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点睛提升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吉林省辽源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点睛提升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吉林省辽源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点睛提升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吉林省辽源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点睛提升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吉林省辽源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点睛提升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也有引申的解释;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先讲“比”“兴”二字。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作者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引起读者比兴寄托的联想。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李后主《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种由于看到“林花谢了春红”而引起的感发就属于此类。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发。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者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秦观的“放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说你要看到我内心中那千回百转的情意,就如同像篆字般曲折的小篆香一样,寸寸燃尽,以此形容他回肠的寸断。这也是“比”,是先有其回肠的情绪而后以小篆香来做比喻的。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不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相对而言,“比”是比较有理性的。总之,“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但是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而“兴”则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周礼·春官·大师》郑注)。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因为从《诗经》的作品分析,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恶的。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这以后,在诗歌创作中说到“比兴”就再难只以单纯的心物交感的比兴来衡量,而有了一种言外之意可以追寻体会的意思了。(摘编自叶嘉莹《诗显而词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比兴”有各种解释,本文选择的是最简单的、广义的和引申的解释,是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来分析的。B.本文汉儒对“比兴”兴美比恶的解释,作者认为并不可信,但其引出了一种言外之意的美刺托喻的解释。C.作者认为比兴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兴”是由物及心,“比”则是由心及物,也是写诗的两种作法。D.“兴”感发的范围非常自由,情况也较复杂,所以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无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分别对“兴”和“比”的相关内涵特点进行阐释。B.在详细解说中国诗歌见物起兴的传统时,作者以我国古代多本典籍作为例。C.举例《诗经·硕鼠》《减字木兰花》是为了阐述中国古诗的以此例彼的方式。D.文尾主要运用《周礼·春官·大师》的事例论证“比兴”的含义变化过程。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见物起兴”的一项是(

