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姓氏志朱氏章_第1页
福建姓氏志朱氏章_第2页
福建姓氏志朱氏章_第3页
福建姓氏志朱氏章_第4页
福建姓氏志朱氏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姓氏志•朱氏章第一节源流一、溯源(一)古老朱姓在远古中原地区,有支崇拜赤心木(朱木)的氏族,以朱木作为图腾。进入文字时代把自己的血缘群体名称写成“朱”,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朱姓族群(朱襄氏)。还有支生活在东夷(今山东)的先民,把蜘蛛作为氏族的图腾,甲骨文的“邾”就是一只爬行蜘蛛的画像,称本氏为“邾”。《元和姓纂》记载:“朱,颛顼之后,周封曹侠于邾,为楚所灭,子孙去邑以为朱。”颛顼乃黄帝之孙,其5世陆终。陆终第五子晏安,辅佐舜帝有功,被封于曹地,建立曹国,赐姓曹。曹国在商末灭国。后裔曹侠辅佐周室,周室把曹侠改封于邾地(今山东邹城一带),建立邾国,以国为姓,改曹姓为邾姓。邾国历时780年,后被楚宣王伐灭。大夫邾夷鸿早为躲避灭国灭族之灾,携带家室逃到沛邑(今江苏沛县)隐居,把邾氏改姓朱氏(一说其子朱秺移居相邑去邑姓朱)。后人尊为朱氏的得姓大始祖。如今绝大部分朱氏的血缘都源自曹姓邾氏族。(二)改姓为朱朱氏也是源于不同的姓,特别姓氏合一时期。以氏为姓,改姓朱的有赢姓朱氏、祁姓朱氏、子姓朱氏、宋姓朱氏、南北朝时北方渴烛浑氏和鲜卑族人可足浑氏均改为朱氏。胡人可足浑长生,改姓朱,叫朱长生。徙居河南,其后裔发展形成六朝望族,河南朱氏。又有可足浑昌,后改姓名朱瑞,字元龙。(三)赐姓为朱明朝,朱元璋为赐外族夷蛮为朱氏,许多蒙古人被赐为朱姓。为褒奖臣下,以示恩宠,赐义子李文忠、沐英、何文辉、徐司马等人均为朱姓。湖南澧水流域有支“安福朱氏”始祖朱义,原名郭信,明太祖赐郭信姓朱名义,沿袭至今。明正德年间,朱厚照皇帝曾赐其他姓百余人为朱姓。赐姓是朱姓鼎盛时期的标志,当朱姓处于衰落状态时,除给蒙古族赐姓未复原姓以外,其他绝大多数的汉姓赐姓都恢复原姓。二、入闽(一)东晋未年(400-420年),朱穆16世朱桓,由南京入闽,定居福州。后裔迁居福安、政和、寿宁等地。(二)隋大业九年(613年),朱福(朱一郎)从河南入闽,先后定居闽城东坊(今闽侯县),后迁宁德霍童石桥、周宁咸源等地。(三)唐高宗年间(650-683年),朱元福入闽,定居侯官(今福州)。后裔移居福城、福宁等地。(四)唐总章二年(669年),朱秉英、朱参(又名朱熙),随陈政将军奉诏入闽平乱,定居上营(今云霄县岳坑)。后裔待考。(五)唐乾符六年(879年)初,朱敬则第7世户部尚书朱光启,举家从河南光州固始迁徙入闽,定居侯官(今福州)。长子玑,次子峤、季子衍迁居莆田,四子勔留居侯官。(六)唐光启元年(885年),朱古倞,随王潮,王审知兄弟,从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先居福唐(今福清),景福二年(893年)出任建宁军节度使判官,道经延平,因乐其溪山之美,定居剑津西芹。(七)唐天复年间(901-903年),朱敬则6世工部侍郎朱澥,率族从河南南阳避地侯官,后定居仙游党田(今仙游玉墩村)。(八)唐末,朱敬则7世节度使朱玖,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定居永福县毗坑(今永泰县永阳玉尺)。后裔迁居闽清、莆田等地。(九)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朱世聪,赴任古田县军农事而由江西婺源迁徙古田,子朱定礼,迁居尤溪阪面乡后塘村。(十)北宋初年,朱古僚(又名瑰)次子后裔从江西婺源迁居侯官二坊(今福州市)。北宋后期传至朱瑰次子7世朱良迁居罗源。(十一)宋初,朱绘之子朱福从江西抚州朱源里严陀寨迁徙建宁府建阳县朱村。(三十八)明万历二年(1574年),朱仲铭,由浙江省温州府平阳县十九都(今平阳县萧江镇桃源村)入闽,定居永泰县大洋镇明星村石桥头。(三十九)明末,朱爆六,从江西临川入闽,定居明溪瀚仙大焦村。(四十)清顺治末(约1661年),朱君德,从浙江温州永嘉场华蓋乡四都入闽,到福宁州福鼎桐山经营贸易。康熙十三年(1674年)定居金钗溪。后迁居桐山城内十字街。(四十一)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朱英标,由浙江平阳宜山镇朱处入闽,迁徙福鼎硖门畲族乡东稼村顶家楼村,朱英杞、英连兄弟迁居孔平甲坪村。(四十二)清嘉靖年间(1796-1820年),朱维高,从浙江金华府兰谿县西乡三十里江村入闽,迁徙罗源。(四十三)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朱开橺,由浙江平阳县北港冷水壑入闽,定居福鼎硖门渔井村。(四十四)清同治九年(1870年),朱晓达,由浙江平阳马站城门村入闽,定居福鼎沙埕朱厝里肇居。(四十五)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朱孔田、朱维谋由浙江平阳县马站城门村入闽,定居福鼎县龙安。同年,朱治滚,由浙江平阳县水头镇闹村入闽,定居福鼎县店下寺前村罗口肇居。三、繁衍(一)朱玑家族(琳井世系)朱光启生4子。长子朱玑迁居莆田,卜筑小龟屿揖壶峤之左(今黄石井埔)。衍成琳井世系。光启次子峤(一说午桥)生子愤,迁徙浙江平阳三桥。季子衍(一说材)生子镇,迁徙浙江瑞安朱山。四子勔留居侯官。朱玑,生3子,长子无逸迁居仙水(仙游)。次子山则迁居临漳(漳州),季子无苟,留居井埔。第3世朱淮迁居仙游。4世朱琲迁居仙游孝仁里乌墩。5世朱昭迁居汀州(今长汀)。6世朱十九,迁居永定下洋。7世朱二十一、二十五迁徙广东潮州。8世朱绂(非少保)迁居晋江;朱承迁居云霄,朱壳迁徙广南,朱膺、朱由、朱从、朱辅、朱琼、朱绎迁徙广东潮州。9世朱举、朱伟迁徙广东潮州、朱伟(一说伟卿)进士,衡州府推官,先迁居云霄后迁徙潮州。朱达迁徙广西。10世朱赏,迁居仙游朱寨,朱正迁居建安,朱远、朱宏祖、朱发祖迁徙广州;朱叙一迁徙广南。11世朱颜迁居云霄,朱应瑞,迁居漳州;朱德诚,迁居诏安,朱显祖迁居漳州十一都,朱漠、朱汉迁徙广州。12世朱漳迁居泉州,朱定老迁徙平江。13世朱公颢迁居漳浦,朱雍昌迁徙江苏常州。14世朱升孙、外孙迁居泉州,朱一凤迁居同安马巷,朱塔祖,迁居东山;朱宗义,迁居仙游;朱君福迁徙广东潮州。15世朱虎迁居泉港东凉赤屿岭,朱仁存迁居晋江茂山,朱器高,迁居泉州海清亭、朱祭、朱宝、迁徙广东潮州。16世朱让迁居晋江桔里,朱琴迁徙广州归德门外大城街金总科,改姓金,朱德时迁徙广东潮州,朱胜迁徙江苏南京,朱福九迁徙江苏南京。17世朱晏迁居惠安涂岭后璞,朱诚、朱佛应迁居仙游,朱赐迁居仙游枫亭;朱洙二、洙六兄弟从晋江内坑迁居仙游仁德里坑内,朱周,迁居惠安九都林坑,朱德盛,迁居仙游后架,朱壅、朱玺迁徙广东潮州,朱君敏,随任迁徙海南临高。18世朱俶迁居龙溪,朱标迁居仙游枫亭;朱恭迁居仙游枫亭上余,朱玄迁居仙游东沙;朱满,迁居仙游连江里罗坑,朱俞,迁居惠安十都,朱烜(晅),迁徙潮阳。19世朱佥迁居惠安;朱遥迁居仙游善化里大济;朱礼,迁居福州,朱哲、朱炫迁居仙游枫亭;朱子立迁徙江苏南京,朱大伦,迁徙广东化州东门外。20世朱编,迁居仙游;朱云梯迁居仙游潭边;朱玉迁居长乐,朱庸,迁居仙游东沙,朱云兴、朱九河迁徙江苏南京,朱珩迁徙高凉化邑(今广东化州市平定镇珠塘村),朱环后裔迁徙江苏南京。朱大澄迁徙山东东昌县,朱镁师迁徙上海松江,朱镛迁徙江苏仪征,朱均迁徙广东潮州。此外,21世至今播迁海内外略述。(二)朱勔家族(琅岐世系)朱勔,定居闽县,9世朱敏中、朱敏元、朱敏功、朱敏修四兄弟迁居福州,故名朱紫坊。朱敏元迁居罗源泥港(起步镇蓝田村)。10世朱兴由朱紫坊迁居阳夏村。11世朱倬,致仕后回福州,晚年隐居琅岐龙台村病故在朱紫坊。13世朱璋由阳夏迁居长乐。14世朱君美由朱紫坊迁居琅岐下歧村。朱均明永乐年间由下歧村迁居闽侯大湖岭头村。17世朱镐,由龙台迁居凤窝村。22世朱克如由琅岐下歧村迁居闽侯上街鹅洋村。24世朱永举由琅岐下歧村迁居晋安魁歧镇魁歧村。25世朱耻安(又名昌珩),迁居长乐漳港街道漳光村石梁自然村。27世朱道添(又名道果)清乾隆后期由琅岐下岐村迁居长乐漳港街道仙岐村。29世朱尔统,明中期由凤窝迁居连江琯头长门村。31世朱贞合由凤窝迁居连江官坂辋川村。