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对国家文化形象塑造的影响
正面国家形象的塑造“国家形象”反映了媒体和公众对一个国家及其公民的历史、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综合感受。“它是对一个国家及其公民的伟大事业及其成就的评估和理解。”它不仅包括对国家的理解,而且包括理性的评估和感觉态度。“它对整个国家的力量有很大的影响和反映。”。(1)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在中国正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的进程中,国家形象已经并仍将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每一个中国人必然遭遇的现实问题。国家形象,既包含特定国家在国内的形象也包括其国际形象,在全球信息和市场流通的前提下,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国内形象之间往往互相参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仅深刻地影响到本民族每个个体对于国家共同体的认知、认同,从而影响到民族凝聚力和归属感,而且也复杂地影响到其他国家和民族对于中国政府、民众以及所有中国的精神信息和物质产品的接受和评价,从而影响并决定着中国和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地位。国家形象,作为一种主观印象,实际上构成了人们对于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心理预设。负面的国家形象,会使人们对这个国家及其民众的所有相关信息和行为的认知和评价带有或多或少、有意无意的敌对性、排斥性和刻板印象;而正面的国家形象则往往使人愿意用更理解、更亲和、更接纳的方式对待该国及其民众的信息和行为。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其实就是对人们认识和评价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正面预设的塑造。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首先是作为国家政治代表的政府理念、制度和行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次,各种机构、团体、企业和社会民众也对国家形象的塑造有重要作用;此外,国家的历史、文化以及自然和社会环境等等都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来看,被新闻媒介反映出来的政府、机构、企业和公民的行为,与国家形象的关联最直接。国家形象首先是以媒介对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客观反映”为基础的。通过媒介反映出来的一个国家是否开放、自由、民主、富强,该国的社会是否公平、正义,该国的民众是否诚信、正直、善良、宽容、博大,是国家形象最重要的基础。因此,新闻媒介的报道,特别是具备“客观性”、“平衡性”的报道,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公开透明,都体现了新闻媒介塑造国家形象的硬功能。相对而言,通过虚构的文学艺术所反映的国家形象,其影响力明显更软,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文化的“软形象”。这种“软”,使文化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体现了一种“上善若水”的包容、浸染、渗透的软性功能。这种影响,更像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具有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中国的功夫文化、茶文化、餐饮文化,以及中国的京剧、民俗、民间文化等等,都成为国家形象的重要塑造手段。奥运会开幕式,作为一个文化事件,它的华丽、丰富、恢弘,特别是对中国“和”文化精神以及中国与时俱变的民族精神的阐释,对于一个文明灿烂、文化独特、开放改革、求新求变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不仅惊动了世界,而且也使一些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比较负面的人改变了看法。因而,文化,不是用当下发生的事件来塑造国家形象而是以所传达的文化来建构国家形象。我们不能想象,如果没有好莱坞,美国的国家形象怎么可能具有现在这样的世界影响力;而我们也可以理解,当美国政府奉行单边政策,在全球穷兵黩武的时候,美国发达的文化仍然改变不了美国形象在全球的下降。一个国家的实体形象与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其实正是国家形象的两轮,一硬一软、缺一不可,一损俱损,一荣未必俱荣。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其国家的“成长性”注定了中国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中国、中国人、中国元素、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符号、中国风等等,越来越频繁和突出地出现在全球媒介信息之中,共同建构了“中国形象”,为人们提供了对于中国历史、现状、自然、人文、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综合印象”,这种印象中既有对中国国家和民众行为的反映,也有感性和理性的判断,既有对中国的认识,更有对中国的评价。