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船舶研究60年_第1页
中国传统船舶研究60年_第2页
中国传统船舶研究60年_第3页
中国传统船舶研究60年_第4页
中国传统船舶研究60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船舶研究60年

1姆渡文化遗址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领土的国家。黄河和长江作为淮河上的运河,向中华民族提供了一座古老的文明。中国也是一个拥有悠久海岸和巨大大海的海洋国家。丰富的海洋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70年代,浙江省河姆渡文化遗产被挖掘出七千年前的石雕木桨。2002年,在浙江萧山湖桥文化遗址中挖掘了八千年前的独木舟。这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华的古老文明,正是通过海上,使中国的文明通过朝鲜半岛又辐射到日本列岛.中华的古老文明,也是通过海上漂流,传播到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等许多岛屿,甚至远播到太平洋中部的波利尼西亚诸岛.中国发明的船尾舵、水密舱壁、车轮舟和指南浮针,是对世界造船技术的重要贡献.美国学者坦布尔在《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西方受惠于中国”的序言中写道:“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船尾舵、指南针、多重桅杆等改进航海和导航的技术,欧洲绝不会有导致地理大发现的航行,哥伦布也不可能远航到美洲,欧洲人也就不可能建立起那些殖民帝国.”2传统船舶研究的组织与整合2.1中国传统船舶的研究历程英国剑桥的李约瑟博士(JosephNeedham),早在1954年就出版了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第I卷,其中论述了中国文化的独创性和多种技术的西传.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学者巴斯(GeorgeF.Bass)出版了《海事史》.在此之后,英国学者肯甫(PeterKemp)有《船舶史》问世.日本学者上野喜一郎在1980年出版了3卷本的《船的世界史》.甚至,美国学者斯万森(BruceSwansen)还出版了专门介绍中国传统船舶的著作《龙的第八次航程》.与上述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传统船舶的研究起步较晚,其原因是众所周知的.中国第1篇研究传统船舶的力作《中国船舶发展简史》,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杨槱在1962年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学术年会上发表的.在这次会议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周世德也发表了《中国沙船考略》.1978年,周世德副研究员招收了戴开元和徐英范两名研究船舶史的硕士研究生,开中国以船舶技术史发展作为学位论文选题的先河.以广东古代船舶为论题的戴开元,针对1977年《文物》上发表的《广州秦汉造船工场遗址试掘》,经深入研究论证,提出“该遗址很可能不是古代造船工场遗址,而是木构建筑遗址.”这是本《学报》向假造船遗址发出的犀利的第一枪.2.2成立中国船史研究学术委员会经过“十年动乱”之后,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于1978年起逐步恢复学术活动.1979年3月于北京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后.学会下属的船史研究学术委员会也在筹备中.1984年3月,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由席龙飞代表船史研究学术会委员会作了题为“船史研究的进展与动向”的学术报告.报告中征引有关论文、文献63种,着重阐述研究船史的意义并呼吁我国的船史研究工作亟须加强.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在武汉会议期间正式批准组建船史研究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船史研究会”),杨槱为名誉主任委员,袁随善为主任委员,席龙飞、李同仇、洪长倬为副主任委员,周英、辛元欧为秘书.