朱瓒世次未详,明隆庆六年(1572年)由凤窝迁居连江东湖祠台村。朱敬番,世次未详,从琅岐岛迁居马尾儒江村。朱敬道世次未详,由下歧迁居鼓山牛山村。(三)朱古倞家族朱古倞3世朱水迁居尤溪洋中镇联洋,派衍西宾镇华村。朱火迁居沙县,一说迁尤溪洋中镇的龙洋村;一说迁沙县的东山镇大洛村。朱木迁居延平西芹镇的水汾头,再迁沙县的杨花溪。朱金迁居建阳。朱土迁居大坝,派衍延平区樟湖镇高州寨兜村。17世朱宝、朱忠、朱定三兄弟迁居福州。27世朱梅江、梅南返迁寨兜定居。19世朱顺宝迁居延平夏道镇徐洋村。24世朱福德迁居西芹镇禾村。19世朱柏友迁居塔前镇西洋村龙后自然村。还有迁到宁德市古田县黄田镇上溪村。迁到福州台江白马桥上浦境长沙社坡尾乡。还有南山镇的江口村、新竹村、前坑村、后埔村等都是大坝的派系。(四)朱㺲家族(石阜世系)朱澥定居仙游香山里党田乡后,其孙朱㺲,因“白马驿变”愤而弃官,经友推荐到莆田,任石阜仓守,以仓地而居(今黄石四脚亭至道美一带)。6世朱善教迁居仙游乌墩。11世朱巽迁居延平(南平)铁皇堂。13世朱和迁居仙游龙华,朱翰迁居泉州,朱应酉迁居安溪,朱组孙迁徙广东潮州,朱采孙迁徙惠州府海丰县,朱道尊迁徙江苏南京。14世朱晨迁居仙邑西门外。15世朱龙孙、传孙兄弟迁徙广东潮州。16世朱考迁居仙游大济,朱霆迁居汀州府前,朱额迁居汀州上杭街。18世朱云迁居铜山(东山县),朱迪迁居仙游,朱添保迁居仙游。19世朱怀迁居仙邑。20世朱文昭迁居外舍,朱祥仁迁居福安溪柄。21世朱得霖迁徙广东,朱果迁居福州,朱文林迁居仙游县里。23世朱继右迁居浦城,朱鸿鼎迁居建宁,朱学迁居浦城。24世天胤、天官兄弟俱迁徙广东,朱如禄迁徙海澄山,朱启扬、显邦、宗邦俱迁徙南京。25世朱荣迁居晋江北门,朱浗迁居仙游西乡鹿曲寨,朱福迁居福州东街巷,朱鳌迁居福州,朱寂朗迁徙广东,朱叔度迁徙江西。26世朱光宁迁居福州。朱復迁徙江西。27世朱赐迁居仙游太平岭,朱昌光迁居建宁,朱老迁徙北京古历代帝王庙边。31世朱伯迁居仙游大济溪田。世次未详的朱文贵迁居将乐南塘会石村。32世朱常凉、常庆迁徙浙江宁波。33世朱镟迁徙琼州,朱灿亚迁居浙江金华。34世朱柏老迁徙浙江。还有播迁到海外及东南亚南洋等地。(五)朱良家族(厚富世系)北宋治平二年至元祐三年(1065-1088年),6世朱魁(瑰)次子朱良与堂兄以政避乱从侯官左二坊(今福州)迁居罗源同乐乡黄重里(今罗源县中房镇厚富村)。11世朱宗生4子祖景、祖明、祖旺、祖昌仝迁居三角洋村(今罗源县飞竹镇三角洋村)。朱祖旺子孙带旧谱迁居福宁府。13世朱文遇分居罗源城关。15世朱崑山字德派,分居罗源城关。15世朱德源,讳灿,婆王氏夫人,子朱敬宇从三角洋迁居常熟乡徐公里官田(今罗源县起步镇蓝田村)。18世朱和玉迁居官田后鑛(今罗源县起步镇后阮村)。22世朱辉(开盛)迁居泥田(今松山镇十一里村);23世朱永耀从十一里分居古厦井(今松山镇泥田村古厦井自然村);23世朱永周从十一里分迁外地。22世朱明理迁居碧里乡西洋村歧佃下自然村;明理6世朱木水移居东碧里乡东洋村;明理6世朱木法与堂弟木长之子家伙、家德、家灵、家信同迁徙马来西亚吉隆坡苏丹街火车头弄。25世朱典震做壮丁到泉州、漳州,后定居厦门,朱时宝定居漳州。朱魁次子6世朱二十五的4世朱水贱定居古田西门五保街。水贱9世朱长贵从古田西门街迁居罗源霍口乡上徐坪;长贵4世朱良厚,号国桢移居下徐坪;长贵4世朱良清迁居古田县三十八都后坵(今古田县厚坵村)。(六)朱熹家族(紫阳世系)朱松宋宣和五年(1123年)中秋举家迁徙政和,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十五日朱松第三子朱熹诞生尤溪。绍兴十四年(1144年)迁居崇安五夫里紫阳楼。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第进士,晚年居建阳考亭。今众多紫阳谱牒称朱熹为一世祖。1、建安派朱熹2世朱塾迁居建安(今建瓯)。5世朱林、朱彬兄弟迁居建宁。6世朱炜迁居长汀。7世朱堡迁居沙县西门外,朱墰迁居闽清葛陂,朱堈迁居永泰梅楼,朱场迁居尤溪黄沙坪。8世朱迁居建阳黄坑守朱熹墓,第六子朱池迁居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朱镡迁居尤溪鹏程,朱镐迁居长泰东门外。朱钲后裔迁徙江西鄱阳、乐平等县。9世朱国泰迁居云霄鹤坑,四世孙孟章迁居东山,朱国桢迁居龙海长福村(今百花村),朱国兴迁居漳浦罗山,朱国培留居镇海关头,朱浪迁居建阳茶布守朱塾墓,朱沧迁徙安徽,有3子,分别迁居安徽无为,铜陵等地,第三子再迁江西。10世朱含迁徙安徽岳西县。11世朱添迁居顺昌。13世朱炯从闽清迁居闽侯。15世朱延权迁居尤溪主持祀事,朱廷栻迁徙北京。16世朱刚直从云霄迁居绍安。2、考亭派朱熹3世朱铚迁居上杭。4世朱濂迁居平和,朱渊迁徙江苏双桥,朱洽迁徙江西铅山,朱濬迁徙浙江镇海,朱澄迁徙广州,朱溢迁徙江西鄱阳县马塘。5世朱癸七,由平和县九峰镇经漳州、龙岩、漳平到大陶洋奇河定居,元代至元间,长子朱庆五迁居清流县,朱庆五的次子朱小八从清流移居永安洪田黄龙村,后迁热西。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癸七的次子朱庆七的九世朱法旵移居沙县一都;明正德年间,癸七的第三子朱庆九的七世朱宗宁,由奇河移居永安县衙,后又于明嘉靖年间由大陶洋下枫窟迁居沙县富口镇,朱宗宁之子朱元五移居永安洪田湍石村上控,朱宗宁的次子朱继文从永安迁居沙县,明嘉靖年间,朱庆九,八世朱仲富、朱仲贵由永安大陶洋下枫窟迁居沙县车头,朱仲政移居永安洪田镇黄焦(大科村),明末,朱宗宁七世朱品迁居明溪胡坊,后移居明溪盖洋,朱槐后裔分迁浙江金华,朱楠后裔迁徙湖州浔溪,朱枋迁徙江苏无锡梅村镇,还有迁徙广东澄海,朱相迁徙江苏宜兴县。6世朱文焕先从建阳迁徙浙江龙游县,后迁居福建浦城忠信,朱勳迁回婺源掌祠。7世朱裳,迁徙河南嵩县。14世朱保叔迁居龙岩,朱起潭迁居仙游岐山。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朱春闱由玉叶坑(今三明岩前乡百叶坑村)移居贡叶延爽罗家峰村。朱春闱先祖由建阳考亭迁居泰宁,后移居玉叶坑。3、邵武派朱熹2世朱在,朱熹季子,从建阳迁居邵武。4世朱沅迁居建宁县,朱澋,迁徙饶州(今江西波阳)。5世朱桂迁徙浙江宁波小桃源,朱桂九世朱希悦与族弟德义迁徙安徽怀宁县冶塘,朱楫迁徙浙江杭州,其子朱照迁徙浙江衢州,朱枯迁徙江苏洪塘,朱乘迁徙江西鄱阳,朱纲迁徙广东,其后裔还迁徙江苏大丰县。6世煃从建阳迁居邵武,其子朱培迁居寿宁广地,后裔再迁蕉城、福安等地。朱培五世朱炯与六世文新,从寿宁广地徙居罗源港下,再迁罗源同乐乡黄重里七甲(今罗源县中房镇厚富村)。紫阳世系不仅遍播省内外,而且分布世界各国,尤其是朝鲜半岛。(七)凤阳世系凤阳世系有二支,一支祖籍南京凤阳府丹图县(今安徽凤阳),朱官寿随军屯田罗源起步、洪洋,初居罗源城关后张,后移居梅溪里墩头厝(今西兰乡头厝村)。另一支源自南京铁井栏,明太祖朱元璋12子朱栢,建文帝间实行消藩政策,湘王朱栢之子,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逃难改名号羊,避居福清市沙埔镇朱厝村,后分居西塘村。(八)迁徙台湾朱姓早在隋大业三年(607年),朱宽便奉隋炀帝之命与何蛮一同到台湾了解情况,第二年又奉命再往台湾。福建朱氏渡海入台主要集中在漳州府和泉州府。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东山宅山朱姓第8世朱信妲带领一批村民到台湾台南垦荒;9世朱益民继而到台湾做生意定居台湾。明末清初,随郑成功收复并开发台湾的有10世朱尧、朱振、朱文兴,朱义、朱龙、朱连发、朱可益等人,后来定居在台湾北部基隆和竹南。14世朱兆明入台垦荒,定居彰化,朱进陞入垦大雅。15世朱熟垦荒大目效坪,朱连成入垦竹南,朱顺来入垦中坜。明王朝灭亡时,以宁靖王朱术桂为首的大批朱氏皇族成员随郑成功父子渡海到台湾发展。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诏安人朱某入垦台湾大目抬堡麻产庄。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朱一贵,从长泰县方成里(今陈巷镇)亭下村,迁徙台南罗汉内门,称为明室后裔,1721年率众起义,轰动一时。康熙末期,云霄二房14世朱孝生,从溪坪罗山迁徙台湾高雄前镇。