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06所得税申报表培训_第1页
2015.02.06所得税申报表培训_第2页
2015.02.06所得税申报表培训_第3页
2015.02.06所得税申报表培训_第4页
2015.02.06所得税申报表培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孝感市国家税务局所得税科陈晶2015年03月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2014)版培训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收入支出类报表3张A101010一般企业收入明细表A102010一般企业成本支出明细表A104000期间费用明细表第二部分:纳税调整类报表7张A105050职工薪酬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60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跨年度纳税调整明细表Page

2A105070捐赠支出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80资产折旧、摊销情况及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81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扣除明细表A105090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91资产损失(专项申报)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Page

3主要内容第三部分:税收优惠类报表4张A107010免税、减计收入及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A107011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优惠明细表A107012综合利用资源生产产品取得的收入优惠明细表A107014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Page

4主要内容A101010一般企业收入明细表A102010一般企业成本支出明细表A104000期间费用明细表第一部分:收入支出类报表3张收入费用明细表主要反映企业按照会计政策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情况。这些表格,也是企业进行纳税调整的主要数据来源。

本表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本表总体结构分为“营业收入”和“营业外收入”两大部分;第二层“营业收入”又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Page

6A101010一般企业收入明细表A101010一般企业收入明细表A101010一般企业收入明细表行次项目金额1一、营业收入(2+9)

2(一)主营业务收入(3+5+6+7+8)

3

1.销售商品收入

4其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收入

5

2.提供劳务收入

6

3.建造合同收入

7

4.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8

5.其他

9(二)其他业务收入(10+12+13+14+15)

10

1.销售材料收入

11其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收入

12

2.出租固定资产收入

13

3.出租无形资产收入

14

4.出租包装物和商品收入

15

5.其他

16二、营业外收入(17+18+19+20+21+22+23+24+25+26)

17(一)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

18(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

19(三)债务重组利得

20(四)政府补助利得

21(五)盘盈利得

22(六)捐赠利得

23(七)罚没利得

24(八)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

25(九)汇兑收益

26(十)其他

A101010一般企业收入明细表参照《企业会计准则》及《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设计。适用于执行除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非营利企业会计制度以外的其它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非金融居民纳税人填报。纳税人应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填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不包括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填报A103000不包括非营利企业会计制度:填报A103000不包括金融企业:填报A101020Page

9A101010一般企业收入明细表适用范围参照《企业会计准则-收入》进行分类Page

10一般企业收入明细表—主营业务收入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换出资产应确认收入11一般企业收入明细表—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销售材料收入出租固定资产收入出租无形资产收入出租包装物和商品收入其他{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政府补助利得盘盈利得、捐赠利得、罚没利得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汇兑收益(小企业准则)其他上述业务不是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也不属于与经常性活动相关的活动,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不构成收入,应当确认为营业外收入。Page

12一般企业收入明细表—营业外收入本表取消了原报表中的“视同销售收入”内容,保留的“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全部按企业会计核算口径填列。Page

13A101010一般企业收入明细表A102010一般企业成本支出明细表A102010一般企业成本支出明细表行次项目金额1一、营业成本(2+9)

2(一)主营业务成本(3+5+6+7+8)

3

1.销售商品成本

4其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成本

5

2.提供劳务成本

6

3.建造合同成本

7

4.让渡资产使用权成本

8

5.其他

9(二)其他业务成本(10+12+13+14+15)

10

1.材料销售成本

11其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成本

12

2.出租固定资产成本

13

3.出租无形资产成本

14

4.包装物出租成本

15

5.其他

A102010一般企业成本支出明细表16二、营业外支出(17+18+19+20+21+22+23+24+25+26)

17(一)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

18(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

19(三)债务重组损失

20(四)非常损失

21(五)捐赠支出

22(六)赞助支出

23(七)罚没支出

24(八)坏账损失

25(九)无法收回的债券股权投资损失

26(十)其他

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Page

16A102010一般企业成本支出明细表}对应于一般企业收入表项目适用于执行除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非营利企业会计制度以外的其它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查账征收企业所得税非金融居民纳税人填报。纳税人应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填报“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和“营业外支出”。

本表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本表总体结构分为“营业成本”和“营业外支出”两大部分;第二层“营业成本”又分为“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营业外支出Page

17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非常损失捐赠支出赞助支出罚没支出坏账损失无法收回的债券股权投资损失其他A102010一般企业成本支出明细表本表填报按照会计口径核算的“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支出”。本表与《A101010一般企业收入明细表》在结构上相对应,其中,本表的“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支出”与《A101010一般企业收入明细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存在配比关系。本表删除了原报表中的“视同销售收入”与“期间费用”项目的内容,使结构更加合理。Page

