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雀和褐头山雀繁殖效果比较_第1页
大山雀和褐头山雀繁殖效果比较_第2页
大山雀和褐头山雀繁殖效果比较_第3页
大山雀和褐头山雀繁殖效果比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山雀和褐头山雀繁殖效果比较

物种竞争在生态理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gustafson,1987)。竞争是进化的重要动力之一,直接与个体的适合度(fitness)相关(Welden&Slauson,1986)。由于竞争的存在,两个生态学上相似的物种不能占有相同的生态位,而是以某种方式彼此取代,每种各具不同的食性或其他生活方式上的特点(孙儒泳,2001)。随着生境质量的提高,鸟类的繁殖密度会随之增加,但领域行为却成为非常重要的限制因子(Dhondt,2010)。同域繁殖的鸟类,其领域可能会有很大的重叠(Edward,1981)。利用相似的食物,或是繁殖期领域的重叠都会导致竞争。例如,繁殖期间大山雀(Parusmajor)和蓝山雀(Cyanistescaeruleus)对食物,特别是昆虫的激烈竞争,可直接导致大山雀繁殖成效的降低(Minot,1981;Minot&Perrius,1986)。最新的研究则表明,欧洲两种山雀之间的竞争强度在质量差的生境中大于质量好的生境,而且竞争对大山雀的影响程度要大于蓝山雀(Dhondt,2010)。在国内,大山雀和褐头山雀(Parusmontanus)是分类关系相近、地理分布重叠的两种雀型目鸟类,在栖息地、觅食行为和营养等方面都存在生态位重叠(刘廼发等,1989)。大山雀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雏鸟食物主要以鳞翅目昆虫为主(解庆柯,1985)。褐头山雀的食性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其雏鸟也主要以鳞翅目昆虫为食物(宋榆钧,1980)。在北京小龙门地区,大山雀和褐头山雀均为当地的常见留鸟,分布区有较大的重叠,而且同域繁殖。两种取食行为和食性相近的近缘鸟类之间对食物、巢址等资源的竞争也更为激烈(刘廼发等,1989;高玮和冯贺林,1996)。鉴于此,本文于2009年3—7月,在北京小龙门森林公园,通过悬挂人工巢箱的方法招引大山雀和褐头山雀,以比较生态位重叠、又同域繁殖的两种山雀,如何采取不同的繁殖对策来减缓种间竞争。1研究领域和方法1.1森林森林和人工森林北京小龙门森林公园(40°00′N—40°02′N,115°26′E—115°30′E)距北京市区114km,地处太行山脉北段,海拔1000~1763m,面积70514hm2,属温带季风气候,年均温4.18℃,年均降水量约500~700mm。主要植被为次生落叶阔叶林和人工针叶林,阔叶林的主要树种有山杨(Populusdavidiana)、青杨(P.cathayana)、绢柳(Salixviminalis)、黄花柳(S.caprea)、核桃楸(Juglansmandshurica)、白桦(Betulaplatyphylla)、棘皮桦(B.dahurica)、蒙古栎(Quercusmongolica)和元宝槭(Acertruncatum)等,针叶林的主要树种有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日本落叶松(L.kaempferi)和油松(Pinustabulaeformis)等。研究区内山沟沟底宽约10~60m,山坡坡度约30°~60°。多数山沟里没有永久性水源,只有雨季(5—9月)在沟底形成一些溪流和水坑。多数山沟里沟底有小路从沟口通向沟顶,人为活动较为频繁(王宁等,2007)。1.2巢箱的悬挂与繁殖2009年3月,在研究地悬挂100个木制巢箱。巢箱内径为14cm×11cm×31cm,板厚2cm,洞口为圆形,直径4cm。巢箱主要为山雀设计。同域分布的白眉姬鹟(Ficedulazanthopygia)、黄眉姬鹟(F.narcissina)、黑头鳾(Sittavillosa)、普通鳾(S.europaea)等主要利用北京师范大学常年悬挂的小型巢箱(王宁等,2007)。本区分布的另一山雀物种黄腹山雀(Parusvenustulus)未发现利用巢箱。箱盖用合叶和挂钩固定,可以自由开合。主要选择位于林缘公路边的水泥电线杆悬挂巢箱,巢箱间距离为20~30m,巢箱距地面的高度为1.8~3.5m。孵化期指产下最后1枚卵到孵出第1只雏鸟之间的日期;育雏期指巢内全部雏鸟孵出的日期至最后一只雏鸟出飞的日期;繁殖成功率指繁殖成功的巢数占总巢数的比例,繁殖成功指至少有1只雏鸟存活到离巢(张维等,2008)。