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理论模式概述(课件)_第1页
决策理论模式概述(课件)_第2页
决策理论模式概述(课件)_第3页
决策理论模式概述(课件)_第4页
决策理论模式概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决策理论模式第三讲决策理论模式决策理论是现代西方管理理论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吸收了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运筹学和计算机程序等学科内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它的影响很大,已成为一个颇有影响的管理理论学派,这标志着现代决策理论已成为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西方的决策理论中,存在着多种理论模式,这些理论模式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类决策行为规律性的理论概括,虽然每一种理论模式都不是完美的,都存在着片面性,但它们都有其合理之处。研究这些不同理论模式,对于我们探讨行政决策的规律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决策理论是现代西方管理理论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是在第二次世界决策理论与模式概述现代决策理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H·A·西蒙和斯坦福大学的J·G·马奇等人倡导并发展起来的,他们为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提出了与传统决策理论有根本性差别的新见解。决策理论与模式概述现代决策理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由美国一、现代决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赫伯特·西蒙(英语:HerbertAlexanderSimon,1916年6月15日-2001年2月9日),汉名为司马贺,美国著名学者,计算机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领域涉及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公共行政、经济学、管理学和科学哲学等多个方向。其倡导的决策理论,是以社会系统理论为基础,吸收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的内容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赫伯特·西蒙为1975年图灵奖得主,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一、现代决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赫伯特·西蒙(英语:Herber赫伯特·西蒙西蒙的博学足以让世人折服,他获得过9个博士头衔:1943年的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1963年凯斯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1963年耶鲁大学科学博士学位、1963年法学博士学位、1968年瑞典伦德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70年麦吉尔大学法学博士、1973年鹿特丹伊拉斯莫斯大学经济学博士、1978年米之根大学法学博士、1979年匹茨堡大学法学博士。瑞典皇家科学院总结性地指出:“就经济学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西蒙首先是一名经济学家,他的名字主要是与经济组织中的结构和决策这一相当新的经济研究领域联系在一起的。”赫伯特·西蒙西蒙的博学足以让世人折服,他获得过9个博士头衔:西蒙在管理学上的第一个贡献是提出了管理的决策职能西蒙之前,法约尔最早对管理的职能作了理论化的划分。此时,决策被包含在计划职能之中,其后的管理学者对此也没有提出疑问,只是到了本世纪四十年代,西蒙提出了决策为管理的首要职能这一论点之后,决策才为管理学家们所重视。西蒙对管理学的第二个贡献是建立了系统的决策理论。并提出了人有限度理性行为的命题和“令人满意的决策”的准则。西蒙认为,完全理性的经济人模式有两个缺陷,其一,人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人们很难对每个措施将要产生的结果具有完全的了解和正确的预测,相反,人们常常要在缺乏完全了解的情况下,一定程度地根据主观判断进行决策。其二,决策过程中不可能将每一个方案都列出来,一是人们的能力有限,二是决策过程的成本限制,人们所作的决策不是寻找一切方案中最好的,而是寻找已知方案中可满足要求的。

西蒙在管理学上的第一个贡献是提出了管理的决策职能西蒙之前,法主要观点有限理性:人的理性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即人是有限理性的,因为在高度不确定和极其复杂的现实决策环境中,人的知识、想象力和计算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在风险型决策中,与经济利益相比,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决策者往往厌恶风险,倾向于接受风险较小的方案,尽管风险较大的方案可能带来较为可观的收益

主要观点有限理性:人的理性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即人是主要观点满意原则:在有限理性的假设下,决策者如何决策?决策者往往只求满意的结果,而不愿费力寻求最佳方案。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决策者不注意发挥自己和别人继续进行研究的积极性,满足于在现有的可行方案中选择;决策者本身缺乏有关能力,有时,出于个人某些考虑而做出自己的选择;评估所有的方案并选择其中最佳方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可能得不偿失等。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因而决策追求的是一满意的决策,而不是最大化的决策,即是一个解决方案“足够好”的决策——这也是决策的原则。主要观点满意原则:在有限理性的假设下,决策者如何决策?决策者二、现代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管理决策论——管理就是决策,制定计划是决策,选定方案也是决策

决策过程论——决策是一个过程(包括搜集情报阶段,又称参谋活动阶段;拟订计划阶段,又称设计活动阶段;选定计划阶段,又称选择活动阶段)决策准则论——现代决策论的核心,是所谓“令人满意准则”

