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安汉长安城未央宫第四号建筑遗址
1987年10月至1988年5月,我们团队挖掘了未央宫第四号建筑的废墟。该遗址位于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柯家寨村西南,东南距未央宫前殿遗址400米,未央宫第二号建筑遗址(即椒房殿遗址)在其东350米。四号遗址东、西两侧各有一条现代水渠,破坏了遗址东、西两边部分。此次遗址发掘面积5575平方米,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后。一、两汉西汉时代建筑遗迹,仅有其所需的一些第4层第1层:表土层,土质松散,呈灰色。厚12—23厘米。第2层:近代扰土层,土质稍硬,呈浅灰黄色。厚10—24、深14—47厘米。其中夹有少量汉代砖瓦碎块,汉代以后的铜币(如“乾元重宝”)和瓷片。第3层:土质较松,呈浅灰色。厚47—107、深34—130厘米。其中遗物仍以汉代砖瓦碎块为主。第4层:西汉时代建筑废弃的堆积层,有大量烧土,个别地方则因大火焚烧而使砖、瓦、土坯等与其它堆积烧结在一起,异常坚硬。此层厚26—80、遗址南部深80—160、北部深152—225厘米。堆积层内出土的均为西汉时代遗物,其中以砖、瓦、瓦当、土坯等建筑材料最多,还有为数较多的西汉、王莽时代的货币和封泥,以及铠甲片、镞、铁钉等。西汉时代的建筑遗迹压在此层之下。二、重要性遗迹已经考古发掘的四号建筑遗址范围东西109.9、南北59米,其中主要遗迹包括南北排列的殿堂,及其东西两侧的附属房屋建筑群和通道、廊道、院落、水池、水井等(图版壹;图一)。(一)下墙基础墩南殿堂(F23)东西46.1、南北17.5米,面阔7间,进深2间。东、西、北面墙基尚存,西墙基之上因埋有现代坟墓,未进行全面发掘。三面墙基均为夯筑,底宽上窄。墙基高0.6米。东墙基宽(均为墙基顶部宽度,下同)3.5米,西、北二墙基各宽3米。北墙基西部壁面保存有原来贴砌的13块石板,东西长5.3米。每块石板高53、厚5、宽27—47厘米。均为细砂岩。北墙基南边东西排列7块柱础石,其位置分别为:西端(即西墙基北端)以东8.7米有二础石,东西并列。其东10.1米,又有东西并列二础石。再东6.3米有一础石。F23东北角,即北墙基东端和东墙基北端有东西并列二础石。F23南边为檐墙,檐柱础墩遗迹尚存。础墩东西并列6个,间距(础墩、础石间距均以二者中央间距为准,下同)7米,东、西两边的础墩距东西墙基分别为4.7与5.8米。6个础墩的形制均相同,大小亦相近。础墩东、西、北面为坡状,其上原来包砌石板,现已大多无存。南面为直壁。础墩高0.35、底部东西3.1—3.3、南北1.65—1.7米。上部东西1.4—1.8、南北1—1.04米。础墩上面的础石均无存,底部东、西、北面砌筑有拦边石。础墩夯筑。F23之内有东西向排列的6个础石,它们位于北墙基之南8.2、南檐墙之北9.1米。础石平面有长方形、椭圆形和圆形三种。长方形础石长200—220、宽136—160厘米;椭圆形础石,长径230—250、短径170—210厘米;圆形础石径160厘米。础石厚47—48厘米。础石面上加工出一个高4—12厘米的凸圆,其径46—144厘米,凸圆中央凿洞,洞径10—46、深5—12厘米。上述础石均置于础墩之上。这些础墩分别与南檐墙础墩南北相对。础墩一般为覆斗形,底边东西4—4.6、南北4.3—5米,上边与其上础石大小相近。