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门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通关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江苏省海门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通关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江苏省海门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通关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江苏省海门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通关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江苏省海门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通关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各题。作家王蒙在讲演中,曾不止一次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红楼梦》中贾宝玉初见林黛玉,就把自己佩戴的通灵宝玉恨命摔掉,是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最大之谜。其实,不少学者对此都有过解释。比如孙玉明的《红楼梦赏析》,就认为是通过描写摔玉的举止,确凿印证了前文中屡次说到的宝玉是“孽根祸胎”。这样说当然可以,但似乎还流于表面,是从外部评价上着眼,没有把人物行为的心灵意义充分挖掘出来。孙绍振《林黛玉进贾府——情感互动的错位脉络》一文的分析,倒是着眼了人物的内心感受,所谓“初次见面,就闹出这么大的危险动作来,这是从外在效果上写一见黛玉(神仙似的)对宝玉的心灵的冲击,这种效果,充分显示出人物情感错位的性质,从现实性说是潜意识的强烈作用,从神秘性说则为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的因果。”但这样的解释,无法真正说明摔玉举止的意义,也无法说明,这跟他要说明的情感错位问题究竟有什么逻辑关联。相比之下,蔡义江在《新评红楼梦》中的解释是贴近人物自身行为的。比如伴随着宝玉摔玉的动作而骂玉的言语,说“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蔡义江给出的点评是:“此一骂便将内心倾慕之情袒露无遗。人之高者彼,低者己也。当众说出,少女之心能不为之震撼?”又说,这里有“恨不两人同有”的意思,确实都说得比较到位。而王蒙在讲演中自己也解释说,这里强调的是儿童趋同性心理,或者进一步说,这说明了宝玉和黛玉的处境差别。因为黛玉没有玉而宝玉有,使得宝玉不得不通过摔玉来和黛玉站在同一水平线上,但终于无法扔掉。这样的解释,还是与蔡义江的“恨不两人同有”的说法比较接近的。不过他们两人的解释,也有一种欠缺,就是没有把贾宝玉自己的解释全面结合起来。所以,仍然给我们讨论摔玉的意义,留下了不少余地。其一,这里确实有“恨不能同有”的心态。但这种心态,是和宝玉初见黛玉时的熟悉感和接下来为她起字一脉相承的,都是为拉近宝玉和黛玉距离的总体写作策略服务的。这种策略,可以是人物一见面而自然而然发生的,如一见如故的感觉,也可以是由人物的努力营造出来的效果。给黛玉起字,为与黛玉求同而不愿意佩戴通灵宝玉,都是。而“同有”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出金玉姻缘和木石姻缘的对峙性问题。其二,摔玉本身,也是对众人所珍视的玉的价值观——所谓“命根子”的反抗。因为在贾宝玉看来,通灵宝玉既然没有伴随在黛玉身边,而是选择了自己。这就是价值观混乱、是高低不分。于是,通过摔玉行为本身,通过对玉的鄙视,也把和玉须臾不可分离的贾宝玉的自身地位,贬斥到了尘埃里。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林黛玉的地位。这正是蔡义江点评最给人启发的地方。可惜的是,他们也有意无意地都把贾宝玉接下去的解释给忽视了,而这正是笔者认为需要着重阐释的第三层意义。贾宝玉说:“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现在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这样的逻辑推论,完全是以女性的是非为是非、以女性的标准为标准:既然女孩子都没有,他当然也不需要。而老祖宗哄他把通灵宝玉重新戴上,也完全是顺着他的思路展开,所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她的玉带了去”云云。老祖宗的一番话让宝玉觉得有理,遂不生别论了。对老祖宗的话,清代的评点家姚燮以为“的是哄小孩子语”。但如此评点,远没有脂评说得深刻,他说,“所谓小儿易哄,余则谓君子可欺以其方云。”脂评与姚燮评点的根本区别,是脂评将那种思维模式的特质与小儿的特点区分了出来,从而免去了人们的习而不察的见解,也超越了作品人物的视野。尽管小孩子的胡闹是解释贾宝玉行为的最易于被人接受的理由,但这却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的含意。作者的用意则是着眼于一种女性的立场和价值标准。(摘编自詹丹《也谈贾宝玉摔玉之谜》)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玉明的解释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没有充分挖掘出人物行为的心灵意义,似乎流于表面。