清嘉庆年间(1796-1821年),三房15世朱濆与朱渥兄弟带一批朱姓乡亲,迁徙台湾宜兰,苏沃,分居在台湾各地。乾隆年间(1736-1796年),朱龙观,从诏安县二都秀篆乡乞牛窟,入垦台中市西屯区石牌里;朱业辉入垦台北县金山,分布基隆市;朱应威入垦桃园中坜,后迁移宜兰兰阳,分布冬山,罗东等地;朱应旺开基中坜,朱成居开基台中大雅,朱瑞恩入台居中坜,朱绍安居中坜后迁移卓兰;朱素生开基嘉义县新港。朱祯祥,祖籍五都下桥头梁线树脚,渡台分布南投鹿谷、埔里;朱文滔,自竹山流藤坪徙鹿谷和雅村。乾隆年间,平和县西门外上坪中坑口,朱正良开基台北市北投区;朱钦宠开基宜兰兰阳地区;朱元惠开基宜兰员山;朱元英、朱廷瑶开基宜兰三星;朱邦任开基台北市士林区;朱信实祖籍平和县大溪镇,开基台中县太平十一分;祖籍平和县东门外田心坊,朱鸿安开基台中县丰原;朱若美开基南投县竹山;朱接旺开基台中县潭子,有移居太平、丰原、草屯、伸港等地。祖籍平和县南门外,朱海瑞开基嘉义市。祖籍平和县水门巷四房,朱秀椿开基竹山;朱鼎生开基屏东县恒春纲纱里。漳浦县的朱创垂派下朱耸生,怀三两兄弟开基云林县林内。另有高雄县田寮朱氏族人来自漳浦县北门街;云林县斗六朱氏宗亲来自南靖县。海澄县人朱平直,开基台中县丰原,分布大雅神冈大平等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泉州人朱焜侯与人合作开垦台北海山堡、北投坑子庄;朱英水等垦竹南一堡公馆庄;还有朱、温二姓组织开拓机构名叫“诸协和”,在桃园地区从事垦拓;嘉庆十二年(1807年)朱芦观与庄民重修台湾凤山寺;咸丰三年(1853年),泉州人朱某徙居台湾,初居基隆市,后迁居彭佳屿。惠安县人朱照英开基新竹。南安县人朱廷生开基新竹县香山乡埔前村三塊厝。同安县人,朱连使开基云林县北港;朱满荣、朱心杙开基彰化县鹿港;朱心地开基彰化市。晋江桔里历年就有多批朱氏迁徙台湾,到民国计有122人,从桔里迁徙台湾凤山县,麻头等台湾西部及南部地区。四、郡望、堂号(一)郡望沛国郡:汉高祖时改泗水郡置都,治所在相县东汉时改为沛国。这支朱氏以西汉大司马朱诩为始祖。三国时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朱氏通称沛国都。丹阳郡:汉时设置丹阳(杨)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这支朱氏始以大司马朱浮和名列“八骏之一”的朱寓为始祖,后裔盛旺。吴郡:东汉时分会稽郡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朱氏为沛郡朱诩的后裔,以朱轸为始祖。凤阳郡:隋时置郡,治所在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东)。为沛郡一世祖朱诩的后代。朱元璋立明朝,朱氏贵为国姓,后裔立“凤阳”为堂号,后以此为郡望。永城县:东汉时的临睢县,晋废。隋代改置永城县(今安徽亳县一带)。朱氏是史学家、丞相朱敬则、朱仁轨的后裔为旺族。义阳郡:三国魏时设置,治所在今湖北枣阳县东南。西晋置为义阳国,治所在今河南新野县南。朱氏为汉晋旧族,是朱穆、朱序的后裔,宋代发展为旺族。太康县:秦时置夏阳县,隋时改为太康县,县治在今河南太康。辖区为今河南东部。朱氏以东汉时朱岑为始祖。河南郡:汉高祖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东)。为北魏时期的浊浑氏,朱可浑氏等所改的朱氏后裔。钱塘县:秦置钱唐县,在灵隐山麓,隋移今杭州市(治所在今杭州市西灵隐山麓)。唐加“土”旁为钱塘。民国与仁和县合并为杭县。(二)堂号沛国堂:马尾琅岐凤窝村朱姓鼓楼华大湖前村朱姓漳浦绥安罗山村朱姓云霄火田岳坑村朱姓东山西埔宅山村朱姓永定凤城南郊居委会朱姓永定凤城大园居委会朱姓永定下洋东联村朱姓永定城郊兰地村朱姓永定城郊樟牛村朱姓漳平赤水田头村朱姓连城隔川朱余村朱姓连城庙前丰图村朱姓宁德库山、外表朱姓霞浦五路、沙江朱姓如意正心堂:台江上浦境坡尾村朱姓敦厚堂:马尾琅岐下歧村朱姓将乐安仁朱坊村朱姓行义堂:马尾琅岐龙台村朱姓怀德堂:马尾琅岐阳夏村朱姓清和堂:长乐航城厦朱村朱姓存著堂:连江东湖祠台村朱姓折槛堂:连江城关澄江村朱姓义春堂:罗源飞竹三角洋朱姓时思堂:罗源徐坪厚坵村朱姓莆田龙桥西山村朱姓考亭堂:罗源起步蓝田村朱姓银青堂:同安马巷后亭朱姓同安马巷桐梓村朱姓同安马巷内田朱姓同安下魏村朱陈姓同安林瑶乌山朱陈姓同安东山后亭朱陈姓同安新塘埔朱陈姓紫阳堂:龙海鸿关大社朱姓龙海九湖百花村朱姓蕉城七都宁德六都村朱姓福安福屿南郊村朱姓福安大坪瓮窑村朱姓福安步升步兜山朱姓寿宁芹洋广地紫阳朱姓崇本堂:龙海榜山翠林村朱姓平和九峰复兴村朱姓宗本堂:龙海径内村朱姓荣乐堂:龙海鸿关大社西朋朱姓恒翁堂:龙海鸿关大社东朋朱姓克昌堂:漳浦霞美垅仔埔朱姓孝思堂:漳浦辕门水涵社朱姓东山西埔新山后朱姓和平九峰积垒塘背朱姓漳平桂林后福村朱姓骏德堂:漳浦赤土山南村朱姓庆德堂:诏安东北社区朱姓漳平西园遂林村朱姓貽谷堂:诏安南诏打石街朱姓四美堂:诏安东北丽君巷朱姓崇德堂:诏安深桥凤寮村朱姓新罗红坊紫阳村朱姓思敬堂:东山西埔宅山村朱姓怀思堂:东山西埔下宅村朱姓永锡堂:东山西埔双东村朱姓追远堂:东山西埔顶西村朱姓新罗东城工农巷朱姓敦睦堂:平和九峰镇东街朱姓孝庆堂:平和九峰军溪田中央朱姓余庆堂:平和大溪店前村朱姓瑞祥堂:平和九峰复兴顶厝朱姓思成堂:平和九峰复兴下厝朱姓报本堂:平和九峰三坑村朱姓德顺堂:平和九峰复兴茶洋朱姓德庆堂:平和九峰复兴东峨头朱姓玉德堂:平和九峰福山村朱姓垚盛堂:平和霞寨高山村朱姓笃庆堂:平和九峰积垒老屋朱姓均仪堂:晋江池店溜滨境朱姓晋江池店茂里朱姓晋江磁灶岭畔朱姓孝友堂:石狮市永宁镇朱姓礼训堂:石狮市永宁鳌城朱姓瑞明堂:晋江内坑桔里境朱姓霞浦三沙虞公亭朱姓晋江龙湖秀山村朱姓晋江安海仁寿朱姓孝义堂:泉港界山东凉村朱姓报恩堂:泉州鲤城店头村朱姓振兴堂:泉港涂岭白水岭朱姓文翰堂:永春湖洋玉柱村朱姓裕兴堂:德化霞碧硕儒村朱姓兴源堂:永安槐南洋头村朱姓积庆堂:永安小陶奇河村朱姓永安小陶大陶口朱姓永安小陶八一村朱姓永安小陶长坂村朱姓永安小陶寨中村朱姓永安小陶新寨村朱姓永安小陶五爱村朱姓永安小陶坚村朱姓永安小陶西学朱姓永安洪田洪田村朱姓永安洪田贵湖村朱姓依锦堂:尤溪西宾芹洋村朱姓尤溪坂西京口村朱姓尤溪中仙华口村朱姓尤溪坂西坂面村朱姓尤溪台溪园兜村朱姓尤溪溪尾埔宁村朱姓永乐堂:尤溪坂面上坂村朱姓等龙堂:尤溪坂面岩兜村朱姓福兴堂:尤溪坂面巫山村朱姓锦屏堂:尤溪新阳坎里村朱姓婺源堂:尤溪中仙华口村朱姓义阳堂:尤溪洋中龙洋村朱姓延平南山大坝村朱姓琳井堂:莆田黄石井埔村朱姓钱江堂:仙游枫亭朱寨境朱姓旗峰堂:仙游龙华旗峰境朱姓福安下白石村朱姓文雅堂:仙游鲤城街道朱姓民德堂:新罗红坊黄坑村朱姓慧聪堂:新罗红坊黄坑村朱姓敦本堂:永定岐岭竹联村朱姓上杭蛟洋再嘉村朱姓敦叙堂:永定歧岭竹联村朱姓遐福堂:上杭城关上中街朱姓福荫堂:上杭湖洋嘉庄村朱姓维新堂:上杭临城玉女村朱姓法通堂:上杭临城新塘村朱姓玉明堂:上杭湖洋仙华村朱姓玉寿堂:上杭湖洋仙华村朱姓振兴堂:漳平新桥石马村朱姓旺厝堂:漳平新桥石马村朱姓荣亮堂:漳平溪南长荣村朱姓奏谷堂:漳平桂林街道朱姓庆德堂:漳平西园墜林村朱姓庆乐堂:漳平西园丁坂村朱姓新启堂:漳平南洋暖州村朱姓嘉乐堂:漳平南洋利田村朱姓新发堂:漳平南洋党口村朱姓福庆堂:漳平城关后北门朱姓凤阳堂:福安社口坦洋村朱姓福安潭头过溪洋朱姓福鼎硖门渔井村朱姓寿宁芹洋镇芹洋村朱姓寿宁凤阳凤阳村朱姓寿宁芹洋广地凤阳朱姓清隐堂:蕉城飞鸾亭里村朱姓福鼎管阳金钗溪朱姓黄泽堂:福鼎店下朱峰村朱姓湛然堂:福鼎店下朱峰村朱姓聚珎堂:福鼎店沙埕朱厝里朱姓大森堂:福鼎十字街朱厝朱姓理学堂:福鼎大成山朱姓福鼎岗后村朱姓福鼎点头山拓村朱姓尚武堂:福鼎硖门东稼村朱姓兴承堂:寿宁芹洋广东凤阳朱姓第二节分布一、人口分布统计到2016年6月底止,全省朱氏户籍人口统计,福建省朱姓人口总数为360100人,占全省人口总数%,总人口数居第位,分布于全省9个地市,84个区(县),详见下表。朱姓人口分布情况表单位:万人、%市别区(县)数(个)人口数占本市总人口(%)各县(区、市)人口数福州134.17鼓楼区0.52台江区0.23仓山区0.27晋安区0.33马尾区0.76福清市0.13长乐市0.22闽侯县0.34连江县0.26闽清县0.41罗源县0.21永泰县0.47平潭综合实验区0.02厦门61.99思明区0.66湖里区0.24集美区0.16海沧区0.12同安区0.16翔安区0.65漳州117.29芗城区0.40龙文区0.05龙海市1.03漳浦县0.53云霄县1.44诏安县0.11东山县0.87平和县2.28南靖县0.08长泰县0.05华安县0.01台商投资区0.42漳州开发区0.02泉州113.06鲤城区0.19丰泽区0.14洛江区0.07泉港区0.85石狮市0.05晋江市0.92南安市0.09惠安县0.24安溪县0.34德化县0.02永春县0.07台商投资区0.08三明123.37三元区0.11梅列区0.17永安市0.61清流县0.03宁化县0.32泰宁县0.09尤溪县0.75明溪县0.07将乐县0.25沙县0.43建宁县0.34大田县0.20莆田57.23仙游县3.16荔城区1.52城厢区0.84涵江区0.17秀屿区1.54南平103.35延平区0.68建阳区0.30邵武市0.56武夷山市0.22建瓯市0.40顺昌县0.27浦城县0.50光泽县0.11松溪县0.20政和县0.11龙岩72.41新罗区0.28永定区0.16上杭县0.27武平县0.86长汀县0.37连城县0.06