决策技术论——即对各种各样决策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法。发展相应的决策技术

二、现代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管理决策论——管理就是决策,制定三、现代决策模式的分类1.两分法——理性综合模式与渐进模式2.三分法——增加混合扫描模式3.七分法——增加经济合理模式、顺序决策模式、超理性模式、剧烈改变模式和不作为模式三、现代决策模式的分类1.两分法——理性综合模式与渐进模式理性决策模式有限理性决策模式渐进决策模式其他决策模式行政决策模式的选择决策理论模式理性决策模式决策理论模式一、理性决策模式决策模式含义理性决策模式及其局限性一、理性决策模式决策模式含义1.决策模式含义决策理论模式或模型是对人类决策行为模式的理论概括,是决策理论家们通过对各种类型的决策活动加以分析研究,抽象出决策活动的某些主要的、共同的构架。关于人类行为模式的研究,是随着行为科学的出现开始的。在英美的现代社会科学文献中,经常会出现“行为模式”一词,决策模式可称为决策行为模式,是人类行为模式之一。在西方管理学家看来,行为模式是人类有规律的或反复出现的人类活动形式1.决策模式含义决策理论模式或模型是对人类决策行为模式的理论由于决策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因而决策活动不可能是一个单一的模式,而应该是多种模式的共存,并且互相补充。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在某一时期或对于某一特定类型的决策来说,总有一种基本的模式。探讨选择行政决策模式的基本原则,把握行政决策的主导模式,对于行政组织正确地制定各项决策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由于决策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因而决策活动不可能是一个单一的模式2.理性决策模式及其局限性理性决策模式,通常也被称之为科学决策模式。就其思想渊源而言,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理论。因为这种理论已经提出了有关人类行为决策的一个绝对标准,即人们在决策时所遵循的是最大化原则,这就是谋求最大效益,在经济领域则是求得最大利润;在抉择方案时进行最优化选择,即从诸多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在这一理论原则的指导下,随着现代管理技术的发展和决策分析手段的现代化,人们迫切地希望使决策成为完全理性的和十分科学的事情,因而逐渐地在西方世界形成了一整套理性决策模式的理论和学说。2.理性决策模式及其局限性理性决策模式,通常也被称之为科学决理性决策模式主要由以下六个要点构成,或者说,它把决策过程分为以下六个步骤,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决策程序理论(1)发现问题。决策者之所以要进行决策,首先是因为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面对一个存在的问题,需要对这个问题加以解决(2)提出目标。理性决策模式理论假设作为决策主体的人是完全理性的,他根据自己的目的或价值观,针对已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目标,并将这些目标进行排列或组合(3)设计方案。决策者将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全部一一列举出来,以供备用理性决策模式主要由以下六个要点构成,或者说,它把决策过程分为(4)预测后果。决策者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对每一决策方案进行评估,预测执行该方案后所要达到的结果及其可能带来的新问题(5)分析比较。决策者将各个方案进行一一对比,在比较的基础上排列出先后顺序(6)选择最优方案。决策者在对各个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后,选取其中一个预期效果与目标最为一致的方案作为决策的最佳方案在上述六个步骤中,作为决策者的人始终是理性的,每一步活动都是理性的活动,不存在任何非理性的成分,整个决策过程都是理性化的(4)预测后果。决策者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对每一决策方案进行优点从理想的角度而言,这一模式确实是一个非常科学化的模式。但是,决策活动是一项非常现实的活动,它受到很多现实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实际的决策活动中,人们很难严格地遵从这一模式,因为它在应用中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能够得到所需要的全部详细决策信息能够了解所有人的社会价值偏好及其所占的相对比重能够寻找到所有的决策方案能够准确地预测和正确地估计每一方案所产生的全部后果能够选择最经济有效的决策方案优点从理想的角度而言,这一模式确实是一个非常科学化的模式。但局限性第一,理性行为模式在具备严格条件的有限范围内可以获得有效结果,例如,条件和事实都已十分清楚的有些简单决策,技术性较强而所含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很少的决策,以及作为一个复杂决策组成部分的某些单纯性决策等,均可用理性行为模式来作决策。另外,对于较为复杂的决策问题,可以暂时抛开一些次要因素,对已经较为清楚的最主要因素,按理性方法作出初步分析结果,以供最后决策参考,也不失为一种可行办法局限性第一,理性行为模式在具备严格条件的有限范围内可以获得有局限性第二,决策的理性方法本身也会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得到发展,因而决策的理性行为模式的适应范围也将逐渐扩大,例如,现代决策方法学中不断开发出来的把非量化因素加以量化的方法以及处理模糊信息的方法,就使理性方法的适用范围扩大了不少第三,认识到理性行为模式不是万能的模式,也不是任何条件下都可适用的最佳模式,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借助于其他行为模式局限性第二,决策的理性方法本身也会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得二、有限理性决策模式决策的准则决策的程序决策过程中的冲突及其解决方式西蒙对现代决策理论的贡献二、有限理性决策模式决策的准则1.决策的准则西蒙认为,理性决策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绝对的决策准则,它所遵循的是一种最大化原则,它所要求的是进行最优的选择。他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对这一准则进行了重大修正,提出了他的相对性准则,这就是著名的满意决策准则。这一准则认为,决策过程中不存在最优决策,而只有满意决策。所以他的理论又被称为满意决策模式理论

