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全诗 王安石诗词欣赏(三篇)_第1页
王安石的全诗 王安石诗词欣赏(三篇)_第2页
王安石的全诗 王安石诗词欣赏(三篇)_第3页
王安石的全诗 王安石诗词欣赏(三篇)_第4页
王安石的全诗 王安石诗词欣赏(三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王安石的全诗王安石诗词欣赏(三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确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王安石的全诗王安石诗词欣赏篇一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茅草房庭院经常清洁,清白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自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围着农田;两座大山开启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莺几声清亮的啼叫,惊醒了我的午觉。一梦醒来,我恍恍惚惚还觉得自己好像依旧在旧日所住的半山园中。

书:书写,题诗。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紫金山(今XX南京)时的邻居。

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无苔:没有青苔。

成畦(qí):成垄成行。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护田:这里指护卫环围着园田。⑸排闼(tà):开门。闼:小门。送青来:送来绿色。

楝(liàn)花:“二十四番花信〞里的楝花,指的就是北方常见的苦楝花。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杨德逢,别名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首句的“长扫〞,一直解释为:经常清洁,“长〞通“常〞,“茅檐〞是代指庭院,“静〞同“净〞。于是,首句就解释成了:由于经常清洁,庭院清白得一点儿青苔都没有了。

假使不问,这样的解释也可以说得通,由于这样的讲解已经通行了好几百年。但是,若要是深究,若要联系生活,就会发觉,这样的解释并不贴合事理。

说“茅檐〞是借代庭院,就已经很勉强。假使视“扫〞为清洁,那么,被借代的应当也是可以清洁的;借代的也应当是被清洁的一部分。庭院是可以清洁的,可“茅檐〞是不可以清洁的。请问一下,经常登梯子扫房檐,谁扫过请举手!若是瓦檐,若是水泥房檐,有了雅兴,清洁也无妨,但是,秋风俗能卷走屋上三重茅,茅草的檐是扫不得的,扫一回,那苫房的茅草就下来一些,扫它几回屋子就漏了。以不可扫的“茅檐〞代庭院是不妥的。

即使是允许“茅檐〞代“庭院〞,那庭院中被扫的也不应当是“苔〞。苔是长在潮湿的地方的,是紧附于其他物体上的,用扫帚是扫不去的。刘禹锡的陋室“苔痕上阶绿〞,并不能说明陋室卫生没搞好。卫生检查团从来不以苔的有无打分。以扫苔来说明院子清白,也是不妥的。其实,有些青苔的庭院,倒是文人追求的雅、静,也算是一种情趣。

有这么多的不合事理,我们有理由重新看一下“茅檐长扫静无苔〞。

“扫〞的常用义是“清除〞,是“用扫帚除去尘垢〞,解释“茅檐〞为代指庭院,“长〞为“常〞,全是为了适应一个“清洁〞,在其他场合并不简单找到例子。我们应当看到,“扫〞还有一个意义,就是描、画。张祜诗《集灵台》“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这个“扫〞就是描画。司空图《灯花》之二“明朝斗草多应喜,剪得灯花自扫眉。〞这“扫〞也是描画。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这“扫〞也是描画。

解释“茅檐〞的人多是没有住过茅屋的,才弄出这些借代、通假,看得出,是为了迎合“清洁〞的无奈与被迫。

假使,我们跳出“扫〞的常用义,选用“描画〞解释“茅檐长扫静无苔〞,就可以解释成:无苔的房檐,像大笔一样长长的一画。苫房用的草,多是梢朝下,以利水流;反之就“戗水〞了,水就可能顺草进入里面。多年不换的房草,朽烂含水,也就长出苔了。有苔的房子也就快不行了。新苫的房,檐上自然是“无苔〞的了。新苫的房草,梢比较长,也比较软,若是让文人看了,就恰是毛笔。

这样的解释,一是少了大量麻烦,“长〞还是原来的“长〞“茅檐〞仍是原来“茅檐〞。二是更有诗味了,无苔的房檐,像笔一样长长的一画,这多有诗意,这多有文气,这才是读书人的目力。其实,“茅檐长扫静无苔〞说的是,房子是新苫过的;“花木成畦手字栽〞说的是,主人勤于劳作。房子是新苫的,花木是亲自栽的,就是说主人对生活充满热心。

整个诗写的是清爽、娴静的生活。将一个“扫〞字重新解释,让它成为“描画〞,成为富有动感与美感的比喻,较之扫院子,诗的张力就大多了。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张港先生著《经典古诗词另类“悦〞读》)

