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修辞与政治_第1页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修辞与政治_第2页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修辞与政治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修辞与政治

“双英”讨论是指2010年4月25日,欧洲议会对欧盟在大陆的经济合作框架(ecf)的电视辩论。这场辩论,被台湾媒体形容为“史上第一次”,路透社形容为一场“历史性辩论。”几乎所有的修辞理论家都意识到,可以通过修辞的合理运用追求到政权的力量。因此修辞与政治息息相关。在所有的政治话语中,修辞作为一种获得某种政治力量的手段的特性在总统辩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和显著。1词典的定义和起源(1)修辞是一种艺术什么是修辞?从古至今,不同的学者对修辞的含义有着不一样的见解,争论至今不休。对修辞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柏拉图认为:“修辞是讨好听众的美辞,是一种工具而不是艺术,而诉诸情感打动听众的技巧是有害无益的。”“修辞学似乎完全不是艺术的追求,而是一种精明的、勇敢的精神。”“修辞术关心的是舆论、信念和个人意见。”而首次把修辞学系统化的亚里士多德,把修辞学定义为:“一种能在任何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发现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可行的劝说手段的技能。”培根认为:“修辞学的责任是把推理运用于想象以更好地感动意志。”修辞学研究的是人类通过策略地使用象征手段影响彼此思想行为的所有方式方法的学科。西方古典修辞学认为,修辞学是一种艺术,一种劝说方式的艺术,它最重要的手段是修辞式推论和例证。八十至九十年代西方修辞学对于修辞的定义较有代表性的是:修辞是情感和思想固有的力量,它通过包括语言在内的象征传递给他人以影响他人的决策和行为。当今西方修辞学对修辞学有了更新的认识,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依赖于人们运用象征彼此转达意义的能力,而运用象征进行劝说以达到合作、和解、决策,是形成和维持人类社会固有的活力。(2)修辞作为理想国的平台修辞学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学科之一,甚至可以说修辞学的思想与人类语言是同时发展起来的。系统性的修辞学研究始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由于雅典民主政府的兴起,普通公民享有了参与政府公共事务和在公众场合发表言论、表达观点的权利。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公民聚集起来,针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听取别人的意见,其他民众同时可以发出反对的声音。实践证明,在一个团体中,能言善辩者往往能俘获大多数人的心,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这些能言善辩者往往知晓说话的技巧,能够巧妙地猜测听众的想法。当他们所表达的观点(说到未必能做到的观点)在最大程度上与听众所想达成一致时,就能赢得赞同。在雅典民主政治中,民众的决策需要政治领袖的建议和领导,政治领袖的建议和领导需要民众决策的认可和制约。演说使雅典政治领袖的领导权和民众的决策权长期处于一种相互制约和平衡的状态。因而,修辞作为演说的一门艺术渐渐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人们始终可以通过修辞的合理运用追求到政权的力量。任何想在政治中有所建树的人都必须具有雄辩家的口才。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讲,修辞与政治是密不可分的。2案例分析—案例分析——从西方修辞学角度看“双英”辩论(1)抓住特定听群众比利时哲学家、逻辑学家和修辞学家钱姆?佩雷尔曼提出了一种“新修辞学”形式的论辩理论构想。他认为所有的论辩都是修辞的,是由社会所构架的。佩雷尔曼在著作中讨论了论辩的目的、起点和技巧,提出论辩必须根据听众去发展,因而听众的信奉必须既是论辩的目的又是论辩的起点。佩雷尔曼认为所有论辩的谋划都与听众有关,演说是要人听的,就像书是要人来读的一样。听众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只有听众同意称之为“事实”才能成为事实。