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突现论的基本立场_第1页
论突现论的基本立场_第2页
论突现论的基本立场_第3页
论突现论的基本立场_第4页
论突现论的基本立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突现论的基本立场

突现一词通常用于描述事物在到达终端阶段时新属性的出现形式。也就是说,当一个事物和一个系统达到一定的规模和复杂性时,该系统生成其自身的新属性。在方法论上,突现论意味着非还原的主张,主张事物的整体属性不可根据对其部分的属性的认识来把握,在本体论上,突现论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主张身心关系是综合了多层次的复杂因素的大脑动力系统的突现特性,这种特质产生后又能对突现它的大脑发挥原因的控制性作用。正是基于唯物主义的立场,突现论是伴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而产生的,在1920-30年代的英国形成一个突现论的热潮,20世纪以来,在复杂性理论、人工生命、物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等学科所取得长足进展的基础上,形成了所谓“突现论的复兴”(resurgenceofemergent-ism)。这种复兴,不是简单的重复,也不是单纯的阐释,而是突现论在科学、哲学领域中大发异彩,进而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了科学的发展进程,催生了全新的科学范式。一突现的“突现”一般认为,当代突现论被视为原突现论(proto-emergence)在当代的复兴,因此又称为新突现论(neo-emergentism)。突现论的出现和复兴,均是传统的还原论科学发生危机的产物,是西方哲学、科学范式的转向。我们知道,西方早期哲学总是力图分析、探究自然的基本组成部分并试图发现其原理,进而理解、把握世界规律甚至掌控世界,西方哲学这一传统随着科学和哲学的分野、科学的勃兴而演变为对组成世界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组成原理的探究。笛卡尔是这一演变的发端。在方法论上,主张可以通过对部分的把握进而把握世界,通过地低级、简单的把握进而把握高级和复杂的事物和现象,“一粒沙星见世界”,这是还原论的基本进路。但是,系统论认为,世界不是简单的叠加,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化学突现于原子的相互作用,这些原子彼此化合构成了分子,这些分子具有与原子自身完全不同的属性。以摩尔根、亚历山大和布罗德为代表的英国原突现论者认为,复杂的事物的有些属性不可根据它的构成部分的属性来分析。突现论的复兴或者回归,在20世纪经历了一个缓慢而又显著的进程。在20世纪上半叶,突现论还是作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的第一个系统的表述而被人提及,到50、60年代,突现论开始了早期的、零星的复兴。恩斯特·内格尔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指出,新属性能够从先前的更简单的属性进化出来,他称之为“历史的突现”(historicalemergence)。罗杰·斯佩里通过对裂脑病人的研究得出结论,在意识的突现层次必定存在着相互作用,在那里,有意识的状态对随后的大脑状态产生了直接的因果影响。他称这种观点为突现的相互作用论。波兰尼则认为,物理的随机性可以理解为突现的现象,生命层次是比物理化学更高的层次,所有有生命的事物,都对生物的部分产生了一种下向因果性。自然等级中的每一个层次都包含着一些“边界条件”,这些“边界条件”对较低层次现象或多或少地施加了严格的约束,而每一个层次都遵循其自身的、不可还原的原则和定律活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普利普·安德森(PhilipAnderson)指出:“将一切事物还原到简单基本的定律的能力,并不意味着从这些定律出发并重构宇宙的能力……当面临着范围和复杂性的双重困难时,建构主义的假设失败了……在复杂性的每一个层次,全新的属性出现了……心理学不是应用生物学,生物学也不是应用化学……我们现在了解了,整体不仅仅多于而且不同于它的部分之和。”