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阻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首二句称赞杨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说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由于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示意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迷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义。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围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护〞字,“绕〞字显得那么有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齐,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诗人以神来之笔,留下千古传诵的名句。

“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围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说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特别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促来到,兴奋而猛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爽隽永,韵味深长。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四处关合,四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在修辞技巧上,“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句也堪作范例。诗人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境既活力勃勃又清静幽雅。

王安石的全诗王安石诗词欣赏篇二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面鬓脚微微亦低垂。

低头回看身影间周边无有此颜色,还让我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

离别归来却怪罪丹青画图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

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

此后一离去心知更不能回归,可怜还不能穿尽汉朝皇城之宫衣。

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

家人虽然在万里传来亲人之消息,好好安心在毡城不要常将家相忆。

您还不曾见近在咫尺长门里幽幽阿娇被锁闭,人生假使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

明妃当时嫁给胡人的时候,身旁上百两的毡车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

她多想找个人说话但无处可说,只能把心语寄托于琵琶声中,心事只有自己知道。

她用能弹出美好声音的手拨动黄金做的杆拨,弹起琵琶仰望空中飞鸿劝着胡酒。

随嫁的汉宫侍女暗中垂泪,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国者频频回首。

汉朝之恩实在是浅薄啊,胡人之恩还要更深,人生的开心在于心与心相知。

可怜王昭君的青冢已经荒芜湮没,还是有悲哀的乐曲流传至今。

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性正直。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

春风;比喻面容之美。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咏昭君一首有“画图省识春风面〞之句。这里的春风即春风面的省称。

低徊:徘徊不前。

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归来:回过来。丹青手:指画师毛延寿。

意态:风神。

着尽汉宫衣:指昭君仍全身穿着汉服。

塞南:指汉王朝。

毡城:此指匈奴王宫。游牧民族以毡为帐篷(现名蒙古包)。

咫尺:极言其近。长门闭阿娇:西汉武帝曾将陈皇后幽禁长门宫。长门:汉宫名。阿娇:陈皇后小名字。

“毡车〞句:写匈奴派了大队胡姬来接昭君。《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写贵族女子出嫁,陪从好多。两:同辆。

杆拨:弹琵琶的工具。春风手:形容手能弹出美好的声音。

汉宫侍女:指陪昭君远嫁的汉官女。

青冢:杜甫诗中有“独留青冢向黄昏〞及“千载琵琶作胡语,明显怨恨曲中论〞诸句,此用其意。相传昭君墓上的草常青,故名青冢,在今呼和浩特市南。

其一

梅尧臣、欧阳修对《明妃曲》的和诗皆直斥“汉计拙〞,对宋王朝屈辱政策提出批评。王安石则极意刻画明妃的爱国思乡的纯洁、深厚感情,并有意把这种感情与个人恩怨区别开来,尤为卓见。

针对当时的社会背景,王安石歌颂明妃的不以恩怨易心,具有现实意义。当时有些人误会了他的用意,那是由于他用古文笔法写诗,转折好多,腾跃很大,而某些人又以政治偏见来对待王安石,甚至恶意罗织之故。清代蔡上翔在《王荆公年谱考略》中千方百计地替王安石辩驳,但还未说得透彻。

明妃是悲剧人物。这个悲剧可以从“入汉宫〞时写起,也可以从“出汉宫〞时写起。而从“出汉宫〞时写起,更能突出“昭君和番〞这个主题。王安石从“明妃初出汉宫时〞写起,选材是得当的。

绝代佳人,离乡去国,描写她的容貌愈美,愈能引起人们的可怜。《后汉书·南匈奴传》的记载是:“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官,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江淹《恨赋》上也着重写了她“仰天大息〞这一细节。王安石以这些为根据,一面写她的“泪湿春风〞,“徘徊顾影〞,着重刻画她的神态;一面从“君王〞眼中,写出“入眼平生未曾有〞,并因此而“不自持〞,衬托出明妃容貌动人。所以“意态白来画不成〞一句是对她更进一层的衬托。“意态〞不仅是指容貌,还反映了她的心灵。明妃“徘徊顾影无颜色〞正是其眷恋故国无限柔情的表现。至于“杀画师〞这件事,出自《西京杂记》。《西京杂记》是小说,事之有无不可知,王安石也不是在考证历史、评论史实,他只是借此事来加重描绘明妃的“意态〞而已。而且,这些描绘,又都是为明妃的“失意〞这一悲剧结局作铺垫,以加重气氛。

