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浙江书院的兴衰_第1页
清初浙江书院的兴衰_第2页
清初浙江书院的兴衰_第3页
清初浙江书院的兴衰_第4页
清初浙江书院的兴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初浙江书院的兴衰

一、浙江书院的语言与社会浙江自唐代以来就有书院,宋明清时期书院蓬勃发展。据统计,清代浙江全省共有书院568所,其中476所为新建书院,比明代增加一倍之多。鸦片战争后,很多书院时兴时毁,在艰难中奋进。如两浙巡盐御史叶永盛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159年)创建的杭州崇文书院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毁于兵火,同治四年(1865年)布政使蒋益灃重建。长兴知县熊明遇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创建的箬溪书院几度被毁、几度重建,光绪十一年(1885年),邑人兵部主事张度捐资扩建箬溪书院房屋。竣工后,朝南房屋共80余间,深院庭阁,雅致宽畅。晚清社会如暮日西沉,政治、经济持续衰退。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浙江书院却在蓬勃发展,这种悖反的现象与浙籍仁人志士热衷于教育事业是分不开的。如刘璈任台州知府后积极倡导兴学校、重文教,为后人称道。他在同治三年(1864年)十月到任后,面对当时台州兵燹之后、百废待兴的局面,强调“欲图长治之策,则隆学校、兴礼让其要也。……清源正本,教在之先”。任职9年间,总计重建、新建或整顿充实书院32所。二、传统书院教育的变革:从“经”到“文化”书院自诞生之日起就以研究儒学为主旨,这种状况至清初因启蒙思想家的努力而发生了转机。黄宗羲早年曾求学于浙江会稽(今绍兴)的证人书院,师从刘宗周,清康熙七年(1668年),他在宁波创建甬上证人书院,讲学内容“以经术为本,辅之以史学,统之以文学,以及天文、地理、数学等”,(842)目的在于经世致用,以改变明中叶以来坐而论道、空谈心性的脱离实际的学风。黄宗羲在讲学中贯串的精神就是强调学生的自由思想和独立思考,不专取一家之言。之后,在浙江力图变革书院旧学的另一先贤为阮元。他反对八股取士制度,对士人沉湎于制艺、奔走于利禄之场甚为不满,力倡有用之学。嘉庆六年(1801),阮元在杭州孤山建诂经精舍,一反当时书院“理学为尊、讲求性命”的传统,开书院“注重汉学、笃行实学”的风气。阮元之所以将之冠以“诂经”是为了通过创办别具一格的书院来实现其“不忘旧业,且勖新知”(255)的理想。为此,他的书院不尊孔孟,而专祀许慎、郑玄,延王述庵、孙渊如主讲席,事经史之学,并旁及小学、天文、地理、算法等。诂经精舍“开启了清代书院培养真才实学之士,讲求征实致用之学的风气”,(908)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清代书院发展历史上的转折点和里程碑。但有清一代,统治者在思想和文化领域的高压政策阻滞了书院教育变革的萌芽。所以,无论是清初的黄宗羲,还是清季中叶的阮元,对当时乃至鸦片战争之前的浙江书院变革并未产生重大的影响,所有书院仍然以科举作为指挥棒,以作八股文章为主题。真正触动传统书院教育神经的是鸦片战争前后龚自珍、魏源对传统书院教育的直击开始。龚自珍指出,治学要要打破门户之见,从“百民”、“百物”中探究义理,树立实事求是的学风,摒弃“坐谈性命”,应“黜空谈之聪明,守钝朴之迂回,物物而名名,不使有遁”。(195)他说:“古人文学,同驱并进,于一物一名之中,能言其大本大原,而究其所终极;综百民之所谭,而知其义例,徧入其门径,我从而筦钥之,百物为我隶用。苟树一义,若浑浑圜矣,则文儒之总也。”(336~337)他对空虚无用的传统教育和腐朽科举制度的批评,对治学与现实政治结合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倡导以及对尊重人性、尊重情感的张扬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清末文化教育领域的思想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三、创建实学书院或变革传统书院先知先觉对实学教育的倡导为书院教育的变革产生了重要的牵引作用,也直接触动了传统书院教育的神经,很多有识之士通过创建实学书院或变革传统书院来实现变革旧学、传播新学的理想。