正因为中国是一个“成长”中的大国,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阵痛、蜕变、剥离时的污秽,将不可避免地呈现给全世界。加上中国的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等等都与目前占据世界格局中心地位的西方国家明显不同,因此,中国形象的“负面性”,往往会被一直处于文化优越、经济优越和制度优越感中的西方媒介所重视、所放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媒介自身则往往又可能“回避”中国形象的“成长”阴影,自觉地用“颂歌”修辞来打造中国形象,因而往往导致中国传媒“天使化中国”与西方传媒“妖魔化中国”的对立和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中国需要更加深入地通过“改革开放”来创造一种事实上更文明进步富强的中国,呈现一个“现实”的中国形象;一方面也要通过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相互沟通、相互视界融合来尽可能呈现一个相对“正面”的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往往能够回避国家形象认知方面的硬性差异,用更加柔软的方式塑造国家形象。这种软性的文化塑造不仅更容易感染和影响人,而且往往也比特定的事件、人物更加持久、更加深入人心。所以,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电影的国际塑造能力在所有的文化形态中,电影因为其声画合一、动静合一、逼真与虚拟合一,信息传达手段多样、意义丰富、可理解性强、感染力强,特别是跨文化交流能力突出,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更是具有特殊地位。以电影为代表的文化娱乐产品,其虚构性、叙事性、综合性和审美性特征,在国家形象的塑造方面,更缓和、更柔性、更能融合视野上的对立,从而构造一种国家的文化“软形象”。在所有文化样式中,电影的跨国传播潜力最丰富和最有效。电影视听符号的具象性、电影产品的全球流通性、电影消费者的中青年主体等等,都决定了电影全球化传播的相对容易。因而,美国政府从1930年代以来,就一直在外交、国际贸易行为中,以国家行为推动美国电影进入全球市场,与其说看中的是其有限的票房价值,不如说看中了电影所包含的丰富的广义的“广告价值”。(2)电影用明星、英雄、美女、帝国大厦、白宫、好莱坞的华丽、善恶奖惩等等手段,向全世界塑造美国形象,传播美国价值观,培养美国中心情结。在一定程度上说,电影中的美国形象作为一种软实力,成为了所有“美国制造”的最有效的全球推广力量。而在1980年代后期以前,中国电影基本上都只能在国内观众中创造“中国形象”,这时期的中国电影除了在少数社会主义国家被部分国外观众接触到以外,很少在其他国家传播,基本没有国际影响,因而其国家形象的国际塑造能力也基本可以忽略。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功夫动作片,在这时期具备一定的世界流通能力。但由于当时香港尚未回归,其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并无直接关系。中国电影所呈现的国家形象真正引起世界关注,应该是从中国第五代导演1980年代后期开始频繁在国际上获奖开始的。中国内地第一部获得重要国际奖项的影片是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影片于1985年获得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奖(银豹奖)。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内地制作的电影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从1985年到2008年,在世界各主要竞赛类国际电影节中,总计有40部影片获得46个重要奖项,平均每年约1.92部。(3)张艺谋的《红高粱》于1988年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可被视为中国内地影片第一次获得世界电影节大奖。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获得三项大奖,包括戛纳电影节的最高奖——金棕榈奖;张艺谋的《活着》获得两项大奖、《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得一项大奖。此外,谢飞的《香魂女》和《黑骏马》、田壮壮的《蓝风筝》亦分别在柏林电影节、东京电影节和蒙特利尔电影节获得最佳影片或最佳导演奖。2000年以后,除第五代领军人物外,贾樟柯、王小帅、姜文等“第六代”导演,以及以李安为代表的旅居海外华人导演也多次获国际大奖。应该说,中国电影已经成为中国所有文化行业中,国际流通水平最高的产品。中国电影不仅频繁获得世界各A级电影节大奖,中国电影人常常担任世界最重要的电影评奖活动的评委,甚至主席,同时,中国电影也是中国文化产品中唯一能够进入全球主流商业市场流通的文化产品。2003年中国电影海外总体票房5.5亿元人民币,2006年增长到27亿元;2007年和2008年,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创造的票房已经超过国内市场。