西数第二个础墩为平头圆锥形,底部为椭圆形,长径(南北)5、短径(东西)4.5米;上部径2.2米。础墩高0.98—1.05米,其四周表面以砂岩石板包砌。底部边沿砌筑拦边石(图版贰,1)。北殿堂(F17)位于南殿堂(F23)之北,二者前后排列,F23居前,F17位后。F17东西31、南北12.9米,面阔5间,进深2间。东、西、南面墙基尚存,三面墙基均为夯筑。东墙基长12.7、宽3—3.8、高0.6米,其南与F23东墙基相连;西墙基长11、宽2.7、高0.32米;南墙基即F23北墙基(东段)一部分,长30.9米。F17南墙基北边有东西排列4块柱础石,其位置分别为:东者位于F17东南角,其西3块础石间距依次为2.4、12和7.6米。F17北边为檐墙,檐柱础墩遗迹尚存。础墩东西并列4个,间距7米,东、西两边的础墩距东西墙基各为5米。4个础墩形制相同,大小相近。础墩东、西、南面为坡状,其上包砌石板。北面为直壁。檐柱础墩结构、大小同F23檐柱础墩。F17西墙基北端有一础墩,形制、大小与北檐墙础墩基本相同。F17之内有东西向排列的4块础石,它们位于南墙基之北4.2、北檐墙之南8.5米。础石平面一般为长方形,长140—160、宽120—149、厚48—65厘米。础石面加工出一个高4—5厘米的凸圆,其径94一96厘米,圆心有一洞,洞径12—14、深6—15厘米。4块础石均置于础墩之上,这些础墩分别与北檐墙础墩和F23内东西排列的东部4个础墩南北相对。础墩均为覆斗形,底边东西3.2—4.5、南北3.8—4.6、高0.87米。顶部与其上础石大小相近。础墩表面四周用砂岩石板包砌。底部边沿砌筑拦边石。(二)fpse构造中f9、f2、fps2和fps3的房屋建筑殿堂F23和F17东西两侧的附属房屋建筑群包括了F19与F22、F4与F5,殿堂东部的房屋建筑F6、F7、F8、F9、F12、F13和殿堂西部的房屋建筑F1、F2、F3和F24。1.关于西部下、中部基础墩F19和F22分别位于南殿堂F23东西两侧。F19东西16.3、南北10.9米。其东、西、北面墙基尚存,南面檐墙无存,仅有一檐柱础石。F19东墙基长10.9、宽1.8、高0.6米,西墙基即F23东墙基南段,北墙基长16.3、宽3.4、高0.63米。F19中部原有4个础墩,现存3个,东南角础墩为晚期破坏。3个础墩均为夯筑,覆斗形。西部南、北二础墩连在一起,仅于二础墩西部中间凹进一部分,二础墩南北4.8、东西2、高0.85米。其中北础墩之上的础石尚存,础石边长80—88、厚52厘米。东部础墩底边长2.7、顶边长1.9、高0.9米,础墩之上的础石边长80—90、厚50厘米,此础石与西部北础墩上的础石东西相距6.5米,东、西二础石距北墙基均为4.7米,距东、西墙基则分别为4.1与5.6米。F19础墩之南有一长方坑,东西4.7、南北2.8米,坑底低于F19地面0.75—0.97米。坑西部为自西向东的斜坡,坡度37.5°,坡长1.7、水平距离1.15米。坑的东南部有一连接南檐墙之外的通道。F22位于F23之西,因其北部为现代坟地,未进行全面发掘,故对其全貌了解不清。从已发掘部分来看,进深为17.2米,其东墙基即F23西墙基,北墙基宽3米。南边为檐墙,墙体已无存。檐墙东端的础墩尚在,位于东墙基西4.5米,础墩底部东西3.1、南北2米,顶部东西1.3、南北0.85、高0.4米。础墩之上的础石己无。2.整合面为5座的垫石,材料分为5排,土壤和5.5排F4与F5分别位于北殿堂F17西、东两侧。