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试验设计与论文写作_第1页
临床试验设计与论文写作_第2页
临床试验设计与论文写作_第3页
临床试验设计与论文写作_第4页
临床试验设计与论文写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概述广义:以人为观察对象的试验狭义:临床疗效评价临床研究目的:一是寻找有发展前景的新疗法(如新药),二是确定新疗法是否给人带来好处,如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

与一般实验设计方法的区别:伦理问题,依从性问题,失访问题。基本特征:以人为观察对象、前瞻性、有干预、有对照。

研究对象特征的复杂性:临床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其研究结果又用于人,人具有:

生物属性(形态学、生理学等)

社会属性(语言、思维、社会生活等)人体的现象、规律不能只用生物学规律来解释,增加了科研工作的复杂性。

新药上市前为什么要进行临床试验?

1938年,美国的一家公司考虑到有多年临床经验且疗效很好的磺胺药片不易让儿童服用,就在磺胺中加入了一种溶剂(现在我们常用于汽车防冻液中的一种工业用原料),将磺胺药的剂型从片剂改为口服滴剂,但是在改剂型后没有做过人体试验就直接用在临床上了,结果发生了100多个孩子中毒死亡的严重事件。在这一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认识到了药品上市前需确定其安全性的必要。193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食品、药品及化妆品的有关法案,由FDA强制实施这一法律,履行保护公众健康的职责。这一法案规定,新药上市前必须进行安全性临床试验,并通过"新药审批"程序提交安全性临床试验的结果证据。

上世纪60年代,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反应停”是一种镇静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妊娠引起的呕吐,但实际上“反应停”是一种100%导致胎儿畸形的药物,这种药物严重阻碍胎儿四肢的生长,导致婴儿出生时的严重形体缺陷,这种畸形被称为海豹肢畸形。

由于当时欧洲各国对药品临床试验没有严格的要求和管理,所以该药未经临床试验就在欧洲和一些国家上市并被广泛使用。数千名服用这种药品的怀孕妇女生出相同的畸形胎儿时仍未能引起注意,致使20多个国家上万个这样的畸形胎儿出生。

当在欧洲和一些国家已获得证据表明该药品使用与胎儿先天畸形有关时,在美国,该药品还在FDA监督管理下进行着临床试验(未批准上市),因此美国仅有9名这样的胎儿出生,而没有使更多的人受害。

这一震惊世界的惨案,使世界各国政府充分认识到研究新药仅有动物药理学试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立法来要求新药在上市进行临床试验从而评价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且赋予药监部门审批新药的权力和行使强制性监督管理职能。

所以,临床试验是新药研究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开始临床试验前须回答的问题一项大规模的临床试验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费用。试验前仔细认真的计划增加成功的把握。在构建一项临床试验的早期应考虑下述几个重要问题:

(1)此问题、此疾病或此干预在人群大众健康方面是否有足够的重要意义。

(2)对此种疾病的病理生理和治疗机制的了解是否足以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试验?

(3)是否有足够的临床-前科研资料和临床预试验研究资料,清楚明示所开展的临床试验要验证的是什么假说?并已提供安全性及疗效的初步根据?

新制剂的剂量亦是个关键性而困难的问题。文献中已反映一些早期的临床试验结果无效或副作用太大,是由于没有掌握有关剂量的足够信息。此问题可以通过较小的预试验和一些病理生理的研究来回答诊断标准、纳入和排除标准