1.决策的准则西蒙认为,理性决策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绝对的决策西蒙认为,人们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头脑糊涂,不知道有更优的方案存在,而是因为客观世界的极端复杂性,人们无法去找最优解,而只好转而满足于“足够好”的解什么样才算“满意”,则既取决于决策者的目标与价值观,又取决于他的渴望水平,即他试图达到的标准,也是他给自己订立的何时“停止寻找而可以作出决断”的标准。而且这个渴望水平又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它是随决策任务与环境而变的,一般说来,当决策任务比较简单时,他的渴望水平就订得较高;而当他感到决策任务较为复杂时,他的渴望水平就订得比较低西蒙认为,人们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头脑糊涂,不知道有更优二是渴望水平在决策过程中不仅会从较为笼统含糊向较为明确转变,而且会有增高或降低的变化。在决策过程开始时,决策者往往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一目了然的理想化目标,往往只有一个使其采取行动的较为笼统的渴望水平。然后决策者开始识别有限数目的、看来可行的备择方案,然后用一些方法对这些方案的后果价值作出主观评价,并同渴望水平进行比较。如果比较结果认为方案的后果价值达到或超过渴望水平,决策者可能就会停止搜索新的方案而以已找到的解决办法为满足,从而可以作出决策;也可能他会适当提高他的渴望水平,以缩小备择方案范围,从同是满意的诸方案中寻找更加满意的方案。如果比较结果发现方案后果的价值均低于渴望水平,那么他或是决定扩大方案的搜索范围,或是降低渴望水平二是渴望水平在决策过程中不仅会从较为笼统含糊向较为明确转变,2

.决策的程序按照西蒙的理解,决策就不仅仅是最后时刻的事情,它应该包括整个决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四个主要阶段,即找出制定决策的理由;找到可能的决策方案;在诸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对已进行的抉择进行评价。他把第一阶段称之为“情报活动”;第二阶段称之为“设计活动”;第三阶段称之为“抉择活动”;第四阶段称之为“审查活动”,有时也把这一阶段称之为执行决策任务的阶段。虽然这四个阶段缺一不可,但是,对于一个好的管理者来说,这四个阶段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其中,前两个阶段是关键性的2.决策的程序按照西蒙的理解,决策就不仅仅是最后时刻的事情以上四个阶段的划分,只是就一般意义上而言的。西蒙认为,在实际的决策活动中,诸阶段常常是互相交织的。一般说来,“情报活动”先于“设计活动”,“设计活动”又先于“抉择活动”。然而阶段循环所提示的序列要复杂得多,制定某一特定决策的每个阶段,其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决策制定过程。例如设计阶段可能需要新的情报活动,而任何阶段中的问题又会产生出若干次要问题,这些次要问题又有各自的情报、设计和抉择的各个阶段。在西蒙看来,这“也就是大圈套小圈,小圈之中还有圈”。以上四个阶段的划分,只是就一般意义上而言的。西蒙认为,在实际3.决策过程中的冲突及其解决方式