漳平市0.71宁德93.14蕉城区0.28福安市0.24福鼎市1.40霞浦县0.33寿宁县0.32周宁县0.01柘荣县0.03古田县0.50屏南县0.01东侨经济开发区0.02二、主要聚居地(一)福州市1、鼓楼区朱姓华大街道湖前村清康熙后期,朱朝兴,由长乐几经转迁定居福州北门外魁炉(灰炉头),今传12世,居村40余户,200多人。鼓西街道西门村迁入年间、始祖名讳待考,居村100余户,400多人。2、台江区朱姓福州南门外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朱松7世朱笏十讳振武,由尤溪七都迁居福州南门外,今传22世,后裔散居福州市区有500多人。宁化福机新苑清康熙中期,朱钟亮、钟明、钟显、钟诚四兄弟,由南平南山镇大坝迁入,今传8世,居村60余户,300多人。3、仓山区朱姓盖山镇上岐村(阳岐)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朱氏三兄弟(待考),由琅岐迁入,今传23世,居村26户,120多人。盖山镇黎升村(台屿斗门)清嘉庆年间,朱洪子,由盖山上岐(湾边阳岐)迁入,今传13世,居村20户,110多人。4、晋安区朱姓新店镇桂山村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朱仕书(烜),由下岐迁入,今传14世,居村100余户,500多人。新店镇秀山村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朱莫楷,讳广顺,由(一说)建阳、(二说)阳岐迁入,今传16世,居村60户,300多人。第二支明万历年间,朱子豪、子霖,由桂山迁入,居村50余户150多人。新店镇郭前村明万历年间,朱子霖,由桂山迁入。今传13世,居村46户,150多人。新店镇杨廷(廷板)村清乾隆中期,朱子豪孙朱大举,随姑母,由秀山村迁入,今传8世,居村20余户,110多人。鼓山镇牛山村清乾隆初期,朱敬道,由琅岐下岐村迁入,今传11世,居村100余户,300多人。鼓山镇大满村清代,朱上礼,由桂山村迁入,今传8世,居26户,115人。新店镇下店村清代,始迁祖名讳不详,由仓山盖山阳岐迁入,今传8世,居村25户,110多人。鼓山镇下岐村清嘉庆前期,朱登龙,由嘉登岛迁入,今传7世,居村26户,130多人。日溪乡西洋村明末,朱文盛,由闽侯县大湖乡岭头村迁入,今传18世,居村20户,130多人。日溪乡汶石村(另一支)始迁祖名讳何时何地迁入不详,居村20户,110多人。5、马尾区朱姓琅岐镇龙台村南宋年间,朱倬,据龙江族谱记载由福城太平公辅坊携子孙迁入,今传38世,居村400余户,1900多人。琅岐镇下岐村南宋时,朱君美,由福州朱紫坊迁入,今传26世,居村1200余户,5000多人。琅岐镇洋下村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朱兴,由福城迁入,今传33世,居村230余户,820多人。琅岐镇凤窝村宋末元初,朱镐,由龙台村迁居凤窝村外街(今称凤山),今传26世,居村800余户,3000多人。马尾镇儒江村清康熙初年,朱敬香,由琅岐岛迁入,今传19世,现居村30余户,120多人。马尾镇上德村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由凤窝仁育派支迁入,居村30余户,180多人。快安镇魁歧村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朱永举,,由琅岐下岐迁入,居村150余户,450多人。6、福清市朱姓沙浦镇四宝村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太祖朱元璋2世湘王朱栢子号羊由南京铁井栏迁入,后分居四宝村朱厝、西塘两村,今传24世,居村130余户,500多人。镜洋镇上墩村清后期,始迁祖不详,由永泰迁居南安下南后迁入,居村30余户,110多人。城头镇吉钓村(吉兆岛)清末,朱忠,由长乐漳港仙岐迁入,今传6世,居村21户,110多人。7、长乐市朱姓航城镇下朱村明万历初年,朱文明,由福省城迁入,今传17世,居村350余户,1300多人。漳港街道仙岐(仙航)村清乾隆后期朱道添(又名道果),由琅岐下岐村迁入,今传11世,居村23户,110多人。漳港街道漳光村石梁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朱耻安(又名昌珩),由琅岐下岐迁入,今传12世,居村70户,280多人。航城镇龙津村始迁年间、始迁祖名讳待考,由上海市浦东区迁入,居村25户,110多人。8、闽候县朱姓大湖镇岭头村南宋年间,朱均遂同子朱远,由琅岐下岐村迁入,今传24世,居村180余户,800多人。南屿镇龙湖村(双龙)清康熙年间,朱清子(汝),由盖山上岐村(湾边阳岐)迁入,今传14世,居村23户,110多人。上街镇榕桥(鹅洋)村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朱克如、朱仕书,由马尾琅岐下岐移居盘石、秀山等地后迁入,今传14世,居村50户,250多人。白沙镇上歧村明中后期,朱惟,由闽侯县大湖镇岭头村迁入,今传15世,居村30户,140多人。竹歧乡白龙村清中后期,朱崇华,由何地迁入不详,今传11世,居村160户,1000多人。祥谦镇琯前村(方山)清康熙后期,朱泰子,,由盖山上岐湾边(阳岐)迁入,今传12世,居村23户,110多人。青口镇大义村清雍正元年(1723年),朱汝佳,,由晋江县岳阳迁入,今传9世,居村22余户,110多人。鸿尾乡南下村(南洋)明中期,朱炯、朱启,由闽清县六都(坂东)迁入,今传20世,居村200余户,1000多人。鸿尾乡南下村(半岭)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朱天顺,,由闽清县六都坂东迁入,今传9世,居村40余户,200多人。鸿尾乡古洋村(外境)清嘉庆年间,朱孝贤,由闽清县六都坂东迁入,今传10世,居村40余户,200多人。鸿尾乡汉头村清嘉庆年间,始祖名讳不详,由闽清县六都坂东迁入,今传8世,居村30余户,130多人。9、连江县朱姓潘渡乡象社村明正德五年(1510年),朱森木,由泉州府晋江县海清亭街迁入,今传18世,居村50余户,300多人。东湖镇横街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始祖名讳不详,由晋江迁入,今传17世,居村60余户,250多人。东湖镇祠台村明隆庆六年(1572年),朱缵携子瑞麟,由琅岐凤窝先迁福州东门井楼门七穿井巷(今鼓楼区井大路七星井)后移居今地,今传18世,居村30余户,180多人。琯头镇长门村明中期,朱尔统,由琅岐凤窝先居福省西门后迁入,今传24世,居村60余户,250多人。琯头镇寨洋村清中后期,始迁祖名讳不详,,由琅岐凤窝迁入,居村21户,110多人。琯头镇定岐村清中后期,始迁祖名讳待考,,由琅岐龙台迁入,居村20户,110多人。官坂镇辋川村清初,朱贞合,由凤窝迁入,今传9世,现居村25户,120多人。江南乡连兴村清乾隆初年,朱崇迈始迁地不详,今传9世,居村24户,120多人。潘渡乡岭下村清乾隆年间,始迁祖名讳待考,由琅岐展转阳岐、铜盘、北门等地后迁入,居村27户,120多人。