选择研究对象要有确切具体的诊断标准、纳入和排除标准,避免因选择的受试病人不能代表总体,而仅代表部分病人所产生的选择偏倚。例如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设计中,选择病人入组条件之一是发病到治疗时间限于3小时以内。另一种情况,患者清晨醒来发现偏瘫。如果把发现时间当做发病时间来计算治疗时间窗,有可能因实际的时间窗超过3小时而出现降低疗效,增加出血的危险。因此,必须制定排除标准,把不能肯定确切发病时间者除外。临床试验中通常把具有下列情况的患者,作为排除对象:(1)同时患有另一种影响本次科研效果的疾病;(2)同时患其他严重疾病者;(3)已知对药物有不良反应者。此外,选择研究对象应选能服从试验安排的依从性好的患者,否则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临床试验设计原则三项原则:设置对照,研究对象随机分组盲法设置对照设置对照的意义1.科学地评定药物疗效临床医学虽较前有了长足的进展,目前依然有不少疾病(尤其是慢性病)的自然史不能预测,而判断某一患者的预后尤为困难。临床医生正是运用疾病自然史和预后来评价疗效的。如在某些急性自限性疾病,像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炎等,患者即使不治疗也可因其自然转归,症状可消失而自愈。在慢性非自限性疾病时,其自然史也会出现缓解、复发、缓解和活动的交替过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在用药物治疗该病时,若未设对照组,则极易将疾病的缓解误认为是药物的疗效。2.排除非研究因素对疗效的影响临床试验中,除研究因素外,研究对象所具备的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病程、严重程度和治疗经历等均可影响疗效。研究人员欲排除上述各种非研究因素对疗效的影响,进而确定研究因素的真实疗效,只有设置对照才能做到。3.确定治疗的毒副反应的可靠方法药物临床试验中,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反应是常见的。临床医师应能正确地判断上述的反应是疾病本身的表现,还是药物的毒副作用,这只有与对照组比较才能做到。国外学者曾开展一项研究以观察安妥明、烟酰胺等降脂药对冠心病患者长期疗效。服药过程中一部分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可是研究人员仅根据上述资料无法判断异常症状是疾病的自然现象,还是药物的副作用,因未同时设置对照。设置后则发现服上述两种降脂药组与对照药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33.3%、32.7%和28.2%。经统计学处理显示前两种药心律失常发生率与对照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然,只有设置对照组才能确定降脂药的副作用。因此,未设对照的临床试验报告的毒副作用,我胶有理由对其待怀疑态度。对照的类型临床上常用对照类型如下:1.随机对照(randomizedcontrol)按随机化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同时分别给他们规定的治疗措施和安慰剂或不给予任何措施。观察一定期限后,比较多和分析两组的疗效,作出试验的结论。这种对照类型的优点首先从理论上讲可使研究组和对照组外的因素,如临床特征、预后和其他因素在两组间可比。其次是能消除研究人员或患者在患者分组上的主观因素,即消除了选择偏倚。这种对照类型的缺点是一项试验需要较多的患者,因有一半患者充当对照。此外,还涉及医德问题。应当说明,并不是所有的临床疗效评价都要随机对照这种方法。如多年来已在临床实践中证实其疗效的疗法,如阑尾炎手术切除治疗,虽未经随机对照证实,也不再需用此法加以评价。另外,某些罕见病,困难以收集足够多的患者以及某些致死性疾病均不宜且此法来评价疗效。2.非随机同期对照(non-randomizedconcurrentcontrol)这种类型的临床试验设计是由主管的医师实施分配,或在协作科研中按不同医院加以分组,即一所医院作为对照组,依然实施现行疗法,而另一所医院作为研究组推行新疗法。经过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的疗效。这种设置对照的方法简便易行,也易为患者和医师接受。主要缺点是不同医院收治的患者在基本临床特征与主要预后因素分布上不均衡,缺乏可比性,致使临床试验的结论产生偏倚。

在国外,有人曾组织22所医院对长期争论未决的抗凝剂能否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病死率问题进行研究。共有2330名患者参加。根据医师的临床判断将患者分为接受和不接受抗凝剂治疗组。研究人员发现前者病死率较后者低,即8.3%比27.3%(P<0.001)。说明抗凝剂治疗可能有效。后经查阅研究资料,发现未接受抗凝剂治疗的患者组年龄较大,60岁以上的患者占该组的65%,而接受组中同年龄的患者仅为43%.未接受抗凝剂患者住院后48小时(预计抗凝剂尚未发挥作用)病死率高(12.2%比1.9%)。说明未接受组患者病情较重。从而表明上述两组除是否接受抗凝剂外,在预后因素上存在系统误差。这样,运用此型对照来解决这个争论问题难以获得正确的结论。3.历史性对照(historicalcontrol)此型对照是一组患者(研究组)接受新疗法,将其疗效与以前某个时间用某种方法治疗的同类型患者(对照组)的疗效加以比较。这是一种非随机、非同期的对照研究。如某病于一段时间内,自然病程、诊断方法、诊断标准和治疗水平比较稳定或变化不大,并注意两组患者在临床特征、主要预后因素等保持均衡,采用此型对照评价一种疗法的疗效还是可以的。这种对照的资料来自文献和医院历资料。此型对照的优点是:①易为患者接受,也符合医德;②省钱、省时间。其缺点是:①不少文献资料缺乏研究对象有关特征的记载,有的医院病历资料残缺不全,难以判断对比两组是否可比;②由于科学的进展,诊断手段的改进,使得一些轻型或不典型患者得到早期诊断,再加上护理技术的进步,使得对比两组疗效上的差别并不完全反映不同疗法的差异,从而使研究结论不正确。因此,对自然病程非常清楚,不治疗必死无疑的疾病用此型对照较为合适。此外,还应了解,所用的历史性对照资料与当前研究工作的时间间隔越久,可靠性就越差。随机化分组这项原则的目的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研究组和对照组。这是设置理想均衡对照的方法。理论上,它可使已知和未知的影响疗效的因素在两组间均衡分布。常用的随机方法有:

