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喜看稻菽千重浪》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喜看稻菽千重浪》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喜看稻菽千重浪》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喜看稻菽千重浪》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2-11页共=SECTIONPAGES2*24页◎第=PAGE1*22页共=SECTIONPAGES2*24页第=PAGE1*2-11页共=SECTIONPAGES2*24页◎第=PAGE1*22页共=SECTIONPAGES2*24页4.1《喜看稻菽千重浪》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踏过平庸,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陈芳董瑞丰刘宏宇“天眼”之父南仁东,17日被追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4年,8000多个日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骛,为崇山峻岭间的中国“天眼”燃尽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调试期的“天眼”已经一口气发现多颗脉冲星,成为国际瞩目的宇宙观测“利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天眼”与“天宫”“蛟龙”、大飞机等一起,被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丰硕成果……南仁东来不及目睹。但他执着追求科学梦想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天眼”:一个国家的骄傲看似一口“大锅”,“天眼”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可以接收到百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它有着超高的灵敏度和巡天速度。与美国寻找地外文明研究所的“凤凰”计划相比,“天眼”可将类太阳星巡视目标扩大至少5倍。随着“天眼”的落成,中国射电天文学“黄金期”正在开启,越来越多国际天文学专家加入中国主导的科研项目。20多年前,这是一个异常大胆的计划。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不到30米。1993年,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此召开。科学家们提出倡议: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会后,南仁东极力主张中国科学家启动“天眼”项目。“天眼”到底是一个多大的工程?在“天眼”馈源支撑系统高级工程师杨清阁的印象里,这个工程大到“漫山遍野”。这又是一个多细的工程?“600多米尺度的结构,馈源接收机在天空中跟踪反射面焦点的位置度误差不能超过10毫米。”杨清阁说,“南老师做的事,就是带领我们用漫山遍野的设备和零件建起这口精密的‘大锅’。”南仁东曾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薪水。可他说:“我得回国。”做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他扛起这个责任。这个当初没有多少人看好的梦想,也最终成为一个国家的骄傲。72岁的“天眼”工程高级工程师斯可克回忆:“南仁东总跟我说,国家投入10多亿元搞这个望远镜,如果因为质量问题或者工程延期导致停工,每天损失将达50万元。花了这么多钱,如果搞不好,就对不起国家。”执着:为“天眼”燃烧20多年人生从1994年到2005年,南仁东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没有路,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一次,南仁东下窝凼时,瓢泼大雨从天而降。他曾亲眼见过窝凼里的泥石流,山洪裹着沙石,连人带树都能一起冲走。南仁东往嘴里塞了救心丸,连滚带爬回到垭口。“有的大山里没有路,我们走的次数多了,才成了路。”“天眼”工程台址与观测基地系统总工程师朱博勤回忆,十几年下来,综合尺度规模、电磁波环境、生态环境、工程地质环境等因素,最终在391个备选洼地里选中了条件最适宜的大窝凼。选址、论证、立项、建设,哪一步都不易。许多工人都记得,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为亲自测量工程项目的误差,南仁东总会丢下饭碗就往工地上跑。“发文章和研发科学重器比较,哪个对科技的实质进步更重要,我选择后者。”南仁东总是这样说。“20多年来他只做这一件事。”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说,“天眼”项目就像为南仁东而生,也燃烧了他最后20多年的人生。寻梦:探索科学未知无止境对待科学研究,南仁东无比严肃和严谨。“天眼”没有哪个环节能“忽悠”他,任何瑕疵在他那里都过不了关。工程伊始,要建一个水窖,施工方送来设计图纸,他迅速标出几处错误打了回去。施工方惊讶极了:这个搞天文的科学家怎么还懂土建?“南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他要吃透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学生甘恒谦说,“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是选择‘天眼’还是多活10年,他还是会选择‘天眼’。”他一心想让“天眼”尽快建成启用。“天眼”的英文名字FAST,正是“快”的意思。在南仁东看来,“天眼”建设不由经济利益驱动,而是源自人类的创造冲动和探索欲望。“如果将地球生命46亿年的历史压缩为一年,那么在这一年中的最后一分钟诞生了地球文明,而在最后一秒钟人类才摆脱地球的束缚进入广袤无垠的太空。”南仁东的心中,总是藏着许多诗意的构想。“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这是他留给人世间的最后思考。(有改动)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电波环境不断恶化对人类有效接收外太空讯息的干扰越来越大,南仁东响应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的建议,提出“天眼”项目研发主张。B.与美国“凤凰”相比,“天眼”巡天速度更快,灵敏度更高,可接收百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而“天眼”的快速落成得益于众多国际天文学专家的参与。C.“天眼”结构庞大,精密度高,项目工序繁杂,在选址、论证、立项、建设过程中,南仁东对每一个环节都严格要求,亲自把关,以避免出现任何瑕疵。D.文章围绕“时代楷模”这一主题,依托“天眼”项目的研发展开叙述,旨在凸显南仁东追求科学梦想的精神,激励更多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勇攀高峰。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部分通过阐述“天眼”对于天文学研究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表达对南仁东勇于献身科学的无比崇敬之情。B.