F4东邻F17、南邻F23。F4东西11.35、南北8.25米。四面墙基均为夯筑。东墙基即F17西墙基北段,长8.25米;西墙基长8.25、宽2.5—3、高0.6米;南墙基即F23北墙基西段,长11.35米;北墙基长8.5、宽3.35、高0.64米。东墙基西边有二础石:一在F4东南角,另一在其北3.5米。西墙基北端有一础石,其南4米有一础石槽,础石无存。南墙基东西居中位置有一础石槽,础石亦无存。北墙基东西居中位置有一础石残块,其西2.8米又有一础石。四面墙基范围之内各有南北向与东西向7排垫石。南北向7排垫石,除东、西两边各2排垫石的间距为2米外,其中5排垫石的间距均各为1.8米;东西向7排垫石,除南、北两边各2排垫石的间距为1米外,其中5排垫石的间距均各为1.3米。除四面墙基内壁中间一垫石均直接置于房内铺地砖之上外,内壁之上的其它垫石均于墙壁中挖槽置石。房内其它垫石均置于砖垛之上。砖垛平面方形,边长38、高51厘米,由上下六层砖砌成,每层平放2砖,方向一致,相邻两层砖的砌置方向相反(图版叁,1)。房内底部铺素面砖,砖平面主要为方形,也有少量长方形的。铺地砖东西向的21排,南北向的28排。F4北部,沿东、西墙基内侧各有一条南北向通气道,向北通入庭院之中。东通气道南北向,长5、宽0.8、高0.64米。东、西壁错缝顺砌长条砖。底部铺砖有方形与长方形之分,前者在南边,后者在北边。F4东、西墙基北端和北墙基之北部(东西居中),各有一础墩,其形制、大小与F17北檐墙础墩相近,它们均在同一东西线上。F5西邻F17,其南部在F23之东,F19在F5之南。F5东西10.1、南北10米,平面近方形。其东北角与西南角各向东、西突出一部分,二者平面均为长方形,前者东西1.3、南北1米,后者东西1.8、南北1.3米。F5东、西、南、北墙基宽分别为2.4、3.4、3.4和3.2米,高均为0.63米。四面墙基之上靠房内边缘处置有础石或遗存有础石槽遗迹。F5东墙基南端有一础石,其北1.4米又有一础石。东墙基南北居中位置有一础石槽。F5东北部长方形突出部分的东北角有一础石。西墙基北端和墙基南北居中处各有一础石。南墙基东端有一础石,其与东墙基南端础石并列置于F5东南角。南墙基东西居中处的础石槽内遗留有础石残块;南墙基西端的础石在F5西南角突出的长方形南边。北墙基东西居中位置有一础石。F5房内垫石之下的砖垛遗迹南北向的东西7排,各排间距1.8米;东西向的南北9排,除北墙基墙壁与其南邻两排间距各1.5米之外,其余各排间距均各为1.3米。F5中的垫石仅存3个,其形制、大小和放置情况与F4同类垫石相同。F5北部沿东、西墙基内侧各有一条南北向通气道,向北经F16底部通入庭院之中。东通气道通长17.55、宽0.8、高0.23—0.87米。通气道南北分为三段:南段南北向,长3.35米;中段方向北略偏西,长13.6米;北段为东南一西北向,长0.6米。西通气道长8.6、宽0.8、高0.75米。东、西通气道底部均铺以长条砖,中间一排长条砖顺铺(南北向),两边各一排长条砖均横铺(东西向)。通气道东、西壁以长方砖砌筑,单砖顺砌(南北向)。砖壁与夯土间砌筑土坯。3.f7-f7东部房屋建筑包括F6、F7、F8、F9、F12和F13。F6位于F5东、F19北,东西3.4、南北12.1米,平面呈长条形。其东部南端和南部西端各向外凸。前者平面呈梯形,东墙基长1.4米,南、北墙基长分别为0.9与12米;后者平面为长方形,南北1.1、东西1.7米。F6西墙基即F5东墙基,东、南、北墙基宽分别为2.6、1.1—2.4与3.1,高0.6—0.63米。