·掷币法

·随机数字表SAS统计软件盲法(blindness)开展临床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一项治疗措施的疗效,用以指导临床实践。这就需要避免各种因素对正确评价的影响,即避免这些因素产生的偏倚。随机化方法可在很大程度上消除选择偏倚,而要消除观察偏倚就要运用盲法原则。这项原则的做法是临床医师、研究对象和试验设计人员中的一个、两个或三个都不知道研究对象接受什么治疗措施。临床试验中盲法主要分为:非盲试验在这种试验中,临床医师、研究人员和研究对象本人均知道分组情况和接受什么治疗措施。有些临床试验只能是非盲的,如探讨改变生活习惯对冠心病发病的影响。这是非盲临床试验结论常不可靠的原因。此法的另一缺点是分配到对照组的患者因多种原因退出试验的事例并非少见。单盲试验在这种临床试验中,研究对象不知道所接受措施的具体内容,从而避免了他们主观因素对疗效造成的偏倚。临床医师了解这些措施。这样可使研究对象在临床试验过程中的安全有了保证。但此法不能避免临床医师主观因素对疗效判断的影响。另外,有时要真正“盲”患者也很困难。双盲试验在这种类型的试验中,患者和临床医师均不知患者分组情况和接受治疗措施具体内容。这样就极大地减少了两者主观因素对判断研究结果的影响。这是此法的优点。但此法设计较复杂,实施也较困难。还要有第三者负责监督试验全过程(包括毒副反应的检查)以保证研究对象的安全。此外,在药品制作、采购、分发和观察疗效等方面要有一套严格制度,并教育工作人员切实遵守。还应认识到,在试验过程中要“盲”临床医师确实困难。确定统一的治疗方案、观察指标和方法

确定统一的治疗方案、观察指标和方法,使两组得到同样的处理和观察,以取得较为真实的结果。观察指标是衡量疗效的主要内容,无论是主观指标(临床症状和体征),还是客观指标(临床实验室检查)的观察,其测量的可靠程度都影响“疗效”。主观指标易受研究对象和研究人员的心理状态,启发暗示和感官差异的影响,因此在测量时应将这类临床的定性测量进行量化处理(量表法、测量项目分级化和加权以及形象排列分级),试验中尽量用有客观测量数据的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如死亡或仪器测量数据)。这是控制信息偏倚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病人的依从性(PatientCompliance)

病人能否按时按规定要求服药将直接影响临床试验结果。门诊病人的依从性明显不如住院病人。因此,试验方案中应设计门诊病例最好不超过1/3。另外,对如何提高门诊病人的依从性也应在方案设计中考虑到,提出具体的措施。有效性评价

我国新药有效性评价采用4级评定标准:·痊愈(Cure):症状、体征、实验室(化验等)检查与专业特异指标均转为正常。

·显效(MarkedlyImprovement):以上4个方面之一未恢复正常。

·进步(Improvement):有2个方面未恢复正常。

·无效(Failure):治疗3天后无变化或恶化。

以痊愈十显效的病例数统计有效率。4级评定优于国外常用的3级评定(痊愈,有效,无效;以痊愈十有效的病例数统计有效率)。

3级评定中,有效的范围很宽,不易质控,单位评价之间波动较大,主观偏因不易排除。

4级评定中事先把标准分为4个方面,每级均有明确指针,稍有进步的病例不列人疗效统计,不同单位间均可按同样标准进行评价安全性评价

国际上对安全性的评价有以下几种标准试验中记录所有不良事件,由医生对该不良事件是否与所试药物(试验药与对照药)有关作出是与否的评价,凡评为是的即按不良反应统计。

试验中记录所有不良事件,对不良事件均按5级标准评定是否与药物有关。

1-与药物有关

2-可能与药物有关

3-可能与药物有关

4-可能与药物无关

5-与药物无关

以1+2+3的病例数总和作为分子,全部可供不良反应评价的入选病例作为分母,统计不良反应率。

同上原则进行不良反应评价,但5级标准改为7级标准。1,2,3,4与上同,5改为很可能与药物无关,6为与药物无关,7为不可评价。以1+2+3的病例数统计不良反应率。严重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中必须明文规定严重不良事件一经发现必须在24小时内报告申办单位的监查员或/和申办者代表,同时在24小时内报告主要研究者(组长单位项目负责人)。应按我国GCP规定,立即报告当地药品监督管理当局和卫生行政领导。严重不良事件按照国际规定包括以下几种:

