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随州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通关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湖北省随州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通关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湖北省随州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通关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湖北省随州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通关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湖北省随州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通关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力行,《中庸》记载:“力行近乎仁。”其大意为努力实行、竭尽全力去做事就接近“仁”了。儒家尊奉“中庸”为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主张不偏不倚、过犹不及,但是中庸并不意味着不思进取、不求突破、迂腐保守、不敢作为。细读《中庸》,其通篇都在告诫我们要至诚率性,行乎当行,止乎当止,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等很多力行思想,将力行作为君子之仁德。②那么,力行何以成为君子之仁德?首先,中国传统思想历来重“行”,并且深知“行之难”。《尚书·说命中》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懂得道理很容易,难的是付诸行动。也正是由于做到很难,才更凸显力行者的道德品质和人生境界。其次,德性最终要通过“行”展现出来。“内圣外王”是传统儒家的基本主张,也是历代儒者的不懈追求。圣人之道就是要以上率下,真诚地展现自己的治世之德和经世之能,殚精竭虑地谋事成事,化育万物,感动他人。《周易》中蕴含的“生生之德”“崇德广业”思想已然表明早期儒家对力行的推崇。追求事功、建功立业、敢为天下先的力行品格足以被称为君子之“仁德”。③到宋明时期,力行思想得到空前发展。北宋张载先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将力行的人格境界提升到新的高度。这一时期,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尽管在知与行上各有侧重,但是在强调力行的重要性上却是一致的。《朱子语录》记载朱熹的观点:“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阳明心学以提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的观点。到近代,孙中山先生提出“行先知后”“知难行易”的知行观,虽然与“知易行难”的传统知行观表述相异,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孙中山先生希冀通过唤醒民众随其共图革命以实现中国之重生的政治抱负,依旧是力行、重行的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忠实实践。④难能可贵的是,力行不是遥不可及的精神奢侈品,其早已沉淀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标识。它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开疆拓土的艰辛创业中,它凝结在中华儿女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铸就的伟大精神中,它展现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对民族危机救亡图存、革命维新的艰难探索中,它发展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敢于斗争、艰苦奋斗、不断奋进寻求民族自立自强的伟大事业中。⑤新时代领路人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反复强调力行实干的重要性和关键性。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我们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个关键当口,容不得任何停留、迟疑、观望,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鼓作气、继续奋斗。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撸起袖子加油干”,到“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等。力行实干是新时代领路人一以贯之、率先垂范的政治品格,也必将激励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勠力同心、坚毅前行,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摘编自董冰《力行近乎仁》,有改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提出做事既要有“行远”“登高”的目标,又要至诚率性,行止合宜。B.朱熹主张“致知为先”,阳明心学认为“知行不可分”,二者在知与行上各有侧重。C.在宋明时期的力行思想中,古人普遍认为行重于知,使得力行思想得到空前发展。D.《周易》已表明早期儒家对力行的推崇,力行品格被称为君子的“仁德”。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引用《中庸》名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力行的学习过程和认知方法。B.第②段作者分别从两个角度、由浅入深地分析了“力行成为君子之仁德”的原因。C.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阐述宋明时期的力行思想。D.文章最后两段承接上文内容,概括了力行思想的发端、发展及其现实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中庸”思想并非否定“力行”,而是告诫我们要进取突破、敢于作为。B.阳明心学认为知和行紧密相关:知是行的结果和目的,行是知的开始和前提。C.孙中山先生“行先知后”“知难行易”的知行观和传统“知易行难”的知行观并不相悖。D.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任重道远,只有力行实干,知行合一,才能开创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惘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称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摘编自魏家俊《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材料二在高歌民族复兴的今天,怎样认识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的重大课题。因为体大,自然思纷;为求其真,仁智之见,我们都应该研究。历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和而不同,厚德载物。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善于化解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刚健自强,生生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中国人因此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戴;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责。整体把握,辩证思维。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系的对立与平衡。经世务实,戒奢以俭。我国有现世与实务精神,强调知行合一,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致用,反对空谈高调。尊重劳动,倡导勤俭节约,力戒骄奢淫逸,鄙视不劳而获。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例如中国古代的社会理想,或者说中国梦,代表话语应是《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这是儒家所设想的远古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的梦想,这就是“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两千多年来,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代传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价值仍然是仁爱、孝慈、正直、忠信。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中的一些内容。这些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通过家人乡亲口耳相传,逐渐在民间扎根。(摘编自郭齐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材料三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人们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B.中国文化体大思纷,我们应当充分研究诸多前人观点,才能较为完整地总结出其精神特质。C.“天人合一”是区分天人、物我之后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顺其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D.中国思维具有整体观与阴阳观,其内涵有相同性,都主张内在的联系性、系统性与平衡性。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强调民为邦本,“民为贵、君为轻”,民与君的关系恰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B.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称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C.中国梦是以中国文化精神为底蕴的,“天下为公”“天下一家”是其社会基础。D.《三字经》《千字文》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蒙学读物,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6.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信息,信息越发达文化传播也就广泛B.传统文化要在网络文化时代持续发展壮大,就必须有所创新。C.在数字化信息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会彼此冲击,形成干扰。D.一个民族保存着还是抛弃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是它将要强盛或者衰落的标志。7.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8.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随军散记(节选)沙汀一天早饭过后,贺龙将军开始在火盆边慢条斯理地换着衣服。秘书是一个相当天真的年轻人,熬不惯沉默。他先是吃吃地笑着,后来终于孩子气地扯起乱谈来了。他亟于要表白出来的,是关于一个新从延安学习回来的断臂团长参加大小黄龙战斗时的勇敢行为。他模仿着那位勇士的神情,真像面前有架坦克那样,骂道:“扔他妈哟!”同时左手做了一个向下抛掷手榴弹的动作……这时贺龙将军也忍不住笑将起来。他已经穿好衣服,正在扣上身的纽扣。“这不算,”他笑着说,“你还没有看见他当红四师师长时候的情形呢。那才叫勇敢!一次在鄂西作战,敌人一师人追我们,他一个人带一班人断后,就蹲在山口上,面前摆起这么大一堆手榴弹!”他比比手势,依旧扣他的纽扣去了。而在一切都弄妥帖之后,他又重新夸奖着那位团长,承认他是一个好干部。“这简单得很,”他着力地说,“是不是好干部你要在最艰苦最危险的时候去看他。好的他一定坚持,一点也不悲观动摇。贺炳炎这个家伙就越打越硬,尽管环境极端困难,他也拿得出劲来!”为了使他的意见在人们的头脑里立得住脚,贺龙是很喜欢举例子的。他接着叙述了一段大小洪山的故事。那个时候他们刚从洪湖拖出来,非常疲惫,而追击的敌人当然不会想到他们需要休息。但是,要停下来反攻吧,也有问题,他们还没有弄清敌人的番号。于是他把捉俘虏的任务摆在贺炳炎的面前,限他一天办到,他真的很快就办到了。“你不要看他一只手吧,”贺龙又得意地补充道,“就是现在打起架来,你两个人也打不过他呢。”因为我们好奇的追问,他更用一种抑扬有致的愉快调子叙述了一通他的身世。湖北松滋人,就在长江边上住。只有一个父亲。自己原是在一家铁匠铺当学徒,因为松滋附近便是苏区,这个小铁匠忽然愿意替红军喂马了。“可是喂了几天,”贺龙将军微笑着,“大家嫌他太小了,都不要。他还哭了他妈一场。我恰恰去碰见,就说,好好好,把他拨到宣传部去提浆糊桶子吧。那时候他才十四五岁,又不肯长,这么点高,不搭板凳就会把标语贴歪!”正说得上劲,那个被贺龙描写的对象,忽然走进来了。矮而粗大,黑眼仁相当小,炯炯地射着闪光。一眼便可以看出是个心直口快的人。穿着整饬,他把右臂的空袖筒那么服服帖帖地塞在荷包里面,乍看起来你会以为他不过是在努力搜取东西,或者不过是一种习惯了的姿式而已。一看见他我们就更加忍不住笑将起来。而且仿佛做戏一样,秘书又把他抛掷手榴弹的精彩动作表演了一番,这引得对方难为情地笑了。我请他告诉我延安的轰炸情形。他简略地说了几句,而接着,却自动搬出沿途碰见的一大堆极不愉快的事件:许多坏蛋威吓老百姓,抬高物价,等等。其间一个小鬼拿着一卷电报走进来了。这样的电报几乎每天总有一次,报告着晋西北以至大青山一带的战斗情形。但是贺龙将军并不立刻看它,他依旧倾听着断臂团长的洪亮的谈吐,而且一直带着那种愉快的神情,仿佛是在倾听一个亲骨肉谈说自己的冒险经历一样。直到那位健谈家因为觉得不合适而微笑着停歇下来的时候,他才把那一卷电报逐份看了下去。他盘着一条腿坐在炕沿,右手撑在炕上,支撑着他那略微倾斜的身体。他有时皱皱眉毛,摇摇头,或者长长地松一口气,而在看到最末一份电报的时候,他忽然轻声地朗诵起来了:“白汝斌现已到达包头西乌拉山一带,并已在离包头五十里之地,集合人枪百余。不久可能增至二百以上……”他读着,眼角的笑纹逐渐扩展开来,终至于笑出声气来了。他坐直他那充满精力的魁梧的身体,用右手连连敲击着电报,一面环视着我们,笑道:“你们看顽固派①有什么办法呀!……”他是笑得那样酣畅,至于呛咳起来了。停停,他又夹着笑声继续说了下去:“这个白汝斌还是他妈一条腿啊!他一出去就会搅出一个队伍来。而且在包头附近!太有趣了,正在谈顽固派!”仿佛刚才做过繁重的工作那样,他十分舒畅地嘘了一口长气,重新展阅起电报来,但却从未停止过他那种显然是被抑止着的无声的哑笑。而这种笑,无疑只有那些饱尝世间甘苦,而又具有坦白胸怀、崇高理想的人才会有的。他笑得那样纯真而又深澈。等到看完全部电报以后,他更显出一种沉迷在美丽幻想里的表情,微仰着头,深思地眨着眼睛,然后自语似的笑道:“这个白跛子真太有意思了!……正在谈顽固派!……”(有删改)