上面写“去时〞,下面写“去后〞。对于去后,没有写“紫台朔漠〞的某年某事;而是把数十年间之事,概括为“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这两句间,省略了“然而犹且〞,意思是说:“明妃心里明知绝无回到汉宫之望,然而,她仍眷眷于汉,不改汉服。〞

近代学者陈寅恪曾经指出,中国古代所言胡汉之分,实质不在血统而在文化。孔子修《春秋》就是“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而在历史上特别是文学上,用为文化的标志往往是所谓“衣冠文物〞。《左传》上讲“南冠〞,《论语》中讲“左衽〞,后来一直用为文学典故。杜甫写明妃也是着重写“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与王安石写的“着尽汉宫衣〞,实际是同一手法。杜甫、王安石皆设想通过“不改汉服〞来表现明妃爱乡爱国的真挚深厚感情,这种感情既不因在汉“失意〞而减弱,更不是出于对皇帝有什么希冀(已经“心知更不归〞了),不是“争宠取怜〞。因此,感情更为纯洁,形象更为高大。接着又补上“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把明妃一心向汉、历久不渝的心声,写到镂心刻骨。梅尧臣也说“鸿雁为之悲,肝肠为之摧〞。王安石写得比梅尧臣更为生动形象。

最终,又用“家人万里传〞来说,以无可奈何之语强为宽解,愈解而愈悲,把悲剧气氛写得更加浓重。更妙的是:笔锋一带,又点出了悲剧根源,扩大了悲剧范围。明妃这一悲剧的起点可叙从“入汉宫〞时写起。汉宫,或者说“长门〞,就是《红楼梦》中贾元春所说的“见不得人的地方〞,从陈阿娇到贾元春,千千万万“如花女〞,深锁长闭于其中。以千万人(有时三千,有时三万)之青春,供一人之淫欲。宫女之凄凉寂寞,可想而知,而况宫女的失宠与志士的怀才不遇,又有某种状况的类似,所以从司马相如《长门赋》到刘禹锡的《阿娇怨》,还有《西宫怨》之类,大都旨写这一题材,表现出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广大宫女的可怜,或者抒发出“士不遇〞的愤慨。唐人“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早在王安石之前就描写过了,只是说得“怨而不怒〞;王安石却多少有点怒了。李壁说:王安石“求出前人所未道〞,是符合实际的;至于“不知其言之失〞,则是受了王回、范冲等人的影响。王回引孔子说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却忘了孔子也说过“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论语》);特别是误会了“人生失意无南北〞一句。王回本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他以政治偏见来论诗,难以做到公允。

其二

首两句写明妃(王昭君)嫁胡,胡人以毡车百辆相迎。《诗经》上有“之子于归,百两(同‘辆’)御(迎接)之〞的诗句,可见胡人是以迎接王姬之礼来迎明妃。在寻常状况下,礼仪之隆重,反映恩义之深厚,为下文“胡(恩)自深〞作了伏笔。其中“皆胡姬〞三字,又为下文“含情欲说独无处〞作伏笔。

关于明妃对此的反应,诗中写她“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梅尧臣《依韵和原甫昭君辞》中也说:“情语既不通,岂止肠九回?〞他们意思是说明妃与胡人言语也不通,谈不上“知心〞,所以哀而不乐。

王安石通过在诗中突出一个细节描绘来表现明妃的“哀〞情:明妃一面手弹琵琶以“劝胡〞饮酒,一面眼“看飞鸿〞,心向“塞南〞。通过这一细节,巧妙地刻画了明妃内心的矛盾与痛楚。接着,他又用明妃所弹的琵琶音调,感动得“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听者被感动到这个地步,则弹者之内痛心苦自不待言。“哀弦〞之哀,是从听者的反应中写出的。

前面是明妃入胡及其在胡中的状况与心情的描写;末四句则是进一步加以分析、探讨。这四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汉恩自浅胡自深〞——明妃在汉为禁闭于长门中的宫女,又被当作礼物送去“和番〞,所以“汉恩〞是“浅〞的;胡人对她以“百辆〞相迎,“恩〞礼相对较“深〞。这句讲的是事实。其次层讲“人生乐在相知心〞,这是讲人之常情。假使按此常情,明妃在胡就应当乐而不哀了。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这就接入第三层:明妃在胡不乐而哀,其“哀弦〞尚“留至今〞,当时之哀可想而知。明妃之心之所以与常情不同,是由于她深明大义,不以个人恩怨得失改变心意,而况胡人也并非“知心〞。四句分三层,中有两个转折,有一个矛盾,只有把其中曲折、跳宕理清,才能看出王安石的“用意深〞及其“眼孔心胸大〞处(方东树《昭昧詹言》)。南宋初,范冲“对高宗论此诗,直斥为坏人心术,无父无君〞(李壁注解中的话,此据《唐宋诗举要》转引),完全是没有懂得此诗。范冲是范祖禹之子,范祖禹是一贯反对新法的人,挟嫌攻击,更不足据。其实王安石这样描写明妃,这样委曲深入地刻画明妃心事,用以突出民族大义,恰恰是可以“正人心,厚风俗〞的,在当时是针对施宜生、张元之流而发的,对后人也有教育意义。