·死亡。

·威胁生命。

·致残或丧失部分生活能力。

·需住院治疗。

·延长住院时间。

·导致先天畸形。

临床试验分期:

样本随机化目的I志愿人员无代谢、安全性II少数患者无观察疗效III大样本患者必须!确定疗效IV 更大样本患者无观察潜在疗效、毒副作用动物实验不能代替临床试验

种族、不能表达自我感觉、小样本、观察时间短新药临床试验分期Ⅰ期临床试验是在人体进行的新药试验的起始期,主要是观察药物的安全性,确定用于临床的安全有效剂量和给药方案,包括药物耐受性试验,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的小规模临床试验。Ⅱ期临床试验是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Ⅲ期临床试验为扩大临床试验,是多中心的,在较大的范围内进一步评价新药的疗效、适应证、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

Ⅳ期临床试验为上市后的监察,目的是对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的新药进行社会性的考察,着重于新药的不良反应监察,其次为研究和鉴定药物的远期疗效和新的适应证临床试验的历史

1835年,法国医生P.C.A.Louis对当时流行的“放血”疗法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发现“放血”的疗效不象预期的那么好:

无“放血”伤寒重病号平均生存28天,52例伤寒重病号平均生存25.5天(其中39例放血)。肺炎早期“放血”和晚期“放血”组比较,患者的诊断、病情、病程、年龄等方面的差异很大,比较平均治愈时间意义不大。因为晚期“放血”组的平均治愈时间长,但该组患者病情重、病程长、年龄大。

第一个随机对照检查的临床试验

1948年,BMJ发表了评价链霉素治疗肺结核疗效的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报告。

试验组:链霉素+卧床对照组:单纯卧床疗效指标:X线拍片(2名放射医生独立评价)存活情况(1名临床医生评价)结论:试验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我国临床科研的现状

国内冷泰俊等曾分两次(1975年~1984年,1992年~1996年)调查了国内十种医学期刊的论文,调查发现,有随机对照的论文从第一次的18.89%,增加到第二次的35.59%,采用双盲法的从第一次的5.8%增加到第二次的12.54%篇。上海医科大学临床流行病学培训中心抽样调查了1985年和1995年的5种中华系列杂志,共1594篇论著,发现采用病例报告、病例分析、横断面研究所占比例较高,占50%以上,而采用临床试验的论文比例从1985年5.6%增加到1995年的11.3%,前瞻性研究的比例从3.9%上升到6.0%。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伦理学挑战

美国政府主持的一项关于梅毒的研究,从1932年起将400名患有梅毒的黑人佃农作为对照组,在不给予任何治疗的情况下进行了长达40年的观察,直到1972年新闻界披露此事。

赫尔辛基宣言

病人的利益高于科学的利益。临床科研中的伦理道德规范在临床科研中,国际、国内都提出了重要的、必须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

国际:1948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医学大会中——提出了日内瓦协议法1969年进行修订,形成了著名的医学伦理学文献——日内瓦宣言1946年国际军事法庭采用《纽伦堡法典》中涉及到人体实验的内容有10点声明,并被国际公认为探讨伦理问题的基础,称为《纽伦堡10项道德准则》1964年该准则被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赫尔辛基宣言》所接受1973年美国医院协会制定了《病人权利典章》,作为医生和病人在医疗处理过程中的合作依据

国内:1999年颁布了《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oodClinicalPractice,GCP)》

希波克拉底誓词“我要遵守誓约,矢忠不渝。对传授我医术的老师,我要像父母一样敬重。对我的儿子、老师的儿子以及我的门徒,我要悉心传授医学知识。我要竭尽全力,采取我认为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我不把毒药给任何人,也决不授意别人使用它。我要清清白白地行医和生活。无论进入谁家,只是为了治病,不为所欲为,不接受贿赂,不勾引异性。对看到或听到不应外传的私生活,我决不泄露。”日内瓦宣言“在我被吸收为医学事业中的一员时,我严肃地保证将我的一生奉献于为人类服务。我对我的老师给予他们应该受到的尊敬和感恩。我将用我的良心和尊严来行使我的职业。我的病人的健康将是我首先考虑的。我将尊重病人所交给我的秘密。我将极尽所能来保持医学职业的荣誉和可贵的传统。我的同道均是我的兄弟。我不允许宗教、国籍、政治派别或地位来干扰我的职责和我与病人之间的关系。我对人的生命,从其孕育之始,就保持最高的尊重,即使在威胁下,我决不将我的医学知识用于违反人道主义规范的事情。我出自内心和以我的荣誉,庄严地作此保证”。