至此,新突现论都表现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的世界观。1990年,金在权写道:突现的争论已经被遗忘了,它对当前在形而上学、心灵哲学和科学哲学中的争论的影响显得微乎其微。作出这个论述7年后,金在权本人承认,突现论回到了哲学的视野,“突现的”、“突现”、“突现属性”、“突现现象”等词汇和表述,被越来越多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使用。关于复杂性、适应和混沌的边缘等问题的研究,突现的复杂性(emergentcomplexity)进入哲学、科学的视野,突现成为复杂系统的计算模型(包括联结主义、人工生命以及社会系统的多主体模型)的核心概念之一,应用突现(appliedemergence)而非分析突现成为研究的重点。新近的观点认为,突现的系统是复杂的动力系统,其行为不可能从对这个系统的构成单元的充分而完全的描述中得以预见。有关突现的权威的例子包括交通阻塞、社会性昆虫群落和鸟群。例如,鸟群排成“一”字形还是雁行形并不是由于有一只鸟被选为领导者,而其他的鸟的跟随。相反,每一只鸟的行为都基于它与相邻鸟的位置。队形并不是计划好的或由中央的指令决定的;它是从简单的成对相互作用规则中突现出来的。鸟群表明了突现现象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高层次的规律性的东西常常是低层次的很简单的规则和局域相互作用的结果。突现跨越了许多领域:在生命科学中,生命本身被认为是突现的;心脑相互关系被认为是突现的;而在众多社会领域,从股市波动到投票结果,突现被认为是社会研究的重要视角。突现论的强势回归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学术潮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劳夫林甚至使用了“突现的时代”(TheEmergentAge)来描述他对突现的重视。他认为,当前的科学范式正处于十字路口,导致实证主义的还原论终结、并取而代之的是突现论,一场科学革命即将来临。突现论在当代科学和哲学等许多领域重新兴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斯蒂芬(AchimStephan)指出,突现不仅仅属于哲学史。我们正在经历突现论的“复兴”,不仅是在心灵哲学中,而且是在诸多跨学科的领域,如认知科学、联结主义、混沌理论、协同学和自组织理论。亨里克·索伦和菲利浦·格勒(HenrikThorenandPhilipGer-lee)认为,过去的几十年中对复杂性的兴趣似乎已经迎来了它的回归。“在哲学方面,突现论或类似的观点在非还原的唯物主义中找到了新的捍卫者。”索耶尔更是明确指出:“突现论是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它认为,某些复杂的自然现象不能用还原的方法加以研究。”以对唯物主义的精确化和系统化研究而知名的马里奥?本格甚至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以唯物主义为本体、以辩证法为形式的思想体系;恩格斯和列宁所创立的物力论和突现论是这一思想体系的主体部分。二弱突现论与共时突现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突现是一种普遍现象,所有事物具有从某种原初的东西中“冒出”新东西,如“新颖性、新类的质、新规律的出现、突现属性源于构成属性的相互作用和突现的整体性等”。这其中包含着基本的预设,即突现是发生在低层次现象和高层次现象之间的现象,在直观上,是具有一定自主性的新现象,由低层次现象引起,又区别于低层次现象。突现论在两个维度上展开。一个是“主题维度”,一个是时间维度。在主题维度上,分为强突现论和弱突现论,在时间维度上,分为历时突现论和共时突现论。强突现与弱突现是当代突现理论中广泛使用的新概念。这两个新概念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突现观,尽管对于强与弱的边界条件到底在哪尚未形成定论。德国不莱梅大学哲学家斯蒂芬对强突现论和弱突现论做了区分。弱突现论有以下明确的特征:第一,物理一元论。突现的属性由系统产生,而系统本身完全是由物理要素构成的。突现属性仅由具有相当复杂的物理的微观结构的物质系统而实现。第二,突现的属性是系统的属性,当且仅当这个属性为这个系统所具有,而系统的任何构成部分均不具有。因此又被描述为“新奇的”属性。与系统的构件的属性相比较,系统的属性是“新的”。