18A102010一般企业成本支出明细表A104000期间费用明细表A104000期间费用明细表行次项目销售费用其中:境外支付管理费用其中:境外支付财务费用其中:境外支付1234561一、职工薪酬

*

***2二、劳务费

**3三、咨询顾问费

**4四、业务招待费

*

***5五、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

*

***6六、佣金和手续费

7七、资产折旧摊销费

*

***8八、财产损耗、盘亏及毁损损失

*

***9九、办公费

*

***10十、董事会费

*

***11十一、租赁费

**13十三、差旅费

*

***14十四、保险费

*

***15十五、运输、仓储费

**16十六、修理费

**17十七、包装费

*

***18十八、技术转让费

**19十九、研究费用

**20二十、各项税费

*

***21二十一、利息收支****

22二十二、汇兑差额****

23二十三、现金折扣****

*24二十四、其他

25合计(1+2+3+…24)

A104000期间费用明细表Page

21新增表格1-3行:

人工成本4-6行:

有扣除限额的项目7行:

折旧摊销费9-20行:

根据期间费用的用途进行划分21-23行:财务费用A104000期间费用明细表Page

22本表列示了24项纳税人在期间费用中的具体事项,并将其划分为“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三大项目。每一部分又将境外支付事项单独列示。A104000期间费用明细表劳务费咨询顾问费佣金和手续费董事会费运输仓储费修理费技术转让费研究费用需要披露是否有向境外支付A104000期间费用明细表有关说明:1、适用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分行业会计制度的查账征收居民纳税人填报。纳税人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分行业会计制度规定,需要依据会计核算口径分析填报,无法与会计科目一一对应。税会差异在《A105000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

》进行纳税调整。填报A103000《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收入、支出明细表》的纳税人不填报本表。A104000期间费用明细表A104000期间费用明细表2、本表改变了原报表将期间费用在一般企业及金融企业费用支出表中反映的设计方法,将上述两类纳税人分别填报的期间费用事项合成一张报表,较为全部、完整地反映了纳税人期间费用的相关内容。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未设“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会计科目,统一在“业务及管理费”科目核算,该科目情况填报在“销售费用”列中A104000期间费用明细表3、本表与原报表相比,期间费用栏次与主表的对应关系更加清晰明确。其中本表第25行第1列“销售费用合计”填报主表第4行“销售费用”;第25行第3列“管理费用合计”填报主表第5行“管理费用”;第25行第5列“财务费用合计”填报主表第6行“财务费用”。A105050职工薪酬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60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跨年度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70捐赠支出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80资产折旧、摊销情况及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81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扣除明细表A105090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91资产损失(专项申报)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第二部分:纳税调整类报表7张纳税调整是所得税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现行申报表中仅1张纳税调整表,该表功能就是将纳税人进行纳税调整后结果进行统计、汇总,没有体现政策和过程,也不反映税收与会计的差异,税务机关很难判断出其合理性及准确性。因此,本次修改后的申报表,将所有的税会差异需要调整的事项,按照收入、成本和资产三大类,设计了15张表格,通过表格的方式进行计算反映,既方便纳税人填报;又便于税务机关纳税评估、分析。Page

28职工薪酬纳税调整明细表适用于发生职工薪酬纳税调整项目的纳税人填报。纳税人根据税法等相关规定,以及国家统一企业会计制度,填报纳税人职工薪酬会计处理、税法规定,以及纳税调整情况。(将旧表相关项目归并设置)一、工资薪金支出税法与会计规定:(一)税法规定1、工资扣除时间规定(1)《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第三十四条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前款所称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每一纳税年度支付给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的所有现金形式或者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实际支付的含义]2、职工范畴:

《关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若干税务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5号)一、关于季节工、临时工等费用税前扣除问题

企业因接受外部劳务派遣用工所实际发生的费用,应区分为工资薪金支出和职工福利费支出,并按《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其中属于工资薪金支出的,准予计入企业工资薪金总额的基数,作为计算其他各项相关费用扣除的依据。

《关于强化部分总局定点联系企业共性税收风险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税总办函[2014]652号)四、劳务派遣人员工资薪金未纳入国资委核定工资薪金总额核算企业所得税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5号规定,“企业因雇佣季节工、临时工、实习生、返聘离退休人员以及接受外部劳务派遣用工所实际发生的费用,应区分为工资薪金支出和职工福利支出,并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其中属于工资薪金支出的准予计入企业工资薪金总额的基数,作为计算其他各项相关费用扣除的依据。”3、前置条件:没有扣个税的工资不能税前扣除(如直接在管理费用中发放的各种补贴没有代扣个税不可税前扣除)依据:《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一、税务机关在对工资薪金进行合理性确认时,可按以下原则掌握:(四)企业对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已依法履行了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4、股份支付:A、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借:管理费用借:银行存款贷:资本公积(其它)资本公积(其它)贷:股本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关于我国居民企业实行股权激励计划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8号)