B.孙绍振着眼了人物的内心感受,从外在效果上表现出宝玉一见黛玉时受到的心灵的冲击。C.蔡义江和王蒙的观点相同,都认为宝玉摔玉是因为黛玉没有玉而宝玉有。“恨不两人同有”。D.贾宝玉的逻辑推论完全是以女性的是非为是非,以女性的标准为标准、曹雪芹这样写的用意是着眼于一种女性的立场和价值标准。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雪芹描写宝玉给黛玉起字、不愿意佩戴通灵宝玉都是为拉近宝玉和黛玉距离的总体写作策略服务的。B.蔡义江的解释是贴近人物自身行为的,但欠缺之处在于没有结合贾宝玉自己的解释。C.脂砚斋的评说比姚燮的更深刻,他将那种思维模式的特质与小儿的特点区分了出来,也超越了作品人物的视野。D.本文思路清晰,作者在肯定了其他学者的观点的同时,也指出了他们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3.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份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寓意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返璞归真,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同,同则不继”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而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具有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独脚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摘编自《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心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辨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让儒、道两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它们就能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B.如果法、阴阳、名三家能与儒、道两家思想互相吸收借鉴,那么就不会导致自身不独立的命运。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冲气以为和”。D.殷周之际出现的重要的人文转向规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对儒、道两家思想影响很大。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三教合一。C.“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有人只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这是有重大偏颇的。D.材料三第1段运用反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6.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B.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C.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7.三则材料分别侧重于论述哪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阐述。

8.儒家,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文人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以寻觅到这两种价值取向的影子,请各举一例来证明。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问题。文本一:煤海上有棵勿忘树梁衡①神东煤炭集团现在已经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最大煤矿之一,年产煤两亿吨。其煤田横跨山西、陕西、内蒙古3个省区,是一片黑色的地下海洋。可是它的地表却是另一个绿海。汽车飞驰,怎么也跑不出油松、山杏、白杨、柳树和沙柳织成的屏障。②工程师王义是学沙漠治理的,他也没想到从林学院一毕业就来煤矿上班。我们传统的观念是挖煤先要砸破地壳,或竖井、斜井、露天,总之是开膛破肚,煤块、岩石、黄土、黑尘,一片狼藉。我的家乡就产煤,小时就记得村里人下井弯腰背煤,被称为“煤黑子”。几十年后倒是现代化了,但破坏力更大,把整个秀丽的小山村子搅得天翻地覆。河也干了,泉也枯了,房也歪了,地也裂了。农民耕地时,牛腿踏进地缝里拔不出来。③终于有一天我们觉悟了。30年前当神东矿开发时,地下还在规划,地上就考虑着怎么保持水土了,同步成立了环保绿化中心。王义就是踩着这个锣鼓点来上班的。④当年王义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规划栽树。先拣那些最耐旱、抗沙的“先锋树种”,樟子松、沙柳、沙棘开路。