)A.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B.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C.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D.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随着强盛繁荣的唐代的到来,中国诗歌也进入了巅峰时期,继而产生了古代文学中最为辉煌的唐诗。文学艺术的繁荣离不开必要的社会条件,唐诗也是如此。公元618年,自汉末以来长达400年的混乱局面告终,中华大地上迎来了繁盛、统一的唐王朝。国力强盛,经济富足,百姓安居乐业,士人意气风发,这是唐诗繁荣的肥沃土壤,也是唐诗超越前代诗歌的有利条件。唐诗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四个时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其中尤以盛唐、中唐两个时期的诗坛最为光辉夺目。盛唐是指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唐诗在此期间全面繁荣。彼时,由于国家繁荣,社会安定,诗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人生追求。有些诗人以侠少的身份出现,成为热情的进取者,希望通过从军立功等方式施展抱负;另有一些诗人则以隐士的身份出现,成为恬静的退守者,希望幽居山林以获得生活与心境的宁静。当然,也有一些诗人身兼上述两种身份,因时变化。展示“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首推李白的诗作。李白以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容取向和惊人的艺术造诣,成为盛唐诗坛上最耀眼的明星。他热情地讴歌现实世界中的美好事物,对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这种渴望自由、追求解放,虽然受到现实限制却一心要征服现实的态度。乃是中华民族反抗黑暗势力与庸俗风习的强大精神力量的典型。所以,以浪漫想象为主要特征的李白诗歌,事实上蕴涵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想落天外的精神漫游仍以对人世的热爱为归宿。笑傲王侯、桀骜不驯的“诗仙”李白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爱,原因就在于此。与李白齐名的伟大诗人杜甫,在青年时代也受到盛唐诗坛浪漫氛围的影响,但他很快就从浪漫主义诗人群体中游离出来。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入世精神,深刻而全面地反映现实生活。杜诗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记录历史,它还记录了动荡时代的急风骤雨在诗人心中激起的思绪和情感波澜。杜诗中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显。在艺术风格上,李白的诗飘逸奔放,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两者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后代诗歌的审美趣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史上鼎盛的标志,最典型地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唐代诗人始终将目光对准人间,从江南春雨到塞北秋风,唐代诗人描写的风光都是自然存在的人间山水,而是虚构的天堂乐土;从民间疾苦到文士不遇,唐代诗人描写的生活背后都是真实的社会现象,而不是幻想的神话故事。王维、孟浩然等人在风光秀美的山水田园中潇洒徜徉。高适、岑参等人在风沙弥漫的塞外大漠中驰骋豪纵,李白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低吟“侧身长顾求其群,翅垂口襟心甚劳”……他们的诗作都是对人生百态的生动描绘,都是对内心真实情感的淋漓抒发。可以说,当人们想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时,唐诗提供了一个非常合适的窗口,而世界上其他民族通过阅读唐诗来理解中华民族,也可获得格外真切鲜明的印象,且可领会其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如果把唐诗比作一位绝代美女,她向人们展示的不仅是明眸皓齿及翠羽明珰,还有眉尖颦笑及心底波澜。所以,如呆要向世界推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唐诗绝对是一张最合适、最精美的文化名片。(摘编自莫砺锋《唐诗:璀璨华章成就“诗的国度”》,有删改)材料二:从唐代文人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这首诗中,岑参主要写了自己途经凉州与老朋友欢聚的状况。在诗中,诗人描述了凉州的边境风貌和一些民俗风情,如“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这一句展现出了当时国泰民安背景下凉州城歌舞繁华、和平安定的景象。而“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这一句中,诗人并不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而是提到岁月催人老,所以我们要尽快建功立业。在杜荀鹤的《泾溪》中,前两句“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主要描述的是泾溪里面的礁石突出,浪流端急,所以人们在路过的时候非常小心,因此长年累月都不会听到有人溺亡的消息。而在后两句中提到“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意思是往往在水流缓慢且没有礁石的地方,经常会出现有人溺死的现象。这首诗让更多人了解到居安思危的重要性。在《钓鱼湾》这首诗中,储光義清晰地描写了自己在垂钓时所感受到的春日美景,表达出了一种平静闲适的心情。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盛唐时期有些诗人可能会在仕途上遭遇不顺,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仍然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笑看人生,进一步展现出了盛唐诗人洒脱乐观的个性特征。白居易在《红线毯》一诗中就直白地宣泄了自己的情感,如“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一句体现了太守官员在表明自己对上层统治者的忠心时,就会要求底层的织工不断地织就精美的红线毯,这些官员丝毫没有考虑到红线毯制作的艰难过程,仅仅只是为了取悦上位者,就不断地压榨下层劳动力。到了最后两句“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诗人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既是对这些官员的控诉,也是对他们的怒斥。(摘编自苏逸飞《由盛唐诗歌看唐代文人的文化自信》,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唐朝的繁荣强盛,中国诗歌也进入了巅峰时期,继而产生了古代文学中最为辉煌的唐诗。B.唐诗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唐诗在盛唐时期全面走问繁荣。C.作为盛唐代表的两位诗人,他们风格迥异,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现二者鲜明的个性特征。D.作者把唐诗比作一位绝代美女,通过阅读可以使人获得鲜明的印象,也可领会深刻的精神内涵。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盛唐时期国家繁荣、社会安定,所以诗人们有通过多种途径展现人生追求的愿望。B.李白的诗歌具有双重特性,既浪漫飘逸又根于现实,这也是李白受人们热爱的根本原因。C.杜甫青年时期曾受浪漫气息的影响,他很快游离而出的原因是认识到反映现实的重要性。D.两则材料都从盛唐诗歌手,借此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凸显了高度的文化自信。6.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唐代诗人始终将目光对准人间”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C.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D.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7.阅读材料一,填写下面的表格。段落梳理写作思路简要分析第1、2段概述唐诗繁荣的社会条件①第3-5段②重点列举李白、杜甫两大杰出代表第5-8段③④8.