二、上市公司依照《管理办法》要求建立职工股权激励计划,并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在股权激励计划授予激励对象时,按照该股票的公允价格及数量,计算确定作为上市公司相关年度的成本或费用,作为换取激励对象提供服务的对价。

(二)上市公司等待期内会计上计算确认的相关成本费用,不得在对应年度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扣除。在股权激励计划可行权后,上市公司方可根据该股票实际行权时的公允价格与当年激励对象实际行权支付价格的差额及数量,计算确定作为当年上市公司工资薪金支出,依照税法规定进行税前扣除。B、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同普通应付职工薪酬无异】借:管理费用借:应付职工薪酬(股份支付)应付职工薪酬(股份支付)贷:银行存款一、工资薪金支出税法与会计规定:(二)会计规定:1、一般工资薪酬会税差异计提时:(▲1差异:会计计提入成本费用;税收实际发放时确认支出)借:生产成本(生产工人的职工薪酬)制造费用(销售、管理费用)在建工程研发支出贷:应付职工薪酬发放时:借:应付职工薪酬贷:银行存款等▲2职工范围:会计范围大税法范围小,税法不包括会计上兼职人员、未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临时人员,未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正式任命的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等。▲3税法须代扣个税才能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

2、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

(1)完成等待期内条件才可行权的换取职工服务的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应当以对可行权权益工具数量的最佳估计为基础,按照权益工具授予日的公允价值,将当期取得的服务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和资本公积。借:管理费用贷:资本公积(其它)(2)行权时会计分录借:银行存款资本公积(其它)贷:股本资本公积(资本溢价)会税差异:等待期管理费用,会计确认,税法不确认。职工行权时,会计不确认费用,税法确认费用。

二、职工福利费税法与会计规定:(一)税法规定

1、《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

(一)尚未实行分离办社会职能的企业,其内设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

(二)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困难补贴、救济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等。

(三)按照其他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费,包括丧葬补助费、抚恤费、安家费、探亲假路费等二、职工福利费税法与会计规定:(二)会计规定

1、职工福利费用范围:(1)《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财企[2009]242号)

一、企业职工福利费包括发放给职工或为职工支付的以下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集体福利:

(一)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等发放或支付的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职工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暂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职工疗养费用、自办职工食堂经费补贴或未办职工食堂统一供应午餐支出、符合国家有关财务规定的供暖费补贴、防暑降温费等。

(二)企业尚未分离的内设集体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三)职工困难补助。

(四)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包括离休人员的医疗费及离退休人员其他统筹外费用。

(五)按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费,包括丧葬补助费、抚恤费、职工异地安家费、独生子女费、探亲假路费,以及符合企业职工福利费定义但没有包括在本通知各条款项目中的其他支出。二、职工福利费税法与会计规定:(二)会计规定(1)《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财企[2009]242号)

二、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讯待遇,(1)已经实行货币化改革的,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或者车改补贴、通讯补贴,应当纳入职工工资总额,不再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2)尚未实行货币化改革的,企业发生的相关支出作为职工福利费管理。企业给职工发放的节日补助、未统一供餐而按月发放的午餐费补贴,应当纳入工资总额管理。(2)《企业财务通则》(财政部令第41号)第四十六条企业不得承担属于个人的下列支出:

(一)娱乐、健身、旅游、招待、购物、馈赠等支出。

(二)购买商业保险、证券、股权、收藏品等支出。

(三)个人行为导致的罚款、赔偿等支出。

(四)购买住房、支付物业管理费等支出。二、职工福利费税法与会计规定:(二)会计规定(3)《关于雇主为雇员承担全年一次性奖金部分税款有关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8号)四、雇主为雇员负担的个人所得税款,凡单独作为企业管理费列支的,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不得税前扣除。

2、职工福利费的确认和计量(1)《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应用指南(2014)第四条:关于短期薪酬的确认和计量第一款:一般短期薪酬的确认和计量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当在实际发生时根据实际发生额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三)职工福利费用会税差异:(1)会计与税法的职工福利费的范围有差异。具体见上述文件。(2)会计据实列支,税法按税法口径的工资薪金支出的14%限额内扣除。二、职工福利费税法与会计规定:(四)存在问题

