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告殿制度考论_第1页
明代告殿制度考论_第2页
明代告殿制度考论_第3页
明代告殿制度考论_第4页
明代告殿制度考论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告殿制度考论

至于明代科举考试中中国科学家数量与金石数量之间的差异,《明朝选举志》、《明朝法典》、《明朝大会要点》、《明朝笔记》和《选集》等史料并没有提及。因此,现代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们避免了,没有人说他们的语言。如骆兆平《谈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在明代,会试和殿试的录取名额除特殊情况稍有变动外,基本相等。”(P102)其意思表述较为含糊,使人不得要领。万明在《北京图书馆藏四种明代科举录》一文中述及《成化十一年进士登科录》与《成化十一年会试录》所载名单有差异时说:“明代会试是在二月初九至十五日举行,殿试是在三月十五日举行,时间相距仅一个月,而会试录与进士登科录都是在会试与殿试后由礼部刊行的,二者所载名单不同,其故安在?孰正孰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P92)在她述及《正德十五年会试录》与《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历科进士题名录》所载名单之间的差异时又说:“《明会要》卷四十七《选举》载:‘殿试不过名次升降,无有黜落。’而此榜会试中式者竟有二十人未中进士,其原因何在?尚待探索。”(P100)是一连串的疑惑。周绍良将自己珍藏的明万历四十七年《会试中式题名》与《明代历科进士题名录》对比,“两相对校,这里有三名未入选,十名以后各科中式,不知是否未来参加此科考试抑考而落选?无法可考。但亦有殿试中式而非参加本科会试者,如马士英者。”(P200)在这个问题上,他也是摸不着头脑。当代学者都知道明代殿试作为对会试的复试,不再进行黜落。却不甚清楚明代科举制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通常某科个别会试中式者由于疾病、父母亡故等原因申请告假,以待来科再补行殿试。清代学者赵翼指出:“今会试中式者,礼部放榜,但云会试中式举人,必俟殿试后赐及第、出身、同出身,始谓之进士。或有事故不及赴殿试者,但尚是中式举人,不得称进士。盖犹沿唐宋遗制。”(卷28,《举人》)清人何刚德《春明梦录》载:“……看原卷,‘浪’字果未改,以为磨勘一定罚科也。乃告殿归去,以待下科补殿。(中后不殿试,谓之‘告殿’,下科补试,谓之‘补殿’。)”(P44)商衍鎏在《清代科举述录》中也说:“倘有因丁忧或别项事故,而不能于本科殿试者,可以申明事由告假,谓之‘告殿’,准其于下一二科补殿试。”(P108)清承明制,明代亦当如此。故笔者在本文中也借用“告殿”、“补殿”这些简明术语。“告殿”在当时是一种具有人情味的变通之术,可能因为科举时代的人们对它太习以为常了,以至于在一般文献中罕有记载,才给我们今天带来了诸多疑惑。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著名学者何炳棣较早地注意到了明代这一现象,称之为“应试者通过会试之后,却未能参加随后殿试”现象,但他在论述会试中式后未参加殿试的原因时存在讹误。对此,宁波大学钱茂伟教授在《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一书中已经论及,且该书第三章《明代科举的录取率》专辟一目《明代的未经廷试现象》,并就其产生原因及未经廷试者的出路问题做了说明。然而他没有对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且在具体论述中也存在个别疏误,此不赘举。笔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明代登科录的研究。在研读《进士登科录》、《会试录》、《进士同年录》、《进士履历便览》等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告殿”现象在明清时期普遍存在,是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一般史籍对此绝少记载,即便科举考试的原始文献——《进士登科录》,也仅载会试名次,而不注明何科会试中式(只有《建文二年殿试登科录》一科是个特例)。