【注】①顽固派:指顽固反共的国民党。文本二:沙汀在描绘贺龙的形象时,既没有把他写成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也没有把他写成粗犷蛮强的草莽英雄或江湖侠士,而是作为革命军队的普通成员,一个平凡而又伟大、可亲而又可敬的革命战士。作品概括了这个人物多方面的革命品格:既在民族战争和阶级斗争等大的方面表现了他鲜明的爱憎——对民族敌人、阶级敌人烈火般的憎恨以及对党、对干部和群众的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又在日常工作和战斗生活中,表现了他的朝气蓬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的广博的社会知识、他的革命的人情味等。在刻画性格时,作者善于选择富于典型意义的情节和场面来展示人物内心的变化,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充分地揭示了贺龙心灵的美、他的浓郁的人情味,从而形成其真实而富于美感意义的英雄性格。(摘编自《沙汀<随军散记>:解放区报告文学的典范之作》)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来展开情节,直接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令读者印象深刻。B.文本一对贺炳炎的外貌描写,简明而细致。他虽然其貌不扬,但他的闪光的小黑眼仁却令人印象深刻。C.文本一多处写到了贺龙的笑,既体现了人物爽朗的个性,又表现了人物对敌人蔑视的态度。D.文本二说贺龙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与“朝气蓬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在文本一中有多处体现。10.关于文本一中秘书两次描写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综合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刻画出一个天真活泼的年轻秘书的形象。B.秘书虽然是次要人物,但是侧面表现了贺炳炎,并且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C.秘书第一次模仿贺炳炎抛掷手榴弹的情节,既表现出秘书的可爱,又表现出贺炳炎的英勇。D.秘书第二次模仿贺炳炎抛掷手榴弹时,贺炳炎难为情地笑了,这说明贺炳炎腼腆。11.“贺龙是很喜欢举例子”,文本一中贺龙列举了贺炳炎的哪些事例?请简要梳理并概括贺炳炎的形象。