第三,共时决定。一个系统的属性和行为倾向,在法则上依赖于它的微观结构,即依赖于它的构件的属性和它们的安排。如果系统的构件的属性或它们的安排没有任何差别,那么,系统的属性也没有任何差别。弱突现论是所有更强形式的突现论的基础,其弱到足以成为科学上可接受,而其强到足以解释“新奇性”,即人类心灵与它的物质或物理基础关系的“新奇性”。强突现论认为,第一,在宇宙的进化中,只有自然的因素起着一种因果的作用,宇宙中只存在着物理上构成的实体,任何突现的属性或结构都是由完全由物理事物构成的系统实例化的。第二,物质世界、生命和心灵或精神的领域构成了等级的层次。等级的“更高的”层次在本体论上依赖于“较低的”层次,但相比“较低的”层次,它无疑有某种“新的”东西。第三,系统的属性是不可还原的。只有系统本身而不是系统的构成部分能够有系统的属性,只有系统的属性才能是“新奇的”。用布罗德的用语来说,是否存在着系统的属性,它们不可能从构成部分的行为中“推导”出来。不能够以这种方式推导出来的属性,我们称之为强突现的属性。查尔默斯认为,尽管自然中广泛存在着的是弱突现现象,但意识却是典型的也或许是唯一的强突现现象,“我的观点是,相对于物理领域来说,只存在一种强突现的性质,即意识。”关于意识的事实不可以从物理事实中推导出来。但是,即使意识不可以从物理事实推导出来,意识状态仍然与物理状态相关联,在这个意义上,克隆大脑状态将导致意识状态也被克隆。克莱顿则认为,新奇的和不可还原的复杂系统,具有其自身的结构、规律和因果机制,能够在存在中起作用。他强调事物的突现,而不只是属性的突现。水和雪花就是这种情况。假如生物有机体或自我反思的主体在进化过程中突现,那么,几乎不可能否定,突现的有机体对它们的未来产生了特殊的因果影响。在严肃地对待强突现之前,科学将不可能认识心灵与大脑之间的联系。人类意识代表了进化中的一种“跳跃”,因为人类意识从中突现出来的神经复杂性在自然中是绝无仅有的。因此,他得出的结论是:人类的大脑是我们在宇宙中所认识到的最复杂的紧密联系的系统。当然,它也是支持人类的独一无二性的论证。共时突现论和历时突现论则是在时间维度上对突现的探究。突现理论关于世界的陈述涉及:它的当前状态(或“存在”)———共时的方面;它的历史发展与进化(或“变易”)———历时的方面。共时的方面表达了以下观点:一个整体(或系统)可能有不同于它的部分的真正属性。或者说,整体的有些属性不可能根据部分的属性来解释,或从部分的属性推导出来。因此,共时突现论的核心概念是不可还原性概念。斯蒂芬认为,共时突现论是一种补充了不可还原性特征的弱突现论。不可还原性是指,系统的属性是不可还原的,(a)假如它们不是行为上可分析的,或者(b)假如它们伴生于其上的构成部分的行为是不可还原的。共时突现论首先感兴趣的是,一个系统的属性和它的微观结构之间的部分-整体关系(mereologicalrelationship)。斯蒂芬指出,对于共时突现论来说,系统的属性与它的微观结构(即系统的部分的配置及属性)之间的关系是其研究的中心,它们之间是一种不受时间影响的关系。“对于这样一种理论来说,假如一个系统的属性是不可还原的,也就是说,假如它不是可以还原地解释的,那么它就被视为是突现的。”历时突现论的讨论侧重于在时间历程中具有新属性的新事物的出现。简而言之,具有真正新性质的新事物从旧的(通常更简单)事物及其性质发展或进化而来。这些新属性不能够从关于旧属性的完全的知识中得以预见。斯蒂芬指出,历时的突现论是补充了新奇性和不可预见性的弱突现论。在突现论的历史上,这种形式的突现论比共时突现论更为流行。历时突现论主要感兴趣的是,突现的属性如何在进化过程中展现。其论证主要集中在不可预见性。对于这样一种理论来说,这些属性是突现的,即在原则上,在它们最初实例化(instantiation)前,这些属性不可能是被预见的。而且,这两种类型的较强的突现论并不是彼此独立的,因为不可还原的属性在它们第一次出现前,原则上也是不可预见的。因此,共时地突现的属性也是历时地突现的,但反之不然。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一般方法论普遍而显著的突现现象是当代突现论的事实基础。考察当代突现论的价值,首先离不开对突现现象的是否存在的判断。在当代,越来越多的突现论者和突现理论承认突现现象是普遍而显著的存在。显著的存在意味着,它们是由基础过程构成并产生于基础过程,但它们也自主于这些基础过程。可以说,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以及宇宙的新的不可预见的方面的突现,现在已经被视为一种已经确立的事实。