵伯伯打听梅邨先生的情况,他说不知道。我父亲买下了这三十多册书,日夜检阅,他让我把梅邨先生的批注摘录下来,抄在一个笔记本上。父亲边读边记,赞叹不已:“这些批注征引宏博,见解独到,对品味元杂剧、了解中国戏曲演进史,很有启示。个别论断,不逊于静安先生的《宋元戏曲史》。不足之处在于枝蔓芜杂,未加梳理,注多解少,过于简略。无缘当面请教,甚是遗憾。”一天下午,父亲的老花镜坏了,让我去修。我来到光明眼镜店,接活儿的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女师傅。我看着她修眼镜,忽然想起梅邨先生的女儿也在这里上班,便问她,某某某的女儿在这儿上班吗?她抬头打量我一眼,问我:“你找她有事吗?”我说我捡到几本她父亲的书,想还给他。她说:“你给我吧,我转交给他。”我问:“你是他的女儿吗?”她点点头。我说:“我想亲自把书还给他,“她略微犹豫了一下,撕下一张取货单,写下住址递给我。傍晚,又飘起了雪花,出了眼镜店没走多远,身上已经雪白。我就着路灯看了一眼纸上的住址,离此地不远,心想,何不去找找他?便踏雪前往。穿街走巷,数着门牌进了一所院子,院中无人,叩开一家问询,那家主人领我走到西厢房一家门口,敲门喊道:“老王哥,有人找你。”有人探出头来,啊,我惊诧万分,开门的竟是王老师!他见我一身白,进屋取了一只鸡毛掸子,掸净我身上的雪,请我进屋。“这么大的雪,你怎么摸到我家来了?”“王老师,您就是梅邨先生吧?”他呆呆地望着我,木然无语。我说明原委,他长叹一声:“梅邨早死了,那都是过去的事了。小孩子不懂事,大过年的,你不该来翻搅旧事,扰我的清静。”室内逼仄,仅容转身,一床,一柜,一桌,一椅,案头无书卷笔墨,壁上也无字画饰物,简约明净,落寞清寒。火炉上熬着稀饭,炉边烤着馒头,桌上一碟花生,一碟青菜,一只酒盅,半瓶白酒,王老师拽过椅子让我坐在炉边烤火,留我陪他吃饭。我说我父亲很想见他,他摇摇头说:“还是不见的好,天命之年,落魄于此,实在无颜见人。如今书缘已断,心如古井,切莫再提旧事。今晚的事,不要告诉令尊大人。”(选自范福潮《一生能读几多书-我的私人阅读史》,有删减)文本二:我们挑的旧书,赵伯伯按一毛钱一斤卖给我们。物资回收公司在郊区,每天中午,都有各处的废品回收店往公司库房送货。吃罢午饭,我就去物资回收公司,在新送来的废旧书刊堆里挑拣,犹如沙里淘金。某日运气极好,捡到一套邓之诚的《清诗纪事初编》、一套隋树森的《元曲选外编》、一本王夫之的《诗广传》,六本书才花了两毛三,欣喜若狂。父亲把这几册书翻了一遍,神情凝重地说:“你看,扉页上有主人的收藏印“梅邨自用”,书页上眉批、夹注、题解、注音比比皆是,批评中肯,字迹清秀,料他也是个细心的读书人。封底钤有闲章'鬻及借人为不孝',你可知出典?”我不知道。父亲说:“唐朝的杜暹藏书甚丰,末页自题:“‘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看来梅邨已逝,儿女卖掉了他倾心批阅的书。”(节选自范福潮《捡书》)文本三:同学们已分好了住处,铺好了床,廖大哥把我的行李提到厨房的里间,放到王老师床上说:“你在厨房帮灶,每天干什么活儿,听王老师安排。”……自此,王老师每晚熄了灯,坐在床头抽烟、唱戏、讲故事,一直说到我睡着。“我自幼受父亲熏陶,嗜书成癖。不思学业,不务农商,守着田产,每日游山戏水,吟诗作对。……我在西安住校念书,无父辈管束,逍遥自在,常逛书肆,以搜购小说词曲为乐事,后又沉迷于秦腔,与一帮票友吹拉弹唱,天天泡戏园子,大学考试两次落榜……后来在市政府谋到一个文书的差事,又因熬夜看书、上班迟到三次被开除,从此戒了小说。在小学当了算术教员,得以养家糊口。我自幼天分极好,机缘也好,一生失败,皆因嗜读闲书所致。俗言开卷有益,其实并非如此,开卷有害之处甚多。如今谋生艰难,少年应以做事为首务,读书次之,书要拿得起,放得下,千万莫要因书误事……你与我少时性情相同,前车之鉴,不可不察。”(节选自范福潮《吴山夜话》)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文中相关语句推测,选文按事件发生的先后排序应为“吴山夜话”“捡书”“踏雪寻梅”。B.题目“踏雪寻梅”颇有古典意境,这里的“梅”寄寓了“我”对梅邨先生人格品质的美好想象。C.父亲熟知“鬻及借人为不孝”的典故,据此推断梅邨已去世,暗含了无缘与之相见和请教的遗憾。D.文本表达感情丰富,既有对读书的热爱,也有对梅邨斩断书缘的痛惜失望和对“我”教育的感激。10.《踏雪寻梅》最后一段画线句子对王梅邨住处的描写颇有特点与深意,请简要分析。

