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苜蓿产业发展历程及对中国的启示_第1页
美国的苜蓿产业发展历程及对中国的启示_第2页
美国的苜蓿产业发展历程及对中国的启示_第3页
美国的苜蓿产业发展历程及对中国的启示_第4页
美国的苜蓿产业发展历程及对中国的启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国的苜蓿产业发展历程及对中国的启示一、引言在奶牛饲养中,通过直接增加苜蓿的饲喂量,就能提高奶牛日粮的精粗比和奶牛粗饲料的采食量,显著改善奶牛的反刍,瘤胃环境和体况,提高奶牛的产奶质量和繁殖性能,延长奶牛使用寿命和产奶高峰期,减少奶牛疾病和兽药投入。温家宝总理曾批示:

“要彻底解决牛奶质量安全问题,必须从发展优质饲草产业抓起。”发达国家的苜蓿种植面积普遍占有很高的比例。在荷兰,已有2/3的耕地用于种苜蓿,发展草地农业;美国的苜蓿种植面积是仅次于小麦、玉米和大豆的第4种植作物,被称为“草黄金”(杜青林,2006)。近年来,中国养殖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草食畜禽特别是奶牛饲养量显著增加,使得畜牧业尤其是奶业发展对苜蓿的需求逐年增加,而国产苜蓿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已无法满足畜牧生产的需要。中国的饲草缺口逐年扩大,目前,75%以上的地区牲畜冬季缺草(于宁等,2009)。因此,国内苜蓿市场出现了国产苜蓿质量逐年下降,价格却一路飙升的现象。为满足奶业发展对苜蓿的需要,许多奶牛饲养场花高价进口苜蓿,而且价格不断上涨。2007--2008年度,美国苜蓿到牛场价格每吨2200美元;2009年每吨已达到2600美元,高的达到2800美元。2011年8月,笔者从北京绿田园牧业机械有限公司得到信息是每吨苜蓿的价格涨到3600元,并且继续保持上涨的势头,这一价格远远高于从美国进口玉米的价格。然而,苜蓿种植业的发展受到经济、技术、国家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制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吸取发达国家尤其是最大苜蓿产品出口国——美国的发展经验和教训,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苜蓿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19世纪40年代起,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动物产品的需求随之增加,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平原地区降水较少,相对于当时较多未开垦的肥沃土地,种植业者不会光顾这些相对贫瘠的土地。但是大平原地势平缓,地域辽阔,牧草繁茂,为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任其怿,2003)。随着西部开发的深入,移民和资金大量涌入,畜牧业快速发展起来,畜牧业成为当时最赚钱的行业。但是,这种用“竭草而牧”的掠夺式经营方式开发西部牧区,致使牧区存畜迅速爆满,超载过牧,导致了草原沙化,造成20世纪30年代危害全美国的西部沙尘暴。另外,农场主之间为争夺牧场冲突不断,农场主肆意驱赶牧民,侵占他们的土地,也导致了矛盾不断加剧,使牧牛(羊)业的成本不断上升。因此,从19世纪60年代起,以西部为代表的美国草地放牧业的兴盛维持了不到40年时间就很快衰落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越来越高,种植业对土地的肥沃程度要求也越来越低。因此,耕地和农场不断扩大,效率低下的原始、粗放的放牧形式迅速被定居、围栏养殖所取代。新的养殖形式需要大量的优质牧草供应,苜蓿被称为“牧草之王”,被作为牧草种植的首选。但是,最初的苜蓿品种单一,抗冻性能差,产量普遍不高,农户种植苜蓿的收益并不高,20世纪60年代之前,美国的苜蓿种植业发展缓慢。得益于美国国内及欧洲畜牧业发展对于苜蓿产品的强劲需求,以及政府对于草业生产的重视与支持,在美国,围绕苜蓿生产的育种、种植技术及推广应用力度不断加大,经营管理也不断创新,使苜蓿种植的单位土地面积产值不断上升。以苜蓿种子为例,20世纪50年代,苜蓿种子主要是在于草田中生产的,生产水平低,每公顷产量不足60kg。60年代,有了专门的撒播苜蓿种子生产田,再加上杀虫剂、授粉和灌溉技术的推广,产量达到每公顷200-800kg。70年代,精确的条播技术用于苜蓿种子生产,宽行种植、新型杀虫剂、除草剂的应用、授粉和灌溉管理技术的进步使平均种子产量每公顷达到了800kg。近年来,种子产量平均更是每公顷达到1200kg左右,最高达到2000kg。在苜蓿育种工作中,根据苜蓿产品需求的变化,也实现了从专门针对某一抗性到多种抗性,从单纯注重产量转向产量与品质并重的转变;除利用常规育种技术进行苜蓿育种外,美国科学家还利用细胞融合、基因工程等新技术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此外,在种植技术上,测土调整酸碱度技术、精细播种技术、根瘤菌接种技术、杂草防除技术、大田灌溉技术、适时收获技术、轮作技术等也得以迅速推广。