所以,只有将《进士登科录》与《会试录》进行仔细勘核才能发现二者在人员上的差异。《进士同年录》、《进士履历便览》中多能体现何科会试中式,然而流传下来的这类明代文献数量较少。因而,这种制度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略乃至遗忘。1《人物》三曰:“郭秩、刘德文等补殿”,其又作《乡举有司考“告殿”究竟起于何时?理论上讲,自北宋开宝六年(973)确立殿试制度以后就有可能存在。然而,明朝以前,这方面的史料较为匮乏,有待详考。洪武初,法令严酷,无“告殿”现象。如《正德琼台志》卷三八载:“甲子科叶茂,琼山顿林人,乙丑会试中式,赴廷试不及,除彭泽教谕。”(卷38,《人物》三,《乡举·皇朝·洪武》)可见,洪武十八年(1385)时,对于那些不及廷试者,即时授官,不再给予“补殿”的机会。据《建文二年殿试登科录》载:“郭秩,贯山西太原府祁县军籍。……山西丙子乡试第三十一名,会试第丁丑科中选。”(第一册,P44)郭秩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就已经会试中式,建文二年(1400)方成进士。这是笔者所见有确切记载的最早例证。此后的《进士同年录》、《进士履历便览》关于这方面的记载渐多。清承明制,同样也存在着“告殿”现象。如《顺治十二年(1655)乙未科会试三百八十五名进士三代履历》载,己丑科“补殿”3人,壬辰科“补殿”32人,乙未科“告殿”22人。雍正元年(1723)癸卯科“告殿”31人,(P1801-1803)乾隆二十五年(1760)庚辰科“告殿”28人。(P2045-2047)2《人物》类,由父母尊长,为科事。年等,为在明代,会试中式者之所以“告殿”,大概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①罹患疾病,“告殿”归养。天顺四年(1460)进士陈炜,“……景泰甲戌会试中甲榜,以疾未廷对。……天顺庚辰始赴廷对,赐进士。”(卷84,P3543)他景泰五年(1454)会试中式,天顺四年才成进士,其“告殿”原因出于身患疾病。②丁忧、侍养,“告殿”尽孝。明代,父母等尊长亡故,要守丧,即丁忧、丁艰、守制。如:嘉靖二年(1523)进士李梦周,“举正德己卯乡试,庚辰举南宫,未廷试,丁母艰。嘉靖癸未,赐进士出身,授江西宁都知县”。(卷7,《列传·明》)他已于正德十五年(1520)庚辰科会试中式,因母亲去世,故迟至嘉靖二年方成进士。成化二年(1466)进士程宏,“以《春秋》领天顺壬午乡举第二人,癸未会试中前列。宅忧还。登成化丙戌进士。以才行选授河南道监察御史”。(卷8,《人物》二,《宦业·国朝》)他已于天顺七年癸未科会试中式,因“宅忧”而还,故迟至成化二年方成进士。这里李梦周、程宏都是由于父母亡故,要守丧,只好“告殿”。《明史·钱德洪传》载:“钱德洪,名宽,字德洪,后以字行,改字洪甫,余姚人。……嘉靖五年举会试,径归。七年冬,偕畿赴廷试,闻守仁讣,乃奔丧至贵溪……十一年始成进士。”(卷283,P7271)钱德洪与王畿同于嘉靖五年(1526)丙戌科会试中式,因仰慕王阳明心学,继为之守丧,六年后,即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科二人始成进士。祖父母、父母等尊长年高体弱需要侍养。如:万历八年(1580)进士袁年,“万历丙子、丁丑连举。念祖鼏春秋高,亟归省,至庚辰殿试,授南京武库主事,提督武学”。(卷45,《人物》六,《政事·本朝》)他于万历五年会试中式,因牵挂祖父年事已高,归心似箭而“告殿”,下科成进士。隆庆二年(1568)进士沈懋孝,“(嘉靖)壬戌会榜第十三人,以侍养归,(隆庆)戊辰奉廷对,二甲,改庶吉士”。(卷13,《人物·文学·沈懋孝传》)他于嘉靖四十一年壬戌科会试中式,“以侍养归”,六年后始成进士。《明史·张鹤鸣传》也载:“张鹤鸣,字符平,颍州人。中万历十四年会试,父病,驰归。越六年,始成进士。”(卷257,P6617)以上诸人皆因侍养祖父母、父母等尊长而“告殿”。③时局动荡,“告殿”远祸。施儒,正德三年会试中试,正德六年进士。“正德二年举人,明年上春官,时逆瑾擅权,正直者多斥逐编戍,乃托疾归,教授吴门。五年,瑾诛,六年入奉廷对,赐进士出身,拜监察御史”。(卷34,《名宦·施儒传》)他是为了躲避宦官刘瑾的迫害而“告殿”。再如李孔昭,崇祯十六年(1643)会试中式,“见时事日非,不赴廷对,以所给牌坊银百二十两,留助军需去,隐盘山。”