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杂剧的继承与转型_第1页
明代杂剧的继承与转型_第2页
明代杂剧的继承与转型_第3页
明代杂剧的继承与转型_第4页
明代杂剧的继承与转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杂剧的继承与转型

杂剧可以代表元朝特殊的文学风格。今天,最著名的杂剧作品主要是元明两代的作品。传统的概念被统称为杂剧。但实际上如果认真地把元代杂剧和明代杂剧做一下对比,细心的人就会发现从杂剧的框架结构到文字语言、科诨动作、乃至整体风貌都呈现了完全不同的风格。一、《元曲选》的表现形态明刊杂剧在结构上和元刊杂剧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关于元杂剧是否分折,一直存有争议。王国维曾明确指出元杂剧有折,他在《元剧之结构》一文中提到:“元剧以一宫调之曲一套为一折。普通杂剧,大抵四折,或加楔子。”(p.96)对照《元刊杂剧三十种》后可知,在30个剧目中没有任何一个是以折命名或分折。这种情况到了明代则完全不同,臧懋循的《元曲选》整齐划一地标明折和楔子。例如,元刊本的《陈抟高卧》不分折,以“开”提示一套曲开始。明刊本则一本四折。可以认为,元代杂剧的“折”的观念还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而到了臧懋循编选《元曲选》时,这一观念已经明晰甚至通行了。在题目和正名上,元刊本的情况是比较混乱的,有的有题目没有正名,有的有正名没有题目,也有二者并用的(pp.142-146)。语言比较粗疏,没有对仗等形式。在《元曲选》中,则呈现了非常整齐规范的形式,而且语言更为讲究,或两句或四句,整齐对仗。以《陈抟高卧》为例,元刊本不分题目正名,首尾各标明一次《新刊的本泰华山陈抟高卧》。明刊本以《西华山陈抟高卧杂剧》为题标志开始,结尾又标注正名和题目。题目为《识真主汴梁卖课念奴知徵贤勅佐》,正名为《寅宾馆天使遮留西华山陈抟高卧》。此外,二者结构上的区别还体现在音释部分。元刊本没有音释,明刊本每一折结尾都有音释。另有一些细微处也能看出元刊本和明刊本区别,比如,元刊本除题目字体较大,其他部分都字体大小不分。唱词、宾白、科介也没有字体区别。明刊本科介和宾白部分和唱词的字体不同,而且分大小字,唱词字体较大。从以上变化可知,元杂剧虽然是比较成熟的戏曲,但元刊本本身的写作、编撰和流传还不规范、不系统。这种状况发展到明代就更为系统,在形式上明刊杂剧不能不说是对元刊杂剧剧本的改进和提高。但另一方面,我们还能得到这样的信息,即元代剧本更倾向于为演员演出服务,明代剧本更倾向于为文人阅读服务。《元刊杂剧三十种》的外部形态如此粗糙,置于文人案头必不合适。而对于演出的人来说,剧本上是否清清楚楚地分一本四折,是否有题目正名,唱词科介是否分大小字等都无足轻重,只要导演拿到本子能给演员说清楚戏就可以了。从明刊部分增加的音释部分也能说明这一点,演员看剧本就是提示作用,剧本里台词的读音应该已是了然于心的,音释是为了供阅读剧本的人、对剧本还不甚了解的人提供方便的。《元曲选》的外部形态如此整齐和规范,正是代表了很多和臧懋循一样的文人对元杂剧的观念的变化,对元杂剧接受和传播的变化。这种变化带有时代的印记,可以看出从元到明的戏剧理念的过渡。同时,还能看出戏剧流传的空间和接受对象的变化,由市井走向案头,从专业的戏剧演出人员走向文人雅客。二、宾白提示(一)明刊本宾白及其他人物宾白如元刊本里开始“外云了正末道扮上开贫道陈抟先生的仗是能通阴阳妙理五代间朝梁暮晋尘世纷纷这几日太华山顶上观见中原地分旺气非小当有真命治世贫道下山去那长安市上开个卦肆指迷咱”。同样部分在明刊本完全不同,明刊本里各种角色的宾白都比较完整,正末的宾白也更加详尽。