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西省宜春市百树学校高一(上)开学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宜春市百树学校高一(上)开学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宜春市百树学校高一(上)开学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宜春市百树学校高一(上)开学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宜春市百树学校高一(上)开学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3-2024学年江西省宜春市百树学校高一(上)开学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72.0分)1.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2.“当人类做出划时代的新发现--开始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从事原始农业,而且通过栽培作物也可以养活自己时,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面前。”这个“新发现”最早开始于()A.原始群时期 B.旧石器时代 C.新石器时代 D.阶级社会到来时3.2021年10月,中国考古学会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如表为入选该名单的38项石器时代遗址地域分布情况。依据如表,可以推知()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石器时代遗址地域分布表区域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遗址数3679922A.早期中华文明各自独立发展 B.南方与北方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C.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 D.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化特征4.就文献记载来看,与从“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到“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不相对应的是()A.从“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 B.从禅让制到世袭制

C.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D.从神话传说到文明起源5.《史记•夏本纪》记载:“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的不同记载客观上反映了()A.禅让制在传承中完善 B.嫡长子继承制确立

C.世袭制形成的曲折性 D.启开创奴隶制国家6.在鲁国,被封赐给鲁公的“殷民六族”与周族共同居住在鲁城之内,都成了鲁国的新住民。此外,鲁国还拥有一些土著族邦,如邾、牟、葛等国,它们作为“附庸”依附于鲁国,与周室的关系便不那么直接。这表明西周()A.列国纷争局面出现 B.封国带有地缘组织性质

C.宗法制度失去作用 D.王室权威遭到诸侯挑战7.如图是从网络上下载的《分封制度示意图》,此图反映的信息中,错误的是()

A.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宗法等级 B.贵族的大小宗关系是相对而言的

C.贵族地位的传承执行长子继承制 D.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两者紧密联系8.西周统治者基本上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统治思想,把“天”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但是改朝换代的政治现实,又使他们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由此可见,西周的统治者()A.具有一定的民本理念 B.对自然现象格外关注

C.将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D.重视宣扬“君权神授”9.《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10.史学界普遍认为,经过战国时代各国变法的冲击,血缘宗法制度不复存在。商鞅变法中,以法律的形式直接否定了血缘宗法制度的措施是()A.废除井田制 B.建立军功爵制

C.普遍推行县制 D.“燔诗书而明法令”11.商鞅在谈及治国理念时指出:“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以下变法措施反映其上述治国理念的是()

①奖励耕织

②奖励军功

③实行什伍连坐

④推行郡县制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2.在现在农村的小块田地里,你偶尔仍能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或用驴耕)耕作的场景。中国古代农民用铁犁牛耕最早出现在()A.夏朝商朝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汉朝时期 D.唐朝时期13.历来的政治斗争本质上都是权力和利益之争,而政治制度则是实现和维护权力与利益的重要工具。以此角度来认识先秦时期的重要制度,如图中①至④依次应填入()A.①王位世袭制②礼乐制度③分封制④井用制

B.①王位世袭制②分封制③礼乐制度④井田制

C.①分封制②王位世袭制③礼乐制度④井田制

D.①王位世袭制②井田制③礼乐制度④分封制

14.“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以上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A.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 B.坚持以法治国

C.促进民族交往的加强 D.推行小篆字体15.春秋战国时期,从南到北流行将身体严密包裹起来的“深衣”,但深衣的具体形制以往并不清楚;如图,通过现代考古,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准确的深衣式样。据此可知()

A.出土文物具有鲜明地域文化差异 B.考古学能为了解古代社会进行补白与深描

C.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格局 D.对古代社会的认知只能依赖于文献的研究16.春秋时期,周襄王娶狄人隗氏为王后,晋献公娶戎族女子狐姬后生了重耳,重耳即是后来的晋文公。这种现象反映了春秋时期()A.民族矛盾得以消除 B.民族交融得到发展 C.夷夏观念不复存在 D.大一统的局面形成17.秦统一后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为了有效地管理地方,秦朝采取的措施是()A.沿用分封制 B.推广郡县制 C.采用郡国并行制 D.建立省制18.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道:“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中所体现的政治制度是()A.皇权专制与分封制 B.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

C.皇帝制度与世袭制 D.宗法制与郡县制19.西汉时,主父偃提出的“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办法非常高明,被武帝立即采用。这主要在于该办法()A.缓解了皇族内部矛盾 B.便于削弱宰相权力