所谓冲突,就是指决策的标准机制发生故障,以致个人或群体在选择行动方案方面,遭到了挫折。西蒙认为,决策过程的冲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就管理工作来说,主要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因而有必要进行联合决策,没有这些联合决策,就必然会给决策过程带来冲突第二,个人对实际的了解的不同,也是产生冲突的一个原因。西蒙认为,由于各个人员认识上的差别,必然给决策过程带来冲突。认识的差别程度影响冲突的程度第三,组织成员目标的不同,是引起组织冲突的另一个原因。管理者往往通过与员工订立雇佣合同,来暗示员工要执行组织目标,通过实行奖励制度,来克服由于个人目标的不同带来的问题3.决策过程中的冲突及其解决方式所谓冲突,就是指决策的标冲突阻碍了决策过程的顺利进行。为克服这些冲突,西蒙提出了以下四种实际应用于解决冲突的方式第一,解决问题方式。解决问题就是确定一个满足共同准则的解决办法,它强调整理信息,增强寻找活动,重视诱发新的替代办法第二,劝说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假定个人目标是不同的。但个人的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经过劝说来改变个人的目标,使其和组织内的目标相一致第三,协议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对目标的意见分歧被认为是不可改变的,寻找的是没有劝说性的协议冲突阻碍了决策过程的顺利进行。为克服这些冲突,西蒙提出了以下第四,权术方式,西蒙指出,权术和协议的性质一样,都是群体间利益的冲突。权力小的群体不应把它自己和权力大的群体的关系,限制在双边的关系范围内,而是把这种关系扩大,让潜在的盟友作为一方参加进来西蒙的结论是:当组织冲突愈是代表个人冲突,即由于个人不能做出决定所引起的冲突,则采用头两种方式加以解决;反之,如果组织冲突是代表群体间的利益冲突,愈多地采用后两种方式加以解决第四,权术方式,西蒙指出,权术和协议的性质一样,都是群体间利4.西蒙对决策理论的贡献

瑞典皇家学院在授予西蒙经济学奖时,对西蒙的决策理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指出西蒙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他的思想大部分是现代企业经济学和管理研究的基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西蒙等人的决策理论在现代管理理论中的重要性。西蒙对决策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西蒙对决策理论的贡献瑞典皇家学院在授予西蒙经济学奖时把管理中的决策这一重要环节突出出来,并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决策理论,开创了管理理论发展的新时代西蒙一改过去对管理进行静态研究的研究方法,提出要对决策过程做动态的考察,这是管理理论研究方法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西蒙指出用“满意准则”代替“最优准则”,强调实用性,从而使决策理论与决策实践更加接近把管理中的决策这一重要环节突出出来,并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决策理三、渐进决策模式渐进决策模式是美国的著名的政策科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来的。林德布洛姆于1917年3月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45年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先后任过耶鲁大学政治学系主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美国比较经济制度学会主席等职,是美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渐进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所提出的渐进决策模式,在美国的政治学界和行政管理学界颇具影响三、渐进决策模式渐进决策模式是美国的著名的政策科学家林德布洛两大类决策方法渐进决策的特点渐进决策的基本原则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两大类决策方法1.两大类决策方法林德布洛姆认为,决策方法从大的方面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根本方法”,或称“完整的理性方法”;另一是“分枝方法”,或称“连续的有限比较法”根本方法就是按优化方略指导的理性方法,它要求目标清晰、评价明确以及观察问题的高度全面性,而且只要有可能,就尽量使价值定量化以供数学分析。根本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仅仅是解决较小规模问题的适用技术,因为这些问题所要考虑的变量数目较少,而且牵涉到的价值问题也十分有限。但是,一旦接触到像公共政策这类高度复杂的问题,根本方法就无法应用了,此时就得靠分枝方法1.两大类决策方法林德布洛姆认为,决策方法从大的方面看可以分1.两大类决策方法分枝方法只要求决策者根据其过去经验,每次只对现行政策作小的修改,但决策过程要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以达到积小变成大变的目的,这种方法把目标选择与行动选择交错在一起,把决策制定与决策执行揉在一起,形成一个类似于学习系统的连续发展过程1.两大类决策方法分枝方法只要求决策者根据其过去经验,每次只2.渐进决策的特点(1)渐进决策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前进的过程。传统的理性决策理论认为,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必须首先确定明确的目标,然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只有在选择了最优方案之后才能进入实际行动阶段。林德布洛姆认为,理性决策理论所描述的这种决策程序与人们实际所进行的决策过程是不相符的。事实上,人们的决策活动是在边行动、边探索的过程中进行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不是在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案之后才去行动的,相反,人们在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时便开始行动,通过“走一步,看一步”逐渐明确行动的目标和形成或完善行动的方案