1、会计与税法确认口径不一致出现问题。会计核算计入成本费用的职工福利费用中应加一个定语“税法口径的职工福利费”。

例:2014年新开业的**公司,工资计提为100万元,实际发放为100万元。职工福利费用计提且实际使用10万元。税法口径的职工福利费为8万元。税法扣除限额为14万元。标准说明:账载金额10万元,税收金额为10,纳税调整增加0万元。

实际应调增金额为10-8=2二、职工福利费税法与会计规定:(四)存在问题

2、实务中,很多会计还是沿用先计提后使用,就会出现填表问题。例:2014年新开业的**公司,工资计提为100万元,实际发放为100万元。职工福利费用计提20万元,实际使用10万元。据填表说明:《关于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2014年版]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63号)第3行“二、职工福利费支出”: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会计核算计入成本费用的职工福利费的金额“20万”;第2列“税收规定扣除率”填报税法规定的扣除比例(14%);第4列“税收金额”填报按照税法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按第1行第4列“工资薪金支出-税收金额”×14%的孰小值【按20万元和14万元中取14万元】填报;纳税调增6万元

实际情况:会计费用20万元,实际使用10与限额14中取10万元,应纳税调增10万元。

出现问题原因:会计不按准则标准入账三、职工教育经费税法与会计规定:(一)税法规定

1、比例2.5%扣除:《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第四十二条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2、比例8%扣除:《关于完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4〕59号)第一条第二款: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3、全额扣除(1)《关于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27号)六、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符合条件软件企业的职工培训费用,应单独进行核算并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5号)规定:职工培训费用全额扣除。三、职工教育经费税法与会计规定:(一)税法规定

3、全额扣除(3)《关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29号)四、核力发电企业为培养核电厂操纵员发生的培养费用,可作为企业的发电成本在税前扣除。(4)《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三、航空企业实际发生的飞行员养成费、飞行训练费、乘务训练费、空中保卫员训练费等空勤训练费用,可以作为航空企业运输成本在税前扣除。三、职工教育经费税法与会计规定:(二)会计规定

1、职工教育经费:按职工薪酬准则,职工教育经费先计提后使用。

2、《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财建[2006]317号)上岗和转岗培训;各类岗位适应性培训;岗位培训、职业技术等级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培训;企业组织的职工外送培训的经费支出;职工参加的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等经费支出购置教学设备与设施;职工岗位自学成才奖励费用;职工教育培训管理费用;有关职工教育的其他开支。(个人负担)职工个人参加社会上的学历教育以及个人为取得学位而参加的在职教育,所需费用应由个人承担,不能挤占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可用其它科目列支费用)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境外培训和考察,其一次性单项支出较高的费用应从其他管理费用中支出,避免挤占日常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开支。三、职工教育经费税法与会计规定:(三)会税差异

1、会计按财建[2006]317号规定计提使用(区别于职工福利费据实列支)。会计(1)计提(2)据实(3)不结转。税法按据(1)实际发生额(2)按规定比例(3)结转扣除。

(四)存在问题:税法金额为实际使用数和限额数取小值

2014年新成立的**公司计提且实发的工资总额为100万元。会计按准则计提的职工教育经费为3万元,实际使用金额为2万元,税法扣除限额为2.5万元。按填表说明:第5行“其中:按税收规定比例扣除的职工教育经费”:适用于按照税法规定职工教育经费按比例税前扣除的纳税人填报。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会计核算计入成本费用的金额“3”,第2列“税收规定扣除率”填报税法规定的扣除比例“2.5%”;第3列“以前年度累计结转扣除额”填报以前年度累计结转准予扣除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余额“0”;第4列“税收金额”填报按照税法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按第1行第4列“工资薪金支出-税收金额”×扣除比“2.5”与本行第1+3列之和的孰小值3”填报”2.5”;纳税调增“3—2.5=0.50”。实际情况为:会计确认为3万元,税法确认2,纳税调增1万四、工会经费税法与会计规定:(一)税法规定

1、《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第四十一条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准予扣除。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工会经费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据问题的公告》(2010年第24号)一、自2010年7月1日起,企业拨缴的职工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凭工会组织开具的《工会经费收入专用收据》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3、《关于税务机关代收工会经费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据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0号)税务机关代收工会经费税前扣除凭据问题公告如下:自2010年1月1日起,在委托税务机关代收工会经费的地区,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也可凭合法、有效的工会经费代收凭据依法在税前扣除。四、工会经费税法与会计规定:(二)会计规定

1、工会经费:按职工薪酬准则,职工教育经费先计提后使用。

2、《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财建[2006]317号)(三)会计与税法差异会计按财建[2006]317号规定计提使用(区别于职工福利费据实列支会计处理(1)计提税法处理(1)实际发生额(2)按规定比例扣除