临床试验对象都是人(病人或健康人),对人要讲求医德,在临床科研中必须遵循伦理道德规范。这些规定表明评价一项研究的科学性和伦理学可接受性应是同步的。所有的人体研究均应按照书面计划进行,没有书面计划不能确保研究的质量和伦理学原则,也无法让研究者以外的人员对研究进行评议。总之,按照世界医学协会关于人体临床试验的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凡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临床研究,所使用的试验药品或措施,都必须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要安全、有效,保证无损于病人的利益。对于接受试验的患者,要明确地解释接受治疗或试验措施的目的、意义、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坚持自愿的原则,要尊重病人的人格,不能欺骗研究对象。如果接受试验,要签署知情同意书。即使在试验进程中,患者亦有退出的权利。因此任何涉及到以病人为对象的临床试验、研究课题,必须首先向有关伦理委员会申请,接受伦理委员会的审查,通过后方可进行研究。

诊断试验一、诊断试验评价的设计评价新的诊断试验,首先必须确立一个科学可靠的对比标准,即“金标准”;其次是选择研究对象,根据标准诊断将这些对象划分“有病(病例组)”与“无病(对照组)”;第三,用待评价的诊断试验采用盲法同步地测试这些研究对象,将获得的结果与金标准的诊断比较,应用相应的指标来评价该试验的诊断价值。(一)金标准的确立金标准(goldstandard)指被当前医务界公认的诊断某疾病最准确、可靠的方法或手段,也称为标准诊断或规范标准。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对象的来源为临床病例病例组要有代表性对照组应选用金标准证实无目标疾病但容易与该病混淆的其他病例病例组与对照组应有较好的可比性

病例组样本含量

对照组样本含量

α为1类错误的概率,Zα是对应可信度为1-α时的正态离差,d为允许误差,一般定在0.05~0.10。Se为灵敏度,Sp为特异度。

(三)样本含量的估计

二、

评价诊断试验的指标真实性可靠性收益(一)真实性

(validity)指诊断试验测得值与实际值符合程度,即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程度。又称为准确度或效度。通过分别计算待评价的试验的四种可能结果的发生概率而得到的。

1.基本指标灵敏度(sensitivity,Se)特异度(specificity,Sp)假阳性率(falsepositiverate,FP)假阴性率(falsenegativerate,FN)约登指数(Youden’sindex,YI)

评价真实性的指标2.其他一些综合指标似然比(liklihoodratio,LR)

符合率(agreementrate)

诊断指数(diagnosticindex,DI)可用度(diagnosticavailability,DA)比数积(oddsproduct,OP)

ROC曲线及其应用ROC曲线(receiveoperatorcharacteristiccurve)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在诊断试验中,可直观地反应Se和Sp之间的关系,常用于正常值截断点的选择,也可用来比较两种以上诊断试验的诊断价值,帮助临床医生选择最佳的诊断试验。

学可靠性(reliability)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评价诊断试验。它是指诊断试验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重复操作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又称可重复性(repeatability)或精确度(precise)或信度。

评价可靠性的指标评价计量资料可靠性的指标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评价计数资料可靠性的指标

观察一致性=(a+d)/N×100%Kappa值=2(ad-bc)/(a+b)(b+d)(a+c)(c+d)

(三)收益影响收益的因素

患病率

Se诊断导致的治愈率、生存率、病死率的提高或下降评价收益的指标预测值(predictivevalue,PV)+PV=a/(a+b)×100%-PV=d/(c+d)×100%预测值与Se、Sp和患病率的关系三、多项试验的联合应用平行试验(paralleltest)又称并联试验平行试验的Seco=SeA+SeB×(1-SeA)平行试验的Spco=SpA+SpB

序列试验(serialtest)又称串联试验序列试验的Seco=SeA×SeB序列试验的Spco=SpA+SpB×(1-SpA)四、诊断试验的评价标准是否与金标准进行盲法比较?病历是否包括了各型病例和不同病期病例?病例组和对照组来源是否交代清楚?正常值的确定是否合理可靠?试验的重复性及可靠性如何?在一系列试验中,该试验是否最可靠?诊断试验的操作步骤、方法、条件、要求及注意事项是否交代清楚?试验是否经过了效用分析?