2.渐进决策的特点(1)渐进决策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前2.渐进决策的特点(2)渐进决策过程中的理性分析只对决策方案进行边际分析。在林德布洛姆看来,在决策过程中常常要对决策方案做必要的理性分析,但这种分析并不意味着对所有决策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而只是对少量备用方案进行边际分析。所谓边际分析意即对新方案与原有方案相比的不同部分进行分析。这样,就使理性分析大为简化,从而也就大量地节约了分析的时间和成本,使分析变得更为实2.渐进决策的特点(2)渐进决策过程中的理性分析只对决策方2.渐进决策的特点(3)在渐进决策过程中,理性分析与党派分析是结合在一起的。林德布洛姆认为,直接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并不是完全按照理性分析的结果来进行决策的,相反,在很大意义上他们会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利益集团领袖们往往通过说服来影响直接决策者,帮助直接决策者分析他本人的态度和价值观在政策上的含义,还尝试其他种类的分析——甚至试图根本改变直接决策者的世界观、政治哲学、最稳定的原则,或偏见,等等,这就是林德布洛姆所说的党派分析。在实际的决策过程中,利益集团总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党派分析与理性分析一样重要2.渐进决策的特点(3)在渐进决策过程中,理性分析与党派分2.渐进决策的特点(4)渐进决策过程是一个利益冲突和价值分配的政治过程。林德布洛姆认为,由于在决策过程中利益集团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又是相互冲突的,因此,决策过程也就成了一个利益集团围绕着利益的争夺而相互冲突和斗争的政治过程,政府的决策实际上是对社会价值的一种权威性分配。如果一个利益集团在社会中乃至在决策过程中占有更多的优势,那么它在这种价值分配中则占有更多的份额,反之,则占有更少的份额2.渐进决策的特点(4)渐进决策过程是一个利益冲突和价值分3.渐进决策的基本原则

林德布洛姆认为,渐进决策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按部就班的原则。在林德布洛姆看来,决策过程只是决策者基于过去的经验,对现行决策稍加修改的过程而已。在其代表作之一的《决策过程》一书中他指出:“按部就班,修修补补的渐进主义者或安于现状者或许不像个英雄人物,但他却是个正在同他清醒地认识到对他来说是硕大无朋的宇宙进行勇敢的角逐的足智多谋的问题解决者。”在他看来,渐进决策似乎是按部就班、修修补补、安于现状而没有大的作为,但实际上是一种勇敢和足智多谋的表现

3.渐进决策的基本原则林德布洛姆认为,渐进决策必须遵循以下3.渐进决策的基本原则(2)积小变为大变的原则。渐进决策模式论者认为,决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看上去似乎行动缓慢,但积小变为大变,其实际速度要大于一次大的变革。也就是说;渐进决策并不是要求不变革现实,而是要求这种变革要从现状出发,通过一点一点地变,逐渐地实现根本变革的(3)稳中求变的原则。为什么决策过程需要按部就班和积小变为大变呢?其原因就在于要保证决策过程的稳定性,防止决策过程的大起大落。林德布洛姆认为,政策上大起大落的变化是不可取的,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它会危及社会的稳定,对社会起破坏作用,最后不但达不到决策的目的,而且与决策原有的目的背道而驰。因此,在决策过程中,必须遵循稳中求变的原则,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在决策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小变而达到大变3.渐进决策的基本原则(2)积小变为大变的原则。渐进决策模4.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