在船史学术委员会下设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船具史和世界史5个学组.同时组建《船史研究》(年刊)编委会,辛元欧为主编.1986年,主任委员袁随善让贤,共同推举辛元欧接任主任委员.1987年又增加舰艇史学组.2.3《船史国际会议贡献》在中国船史研究会的组织下,1991年12月在上海成功地召开了帆船史国际会议.会前出版了英文版的《帆船史国际会议论文集》.辛元欧出任组织委员会主席.杨槱为会议主席,袁随善等为副主席,特邀李约瑟为名誉主席.李约瑟在贺词中说:“中国不仅发明了舵,而且还发明了水密舱壁,而撑条式席帆又可使帆船顶风航行”.《帆船史国际会议论文集》收入来自日、韩、德、意、美以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学者论文共33篇.通过此次会议加强了中国船史学界的国际交流.2.4年工作回顾中国船史研究会成立10周年的纪念活动于1994年10月在山东蓬莱举行.中国船史研究会会长辛元欧总结了10年间的学术成就.辛元欧、袁随善、席龙飞联名发表文章《船史研究会的十年工作回顾》.该文章征引有关论文文献186篇.在船史研究10年进展中列述12项成绩.3促进传统船舶研究的重要途径3.1学术讨论促进了对海洋历史的研究3.1.1郑噪声提出“宝船尺度”1405~1433年,郑和曾率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遍历亚非30个国家.《明史》等7种文献记录了宝船长44.4丈、宽18丈.换成米制,总长125m,水线长107m,总宽50.94m,型宽48m.对郑和宝船的规模和尺度,质疑者中外不乏其人.针对一些恣意修改宝船尺度的学术见解,1983年有《试论郑和宝船》奋起应战.发表论文表示支持者有:山东大学的郑鹤声和郑一钧、邱克;厦门大学的庄为玑和庄景辉;复旦大学的章巽;武汉水运工程学院(今武汉理工大学)的文尚光等.在1985年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时,在中国航海史研究会的组织下,曾经研究并复原过郑和宝船模型,据文献当时取型深为8m.经过15年的观察和研究,现在认为型深过小,宽深比过大.2005年,龚昌奇提出型深复原尺度为16m.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郑和下西洋文物展”和南京宝船厂遗址公园均展出有长44.4丈的宝船模型.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专家自2003年8月至2004年7月,对南京宝船厂遗址现存的第6作塘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成果极其丰富.有了这一发掘成果,再企图否定宝船的存在就十分困难.3.1.2关于广州防控“造船台”的会议中国在造船考古学领域的成果是很突出的.但是,“广州秦代造船工场遗址”是个例外.原因是某些人无视诸多学科的学者们对造船遗址的定性持反对意见.2000年12月,在辛元欧教授的主持下,全国10个单位的学者,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召开了关于“广州秦代造船遗址”真伪的学术会议.会上有众多的学者从不同的学科出发,指出“广州造船遗址”的定性错误.会后公开出版了《“广州秦代造船遗址”学术争鸣集》.2008年11月29日,在广州召开了“广州南越王宫苑里的假船台”论证会.笔者以为,2008年的论证会及其成果当是对为2000年会议做出重要贡献的已仙逝的辛元欧、曾昭璇教授的最好悼念.3.2古船考古发掘成果对技术史研究的推进与丰富中国的古代历史文献十分丰富,可谓汗牛充栋.但是比较起来,古船考古发掘成果经常是更形象、生动、准确,因而更为权威.每一项船舶考古发掘成果都将对技术史研究有所推进并丰富了造船史.3.2.1船尾证的发现该陶船模型首有碇,尾有舵.结合东汉刘熙所著《释名·释船》一书关于舵的记载,从而可以确认:中国早在公元200年即发明和实际使用了船尾舵.据文献所记,可以相信中国发明的舵较西方早了1000年.3.2.2天津静海元蒙口船该船基本完整,在尾部有一具保存完好的平衡舵.据研究该船建于1117年之前,该舵的型式与北宋《清明上河图》中各船型的舵基本一致.因之可确认:天津静海元蒙口船保存了世界上最早的平衡舵实物,当时在西方还没有使用船尾舵.3.2.31999年,在安徽省淮北柳子运河遗址出土了一批唐船其中一号沉船保存后半船体和较为完整的拖舵.从而确立在唐船上就有使用拖舵.3.2.4江苏设备制造强调了“八槽礁”用于两艘唐船基本完整,其共同点是都有水密舱壁遗存.这一事实可以为晋代义熙六年(公元410年)卢循发明和使用“八槽舰”(八个水密船舱的船)作佐证.