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双心河》的自然观_第1页
《大双心河》的自然观_第2页
《大双心河》的自然观_第3页
《大双心河》的自然观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双心河》的自然观

1925年,明朝出版了一本关于在我们时代中出版的小说集。《大河》是最后一卷。虽然马尔科姆·考利曾在1944年介绍海明威作品时说过,《大双心河》中尼克的垂钓之行代表一种“逃避”,而这种“逃避”很可能是由其战争经历引起的。然而在开创了研究海明威战争经历之先河的菲利普·扬看来,尼克是一个试图把自己从战争的恐怖记忆中解脱出来的年轻人。1950年海明威曾抱怨说,他的《大双心河》已经发表25年,仍然极少有人能够真正读懂它。无论如何,描写战争的影响可能是作品的一个主题,但如果把它看做故事的全部意义所在,认为除此之外故事是毫无意义的,那就是没有理解作者的意图。它所谓的无意义就是因为小说是一个关于徒步旅行、野营和钓鱼的故事。难道一个人从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寻求慰藉是无意义的吗芽在这貌似简单的钓鱼故事中,作者究竟要给我们什么样的信息和启示呢芽一多种叙事视角的结合《大双心河》是一场精彩生动的庆典,是一曲野外生活的赞歌。菲利普·扬认为《大双心河》中无意义的东西反而是它的根本意义所在。《大双心河》虽然是一个钓鱼的故事,但是它最终所探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研究这部小说应该探讨的中心议题是:《大双心河》对自然持什么样的观点,小说最终赋予大自然什么样的意义。这些问题的部分答案在主人公尼克身上。故事一开始,我们就发现尼克是一个试图从与大自然的接触中重获某种控制力量的人。他需要重获一种控制力量来克服心理失衡,使自己走出精神困境。在故事中我们一再发现,尼克与自然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自然,对尼克来说,是某种必须被掌握和控制的东西。但是海明威在小说中赋予自然的意义并非完全取决于尼克的看法。这个钓鱼的故事可能是通过尼克的意识表现出来的,但它无疑又是由一个并非尼克的无名叙事者讲述的。因此,《大双心河》中的叙事视角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用传统叙事学的术语来说,《大双心河》把故事的中心限定在尼克这个人物身上,它采用的是威恩·布斯在《小说的修辞》中所说的第三人称意识中心。古老的叙事理论通常认为,使用第三人称限定中心标志着一个非常主观的视角———像第一人称叙述那样。因此卡尔·费肯在他的《尼克·亚当斯故事集之我见》中说:“《大双心河》中的尼克完全变成了一个意识中心……故事任何地方的中心都是尼克,而不是任何其他一个观察者,而且每个地方都可以用第一人称取而代之……除了尼克的所见所感之外没有任何可见可感的东西。”这种完全忽视《大双心河》中叙事者的做法是不正确的。用杰拉德·杰内特的叙事理论能帮助我们区分“叙事”和“限定中心”,即“谁讲”和“谁看”的问题。虽然《大双心河》中充满了尼克的见解和感觉,但杰内特的理论让我们看到了故事中两者的结合。虽然传统叙事理论只允许海明威故事中有一个叙事视角,因此也就只有一个自然观,那就是尼克的,但是近代叙事理论却允许有两个叙事视角———叙事者的和尼克的。仔细分析《大双心河》就会发现,小说中采用三种形式的叙事:内心独白、叙事独白和心理叙事。内心独白中,叙事者被隐去了,这是故事中人物思想的直接流露,在尼克的故事中只出现过一次:“上帝啊,它是我听说过的最大的鱼了。”叙事独白中,叙事者几乎被隐去,只留下了人称和时态标记,在作品中出现的次数较多,直接表露了尼克的思想,如“然而背包还是太沉,实在太沉”。心理叙事———用科恩的话说是“叙事者关于人物意识的话语”,是海明威故事中使用相对比较频繁的一个技巧。这里,叙事者成了尼克知觉和情感的中介,如:“身上挂着这些东西,尼克感到走路有些不便,但是像个行家,感到乐滋滋的。”二自然与人:克氏原则的存在和自然意识虽然《大双心河》中叙事者和尼克的话语之间过渡得自然流畅,但故事叙事视角上的变化基本上仍然可以归结为两个:叙事者的和故事中人物的。前者指无名叙事者,后者指尼克,而且在两个视角之间形成了有趣的对照。故事中的叙事者的叙事描绘准确,观察仔细。有时他的概括性的话语会突然出现在描述尼克对周围环境的感受中,例如,在小说第一段的结尾,叙事者似乎以极其率直的口吻概括了森奈镇遭到毁坏的情景:“森奈镇就剩下这些了。连土地的表层也给烧毁了。”他率直的语气似乎有这样一层含义:虽然被烧毁的土地使尼克大吃一惊,但这里尼克丝毫没有表现出面对沼泽地时所有的那种恐惧与不安。同样,在描述尼克的徒步旅行过程中,我们发现,观察的镜头有时从尼克那里收回,而让叙事者对眼前景物作一番细致全面的描述。例如,当尼克离开大路走向河流时,“下坡两百码的地方,火烧的范围到此为止了。接着得穿过一片高齐脚踝的香蕨木,还有一簇簇短叶松;好长一片时常有起有伏的山野,四下又是一片生气了”。就这样,叙事者的声音时常出现在故事里,对自然环境进行准确细致的描述。随着《大双心河》故事的进展,读者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有一个无名的叙事者在尽量直接准确地描述大自然。叙事者与自然的关系具有这样一种特征,即他拒绝将任何意义强加于自然身上,在用语言再现自然风景时,他的沉默似乎代表着对真实存在的变幻无穷的大自然的尊敬。尼克与自然的关系则不同。他并不像叙事者那样对自然持一种公正开明的态度。