11.“互现法”是《史记》创造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篇目写,以各篇互现的方式塑造人物形象。请分析这三篇选文是如何“互现”王梅邨人物形象的。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靖郭君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①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刬②而类,破吾家,苟可慊③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說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耶君之所听爱夫!”齐晚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信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忍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靖郭君辞不得,三日而听。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注】①士尉:人名。齐国人。境邪君(田婴)的口客。证:通“诤”。规劝。②刬(chǎn):同“铲”。铲除。消灭。③慊(qiè):满意。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B.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宜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C.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D.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又窃以谏”与“信陵君窃符救赵”两句中的“窃”字含义不同。B.“王之不说婴甚”与“鲰生说我曰”(《鸿门宴》)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C.“不若废太子”与“彼与彼年相若也”(《师说》)两句中的“若”字含义不同。D.颜色,意思是脸色,与我们今天所说衣服的“颜色”含义不同。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貌辨的为人有不少小毛病,门客们都不喜欢他,但靖郭君对齐貌辨很好。B.靖郭君因为和齐宣王的关系不好而选择回到自己的封地,齐貌辨为缓解靖郭君和齐宣王的关系而冒死进宫。C.齐宣王问靖郭君是否对齐貌辨信任宠爱,齐貌辨完全不承认,而是对自己丑化一番,来衬托靖郭君的忠心。D.齐貌辨没有辜负靖郭君的器重和信任,他通过卓越的口才换取了齐宣王的信任,为自己的主人挽回了一切。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刬而类,破吾家,苟可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

(2)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16.齐貌辨为什么乐于为靖郭君效劳?请简要概括。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减字木兰花·春夜闻隔墙歌吹声项鸿祚阑珊心绪,醉倚绿琴相伴住。一枕新愁,残夜花香月满楼。繁笙脆管,吹得锦屏春梦远。只有垂杨,不放秋千影过墙。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从阑珊心绪写起,描绘了一幅春夜愁思图:春夜将尽,心绪纷乱;以酒解忧,以琴排愁;花香月满,彻夜难眠。B.“相伴住”三字,写出了作者想暂且用琴声慰藉一下孤寂的心情,却又心绪皆无、百无聊赖的情景,用词形象生动。C.“残夜花香月满楼”句,营造了一种清幽意境。夜深人静,花香月满,正是这美好景色吸引了作者,令其夜不能寐。D.这首词以其清新幽怨的风格,缠绵委婉的笔调,抒发了作者内心真实的思想感情,读来真挚自然,富有艺术感染力。18.品读诗词,少不了根据词句等揣摩。那么,请结合该词揣测作者更可能是因何而“一枕新愁”?

六、名篇名句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两句,后世一直传诵不已,苏轼《赤壁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