据研究,江苏如皋唐船建造于公元649年.3.2.5施桥唐船密度与碳船密度的关系《新唐书·食货志》有“刘晏为歇艎支江船二千艘,每艘受千斛”的记载,按《新唐书·食货志》所记:“(长)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黄)河,(黄)河船不入渭(水)”.由之可知,1960年发现的扬州施桥唐船,其船深只有1.3m,吃水最大也是1.0m左右.1999年又在通济渠(汴河)发现4号唐船,其首部构造与扬州施桥唐船十分相似,尺度也相当.笔者以为,这或许就是当年刘晏大量打造的“歇艎支江船”.3.2.6代海船科学研讨会1974年在福建泉州的后渚港发掘出宋代海船一艘,1975年《文物》第10期发表了《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简报》.1979年4月,在古港泉州召开了“泉州湾宋代海船科学讨论会”,对古船的年代、航线、建造地点、沉没原因等均取得共识.泉州船的研究结果,证实了《马可波罗行记》中船舶“有大舱13所”,“船用好铁钉结合,有二重板叠加于上”的记述.泉州船尖底、深吃水,船型极其瘦削,长宽比只有2.5左右,采用V形横剖面,此种设计综合考虑了船的稳性、快速性、耐波性和加工工艺性等多种要求.其长宽比与文献上记述的郑和宝船长宽比为2.466极其相近,使宝船的尺度比有了文物例证,有力地反驳了恣意修改宝船尺度的学术见解.3.2.7宁波出土的宋代海船显示,中国古代船的织物带有下降和倾斜的迹象研究表明:中国这一技术要早于国外大约700年.3.2.8海洋学术研讨会举办1984年在古港蓬莱水城清淤工程中,抢救性发掘出元末明初古战船一艘.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烟台市文管会和蓬莱县文化局于1988年10月在蓬莱联合举办了“蓬莱古船与登州古港”学术研讨会.会后出版了论文集——《蓬莱古船与登州古港》.3.2.9海洋、海军工程大学、港军史评估组1956年4月,在山东梁山县贾庄村宋金河支流发现明初木船一艘.船体包括甲板、舱盖板等都十分完整,为出土古船所仅见.随船出土有手持铜铳、四爪铁锚,两者均有铭文.1987年8月,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和海军工程大学共同对该船进行过测绘和拍照.何国卫在帆船史国际会议(上海)曾发表《明代梁山古船的测绘及研究》.该文章认为梁山船型与明代著作《南船记》中的“二百料一颗印巡船”相类似.3.2.1基产品的采集1976年,在韩国全罗南道光州市西部新安郡道德岛海面作业的渔船,起网时发现几件中国瓷器.以此为开端,于1976年11月进行试掘,到1984年9月间,打捞工作持续进行10次,在1984年和1987年还有两次复查性打捞.所获文物异常丰富.《朝鲜新安海底沉船的国籍与航路》一文认为:新安船装载的瓷器并不出在浙北的甬江流域,其窑址除龙泉窑在浙南瓯江沿岸外,再就是江西和福建北部,诸窑址的瓷器产品都可沿闽江方便地运到福州.如果说始发港是福州将更有说服力.3.2.1古船研究的展望2005年7月到11月,在蓬莱水城又出土3艘古船.由山东省文化厅主办、烟台市博物馆协办,武汉理工大学、中国船史研究会、蓬莱市文物局联合承办的“蓬莱古船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在蓬莱市举行.收到来自韩、日、法、英、荷以及港澳台和内地学者的论文45篇,会前编辑出版了中英对照的《论文集》.与会学者还收到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编辑的考古学专著《蓬莱古船》.由于到会的各国各地区学者的共同努力,蓬莱会议十分成功.作为会议执行主席,在闭幕会上席龙飞教授的学术总结发言题目正是:“古船的考古发掘是研究船舶技术史的重要途径”.3.2.122007年12月,“南海1号”在广东丽江被处理将整艘古沉船打捞出水,无论在中国和外国这都是首次.南海一号的完整性和先进性引人瞩目.人们对她的发掘和研究充满期待.4《中国古船图谱》等科创始著作中国对传统船舶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自改革开放以来,研究队伍经过组织和整合,研究工作逐渐有了新气象.从2000年起迄今,不断有对传统船舶研究著作问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7部.(1)席龙飞著:《中国造船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2)王冠倬编著:《中国古船图谱》.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4月;(3)辛元欧著:《上海沙船》.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