F7位于F6东,系半地下式建筑。F7上部东西11.1、南北8.6米,底部东西7.9、南北5.7米。上部与底部间高差1.4米。F7西墙基即F6东墙基;东、南、北墙基宽分别为2.9、2.7、2.8米。西墙基之上南端有一础石,其北4米又一础石。F7西南角以东5.5米,南墙基边沿处有一础石,此石西北2米又一础石。北墙基东部,F7东北角以西1.8米有3个础石,南北并列。F7四壁形制较复杂,东与西壁、南与北壁形制相近。现以东壁和北壁为例加以说明。东壁由下向上依次为斜壁、二层台和直壁组成。斜壁坡度为59°,斜长0.9、垂直高0.72米。斜壁顶部东折,形成二层台,台面宽0.46米,台面之上南北等距离排列4块础石,其间距均为1.8米。础石一般长47—60、宽33—50、厚14—22厘米。二层台上有南北向的枋木木灰遗迹。二层台东边为直壁夯土台,宽0.4米。夯土台上铺石板,石板高于二层台0.52米。石板上有东西向铺设的枋木木灰,其上又码放有二层土坯。北壁由下向上由斜壁和直壁组成。斜壁坡度为45°,斜长0.9、垂直高0.74米。直壁高0.48米。直壁边沿砌置土坯2排(南北)。北壁上部南北宽1米,平面之上有7个柱槽,其间隔以夯台,夯台之上铺石板。柱槽南北48—70、东西40—60、深50—60厘米。夯台上的石板南北50—70、东西106—120厘米。南壁与北壁形制相近,只是在南壁偏东处辟有一门道。门道在F7东南角以西3米。门道南长8.1、宽0.94米,其北端进入F7底部。门道自北向南逐渐升高。入口处有踏步二级。门道东、西壁砌土坯。东、西壁对称分布有壁柱槽5对,北数第一对壁柱槽在门道北端,由北向南每对壁柱槽南北间距依次为2.3、1.6、2、0.6米。上述壁柱槽一般在其底部置有础石。北数第一、三对壁柱槽以加工的石板为础石;第二、四、五对壁柱槽的础石较大,以花岗岩粗加工而成。F7底部为长方形,东西7.9、南北5.7米。底部础石保存完整,东西向排列的有4排,南北向排列的有5排。东西排列的4排础石,与东、西壁二层台上的础石在同一东西线上;南北向排列的础石,与南、北壁上的壁柱槽在同一南北线上。东西向排列的础石,排距1.9米;南北向排列的础石,排距不等,自西向东分别为1.7、1.9、2、1.2米。础石长40—67、宽33—58、厚14—24厘米(图版贰,2)。F7清理中发现红烧土堆积很厚,土坯、砖瓦等被大火焚烧得很厉害。F7底部还发现有大量王莽货币。F8南邻F7,东西3.2、南北3.1米。其南墙基即F7北墙基西段一部分。东、西、北墙基各宽2.6、3与2.3米,高0.6—0.7米。东、西墙基的南端各有一础石。F9在F8北,东西3.2、南北6.1米。其南墙基即F8北墙基,东、西墙基与F8东、西墙基南北相连,宽度相同。北墙基北边不清。四面墙基高0.6—0.65米。F9西南角和东南角各有一础石。北墙基西部有东西并列二块础石。F12西邻F7,其东、南分别被现代水渠和水井破坏,故其全貌无法了解。F12已发掘部分有西墙基、北墙基一部分和房内二个础墩。西墙基即F7东墙基,西墙基南端向南延伸出一窄条夯土,南北1.2、东北0.55米。西墙基上有二础石,一在F12西北角,另一在其南7.2米。北墙基宽3.2米。距F12西北角以东2.3米处有一础石。已发掘F12中的二个础墩南北排列,础墩仅存下部,上部已毁,础石无存。二础墩间距4米,其底部边长分别为3.6与4.3米。北边础墩底部在北墙基南4、西墙基东3.4米。