(四)存在问题:同职工教育经费。

五、各类基本社会保障性缴款税法与会计规定:(一)税法规定1、《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

第三十五条企业依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基本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准予扣除。2、《关于强化部分总局定点联系企业共性税收风险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税总办函[2014]652号)

二、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五条、《关于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0号)的规定,企业超范围和标准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基本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不得在所得税前扣除。五、各类基本社会保障性缴款税法与会计规定:(二)会计规定

1、《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财会[2014]8号)第二条职工薪酬包括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

短期薪酬具体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短期带薪缺勤,短期利润分享计划,非货币性福利以及其他短期薪酬。

第十一条企业应当将离职后福利计划分类为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其中,设定提存计划,是指向独立的基金缴存固定费用,企业不再承担进一步支付义务的离职后福利计划(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设定受益计划,是指除设定提存计划以外的离职后福利计划。六、住房公积金税法与会计规定:(一)税法规定

1、《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

第三十五条企业依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基本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准予扣除。

2、《关于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0号)二、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关于住房公积金管理若干具体问题的指导意见》(建金管[2005]5号)等规定精神,单位和个人分别在不超过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12%的幅度内,其实际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允许在个人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二)会计规定:同职工教育经费。(三)会税差异:会计计提进入成本费用的金额,税法在实际支付时按比例限额扣除七、补充养老保险税法与会计规定:(一)税法规定

1、《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第三十五条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准予扣除。

2、《关于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27号)自2008年1月1日起,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为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全体员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分别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予扣除。七、补充养老保险税法与会计规定:

(二)会计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财会[2014]8号)第二条职工薪酬包括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第十一条企业应当将离职后福利计划分类为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其中,设定提存计划,是指向独立的基金缴存固定费用,企业不再承担进一步支付义务的离职后福利计划(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设定受益计划,是指除设定提存计划以外的离职后福利计划。

【补充养老保险属于离职后福利】

(三)会税差异:会计计提进入成本费用的金额,税法在实际支付时按比例限额扣除八、补充医疗保险税法与会计规定:(一)税法规定

1、《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第三十五条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准予扣除。

2、《关于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27号)自2008年1月1日起,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为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全体员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分别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予扣除。(二)会计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财会[2014]8号)第二条职工薪酬包括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

短期薪酬具体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短期带薪缺勤,短期利润分享计划,非货币性福利以及其他短期薪酬。【补充医疗保险应属于短期薪酬】八、补充医疗保险税法与会计规定:(三)、会税差异:会计计提进入成本费用的金额,税法在实际支付时按比例限额扣除(四)、案例及错误分析**公司2014年计提且发放的工资总额为1000万元。会计上为部分高管人员计提补充养老保险为45万元,实际支付40万元。会计上为全体员工计提补充医疗保险为60万元,实际支付45万元。填表说明:补充养老保险:账载金额为45万元,税收金额为(1000×5%)=45万元,调增45-45=0万元。实际应调增:45-0=45万元。补充医疗保险:账载金额为60万元,税收金额为(1000×5%)=50万元,调增60-50=10万元。

实际应调增:60-45

=15万元。九、其它税法与会计规定:(一)税法规定

《企业所得税法》(主席令第63号)第八条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第二十七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有关的支出,是指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合理的支出,是指符合生产经营活动常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或者有关资产成本的必要和正常的支出。九、其它税法与会计规定:(二)会计规定

1、辞退福利:《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财会[2014]8号)第二十条企业向职工提供辞退福利的,应当在下列两者孰早日确认辞退福利产生的职工薪酬负债,并计入当期损益:(一)企业不能单方面撤回因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裁减建议所提供的辞退福利时。(二)企业确认与涉及支付辞退福利的重组相关的成本或费用时。(三)会税差异:会计确认负债计入当期损益金额,税法须在实际支付时确认。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跨年度纳税调整明细表本表适用于发生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纳税调整项目的纳税人填报。纳税人根据税法等相关规定,以及国家统一企业会计制度,填报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会计处理、税法规定,以及跨年度纳税调整情况。(基本和原表一致)(一)税收规定

1、《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第44条: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除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年度结转扣除。

2、《关于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48号)

1.对化妆品制造与销售、医药制造和饮料制造(不含酒类制造,下同)企业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30%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2.对签订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分摊协议(以下简称分摊协议)的关联企业,其中一方发生的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税前扣除限额比例内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可以在本企业扣除,也可以将其中的部分或全部按照分摊协议归集至另一方扣除。另一方在计算本企业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限额时,可将按照上述办法归集至本企业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不计算在内。

3.烟草企业的烟草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一律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一)税收规定3、《关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若干税务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5号)五、关于筹办期业务招待费等费用税前扣除问题