他们开始关注四书五经之外的知识,力图在传统书院教育领域开创一番新的事业。(一)西学影响下的实学浙江新式实学书院最早出现在宁波。光绪五年(1879年),知府宗源瀚在月湖竹洲创建辨志书院,院舍四进,南楼为讲堂厅,左右厢楼为学子寄宿,屋后辟花园。除山长总掌外,分设汉学、宗学、史学、舆地、算学、词章六垒,各设垒长,创甬上开设舆地、算学等新学科先导。聘学者黄以周(清同治举人)主讲。当时科举制指挥棒的作用依然强劲,生徒深陷八股文章之中。但他力排应举时文,提倡实学,士风为之一变。后人赞他“以博文约礼、实事求是,道高而不立门户”。(1526)他的实学之风享誉省内外,江苏学政黄体芳建南菁讲舍於江阴时曾延之主讲。六年后(1885年),宁绍道台薛福成在宁波“后乐园”(今中山公园西首)创办崇实书院,建有有厅堂、厢房20间,藏书楼两间,名为“薛楼”、“喻楼”。月课除制艺外,以诗赋及经、史、天文、算学、舆地、掌故、时事命题,曾印行《浙东课士录》《崇实书院课艺》2册。辨志书院、崇实书院的创办在浙江开书院教育风气之先。宁波在短时间出现了2所有别于传统教育内容的书院并非偶然,主要与宁波开放带来的日益变化的社会风气有密切相关。《南京条约》之后,宁波成为全国五处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开埠之初,和宁波有贸易往来的国家有英、法、美、德、俄、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挪威、荷兰等国。传教士、外国商人、冒险家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这里,希冀实现各自的理想。宁波的巨大变化也从此时始,不仅风气日开,而且随着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在士人中的广为流传,西学的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西学甚至于渗透到一般的中下层家庭,一些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从内心对其有了认同感。光绪三年(1877年),在宁波英国领事馆任职的戈鲲化(1879年被哈佛大学聘为中文教授)曾写出了乘坐火车的感受:“暗设机关夺造化,繄车中人真仙乎。在地疾走轶奔马,在天健行迈踆乌。”可以说,正是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带来的新鲜空气使宁波成为浙江书院教育变革的先锋。“甲午一役,丧师辱国,列强群起,攘夺权利,国势益岌岌。朝野志士,恍然于乡者变法之不得其本。”(424)“天朝大国”败给“蕞尔小国”的事实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学习西方、重视实学的呼声日益高涨,很多省份出现以传播实学为主要内容之一的新式书院。浙江在甲午战争后出现的第一所新式实学书院是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1月陶浚宣在绍兴府城东陶山之麓创建的东湖书院。陶是绍兴陶堰人,著名书法家,立倡在书院教以经世致用之学。他认为,不管是性理之学还是考据词章之学,在书院教育中,“哓哓然奉一先生之言,规的号召,厥所依据,弗出汉宋两家,互争雄长,而汉学家流弊在碎义,宋学家流弊在捣虚,要皆无关大道,不周世用”。更为严重的是,“儒者但高虚声,不求实用,经与艺始歧而为二,而中邦学问之拘墟,人才之衰落,自此始已”。(744)因而,他在书院建通艺堂,要求通艺堂的生徒知古又要知今,学中也要学西。他在通艺堂内设史学堂、子学堂、算学堂、译学堂。子学堂主要以科技知识的传授为主。算学也属于科技知识范畴,之所以专设一堂,“盖其学侈博,且西人制造器,靡不由数,故算学别为一堂”。