F13位于F7、F12之北,F8、F9之东,因F13东部为现代水渠破坏,故其东西面阔不清。F13南北进深11.9米。其西、南墙基分别为F7、F12北墙基和F8、F9东墙基。南边为檐墙,无已存,仅有东西并列二檐柱础墩,其间距7.3米(底部间距3.6米)。西檐柱础墩在西墙基东5.8米(础墩底部在西墙基东4米)。檐柱础墩底部东西3.8、南北2.4米。F13之内有东西并列二础墩,其与二檐柱础墩南北相对,两排础墩间距4.8米(其础墩底部南北距1.2米)。二础墩在北墙基南6.9米。础墩底部东西3.9、南北3.7米。房内础墩和檐柱础墩上部均残,高度不清,础石无存。F13北檐墙外边有一条宽2.2米的檐廊,廊道地面铺素面方砖。4.fps3fps3北墙基f3-5-5北墙基西部房屋建筑包括F2、F3、F1和F24。F2位于F4西、F22北,东西4.6、南北4.1米。其东墙基为F4西墙基南段,南墙基为F22北墙基东段。西、北墙基宽分别为2.1与1.6米,二墙基高0.5米。F2南墙基东端和西端以东1.2米各有一础石。F3位于F4西、F2北,东西3.5、南北3.2米。其东墙基为F4西墙基北段,南墙基即F2北墙基。西、北墙基宽分别为2.6与2.7米,二墙基高0.6米。F1位于F2和F3西,因其西部被现代水渠破坏,故其全貌不清。F1南北9.1一10.9、东西残长9.2米。其东墙基为F2、F3西墙基。南墙基东段为F22北墙基。北墙基由F1东北角向西7米,北折1.7米,墙基又向西延伸,此段墙基宽2.4、高0.5—0.68米。F1东北角有一础石。房内有一础墩,其距东、南、北墙基分别为4.8、4.9与4.6米。础墩底部平面椭圆形,长径5、短径4.2米,础墩高1.04米。础墩周围表面包砌石板,底部周边置有拦边石。础墩之上有长方形础石,长225、宽140、厚48厘米。F24位于F1南、F22西北,因其上大部分已为现代坟地,无法进行发掘。已发掘部分为F24东、北墙一部分,其残长分别为6.5与6.2米,墙体均系土坯砌筑。(三)f6、fps3e图7四号建筑的北部为庭院,其南邻F17。庭院东西54.4、南北14.7米。庭院北边有东西向廊道,廊道西部被现代水渠破坏。已发掘的廊道可分为东、中、西三段,其长依次为8.8、34.7和19.3米。上述三段间隔各为7米,其间地面未铺砖。东、中段廊道宽2.8米,西段廊道宽3.3米。廊道地面铺素面方砖。中段廊道南边有础墩3个,其中东、西二础墩距庭院东、西边各14米,3个础墩间距亦各为14米。三个础墩大小、形制相同,为一长方形夯土台,东西3、南北1.5、高0.36米。础墩之上置础石,中、西二础墩之上的础石尚存。础石长230—240、宽130—150、厚32—36厘米。西段廊道南与F20相连,廊道南壁亦即F20北墙基北壁,其上有壁柱3个,东数第一个在庭院西北角以西4.3米,其西3米又一壁柱,再西4.3米则为西边第一个壁柱。上述3个壁柱槽下的础石均在。与南壁壁柱位置相对称,在廊道北边相应位置分别发现有础石或础石槽。F18与F21对称分布于庭院东南角和西南角。F18东西3.2、南北1.8米。F21东西2.4、南北1.4米。F18和F21北墙均为土坯墙,墙宽0.47、现存高0.2—0.7米。F16与F20对称分布于庭院东、西。F16位于F5北、F8和F9之西。F16南北17.5、东西10.7米,其西南角向西凸出一部分,东西3.3、南北5米。F16东墙基即F8和F9西墙基;南墙基为F5和F6北墙基;西墙基为F17东墙基北段,西檐墙与西墙基南北相连接,檐墙长14.4、宽0.6、高0.3米;北墙基宽3米。