明刊本这一部分的内容是:“冲末扮赵大舍引净扮郑恩上诗云质量恢宏纳百川遨游四海结英贤夜来韧气动牛斗犹是男儿未遇年自家赵玄朗是也祖居洛阳夹马营人氏父乃洪殷为殿前点检指挥使谋生时异香三月不绝人皆呼为香孩儿某生来颇有奇志幼年间略读诗书兼持枪棒逢场作戏遇博争雄每纵酒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颇生事端因避难远游关之东西河之南北也结识了许多未遇的英雄这个汉子乃是我义弟郑恩表字子明此人虽是性子恶劣倒也有些慷慨粗直某与他患难相同功名共保不知这运几时来到我不免和兄弟向竹桥边寻一个卖卦先生买一卦可不是好也问郑恩科云兄弟我与你到竹桥边走一会何如郑恩云哥哥待要上天我就随着上天哥哥待要探海我就随着探海任哥哥那里去,兄弟愿随鞭镫赵云既然如此我和你竹桥边去来(下)正末道扮陈抟上诗云术有神功道已仙闲来卖卦竹桥边吾徒不是贪财客欲与人间结福缘贫道姓陈名抟字图南的便是能识阴阳妙理兼精道甲神书因见五代间世路干戈生民涂炭朝梁暮晋天下纷纷隐居太华山中以观时变这几日于山顶上观见中原地分旺气非常当有真命治世贫道因下山到这汴梁竹桥边开个卦摊指迷看有甚人到。”(p.711)元刊本此部分宾白只有正末一个人,只有76字。明刊本涉及的所有角色均增加宾白,几个人物宾白较长,总数达440字。明刊本宾白对于实际演出来说,可能显得有些冗长,但对于阅读者则不然。这几段宾白把故事的来龙去脉借角色之口交代得清清楚楚,使不了解故事梗概的初次接触者也能理解故事内容。此外,明刊本里的宾白还增加了诗词,这样对于大多数文人身份的阅读者来说更容易被接受。综合看,明刊本补充和增加的大量宾白,不仅增加了剧本情节的完整性,也提高了明刊本的读本的文学性。(二)云贫道麻黄、封四云府元刊本的杂剧是正末或正是掌记本,唱词为一人唱词,宾白亦为一人宾白。故宾白前不加角色提示而只用一字“云”。例如,《元刊杂剧三十种·陈抟高卧》第一折后部分【金盏儿】唱词前“云贫道出家儿不须酬谢二公保重者”(p.189)。到了明刊本里,由于众角色宾白补充完整,所以,宾白前均有角色提示。在《元曲选·陈抟高卧》中,这部分宾白变为“赵云请问先生高名大姓何处仙居今日之言他年倘或应口必须物色以共富贵不敢忘他正末云贫道陈抟隐居西华山中不求人间富贵无须酬谢但愿二公保重者。”(p.722)(三)明刊本“外云了”的补充元刊杂剧字面上不分折,但以角色上下场提示场次衔接变化,只是非常简略。正末以外角色的宾外仅以“外云了”提示,“外”具体指哪个角色,“云”了什么,在元刊本里,并不做明确说明和交代。而到了明刊本《元曲选》里,将“外云”就补充得非常完整了。在明刊本《陈抟高卧》里的第二折开头部分,“外扮使臣引卒子捧砌末上云小官党继恩是也乃太尉党进之子今奉官里诏书将着安车蒲轮币帛玄纁向西华山请那陈抟先生此系王命不可怠慢须索走一遭去看下正末上云贫道自从汴梁竹桥边算了那两个君臣之命归到山中醒时炼药醉时高眠倒大快活清闲也呵。”(p.723)该部分在《元刊杂剧三十种》里相应的内容简略许多,如“使上云了虚下末上云贫道从长安市上等了那两人君臣之命回归山中醒时炼药醉时高眠倒大清闲快活呵”(pp.193-194)。明刊本中还把“清闲快活”改为“快活清闲”,读起来似乎更上口。总之,所有元刊本的“外云了”都不言明内容,明刊本就把这部分补充完整。因此,元刊本无疑是正末或正末掌记本,明刊本则是完整的剧本,可读性更强,也更趋文雅,亦可供文人案头作文学读本使用。(四)元刊本的“外云了”明刊本里均被补充完整《元曲选》代表的明刊本杂剧中的宾白使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元刊本基础上形成,也就是在元刊本提示下补充。如“外云了”,“外云”的内容就是在前后的唱词中揣测得知,然后加以补充。如《元曲选·陈抟高卧》第二折里,“久闻先生有黄白住世之术不知仙教可否使夫亦得闻乎正末云神仙荒唐之事此非将军所宜问也”(p.724)。这些在《元刊杂剧三十种》里仅以“外云了”带过。像这样在《陈抟高卧》里大部分元刊本的“外云了”明刊本里均被补充完整。此为第一种情况。另一种情况是在元刊本里无提示,《元曲选》全凭刊者编者自己想象予以增加,要么是为了情节完整,要么是为了前后连贯增加可读性。加与不加并不影响读者对杂剧内容的理解,只是为了更易读、好读。如《元曲选·陈抟高卧》第二折里【牧羊关】唱词后【哭皇天】唱词前有“使臣云先生既如此说何不仕于朝廷为生民造福者”(p.725),这一部分对应在《元刊杂剧三十种》里,无宾白无提示,就属于第二种情况。宾白是戏曲中重要表达技巧,“千斤念白四两唱”的说法正说明了宾白在戏曲表演和戏曲文学中的重要位置。宾白经过唐宋时期各种表演艺术的完善,到了元杂剧就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宾白体制,并且影响了以后的明清传奇的宾白艺术。从《元刊杂剧三十种》可以了解元杂剧的基本面貌。