林德布洛姆指出,在决策过程中推行渐进模式,或者说,渐进决策模式的提出,并不是主观臆造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客观原因的。他认为,决策——政策的制定——必然地要受到政治、技术和现行计划的制约,而正是这三者决定着决策必然地成为一个渐进的过程4.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林德布洛姆指出,在决策过程中推行渐进首先,决策的渐进性是由政治的一致性决定的。在美国,政治上所推行的是一种多党制,决策必然地受列多党派的影响,是各党派折中调和的产物,或者说决策主体是“多元的”。然而,各政党和政治领袖对基本决策的看法是一致的,因此,政治总是朝着一个统一的目标逐渐前进。各政党之间虽然也有矛盾和斗争,但由于其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因而其政治利益也是一致的。一般说来,不会因为政党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而导致政治的剧烈变化。因此,林林德布洛姆断言,西方国家所推行的实质上是一种渐进的政治。各政党在竞选时,它们每次仅对政策提出渐进的修改;一个政党自身的政策也是渐进地改变的。与其相一致,政府的决策过程必然地是一个渐进的决策过程首先,决策的渐进性是由政治的一致性决定的。在美国,政治上所推其次,决策的渐进性也是由技术上的困难造成的。任何一项决策的做出,必然地与时间、信息等因素相关,而决策的正确程度如何,直接受决策者对决策方案及其后果的了解程度的影响。决策者对决策方案及其后果了解越深入,决策正确的可能性就越大。然而,决策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智慧或其他手段了解所有的决策方案,洞悉每一项决策方案的后果。或者说,决策者要对决策的所有方案及其后果做出深入的了解,这在技术上是无法做到的。因此,决策者不能等到对决策的每一方案及其后果都了解后再做决策,而必须在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就做决策,然后边执行边修正。这就是所谓的决策过程中的“修修补补”其次,决策的渐进性也是由技术上的困难造成的。任何一项决策的做最后,决策的渐进性是由现行计划的连续性所决定的。任何一项新的决策,都不得不考虑原有决策的影响,因为原来决策已造成一个既成事实——这就是现行计划。现行计划可能已经投下了巨大的资本和精力;这就部分地排斥了巨变,否则会带来一系列组织结构、心理倾向、行为习惯的振荡和财政困难。因此,为了保证现行计划的连续性,决策过程也只能是渐进的最后,决策的渐进性是由现行计划的连续性所决定的。任何一项新的综上所述,无论从认识论的角度还是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它都具有合理性的一面:从认识论上说,渐进决策的特点在于以历史和现实的态度将决策的运行看成是一个前后衔接的不间断的过程,这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按照这一理论,不论是哪种新的决策,只能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续下来的条件下进行。这些条件包括历史和现实的特点,决策主体自身的条件和整个社会的、组织的政治经济状况和心理结构。在方法上,渐进决策模式论注重事物变化的量的积累,以量变导致质变,这与辩证法的精神也是一致的。它强调在改变现状时必须维持社会和组织的稳定,因而主张不间断地修正,逐步地对政策加以修改并最终改变政策,而不是引起动荡的变革综上所述,无论从认识论的角度还是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它都具有合因此,从行政决策的角度看,渐进决策模式不失为一种在某种条件下有用的思想和方式,是一种常用的决策方略。政策上的大起大落是不可取的,而用一点一点地啃来代替一口吞下,积小变为大变,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进展很慢,但由于它减少动荡,避免大回头,其总的进展速度可能还快于一次性的大变革。尽管每次小改似乎都只是修修补补,没有赫赫壮举,没有被人渲染的“政绩”,但最终却会使社会获得巨大进步因此,从行政决策的角度看,渐进决策模式不失为一种在某种条件下局限性第一,保守性。一般说来,这种决策模式比较适宜于安稳和变动不大的环境,以及从总体上说是比较好的现行政策。但一旦社会条件和环境发生巨变,一旦表明对以往的政策需要加以彻底改变时,渐进决策模式论者所主张的修正和缓行就起不到什么作用,有时会对社会的变革起阻碍作用第二,片面性。渐进决策模式不应当作为一种惟一的、排斥其他模式的决策模式。忽视渐进决策模式运用的限制条件,把它夸大为普遍适用的模式,这就使林德布洛姆陷入了片面性的错误局限性第一,保守性。一般说来,这种决策模式比较适宜于安稳和变四、系统科学理论模式1.系统的特征2.系统论3.系统分析法四、系统科学理论模式1.系统的特征1.系统及其特征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人们从各种角度上研究系统,对系统下的定义不下几十种。如说“系统是诸元素及其顺常行为的给定集合”,“系统是有组织的和被组织化的全体”,“系统是有联系的物质和过程的集合”,“系统是许多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的东西”,等等。一般系统论则试图给一个能描示各种系统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统定义,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1.系统及其特征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特征(1)集合性(2)相关性(3)层次性(4)整体性(5)目的性(6)环境适应性特征(1)集合性2.系统论系统论,是一门研究现实系统或可能系统的一般规律和性质的理论。[1]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2.系统论系统论,是一门研究现实系统或可能系统的一般规律和性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的。