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可按实际发生额计入企业筹办费,并按有关规定在税前扣除。(一)税收规定

4、《关于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3]106号)附件三、部分现代服务业(三)文化创意服务。文化创意服务,包括设计服务、商标和著作权转让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广告服务和会议展览服务。

1.设计服务,是指把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文字等形式传递出来的业务活动。包括广告设计、创意策划、文印晒图等。

4.广告服务,是指利用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幻灯、路牌、招贴、橱窗、霓虹灯、灯箱、互联网等各种形式为客户的商品、经营服务项目、文体节目或者通告、声明等委托事项进行宣传和提供相关服务的业务活动。包括广告代理和广告的发布、播映、宣传、展示等。(七)广播影视服务。

1.广播影视节目(作品)制作服务,是指进行专题(特别节目)、专栏、综艺、体育、动画片、广播剧、电视剧、电影等广播影视节目和作品制作的服务。具体包括与广播影视节目和作品相关的策划、采编、拍摄、录音、音视频文字图片素材制作、场景布置、后期的剪辑、翻译(编译)、字幕制作、片头、片尾、片花制作、特效制作、影片修复、编目和确权等业务活动。(二)会计规定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核算原则,淡化了配比原则,强调对不产生经济利益且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不必执行配比原则。因此企业投入广告费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五条规定,将广告费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三)会税差异

会计按实际发生的广告费用和业务宣传费用进入损益;

税法按销售收入的15%比例内扣除,超额部分可以结转到以后年度扣除!(四)案例

A公司2014年全年发生的广告宣传费用为170万元,其中有30万元是不允许扣除的,以前年度累计结转广告和业务宣传费90万元,与关联企业B公司签字广告宣传费用分摊协议,协议约定B公司50万元的广告宣传费用分摊到A公司扣除,A企业主营销售收入1000万元,其他业务收入150万元,视同销售收入80万元,扣除比例是15%。关联方B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发生符合条件的广告宣传费用50万元,与A公司签定50万元的广告宣传费用分摊到A公司扣除,直调将50万元填入10行,得出的结果是调增50万元。捐赠支出纳税调整明细表本表适用于发生捐赠支出纳税调整项目的纳税人填报。纳税人根据税法等相关规定,以及国家统一企业会计制度,填报捐赠支出会计处理、税法规定,以及纳税调整情况。税法规定予以全额税前扣除的公益性捐赠不在本表填报。(一)税法规定

1、基本规定(1)《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53条: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扣除。年度利润总额,是指企业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的年度会计利润。(2)《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51条:公益性捐赠,是指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3)财税(2008)160号: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所得额时扣除。年度利润总额,是指企业依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的大于零的数额。(4)财税(2009)124号:企业通过公益性群众团体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所得额时扣除。年度利润总额,是指企业依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的大于零的数额。

重点考虑:捐赠支出范围、公益性社会团体、群众团体资格、捐赠票据价值确认(一)税法规定

2、捐赠支出范围、

《公益事业捐赠法》(主席令第十九号)第三条本法所称公益事业是指非营利的下列事项:(一)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三)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四)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

3、公益性社会团体、群众团体资格

《关于公布获得2012年度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名单的通知》(财税[2013]10号)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60号)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税〔2010〕45号)规定,现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民政部联合审核确认的获得2012年度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名单,予以公布。(一)税法规定4、捐赠票据(1)《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60号)规定:“八、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在接受捐赠时,应按照行政管理级次分别使用由财政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印制的公益性捐赠票据,并加盖本单位的印章。”(2)《关于通过公益性群众团体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4号)规定:“七、公益性群众团体在接受捐赠时,应按照行政管理级次分别使用由财政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印制的公益性捐赠票据或者《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收据联,并加盖本单位的印章;对个人索取捐赠票据的,应予以开具。”(3)《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税〔2010〕45号)规定:“五、对于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企业或个人应提供省级以上(含省级)财政部门印制并加盖接受捐赠单位印章的公益性捐赠票据,或加盖接受捐赠单位印章的《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收据联,方可按规定进行税前扣除。”

(一)税法规定

5、价值确认

《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60号)九、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在接受捐赠时,捐赠资产的价值,按以下原则确认:

(一)接受捐赠的货币性资产,应当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计算;

(二)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应当以其公允价值计算。捐赠方在向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捐赠时,应当提供注明捐赠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的证明,如果不能提供上述证明,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不得向其开具公益性捐赠票据。

6、本表说明

《关于发布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2014年版]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63号)