多中心试验是指由多个临床试验中心(或单位)参与的临床试验。通常一个研究者要负责几个医院的一组临床医生分别从各自的或相关的医院中收集的病例。

特点: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集研究所需的病例,且收集的病例范围广,故对未来的应用更具有代表性。

医学科研论文写作第一节论文写作第二节英文论文写作第三节医学论文收录系统简介

第一节论文写作一、医学科研论文的种类二、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三、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一、医学科研论文的种类(分类标准)按杂志上的栏目分类:七大类——评论类,论著类,研究简报类,病例报告类,综述、学术讲座类,会议纪要类,消息动态类。(一)评论类——根据某一专题研究或学术问题所掌握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前景展望、争论焦点、已经解决或尚未解决的问题,结合自己工作实践中总结的观点或评论而撰写成的论文,具有学科导向作用。作者一般是该领域知名的专家或学术带头人。常见栏目:述评、专论、编者的话、编者按、编后语等。(二)论著类——报道医学各个领域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的学术性论文。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现场调查报告等均属于这一类,属于一次性文献,是论著不仅要如实反映研究过程,准确提供实验数据,客观、全面分析研究结果,推理还应该具有逻辑性,结论强调严谨性,做到文字表达准确、简练、通顺,使用规范化的科技语言。医学论著一般的固定格式:前言(introduction)、材料和方法(materialsandmethods)、结果(results)、讨论(discussion),简称为IMRD(四段式)。(三)研究简报类——论著中重要性相对稍差或同类内容已经报道,但仍有一定学术价值、可供借鉴的文章。(常见栏目:论著摘要、简报等)书写格式:同论著类。(一般以摘要或简报形式发表后,还可以全文在他刊发表)(四)病例报告类——针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常见栏目:病例报告、个案分析、临床病理(例)讨论)(五)综述、学术讲座类综述:反映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研究进展或动态的文章,可以是国内或国外文献综述。要求,尽可能将收集到的最新文献资料介绍给读者。讲座:向读者系统介绍某一专业或专题研究方面的基本知识。要求,内容深入浅出,贴近读者,实用性强。(六)会议纪要类——包括:全国性编委会纪要、重要学术会议纪要。要求:交代会议基本情况,包括会议召开的具体时间、地点及参会人员;描述会议主要议题、重要内容、讨论结果、会议收获及对会议内容总的评价;客观论述参会人员发表的不同意见及其论据;须简明扼要、客观真实的反映会议的全部内容。(七)消息动态类——强调时间性,具有报道及时、快速、简短扼要等特点。常见栏目:国内外学术动态、科研简讯、医学新闻、时讯、信息、消息、会议预告等。二、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一)思想性——体现国家有关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能反映我国医学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医学界的学术交流。(二)科学性——衡量医学科研论文水平的首要条件。准确反映客观事物,具体包括论文的真实性、准确性、逻辑性和再现性。(三)创新性——医学科技论文的灵魂(亮点)。(四)可读性——规范化、标准化,具有可读性。论文结构严谨、符合逻辑思维习惯;层次清楚,遵循固有格式;重点突出、用词准确;文句精炼、通顺流畅等。(五)伦理性——遵守医学伦理道德,把握写作分寸。医学科研论文常涉及被试动物、志愿者和病人,必须保障受试对象的安全与权益。三、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以论著类文章为例,分为三大部分。前置部分:标题(title)、作者(author)、摘要(abstract)、关键词(keywords);主体部分:引言(introduction)、材料与方法(materialsandmethods)、结果(result)、讨论(discussion),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四段式;后置部分:包括致谢(acknowledgement)、参考文献(reference)。(一)标题——又称文题、提名或篇名,是全文的高度概括(画龙点睛)。定义: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报告、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1.拟题基本要求①精炼确切,言简意赅——不宜超过20字,英文题名中实词不超过10个。②准确贴切,表达得当——包含研究目的、对象、方法和结果几个要素。③用词规范,便于检索——选择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应适合学术交流和信息的需要。2.副标题的取舍——仅靠正标题不能完全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时(加设)。然而,在下列情况中可以考虑用副标题:①补充说明文题难以表达完全的那一部分内容;②专业词较多而无规范缩写或无法缩减字数者;③系列课题需要分篇论述者;④欲强调文章的某一具体内容而不能脱离大背景者。(二)作者署名的意义①标明论文的责任人,文责自负;②是论文版权归作者的一个声明;③便于编辑、读者与作者联系,沟通信息,互相探讨,共同提高。(作者姓名的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做更改。)2.