(卷8,P62,《孔昭》)1该科像李孔昭一样的有11人,他们生不逢时,会试中式于明亡之秋,却连补殿试的机会也没有了。④廷试作弊,罚科惩戒。严格说来,这种因廷试作弊而遭罚科,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告殿”。因为“告殿”是主动的,而罚科则是强制性的。且“告殿”者并没有参加当年的殿试,而被罚科者则是参加了殿试而违规或作弊。考虑到若干科之后被罚科者仍旧允许“补殿”,故把二者一并探讨。如万历三十八年(1610)会试中式的田吉,《明史·阉党·崔呈秀传》附《田吉传》:“田吉者,故城人。万历三十八年廷对怀挟,罚三科,以县佐录用。已,补试,由知县历兵部郎中。”(卷306,P7851)他因殿试挟带小抄而遭罚三科,故历越万历四十一年、四十四年、四十七年至天启二年(1622)始中进士。3北魏含也非北魏年间通常“告殿”者会在下一科、两科或三科补行殿试。如正德十五年庚辰科会试,因武宗皇帝“狩于南京,未暇廷试”,次年三月又暴病身亡。世宗皇帝即位后才补行殿试,故“告殿”者多达二十余人。据《正德十五年会试录》、《正德十六年进士登科录》及《国朝历科进士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等文献记载,其中的程煌、彭黯、段续、张珤、刘桂、陈府、李梦周、王道、赵纶、徐行健、韦商臣、钱学孔、杨行中、吴玭等14人为嘉靖二年进士,杨恂、高金、朱簠、黄凤翔、朱箎、石文睿等6人为嘉靖五年进士,蒋贯为嘉靖八年进士。还有个别“告殿”者,未及“补殿”而亡。如正德十五年会试中式的吕经、侯盘,据《民国临海县志稿》载:“吕经,字载道,贵子。未廷试卒。”(卷17,P328)“侯盘,字世功。汾子。未廷试卒。”(卷17,P328)又据《崇祯十三年庚辰科进士三代履历》(上海图书馆藏明刻本),该科胡来觐、杨景震二人会试中式后,也是未及廷试而卒。此外,还有因为其他原因而不再补行殿试的。如崇祯十六年癸未科“告殿”十一人:杨于先、龚九畴、陈国琠、李孔昭、曹如麟、雷鸣皋、张佐辰、席教事、张标、周暹、邵士标等,由于明清易代而不能“补殿”。4《明代历科“告殿”“告殿”现象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为便于说明问题,笔者仅以资料较为完备、连贯的嘉靖朝六科(嘉靖二十九年至四十四年)为例,2现将这几科的会试中式人数、进士人数、前科“告殿”至该科“补殿”以及该科“告殿”人数和姓名详列于下:某科进士人数最简单的统计方法是:某科进士人数=该科会试中式人数+前科“告殿”于该科“补殿”人数-该科“告殿”人数。例如:嘉靖三十二年癸丑科,该科进士人数为403人,怎么来的呢?就是该科会试中式人数400人,加上前若干科“告殿”于该科“补殿”6人(嘉靖二十三年会试中式1人:罗汝芳;嘉靖二十六年会试中式1人:徐师曾;嘉靖二十九年会试中式4人:吴承焘、徐炳、徐用光、顾阙),再减去该科“告殿”3人(周逊、胡纶,嘉靖三十五年成进士;朱纁,嘉靖三十八年成进士)。笔者再借用代数学上的表示方法,用“集合”原理作一下标注:A:该科进士(《进士登科录》所载进士名单);B:该科会试中式者(《会试录》所载名单);A∩B:该科会试中式并成为当年进士者;A∪B:该科进士加上该科会试中式但未廷试者(通常为《进士同年录》、《进士履历便览》所载名单);A-A∩B:前科“告殿”至该科“补殿”者;B-A∩B:该科“告殿”者。笔者历时多年对现存各科《进士登科录》、《会试录》、《进士同年录》、《进士履历便览》、历科进士题名碑的拓本、《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等明代进士系内题名文献进行爬梳稽考,并参考了《明实录》、《明史》、《国榷》、《皇明进士登科考》、《皇明贡举考》、《南雍志》、《太学志》、王圻《续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弇山堂别集》、《明史纪事本末》、《同治浙江通志稿》等相关文献,特制《明代历科“告殿”情况一览表》。限于篇幅,此不详载。通过分析,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一、“告殿”现象在明代极为普遍,几乎贯穿了有明始终。而且越到后期,“告殿”人数相对也较多。二、“告殿”人数相对于会试中式全体人员来说还是少数,通常在10人左右。所占比重一般不会超过会试中式人数的十分之一。三、“告殿”者通常会在下一科、两科或三科“补殿”。据笔者所考历时最久的要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