A105070《捐赠支出纳税调整明细表》填报说明本表适用于发生捐赠支出纳税调整项目的纳税人填报。纳税人根据税法、《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60号)等相关规定,以及国家统一企业会计制度,填报捐赠支出会计处理、税法规定,以及纳税调整情况。税法规定予以全额税前扣除的公益性捐赠不在本表填报。(二)会计规定

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债务重组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盘亏损失(固定资产盘亏)等。

(三)会税差异会计上按实际发生金额入账;税法上按全年利润总额12%比例控制,超额部分不得扣除!对于票据不合规等原因,税法不能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四)案例:

企业将成本是80万元,售价是100万元的产品捐赠,符合公益性捐赠。当年利润1000万元。如何进行账务处理?税收又应该如何调整?公益性捐赠应该计入营业外支出,分录为:借:营业外支出97贷:库存商品8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税收调整:视同销售调增20,捐赠限额120,可以全部扣除97万元。

应纳所得税=(1000+20)×25%=255万元。资产折旧、摊销情况及纳税调整明细表适用于发生资产折旧、摊销及存在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的纳税人填报。纳税人根据税法等相关规定,以及国家统一企业会计制度,填报资产折旧、摊销的会计处理、税法规定,以及纳税调整情况。基本情况:A、资产的分类: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投资资产和存货。会计与税法没有根本差异,分类不同(税)无形资产=(会)无形资产+商誉+部分投资房地产(土地)(会)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税)投资资产(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长期股权投资(税)固定资产=(会)固定资产+部分投资性房地产(房屋)

B、确认:经济利益流入企业、成本或价值能可靠计量(会)历史成本

C、计价:(税)历史成本(会)重置成本、可变现价值、(会)公允价值、现值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折旧)

D、扣除: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摊销)投资资产(成本扣除)存货(结转成本)

E、处置:资产的处置收入减除资产的计税基础和相关税费,产生所得或损失。注意:发生即填报。作为纳税调整系列的例外,不论是否存在纳税调整,发生资产折旧、摊销的,需在本表进行列示填报。

涉及资本化支出、计税基础等的扣除调整,本次纳税调整系列中,均在本表反映,如不征税收入支出形成的资产、企业重组中涉及资产计税基础问题等。一、固定资产(一)初始计量

1、税法规定:

计提原值=计税基础(历史成本,即实际支出,和会计基本无差异)-预计净残值

《关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29号)五、固定资产折旧的企业所得税处理

(三)企业按会计规定提取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得税前扣除,其折旧仍按税法确定的固定资产计税基础计算扣除。一、固定资产(一)初始计量

1、税法规定:(1)普通规定:(条例)第五十八条固定资产按照以下方法确定计税基础:①、外购的固定资产,以Ⅰ、购买价款Ⅱ、支付的相关税费Ⅲ、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②、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以竣工结算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③、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以Ⅰ、租赁合同约定的付款总额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Ⅱ、租赁合同未约定付款总额的,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④、盘盈的固定资产,以同类固定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为计税基础;⑤、通过捐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⑥、改建的固定资产,除(Ⅰ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Ⅱ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外,以改建过程中发生的改建支出增加计税基础。一、固定资产(一)初始计量

1、税法规定:(2)自建固定资产发票问题:《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五、关于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计税基础确定问题企业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由于工程款项尚未结清未取得全额发票的,可暂按合同规定的金额计入固定资产计税基础计提折旧,待发票取得后进行调整。但该项调整应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12个月内进行。(3)售后回租固定资产:《关于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方出售资产行为有关税收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13号)

根据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及有关收入确定规定,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人出售资产的行为,不确认为销售收入,对融资性租赁的资产,仍按承租人出售前原账面价值作为计税基础计提折旧。租赁期间,承租人支付的属于融资利息的部分,作为企业财务费用在税前扣除。一、固定资产(一)初始计量

1、税法规定:(4)固定资产改扩建:《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四、关于房屋、建筑物固定资产改扩建的税务处理问题

企业对房屋、建筑物固定资产在未足额提取折旧前进行改扩建的,如属于推倒重置的,该资产原值减除提取折旧后的净值,应并入重置后的固定资产计税成本;如属于提升功能、增加面积的,该固定资产的改扩建支出,并入该固定资产计税基础。一、固定资产(一)初始计量

1、税法规定:(5)企业搬迁:①《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118号)第二条第三款:企业利用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购置或改良的固定资产,可以按照现行税收规定计算折旧或摊销,并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②《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11号)一、凡在国家税务总局2012年第40号公告生效前已经签订搬迁协议且尚未完成搬迁清算的企业政策性搬迁项目,企业在重建或恢复生产过程中购置的各类资产,可以作为搬迁支出,从搬迁收入中扣除。但购置的各类资产,应剔除该搬迁补偿收入后,作为该资产的计税基础,并按规定计算折旧或费用摊销。③《关于发布《企业政策性搬迁所得税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40号)第十三条企业搬迁中被征用的土地,采取土地置换的,换入土地的计税成本按被征用土地的净值,以及该换入土地投入使用前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为该换入土地的计税成本,在该换入土地投入使用后,按《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年限摊销。一、固定资产(一)初始计量

