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课件-货币政策调控_第1页
公共管理课件-货币政策调控_第2页
公共管理课件-货币政策调控_第3页
公共管理课件-货币政策调控_第4页
公共管理课件-货币政策调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货币政策调控第一节货币政策调控的含义与目标一、货币政策的含义狭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一定时期经济和金融形势,对货币、信贷总量与结构进行控制与调节的行为准则。广义的货币政策,不仅包括中央银行在短期内对货币、信贷进行调控的行为准则,还包括中央银行对货币、信贷控制与调节的一般行为过程: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货币政策中间指标或监测指标的选择,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货币政策行为的传递,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等等。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

1、货币政策的调节对象是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与社会总需求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货币政策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关系,其调节属于需求调节。2、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主体是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最高金融机构,是具体制定和实施金融调控与货币政策的机关。在贯彻实施过程中,中央银行应与政府其他部门,特别是财政部门密切配合,使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致发生摩擦。

3、货币政策是经济理论或货币信用理论在金融调控、宏观货币、信贷管理中的具体实践。货币政策的变动既受到现实经济形势的制约,又受到经济理论的影响。货币政策及其措施带有明显的理论倾向性。

二、货币政策调控的作用货币政策调控的作用如何体现?需要从货币政策性质入手进行考察。货币政策是一项总需求管理政策,其政策效果主要用总需求指标以及受总需求影响的总产出指标来衡量;货币政策是一项逆周期政策,其效果评价要看其反周期作用的大小,熨平周期的程度,即在经济运行高涨期抑制需求、平抑物价的作用大小,以及在萧条期扩大需求、防止通货紧缩作用的大小;货币政策是一项宏观经济政策,不可完全以微观经济运行状况评价其效果,特别是不可以结构指标和效益指标衡量货币政策的效果;货币政策工具并不直接作用于最终目标,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通过货币供应量发生作用,凯恩斯主义认为是通过利率对产出发生作用,但他们都认为货币政策通常是通过一个中间变量的传导过程来作用于产出,因此,货币政策的中间传导效果,即政策发挥作用的时滞和时间长短是衡量货币政策效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二、货币政策调控的作用1、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以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货币政策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达到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调节,使经济达到均衡。当总需求膨胀导致供求失衡时,可通过控制货币量达到对总需求的抑制;当总需求不足导致经济滑坡时,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社会总需求,使经济继续发展。同时,货币供给的增加有利于贷款利率的降低,可减少投资成本,刺激投资增长和生产扩大;反之则相反。2、通过调控货币总量和利率来控制通货膨胀,以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提高利率可使现有货币购买力推迟,减少即期社会需求,同时也使银行贷款需求减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则相反。中央银行还可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3、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储蓄向投资转化依赖于一定的市场条件。货币政策通过利率的变化影响投资成本和投资的边际效率,提高储蓄转化的比重,通过金融市场的有效运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4、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重。货币政策通过对利率的调节能够影响人们的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低利率鼓励消费,高利率有利于储蓄。三、货币政策的目标

在西方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有四个,即稳定币值(或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家收支平衡。在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同样离不开上述四个方面,但其侧重点在经济增长和稳定货币。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必须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彻底改变经济落后局面,实现现代化战略任务,以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优越性。货币政策作为调节货币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按照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必须使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要量相适应。

三、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稳定的意义在于:其一,可以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价值尺度和换算手段,便于企业精确地换算成本和盈亏,有利于国家测算和确定主要经济比例,促进经济协调、高效益地增长。其二,为商品交易提供一个稳定的流通手段,促进城乡和地区间商品顺畅流通。其三,提供一个有效的支付手段,凭以组织国民收入再分配,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如果货币本身不稳定,自然要打乱正常的生产、流通和分配秩序,影响经济发展的进程,同时带来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四、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定的可操作、可计量、可监控的金融变量。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必须满足:

可控性指所选取的指标与货币政策工具之间有密切的、稳定的和统计数量上的联系,便于中央银行通过政策工具对其进行调节和控制。

可测性指该项指标要有比较明确的定义和范围,中央银行能够及时获取该项指标的准确数据,以便观察、分析和监测。

相关性指中介指标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有密切的相关关系,中介指标的变动对于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直接有效。

抗干扰性指中介指标受外来因素或非政策因素的干扰程度较低,便于通过政策工具操作和传导机制作用直接达到最终目标。

适应性指中介指标的选择必须与国家经济体制、金融体制相适应。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介指标一般选择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汇率和基础货币等金融变量。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有:货币供应量、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备付金率。

五、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和运用西方经济学家提出可供选择的一些办法:

1、“相机抉择”。所谓相机抉择,是指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政策措施的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应采取哪一种或哪几种政策措施。

2、“逆风向行事”。这是针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周期性发展而提出的,主张在经济高涨阶段,为约束经济过热,应采取偏紧的货币政策;而在经济停滞阶段,则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减少失业。3、“单一规则行事”。主张根据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确定某一货币供应增长率,在上下浮动不大的范围内具体掌握,从而把货币供应增长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促使经济稳定增长。五、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和运用

