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与静解读王维诗中的禅意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1页
从空与静解读王维诗中的禅意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2页
从空与静解读王维诗中的禅意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3页
从空与静解读王维诗中的禅意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4页
从空与静解读王维诗中的禅意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空与静解读王维诗中的禅意摘要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禅宗的出现对唐代文人影响颇大,出现了以王维为代表的富有禅意的诗歌。在王维一生的经历中,他注重习佛修禅养性,这样的行为习惯所带来的影响慢慢渗透在他的诗歌中。王维以禅入诗,也是文学史上不争的事实。本文主要从王维诗歌中大量采用的“空”“静”意象入手解读其中所蕴含的禅意。关键词:王维;诗歌;禅;意象;解读;AbstractWiththespreadandintegrationofBuddhisminChina,appearedofZenwhichhasgreatinfluenceonthewritersintheTangdynasty,therehasbeenfullofZen,representedinWangWei'spoetry.OnWangWei'slifeexperiences,focusingonpracticingBuddhismmeditationoffersmanybenefits;ithadaprofoundinfluenceonhispoetry.ThispapermainlyexplainstherealmeaningofZenfromtheimageof“emptiness”and“stillness”,whichiswidelyusedinthepoetryofWangWei,Keywords:WangWei;Poetry;Buddhist;imagery;interpretation;目录TOC\o"1-3"\h\u引言: 2一、佛教东渐 2(一)佛教与中国文化―――禅宗 2(二)禅学与诗―――禅诗 2二、王维的禅诗 3(一)王维的佛缘 3(二)王维诗歌创作风格的转变 4(三)佛理对王维的影响 5三、王维的禅意诗 5(一)以禅喻诗 5(二)“空”与“静”的意象解读 61. “空山”、“空林”意象 62. “静”的意象 8结语: 10参考文献: 11引言:佛教东传进入中国后,分为多个宗派,其中与文学的交融体现在禅诗方面,它不仅仅是在诗歌内涵上的填充,更是对当时诗人的一种精神内修,以王维为代表。解读王维诗中的“空”、“静”禅意,首先要从佛学的发展、影响说起,因为这是一个不能忽略的时代大背景。其次要从王维的生平经历谈起,这是他禅诗产生的原因,也是他所写意象的一种反映。一、佛教东渐(一)佛教与中国文化―――禅宗隋唐时期的中国佛教如雨后春笋般的滋生出来。禅宗之禅学盖始自达摩楞伽禅。达摩系是中国禅宗之初祖,后人多为延袭达摩系,之后分化为南北二宗,其中北宗日趋衰落,南宗的代表人物是惠能。由于惠能对禅学上进行了改革创新,故称为“禅宗六祖”。佛教的哲学和艺术与华夏文明交融并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丰富了本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而且形成了许多带有中国色彩的宗教流派。佛教与中国哲学的相结合。传统的中国哲学是有神论和无神论的争执,而佛教的到来使本来充满争执的局面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了,禅宗的哲学主要是臆造一个只存在与意识中“西方极乐世界”来否定人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这与印度佛教的思想产生了分歧,而宋代以来,不论是程朱道学、程灏心学,还是后期王阳明心学,这些都是在吸收了禅宗的哲学上形成的,在唐之后的中国哲学中都有着佛理的影子。中国古代诗歌在佛学的熏陶下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素材来看,描绘佛教的诗文举不胜举,众观全唐诗,五万首唐诗中就有十分之一佛教有关。就艺术风格而言,佛教追求一种“韵外之致”“言外之意”。这样的韵味在王维的诗歌中随处可见。就诗歌理论而言,唐宋之后流行以禅论诗,认为“说禅作诗,本无差别”[1],于是有了许多和尚诗人,被记载为“诗僧”。(二)禅学与诗―――禅诗从东晋开始古诗与佛教就有了联系。