1、税法规定:(6)政府或股东划入资产处理

《关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29号)一、企业接收政府划入资产的企业所得税处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国有资产股权投资方式、无偿划入方式投入企业。该项资产如为非货币性资产,应按政府确定的接收价值确定计税基础。二、企业接收股东划入资产的企业所得税处理

企业接收股东划入资产【无论是否作为收入】,企业应按公允价值确定该项资产的计税基础。一、固定资产(一)初始计量

1、税法规定:(7)不征税收入形成的固定资产,其计税基础为0.《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第二十八条: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关于财政性资金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51号)三、企业的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的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一、固定资产(一)初始计量

2、会计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财会[2006]3号)计提原值=固定资产的原值(按成本初始计量)-预计净残值-已计提的减值准备的金额。

第七条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第八条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

第九条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一、固定资产(一)初始计量

2、会计规定:

(1)《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财会[2006]3号)第十条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处理。

第十一条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第十二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和融资租赁取得的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当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确定。

第十三条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一、固定资产(一)初始计量

2、会计规定:(2)《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的通知》(财会[2009]8号)四、企业收到政府给予的搬迁补偿款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答:企业因城镇整体规划、库区建设、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等公共利益进行搬迁,收到政府从财政预算直接拨付的搬迁补偿款,应作为专项应付款处理。其中,属于对企业在搬迁和重建过程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损失、有关费用性支出、停工损失及搬迁后拟新建资产进行补偿的,应自专项应付款转入递延收益,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进行会计处理。企业取得的搬迁补偿款扣除转入递延收益的金额后如有结余的,应当作为资本公积处理。企业收到除上述之外的搬迁补偿款,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等会计准则进行处理。

会计搬迁分为两类:一种是政府给予的符合条件补偿款;一种是其它搬迁补偿款。一、固定资产(一)初始计量

3、会税差异:(1)分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会计:按付款额现值作为固定资产入账价值,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期进入“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税法:按总的付款金额确认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2)融资租赁固定资产:《初始入账价值与折旧年限有差异》

会计:按租赁开始日(资产公允值、最低付款额现值)入账。最低租赁付款额与固定资产入账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按期分摊进入财务费用。税法:A、租赁合同约定的付款总额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

B、租赁合同未约定付款总额的,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3)售后回租形成融资租赁形成的固定资产会计:(租赁资产在租赁开始日的公允价值、最低租赁付款额的)+

支付初始直接费用=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税法:按承租人出售前原账面价值作为计税基础。一、固定资产(一)初始计量

3、会税差异(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A、不具有商业实质或具有商业实质但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情况下:会计: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账面价值。税法: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作为视同销售收入;账面值作为视同销售的成本。

B、具有商业实质的,会计与税法一致。(5)债务重组中换入的固定资产会计与税法一致。一、固定资产(一)初始计量

3、会税差异(6)自建固定资产取得发票与计税基础例:**公司2014年自建办公楼一幢,2014年6月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7200万元,按合同确认的金额为7440万元,实际取得发票为7120万元。按合同2015年7月办理竣工决算,实际支出为7600万元。同月取得发票金额为480万元。假设会计上按20年折旧,残值率为0.但发现原取得发票中有假发票100万元办公楼:2014年账面价值7200万元,计税基础7440万元。

2014年会计折旧180(7200/20/2),

税法折旧186万元(7440/20/2),调减6万元

2015年账面价值为7600万元,计税基础为7020万元(7120-100)

会计折旧:(不追溯)(7600-180)/(20-1)=390.50<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估计价值确定其成本,并计提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需要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

税法折旧:7020/20×1.5(年)-186=340.5万元,调增50(390.5-340.5)一、固定资产(一)初始计量

3、会税差异

(7)特殊行业预计弃置费用。会计:确认账面价值;税法:不认可作为计税基础。(8)投资性房地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税差异分析会计上按公允价值计量,税法上以历史成本计量。一、固定资产(一)初始计量

3、会税差异(9)固定资产、(购建期超过一年的大型设备、飞机、船舶、开发产品成本)中的资本化利息超过税法扣除标准部分以及业务招待费用超标部分,导致会计初始账面价值大于计税成本。(10)固定资产中的佣金超过税法规定比例的部分,导致会计成本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