例如,突现现象在物理学中是广泛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被认为是突现的现象。原子和分子的属性被认为是突现的。水的属性也不是氢和氧所包含的。Bedau指出,显著的突现现象是相当普遍的,尤其是在生物学和心理学中。有的涉及无生命的物质,如龙卷风这种自组织的实体;有的涉及心灵,人的心灵突现于大量的以一种尚未完全了解的方式聚合的神经元;有的涉及生命,生命的等级包含由有机体组成的生态系统。有机体由器官组成,器官由细胞组成,细胞由分子组成,但每个层次在其等级上都表现出相对于较低层次的行为来说似乎自主的行为。突现论者认为,突现行为几乎到处都可以发现。鸟的成群结队、鱼的成群结队、动物的结群,都是突现行为的例子。鸟的成群结队展示了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宏观层次的行为。没有任何整体的控制,却表现出整体的行为范型。没有任何中央的权威意识到成群结队的整体状态。人类社会也是突现的一个例子。尤其是,社会网络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在线联系,从事商业、信息交流或单纯的网络工作,所有这些都可以视为新的突现现象,没有通过因特网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现象不可能发生。弱突现论和强突现论搭建了当代突现论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当今突现论的研究者们普遍认为,20世纪的突现理论分为两个宽泛的范畴,一个是“弱的”突现(弱突现论、弱突现论者),一个是“强的”突现(强突现论、强突现论者)。强突现认为,真正新的因果动因或因果过程出现于进化史的过程中,相反,弱突现则强调,当新的突现出现时,其基本的因果过程最终仍然是物理的。因此,人们往往将弱突现称为“认识论的突现”(epistemologicalemer-gence),将强突现称为“本体论的突现”(ontologicalemergence)。在当代突现理论中,弱突现论和强突现论是并存的。它们之间尽管存在差异和争论,但有一些共同的基本观点。一是本体论的物理主义。在时空世界中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属于物理领域,即物理学所承认的基本粒子及其聚合。二是性质上的新奇性。在实在的所有领域中,进化是产生性质上的新奇性的一个普遍的变化过程。三是实在可以描述为不可还原的层次结构,每一个层次都是由系统的至少一种突现属性构成。四是属性突现。当物质系统达到组织的复杂性的适当的层次时,性质上的新奇性就出现了。这些基本观点构成了当代突现论的基本哲学立场。但也有一些例外,例如,艾克尔斯、波普尔、查尔默斯和克莱顿等,他们并不赞成严格的本体论的物理主义。突现论包含着对当代哲学与科学的探索性思考。两种突现论当代哲学与科学发展的状况存在紧密的联系。弱突现与联结主义、人工生命、自组织理论、复杂性理论等相关联。突现被广泛认为是隐藏在自组织背后的核心原则,突现概念在复杂科学中起着一种中心的作用。功能主义和还原的物理主义学说都与斯蒂芬所说的弱突现相一致。弱突现的观点在本体论上和因果性上是还原论的,这使得它避免了关于突现的许多传统的担忧,例如,关于下向因果性的担忧。强突现与心灵哲学、意识科学和相关的非还原的唯物主义紧密相关。在精神理论方面,邦格是弱突现论者,而查尔默斯是强突现论者。类似地,当代生物实在论者雷文索(AnttiRevonsuo)认为,精神过程有某种不同于纯粹神经生理学领域的因果力。最近的神经图像和认知研究已经表明,精神过程或事件对大脑的可塑性和大脑功能的各层次,的确产生了“下向的”因果影响。金在权认为,下向因果性是突现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为了避免副现象论,突现论者不得不承认精神属性的因果作用。但这与物理领域的因果封闭性发生了矛盾。这不仅是突现论面临的问题,也是所有非还原的物理主义面临的问题。索耶尔认为,有些突现的社会属性也许是实在的,并且也许有自主的因果力。许多社会学理论家使用突现这一哲学概念来强调,集体现象是由个人合作地创造的,但它不可还原为个人的行动。在社会科学中,突现是指微观到宏观变迁的过程和机制。而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者虽然承认突现的社会属性的存在,但声称,这些属性能够根据个人和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