在实际运作中,政府不仅要采用货币政策,而且要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搭配使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一般有如下几种方法:为了更加有效地刺激总需求,政府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把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与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息率)配合使用;为了更加有效地抑制总需求,政府可以把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息率)与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配合使用;政府根据具体情况,把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配合使用,以便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不至于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或者把扩张性货币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配合使用,以便既能降低利息率,增加投资,又可以减少政府支出,稳定物价。

第二节

货币政策的种类与选择一、货币政策的种类及其效应货币政策一般分为三类,即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均衡性货币政策。三种货币政策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会有不同的效应。

1、扩张性货币政策。它是指货币供应量较大地超过了货币需要量,使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要量之间形成了前者在较大程度上大于后者对比关系的政策。其主要功能是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长,使社会总需求较大地超过社会总供给。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于不同的经济状况具有不同的调节效应:(1)在有效需求不足,社会总需求严重地落后于社会总供给的状况下,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刺激有效需求的增加,促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平衡。一、货币政策的种类及其效应

(2)在有效需求开始出现过猛的增长趋势,社会总需求已明显超过社会总供给,但社会生产能力却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的状况下,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刺激有效需求进一步增加。

(3)在供不应求与过剩积压同时并存,超负荷运转与生产开工不足同时并存,即结构性总需求膨胀存在的状况下,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总需求膨胀的压力,有利于促进供求趋于平衡。

(4)在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上平衡的状况下,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刺激总需求增加,打破现有的平衡。

(5)国民经济遭到破坏,在总需求膨胀已非常严重,并且生产能力已超负荷发挥的状况下,扩张性货币政策会进一步加剧总需求膨胀,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一系列的严重恶果。

一、货币政策的种类及其效应

2、紧缩性货币政策

所谓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应量过分的小于货币需要量,即要缩小货币供应量的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主要功能是抑制总需求的增长,使社会总需求的增长落后于总供给的增长。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一般包括以下几项内容:第一,进一步提高利率。第二,中央银行可采取各种抽紧资金。第三,适当时候可考虑开办一年期的保值储蓄,同时改革保值贴补率的计算方法。

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这种调节功能,在不同经济状况下的效应是不同的,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它的作用是否有利于供求平衡。具体来说,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主要有以下几种效应:一、货币政策的种类及其效应

(1)当货币发行过量,形成总需求膨胀,社会总需求严重超过总供给的情况下,紧缩性货币政策会使货币供应量小于货币需要量,从而使货币供应量所代表的总需求减少,最终会有效地抑制总需求的过猛增长,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平衡。(2)当货币发行适度,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上平衡的条件下,紧缩性货币政策会使货币供应量小于货币需要量,这就使总需求的正常增长被抑制,进而会打破原有的平衡,使社会总需求的增长低于总供给的增长,其结果必然是使有些产品的实现发生困难,最终造成经济停滞和资源的严重浪费,给国民经济带来损失。(3)当货币供应量小,从而使有效需求不足,社会总需求过分的小于总供给的条件下,紧缩性货币政策会使货币供应量相对于货币需要量显得更小,这就使总需求更小,会进一步抑制总需求的增加,造成有效需求的极度疲软,使产品实现的困难更为严重,其结果使生产受到需求的强烈约束,最终会造成生产能力的大量闲置和资源的极大浪费,国民收入增长当然也不会达到应有的水平。一、货币政策的种类及其效应

3、均衡性货币政策均衡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应量大体上等于货币需要量,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要量之间形成了一种对等的政策。它实际上是按照社会总产值或国民收入增长率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其主要调节功能是促进或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

(1)在社会总需求膨胀,总供给严重地落后于社会总需求的条件下,中央银行依据均衡性货币政策,按照社会总产值或国民收入增长率控制货币供应量,对于过度的市场需求可以起到抑制作用,从而能够有效地促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平衡。

(2)在有效需求不足,社会总供给严重超过总需求的条件下,中央银行依据均衡性货币政策,按照社会总产值或国民收入增长率供应货币,可以扩张自己的资产业务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并可借助于倍数放大效应机制的媒介,通过专业银行资产业务规模调整的传递,多倍地增加货币供应量。

(3)在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平衡的条件下,中央银行依据均衡性货币政策,按照社会总产值或国民收入增长率控制货币供应,会起到继续维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作用。

二、货币政策的选择与运作

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一般应选择均衡性的货币政策,尽量少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慎重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在具体的选择与运作中,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1、准确分析与了解经济运行状况。中央银行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以及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取决于中央银行对一定时期的客观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2、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手段。各种货币政策手段,各有优缺点,需要配套使用。3、把握好货币政策的松紧度。一般来说,经济衰退、总需求不足时,宜采取松的货币政策;经济扩张、总需求过大时,宜采取紧的货币政策。4、建立严密的货币政策运作过程的监测系统。