通过政府的畜牧机械补贴、技术服务支持、不断加大科研投入等的扶持政策,美国的苜蓿生产已经实现了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使苜蓿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质量得到保证。近年,美国苜蓿种子的总产值接近2.2亿美元,整个苜蓿干草产业创造产值达150亿美元,苜蓿草产品年出口额达5000万美元以上。1.苜蓿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美国的苜蓿种植业发展主要源于畜牧业生产的需要,而发展畜牧业的根本动力则来自经济的发展导致的居民的消费结构的变化,国内市场对草食动物及其制品的需求不断扩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居民的食物结构快速变化,表现之一是对草食动物及制品的需求迅速增加。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可计算出1985--2008年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牛、羊肉消费量(不包括牛、羊肉制品)增长59%,牛奶消费增长306%(不包括牛奶制品),而同期猪肉消费仅增长16%。对草食动物及制品需求的增加,导致对饲草需求的不断增加。2000年,中国的牧草需求量为74894万t,到2010年,这一数字升至96145万t。与此同时,中国的牧草种植面积从2006年以来逐渐减少,导致牧草供需缺口越来越大,畜牧业发展只能依赖于大量的农作物秸秆,严重影响了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从大量奶牛依靠吃农作物秸秆这一角度来说,事件的发生具有必然性。中国优质畜产品的生产所需的优质苜蓿干草,则基本靠进口解决。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致对高端畜牧产品的快速增长,进口的苜蓿干草数量也在不断飙升。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06年,中国苜蓿的进口量仅有0.03万t,到2010年,这一数字飙升到22.72万t。因此,发展中国的苜蓿种植业势在必行。2.必须产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

经验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这种经营模式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借助积极的科研支持与强大的经济实力,美国的苜蓿种植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实现了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其生产效率和效益在全世界堪称一流。由于中国的农业用地属集体所有,形成了以一家一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小规模分散生产为特征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由于集中连片种植的较少,靠人工收割和匝捆,农民的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产品的技术、需求信息成本高,流通成本也高,种植效益低,产品的质量和均一性差,很难达到市场对产品的要求。因此,目前为止,尽管中国的牧草种植面积最多时达到333.3万hm2,但商品草仅有不到50万t.还不够4个全国最大的畜牧企业的需求(国家畜牧局)。中国苜蓿草业生产的规模化程度远远不够,产业化经营尚未形成。解决这一问题既需要我们坚定以产业化为导向,适度规模经营,又要正视中国的特殊国情,创新生产方式,在既有的基本制度框架内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国内几乎所有的舆论都强调企业扩大经济规模,事实上,并不是生产规模越大越好,苜蓿的种植规模受到土地制度、技术水平、生产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即使是同一国家的同一个农场,其最优生产规模也是不断变化的。以美国为例,尽管美国的苜蓿产业产值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提升、生产技术变化、国家政策变化及其他作物竞争的影响,1940年以后,不管是美国苜蓿总的种植面积还是农场的平均生产规模都是持续减少的。近年来,中国通过政府支持,一些大的苜蓿种植企业尝试土地流转、发展种植合作社等方式,并在种植管理技术等方面提供服务,既提高了产业化水平,提高了企业收益,也提高了农民收入,达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局面。3.必须有畜牧业作依托和支撑,建立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的优势苜蓿带