他在1932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1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但是他的论文《关于一般系统论》,到1945年才公开发表,他的理论到1948年在美国再次讲授“一般系统论”时,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把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会失去要素的作用。正象人手在人体中它是劳动的器官,一旦把手从人体中砍下来,那时它不再是劳动的器官了一样。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三、系统分析法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一粒种子、一群蜜蜂、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学会团体、……都是系统,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三、系统分析法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系统分析是咨询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我们可以把一个复杂的咨询项目看成为系统工程,通过系统目标分析、系统要素分析、系统环境分析、系统资源分析和系统管理分析,可以准确地诊断问题,深刻地揭示问题起因,有效地提出解决方案和满足客户的需求。系统分析是咨询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我们可以把一个复杂的咨询项其他决策模式平衡决策模式随遇决策模式权变决策模式其他决策模式平衡决策模式1.平衡决策模式许多领导者和管理者通过大量的决策实践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求得平衡。因为决策所面临的大多是多元化的局面,目标是多元的,价值标准是多元的,影响决策成果的因素是多元的,决策问题涉及的利害承受者是多元的等等。结果导致最优化方案所需的绝对择优标准无法存在。对于这些多元的局面,求得各元之间平衡与协调,使各元都有顾及,就成为决策必须满足的要求。这里需要平衡与协调的东西很多,不同目标需要平衡,不同价值需要平衡,决策所得与决策代价需要平衡,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需要平衡,收益与风险及副作用需要平衡,方案的合理性与时效性及可接受性需要平衡,不同集团人群或不同局部的利益需要平衡,等等,几乎无处不需要平衡。难怪英国学者穆尔说:决策就像走钢丝,关键是平衡1.平衡决策模式许多领导者和管理者通过大量的决策实践都明白这人们把决策中追求多元间的平衡放在重要地位的指导方针称为平衡决策方式,亦称折衷妥协决策方式。虽然这种方式到处可见,但它也不是可以无原则地乱用。平衡方式的采用必须符合决策的边界条件(即目标与起码要求)。平衡或折衷有两种,一是正当的,另一是错误的。凡是在基本原则指导下,符合决策边界条件的,属于正当的平衡或折衷,否则就是错误的,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德鲁克对此有很生动的说明。他说,所谓“折衷”,实际上有两种。第一种“折衷”,即俗话所谓“半片面包总比没有面包好”,因此把一片面包劈为两半分给两个人是正当的“折衷”。另一种“折衷”,则可用古代所罗门王审判两位妇人争夺婴儿的故事中所说的:“婴儿劈成两半,一人一半,不如保全婴儿性命,将婴儿送给对方好”。第一种‘‘折衷”,仍能符合边界条件,因为面包本是供充饥的,,半片面包仍是面包,仍可充饥。但第二种“折衷”却完全不合边界条件了,因为婴儿是一条生命,半个婴儿就没有生命可言,只是半个尸体了人们把决策中追求多元间的平衡放在重要地位的指导方针称为平衡决2.随遇决策模式这是一种最低要求的决策方式,其基本思想是“碰上什么只要合适即可”。它没有严格的要求,只有一个比较笼统的总目标,只要碰上一个可以实现目标而又可行的方案,甚至是否可行也未准确知道但没有证据可确认其不可行的方案,都可以接受。这种方式主要出现于如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决策目标本来就不高,而环境的不确定性又很大。例如一个没有专门技能的乡下人到城里找工作。他的要求只不过感到城里的收入比农村高,什么工作都不挑。实际上,他也说不清城里的哪些工作更适合于他和哪些工作容易找。因此,只要碰上一个愿意雇佣他而待遇不太低(比乡下好),他就会应雇2.随遇决策模式这是一种最低要求的决策方式,其基本思想是“碰笫二种情况是这项决策只不过是某个决策者所面对的诸多决策中比较次要的决策,所以他只要求有个解决办法即可,本来就没有打算一定要解决得多么好第三神情况是碰到一个相当困难解决的问题,能够解决就是最大的愿望,头脑里根本没有奢求能找到多种解决办法并从比较中寻找最好的办法。这就像学生在考试中遇到一道数学难题一样,他的最大目的就是“解出来”;也像一个迷路人一样,他的最大目的就是找到一条出路。他们都像是在茫茫困境中探索,只要遇到一条出路即可笫二种情况是这项决策只不过是某个决策者所面对的诸多决策中比较3.权变决策模式决策方式很多,但没有一个决策方式能理想化地适用于任何决策情况。这是因为每种决策方式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也都有其局限性。可见,任何一种决策方式都并非灵丹妙药,只能视条件选用。视条件选用就是权变观点,这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管理界极其被重视的观点,不过权变观点比“视条件而定”这个原则更具体一些,它要求明确认识管理方法的选用受哪些条件的影晌。从决策方式的选用来看,决策任务的复杂性、决策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决策信息的完备性这三者是影响选择的最主要因素。至于这些因素对决策方式的具体影响如何?什么具体情况就应该采用哪种决策方式或哪些方式的结合?还需要决策者凭其丰富的经验,随机应变地为其特定的决策任务和特定的决策环境选定一个最适宜的决策方式,或某些方式的最合适组合3.权变决策模式决策方式很多,但没有一个决策方式能理想化地适行政决策模式的选择选择行政决策模式的基本原则