魏晋时期的“玄言诗”佛学般若学而发展,并在南北朝的时候被“山水诗”取代了。山水诗以谢灵运为代表,他也是一个佛教推崇者,在诗歌方面将佛理与山水相结合,并产生了深远影响。自唐代起,中国古代诗歌与佛教双双进入了昌盛时期,这期间文人墨客与佛教交涉极深,就以李白、白居易、王维为典型。而崇佛最甚者非王维莫属,更是取号为“摩诘”。二、王维的禅诗在群星璀璨的盛唐时代,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是非常难的,何况当时并不是一人独大的局面,在“三足鼎立”的局面中不处于下风更是难上加难。这种情形下,诗论家对王维仍有这样的描述“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1]。杜甫也曾对王维表达仰慕的情感,称他“中允声名久”,王维的朋友苑咸称赞他是:“当代诗匠”[1],唐代宗更是赞他是“天下文宗”[1]。可见王维的诗歌不论是在同时代还是在如今都得到了很高的称赞。王维是一个可以称得上是全才型的俊才。他不仅仅在诗人这方面表现出众,在绘画、音乐、书法、佛学方面也是异常优秀。而他的多种大家身份的汇集,是在历朝历代都少有人相媲美的。在胡明先生的《关于唐诗——兼谈近百年来的唐诗研究》一文中指出:“王维几乎是唐代诗人中话题最多的一个”[2]。在他的众多话题中,我们首先被吸引的就是他在佛学上面的建树,王维与佛学的深厚渊源不仅为后世诗禅的融合确立了一种典范,更是导致了他被称为“诗佛”。(一)王维的佛缘王维在很早的时候就熟知佛教,可谓是与佛早有结缘,他幼年丧父,是门第孤寒的士子。他的母亲崔氏曾经“事师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3]。王维所取的他称“摩诘”二字就出自于居士“维摩诘”。在他所生活的年代佛教广为发展,文人习佛的风气也很盛行,这样的社会大潮流迅速的促进了文人与佛教交流。当时诗人习佛的动机原因有多种,王维一生接触过不同派系的佛学思想。王维先开始来往的宗派是北禅宗。在他少年时代,由神秀、普寂等人所传播的北禅宗在中原地区非常流行。由于其母是普寂的弟子,可以说早年的王维与北宗禅诗多有来往和“神交”。但到了后来与他联系密切的是南宗,在惠能去世之后,南宗的影响慢慢超过了北宗。在一次神会上,王维向神会询问怎样达到解脱的修道之法,神会回答道:“众生本自心静,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的解脱”[1],王维听后感受颇深,赞叹神会:“此南阳郡有好大德,有佛法甚不可思议!”[1]。由此,王维的思想也从北宗转向南宗。此外,王维与严华宗、净土宗及密宗僧人偶有来往,这都表明王维对于佛教的崇尚和对佛学的认真态度,他所涉及的范围还颇广,这有助于他所形成的独特禅理。即使在晚年的时候,王维也不忘“长斋奉佛,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3]。(二)王维诗歌创作风格的转变王维正值豆蔻华年时与弟弟背井离乡,西行到达帝都,由于他满腹经纶很快便得到达官贵族的喜欢,这对于他的仕途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唐代的科举制中还存留着很多贡举的色彩,就是需要有权势有影响的人的推荐。很快便顺利及第,一开始可谓是顺风顺水,在这几年他出入于豪右亲戚之门,这时期的作品多为应制之作不能反映出他的思想方面的成就,但不妨碍他才华的体现。不久之后王维的仕途开始走向了下坡路。从济州到淇水载到崇山,这段漂泊的经历使王维开始意识社会、政治所存在的问题。生活上的波折让王维的思想开始成熟起来,与大多数被贬人士不同的是,他没有过分的陷入消沉之中,而是更清楚了何为清明政治,何为应当坚守的公义。当他对现实有了更清楚和深刻的认识后,他萌生了隐居的想法,《偶然作》这组诗便由此而作。田园诗最早出现于《诗经》,发端于陶渊明。田园对于陶渊明来说是象征着他纯真理想的净土,是对理想的深刻寄托与反映。由于陶渊明与王维的志向不同,田园对于王维只是精神小憩的净土,化解烦闷的乐土并没有陶渊明田园中对精神净土的深刻含义。王维的田园诗以丰富的笔法,描绘出农村生活的千姿万态,让人体会到田园风光是多么的清爽自由、美好生动,引人向往,令人流连。营造了一种轻松的氛围,仿佛置身于其中就能化解心中所有苦闷,是一个精神的疗养之地。开元二十三年之后王维开始踏上边塞的仕途,不得不说大漠风光和边塞的别样风情使王维暂时忘记了政治上的尔虞我斗。这一时期,随着王维眼界的开阔,他的山水诗大量增多。随后,山水诗成为王维所创作的最多最好的诗体。山水诗是一种具有独特的精神和内涵的诗体,山水诗所蕴含的是“自然之道”。王维的山水诗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两个阶段。前期他的山水诗以他过硬的功底和过人的才华,在繁复和简淡这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中找到了专属他的生动的诗境。在他之前还没有一个人可以将丰富的山水之景全部包容到笔尖,表达在诗句中。