潘渡乡桃源村清末,始迁祖名讳待考,由琅岐迁入,居村30多户,120多人。连江城关清中后期,朱国昌,由澄江迁入,居村30余户,150多人。琯头镇川石村(川石島)有二支迁入时间不详、始迁祖名讳待考,分别从琅岐凤窝桥头房、洋下迁入,居村50余户,180多人。10、闽清县朱姓葛陂坂东朱厝村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墰由尤溪团嵋迁入,今传24世,居村550余户,2400多人。古峰系诸村明弘治初年,朱正文,由永泰长庆梅楼村迁入,今传23世,居村350余户,1600多人。11、罗源县朱姓起步镇蓝田村宋靖康元年(1126年),朱言,由泥港迁入;明嘉靖中期,朱德源,由三角洋迁入。两支今传33世,居村80余户,320多人。中房镇厚富村北宋后期,朱魁次子7世朱良(人称“三学士”)与堂兄朱以政,由侯官左二坊(今福州)迁入,今传33世,居村70余户,300多人;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朱熹后裔朱培5世朱炯与兄烜子文新,叔侄举家同朱少一9世朱嶊八,由寿宁广地村徙居罗源港下,历二世迁入,今传22世,居村30余户,150人。飞竹镇三角洋村明永乐二年(1404年),朱宗养,由厚富迁入,今传23世,居村70余户,310多人。西兰乡后路墩头厝明永乐二年(1404年),朱官寿,由南京金陵丹徒县,随军屯田罗源起步、洪洋,初居罗源城关后张(原县衙东侧)后迁入,今传21世,居村60余户,230多人。霍口乡徐坪村明永乐二年(1404年),朱长贵,由古田西门街迁入,今传18世,居村70余户,300多人。起步镇后阮村明万历年间(1602-1607年),朱和玉,由何地迁入待考,今传17世,居村22户,110多人。松山镇泥田村清乾隆后期(1775-1795年),朱开盛,由蓝田迁入,今传13世;朱永耀,由十一里分居古厦井,今传12世,居村70余户,300多人。碧里乡西洋村清嘉庆初期(1796-1799年),朱明理,由蓝田迁入歧佃下村;明理6世朱木水移居东洋村,今传12世,居村25余户,120多人。碧里乡廪尾村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朱登海、朱世宝,由蓝田迁入,今传11世,居村22户,110多人。12、永泰县朱姓长庆镇中洋村朱仁二,由浙江湖州府长兴县入闽,明宣德九年(1434年),3世朱亚春由福州迁居长庆中洋(旧称洙汾洋),今传23世,居村500余户,2200多人。长庆镇梅楼村明永乐七年(1409年),朱岗携子朱明,由尤溪县八都迁入,今传22世,居村1500多人。大洋镇石桥村明万历二年(1574年),朱仲铭,由浙江省平阳县迁入,今传22世,居村110多人。同安镇文漈村明永乐二年(1404年),朱保,由江西省南丰县迁入,今传23代,居村200余户,1100多人。嵩口镇三峰村明景泰七年(1456年),朱旻、朱景,由长庆中洋村迁入。居村50余户,180多人。嵩口镇藤坑村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朱文钦,由长庆梅楼村迁入。居村30余户,120多人。(二)厦门市1、同安区朱姓蔗内村、莲花村、美埔村、云埔村等4个行政村1969年3月19日由杏林高浦河溪迁入,居村300人。魏里村朱陈氏现有人口包括同安城内、厦门市内、杏林共100余户500多人。新民镇林窑里村居村456人。新塘铺村乾隆八年(1743年),由马巷塘仔头迁入。居村758人。新圩镇后行村居村1100人。五显镇下峰村居村178人。2、翔安区朱姓马巷内田村居村160多人。马巷后亭村今传十二世,居村3700多人。马巷桐梓村(塘仔头)今传22世,居村794户,2288人。(三)漳州市1、龙海市朱姓隆教乡鸿关大社村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填,由莆田迁入,今传28世,居村268户,1482人。隆教乡径内村明代,朱妈儒,由鸿关大社村迁入,今传25世,居村260户,1180多人。隆教乡关头村清初,始迁祖名讳待考,由鸿关大社村迁入,今传25世,居村450户,1860多人。隆教乡新村清初,始迁祖名讳待考,由鸿关大社村分居迁入,今传23世,居村180余户,860多人。九湖镇百花村明永乐二年(1404年),朱国祯,由鸿关大社村迁入,今传28世,居村430余户,2480多人。2、漳浦县朱姓绥安镇罗山村明代,朱国兴,由鸿关大社村迁入,分布在田仔社、铺后、枋厝、大埔、瓦窑、塔仔顶、埔仔共8社,今传23世,居村886户,3686人。绥安镇辕门村明代,始迁祖名讳待考,由云霄岳坑迁入,今传18世,居村166户,768人。赤土镇山南村明代,始迁祖名讳待考,由云霄岳坑迁入,今传18世,居村306户,1480人。霞美镇垅仔埔明代,始迁祖名讳待考,由云霄岳坑迁入,今传18世,居村189户,760人。3、云霄县朱姓火田镇岳坑村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朱孟育,由溪坪罗山迁入,今传27世,居村1446户,7230多人。火田镇水头村明末,朱珉,由岳坑迁入,今传27世,居村688户,2000多人。火田镇湖仔村明末,朱瑛,由岳坑迁入,今传27世,居村200户,1000多人。火田镇溪坪村明初,朱孟舜,由岳坑迁入。今传27世,居村122户,650多人。火田镇大径村明初,朱吾杞,由大洞村迁入,今传26世,居村116户,580多人。火田镇大洞村明初,朱诚,由大洞村迁入,今传26世,居村66户,330多人。火田镇白泉村朱琏,由岳坑祖地迁入,今传26世,居村176户,880多人。火田镇屈后山村朱宏,由岳坑迁入,今传25世,居村84户,420多人。火田镇下塗楼村明朝,朱业叟,由岳坑村迁入,今传98户,居村490多人。火田镇白石山村明初,朱民利,由岳坑祖地迁入,今传27世,现居村138户,530多人。火田镇火田村明末,朱珲、朱瑱,由岳村迁入,今传26世,居村492户,2060多人。云陵镇下城村清初,朱和尚,由岳坑迁入,今传26世,居村300户,1300多人。云陵镇城关明景泰年间(1450-1464年),朱珦,由岳坑迁入,今传27世,居村420户,2200多人。4、诏安县朱姓南沼镇东北街清代,朱刚直,由岳坑迁入,今传19世,居村19户,108人。县城清代,朱谦济,由何地迁入待考,今传18世,现居90户,505多人。深桥镇凤寮村明代,始迁祖名讳待考,由县城迁入,今传19世,现居村85户,350多人。5、东山县朱姓西浦镇宅山村明永乐元年(1403年),朱孟章,由岳坑村迁入,今传24世,居村800户,3380多人。西浦镇双东村明景泰元年,朱强,由善后村迁入,今传22世,现居村140户,700多人。西浦镇顶西村朱孟育,始迁年间不详,由岳坑迁入,今传22世,居村199户,1001人。西埔镇西埔村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始迁祖名讳不详,由山后、岳坑、诏安来此经商或,由事手工业而定居,今传22世,居村100余户,500多人。赤锡乡东坑村乾隆年间,始迁祖名讳待考,由店宅迁入,居村50余户,200多人。6、平和县朱姓九峰镇马石村宋末元初,朱濂,由永定篑竹巷(永定县竹联村)迁入,分布九峰城区、复兴村、三坑村、福塘村、积垒村、军溪村、平等村、苏洋村、崎南村、小溪镇等,今传30世,居村4570户,21748人。7、南靖县朱姓全县朱姓人口710人分散居住在山城镇山城村、碧候村、六安村、溪城村、炭坑村,丰田镇东方村、凤安村、东华村、丰华村,南坑镇高村、龙山镇埇口村、埇北村。8、长泰县朱姓马洋溪旅游区亭下社朱姓系龙海鸿关大社2世祖朱镐派下,其后裔分布在亭下社,是朱一贵的故居与后裔,世系不明,居村35户,125人。古农农场朱姓1958年,由平和九峰镇移入,居住有100多人。(四)泉州市1、鲤城区朱姓鲤城店头村明景泰三年(1452年),朱鉴,由何地迁入待考,今传25世,居村176户,700多人。浮桥街道霞洲村明末,始迁祖名讳不详,由晋江磁灶梅溪迁入,今传17世,居村46户,270人。北峰街道环山花园头村明末,始迁祖名讳不详,由晋江溜石迁入,今传20世,居村40户,280人。2、丰泽区朱姓东海街道法石村明末,始迁祖名讳不详,由晋江池店茂厝村迁入,始迁祖名讳待考,今传15世,居村60余户,300多人。3、洛江区朱姓洛江梧峰村始迁祖由何地何年迁入待考,今传15世,居村76户,333人。河市后洋村始迁祖名讳不详,迁入待考,今传17世,居村48户,220多人。