在北美最卖座的外语片票房排行榜前20名中,华语电影占了4部。《卧虎藏龙》至今占据榜首,而《英雄》也位居第三。特别是中国的功夫片,更是通过形形色色的武术动作和场面、通过各种恩怨情仇的故事,呈现了中国文化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勇中有智、智中有勇,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辩证法和家国至上、忠义无价的价值观。总体来看,中国电影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从张艺谋的《红高粱》到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直到后来更年轻一代导演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大多不是以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和成就为题材,对中国人的英雄性、伟大性和崇高性的展示明显不足。这些被世界关注的中国电影,或者是表现专制背景下个体情欲和人性自由的罪与罚,或者是表现大历史背景下小人物被抛弃、被毁灭的悲剧命运,往往对中国历史的文化传统、专制制度的负面性有较多关注,更多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现实的秩序裂缝、贫富差异、权力悬殊、阶层对立,而影片中的中国民俗、中国场景、中国符号、中国元素,也多少带有猎奇性和夸张性。也正是因为如此,不少人对中国电影中呈现的国家形象表现出强烈不满,认为这些电影过多呈现了中国的旧时代、旧民俗、旧故事,甚至故意用“家丑”外扬来讨好国外观众。即便后来所谓“大片”,特别是《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等,叙述的也主要是中国宫廷尔虞我诈政治背景下的阴谋与爱情。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当然是西方电影节和电影市场选择的结果,并不是以中国电影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中国的“当代成就”在意识形态方面还不能完全被西方国家和民众所理解和认同,在物质层面又存在与现代西方的差异性,在文化和审美上难以补充西方文化的需要,事实上导致了“主旋律”电影很难进入全球流通。由于中国电影国际发行放映渠道缺乏、电影的制作和创作整体水平有限,使中国电影很难有更主动、更自觉的话语权,使我们的电影不得不更多地被西方所选择,而被选择的影片也不得不借助于西方的所谓“东方主义”来叙述中国故事。但当我们看到中国电影在世界上呈现出的国家形象有一定的“片面性”或者“迎合性”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中国电影仍然对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作用首先体现在让世界注意到了中国,不少外国人因为电影而对中国产生了兴趣,激发了了解中国的愿望;许多人因为张艺谋、陈凯歌、巩俐、章子怡以及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电影人对中国产生了好感和感情,从而培养了更多外国人的“中国情感”。其次,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也使中国电影和电影人得到了世界的尊重和尊敬;在所有现代文化形态中,中国的电影国际地位最突出,最近十多年来,中国电影的世界地位明显提升,任何电影节如果缺少中国电影的参与都会成为一种缺憾,华语电影俨然成为英语电影之外最有影响力的种类之一,华人电影人也成为世界电影艺术的重要创作力量。这是当代中国其他艺术文化形式难以比拟的国际地位。第三,中国电影通过丰富的“中国元素”呈现了中国文化的特殊魅力。电影中所传达的东方式家国文化、儒道文化以及中国特殊的历史进程、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呈现了东方文化的柔韧、东方人的惊艳、中国文化的博大。茶文化、武术文化、餐饮文化、老庄哲学、京剧等等,都通过电影产生了一定的世界影响。第四,中国电影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命运,表达了具有普世性的人性、人道主义价值观。尽管西方人从电影中所认识到的中国,也许带有更多的愚昧、落后,甚至腐朽,但他们也从这些电影中,体会到了其中所包含的向往个性自由、社会民主、政治平等的中国历史走向。我们当然希望,中国电影能够给世界呈现出一个更加生机勃勃、繁荣昌盛的国家形象。但事实上,尽管中国在经济上高度发达,但是在社会文明、政治文明等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不仅使国外观众难以接受只有阳光没有阴影的中国形象,即便是中国观众对主旋律电影所塑造的中国形象也往往并不完全认同。所以,中国的“主旋律”电影本身,无论是由于自身的创作局限和意识形态表达的局限,或是其传播通道的匮乏和接受障碍的存在,实际上在现阶段都难以真正进入国际传播空间,甚至也难以被国内观众普遍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说,走向世界的中国电影,应该说是从文化上显示了中国国家形象的特殊性,并用这种特殊性带来了世界对中国的关注、理解、尊敬和热情。这正是中国电影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所做的贡献。