《明妃曲二首》表达出王安石注意刻画人物的特点,从描绘人物“意态〞,到解剖人物心理,有渲染,有衬托,有细节描写,相当于是把写小说的一些手法用入诗中。而在“用笔布置逆顺〞及“章法疏密伸缩裁剪〞等方面,则又是把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家的技法用来写诗。这样,就使诗歌的艺术手法更加多样化,诗歌的表现能力更强。由于两者结合得较好,故虽以文为诗,而形象性并不因之减弱,此诗末四句以形象来进行探讨,即其明证。王安石既以小说手法与古文笔法来写诗,读者也就应以读小说、读古文之法来读它,才能读懂诗。

郭沫若在一篇文章中说,王安石闯了诗祸。这是指王安石的《明妃曲》,今选本皆不录,不知何故。其诗曰:“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语琵琶心自知。黄金捍拔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所谓诗祸,当然是指“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一联。此语一出,探讨汹汹。或谓“今之背君父之恩投拜而为盗贼者皆贴合王安石之意〞;或谓“苟心不相知,臣可叛其君,妻可弃其夫乎?〞为王安石辩护的人也只好说,“汉恩自浅胡自深〞的“恩〞是专指男女关系,无关君臣之义。我想,王安石这里所说的恩,确是指男女关系。但不是一般的男女关系,而是从更高的角度,即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问题的。也可说,此语即对前一首所提问题的答案,即男女结合应以“相知心〞为准则。这思想十分近代化,有资本主义萌芽味道。不过,男女关系也要从政治上看问题,例如我们在大批判中就是这样,那状况就有所不同了。

还有,王安石这诗的结尾是错误的。曾经访问过明妃的青冢,而明妃的“哀弦〞却并未“留至今〞(留下的是词)。

王安石是历史上有名的“拗相公〞,这两首诗大做翻案文章,也充分表现了他“拗〞的性格。一则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替毛延寿开脱。再则说“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和认为昭君出塞是悲剧的唱反调。三则说“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着重“相知〞二字,这就更进一步了。既然失意无分南北,与其留在汉宫做被困长门的“阿娇〞(其实对王昭君而言,假使她不是自请遣嫁匈奴,根本就没有机遇见到汉元帝,连阿娇都做不成的),倒不如远嫁匈奴,得到知心夫婿了。翻案文章,做到这个地步,那已不是“昭君怨〞而是“昭君乐〞了。

说来好玩儿,昭君出塞,是喜剧还是悲剧,历来就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唱对台戏的不仅杜甫和王安石而已。

昭君墓周边有好多诗碣,其中一首诗碣刻的诗是: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一身归朔汉,万里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逢。纵使承恩宠,焉能保始终。至今青冢在,绝域赋秋风。“卫霍〞即汉朝的名将卫青和霍去病,诗人把王昭君与“卫霍〞相提并论,对她可说是高度赞扬了。不过诗中虽没明言,但显而易见,诗人笔下的王昭君是抱着“自我牺牲〞的精神和番的。是则在昭君的“得意〞(诗人“我独羡遭逢〞的“得意〞)中也还有怨在。

近人郁达夫也有一首咏王昭君的诗,命意和此诗相类。郁诗道:马上琵琶出塞吟,和戎端的爱君深。当年若贿毛延寿,哪得诗人说到今。

写王昭君是抱着“爱君〞(汉元帝)之心,为保主上江山而去“和戎〞。就命意和技巧来说,这首诗都不能算是佳作。不过这是郁达夫的“少作〞,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8岁。

王安石《明妃曲》在艺术上颇堪注意之处,是对王昭君形象的刻画。第一部分中描绘王昭君的美貌,不在其面容、体态上穷尽笔力,而是着重写昭君的风度、情态之美,以及这种美得感染力,并从中宣泄她内心悲苦之情。这样就写出了呼吸可闻、音容毕现的活生生古代美女形象。其次部分,着重写王昭君的内心情感。前人于此,往往以抒写昭君的哀情、怨情和渲染悲剧气氛为重点,而此诗除描写其身世可悲之外,还透露出她对故国、亲人的挚爱之情,与推己及人的良善心肠。这样的王昭君,就不惟可悲,而且可敬。