四面墙基高0.48—0.55米。F16西北角有一通道,东西宽1.5、南北长3米。通道北与庭院廊道相连。F16东南部有一础墩,位于东墙基西2.2、南墙基北3.4米。础墩底部东西3.8、南北3.7、高0.87米。础墩之上的础石尚存,础石长方形,东西170、南北160、厚59厘米。础石中部雕出半凸圆,其径95、高9厘米。F5的两条通气道从F16底部通过。F20位于F3和F1之北,庭院西段廊道在其北。东西11.3、南北14.25米,西部被现代水渠破坏。南、北墙基即F3、F1北墙基和庭院西段廊道南墙基的一部分。东檐墙南北长13、宽0.6、高0.3米。F20东北角有一通道,东西宽1.5、南北长3.4米。F15位于庭院廊道之东,F16之北。F15东西3.1米,已发掘部分南北3.4米。东、西墙基宽分别为4.7与0.56米,南墙基即F16北墙基。(四)通道和其他建筑四号建筑于其东部设置了南、北通道,还构筑了与通道有关的房屋。1.木灰槽f0南通道位于F19东、F7南。通道南部未发掘,已发掘部分的通道南北长18.5、宽5米。通道东西筑墙,东墙为土坯砌筑,宽0.4、高0.14、已发掘部分长18.3米。西墙即F19东墙,此墙西壁有壁柱础石6个,南数第一个础石在西墙南端以北5米,由南数第一个到最北端的础石,其间距依次为3.4、3.1、3.4、1.9、1.1米。西墙北端有东西并列的壁柱础石3个。通道内有一东西向木灰槽和其西边的土坯墙将通道分为南北两段。木灰槽长170、宽20、深16厘米,槽内均为木灰,此为木槛遗存。木灰槽西边的土坯墙东西长2.2、宽0.5、高0.85米。木灰槽东西端各有一壁柱础石。通道南段已发掘部分南北长13.5米,南段北部西侧有一房屋,编号F100F10以南的通道宽4.7米,F10以东的通道宽2米。通道北段南北长4.5米,北段南部西侧有一房屋,编号F11。F11以东的通道宽2米,为自北向南的斜坡道,坡度为11°,坡道铺几何纹方砖。F11以北的通道为平道,南北长2.25、宽4.7米。平道西部北边有一础石,其与通道西墙北端东壁北数第二础石东西相距2米,这里很可能是通道北出的门道。通道北边东部之外有一础墩。础墩上部已被破坏,但其底部拦边石尚存。南通道东边为南北向廊道,宽1.1、已发掘部分长15.5米。廊道地面铺素面方砖,南北向的东西3排。廊道北端为一东西向木灰槽,它西与F11南墙在同一东西线上(即与坡道北边在同一东西线上)。木灰槽长5.5、宽0.4、深0.1米。南通道西部的F10与F11南北相邻。F10东西2.1、南北5米。东墙长5.2、宽0.5、高1.2米;西墙即通道西墙一段;北墙长2.2、宽0.5、高0.85米。东、北墙为土坯砌筑。东、西、北壁均砌以石板。每块石板高72、宽34—36、厚3—4.5厘米,石板之上有3个钉孔,上面2孔,下面1孔,3孔分布呈倒立等腰三角形。石板表面涂麦糠泥,其上再刷白灰面。房门辟于南墙西部,门道宽0.9、进深0.2米。门道内有踏步两级。门道东、西端各有一础石。南墙为檐墙,墙体无存。檐墙东、西端础石尚存,西端础石即门道西端础石,东端础石在F10东墙南端。F10房内铺素面方砖,房内地面低于廊道50厘米。F11东西2.1、南北1.5米。F11与F10东、西墙南北相连,宽、高相同。F11南墙即F10北墙。F11北墙宽0.5、高1米,土坯砌筑。屋内为夯土地面,低于东部廊道50厘米。房内堆积中发现有较多兽骨。2.下封方木墙及护坡北通道与南通道基本北南对称分布于四号建筑东北部与东南部。北通道在F9北,现已发掘了北通道南部,其北部继续向北延伸。