王维又善于创造意境,通过虚实结合,表达出意在言外的特殊情感。后期他将山水诗本身所蕴含的自然之道与佛教中的“空”“静”联系起来,揉捏出更具内涵深意的山水禅诗。(三)佛理对王维的影响谈到王维禅诗所蕴含的禅理,我们不得不说到王维的精神世界。王维在不惑之年以后,愈加专心于习佛。对佛学有了独特的见解与感悟,在后世被称作“诗佛”。王维一生习佛,起初是因为社会潮流以及家庭的影响,但后来因为自身的原因,政治上的波折困苦,参佛便成为他安抚心灵的一剂良药,佛教的种子也在他心里慢慢扎根了。在佛教的各个宗派中,禅宗具有一种特殊性,它自称是“教外别传”,不提倡读经书和著经书;它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侧重于“传心”、“不立文字”;它还认为僧人不必外出求法,自修自悟,“识心见性”,“顿见真如本性”才是僧人应该做的[1]。这种主张是从大乘佛性论和中观思想中提取出来的,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佛教各宗派的基础理论,但禅宗对这种思想的表达是特殊的,这也是禅宗为何符合一般士大夫的习惯而被政治所接受的原因。可以从很多士大夫身上看到习禅对中观思想的深入体会。在习禅过程中,王维对中观思想的体会也加深了。他尤其喜欢《维摩诘经》,并且在他的作品中多次引用这篇经典佛经。他向往佛经中“不厌世间苦,不欣涅槃乐”[1]的境界。在他步入中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时就是以此为思想基础,从中可以看出居士禅对他的影响,“无可无不可”、“身心相离,理事俱如”又能看出中观思想对他的影响。南禅宗由“道不用修”,“平常心是道”发展到“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卧”[1]。虽说王维的习禅没有到达这种地步,但他也到受南禅宗的影响,也提倡“坐禅观心”。但事实上北宗对王维的影响更大、更深。在晚年时,他有了“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3]这样的感受。这与越来越日常化的习禅是不同的。三、王维的禅意诗(一)以禅喻诗从佛教典籍和诗歌的题材方面来说,这两种不同的文体却有很多相同之处。佛教典籍分为“长行”和“偈颂”,其中“偈颂”是一种带韵律的短句,它体制严格,节律固定,与中国古代的律诗十分相似,所以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有许多僧人以“偈颂”的形式来改造律诗,或者直接以偈为诗[4]。唐以后,偈与诗之间的差距难以清楚的分辨出来,随之出现了一批才华横溢、境界高深的诗僧。他们的诗具有自然洒脱、信手拈来的特色,犹如一阵清风令诗人墨客心神向往,很多墨客参禅习佛,将自己所悟所得与自己的诗歌相结合,掀起“以禅入诗”、“以禅喻诗”的浪潮。王维被世人尊称“诗佛”并不是空穴来风,在他的很多诗歌中都可以看出禅意。有意境的作品,能够形成其特有的想象空间,给人一种发散思维的境更是能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心灵的意蕴。他对意境的描写上有很深的研究,不论是诗体上的应用、还是意象上的表展现,都很生动巧妙。王维选择的意象十分丰富,笔法又变化莫测,在他之前没有哪个诗人能够相媲美。只有常年沉浸在禅理的熏陶中,才能将意境艺术表达的如此出神入化。《坛经》上说:“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见一切人及非人,恶之与善,恶法善法,尽皆不舍,不可染著,由如虚空,名之为大,此是摩诃”[5];“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5]。世界万物并非都是实有,都是相由心生。这些在王维表达他的诗歌艺术形象时多有体现。(二)“空”与“静”的意象解读王维写的山水诗里大量写入具有“空”、“静”的意象,字里行间看似平常,但却有着作者对禅的感悟和理解。禅宗的“空”是一种亦空非空的境界,佛教认为客观的世界是虚幻的,是不真实的,所以他们更注重于主观世界,强调“吾人主观之外,实有客观外界”[2]。王维对禅理的深悟在诗歌中多有体现,他频繁的用到了“空”字。据数据表明,“空”字在创作中使用次数高达90余次。有“秋空自明迥,况复远人间。”(《汎前陂》);“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奉寄韦太守陟》);“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孟城坳》)等。这不仅是王维写作艺术的写照,也说明了“空”的禅意已然深深融入王维的思想中,随着王维情感的流露而自然的表现出来。清代诗人王士禛说是“句句入禅”。这种禅理诗不仅富有哲理和智慧,还具有深刻的辩证思维。