他对自然的看法是以人为中心的,他首先关心的是自然对他意味着什么。《大双心河》的故事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尼克从欧洲回国,他在战争中受了重伤。身体上的伤口虽已痊愈,但是战争的恐怖、残酷所带给他心理上、精神上的创伤却难以消除,他渴望远离尘世喧嚣,回归美丽的大自然,医治自己的心理精神创伤。尼克的意识活动表明了他外出的根本目的是追回“原来的感觉”。钓鱼寄托着尼克对战前感情的回归。返回故里,回归美丽的大自然,足以慰藉他受伤的心灵。因此,他时时流露出这样的思想,即自然的存在是为了实现他的愿望,证实他原本就熟悉的一切:他知道山上“不可能什么都被烧毁的”;他不需要地图就可以“根据河流的位置,知道自己正在什么地方”。他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即需要凡事按照他所预料和计划的那样发展:“尼克爬进帐篷时,心里很喜悦。这一整天,他也并不是始终不快的。然而这下子情况不同了。现在事情办好了。这是要办的事。现在办好了。这次旅行很辛苦。他十分疲乏。这事情办好了。”对尼克来说,快乐就是具备某种控制力量,而具备某种控制力量就是一种能力,对他来说,就是一种熟悉野外生活的各种简单任务的能力。人类的文化环境,无论是战争的还是城市的,都是复杂的、无法预测的。而自然较之于人类社会的优点就在于它的可预测性,这在故事的第一部中就表现了出来。早在第一部分的第二段,尼克就明显表现出对旅行中所熟悉和期望中的事情的关注:“尼克望着被火烧过的那截山坡,他原指望能够看到该镇的那些房屋散布在上面,然后他顺着铁路走到河上的桥边。河还在那里。河水在桥墩的圆木桩上激起漩涡。”“河还在那里”反映了尼克当时的心理:森奈镇出乎意料地荒芜了,但河流依然如旧,这对尼克来说是一种安慰,因为一切如预料中的一样———河里仍然满是鳟鱼,“令人满意”。因此故事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主体———尼克欣赏客体———自然,是因为它满足了他的愿望。《大双心河》中的叙事性独白的确表现了尼克自我专注于一种需要,即希望做习惯的常规的事情的心理需要,而不是向大自然开放自己。他避免让钓鱼变得太费力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尼克钓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某种控制力量。他惧怕沼泽地就与在那里无法钓鱼有关。尼克对复杂性和无秩序性的恐惧通过“水越来越深”、“钓到鱼也没法拿上岸”、“巨大的雪松”和“阳光照不进来”等突出地表现了出来。复杂性意味着不确定性,意味着悲剧。尼克仍旧需要自然是某种他可以掌握的东西。然而在心理失调的尼克身上,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希望。他试图超越自己的容忍极限,有时比起他想证实自己的预测、证实自己具有某种控制能力的愿望来说,大自然对他更具吸引力。在《大双心河》的第一部中尼克是一个想要证实自己原先知道的一切而且极力避免受到任何伤害(包括不想烫痛了舌头)的人。但在第二部中,他变成了一个敢于向自己的极限挑战的人:他不想在靠近那棵山毛榉的“那个水潭中垂钓”,但是他那样做了,结果钓到了鱼,但又让它脱钩了;他虽然在与那条大鳟鱼的搏斗中失败了,感到“手发抖”,“有点恶心”,但同时又能对着冒出水面来啄火柴的小鳟鱼哈哈大笑。因此,《大双心河》中的尼克不仅是一个需要感到自己有能力控制周围环境的男人,同时也是一个敢于向那种需要进行挑战的人。因此,当故事的最后尼克说“往后到沼泽地去钓鱼的日子多着呢”,我们不难相信他会继续测验自己容忍复杂性的能力的。因此,在故事结尾,尼克吐露出愿意向大自然袒露心扉的愿望。对他来说,掌握野营钓鱼中的简单任务当然可以给自己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与满足,但享受大自然又不仅仅是一个能力的问题,它还意味着亲近自然那另一半跳动的心脏,接受和容忍由沼泽地代表的自然中存在的种种意想不到的危险。我们已经看到,与那条大鳟鱼搏斗失败后,心绪不宁的尼克对自然的欣赏和理解已不再局限于以往那些固守的条条框框:他坐在圆木上,抽着烟,在阳光里晒干裤腿,太阳晒得他脊背很暖和,前面的河边浅滩钻进树林,弯弯曲曲地进入树林,望着这些浅滩,闪闪发亮的阳光,被水冲得很光滑的大石块,河边的雪松和白桦树,被阳光晒暖的圆木,光滑可坐,没有树皮,摸上去很古老;失望的感觉慢慢消失了。这段文章的基调反映了尼克敏感的情怀和叙事者对美丽多姿的自然风景的欣赏。尼克对自然的印象来自多个感官,有视觉的也有触觉的。对他来说,自然的引人之处似乎不只局限于它的多彩多姿———温暖的太阳,弯曲的河流,闪烁的光线,各种各样的树木,光滑的岩石和圆木。这里尼克顺从了自然而不是强迫自然屈服于他的意志。如果说叙事者对自然的态度是开放的,体会是准确的,那么尼克至少表现出了这种倾向。三克氏主义的自然观海明威在《大双心河》中主要讲述的不是一个男人逃离战争或女人的故事,而是尼克在通过野营、远足、钓鱼等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中逐步成长起来的故事。双心河暗示了故事的双重含义,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自然观———一方面是尼克渴望驾驭自然的以人类为中心的观点,另一方面是叙述者不以人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