几年下来,它们虽其貌不扬却已携手连片,绿盖高原,蔚为壮观,初步压住了沙老虎、水猛兽。又过了30年,共植树500万株、灌草58万亩,现在已是林涛滚滚,水草丰美了,远处竟有悠闲的羊群。外来者怎么也想不到这里曾是荒漠,更不知下面就是煤矿。⑤矿区采过煤后会地面下沉。你想,每年从地下挖走两亿吨煤,那是多大的一个空洞,难免地塌土崩,裂缝纵横。大地变成了一件碎布袍,这时需要有针线来缝补,而修补大地的最好的针线就是林和草。老王领众人到林子里去看他们的修补功夫。虽然绿风吹过,已经芳草绵绵,树影婆娑,但还是能依稀见到裂缝纵横的蛛丝马迹。有些裂缝宽能踏进一只脚,长则蜿蜒游走直到望断之处。但是所有的缝隙都有树根穿过两边,正努力将这已分家的泥土拉紧,令人想起手术后缝合的伤口。人常说地上有多大的树冠,土里就有多广的根系,这是多大的缝合力?要知道一棵耐旱树种的根可以伸出去几百米长,一丛沙柳的毛根能覆盖500平方米。就这样下面飞针走线,上面落叶填壑,接着水土弥缝,绿草盖野,还有了小动物,大地渐渐复苏如初。地球的活力只有靠动植物的生命才能恢复。我感叹这13个矿井,1000多平方公里,下面机声隆隆,乌金滚滚,上面却平静祥和,绿意盎然。⑥为了能够俯视全景,老王领我们登上一座海拔1188米的山头。就取这海拔的吉利谐音,他们在这里修了一条“1188生态大道”。大道全长7公里,两边杨柳夹道,野花铺路,脚下按时间顺序,每隔百十米就钉有一条金灿灿的铜路板,上面刻着一行字。起步的第一块上刻:46亿年前地球形成。以后有:⋯⋯1984年起中国颁布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生态法;2018年中国成立生态环境部⋯⋯,共150条铜踏板。⑦而路两旁的太阳能路灯杆的灯箱上按“山水田林湖草沙”分类,彩绘着相关的诗词,把你带入人文之旅。如:“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水满平川月满船,船身撑入藕花边”等。其余还有很多与生态有关的节气、习俗等内容的诗词绘画。一时绿风荡漾,神清气爽,仿佛回到唐宋陪王维、苏轼悠游于山林。你能觉得这是一座矿山吗?在这样一条大道上走着,不用讲解员你也明白,煤炭是地球给人类的珍贵馈赠,是多少亿年前由树木变成的,现在我们应该再报之以森林。⑧树木不但给人提供了物质利用,还承载着人类文明,它是一部有生命的史书,记载着人类活动的每一个细节。神东矿这样的世界大矿,必定有一棵树见证了它的成长。于是,下午在去机场的路上,我就让老王绕路领我去看看他们最早栽的一片林子。在一条矿区公路边我们选中了一棵最有代表性的油松。它已有碗口粗、两丈高,劲枝穿绕,松针浓密,像一个英气勃发的小伙子。正好树身的后面还保留了一小块未治理前的原生地貌,一片裸露的沙坡,让人没有忘记过去。我建议将这棵树命名为“勿忘树”,它是这座世界级大矿的活的纪念碑。(有删节)文本二:文章的意象梁衡相熟的或不认识的读者提起我的文章,大多要谈到《觅渡,觅渡,渡何处》。这篇文章被各种刊物、选本选载较多,且已收入中学课本。文章内容暂且不说,其成功很大程度得力于瞿秋白故居前的那座“觅渡桥”。它正好暗合了秋白一生寻找人生渡口而不得的悲剧,成了本文的一个难得的文学“意象”。文章为思想而写,要有一个好的立意;文章又是为美而写,要有一个好的意境;而能够把文章的思想与美感高度融合在一起的就是意象。意象是什么?意象就是最能体现文章思想的形象,是诗化了的典型,是文章思想与美感融合后的定格,是一种图腾,是这篇文章的logo。文学是形象艺术,是通过形象给读者传播思想、传递美感的。小说创作必定有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全篇内容都围绕这个典型展开。散文篇幅短小,求精、求美,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铺排,于是就要寻找一个意象。意象就是散文中被诗化了的典型。这种典型一经诗化,就如窑变后的瓷器,有一种既具体又抽象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美,是精神美的定格。是具体的形、事、情、理升华为精神之后,又落地为文还原为一种新的形态。它是原物但已不是原物,是原形但已不是原形,是文章涅槃之后的再涅槃,是高僧留下的舍利子。意象和意境都是由形象而生的美的定格,但各自的来路、出身不同。意象偏重于思想的美,意境偏重于情感的美。小说家动笔前先找故事,散文家动笔前先找意象。意象的构成有两部分,形象加思想。它的成立要符合这样几个条件。1是天然存在,只能去发现,不能如小说那样人工塑造。2有“象”,是有形之物,能看得见、摸得着。3有“意”,有象征性,如茧中抽丝,作者可以从形象中抽出思想。4“象”要小,“意”要大。5“象”和“意”之间在表面上相距甚远,反差越大越好。6只能一次性使用,这个“意象”在你之前,别人没有发现和使用过;在你之后别人亦无法再使用,有专利性。像一颗炸弹,只能爆炸一次。(有删节)9.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⑤段运用三种人称叙述,既亲切自然,又便于抒情,又能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三种人称交叉使用,叙述灵活,使行文摇曳生姿。B.文本一写树木不但给人提供了物质利用,还承载着人类文明,即告诫人们不忘过去、重视生态文明的功用,还与文章的标题“勿忘树”相照应。C.文本一与文本二在文体上不同,文本一主要写勿忘树在煤海上茁壮成长的事。文本二主要写意象的内涵以及构成意象的六个条件。D.意象是最能体现文章思想的形象,文本一中定有不可少的典型人物形象和故事,这种典型一经诗化,就会定格为具体而又抽象的精神美。10.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在这样一条大道上走着,不用讲解员你也明白,煤炭是地球给人类的珍贵馈赠,是多少亿年前由树木变成的,现在我们应该再报之以森林”?