(743)陶浚宣还对算学的学习提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方法:“学算学必从数学入,学者但学加减乘除,乃开平立二正方,即可学中法之天元,西法之代数,乃三角八线诸法,以渐至于微分、积分……学习之法有三:曰珠、曰算、曰筹、曰笔,珠算用最捷,易最亦误,筹算便于乘除,而不能施于加减,笔算详列算式,虽费功夫,然习练既熟,得数亦易,且珠筹仍须笔记也,故学者当以熟习笔算为主。”(743)和陶浚宣对算学的重要性持有相同观点的是汉学大师和教育家孙诒让。他认为“专治算学,以为致用之本,则步天、测地、制器、治兵厥用不穷”,遗憾的是,宋元明时期,虽有精通历算之人,却未见传书,因而有必要采取措施,“以教俾后生小子有所津逮,以启发其智慧,群萃以广其益,积久而通于神”。(365)为此,他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家乡浙江瑞安开办了学计馆,“专治算学,以为致用之本。盖古者小学六艺之端,而造乎其微,则步天测地,制器治兵,厥用不穷。”孙诒让聘请当时算学家林调梅为总教习。林氏除了讲授算学,还在“课外复讲声光电化诸学,听者讶为奇矣”。瑞安学计馆主课实学,不事科举,是一所专科性的新式书院。办学六年,培养了一批懂现代科学知识、尤其是擅长测绘的人才,为地方的测绘工事作出了重要贡献。不过,上述实学书院授课比较单一。而这一时期有一定的影响力度,且传授的自然科学课程又较全面的当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8月创建的求是书院。求是书院由浙江巡抚廖寿丰奏请,杭州知府林启总办,设于杭州普慈寺。办学初衷是为了作育人才、传播西学、救国济世。廖寿丰在奏折中指出,“居今日而育材,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而讲求实学,要必先正其志趣以精其术业”,而当时杭州旧有的六所书院(敷文书院、崇文书院、紫阳书院、学海书院、诂经书院、东城书院)以经学为主,“势难骤为更张……惟有酌筹改并,因势倡导”。(251)为此,求是书院开设国文、英文、数学、格致、化学、历史等必修课,另外聘请英国长老会传教士王令赓为总教习,教授英文、格致、化学等课程;聘请陆康华、卢保仁等为教习,教授经史、算学、测绘等。林启在《招考求是书院学生示》中规定“无论举贡生监,年在三十以内,无嗜好,无习气,自愿住院学习者”皆可报名,招生时“示期先试经义、史论、时务策,取示若干名,再行会同教习复试,选定三十名”。(2159)书院对于生徒有严格的要求:“委监院一人管理院事,由绅士保送年二十以内之举贡生监,饬该总办考取复试接见询问,择其行谊笃实文理优长,平日究心时务而无嗜好习气者,送院肄业。”朔课考试化算诸学,望课考试经史策论。求是书院聘请著名学者主讲经史,每月考汉文,或经义,或史论,或时务策等,同时从偏重“西学”的课程设置和实行班级授课制等教学情况看,又具有新式学堂的特色,因此,作为在杭州率先诞生的传播西学的书院,求是书院结合了传统书院和新式学堂的特长,使传统书院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也使王韬“将来西学西法之兴,甚或滥觞于此”的断言成为现实。(二)浙江省旧书院的教育变革1896年7月,山西巡抚胡聘之在《请变通书院章程折》中提议书院应增设天算格致课程。他希望“各省督抚,于现在所有书院,详行推行”,这样才会“不惟其名惟其实,不务其侈务其精,收礼失求野之近效,峻用彝变夏之大防,学术愈纯,人才日众”。礼部赞同秦绶章的设想,并要求各省付诸实施:“今该侍讲学士所拟定课程、重师道、核经费各条,亦为实事求是起见,应请一并通行各省督抚学政,参酌采取,以扩旧规而收实效。”(158)礼部的号召产生的效应是明显的。翌年,很多省份的旧式书院都尝试着增设自然科学类的教育内容,如湖南长沙校经书院、广西梧州经古书院、江苏苏州龙城书院等。相比较而言,浙江旧式书院教育变革的步伐相对迟缓。第一所有变革意向的是象山绩溪书院。原名蓬莱书院,唐大中四年(850)县令杨宏正建于蓬莱山下栖霞观右。光绪二十四年(1898)知县邵同珩拟将课士子以史、天算、舆地诸科,后因离任未果。真正将变革付诸实际行动的是嵊县的剡山书院。该书院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后多次进行过修葺。光绪二十六年(1900)正月,蔡元培任院长,拟《剡山二戴二书院学约》,后又颁《告嵊县剡山书院诸生书》,学约十条,提倡科技教育和新的教学方法。蔡元培希望通过变革来“破除俗见,志为实学,以备致用”。