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世界的碰撞对近代中国国家观念演变的影响_第1页
中西方世界的碰撞对近代中国国家观念演变的影响_第2页
中西方世界的碰撞对近代中国国家观念演变的影响_第3页
中西方世界的碰撞对近代中国国家观念演变的影响_第4页
中西方世界的碰撞对近代中国国家观念演变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方世界的碰撞对近代中国国家观念演变的影响外交学万修玲2013101044目录何谓国家观念?何谓中国的国家观念?1关于已有研究的评价4中西方世界的碰撞对中国国家观念的演变产生的影响3近代中西方世界的碰撞参考文献研究现状2对于中国的近代化的过程的论述中表现出中国国家观念的演变对近代中国的国家观念的演变进行系统的论述研究现状对于近代中国某一具体的事件的论述来表现中国国家观念的转变对于中国的外交机制的发展所表现出的中国国家观念的演变对于体现两个世界碰撞的史实的纯粹研究3一、国家观念国家观念的概念国家观念指的是客观存在的国家形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领土、人口、主权是构成国家的三大要素。主权则是近代国家观念的核心。主权在君还是主权在民是区分传统国家观念和近代国家观念的分水岭——李华兴中国的国家观念指的是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是怎么认识中国的,其中还包括中国是如何认识世界的。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演变通过中国在近代化过程的各种实践表现出来。4二、近代中西方世界的碰撞第一、世界地理认识的碰撞第二、国家的概念的碰撞第三、外交实践和文化的碰撞第四、第五、东西方两个体系的碰撞边界国防的冲击5世界地理认识的碰撞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中国:方盘形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子

西方:球形

对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的认识中国:地球中央,疆土四面环海,旁无大国西方:东方的大国,世界上众多国家中的一个天朝想象与航行冒险相遇6国家概念的不同认识中国对于国家的认识西方对于国家的认识两者基于传统文化对自身的认识与基于实际交往过程产生的对于国家的认知普世王国朕即国家不知国家与天下之差别国家与朝廷之界限国家与国民之关系华夏中心论君权神授论主权国际法7外交实践和文化的碰撞文化的碰撞华尊夷卑与西方的先进文化外交实践天朝礼制体系与西方的外交礼仪理藩院、礼部与专门的外交机构8边界国防的冲突边界所遭遇的侵略危机双击添加标题文字国内的危机四伏—统治的合法性对传统国家制度的重新整合9东西方体系的碰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理论上承认国家平等的体系华夷秩序实质上采取非正义手段东亚体系西方体系10《海国图志》不仅具体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方位、历史沿革、风俗政情,还总结了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阐发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瀛环志略》简明扼要的记述了世界各国疆域方位、地形地貌,并且配有大量的地图三、中西方世界的碰撞对中国国家观念的演变

产生的影响对于世界地理认识的差异所带来的影响林则徐·《四洲志》概述了五大洲三十余国的地理,重点介绍了英、美、法俄等国的史地国情魏源徐继畲中国并不能够代表全天下,所处地方也不是世界的中心,中国只是世界各国中的一员中国开始由“天下”回归为“国家”的艰难历程11国家概念的不同认识所产生的影响外国传教士出国开明使臣早期维新人士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学说民权平等思想国际公法的输入帮助国人认清列国并立的国际态势,动摇了中国传统的华夷尊卑观念;启迪国人依据国际公法准则,捍卫国家的主权独立;警悟国人要真正平等地跻身于国际社会,必须发愤自强12外交礼仪方面:蒲安臣使团——中国第一个正式的外交使团外交机构的设置:理藩院和礼部——总理衙门——外务部在文化方面:随着对于西方国家的认识的逐步的加深,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方面外交实践和文化的碰撞所带来的影响外交礼仪的转变是中国国家观念演变的一个表现,甚至是最突出的表现,而在文化方面的重新认识,对中国国家观念的转变来说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潘越《两个世界的碰撞-蒲安臣使团与近代中国外交的发端》13国内统治的合法性危机边界领土的被侵略危机边界国防以及国内危机的冲击内外交困的危机清王朝努力按照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的要求对传统国家进行制度的重新整合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的转变。14东西方体系的碰撞所带来的影响西方国家企图通过非正义的手段将中国纳入到看似平等的国际体系当中中国转变国家观念成为必由之路激发了中国寻求平等交往的渴望中国加入到近代体系是全然处于被动的原因还是存在主动地原因?15五、评价在所参考的文献当中,并没有专门突出的、系统的论述中西方的碰撞对于中国国家观念的转变。在通过对于某一些事件来论述时,通常直接要论证的也不是国家观念的演变。而只是从某个侧面反映出国家观念的转变161、对于其他阶层的忽视2、并没有把中西方的碰撞与中国的国家观念的演变放在平等的位置而进行论述3、对于大多数学者都采用的是“冲击-回应”模式进行的研究,这种模式具有很大的适用性,但是对于心理和意识的研究存在不足之处。4、是否中国国家观念的演变就只有这一个原因,是否还存在别的原因。比如薛晓荣在他的论文中就提出国内的起义与边疆的危机同时对中国的制度调整提出了迫切的要求5、在鸦片战争之前也存在着一些中国与外来世界的交往,这些是否对中国的国家观念的转变也起着某种作用?比如,1689年中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17参考文献李华兴、张元隆、李海生,《索我理想之中华—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法】佩雷菲特著,王国卿、毛凤支等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周宁著,《中西最初的遭遇与冲突》,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陈尚胜主编,《儒家文明与中国传统对外关系》,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澹台卓尔,《历史的底气——中国制造的万国来朝》,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李华兴、张元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1页~11页。尚红娟,“论近代中国国家主权的缺失”,《历史学研究》,2007年第10期,77页~83页。田毅鹏,“中国传统对外观念对早期现代化的影响”,《史学集刊》,2003年第1期,30页~37页。张步先,“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兼论晚清外交近代化”,《山西师大学报》,1998年第3期,67页~71页。18张振鹍,“中国近代史开端与近代中外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年第1期,4页~10页。计秋枫,“中国加入近代国际体系的历程”,《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104页~112页。潘越,“两个世界的碰撞—蒲安臣使团与近代中国外交的发端”,《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32页~34页。Barabantseva,Elena.“Changevs.Order:ShijieMeetsTianxiainChina'sInteractionswiththeWorld.”,Alternatives:Global,Local,Political34.2(2009):129-155.Fairbank,JohnK."TributarytradeandChina'sRelationswiththeWest."TheJournalofAsi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