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与本诗写作的艺术手法;2、感受与体悟诗歌的情感内蕴;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教学内容《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涉江采芙蓉》则是借“芙蓉”诉说着连绵不绝地思念与忧伤,其中的视角变换更是使诗歌达到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艺术效果,诗中表达的情感令古今多少相思之人读来不禁潸然泪下。学情分析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做些探讨。这首诗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了一些积淀,兴趣渐浓,这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古代诗歌、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前提。教学方法1、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讨论——研讨”的教学模式;2、主要采用提问法、引导法、点拨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教学过程1、引用相关诗句导入明确:我们都知道古人在离别之时往往会折柳送别,陆凯在《赠范晔》中也说“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采花折柳”是传达情意的一种方式,一方面是表达对亲朋好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今天我们也一起去《古诗十九首》中采撷一朵芙蓉,去聆听一段忧伤的吟唱。2、初读诗歌,解读标题学生初读诗歌,并展示《古诗十九首》中其他的三首诗,让学生寻找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并且先有一个对诗歌本身的初步感知,然后教师提问诗的题目有什么特点,明确题目与第一句话相同,从而引出《古诗十九首》的相关知识。明确:《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昭明文选》),是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这十九首诗没有诗题,所以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指的是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其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3、内容分析,体会情感引入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乎一字千金。”从而进行诗歌内容的赏析,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这里可以将诗歌分为两个部分来具体感知,前四句与后四句,因为这两部分的抒情主人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分成两个部分来讲主要是为之后探讨视角变换做铺垫;主要采用提问、点拨、朗读的方式,将诗歌的语言艺术与情感表达穿插进行赏析。(1)“涉江”的“涉”字所具有的深刻含义。明确:“涉”的本意:行走在溪水中。清清的江水缓缓流淌,兰花盛开的水泽里芳草萋萋,采莲人赤足走在浅浅的江水中,江水轻轻地划过他的肌肤,也牵动着他的心。“涉”字让我们感受到江水在肌肤上流过的细腻的触感,这种触感和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是浸润在一起的。而如果说成了“渡江”或“坐着船过江”,作者的心可能还是那一颗思念的心,但就没有那么真挚动人了。(2)涉江为何单采芙蓉?明确:“芙蓉”的别名有:荷花、莲花、菡萏、芙蕖、君子花、凌波仙子、水波仙子、六月春、中国莲、玉环、玉芝等。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采莲曲二首》(其二)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有美好的品质。如《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通过芬芳的花草和繁盛的服饰来表现其高洁的品格和志向。芙蓉的特点:香气清幽、品质高洁;是君子之花、佳人之花,代表了美好与高洁。用采芙蓉的行为侧面描写采莲人高雅纯洁的形象,以花喻人,如果采莲人是男子则是君子,如果是女子则是佳人。同样的芙蓉也有爱情的象征。(3)如何理解“采之欲遗谁”?明确:“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采了美丽的花朵想要送人,可这人却在远方,那究竟能不能送出去呢?送不出去,有了美好的东西,也有想要送的对象,却送不出去,才更显悲伤、失望,心里的难过可想而知。主人公这一问,既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也使感情的抒发和诗意的表达更委婉含蓄,曲折有致。(4)将“兰泽多芳草”去掉,变成“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让学生自己感受环境描写在诗中的作用。明确:“兰泽多芳草”是环境描写,加上这一句更突出了意境的优美。主人公想采最美丽的芙蓉花送给她的心上人,当来到了这片长满芳草的水泽里,满目的鲜花,馥郁的芳香使他一下子沉浸在这美好的画面之中。而在他内心深处最深沉的情感是什么呢?是思念。于是她想到了“采之欲遗谁”,却发现“所思在远道”,不禁悲从中来。前两句是欢乐的采莲场景,后两句的情感却陡然一转,悲伤了起来。诗人写如此美景是为了——以乐景衬哀情。(4)“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呈现的是怎样的画面?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明确:这个还在远道上前行的人,离家越来越远。他不时地回望着家乡方向的路。这个长路漫浩浩是已经走过的路(即从家乡来的路)还是他即将要踏上的路?无论是家乡路还是前路都是漫浩浩的,家乡路望不见,说明离家已经很远了,思念之情更加浓重;前路漫浩浩,又增加了一份前途未知的迷茫感,我的归宿在何方啊?无论是哪一条路,都是抒情者心酸、悲苦、忧伤的心路。

“还顾”、“望”动作描写;“漫浩浩”运用叠词突出“长路”,“浩浩”读起来有那种烟波渺渺,烟水茫茫的感觉,初中学过的《岳阳楼记》中写道;“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浩浩”不仅写出来道路漫长无际,更让人感觉到忧伤的绵长。(5)“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中“而”与“以”的表达效果?明确:“而”在这里是一个表转折的连词,形成了前后巨大的反差,更让人感觉到被迫无奈的离居。“而”字既表达了情感的转折,又突出了从同心到离居的极大反差,把那种相爱不能相守,想念不能相见的黯然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连接“忧伤”和“终老”,就把

“忧伤”所跨越的时间的绵长感体现了出来。分析完每一部分甚至是每一句都可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理解。4、合作探讨,深入研读问题:“望旧乡”的“望乡者”和前面采莲的“采莲人”是不是同一个人呢?究竟谁才是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明确:采莲人和望乡者是同一个人:本诗全为实写,先采莲怀远,后思乡怀人。采莲人和望乡者不是同一人:抒情主人公是采莲人,则前四句实写采莲怀远,后四句虚写他思念的人也正在望乡思人,思念着他;抒情主人公是望乡者,则前四句为他的想象,想象家乡他思念的人在思念他;后四句则是自己的现状以及感情的抒发;如果二者皆有,则全为实写,前四句写采莲人,后四句写望乡者,写下这首诗的人是第三视角,看到了全部。(如果是这种情况,抒发的感情应该不会如此深刻,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有如此深刻的感伤)通过对抒情主人公的探讨,引入对写的艺术手法。对写:诗人从对面着笔来抒情,也叫做“悬想”、“主客移位”,这种手法通常用在思乡怀人的诗歌中。表达效果:(1)丰富诗文内容,将不同的画面展现在同一首诗中,让读者跨越时空,增强诗歌的感染力。(2)通过对方思念自己间接抒发自己对对方的思念,使得要抒发的感情委婉、含蓄、蕴藉。从对方着笔来写情,达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效果。5、诗文互改:教师举例三个不同视角的诗文互改:①采莲人:清江缓流,水泽中兰花盛开,芳草萋萋。我采起一朵芙蓉,才想起那人早已身在远方。此时的他还顾望乡,却也只见山水茫茫。你我同心相结,却无奈离别,往后余生,忧伤终老。②望乡者:清溪浅兮,芳草萋萋,我心爱的她啊!来到了兰草盛开的水泽,采摘一朵芙蓉,想要送给远方的我。而此时长路茫茫,回首难见旧乡,纵使思念百转千肠,我与她终是离别相望。往后的岁月漫长,忧思难忘。③二者皆有:采莲的人儿涉江而去,来到那长满兰草的水泽,采摘一枝芙蓉,想要送给远方思念的人。远方的游子还顾望着旧乡,却也只能见浩浩长路。两人相识相知,却无奈别离,终其一生,忧伤相随。6、作业设计: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可能是采莲人,可能是望乡者,也有可能二者皆有,你认为最可能是谁,并以此人的视角出发,写一篇赏析性的小短文。7.板书设计:教学总结与反思

1.课程设置的主体方向是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