语言方面,元刊本里的宾白较少修饰,文字质朴,通俗易懂。明刊本里的宾白明显经过了刊者大量的修饰,语言整齐华美,显示了较高的文学水平。在形式方面,元刊本省略较多,对于理解剧情有一定的影响。明刊本则依照故事发展的情节将其补充完整,使宾白在戏曲中的作用大大加强,从上面所举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明刊本中宾白对于刻画剧中人物性格、渲染戏剧气氛、增强故事的逻辑性,串联故事情节,展示角色之间的关系起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宾白最能体现《元曲选》的文学读本特点。三、《元曲选》“科”的内容更丰富动作提示即“科”。我们现在通常称元杂剧中的动作提示为“科介”。但“介”实际上是南戏中的动作提示词,在元杂剧发展的后期由于南戏与北杂剧的交流,杂剧中才出现了科介混用情况。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动作提示词只用“科”来表示,表示为“……科”或“做……科”。如《元刊杂剧三十种·陈抟高卧》第一折中有“做迎驾科”(p.191),第二折有“迎接使科”(p.194)。这样的动作提示在《元曲选》里则说明得更加详细,“做迎驾科”改为“入肆做迎驾科”(p.721),“迎接使科”改为“撞钟末醒接使臣科”(p.723),在《元曲选》里,“科”动作提示的内容显然更为丰富了。和宾白的文学可读性变化不同,“科介”的内容不断丰富是更倾向于对表演的要求的变化。这些丰富了的动作提示对演员表演有了更加具体明确的要求,也更契合剧情的发展,同时也显示了表演的规范化道路。这种以“科”标注出的动作,基本由主唱的正旦或是正末发出。因为《元刊杂剧三十种》是正角掌记本,对于剧本的情节和其他角色的宾白、动作说明尽量简单化。但当其他角色与正角进行对手戏的时候,为了使正角清楚表演内容的需要,也会以“……科”来表明其他角色的动作。如《元刊杂剧三十种·陈抟高卧》第四折里,就有小角色的科,“女色试探科”(p.206),但这种情况所见不多,相应部分在《元曲选》里增加了很多,如“色旦装醉戏末科云”(p.729)、“做睡色旦扯末科云”(p.730),同时穿插了多个角色的宾白、唱词和科。情节更加紧凑,内容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无论大小也显得更加鲜活饱满。《元曲选》这种增加的角色动作提示也显示了两个时期刊本的显著区别,这些小角色的科介多是引人发笑的,对于辅助刻画主要人物性格、增添演出的喜剧效果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点仅通过《陈抟高卧》还不能说得特别清楚,但元刊杂剧到明刊杂剧的科介规范化趋势也能从中可见一斑。四、流畅语言和注释(一)元刊本和其他明刊本在【元刊杂剧三十种·陈抟高卧】和【元曲选·陈抟高卧】中,曲牌数量完全相同,但曲牌名称稍有不同。元刊本里,有的曲牌就比较简略,而在明刊本里,有的曲牌更为详尽,不仅有曲牌名字,还标明曲调。比如,元刊本【陈抟高卧】的【点绛唇】在明刊本里标明【仙吕点绛唇】;元刊本【一枝花】在明刊本里为【南吕一枝花】;元刊本【梁州】,明刊本是【梁州第七】;元刊本【端正好】,明刊本为【正宫端正好】;元刊本为【新水令】,明刊本是【双调新水令】。有些元刊本故意写得简略,明刊本则补充完整,如元刊本【陈抟高卧】为【离亭煞】,明刊本则是【离亭宴带歇指煞】。此外,元明刊本中同一曲牌字不同时有发生。比如,元刊本的【衮秀球】明刊本为【滚绣球】;元刊本为【川卜棹】,明刊本里是【川拨棹】。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重复字的曲牌元刊本一般简写,明刊本不简写。比如,元刊本里【叨々令】,明刊本里是【叨叨令】;元刊本里是【三煞】【二】【一】,元刊本里是【三煞】【二煞】【煞尾】。总的看来,明刊本在曲牌整理上比元刊本更规范,需要标明宫调的就标明宫调,有别字的改别字,简写的重新补充完整。