4、泉港区朱姓前黄镇三朱村明洪武年间,朱铭爵,由仙游朱寨迁入,今传22世,居村人口(11个自然村)3962人。蜂尾镇仙境村明代,始迁祖名讳待考,由三朱村迁入,居村286户,1050多人。凃岭镇西仁村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永隋,由仙游朱寨迁入,居村618户,3258人(包括梧坑、下虎岩、亭透、新埔、顶下、洋尾、下打珠等)。界山镇赤屿岭村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三虎,由莆田黄石迁入,今传26世,居村219户,1350多人。凃岭镇白潼白水岭村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始祖名讳待考,由惠安洛阳迁入,今传7世,居村20户,105人。界山镇铁钉墘村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始迁祖名讳不详,由惠安洛阳迁入,居村21户,102人。前黄镇凃仁村始迁祖名讳不详,由三朱村迁入,居村23户,109人。峰尾镇港头村始迁祖何时何地迁入待考,居村22户,100多人。5、石狮市朱姓石狮及永宁镇明洪武年间,朱贵,由常州迁入,今传25世,居村43户,230人。6、晋江市朱姓池店镇溜石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朱佛逊,何地迁入不详,今传31世,居村354户,1500多人。池店镇霞福村朱佛逊,何地迁入不详,今传31世,居村212户,1100多人。池店镇溪头村朱佛逊后裔,何地迁入不详,今传31世,居村410户,1700多人。池店镇茂厝村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朱敦厚,由何地迁入待考,今传1世,居村750多人。磁灶镇岭畔村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道惠,由何地迁入待考,今传25世,居村370多人。内坑镇后山村元末,朱让,由莆田黄石迁入,今传31世,居村620余户,3000多人。安海镇上岭村明末,朱询后裔及后山长房、二房族人,由内坑后山村迁入,居村223户,960多人。安海镇后桥村明末,始迁祖名讳待考,由内坑后山二房迁入,居村126户,600多人。龙湖镇钞墓村明洪武年间,朱询,由莆田迁入,居村78户,300人。7、南安市朱姓金淘镇南丰村明末,始祖待考,由安溪田底村迁入,今传17世,居村66户,300多人。8、惠安县朱姓黄塘镇尾黄村始迁祖何时何地迁入待考,居村326户,1200多人。东园镇东园村始迁祖何时何地迁入待考,居村67户,300多人。洛阳白沙村始迁祖何时何地迁入待考,居村38户,200多人。9、安溪县朱姓参内乡田底村明宣德年间(1426—1435),朱元忠,由莆田黄石迁入,今传27世,居村1230多人。湖头镇湖一村明末,朱朴由晋江池店迁入,居村18户,100多人。虎邱镇林东村明朝中叶,始迁祖名讳待考,由漳平迁入,今传21世。居村124户,500多人。尚卿乡中山村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三郎,由漳平居仁里(一说感化里)迁入,今传25世,居村1600多人。尚卿乡后福村明洪武年间,朱三郎后裔,由中山村迁入,居村108户,500多人。湖头镇船巷村始迁祖何时何地迁入待考,居村28户,150人。10、永春县朱姓湖洋镇西垵村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朱进寿、进安兄弟,由漳平迁入,今传21世,居村83户,400多人。五里街吾东村始迁祖何时由安溪参内乡田底村迁入待考,居村28户,130多人。(五)三明市1、梅列区朱姓贵溪洋新村1965年3月,由仙游县枫亭镇海安、海滨村迁入。现居村86户,350多人。2、永安市朱姓小陶镇各村明代,朱癸七,由漳州市平和县九峰镇迁入,分布新寨、寨中、八一、大陶口、美长坂、西学、中坂、五爱、坚村、桂湖、上控、黄龙下珠、燕南街道南郊等村,今传25世,居村830余户,3784人。槐南镇洋头村宋末,朱二百,由尤溪四十九都黄沙坪(今新阳镇坎里)迁入。今传29世,居村78户,430多人。安砂镇江后村民国21年(1932年),由武平县十方镇山岭村迁入,居村24户,157人。3、宁化县朱姓泉上镇豪亨村明永乐年间,始迁祖名讳待考,由江西瑞金迁入,现居村53户,210多人。4、泰宁县朱姓大龙乡东坑村明初,朱层,由泰宁洪溪水口熊家庄(今地名不详)迁入,居村31户,123人。朱口镇朱口村宋天禧元年(1017年),始迁祖名讳待考,由邵武大埠岗迁入,居村43户,186人。5、尤溪县朱姓坂面镇京口村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朱惟贤,迁至京口村巫山,朱新芳、朱新见、朱尚泰迁至京口村岩兜。居村298户,1200人。中仙乡华口村明天顺五年(1461年),朱进通,由芹洋村后塘迁入。同年,朱进道,由芹洋村后塘迁入。今传12世,居村242户,800多人。洋中镇龙洋村明隆庆六年(1572年),朱新起,由吴坑迁十五都龙溪(今龙洋)迁入,今传20世,居村425户,1650多人。洋中镇联洋村宋大元十二年(1259年),朱文贵,由洋中高坪村迁入,今传32世,居村123户,543多人。6、明溪县朱姓瀚仙镇大焦村明末,朱爆六,由江西临川七里岗乡水口村迁入,现居村60户,186人。7、将乐县朱姓安仁乡朱坊村宋靖康元年(1126年),朱三乙,由明溪迁居朱坊村,迄今891年。居村170余户,730多人。8、沙县朱姓凤岗街道垅东村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朱法旵,由小陶镇奇河村迁入。今传14世,居村67户,280人。高桥镇桂岩村明代,朱留康,由南平王台东汾迁入。今传27世,居村163户,738人。大洛镇陈山村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朱世烧(左光),由沙县赤硃山迁入,今传23世,居村63户,288人。9、建宁县朱姓里心镇上里村元代,朱旺禄,由建宁迁入。今传38世,居村489户,1662人。溪口镇杨林村明代,朱受,由邵武迁入。居村200户,660人。黄埠乡山下村洪熙元年(1425年),朱子美,由邵武禾坪迁入。居村180余户,580多人。黄坊乡仍田村元季(1330年)朱子贵,由梅田龙龟山迁入。居村140户,437人。黄坊乡卢岭村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朱廷隽,由寿宁县陆溪里迁入,居村36户,213人。10、大田县朱姓建设镇建爱村明代,始迁祖由何地迁入失考。今传22世,居村153户,800多人。建设镇建设村清代,朱四,由尤溪县新阳镇黄沙坪迁入,居村63户,320多人。梅山乡盖竹村清代,朱太六,由梅山乡沧州村后浦迁入,居村50户,230多人。上京镇丰田村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朱进九、进十,由漳平市新桥镇石码村东坑里迁入,迄今850年,居村140余户,750多人。(六)莆田市1、仙游县朱姓枫亭镇朱寨村宋宣和七年(1125年),朱赏,由何处迁入待考,今传32世,居村2618户,18837人,分属海安、海滨、和平三个行政村的24个自然村及周边的辉煌、沧溪等村落。枫亭镇锦湖村清代,朱国幹、国瑞、国荣三兄弟,由钱江下朱迁入,今传9世,居村38户,168人。枫亭镇兰友朱厝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朱礼后裔,由朱寨迁入,今传28世,居村26户,148人。枫亭辉煌后肖村清道光十年(1830年),朱国基,由钱江迁入,今传9世,居村32户,168人;另一支为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朱日德,由枫亭迁入,今传9世,居村77户,380多人。枫亭麟山后垅村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朱士傅,由惠安前黄三朱迁入,今传10世,居村87户,491人。