“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是南仁东追求理想的真实写照,诗化的语言为充满艰辛的科学研究赋予了浪漫和温情。C.文中多处引用南仁东的原话和他人的评价,既有利于刻画南仁东朴实而伟大的形象,又能够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D.文章按“天眼”的研发建设过程安排材料,依次串联起三个小标题,内容上构成递进关系,使文章一步步走向深入。3.南仁东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在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时,并不知道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没有成功。这无疑是一道世界难题。况且,他还得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由此有人嘲笑“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他知道,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种优势,“无优势论”是没有实验依据的推论,这一推论与自交系的杂交优势现象相矛盾,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蕊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甚至有著名学者断言这“不可能”。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之后,袁隆平才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早在1926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杂种优势现象。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时为20世纪50年代。此外美国、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尽管实验手段先进,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研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国;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的不孕性》发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节选自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材料二:种子达人2000年,钟扬辞去武汉植物研究所的工作来到复旦大学。那年5月钟扬报到时,学校还没有过渡房,临时给他找了一套系里别的老师提供的毛坯房。他毫无怨言地接受了这个连煤气、热水器都没有的房子,洗着冷水澡住了半年。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气候恶劣、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从他到复旦大学的第二年起,钟扬就开始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2009年,钟扬正式成为中组部援藏干部。据统计,在这十几年间,他和同伴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占到西藏高等植物的1/5。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钟扬为什么要收集种子?“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予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1/7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百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他扎根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对钟扬来说,采种子是一件乐事。“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如果发现它开花并且结了种子,我会用手抓一把,一摊开里面一般有200颗。我最讨厌的植物是什么呢?椰子。那么大一颗,8000颗的样本,我们需要两台卡车把它们拉回来。”钟扬调侃道。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钟扬在西藏大学理学院的一位同事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那次,我们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找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这位同事回忆。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如今,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按钟扬的话说,也许那个时候,胖胖的钟教授已经不在了,但是他期待着它们可以派上用场。(节选自叶雨婷《“探界者”钟扬》)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隆平不仅发现了研究所需的天然雄性不育稻,而且用理论阐述培育雄性不育稻的可行性,进而展望培育优质杂交水稻的前景、水稻杂种优势的研究前无古人。B.袁隆平认为中国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跨地区跨部门的密切协作,进行科技攻关。C.辞去武汉的工作来到复旦大学,钟扬住的是临时的毛坯房,但是他毫无怨言,对种子一点也不将就,这也产生了一种反差。D.经过数年的寻找,钟扬带着学生最终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寻获“鼠曲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画线句通过细节描写,充分表现袁隆平寻找新品种的艰辛,表现他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渝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B.材料二标题中的“种子”一语双关,既指钟扬收集的种子和培养的学生,又指钟扬自己。他就像一颗种子,在西藏生根、开花、结果。C.材料一反映了袁隆平进行水稻实验的艰辛和付出,但我们也充分感受到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研究不断取得成功的信心和自豪感。D.材料二多次引用钟扬说过的话,表现了钟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塑造了钟扬的形象,使文章更加真实、准确、可信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两位科学家的原话,体现了人物的真实性。B.两则材料都在矛盾冲突中体现两位科学家的品质。C.两则材料都围绕主题,选取典型事例。D.两则材料都以人物的行动为新闻,体现人物鲜明个性。7.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述两位科学家分别具备怎样的可贵品质。8.