作者应具备下列条件①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②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③能对编辑部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同意该文发表者。文章中的各主要结论,均必须至少有1位作者负责。作者中需要确定1位能对该论文全面负责的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应在投稿时确定,如在来稿中未特殊标明,则视第一作者为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不是同一人时,在论文首页脚注通讯作者姓名、单位及邮政编码。集体署名的论文于文题下列署名单位,于文末列整理者姓名,并于论文首页脚注通讯作者姓名、单位和邮政编码。集体署名的文章必须将对该文负责的关键人物列为通讯作者。(三)摘要——目的:让读者迅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摘要位于正文前。采用第三人称写法。250~300个字左右。1.种类:①提示性摘要,重点介绍主题、目的、方法等。(少)②资料性摘要,简要的研究背景、目的、方法、数据、结果和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③结构式摘要,分别按照“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填写。优点:较易体现文章的科学性、设计的严谨性及写作的严肃性;各层次内容的针对性较强,界限清楚;信息量较大,不易遗漏重要项目;便于录入某些数据库和检索系统。2.基本内容①目的,本研究意欲解决的学术上或技术上的问题。②方法,简述研究的材料(对象)的数量及特征,新的或改进的方法及设备,研究的设计方案及观察指标,资料的收集处理和统计学分析方法等。③结果,提供研究所得出的主要结果,列出重要数据,说明其可信度及准确性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尽量用具体数据说明,④结论,回顾原先的课题设计是否达到了目的;本文结果及其分析是否验证或论证了文章的理论价值、实用价值,能否进一步推荐或建议。(四)关键词和分类号1.关键词的定义:又称自由词,是一种从论文文题、摘要或正文中选标、表达论文主题的自然语言单词或词组。(是从文中抽提出来、代表主题内容、未经或略经规范化的单词或词组,是表达医学文献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2.关键词和主题词的关系主题词:是规范化的人为标识词,即为了满足及计算机尽可能查全、查准的检索需要而限定的标识词。3.主题词标引原则标引原则:首选主题词标引;主题词表中查不到,按传统意义上的关键词标引。关键词一般选取3~8个词,并标注与中文一一相对应的英文关键词。(国内医学期刊主题词标引主要参考:《汉语主题词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科院医学情报研究所编译的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制的《医学主题词表》(MedicalSubjectHeadings,MeSH1992年版)。)步骤:①首先从标题与摘要中抽取基本的关键词。②根据全文内容检查这些关键词是否能全面概括文章重要内容。③根据所列自由词利用MeSH词表加以规范,并剔除重复词或近义词。4.分类号——在关键词的下方,和关键词同属于情报信息语言。按《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或《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分类表中的分类号。(五)引言——又称序言、前言或概述,是科研论文的开场白,说明为什么要从事本医学科研论文的引言研究工作,提出文章中要研究的问题,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全文。要求:点明主题,抓住中心,以洗练文字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相关领域的历史与现状,预期的结果,采用的方法及其理论依据等。注意:①不评述众所周知的或科教书上已有的理论;②与结论相呼应。内容:①本课题所研究的必要历史回顾:不要求系统,而要求将关键的、权威的、与本文密切相关的历史文献或前人工作,进行选择性的简略回顾。②基本现状回顾:尤其他人在同一领域的工作,主要成就和进展应当提及,这也是对同行知识的尊重。③本研究的焦点问题和意义。④主题的提出和意义。(六)材料与方法——解决用什么做和怎样做的问题,是科技论文的基础,是判断科学性、先进性的主要依据。写作原则:让读者能顺利地重复该研究。注意所涉及的伦理学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要注意交待研究所用的统计学方法。1.实验性研究论文——交代具体实验对象,具体实验方法。交代对象是否真正经随机抽样分组,是否有足够例数,对照组与比较组间条件是否可比等。2.研究新诊断方法的论文——交代受试对象是否包括各类不同情况(病情轻、中、重、经过或未经过治疗等),以及易与该病混淆的病种,受试患者及对照者从何处搜集等。3.研究疾病临床经过及预后的论文——交代病例是否初诊;病例转诊情况;是否制订并使用观察疾病结果的客观标准;结果的评价是否采用盲法等。4.临床疗效观察研究论文——交代病例选择标准(包括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病例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情轻重或临床分型及例数、过去治疗史);随机分组情况(包括比较组间可比性的资料);治疗方法(如药物剂量、剂型、用法、疗程等)。以及疗效观察项目(如症状体征及实验检查指标)及疗效标准(如痊愈、显效、好转、无效的标准)等。5.评价筛选试验有效性的论文——交代试验的有效性是否经过随机试验的检验;筛选出来的病例是否进行防治试验,以评价该防治措施的效力或功效;筛选方法是否准确和切实可行;准确性要通过敏感度、特异度和预测值来表示;该计划是否针对最需要检出病例的群体等。(七)结果——做出结论的依据。内容:研究的主要结果、次要结果、阳性及阴性结果,能说明研究预期意图的主要数据及统计学处理之后显著性结果等。叙述:要系统化、层次化、明晰化。表现形式:

①用图表反映实验及其数据的变化。图表要层次清楚,一目了然;重点要突出,数据要准确;还要反映统计学结果。

②用文字概述关键点。文字概述但不是一一复述图表中的每项数据,而是对有显著变化的结果用文字明确归纳出其变化特点。

写结果务必全面确切,扼要严谨。要强调取得结果这一事实,不强调过程,不重复已交代过的资料,不作结论,也不急于在此评论。(八)讨论——是对引言中所提问题的应答,是对本研究结果所含意义的评估。内容:①针对研究目的,对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说明和解释,重点说明该研究的创新性、先进性及其在实践中的意义;②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点及可能原因,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结果和结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③对本研究的缺陷及局限性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分析和解释,说明相互矛盾的结果和结论,如有意外发现,也予以说明;④通过评价、分析和解释,揭示本研究的所有结论,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要求:(用结果去论证所提问题的答案,解释与答案不符的结果。)①以结果为中心,为依据,展开分析推理,用已知的理论(包括他人的结论)充分地论证或印证一个学术观点,并将研究结果与国内外同类文献相比较,突出自己的创新点,解释意外的发现,分析与他人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指出本研究不足之处,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设想和建议。②有一个明确的结尾——对引言所提问题作出直接的反应,从前瞻的角度重申问题的重要性和论著的学术(或实用)价值。(即:结束语,不等于结论,后者是通过本结果和文献结果综合分析后提升了的学术观点,是相对真理。结论在摘要中已总结,在讨论中已强调,不一定在结尾中再写一次。)(九)致谢——凡不具备前述作者资格,但对本研究确有帮助的人或机构,均应加以感谢。致谢一般单独成段,放在文章的最后面。致谢应避免几种倾向:对确实给予了帮助的单位或个人,甚至用了他人的方法、思路、资料,为了抢先发表,而不公开志谢和说明;出于某种考虑,将应被志谢人放在作者的位置上,混淆了作者和被志谢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名人、知名专家包装自己的论文,抬高论文的身份,将未曾参与工作的,也未阅读过该论文的知名专家写在致谢中。被致谢者包括:①对研究提供资助的单位和个人、合作单位;②协助完成研究工作和提供便利条件的组织和个人;③协助诊断和提出重要建议的人;④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⑤做出贡献又不能成为作者的人,如提供技术帮助和给予财力、物力支持的人,阐明其支援的性质;⑥其他需致谢者。(十)参考文献

目的:①尊重他人或自己以前的研究成果,强调自己研究的继承性;②引发问题,旁证观点,联系比较,推理分析,使研究和讨论不断深化;③省略文字、避免重复;④供读者查考。

要求:①参考文献为作者亲自阅读过并在论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献;②著录最必要、最新的文献;③著录一定是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报刊或正式出版物上发表过的文献,读者在一般信息机构可以检索到,内部刊物、资料、个人通信等均不能作为参考文献。

温哥华格式:为便于检索,1978年1月,美、英、加三国19个杂志的编辑在加拿大温哥华开会,提出了参考文献的统一格式,1979年修改通过。最好的办法就是投稿前仔细阅读稿约中有关要求。专著著录项目包括序号、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城市、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其中,第1版版次可省略。例:

孙振球.医学统计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00-211期刊文献著录项目包括序号、作者、文献题名、刊名、发表年、卷(期)、起止页。例:

张洪波,陶芳标,曾广玉等.安徽省中学生焦虑心理症状流行特征研究.中国校医,2001,15(1):10-11第二节英文论文写作一、英文论文结构概述二、英文论文写作技巧浅谈三、英文论文投稿注意事项一、英文论文结构概述英文论文结构(一般包括):标题(Title),摘要(Abstract),引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讨论(Discussion),参考文献(References),表格(Tables),插图(Figures)及插图说明(FigureLegends)等重要成分。(一)标题——以高度精炼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论文的特色性研究内容或结果。既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陈述句,少数情况下,一些综述性或评述性论文也使用疑问句作为标题来吸引读者。目前大多数国外科技期刊对标题字数有严格限制,同时禁止在标题中使用非公认的缩略语。如:LocalDeliveryofPaclitaxeltoInhibitRestenosisduringAngioplastyoftheLeg如:Wiskott-AldrichSyndromeProteinisRequiredforRegulatoryTCellHomeostasis

(二)摘要——对全文的高度概括性总结。英文论文摘要一般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