11.请结合文本一内容,谈谈你对文本二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韩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注】。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群臣稍倍叛之。乃阴令衡山王、临江王击之,杀义帝江南。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二年,汉王东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皆降。韩王昌不听,使韩信击破之。于是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关外置河南郡。更立韩太尉信为韩王。诸将以万人若以一郡降者,封万户。缮治河上塞。诸故秦苑囿园池,皆令人得田之。正月,虏雍王弟章平。大赦罪人。汉王之出关至陕,抚关外父老,还,张耳来见,汉王厚遇之。二月,令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三月,汉王从临晋渡,魏王豹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置河内郡。南渡平阴津,至雒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注】义帝:义帝熊心本是楚国贵族,项梁起事后,立熊心为楚怀王,以从民望。义帝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先入关中,项羽使人还报熊心。熊心答复,照原约办,项羽因此怨恨熊心。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B.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C.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D.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国,指受到君主分封而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B.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因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所以自称为寡人。C.“关外置河南郡”和“沛公则置车骑”(《鸿门宴》)两句中的“置”字含义相同。D.“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和“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从”字含义不同。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善得民心。他不但下令修缮整治河上郡内的长城,还让百姓开垦耕种秦朝原来的苑囿园池,甚至亲自到陕县安抚关外父老。B.汉王善抓时机。汉王为义帝发丧,举哀三天,并乘机派使者通告诸侯攻打杀义帝的罪人,抓住了讨伐项羽的绝佳机会。C.汉王御人有道。先是用韩信之计,从故道回军,袭击了雍王章邯,后又派韩信攻打不愿归附自己的韩王郑昌。D.汉王从善如流。他听取韩信“决策东乡,争权天下”的建议,领兵回军,直接率军在废丘围困了雍王。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2)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群臣稍倍叛之。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经李征君故居①(唐)温庭筠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干柳拂堤。一院落花无客醉,五更残月有莺啼。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凉路已迷。惆怅羸骖往来惯,每经门巷亦长嘶。【注】①李征君:即李羽,为温庭筠挚友。征君,不受朝廷征召的隐士。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李羽故居清晨景物,露自浓,烟自重,草自萋萋,柳自拂堤,俯仰之间,无限悲凉。B.颈联上句伤今,下句追昔,芳筵虽在但却空对故榭荒凉。今昔对比,有无限低回伤悼之意。C.尾联描写熟悉故人居处的瘦马每经此门亦频频长嘶,运用衬托手法,马犹如此,人何以堪。D.此诗章法严谨,前半先写故居,后半追悼故人,风物俨然而人已不在,全从“故”字写来。17.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其妙处。

六、名篇名句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_______________”,以神态表明态度。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3)在《庖丁解牛》中,写庖丁解牛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最后一阶段进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状态。

七、简答题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世纪,鲁迅先生以一篇《拿来主义》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指引。但是多年来,不少国人故步自封,他们拒绝外来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