12.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请结合文本二划线处的评论,简要分析文本一作为报告文学,在塑造贺龙这个英雄形象时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与文学的形象性。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陆文学自传[唐]陆羽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貌陋口吃,而为人才辩笃信,褊躁多自用意,朋友规谏,豁然不惑。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生多嗔。及与人为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不諐也。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䜩永日。常扁舟往山寺,随身惟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羽盖今之接舆也。始三岁,惸露,育于竟陵大师积公之禅院。九岁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予答曰:“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羽将授孔氏之文可乎?”公执释典不屈,予执儒典不屈。公因矫怜无爱历试贱务扫寺地洁僧厕践泥圬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竟陵西湖,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他日,问字于学者,得张衡《南都赋》,不识其字,但于牧所仿青衿小儿,危坐展卷,口动而已。公知之,恐渐渍外典,去道日旷,又束于寺中,令芟翦榛莽,以门人之伯主焉。或时心记文字,懵焉若有所遗,灰心木立,过日不作。主者以为慵惰,鞭之。因叹云:“岁月往矣,恐不知其书”,呜咽不自胜。主者以为蓄怒,又鞭其背,折其楚,乃释。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卷衣诣伶党,以身为伶正。公追之曰:“念尔道丧,惜哉!吾本师有言:‘我弟子十二时中,许一时外学,令降伏外道也。’以我门人众多,今从尔所欲,可捐乐工书。”少好属文,多所讽谕。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苦言逆耳,无所回避,由是俗人多忌之。自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刘展窥江淮,作《天之未明赋》,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上元辛丑岁,子阳秋二十有九。(有删节)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因矫怜/无爱历试贱务/扫寺地/洁僧厕/践泥圬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B.公因矫怜/无爱历试贱务/扫寺地/洁僧厕践泥/圬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C.公因矫怜无爱/历试贱务/扫寺地/洁僧厕/践泥圬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D.公因矫怜无爱/历试贱务/扫寺地/洁僧厕践泥/圬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谈䜩:在宴饮时与人闲谈,与曹操《短歌行》“契阔谈讌”中的“谈讌”意思不同。B.青衿:青色衣领,学子所服,后借指学生,语出《诗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C.伶党:乐团,戏班,其人与欧阳修《伶官传序》中“伶官”虽属同类,但地位有别。D.感激:感动激发,与现在常用义不同,与诸葛亮《出师表》“由是感激”意思相近。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简述自己的姓名、相貌特征与个性品质。貌丑口吃,偏激固执,任性随意却又讲求诚信,有时不被世俗理解。B.文章第二段写隐居苕溪的生活。闭门苦读,结交僧士高人,乘兴而游,兴尽而归,写出自己志向高洁、不同流俗的精神。C.文章第三段详写自己少年坎坷的求学经历。虽与恩人积公和尚有观念冲突,但几经努力,终于得以保留自己音乐上的爱好。D.本文是作者为自己写的传记,不像一般史传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事迹,而是结合典型事件侧重表现自己目前的精神品质。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与人为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不諐也。