孵化率为孵出雏鸟的卵数占成功巢中总卵数的百分比(张晓爱,1982)。雏鸟出飞率为出飞雏鸟数占孵出雏鸟数的比例,营巢成功率为至少孵出1只雏鸟的巢占所观察巢的百分比。繁殖力按金春日等(2007)的方法计算,即:繁殖力=平均窝卵数×孵化率×每年繁殖窝数/2。1.3数据的正态性分布数据统计和分析在SPSSforWindows16.0软件中进行。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数据的正态性分布。非正态分布的数据用非参数检验。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进行多组间比较。除非特别说明,所有给出值均为平均值±标准差。2结果2.1两种山雀的窝卵数和卵重特性野外共悬挂100个巢箱,其中19巢(19.0%)被大山雀、11巢(11.0%)被褐头山雀进驻,总利用率为30.0%。二者所利用的巢箱均位于林缘路边,且在不同路段都有重叠。在北京小龙门地区,大山雀产首枚卵的时间从4月20日开始,一直持续到6月1日,部分个体1年繁殖2窝;而褐头山雀产第1枚卵的时间从4月23日开始,仅持续到5月19日,仅繁殖1窝。大山雀的繁殖时间长于褐头山雀。两种山雀的窝卵数和卵参数比较见表1。大山雀的窝卵数极显著大于褐头山雀(P<0.01),而两者的卵长径、短径和卵重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大山雀有9巢的窝卵数为8枚,占47.3%。褐头山雀有4巢(36.4%)的窝卵数为6枚。2.2不同褐头山雀石/湿地松/大山雀生长期异在人工巢箱条件下,大山雀和褐头山雀在出雏数、雏鸟出飞数上差异不显著(P>0.05),但孵化期差异极显著(P<0.01),褐头山雀的孵化期长于大山雀(表2)。而大山雀的孵化率、雏鸟出飞率和营巢成功率均较褐头山雀为低(P<0.01)(表2)。2.3功率84.5%、繁殖力大山雀的繁殖成功率为27.0%,繁殖力为1.87(n=19),均较褐头山雀的繁殖成功率(54.5%)和繁殖力(2.04)(n=11)为低(P<0.01)。其中,大山雀繁殖失败的16巢中,有8巢(50.0%)未孵出雏鸟,而褐头山雀的巢均顺利孵出。二者在巢的被捕食率上没有显著差异(大山雀15.8%,褐头山雀18.2%,P>0.05)。3种山雀的繁殖和繁殖能力研究表明,在北京小龙门地区,同域分布的大山雀和褐头山雀的繁殖对策不同。大山雀1年繁殖2窝,繁殖持续的时间长于褐头山雀,而褐头山雀1年仅繁殖1窝。大山雀的窝卵数显著大于褐头山雀,而褐头山雀的孵化期显著长于大山雀。这与欧洲对大山雀和蓝山雀的研究结果(Minot&Perrius,1986;Cowie&Hinsley,1987;Parketal.,2005;Charteretal.,2010;Dhondt,2010)类似。繁殖时间被认为是一种生活史对策,不同的繁殖时间也能减缓繁殖竞争的压力(Minot&Perrius,1986;Dhondt,2010)。先开始繁殖的鸟能使出飞的雏鸟更快进入环境中,在第2年的繁殖中获利;后繁殖的鸟,雏鸟能得到更好的食物,抚育出更强壮的个体(Vladimir&Elena,1996)。第1窝繁殖时间较早的鸟类进行两次繁殖的可能性较大(Holmesetal.,1992)。尽管两种山雀开始繁殖的时间有很大重叠,但大山雀繁殖持续的时间较长,可繁殖2窝。褐头山雀的繁殖持续时间短,而孵化期较长。使得两种山雀的雏鸟在不同的时间段孵出,各自都有充足的食物(特别是昆虫)来哺育雏鸟。这说明,大山雀和褐头山雀在进化过程中完全的生态分离没有发生,而是减少各自生态位的重叠值来减缓种间竞争(刘廼发等,1989)。窝卵数是鸟类繁殖的一个重要参数,具有种的特异性,它直接影响鸟类的繁殖成效和生产力(郑光美,1995;张正旺等,1997)。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鸟类应该产生它们能成功喂活到繁殖年龄的最大数量子代的窝卵数,这个窝卵数就是鸟类的最佳窝卵数,它可以保证其一生的繁殖成效达到最大(Charnov&Krebs,1974;Welty,1982)。影响大山雀窝卵数的因素包括地理变异和生境等(Sanz,1998)。大山雀的窝卵数显著大于褐头山雀,而褐头山雀的孵化率和营巢成功率则显著大于大山雀,这就保证了其较高的繁殖成效。小的窝卵数使得双亲有更多的精力分配到每个个体,保证每个个体的存活,提高繁殖成功率。鸟类的繁殖成功率受许多因素制约,包括产卵期的营养条件、孵化期或育雏期的天气状况、天敌捕食、卵的质量状况和人为干扰破坏等(Ange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