臧晋叔在整理校勘元曲时,在曲牌这样的细微处也颇费心思,仅从这一点来说,对元曲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二)明刊本《元刊本》的“不在第一,这在另两段”的“两发展”《元曲选》里的唱词绝大部分和《元刊杂剧三十种》里的唱词是吻合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臧晋叔还是做了一些修改。第一种情况是唱词略作修改,主要是为了更通顺上口或者是更文雅精致。比如《陈抟高卧》的第一折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有:“【混江龙】俺今日开坛讲命,断文明百鬼神惊。传圣人清高道业,算君子暗昧前程。我这袍袖拂开八卦图,掌中躔度一天星。怕有辨荣枯,问凶吉,冠婚宅葬,求财干仕。若有买卦的闻人敬,全凭圣凭典,不顺人情。”(p.189)在《元曲选》中则是“【混江龙】开坛讲命,六爻搜尽鬼神驚。傅圣人清高道业,指君子暗昧前程。袍袖拂开八卦图,掌中躔度一天星。也不论冠婚宅葬,也不论出入经营,但有那辨荣枯问吉凶,买卦的心尊敬,我也则全凭圣典,不顺人情。”(p.720)同样的唱词在《元曲选》里经过修改之后更文雅。再比如,同一折里的【天下乐】,元明刊本的唱词也有不同。在元刊本里是“【天下乐】凭着八字从头断您一生,叮咛,不交差半星。论旺气相死囚凭五行。虽然是子丑寅卯,甲乙丙丁,也堪交高士听。”(p.190)明刊本里是“【天下乐】憑着八字从头断一生,叮咛、不教差半星。论旺气相死囚凭五行。似这般暗夺鬼神机,豫知天地情,堪教高士听。”(p.721)再如第二折里的【黄钟煞】,在《元刊杂剧三十种》里是“【带黄锺煞】也不索雕轮缓缓的登程进,也不索骏马驱驱的践路尘。虽然圣旨紧,请将军勿心困。尽交山列着屏,草展裀,鹤看家,云锁了门,子消得顺天风驾一片白云,较他那宣使乘的紫藤兜轿稳。”(p.196)在《元曲选》里则是“【黄钟煞】也不索雕轮冉冉登程进,也不索骏马骎骎践路尘。既然是圣旨紧,请将军勿心困。尽教山列着屏,草展着茵,鹤看着家,云锁着门。只消的顺天风驾一片白云,煞强似你那宣使乘的紫藤兜轿稳。(同下)”(p.725)这样的修改在唱词部分占绝大多数,字数相差不多,内容也没有变化,明刊本的修改基本上都是在元刊本基础上进行,偶尔加一字,偶尔减一字,或者是把特别通俗的换一种文雅的说法,总之,大意不变。第二种情况是对唱词进行深层次加工,几乎颠覆原来的唱词,重新进行创造,类似情况不多见,在《陈抟高卧》中也发现几处。如《元刊杂剧三十种·陈抟高卧》第二折里第三段【牧羊关】唱词:“也不是九转火里烧丹药,三足鼎里炼水银。若会的参同契便是真人。教虽没千言,道不离一身。你寸心休劳苦,四体省慇勤。散诞是长生法,清闲真道本。”(p.195)到了《元曲选》里,该段唱词变为“则你这一身拜将悬金印,万里封侯守玉门;现如今际明良千载风云,怎学的河上仙翁、关门令尹可不道朝中随圣主,却甚的林下访闲人。既受了雨露九天恩,怎还想云霞三市隐”(pp.724-725)类似情况不止一处。再如,第四折里【水仙子】唱段的唱词也是全部改换一新,在《元刊杂剧三十种》里是“一灵暂到华山庄,袖拂白云出汴梁。不争你拽金环呀地把门关上,闷煞人也瞎大王。扭得身化一道金光,索甚你围来围去疾,迷羞摩娑慌,分付取臭肉皮囊。”(p.207)《元曲选》中此段唱词是:“我恰才神游八表放金光,礼拜三清朝玉皇。不争你拽双环呀的门关上,缠杀我也瞎大王,惊的那下三山鹤梦翱翔。俺只待丹鼎内降龙虎,谁教咱锦巢边宿凤凰,枉羞杀金殿鸳鸯。”(p.731)显然已经不是在原来基础上的改编,校勘者在不影响上下文衔接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创造,使唱词更加朗朗上口,通顺易读,尤其是对于喜欢阅读的人来说,可谓满口生香。元刊杂剧里的唱词如同生活口语,通俗生动,更接近戏曲的“本色”特点。对比一下元明时期的唱词,可见元刊杂剧的唱词更接近演出原貌。但是,在元杂剧的流传发展过程中,像《元曲选》编者这样精心校勘,并且还努力进行新的创造的人对元杂剧作出了杰出贡献。虽然有些改动可能影响还原元杂剧演出的原貌,但这毕竟证明明人对元杂剧的热爱不减元朝时期的盛况。唱词的这种变化也体现了元刊杂剧的诗化向明刊杂剧的戏曲化发展。比如,《元刊杂剧三十种·陈抟高卧》第二折里的【梁州第七】唱段“从遇着那买卦的潜龙帝主,饶却算命的开国功臣,便即时拂袖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