(2)公知之,恐渐渍外典,去道日旷,又束于寺中。

17.陆羽虽为幽居山林的隐士,却犹有忧时之痛,并未忘怀天下。请概述“忧时之痛”在文中的表现。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鹅湖寺和陆子寿①朱熹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篮舆度远岑。旧学商量②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注】①淳熙二年,朱熹曾与陆子寿兄弟在鹅湖寺讨论哲学问题,因意见不同不欢而散,当时陆子寿曾作诗表明自己的观点。三年后,朱熹路过鹅湖寺,陆子寿专程从抚州赶来会晤,所以朱熹写下本诗追和陆的前诗。②商量:斟酌,思量。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朱熹对陆子寿道德与义理的称赞,言彼“德义”可见谦逊,“关心”二字更见彼此情谊,出语质朴,言浅意长。B.陆子寿自抚州远道而来,一路奔波辛苦。前言自己出“寒谷”,后述子寿度“远岑”,以实情实境,补足“关心”之意。C.“却愁”写出了作者对与友人辩难无果的担忧,但他始终坚信,古今学者精神内涵是相通的,治学精神是没有区别的。D.这首论学律诗,虽然也有争辩情绪,但气态仪度均较和缓,有君子朋而不党、周而不比之致,颇得理学家诗歌的三味。19.朱熹主张“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简要)”;陆氏兄弟则认为应“先发明人之本心”,无需在读书穷理方面枉费功夫。颈联中既有对陆子寿其人的称颂,亦隐含了作者对自己主张的坚持和对陆氏理论的非议,请简要分析。

六、名篇名句默写

20.理解性默写。

(1)《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的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诗人想象自己在星星中间穿行,心惊胆寒,徒然长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的残酷和破坏之严重,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战争痛恨厌恶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诗人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消磨时光的生活状态。

七、简答题

24.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在很多伟大科学家的身上,我们能发现一个共同的品质——好奇心。好奇心可谓是我们人类认知世界的主要驱动力。李政道说过:“好奇心非常重要,我们搞科学离不开好奇心,道理很简单,只有好奇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甲)好奇心事关问题的提出,而科学研究是为了探索新知,其前提就是提出问题,所以我们要创新必须要有好奇心。没有了好奇心,

;没有了问题,我们就很难去深究,我们的科学就很难一步步向前推动。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只是单纯地接受知识,一味地遵循标准答案,很少提出独立的见解,教师只喜欢学生按照自己说的去做,那么,这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

,看到有人在展示实体电磁体,心生好奇,随后他自学电学,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最终发明了电报。

,但只有保持长期的好奇心,才能促使人不断地去探索,从而成就事业。(乙)当今世界正处于高科技激烈竞争的一个时代,而高科技的发展,又需要人们的好奇心催发不可。所以,我们青少年应该怀着炽热的爱国心,充分点燃自己的好奇心,使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闪耀出更绚丽迷人的光彩。2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横线句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