北宋时,辽国、西夏“交侵,岁币百万〞。自景祐年间(1034—1038)以来,“西(夏)事尤棘〞。当时的施宜生、张元之流,就因在宋不得志而投向辽、夏,为辽、夏出谋献策,造成宋的边患。诗人们借汉言宋,想到明妃。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创作的。

王安石的全诗王安石诗词欣赏篇三

槿花朝开暮还坠,妾身与花宁独异。

忆昔相逢俱少年,两情未许谁最先。

感君绸缪逐君去,成君家计良辛苦。

人事反覆那能知?谗言人耳须臾离。

嫁时罗衣羞更著,如今始悟君难托叶。

君难托,妾亦不忘旧时约。

槿花早晨开放黄昏时就已凋谢,我的命运与花莫非有什么差异。

回忆过去相逢时都在青春年华,两情没有确定是谁最先提及?

为你的缠绵情意所感动我就随你而去,替你操持家计而辛苦不息。

人事的翻覆变化哪能预先想到?你听信诽谤之言不多久就将我离弃。

出嫁时的罗衣我羞于再穿,如今才觉悟你不可依托悔之莫及。

你虽然不可信托啊,当时的海誓山盟我还是不能忘掉!

君难托:很难把什么托付给你,意思是你很靠不住。

槿(jin)花:锦癸科植物。早上开花,晚上就萎谢了。所以古代文人多用来比喻夫妇之间不能长久的爱情。还:就。坠:凋落下来。

妾身:古代妇女的自我谦称,一般在对男子说话时用。宁:岂,莫非。独:表示反问,相当龄“莫非〞。

昔:过去,从前。俱:都是。

未许:没有确定的答案,设有定论。先:此处指感情更深。

绸缪:缠绕,这里形容感情融洽。逐君去:跟随你去

家计:家庭生计,生活。良:实在。

人事:人情。反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事情变化多端。

须臾:片刻。一会儿。离:抛弃,丢弃。

罗衣:绢帛做的衣服。更著:再穿。

悟:醒悟,明白过来。

旧时约:从前的誓约。

《宋史·王安石传》记载,宋神宗还在当太子时便对王安石很敬重,即位不久重用他,全力支持他变法。后来由于变法收到了极大的阻力,神宗渐渐缺乏信心,加之有人屡进谗言,王安石只好自求罢相,退居金陵。

王安石的这首弃妇诗写得通俗易懂,而又缠绵悱恻,哀怨幽深。这首诗就是一位遭遇遗弃的女子的悲诉,诗中展示出她的不幸遭遇,同时也对负心汉予以谴责。

全诗是这位弃妇的独白。她先以朝开暮坠的槿花为喻,自己的命运又和它有什么区别呢?这一比喻一开始便给全诗掩盖上一种悲剧气氛。而朝开暮坠,更反映出变化反复之快。接着便展开回忆:起初过去相逢,都是青春年少,两人一见钟情,相互喜悦;男欢女爱到了极致,真不知谁的情感更为真诚浓烈。“两情未许谁最先〞,可以想见其爱之深、之切、之浓。她终究被他的缠绵的情意感动,嫁给了他,为他操持家中生活,备尝辛苦。由此也可想象她的渐渐憔悴、衰弱。果真,不久丈夫变心了。表面看来他是因听信谗言而马上休弃了妻子。但事实并非如此。假使这位丈夫真是十分疼爱妻子,区区谗言能使他们分开吗?如此看来,人事翻覆,不是谁能知,而是必然的结果。从“两情未许谁最先〞到“谗言入耳须臾离〞,前后转变,何等急剧,态度对比,又是何等猛烈!活生生的事实使她十分凄怆,看着过去嫁时的罗衣,她感到懊悔,羞于再穿;她终究明白,像这样喜新厌旧、反复无常的人是无法寄托终身的。然而传统的中国女子是多么痴情啊,她即使知道丈夫并不可靠,但她仍念念不忘过去他们之间的誓约。应当说这位弃妇形象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她的命运、她的性格,代表了整个封建社会里,广大不能主宰自己命运妇女的共同特征。读这首诗,我们看到了一位忠实于爱情,勤劳简朴,却又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但又不甘于这种命运的传统妇女的形象。

《君难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