生产苜蓿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畜牧业的发展需求。做好苜蓿产业与畜牧业对接和实现种养结合,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好的产品,才能提高种植的效益。跟工业产品相比,苜蓿产品的运输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运输成本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种植企业的收益。只种植苜蓿卖草而不进行畜牧养殖,就很难有较好的收益。美国苜蓿种植生产划分为3个主要种植区,即中西部种植区、东北部种植区和西南部种植区。这3大区域中,东北部和西南部种植区是美国主要的乳品产业带;中西部和西南部种植区是生产苜蓿干草饲喂肉牛、马和其他家畜的地区。美国的苜蓿产业一开始就与饲养奶牛、肉牛和赛马等紧密结合在一起。由于苜蓿种植带与畜牧业发展区域高度重合,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取得了种植业和养殖业双赢的效果。中国苜蓿种植的区域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等地的农区,当地一般很少有大的畜牧企业,因此,苜蓿产品本地需求量一般很小,往往是西北或东北省份生产的苜蓿草不在本地转化,而是千里迢迢运到上海、广东等东部省份销售,这一方面使苜蓿草的销售价格提高,种植者却得不到相应的收益,另一方面又使得东部省份畜牧养殖的成本增加,一些奶牛养殖场特别是城郊型奶牛场因为价格过高而不得不放弃购买优质苜蓿干草,影响了奶牛的产量和奶的质量。因此,将中国的苜蓿优势产业带建设与畜牧业发展规划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是降低苜蓿产品到达需求者手中的价格,提高中国苜蓿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一环。4.政府的产业政策对于苜蓿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美国的4大作物中,种植面积位居前3位的玉米、大豆、小麦都会得到美国政府的价格支持。政府根据市场情况于年初制定当年的保证支付价格,购买者支付农民的最低标准是不得低于保证支付价格。而作为第四大种植作物苜蓿的种植则不在政府的支持之列,苜蓿生产者面临更大的价格不确定性,苜蓿产品的价格波动幅度大,影响了种植者的积极性。缺乏政府的价格支持,是苜蓿种植面积不断缩小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作为农产品,美国的苜蓿产业发展始终得到政府的科技、苜蓿机械、税收、产品运输等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支持。科技对美国苜蓿产业发展的贡献率高达到70%以上,正是这些支持政策,使得美国的苜蓿产业在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保证了苜蓿产业的产值却不断增长。2011年中国出台了旨在提高苜蓿草产品商品化率的政策,拟通过5年时间,为苜蓿种植龙头企业提供26亿元的补贴,极大地提高了种植企业的积极性。据笔者调查,很多目前不具备补贴条件的小企业积极扩大种植规模,其他产业企业也看到了这一巨大商机,纷纷准备进入苜蓿种植领域,就像美国畜牧业发展初期一样,似乎苜蓿业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对于畜牧业发展应该是好事。但是,作为政策制定者的政府,除了应该鼓励产业发展,还应该知道,苜蓿作为畜牧业发展的上游产业,其产品的需求弹性小,过度供给会对种植者带来很大价格风险,应该预测不同政策下的种植规模,防止出现取消农区退耕还林的补贴和农业税,增加粮食补贴后苜蓿价格下降,种植面积锐减的情况再次发生。5.国际市场成为中国苜蓿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从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迅速增长,中国的农业市场已成为全球市场的一部分,中国的苜蓿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国际大环境。21世纪初中国苜蓿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国际市场对苜蓿产品的强劲需求。当时中国政府鼓励支持发展苜蓿种植业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中了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对苜蓿产品的强劲需求。2008年发生“三聚氰胺”事件以来,奶业企业开始认识到了优质苜蓿对提高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作用,开始逐步接受了美国苜蓿,2007年仅有2321t的进口,2008年就增加到了19.34万t,2009年则达到22.72万t,占到中国总需求的近50%。中国大型奶业企业把优质苜蓿的依靠点从国产苜蓿转移到了美国苜蓿。蒙牛、光明、三元等大企业通过利用进口苜蓿,看到了优质苜蓿对提高奶产量、品质及提高奶牛免疫力的重要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