北通道由坡道和平道组成,坡道居南,平道位北。坡道坡长4.8、宽2.1米,自南向北斜坡,坡度为15°。坡道西侧有夯墙,南北长3.3、宽1.5米。坡道之上铺几何纹方砖。平道宽3.2米,已发掘部分南北长6.4米。地面铺素面方砖。平道中部有一木灰槽,北距坡道3.3米。木灰应为门槛遗迹。木灰槽东西1.5、南北0.12、深0.05米。西端有壁柱,其下置础石;东端亦有础石。F14位于北通道西部,东西2.2米,已发掘部分南北6.3米。F14东墙即北通道西墙,墙体宽0.5、高1.2米,土坯砌筑。墙的东、西壁均抹麦秸泥,其外再施麦糠泥。西墙即F15东墙。南墙高1.1米,墙体下部为夯土,夯土墙高0.4米,其上为土坯砌筑的墙体。F14地面铺素面方砖。F14以南为一自北向南的斜坡道,其南至F9北边。坡道宽2.8、坡长5.5米,坡度9°。坡道南边有二础石,其东西间距0.5米。(五)地面木灰遗迹水池位于四号建筑东北角,其西邻北通道,南为F13。水池东边有夯土墙,宽0.5米,墙壁贴砖。水池东西14.5米,已发掘部分南北6—6.5米。水池东、西壁为直壁,壁高分别为0.75与0.85米。南壁呈自南向北斜坡状,坡度23°,坡长1.6、水平长1.4米。水池底部是粗沙和细沙堆积,其中出土了不少螺壳。水井发现两个,编号J1和J2。J1西距水池东墙1.2米,南距F13北廊道2.2米。井口径0.9米。因井壁崩塌,未发掘到底,井的深度不详。J2位于南通道以东2米,北距南通道的东廊道北边木灰槽以南4.5米。井口径1.9米。井周筑台,井台南北4、东西3.3米,台面铺素面方砖。因井壁坍塌,未发掘到底,井的深度不详。在四号建筑遗址的发掘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种比较普遍的遗迹现象:在F23、F17、F1、F2、F3、F4、F5、F6、F8、F9、F12、F13、F16、F18、F19、F20、F21和F22之间的底部和础墩四周均有一层木炭灰。更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房子的墙基几乎均呈底宽上窄,形成一个坡面,有的坡面上还砌以石板,如F23北壁、F22东壁等。在靠房内一侧的墙基边缘一般都有一条宽30—40厘米的木炭灰带。在F4和F5墙基上的础石内侧凿出二层台,这可能是用于搭放地板。推测房内底部、础墩四周的木炭灰层和墙基边的木炭灰带应是地板木灰的遗迹。础墩表面和墙基壁面的石板是为了防止其上的木板受潮。三、“瓦”图7四号建筑遗址的遗物主要出土于遗址第4层,即西汉时代建筑废弃堆积层中,它们包括建筑材料、陶器、铁器、铜器、钱币和封泥等。建筑材料主要有土坯、砖、瓦、瓦当等。土坯一般长40—45、宽20—22、厚10—12厘米。有的土坯有阴刻数字。遗址出土的土坯均用于筑墙。砖有长方砖、方砖和空心砖等。长方砖长35—40、宽18—20、厚8—10.5厘米,多用于砌筑墙壁。方砖边长29.5—31、厚4厘米,砖面纹饰有素面、回纹、小方格纹等,多用于铺置地面,也有少量用于贴砌墙壁。空心砖均为残块。瓦有板瓦和筒瓦。板瓦均残,一般表面饰粗绳纹,内为素面。有的板瓦里面戳印有陶文,文字有“宫三”、“宫廿”、“宫右”等。筒瓦未发现完整者,筒瓦可分大小两种,大者径16.5—19、小者径10.5厘米。筒瓦表面一般饰直绳纹,内面为布纹。瓦当均为圆瓦当,当面有图案和文字之分。图案瓦当中又有菊花纹、葵纹、连环云纹、涡纹和云纹;文字瓦当有“长乐未央”、“与天无极”文字。