请分析两则材料分别是如何表现人物的。三、语言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锻炼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和办事能力。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既要,也要冲锋陷阵,切实解决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贫富差距加大会影响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所以解决贫困问题。脱贫任务艰巨,到2020年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需要每年减贫1000多万人,(),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挑战。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地推进难以完成的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实现脱贫攻坚目标。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运筹帷幄迫在眉睫按部就班众志成城B.建言献策千钧一发循规蹈矩同仇敌忾C.运筹帷幄千钧一发按部就班同仇敌忾D.建言献策迫在眉睫循规蹈矩众志成城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敢不敢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锻炼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和办事能力。B.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体现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和办事能力。C.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锻炼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和办事能力。D.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体现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和办事能力。1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B.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C.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D.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第二天,林先生的铺子里新换过一番布置。将近一星期不曾露脸的东洋货又都摆在最惹眼的地位了。林先生又摹仿上海大商店的办法,写了许多“大廉价照码九折”的红绿纸条,贴在玻璃窗上。这天是阴历腊月二十三,正是乡镇上洋广货店的“旺月”。不但林先生的额外支出“四百元”指望在这时候捞回来,就是林小姐的新衣服也靠托在这几天的生意好。七八人一队的乡下人走到林先生的铺面前,其中有一位年青的居然上前一步,歪着头看那些挂着的洋伞。一个伙计已经取下了两三把洋伞,立刻撑开了一把,热剌剌地塞到那年青乡下人的手里,振起精神,使出夸卖的本领来:“小当家,你看!洋缎面子,实心骨子,晴天,落雨,耐用好看!九角洋钱一顶,再便宜没有了!……那边是一只洋一顶,货色还没有这等好呢,你比一比就明白。”那年青的乡下人拿着伞,没有主意似地张大了嘴巴。他回过头去望着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头子,又把手里的伞颠了一颇,似乎说:“买一把罢?”老头子却老大着急地吆喝道:“阿大!你昏了,想买伞!一船硬柴,一古脑儿只卖了三块多钱,你娘等着量米回去吃,哪有钱来买伞!”1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例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这天是阴历腊月二十三,正是乡镇上洋广货店的“旺月”。A.俗话说“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人们往往在梧桐叶落间感受着秋天的来临。B.需要大家格外注意的是,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C.父亲凡事认真,他的认真劲儿,在卖糖葫芦的人中出了名,人称“小辫儿糖四”。D.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是在成功道路上这种投机取巧的“聪明”万万要不得。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以下两句,都有“老头子”一词,说说各自蕴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1)“我只希望老头子身体好好的,孙子学业进步,再找个好一点的工作。”王奶奶的愿望:是这么朴素。(2)老人坚持替去世的儿子还账,有人说:“人死账烂。钱是你儿子借的,人都不在了,你个老头子认啥账啊?”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面儿是洋缎的,骨子是实心的,不管是晴天还是落雨都能用,而且耐用好看”,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B2.D3.①心系国家,勇于担当,不计个人得失,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②潜心科研,不甘平庸,敢为人先,心无旁骛,执着追求科学梦想。③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甘为科学事业献身。④严肃认真,治学严谨,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B项,“而‘天眼’的快速落成得益于众多国际天文学专家的参与”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随着‘天眼’落成,中国射电天文学‘黄金期’正在开启,越来越多国际天文学专家加入中国主导的科研项目”,可见“天眼”落成后,有众多国际天文学专家参与加入中国主导的科研项目,而不是“众多国际天文学专家的参与”让“天眼”快速落成。故选B。2.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D项,“文章按‘天眼’的研发建设过程安排材料,依次串联起三个小标题”说法错误。原文中的三个小标题“天眼”“执着”“寻梦”,是按照南仁东的精神品质来划分写作版块的,“天眼”一节重在表现南仁东的“异常大胆”,“执着”一节重在表现南仁东的坚持不懈、不改初心,“寻梦”一节重在表现南仁东的严谨精进。可见,并不是按“天眼”的研发建设过程安排材料,串联起三个小标题。故选D。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内容“南仁东曾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薪水。可他说:‘我得回国’”“做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他扛起这个责任。