C.瓦解了地方势力勾结 D.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0.公元前134年,汉武帝诏令郡国每年向朝廷荐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以被擢用(提升任用),由此形成固定的“察举”制度。出身贫寒、40多岁开始钻研《春秋》的公孙弘通过察举拜为博士,十年内升至宰相。公孙弘的经历说明汉武帝时期()A.“推恩令”的颁布 B.边疆地区得到巩固 C.“丝绸之路”开通 D.儒家学说受到重视21.汉武帝在位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采取的经济措施包括()

①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实行盐铁官营

③国家插手并经营商贸

④“废井田,开阡陌”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2.《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偃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恩泽贵族 B.削弱王国势力 C.增加税收 D.实现民族交融23.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下列史实与它属于同一时期的是()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24.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再以“齐人”“燕人”“楚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并逐渐都称为“汉人”。这表明汉代()A.中国的疆域基本确立 B.中央集权巩固发展

C.民族认同感大大加强 D.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0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人后世子孙追述周初分封情况时曾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荀子也指出:周初“立七十一国,其中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从之籍记载来看,周之分封皆以土地为主,“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有地者曰君,反之,无地者当然也就不成其为君。——摘编自梁颖《试论西周春秋时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材料二:回顾起来,到将近公元前3世纪中期,秦开始了一项看似系统地否定帝国理念的战略。公元前256年,秦的统治者废止了一切帝国礼仪,实际上解散了帝国。十年之后,一位新的秦王——始皇帝宣布,解体的帝国可以被替代。在后来25年中,他系统地孤立并征服了所有的敌对王国,并宣布他自己是一个新的君主政体的“第一个皇帝”。他宣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换言之,以他为唯一的统治者,一个统一的中国就将享受和平与繁荣。”

——摘编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一个皇帝”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主要政治措施。(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夏商西周时期为之奠定了两个并重且不可分离的历史基础:人才和思想资源……西周末年礼崩乐坏,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在生存压力之下,士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兴起的背景之下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这些举措推动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轴心时期中国思想的突破。——摘编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等材料二:就当时而言,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而封建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并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在文化上,百家争鸣使教育从原来局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学在官府”发展成为人人都能够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知识的“学在民间”。知识分子对世界观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都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谭苏《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并分析材料一中“士”的再就业的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根据“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八千年前长江流域的河姆渡聚落开始种植水稻,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半坡人遗址均没有原始农业生产的遗存,排除A、B、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并从事原始农业。所以,C项正确,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人类的起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磨制方法”。

本题主要通过人类的起源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3.【答案】D【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石器时代遗址地域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以及西南,反映了石器时代遗址地域分布广泛,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化特征,故D项正确;

表格仅涉及石器时代遗址的地域分布,不能得出早期中华文明各自独立发展,而且早期中华文明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域交流,故A项错误;

表格反映的是石器时代遗址的地域分布,没有体现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无法得出南方与北方经济文化交流活跃,故B项错误;

表格仅涉及石器时代遗址的地域分布,而且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故C项错误。4.【答案】D【解析】材料“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反映的是大同之世,即在天下为公的条件下,选贤举能使得社会不用管理就能安定;材料“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反映的是小康之世,即在天下为家的条件下,制定礼制使得社会在管理中安定,体现了从“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故A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材料“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反映了原始社会后期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制,“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反映了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王位,这说明王位世袭制替代了禅让制,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开始,当时人们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因此D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含义,进而分析其反映的政治特征。

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可知,反映了启继位的不同历史记载,说明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具有一定的曲折性,C项正确;

禅让制在传承中完善,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排除B项;

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选项表述有误,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夏商的政治制度,需要结合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夏商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分封诸侯到地方后,诸侯国有了自己的封国、臣民,而与周室的关系即血缘便不那么直接,说明封国带有地缘组织性质,B正确;

西周没有出现列国纷争,排除A;

C项“失去”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材料只是强调诸侯国就封后,与周室的关系便不那么直接,并不能说明王室权威遭到诸侯挑战,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分封制,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分封制,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7.【答案】C【解析】分封制下贵族地位的传承执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故C项表述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从目的看,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从具体做法看,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从本质上看,分封制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它属于上层建筑,主要是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但次要矛盾有时也居主导地位。分封制作为我国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井田制这一经济基础上的。

为了维护统治,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8.【答案】A【解析】根据“顺乎天而应乎人”,说明西周的统治者具有一定的顺乎民意的民本理念,故选A;