“当人们想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时,唐诗提供了一个非常合适的窗口”,结合材料二,概括中华民族有哪些文化性格?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我是瓦窑堡人丁玲陕北的冬天,在夜里,常起着一阵阵的西北风。孤冷的月亮在薄云中飞逝,把黯淡的水似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但这埋在一片黄土中的一个黑洞里,却正有一个甜美的梦在拥抱着流落在外的孩子:他这时正回到他的队伍里,同司号兵或宣传队员在玩着,或是就让团长扭他的耳朵而且亲昵骂着:“你这锤子,吃了饭为什么不长呢?”也许他又正牵着枣骝色的牡马,用肩头去抵那含了嚼口的下唇。而那个龌龊褴褛的孤老太婆,也远离了口外的霜风,沉沉地酣睡在他的旁边。“我是瓦窑堡人”村上的人有趣地向孩子重述着这句话,谁都明白这是假话。尤其是几个年轻的妇女,拈着一块鞋片走到他面前,摸着他冻得有裂口的小手,问他:“你到底是哪搭人,你说的话咱解不下【注】嘛!瓦窑堡的?你娃娃哄人咧!”孩子跟在后边到远处去割草,大捆地压着,连人也捆在了里边似的走回来。四野全无人影,蒙着尘土的沙路上,也寻不到多的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依着日出日落,他辨得出方向。他热情地望着东南方,那里有着他的朋友,他的亲爱的人,那个他生长在里边的四方飘行着的他的家。他们,大的队伍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自己,想着那最后一些时日,他们几个马夫和几个特务员跟着几个首长在一个山凹子里躲飞机,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倾听着不断的炸弹的爆炸,他回忆到他所遭遇的许多次危险。后来,安静了,他从洞中爬了出来,然而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过,他向着他以为对的路上狂奔,却始终没遇到一个人。孤独的窜走了一个下午,夜晚冷得睡不着,第二天,又走到黄昏,才遇着了老太婆。他的运气是好的,这村子上人人都喜欢他、优待他,大概都在猜他是掉了队的红军,却并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事。但运气又太坏了,为什么他们走了,他会不知道呢?他要回去,他在那里过惯了,只有那一种生活才能养活他,他苦苦的想着他们回来了,或是他能找到另外几个掉队的人。晚上他又去汲水,也没有一点消息。广漠的原野上,他凝视着,似乎有声音传来,是熟悉的那点名的号声吧。隔壁窑里那个后生,有两个活泼的黑眼和一张大嘴,几次拍着他的肩膀,要他唱歌。他起始就觉得有一种想跟他亲热的欲望,后来才看出他长得很像他们的军长。他只看到过军长几次,一次是在行军的路上,军长休息在那里,他牵马走过去吃水。军长笑着问过他:“你这个小马夫是什么地方人?怎样来当红军?”他记得他的答复是:“你怎样来当红军的,我也就是那样。”军长更笑了:“我问你,为什么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他又听到军长低声对他旁边坐的人说:“要好好教育,这些小鬼都不错呢。”那时他几乎跳了起来,望着军长的诚恳的脸,只想扑过去。从那时他就更爱他。现在这后生却长得跟军长一个样,这就更使他想着那些走远了的人群。有人送了苞谷做的馍来,还有人送来了一碗酸菜。一双羊毛袜子也穿在了脚上,一顶破毡帽也盖在头上。他的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来盘问着,都显着一个愿望,愿望他能说出一点真情的话,那些关于红军的情形。“红军好嘛!今年春上咱哥哥到过苏区的,说那里的日子过得好,红军都帮忙老百姓耕田咧!”“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吗?”“同志!是不是?大家都是这么叫的。同志!你放心,尽管说吧,咱都是一家人!”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像这样的从老百姓那里送来的言语和颜色,他是常常受到的,不过没有想到一个人孤独地留在村上却来得更亲热。他暂时忘去了忧愁,他一连串解释着红军是一个什么军队,重复着他从小组会上或是演讲里面学得的一些话,熟练地背着许多术语。“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着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我们红军当前的任务,就是为解放中华民族而奋斗,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他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都兴奋地望着他,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老太婆也扁着嘴笑说道:“咱一看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么灵呀!”他接着就述说一些打仗的经验,他并不夸张,而事实却被他描写得使人难信,他只好又补充着:“那因为我们有教育,别的士兵是为了两块钱一月的饷,而我们是为了阶级和国家的利益,红军没有一个怕死的;谁肯为了两块钱不要命呢?”他又唱了许多歌给他们听,小孩子们都跟着学。妇女们抹着额前的刘海,露出白的牙齿笑。但到了晚上,人都走空了时,他却沉默了。他又想起了队伍,想起了他喂过的马,而且有一丝恐怖,万一这里的人,有谁走了水,他将怎样呢?老太婆似乎窥出了他的心事,便把他按在炕上被子里,狡猾地笑道:“如果有什么坏人来了,你不好装病就这么躺下么?放一百二十个心,这里全是好人!”村子上的人,也这么安慰他:“红军会来的,那时你就可以回去,我们大家都跟你去,好不好呢?”“我是瓦窑堡人!”这句话总还是时时流露在村上的人亲昵的嘲笑中,他也就只好回以一个不好意思地笑。(选自《丁玲短篇小说选》原载1937年4月《解放周刊》有删改)【注】解不下:懂不了。文本二:三十年代的一些作品,她便在努力克服静态的心理分析,而较多地从行动中去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到解放区的小说创作,细腻的心理描写为展现动荡时期人物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为绘制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的历史画卷服务,作品有了更完整的故事情节结构,作者也就更多地运用人物的行动、语言,更多地运用小故事和细节烘托人物的心理。《红楼梦》对作者创作的影响充分地显示了出来,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作者一贯善于以委婉绵密的笔触对人物做深刻的心理描写的艺术特色仍在。然而因为动态的描写多了,静态的心理分析少了,环境的刻画突出了,情景交融的描写增多了,便没有了某种外国心理分析小说式的酣畅淋漓,却有了中国文学固有的耐人寻味的含蓄的蕴藉的神韵和情致。丁玲寻求民族特色的努力,和作者为工农兵服务,为革命斗争服务的思想倾向是一致的。因为民族风味浓郁的作品能够更好地吸引自己民族的读者,更好地发挥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作用。(选自《丁玲作品主要成就·解放区时期的文学创作》)9.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流落在外的孩子梦到与红军司号兵、宣传队员、孤老婆子一起生活的情景,这表明孩子在孤老婆子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部队。B.孩子在四野里寻找马蹄和人脚印迹,找他的战友远去的方向,原野上似乎有点名的号声传来,都在暗示他已与部队彻底失联。C.孩子只看到军长几次,就对军长心生了敬意,对隔壁窑里长得像军长的后生莫名有亲近感,表明孩子对红军军长的强烈思念。D.村里人对孩子并无敌意,孩子却警惕性很高,并不交心,表明孩子有斗争经验,并不相信所有的村人都懂得抗日救亡的道理。10.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先写陕北的冬天,用西北风、孤月飞云、黯淡的水光、无际的荒原一连串意象渲染自然环境,烘托出孩子孤独无助的内心世界。B.开篇写龌龊褴褛的孤老太婆,远离口外霜风,酣睡在他旁边,设置悬念,为下文回忆寻不到部队,被老人收留、被村人呵护埋下伏笔。C.别的士兵为两块钱卖命,与孩子讲的抗战的革命军队红军形成对比,突出红军战士们为工农阶级谋福利、为民族解放英勇斗争的崇高精神。D.受《红楼梦》的影响,作者在人物刻画上长于心理雕琢,没有静态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语言和行为的描写等来反映人物细腻的心理。11.文本二中评价丁玲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为展现动荡时期人物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服务”,文本一“我是瓦窑堡人”这句话在文中两次出现,各自分别描摹了村人、孩子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