1. “空山”、“空林”意象“空山”意象在王维的诗歌中诗是一种独特的意象,它不仅仅能够描绘出山的自然样貌,它更能够表达出作者“心王自在,万有皆如。顶法真空,一乘不立。”[5]的超高禅悟。“空山”意象与王维的生平感悟相连,在王维创作的过程中悄然渗透在字里行间,形成了王维独特风格的禅诗。如:“来不言兮意不传,作暮雨兮愁空山。”(《鱼山神女祠歌其二送神》);“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曙月孤莺啭,空山五柳春。”(《过沈居士山居哭之》)。以下列举我们所熟知的具有“空山”意象的诗,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鹿柴》在《辋川集》中是最有代表性的诗之一。在空旷的山林中能隐隐约约听到从远方传来的人的低语。一抹光亮照射在青苔上,这一点点的光亮没有驱散林间的幽深,反而在这点光亮中衬托出山林的深远幽邃。从诗的表面来看,都是写景,但从更深一面看,我们能发现作者已然将情融入这景中,这时而出现的声响,时而出现的光点,所有景物都披上了朦胧的外纱,虚幻飘渺的景象正是佛教中“空观”的体现。诗中的“空山”不是空无一人,死寂的荒山,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山是容器”,它容纳了山川河流、芸芸众生,是一座静怡安宁的山,是一座充满禅意的山。由宁静到光亮,以轻语反衬寂静,以光亮反衬昏暗,诗人用音乐和绘画的技巧勾勒出优美的诗句,不经意间就流露出作者对佛禅意趣的追求。此时的“空山”意象已经不是简单的空旷无人、去喧嚣的意义,被作者赋予了更深一层“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6]的禅意。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说:“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便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6]。沈德说此诗“佳处不在语言”。确实其中所蕴含的禅意已超越言语,这时的“空山”言外之意即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秋来晚。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雨后黄昏下透着微微的凉意,树隙有明月,石间有流水的清爽淡雅的山林世界。首句出现了“空山”意象,以此为主题,把现实中的景物与作者自己的性情融会起来,组成意味深长的诗句。“空山”意象写出了雨后静山的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宁静闲适、怡然自乐的心境。这种心境即是佛理中“无念”的照应。禅宗在吸收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后认为“万法本闲人自闹”,认为想要悟道就要做到无心无求无事。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境界,世间的一切都缘起缘灭,任何事物不能够跳出这个规律。王维也认为:“事物都有其因和缘,不必在意它的存在与否,一切皆空”[5]。在了无人烟的山林中,用山林的寂静忘却尘世间的烦恼,进入无我无念的境界。这里的“空山”也是禅理“无我者,即空也”的写照。“空林”即“寂林”,它不像“空山”能展现出王维的超高禅悟,它更多的是体现王维自身的感情色彩,反映出王维的禅观心态。物象沾染了王维的情感,呈现出寂静冷清的感受,透露出“冷寂”的禅意。如:“食随鸣磬巢乌下,行踏空林落叶声。”[3](《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丘兰若》);“鹊巢结空林,雉雊响幽谷。”[3](《晦日游大理韦卿城南别业四声依次用各六韵其四》);“野花开古戍,行客响空林。”[3](《送李太守赴上洛》);“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3](《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以《早秋山中作》为例,王维在这首诗中先用“无才”这样自嘲的口吻叙说自己的不得志与再次归隐山林的决心,又在后文中,王维以“寂寞柴门”这样的景象说明了自己目前的状态:独自生活在山中,已经很久没有人来访了,所居住的院子没有了生气,空寂的山林中只有白云作伴。作者的抑郁不得志与空林独云相照应,给人一种寂静的感觉,作者在这种环境中细细品读寂寞孤独,体味寂静禅心。通过“空林”意象的“境寂”达到自身的“心寂”。此处的“空林”意象便表达了“心与境同寂”禅意。从上面列举的含有“空林”的诗句中,为们不难看出王维对“寂(空)林”意象的喜爱。