行政决策的基本模式行政决策模式的选择选择行政决策模式的基本原则1.选择行政决策模式的基本原则决策内容与决策模式相统一的原则

这就是说在行政决策过程中,首先必须把握决策内容;针对什么样的决策内容而采用与其相一致的决策模式。为了选择有效的决策模式,决策者对于决策内容应进行反复分析,根据决策问题的内容、特点、性质、是否可数量化等多方面的因素来确定适当的决策模式

1.选择行政决策模式的基本原则决策内容与决策模式相统一的原则主导决策模式的原则

这就是说,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对于某一项具体的决策,必须选择一个决策模式作为其基本决策模式。或者说,这种决策模式在该项决策中起着主导作用。如何确定一个决策的主导决策模式,这当然必须要求遵循决策模式选择的第一个原则,即决策内容与决策模式相统一的原财。一项决策的基本模式或主导模式是由该项决策的内容所决定的主导决策模式的原则决策模式互补原则

对于一项具体的政策,必须有一个主导的或基本的决策模式,但这并不排除其他决策模式的渗透。决策模式互补原则告诉我们:决策者的决策思维必须是多角度的、全方位的;切忌简单化

决策模式互补原则2.行政决策的基本模式所谓行政决策的基本模式,就是指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决策模式,也可以称之为行政决策的主导模式。无论从行政决策的内容特点、所处的客观环境,还是从行政决策的实际过程看,行政决策绝大多数属于渐进决策。因而我们可以把渐进决策模式看成是行政决策的基本模式2.行政决策的基本模式所谓行政决策的基本模式,就是指在行政决从行政决策的内容特点看,行政决策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宏观性。它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对于如此复杂的内容进行决策,希望一次到位或一蹴而就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在行政决策的实践中,往往在开始时很难一次性地确定清晰的目标,也很难一次性地制定出整体方案,而必须采用探索的方式,通过走一步,看一步这种走小步的方式来实现整个决策方案从行政决策的内容特点看,行政决策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宏观性。它从行政决策的环境看,行政管理的环境是十分复杂的。政府每制定一项决策,不但受到本组织内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政府组织外的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一项决策应该达到或能够达到什么目标,也很难在决策开始时就能清晰地制定出来。只好沿着一个大致的方向进行探索,采取边走边瞧,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从行政决策的环境看,行政管理的环境是十分复杂的。政府每制定一从行政决策者的能力与决策对象的关系看,决策者的决策能力相对于决策对象来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行政的决策者不可能一开始就认定决策的确切目标,不可能精确地预见到决策每一步骤的后果,并由此预先设计出下一步骤。就是说,不能在决策的开始时就制定出完整的总体方案,而只能采取“走小步”,“走一步,看一步”的渐进方式从行政决策者的能力与决策对象的关系看,决策者的决策能力相对于从行政决策可利用的信息与时间的关系看,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决策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是有限的,而一项决策从制定到执行可利用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因此,在行政决策的实际过程中,往往是有了一定信息后即边决策、边执行、边探索、边修正总之,行政决策的基本模式是渐进决策模式。它不要求对每一项决策问题都有严格的定量分析(但能采用定量分析时必须尽可能采用定量分析),不要求在每一项决策开始时就有明确的目标和总体方案,而主张在很多情况下可采用按部就班、稳中求变这种渐进的、探索性的方式,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走小步”,“走一步,看一步”的方式从行政决策可利用的信息与时间的关系看,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决策邓小平在谈到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时提出:“我们的方针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