枫亭镇沧溪村清代,朱学聘,由朱寨迁入,今传12世,居村181户,750多人。枫亭辉煌南屿雅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朱应隆在南屿雅协管仓库,遂居于此地,今传11世,居村308户,1181人。龙华镇旗峰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二,由晋江内坑镇后山村迁入,今传25世,居村1860余户,7890多人,分属红旗、新峰二个行政村。赖店镇玉墩村唐开成年间,朱澥,由河南南阳迁入,后裔孙朱坑为始祖,又说宋代朱琲,由莆琳井迁入。今传35世,居村305户,1560人。大济镇前朱、后朱、圳边三个村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朱瑶,由莆田黄石水南迁入,今传21世,居村1096人。大济镇三会岐山村明万历末年,朱起潭,由建阳迁入,今传22世,居村1563人。大济镇坑北村年代不详,口传始祖朱提伯,由河南固始迁入,今传12世,居村264人。钟山镇天珠村宋末,始祖名讳待考,口传,由莆田黄石琳井迁入,今传8世有详记,居村61户,353人。盖尾镇宝树坡村清康熙年间,朱应登回卓垅村伺父后移居宝树坡村,今传11世,居村92户,412人。郊尾镇前埔、东山村明万历十二年(1620年),朱廷泰、朱连泰兄弟,由朱寨下房迁入,朱廷泰居前埔,今传15世,居村138户,565人。朱连泰居东山,今传15世,居村115户,438人。园庄镇溜石村清代,朱学信,由朱寨迁入,今传至11世,居村138户,581人。赖店镇新周村清代,朱学俊,由朱寨迁入,今传11世,居村47户,216人。2、荔城区朱姓黄石镇井埔村唐广明元年(880年),朱玑,由河南光州固始县朱皋镇迁入,今传39世,居村226户,1136人。黄石镇塘下境朱厝村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朱洸,由黄石石阜迁入,今传29世,居村289户,1568人。黄石镇金山村明代,朱忠,由北高汀江埕口迁入,今传25世,居村789户,4551人。黄石镇汀瀛村清代,朱简,由黄石镇重兴路迁入,今传32世,居村49户,175人。黄石镇清后村明代,朱思存,由黄石镇井埔村迁入,今传11世,居村61户,270多人。黄石镇汀瀛村明代,朱孙尾,由黄石镇井埔村迁入,今传11世,居村58户,301人。黄石镇东甲村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朱圣珠,由黄石镇井埔村迁入,今传18世,居村259户,1121人。黄石镇西洪村清代,始迁祖名讳未详,由镇海溪船头(今新溪)迁入,另一支,由金山迁入。二支今传8世,居村40户,172人。黄石镇斗南村明代,始迁祖名讳待考,由黄石镇井埔村迁入,今传6世,居村33户,146人。黄石镇清中村始迁祖名讳待考。据口传,由汀坛村埕尾迁入,今传7世,居村26户,119人。黄石镇定庄村何时何人何地迁入待考,今传6世,居村26户,126人。北高镇澄江村宋代,朱进,由何地迁入待考,今传21世,居村245户,1360多人。北高镇岱峰村始迁年间始迁祖名讳待考,口传,由北高镇澄江村迁入,今传12世,居村289户,1780多人。北高镇呈山村清代朱捞土,由黄石镇金山村迁入,今传12世,居村56户,328人。新度镇蒲坂村迁入年间不详,朱九赋,由黄石镇井埔迁入,今传13世,居村30户,143人。新度镇横山村清光绪元年(1875年),始迁祖名讳待考,,由龙桥老叶树村迁入,今传5世,居村20户,103人。新度镇大坂村何时迁始祖名讳待考,口传,由仙游县枫亭朱寨迁入,今传6世,居村35户,180人。新度镇桂林仓后村何时迁始祖名讳待考,先祖口传由黄石镇井埔村迁入,今传7世,居村26户,130人。西天尾镇后埔村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朱通伯,由西天尾澄渚村迁入,今传13世,居村142户,619人。西天尾镇水流利村清中期(1765-1770年),始迁祖名讳待考,由城厢区灵川镇迁入,今传12世,居村76户,361人。西天尾镇东黄村清代,朱益,由黄石镇井埔村迁入,今传7世,居村30户,145人。西天尾镇溪白村明代,朱诚,由黄石镇井埔村迁入,今传16世,居村28户,135人。拱辰街道七步村朱巷何时何人何地迁入不详,今传10世,现居街157户,768人。拱辰街道莘郊村何时何人何地迁入不详,今传5世,居村95户,480人。镇海街道溪泉头村朱端后裔何时何地迁入待考,另一支是民国初朱坡,由黄石书街迁入。两支今传7世,居村33户,163人。3、城厢区朱姓龙桥社区西山村清顺治元年(1644年),朱天福、朱天贵兄弟,由何地迁入不详,今传14世,居村285户,1513人。龙桥社区泗华村清代,朱长通,由龙桥社区西山迁入。今传8世,居村68户,310多人。东海镇坪洋村明代,朱德选,由荔城区黄石镇井埔村迁入,今传19世,居村195户,1320多人。东海镇蔡亭村清代,朱爱山,由东海镇坪洋迁入,今传12世,居村145户,940多人。灵川镇榜头村明代,朱怀祥,由何地迁入不详,今传18世,现居村95户,550多人。灵川镇朱厝村宋代,朱少贤,由何地迁入不详,今传11世,居村55户,255人(朱厝)。另支在清末,由灵川镇柯朱村朱厝迁入田厝,始迁祖名讳待考,今传10世,居村35户,189人。灵川镇下张村清代,朱启成,由秀屿区笏石镇西田村坑园迁入,今传13世,居村50余户,220多人。华亭镇兴沙村何时何人何地迁入不详,宝雀洋自然村今传10世,居村105户,850人。洋中自然村今传5世,居村35户,186人。华亭镇后枫村何时何人何地迁入待考,今传6世,居村41户,189人。4、涵江区朱姓梧塘镇西庄村清代,朱起宗,由荔城区黄石镇井埔村迁入,今传13世,居村206户,781人。大洋乡南岭村清代,朱郁显,由汀州府迁入,今传12世,居村20余户,123人。5、秀屿区朱姓笏石镇丙店村明代,朱灵山、朱存素,由荔城区黄石塘下迁入,今传15世,居村102户,590多人。笏石镇后郑村清代,朱孝,由笏石镇合浦里大仑村迁入,今传9世,居村12户,124人。笏石镇西田村宋代,朱麟,由荔城区黄石镇井埔村迁入,今传31世,居村176户,1088人埭头镇武盛村清代,朱绍禄,由荔城区黄石镇井埔村迁入,今传15世,居村35户,230多人。埭头镇潘垞村何时何人何地迁入待考,今传5世,居村39户,196人。埭头镇温李村清代,朱园裕,由埭头镇武盛里玉湖铺村峰紫境迁入,今传8世,居村22户,105人。平海镇鹅下村清代,朱金,由秀屿区埭头镇武盛里玉湖铺峰紫境迁入,今传9世,居村26户,126人。平海镇刘厝村清代,始迁祖不详,由东峤镇许厝村迁入,今传10世,居村29户,142人。平海镇石塘村清代,朱天保,由荔城区黄石镇井埔村迁入南石城,今传8世,居村146户,868人。另支何时何人何地迁入待考,口传,由南石城迁入高苍张坑,今传7世,居村15户,90多人。忠门镇忠门街、双告山清代,朱栋,由城厢区太平街迁入忠门街,朱铉,由太平街迁入双告山,今传5世,两地共居村18户,83人。月塘镇砺山村清代,朱罴,由荔城区黄石镇井埔近迁入,今传6世,居村15户,95人。东庄镇西温村何时何人何地迁入待考,口传,由秀屿区笏石镇坑园村迁入,今传7世,居村17户,102人。南日镇云万村何时何人何地迁入待考,口传,由城厢区华亭镇迁入,今传7世,居村55户,275人。东峤镇铁炉村清代,朱学尚,由何地迁入不详,今传13世,居村139户,756人。东峤镇前江村清代,朱寿高,由荔城区黄石镇井埔村迁入。另一支朱尚恭何时何地迁入待考,今传12世,居村295户,1966人。东峤镇下房村清代,朱憼,由荔城区黄石镇塘下村迁入,今传18世,居村1055户,7302人。湄洲镇高朱村清代,朱鹏基,由荔城区黄石镇井埔村迁入,今传14世,居村172户,2836人。(七)南平市1、延平区朱姓南山镇大坝村唐光启元年(885年),朱古倞,由河南固始入闽,今传42世。居村146户,832人。南山镇前坑村明代,朱日惠,由大坝迁入,今传18世,居村132户,700多人。南山镇江口村宋代,始迁祖名讳不详,由大坝迁入,今传36世,居村118户,600多人。南山镇折竹村明代,始迁祖名讳不详,由大坝迁入,今传18世,居村28户,111人。南山镇后埔村清代,始迁祖名讳不详,由大坝迁入,今传6世,居村25户,113人。塔前镇龙坪后村明初,朱伯友,由大坝迁入,今传21世,居村126户,500多人。