普世价值与国家形象应该说,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目前正处在吸引世界关注、化解形象危机、描绘形象轮廓的阶段。在这一形象塑造过程中,政府行为、公民行为、社会动向以及媒介对这些行为和动向的报道,仍然是国家形象塑造的硬指标。相比之下,电影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功能却更软更弱。电影不可能脱离国家发展的阶段性和现实性来塑造国家形象。电影国家形象塑造的这种软性,既体现在电影是用虚构的画面、声音、视听元素、人物、场景和故事而不是用真实事件、官方立场来直接表达;同时也体现在电影并不将国家形象塑造作为直接目标,而是作为文化的间接目标来实现的。因此,电影在塑造国家软形象时,应充分尊重电影文化的传播规律和艺术传播的规律。首先,中国电影应在多样性基础上,塑造独特的、正面的国家形象。目前,塑造高大完满的中国形象,既不符合艺术创作的审美规律,也不符合国家发展的实际。因此,电影仍然需要保持自己反映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多样性以及一定的批判性和反省性。同时,中国电影也要更加自觉地去发掘能够体现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合而不同的文化,呈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艺术传统和生活方式,展现中国灿烂的文明和美好的河山。当然,所有这些国家文化形象中的正面性展示,一定不是概念的也不是同质的,而是通过艺术的方式发现和呈现的。无论是过去的动画片《大闹天宫》或是最近的《梅兰芳》,都体现了这样的创作趋势。在多样性基础上形成主流价值观是发展的趋势。第二,在塑造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差异性的同时,更要努力寻找普世性的文化价值。过去我们往往单纯强调民族性,但进入全球化时代以后,中国国家形象要被全世界所接受、尊敬,必须表现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如果说新闻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差异性的话,那么相对而言,艺术和娱乐在很多情况下,意识形态性会比较隐晦甚至弱化,这也是为什么优秀的艺术作品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政治制度中都可能得到人们认可的原因。因此,文化产品往往表现出更多的普世性、共同性,特别是类似勇气、尊严、尊重、怜悯、崇高、英雄、牺牲、爱,这些伦理价值往往能够全人类共享。中国文化产品往往带有太多的民族、意识形态排他性,导致作品的价值接受面狭窄,不仅难以被其他国家的观众所接受,甚至也难以被中国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所共同理解。所以,电影要体现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一方面,我们不必用民族性来排斥民主、自由、平等等被许多国家所认可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用中国“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来丰富改造所谓的普世价值观,使之成为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用中国文化带给世界以文化营养。将中国民族文化融入普世价值,是中国电影应该承担的文化使命,这也是中国国家的文化形象能够被世界接受的前提。在这方面,梦工厂的《功夫熊猫》似乎是中国电影可以借鉴的教科书。影片中的汉语名词、功夫精神、自强不息,既包含了东方元素,也表达了普世价值。国家形象的塑造必须超越民族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职业心理健康课件
- 新生开学心理疏导调整课程
- 平面设计作品的创意思路发展试题及答案
- 助理广告师考试品牌传播的实践与挑战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考生必看的设计师考试要点试题及答案
- 16年审计试题及答案
- 农业公需科目试题及答案
- 助理广告师考试技巧与实操结合方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人工智能赋能公关与传播的简要指南报告
- 助理广告师考试备考秘诀试题及答案
- 环境艺术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书
- 邮政社招笔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java开发面试题及答案
- (完整版)公司的代账协议模板合同7篇
- 全过程工程咨询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2024中国合同能源管理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风力发电项目实习报告范文
- 自然辩证法概论(视频课)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安徽农业大学
- 《大学物理》说课课件
- 支局一点一策PPT通用课件
- 国防科大暗室屏蔽部分标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