佩雷尔曼认为,所谓听众,即演说者为了修辞的目的希望用他的论辩影响的全体人。他把听众分为普遍听众和特定听众两类。普遍听众由所有理性的和有能力的人组成,而特定听众是任何团体,不管他们是否理性或是否有能力。特定听众可以包括出席在特定时间为他们举行的演说的人到演说者要影响的特定群体。“双英”辩论,主题是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式是电视辩论,受众是全台湾甚至包括大陆,港澳在内的电视观众。电视辩论影响广泛,受众包括从事各行各业的人群。在这场马英九与蔡英文的激烈论战中,很显然,马英九更能抓住听众的心。蔡英文辩论时维持了她一贯的风格,讲话比较像是“蔡教授”,谈专业头头是道,但攻击性、煽动力不足。蔡英文没有搞清楚,电视观众作为一个特定听众群体,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各不相同,用太过专业的理论性知识,不但不会把道理讲明白,反而更加让听众听得一头雾水,甚至觉得事实被歪曲,模棱两可。而马英九却抓住了电视辩论的这一特征,用比较通俗化的语言去感染听众。一开场,马英九就分别用国语、台语、客家语、原住民语问候在场观众和电视观众,增加自身亲和力。接着,马英九再次打出亲民牌,他说:“我在辩论前去台中看过一家工具机制造零组件的老板,他跟我讲如果工具机出口好,员工生计就好,如果出口差就会受到影响。……”观众听到这里,就会想:马总统是有经过实地调查的,是有真正为民办实事的。这无形中给马英九的辩论获胜增加了筹码。再比如,马英九提出了让人印象深刻的“粽子理论”。他把台湾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比喻成一串粽子,大企业是粽子头,只要粽子头一散,其他粽子也会相应脱落。这样通俗的比喻让电视观众对大中小企业关系就有了一个非常形象和直观的了解。而蔡英文的论述就显得外强中干,多诡辩,缺乏支撑,让人心生怀疑。在这场辩论中,马英九多次以俏皮的口吻质疑辩论对手蔡英文,让紧绷的辩论现场,添加了软性情绪。在这列举一二:“我们不能再等待,我要带领台湾找回失落8年,开展黄金10年。”;“签署两岸经济协议,等于打通台湾经贸任督二脉,我们台湾的贸易会变成一尾活龙。”;“我要告诉蔡主席,恐惧不能够救台湾,逃避只会扼杀台湾生机。台湾如果选择遗忘世界,世界就会遗忘台湾。”。(2)电视辩论:公共的共同诉求是什么?形象策略是政治领导人讲话或者辩论的主要战略之一。古希腊修辞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谈论修辞手段时,首先提到的不是“理”,不是“情”,而是“威”,即修辞者的人格威信。他说:“人格在劝说中几乎可以说是起支配作用的因素。”政治辩论与其他形式的辩论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政治领导人为了达到获得政治权利的目的,不惜诋毁对手的形象,比如把对手的丑闻暴露给公众等等。通常情况下,在辩论前,公众对政治领导人的私生活,个人品质,工作能力和态度等等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公众希望能通过电视辩论这种比较直观的形式验证自己先前的认知是否正确,进而判断这个政治领导人是否值得信任。因此,政治领导人无论在什么样的公开场合中都会谨言慎行。在电视辩论中更是如此,辩论者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避免出错,尽量在观众面前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马英九和蔡英文都注重运用形象策略这一战术。他们对这一战术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他们竭力在电视观众前面树立一个坚定、信心十足的政治领导家形象;另一方面,不断抨击对手缺乏作为领导人所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下面我将从这两个角度出发以例子的形式说明这个观点。整个电视辩论分为三部分。马英九在第一轮的申论中慷慨激昂的阐述国际情势剧变,表明本党观点,一改以往温良谦恭的形象。他用了许多积极正面的语言高调展示本党执政以来所取得成绩,不断正面化自己作为政治领导人的形象和能力。比如,马英九宣示将带领台湾开展黄金10年,要领先亚洲四小龙。马英九申明,非常关心劳工、农民和中小企业的利益。他还说,将尽可能保障每一个劳工就业的机会。同时,马英九不忘咄咄逼人丑化反对党形象:“刚刚讲你们开放观光,都是我们任内才在做啊!实际上如果不是我们做的话,你们到现在还没开放,我相信大家也不会期待你们会开放。”相同的,蔡英文在进行辩论时也采取了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