这个当初没有多少人看好的梦想,也最终成为一个国家的骄傲”,可以看出南仁东心系国家,勇于担当,不计个人得失,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根据原文内容“20多年前,这是一个异常大胆的计划”“南仁东极力主张中国科学家启动‘天眼’项目”“他为了自己的科学梦想,为‘天眼’燃烧20多年人生”“在南仁东看来,‘天眼’建设不由经济利益驱动,而是源自人类的创造冲动和探索欲望”,可见南仁东潜心科研,不甘平庸,敢为人先,心无旁骛,执着追求科学梦想。根据原文内容“从1994年到2005年,南仁东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没有路,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一次,南仁东下窝凼时,瓢泼大雨从天而降。他曾亲眼见过窝凼里的泥石流,山洪裹着砂石,连人带树都能一起冲走。南仁东往嘴里塞了救心丸,连滚带爬回到垭口”,可见南仁东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甘为科学事业献身。根据原文内容“对待科学研究,南仁东无比严肃和严谨。‘天眼’没有哪个环节能‘忽悠’他,任何瑕疵在他那里都过不了关”“南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他要吃透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可见南仁东严肃认真,治学严谨,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4.A5.B6.B7.袁隆平:热爱科研事业,勤于实践,敢于探索,解放思想,勇于创新。钟扬: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追求物质享受,热爱科研事业,不畏艰难,勇于奉献。8.材料一:作者精心选取袁隆平的典型事例,通过对事例的叙述、议论,重视引证,突出对比,向读者展现了袁隆平的优秀品质。如选文提到美国著名遗传学家的经典著作和有人对袁隆平的嘲笑,从权威和舆论两个角度写出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要超越物质障碍之外的社会障碍,从而衬托出袁隆平挑战权威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材料二:作者在刻画钟扬时运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1)正面刻画:①引用人物语言。文段直接引用钟扬的话,或是钟扬与别人的对话,抑或是钟扬的演讲内容。②描述人物行为、事迹。如不挑剔住房、赴西藏采集种子等。(2)侧面刻画:①通过他人之口讲述钟扬的事迹。②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如写钟扬不在意生活品质与致力于种子收集的对比,藏族同事对其“大胆”的评价等。【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进而展望培育优质杂交水稻的前景、水稻杂种优势的研究前无古人”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第四段“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时为20世纪50年代。此外美国、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可知,水稻杂种优势的研究并不是前无古人。故选A。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材料二标题中的‘种子’一语双关……”说法错误,材料二主要写钟扬冒着生命的危险收集种子,这里的表述过于拔高。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都在矛盾冲突中体现两位科学家的品质”说法错误,以偏概全。依据材料一“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可知,材料一在矛盾冲突中体现了袁隆平的品质。分析材料二的内容可知,文中并没有在矛盾冲突中体现钟扬的品质。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传主形象的能力。从两则材料的人物语言、行动、事迹等方面,可以总结出这两位科学家的可贵品质。由材料一“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等内容可知,袁隆平热爱科研事业,勤于实践,敢于探索,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由材料二“他毫无怨言地接受了这个连煤气、热水器都没有的房子,洗着冷水澡住了半年”等内容可知,钟扬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追求物质享受;由“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等内容可知,钟扬热爱科研事业,不畏艰难,勇于奉献。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材料一是通过对事例的叙述、议论,运用引证、对比等手法表现人物的。由文中“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研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等内容可知,文章对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实验的相关事件进行了叙述和议论。由““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可知,文章采用了引证的方式来表现人物形象。由“此外美国、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尽管实验手段先进,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可知,文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人物。材料一综合以上手法,从权威和舆论两个角度写出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要超越物质障碍之外的社会障碍,从而衬托出袁隆平挑战权威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材料二是运用正侧面结合的手法表现人物。正面刻画:由文中“‘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予能够造福万千苍生。……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我们需要两台卡车把它们拉回来。’钟扬调侃道”“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他却说……”可知,文段中有大量关于钟扬语言的描写,或直接引用钟扬的话,或是钟扬与别人的对话,抑或是钟扬的演讲内容。由文中“他毫无怨言地接受了这个连煤气、热水器都没有的房子,洗着冷水澡住了半年”“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可知,文中描述了钟扬不挑剔住房、赴西藏采集种子等行为和事迹。侧面烘托:由“钟扬在西藏大学理学院的一位同事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那次,我们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这位同事回忆”可知,文章通过钟扬同事之口讲述了钟扬的事迹。由“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