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的意图一般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的。货币政策工具从广义上说,应该包括全部金融调节手段,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则是指中央银行调整和控制货币供给的手段。

一般来说,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改变基础货币和改变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整货币供应量,而改变基础货币的方法主要是所谓公开市场业务和调整再贴现率。因此,货币当局有三个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

一、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各种有价证券,从而扩大或缩小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进而扩大或缩小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行为。这种工具是中央银行控制信贷和货币最常用的手段,主要是依靠市场力量来进行调节。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入政府债券,由此会产生两种效应:

第一,个人和团体卖出政府债券,获得的是货币,这些货币会被存入商业银行,势必会增加商业银行存款,从而促进商业银行增加放款,并通过派生存款的作用,进一步增加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同时也扩大了投资的资金来源,最终使得货币供应量增加。第二,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入政府债券,将直接推动债券市场价格上升,银行利率相对下降;市场货币流通量的增加也会改变货币供求关系,迫使利息下降,减轻投资者借款的利息负担,刺激投资意愿上升。在资金来源扩大、投资意愿上升的双重作用下,投资规模趋于扩大,社会总需求相应扩张。

一、公开市场业务当经济过快增长和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收回货币,使市场出现与上述情况完全相反的效果,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减少,从而达到抑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公开市场业务有两个明显的优越性:一是主动性;二是缓和性。公开市场业务作为中央银行的重要政策手段,在西方国家得到相当广泛的运用,对平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起到良好的作用。

我国在政府债券的发行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从行政摊派到自愿认购的转变,同时也逐步培育和建立起了政府债券的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二、再贴现率

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变动贴现率以调节货币供应量与利息率的政策。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贴现收进的合格票据,如国库券、短期公债、短期商业票据,再向中央银行贴现。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时所支付的利率称为再贴现率。所谓再贷款是商业银行以政府债券作担保向中央银行取得贷款。

再贴现率或中央银行贷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其作用是:一方面商业银行会随再贴现率的升降相应减少或扩大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的数量,收缩或增加信贷供给;另一方面再贴现率决定商业银行信贷利率水平,若中央银行再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也会相应提高,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贷款需求,反之,则能刺激信贷需求。贴现政策是一种介乎信贷数量控制和利率调节之间的调节手段。

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按照现代货币理论,在市场的货币供应量中,如果中央银行扩大(或缩小)货币供应量,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就扩大(或缩小),对工商企业的贷款也就增加(或减少),从而刺激经济扩张(或收缩)。在这种传导过程中,中央银行没有必要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全部,只需控制一部分,就能发挥调控经济的作用,原因就在于货币乘数效应。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是反比关系,存款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商业银行派生存款(即扩张信用)的能力也缩小。派生存款的计算可用公式来表示:派生存款=原始存款*(1/法定准备金–1)根据该公式,存款的准备金率越小,存款扩大的倍数越大,反之则越小。

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手段对经济的调节过程是: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扩大或缩小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于中央银行的现金准备数量,相应减少或增加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对国民经济收缩或扩张起调节作用。

在经济滑坡时期,中央银行可以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上交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减少,扩大商业银行信用并增大货币供应量,使投资增加,促进经济复苏。在经济繁荣时期,往往会出现信用膨胀,中央银行为了抑制经济过热增长,则可以紧缩银根,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相应起到减少商业银行信贷供给、提高市场利率的作用,以抑制总需求,从而维持市场的供求平衡。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运用的资金减少,贷款能力下降,货币乘数变小,市场货币量便会相应减少,所以在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可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反之,则降低。

法定准备金率的作用效果十分明显。一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而且其他政策工具也都是以此为基础的,因此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就等于冻结了一部分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另一方面法定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资金总量影响巨大,因为它对应数额庞大的存款总量,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对货币供给总量产生更大的影响。

四、其它工具

1、道义上的劝告。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在放款、投资等方面应采取的手段和行为给予指导或劝告,希望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方面相互配合。2、中央银行直接向所要支持的产业和地区提供贷款。3、提供优惠的利率。这主要是对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和地区规定较低的贴现率或放款利率,以促进这些产业和地区的投资。4、直接信用管制。这主要是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方式直接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的数量进行控制。此外,还包括各种信用管制规则、消费信贷管制、不动产信贷管制等。这样可以扩大或缩小银根,保证货币供应量和需求量的平衡。上述所分析的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各有优缺点,需要配套使用。

第四节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和制约因素

一、货币政策直接调控机制

一是1949年~1979年期间的以“统存统贷”为特征的直接调控机制;二是1980年~1984年期间的以“存贷挂钩、差额包干”为特征的直接调控机制;三是1985年~1997年期间的以“贷款限额管理”为特征的直接调控机制。这三种调控机制虽然有较大的差别,但总体上都是行政性直接调控机制,权力集中于中央,靠指令性计划分配信贷资金。“贷款限额管理”,它是中央银行通过下达指令性计划,直接控制商业银行贷款增加量的上限和安排商业银行贷款结构的一种直接调控方法。

二、货币政策间接调控机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