陶器有釜、钵、纺轮、弹丸、陶饼、陶球等。陶釜侈口,卷圆唇,深腹,圜底。周身饰五道凸弦纹。口径8、高1.5厘米。陶钵敛口,腹上部有一道折棱,弧形浅腹。通高2.5—3.2、口径9.3—10厘米。弹丸大小不一,径1.3—2.4厘米。陶球径1.9厘米。铁器包括钉、钩、锛和臿等。铁钉这是铁器中数量最多的一种。有直角铁钉和圆帽铁钉。二者均为长方体,钉身前端呈尖状,通长11厘米。直角铁钉的钉身与钉帽相连。圆帽铁钉的钉帽为蘑菇形,钉身截面为方形、长条形或圆形,铁钉大小不一,长者18.2、短者仅7.1厘米。铁钩钩身扁平,前窄后宽,钩首窄而尖。钩身长23.5、厚0.5、钩高4厘米。铁锛锻制,双面刃,直刃,空首。器长10.2、刃宽7.5、空首长7.7、宽4厘米。铁臿“一”字形,刃体较长。四号建筑遗址除了出土上述铁器之外,还出土了少量铁兵器或其部件,如镞、弩机栓塞和铠甲片等。铜器有铜构件、带钩、发叉、铺首、盖弓帽和镞等。铜构件有长方形、八棱形和杯形3种。长方形构件长8、宽3.3厘米;八棱形构件,外为八棱形,中空内圆,器高4.4、内圆径8.7、对角棱间距15.2厘米;杯形构件高7.7、口径10.5厘米。带钩勺形,钮矮,勾首为鸭咀形,长9.7、腹宽3.8厘米。发叉叉形,两股细长。长11.5厘米。铺首兽面,鼻部衔环,宽9.1、高4.6、铜环径7厘米。盖弓帽长4、钩高1厘米。镞镞身细长锥体,中空纳铤。镞身长4.3、后端径0.7厘米。货币有半两、五铢、货布和货泉等,其中以货泉数量最多。封泥共出土112枚,除1件出土于F7之外,其余发现于F10。封泥文字内容有:“臣尊”、“臣充”、“臣明”、“臣隆”、“臣客”、“臣获”、“司马喜章”和“汤官饮监章”等,其中以“汤官饮监章”封泥数量最多(图版叁,2—5)。四、未央宫六十五建筑的性质、地位(一)四号建筑遗址的时代。四号建筑遗迹被其废弃建筑堆积层覆压,堆积层中出土的遗物均为西汉时代的。遗址出土的3枚“半两”钱均系西汉时代的“四铢半两”,“五铢”钱均具典型西汉五铢钱特点,王莽的“货布”、“货泉”是该堆积层中时代最晚的货币。遗址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陈虎谈新质生产力
- 新质生产力发展经过
- 物流管理成本与效益管理分析
- 家庭教育手机管理
- 双口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阶段性总结模版
- 脑干梗塞的临床护理
- 新零售店面接待流程标准化课件
- 幼儿园公务员试题及答案
- 养老消防安全试题及答案
- 盐城国企面试题库及答案
- JBT 1306-2024 电动单梁起重机(正式版)
- QBT 2262-1996 皮革工业术语
-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23年版》
- 心理干预各论家庭治疗
- 《输变电工程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规程》
- 医疗废物的分类及管理
- 2024氢气长管拖车安全使用技术规范
- 《大学生创业基础系列课程》课件-第14-4课-创业营销理论-1学时
- 垃圾中转站安全培训
- TCALC 003-2023 手术室患者人文关怀管理规范
- 短信接口解决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