材料无法体现对自然现象格外关注,排除B;

材料强调的是重视民意,没有体现王权的信息,排除C;

材料说明西周的统治者更加强调人民在改朝换代中的作用,并非宣扬“君权神授”,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生可结合材料“顺乎天而应乎人”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9.【答案】B【解析】A.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材料内容无从体现,排除;

B.材料内容叙述的是如何解决王位和权力继承问题,西周时解决王位继承的方式是通过嫡长子继承制,即宗法制;

C.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王位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从夏朝时期就开始推行,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排除;

D.禅让制推行的时间是在原始社会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宗法制,应重点掌握宗法制的内涵。

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宗法制,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10.【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实行军功爵制,以法律的形式直接否定了血缘宗法制度下的爵位世袭传承,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以及“燔诗书而明法令”与否定了血缘宗法制度无关,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体现了军功授爵,故①正确;“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体现了奖励耕战的思想,故②正确;什伍连坐体现的是国家对基层社会的管理和控制,故③错误;郡县制强调的是地方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的主旨,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解答。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2.【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铁犁牛耕技术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正确。

AC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铁犁牛耕最早出现。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结论。13.【答案】B【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宗法制度下,权利继承制度是王位世袭制,权力分配制度是分封制,权力维护制度是礼乐制,权力基础是井田制。故B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掌握西周时期主要政治制度的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14.【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并吞战国,海内为一”“扫六合”“千古一帝”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故A正确;

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秦始皇的历史功绩。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并吞战国,海内为一”“扫六合”“千古一帝”。

本题主要通过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1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考古发现有利于弥补文献的不足,深入了解古代“深衣”的形制,能为了解古代社会进行补白与深描,B项正确;

材料并未强调地域文化差异,排除A项;

根据“深衣的具体形制以往并不清楚”可知,人们对深衣的了解有限,看不出“多元一体”的格局,排除C项;

对古代社会的认知只能依赖于文献研究,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史料的重要作用,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史料的重要作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6.【答案】B【解析】A.“民族矛盾得以消除”此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

B.据材料“春秋时期,周襄王娶狄人隗氏为王后,晋献公娶戎族女子狐姬后生了重耳”,可以看出春秋时期,中原华夏族和周边少数民族之间存在交流融合的现象,故B项正确;

C.此时夷夏观念仍然存在,故C项错误;

D.春秋时期,是分裂动荡时期,并未形成大一统局面,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7.【答案】B【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废除了分封制。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为了对辽阔的疆域实行有效的管理,在地方上推广郡县制。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国并行制是西汉时期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秦朝”不符。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省制始于元代,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秦朝”不符。排除D。

故选B。1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是秦朝的皇帝制度。它确立了皇权至高无上、大权独揽和天下独尊的地位,并且实行世袭制,故C项符合;

材料中没有体现分封制和郡县制,也没有体现中央集权问题,故ABD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本题以皇帝制度为切入口,考查学生对皇帝制度的理解。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内容:

(1)皇帝制度:

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

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答案】D【解析】通过推恩令,地方王国越来越小,逐渐丧失了对抗中央的基础,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央集权的问题,而不是为了缓和皇族内部的矛盾,A项排除;

推恩令主要是解决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为了削弱宰相权力,B项排除;

推恩令只是削弱了地方藩国的力量,并不能瓦解他们之间的勾结,C项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学生结合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背景以及推恩令的内容,还要搞清楚推恩令产生的历史作用。20.【答案】D【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汉代儒学,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出身贫寒、40多岁开始钻研《春秋》的公孙弘通过察举拜为博士,十年内升至宰相”说明熟悉儒家学说得到了提拔,表明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受到重视,故D正确。

ABC.三项所述题干未体现。

故选D。21.【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采取了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插手并经营商贸的经济措施,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废井田,开阡陌”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内容,与汉武帝的经济措施无关,因此④与题意不符。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汉武帝”“采取的经济措施”,并准确识记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2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武帝施主父偃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鼓励诸侯王分封子弟,使得诸侯国的实力越来越小,削弱了王国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因此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王国的势力,故B项正确;

恩泽王族子弟与材料“藩国自析”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并未体现“推恩令”与国家财政收入的关系,故C项错误;

“推恩令”实施的对象是诸侯王,目的在于解决王国问题,与民族交融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武帝施主父偃之策,下推恩之令,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