12.文本一结尾写孩子担心有人会“放水”,孤老太婆安慰他说村上人都是好人。村人们安慰他说红军会来。假如,来的是敌人,孩子、孤老太婆、村人该怎么办?请说出理由。

四、文言文阅读

大学之道《礼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原道(节选)(唐)韩愈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B.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C.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D.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末”,“本”指树根,代表事物的根本,“末”指树梢,代表事物的细枝末节。B.“国”,即诸侯国,是指分封制下诸侯的封地,与“诸侯各爱其国”的“国”同意。C.“麻人”,泛指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地位比较低,在中国古代社会属于下层阶级。D.“传”,指传于后世的传记,此处指《礼记》,与“六艺经传”的“传”意思相同。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知止而后有定

侣鱼虾而友麋鹿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句读之不知C.欲治其国者

假舟楫者D.曷不为葛之之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大学之道》中,“格物”“致知”是紧密联系、层层递进的两个步骤,推究事物原理才能使认识更充分。B.韩愈反对“无为而治”,批评古人修身养性、置家国天下于不顾的做法,指出他们对纲常伦理的破坏作用。C.韩愈在《原道》中所提出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与《大学之道》中所强调的观点一致。D.孔子修订《春秋》,把“用礼”作为评判标准,如果诸侯用夷礼就列入夷狄,如果诸侯用中国礼就列入中国。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①苏轼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②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注】①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在由杭州移守密州的早行途中。②二陆,指西晋陆机、陆云。太康末年,陆家兄弟来到都城洛阳,因才华横溢而深受推重。18.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开头从清晨早行写起,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眼前月光、山色、晨霜、朝露等静寂、凄清的景象。B.“微吟罢,凭征鞍无语”表明诗人面对途中各种景象却无心欣赏,“往事千端”则自然引出下片回忆。C.下片回忆与现实结合,想当年兄弟二人同样胸怀雄才大略,现如今苏轼外放为官,只能勉励弟弟奋发有为。D.统观全词,写景、抒情、议论合为一体,诗、文、经、史融会贯通,表现了东坡词特有风格。19.“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化用了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一句,请结合全词分析其用意。

六、名篇名句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到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的两句是“______,_____”。

(2)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当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起兴,从日常平凡的生活现象引发自身的感慨。

(3)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我国汉族的民族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在中国古代诗文中,“龙”多有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简答题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随着我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减盐”渐成生活新风尚。减盐食品里面的盐少了,①?当然不能。普通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很多消费者认为,减盐食品就是低钠食品,多吃无妨,这可大错特错了,因为一些减盐食品的钠含量不一定低。为什么在减盐食品中,还含有这么多钠?根据我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一款食品想宣称“减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