他对空林的真切感受与佛教的寂灭思想密不可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6]这样超脱生死、不生不灭、远离迷惑的世界对王维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已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6]王维唯有用佛教来抚平他内心的创伤,不禁发出“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感叹。正是有了如此体悟,禅意透过他的一言一行自然的流露出来,而空林意象在作者的感悟中表达了寂静的禅意。2. “静”的意象上文中王维投身于山林中,只为追寻那“空寂”之境,那空寂说到底是“静”。他隐居在“静”的世界,钟情于“静”的意象。有学者认为“静”是打开王维诗歌的钥匙,只有“静”才能让王维有如此深的禅悟。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从开始“静”就为山林营造了一个非常安宁的背景,深林深邃、桂花飘零、飞禽鸣叫,不单是自然之景,也是作者内心的体悟。春天深夜的山林,作者从中感受到了自然的空寂,随之他的悟也从“静”这刻开始了。人与景融为一体,诗人借助自然的物象获得感悟,“落花”是忧伤、痛苦,心中的孤寂映射在这“静空山”上。心中的忧伤只能用寂静来抚平,这正是佛从心中求,不向心外的修禅态度。在这个修禅的过程中“我”的情绪,“我”的心灵已经慢慢淡出。钱穆在《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中认为王维是“将其个人完全投入此环境中而融化合一,而达于一种无我之境界。”[7]。王维在静中摆脱自身的束缚从而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契合。虚化了我与自然的之间谁为主体和谁为客体界限,进入一个无我的妙境。这种我的存在不仅使作者在自然中寻得心中的安宁,还使得作者从自身中寻得宁静的根由。后世给《鸟鸣涧》以高度的评价,认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7]。实际上佛学中的“静”它是佛教宗教实践中的一种宗教状态。但在王维的诗中这种宗教态度早已被他转化成了美学范畴融入他的禅诗中。空寂的静夜下,作者坐禅观照,体悟天地间的空静之美。近人卞之琳有诗《断章》,言“看风景的人在看我”[8],当属古今同唱。在王维一生所创作的诗歌中“静”字的使用次数是最多的。王维写的“静”可分为两个角度来看:一是景静,诗人置身在景物之外,仿佛镜子般的静观景物,给予景物相对客观的描述,向读者们展示作者的所见所闻。二是心静,这是指诗人内在的空静,在对物象的静观中,诗人不断在静观中感悟虚空静灵,达到“无我”之境,“无我”之中蕴含超然空灵的禅静情思,“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8]。“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3](《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夜静群动息,蟪蛄声悠悠。”[3](《秋夜独坐怀内弟崔兴宗》);“山静泉逾响,松高枝转疏。”[3](《赠东岳焦鍊师》);“寥廓凉天静,晶明白日秋。”[3](《赋得秋日悬清光》)“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3](《冬晚对雪忆胡居》)宁静的春夜,一切动物都停止了活动;天空寥廓环境清凉幽静,秋天的太阳也格外明亮;空中飘洒的雪花使巷子格外宁静,皑皑的积雪使庭院看起来广阔清闲。从这几句诗句里,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静”的意象都渲染了空寂幽静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诗人内心的空静得到展示,而佛教的“静”即“空静”。此处的“夜静”、“山静”、“天静”、“巷静”即是禅理“空静”的写照。在王维一生所写的诗词中,山水田园诗占多数。这些山水田园诗中往往都蕴含着禅理和禅趣,王维将他经历与他的体悟相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不用禅语而含有禅理禅趣”[6]的艺术境界。王维这样的创举,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对佛理的熟识就能做到的,要将禅理融入思想,融入一言一行当中,成为一种无意识的存在,才能在创作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从王维的心境成长历程来看,他对禅学的通达是一个由深到浅的过程。表现在他诗风的变化和他在“空”、“静”意境方面的理解。王维的人生是与佛禅思想是相接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