(2313)(三)改三、以基本内校课程为中心的办学格局1901年,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书院的整顿作为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被提上日程。9月14日,光绪帝下旨,命令各类书院均改为学堂,“务使心术纯正,文行交修,博通时务,讲求实学”。(454)自此,书院改学堂事宜全面铺开,浙江所有讲授算学和西学课程的书院都改为各级各类学堂或自行停办。如宁波辨志书院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南城小学堂,崇实书院于光绪三十年(1904)停办;杭州求是书院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称为浙江求是大学堂,次年改为浙江大学堂,第三年改为浙江高等学堂;象山绩溪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公立始达小学堂;嵊县剡山书院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私立剡山高等小学堂。而其他最初未进行变革的旧式书院命运也大多如此。书院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的短暂辉煌自此不再,取而代之的将是各级各类学堂的实学教育。四、承传书院及东南角书院清末书院改学堂,使延续千余年的古代书院教育走到了尽头,最终被各级各类学堂所替代。书院教育到后来是不是真正的一无是处、毫无价值,直到今天仍然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从清末书院的改制历程我们也可以看出,清末一部分书院随着形势的变化,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故而这种状况并不是完全象康有为在1898年所说的“所课皆八股试帖之业,所延多庸陋之师”。(439)胡适在1924年回顾书院历史时就指出:“盖书院为我国古时最高的教育机关。所可惜的,就是光绪新政,把一千年来书院制完全推翻,而以形式一律的学堂代替教育,要知我国书院的程度,足可以比外国的大学研究院,……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2593)他强调“书院与今日教育界所提倡道尔顿制的精神相同”,书院所具有的“讲学和议政”、“自修与研究”特色“实在令人佩服”。(2596~2597)为复归和提升书院教育的优良传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出现过一次私人办学的新书院运动,其中著名者如张学良倡办的萃升书院,梁漱溟、熊十力创办的勉仁书院,张君励创办的学海书院,马一浮创办的复性书院等。在他们的办学规约中,明确以复兴民族文化,继承往圣绝学而图救亡之志为办学宗旨。浙江则以浙西的天目书院为代表。天目书院院址在浙西天目山太子庵。据史料记载,1500多年前,梁代武帝萧衍长子萧统(昭明太子)在天目山分经、读书、编撰文选,太子庵是他的学馆。明万历以前曾有天目书院石碑,清乾隆年间建立天目书院,后圮。1940年6月,在浙西行署贺扬灵的倡导下,在太子庵恢复了天目书院,由清末秀才、考古学家、留法文学博士张天方先生出任院长,留荷水利专家吴寿彭、曹天风任副院长。时任浙江省主席黄绍竑非常支持天目书院的恢复重建,并对之繁荣学术怀有极大的期待,他指出:“中国之名器文物,怀蕴数千百年,黯然而日章,非武健残酷之辈,所得以毁裂而摧烧之。识者于此,诚能提衡阐发,历久不懈,不仅为抗战功,抑亦为建国地也……学术之兴德,指天目为期。”(2612~2613)书院创建者认识到,“学术思想为一民族一国家精神之寄托,其力量足以维护一国之国本于独立不拔之地位。故一国的兴亡,庶视其学术之盛衰以为断,凡其国之传统的学术思想,不能容受外来思想,从而消化之以为己用的;……今我民族正当生死存亡之最艰巨阶段,正应发扬吾自由之学术思想——固有之民族精神。”(141)所以,通过承传书院的特色来振兴学术成为创建者的主要理想。天目书院学则“分之为八目,合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