塔前镇虎山村明弘治年间(1488-1450年),朱迈,由何地迁入待考,今传27世,居村200余户,900多人。樟湖镇寨兜村元末,朱定先迁福州,复迁古田,27世再迁入,今传14世,居村83户,300多人。西芹镇禾村明代,朱文福,由大坝迁入,今传16世,居村41户,200多人。西芹镇水汾头村宋代,始迁祖名讳不详,由大坝迁入,今传39世,居村22户,108人。王台镇蕉坑村南宋景定四年(1263年),朱允,由河南光州入闽,今传28世,居村30余户,103人。夏道镇徐洋村明代,朱顺保,由大坝迁入,今传22世,居村53户,200多人。水南街道岭下桥清初,始迁祖名讳待考,由徐洋迁入,今传5世,居村30余户,100多人。水南街道安丰村何时何人何地迁入待考。居村40余户,200人。四鹤街道上洋村何时何人何地迁入待考。居村80余户,200多人。2、建阳区朱姓城关社区居村950人。童游街道居村421人。麻沙镇居村136人。莒口镇居村205人。水吉镇居村170人。漳墩镇居村164人。将口镇居村148人。3、邵武市朱姓沿山镇下樵村嘉熙三年(1239年),朱在之子朱煃迁居邵武,今传26世,居村43户,268人。城郊镇朱山村明朝嘉靖年间,朱亚珍,由将乐朱坊村迁入,今传18世,居村36户,218人。张厝乡朱家组居村112人。梅溪组居村112人。4、武夷山市朱姓崇安街道清顺治年间,朱云龙,由徽州迁入,今传10世,居村472人。新丰街道居村377人。武夷街道居村269人。星村镇居村512人。兴田镇居村225人。5、建瓯市朱姓东峰镇居村160人。东游镇居村106人。水源乡居村185人。小桥镇居村103人。迪口镇居村106人。南雅镇居村605人。房道镇居村190人。徐墩镇居村350人。龙村乡居村160人。小松镇居村163人。建安街道居村220人。通济街道居村140人。芝山街道居村588人。6、顺昌县朱姓洋口镇道吴村居村120人。埔上九龙山居村126人。元峰村居村115人。7、浦城县朱姓忠信镇忠信村大元顺帝四年(1337年),朱进卿,由浙江处州松阳迁入,今传25世,居村133人其他村居村282人仙阳镇永建村清朝末年,朱钊,由将乐安仁乡朱坊村迁入,今传8世,居村350人。8、光泽县朱姓浔江村元朝顺帝至正年(1352年),朱千八,由邵武迁入光泽,今传23世,居村300多人。9、松溪县朱姓郑墩村190人。祖墩村381人。溪东村357人。渭田村308人。旧县村172人。花桥村170人。松源街305人。10、政和县朱姓熊山镇155人。东平镇229人。杨源乡290人。(八)龙岩市1、新罗区朱姓红坊镇535人西陂镇555人白沙镇431人2、永定区朱姓岐岭乡竹联村1750人城郊兰地村180人下洋镇沿江村100人3、上杭县朱姓湖洋镇嘉庄村明代嘉靖元年(1522年),朱復兴,由武平丰田中心冈迁入,今传21世,居村460人。湖洋乡仙华村明代万历年间,朱千三何地迁入待考,今传23世,居村481人。临城镇玉女村明代万历年间,朱法神,由嘉庄迁入,今传19世居村700多人。蛟洋乡再嘉村明代万历年间,朱成保,由何地迁入待考,今传23世,居村555人。中都镇陈和村明代万历年间,朱千十三郎,由何地迁入待考,现居村167人。官庄乡龙角村朱万一郎何时何地迁入待考,今传19世,居村177人。4、武平县朱姓岩前镇东风村始迁祖何时由武平万安迁入待考,现居村248人。十方镇十方村始迁祖何时由武东东兴迁入待考,现居村230人。十方镇综合村朱八郎后裔何时何地迁入待考,现居村1182人。十方镇和平村朱八郎后裔何时何地迁入待考,现居村156人。武东镇张畲村明正德初年,朱森崇由赤岗岸塘迁入,现居村1650人。武东镇东兴村始迁租何时由城厢镇东岗迁入待考,现居村1138人。民主乡玲珑村始迁祖何时由武平东留新联村迁入待考,现居村497人。民主乡中赤村始迁祖何时由武平十方综合村迁入待考,现居村303人。城厢镇东岗村朱三郎后裔何时何地迁入待考,现居村1300人。城厢镇下东村始迁祖何时何地迁入待考,现居村253人。万安镇下镇村明代朱念五郎由何地迁入待考,现居村1693人。东留镇大畲村朱发生何时由武平南门迁入待考,现居村103人。东留镇大明村朱泮麟何时由城厢下东村迁入待考,现居村136人。东留镇背寨村朱兆兴何时由苏湖村迁入待考,现居村560人。东留镇太阳村朱春月何时由广东大香迁入待考,现居村654人。大禾湖大禾村始迁祖何时由江西赣州府芙蓉树下八角井迁入待考,现居村109人。5、长汀县朱姓濯田镇昇平村泮坑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廷皋,由江西瑞金朱长坑迁入,居村419人。濯田镇昇平村李田始迁祖及年代失考,今传31世,居村318人。濯田镇昇平谢坊始迁祖及年代失考,今传30世,居村286人。濯田镇塅上村洋塘组始迁祖及年代失考,今传30世,居村268人。濯田镇昇平村朱屋始迁祖及年代失考,朱得義,由泮坑迁入黄屋圩(朱屋),今传31世,居村772人。濯田镇昇平村中杉坑始迁祖及年代失考,今传30世,居村156人。铁长乡芦地村始迁祖及年代失考,今传32世,居村226人。庵杰乡社背村始迁祖及年代失考,今传33世,居村448人。庵杰长科村朱塘组始迁祖及年代失考,今传33世,居村152人。南山镇朱坊村始迁祖及年代失考,今传30世,居村214人。四都红寮村万团明代正德年间,朱廷铸,由朱长坑迁入,今传33世,居村116人。城关始迁祖及年代失考,居村105人。连城县朱姓隔川乡朱余村始迁祖何时何地迁入待考,现居村500多人。7、漳平市朱姓新桥镇石码村宋代,朱英从东坑里迁入,今传29世,现居村460人。溪南镇长荣村宋代,朱公济从东坑里迁入,今传29世,现居村120人。赤水镇田头村始迁祖何时何地迁入待考,现居村150人。桂林后福村始迁祖何时何地迁入待考,现居村2280人。西园镇隧林村始迁祖何时何地迁入待考,现居村460人。南洋镇暖州村始迁祖何时何地迁入待考,现居村500人。南洋镇利田村始迁祖何时何地迁入待考,现居村988人。南洋镇党口村始迁祖何时何地迁入待考,现居村140人。城关北门始迁祖何时何地迁入待考,现居村120人。(九)宁德市1、蕉城区朱姓六都飞竹村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朱瑞案,由南埕迁入,今传34世,居村248户,1068人。洪口乡库山村明嘉靖二年(1523年),始迁祖,由何地迁入待考,今传16世。另一支朱陈祐,康熙十五年(1676年),由何地迁入待考,今传19世。两支繁衍185户,821人。飞鸾镇亭里村年间不详朱世初,由福鼎金钗溪迁入,今传15世,居村111户,525人。2、福安市朱姓下白石福屿村迁入年间待考,朱埙,由寿宁广地村迁入,今传25世,居村115户,460人。下白石南浦村乾隆年间朱王六,由南门岗迁入,居村81户、376人。城北街道步昇(步下)村朱兆鎌,由塘口(瓮磘)迁入,今传9世,居村48户,227人。坂中步兜山村朱景福,何时何地迁入待考,居村86户,454人。社口镇大坪村咸丰年间朱义章,由寿宁县丰谷庵村迁入,今传11世,居村26户,136人。潭头镇过溪洋始迁年间待考,朱元寿由福安太逢马口迁入,今传11世,居村24户,120人。潭头镇梹槔岗村何时何人何地迁入不详,居村30户,122人。晓阳镇奶宫村始迁年间待考,朱世凤、世玉昆仲,由汀州府上杭县迁入,今传13世,居村43户,269人。3、福鼎市朱姓管阳镇金钗溪村元至元年初(1280-1285年),朱梦环,由浙江平阳迳口迁入,今传31世,居村320户,1100人。管阳镇唐阳村清乾隆四年,朱世麟,由金钗溪迁入,今传9世,居村162户,810多人。管阳镇花亭村雍正年间,朱文引,由金钗溪迁入,今传13世,现居村126户,587人。管洋镇后璋(庄)坪村明嘉靖年间,朱契,由金钗溪迁入,今传20世,居村130户,450人。管阳新庄村明代,朱湜,由金钗溪迁入,今传17世,居村60户,250人。管阳棬桥头村明正德年间(一说嘉靖),朱淳,由金钗溪迁入,今传16世,居村25户,100多人。管洋镇管洋村朱可池、朱可润、朱可沣何时,由金钗溪迁入待考,今传9世,居村100户,450人。点头镇岗后村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朱文英,由温州度山迁入,今传11世,居村50户,200多人。点头镇山柘村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朱钦干,由岗后迁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