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话剧演出的空间组合_第1页
论话剧演出的空间组合_第2页
论话剧演出的空间组合_第3页
论话剧演出的空间组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话剧演出的空间组合

英国戏剧导演彼得布鲁克(彼得布鲁克)曾在解释“戏剧”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可以选择任何空间,也可以称之为空旷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之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也正是延续了这一思路,诞生了他著名的“空的空间”的概念。在传统的戏剧演出中,舞台与观众席的两分格局是维系演出正常进行而默认存在的必要前提,尤其是最为盛行的镜框式舞台,将观众与演员在空间上一分为二,便形成了一种“楚河汉界”式的观演关系。小剧场戏剧似乎生来就自带着一种骨子里逆反于传统的天性,在诸多戏剧表达方式和相貌上独辟蹊径,区别于传统以镜框舞台为代表的大剧场戏剧,而这一点在其观演空间的处理上则表现得最为突出。小剧场戏剧的灵活多变、自然随性,决定了其在空间布局方面的流动和自由,呈现出一种极强的可塑性。它打破了传统剧场里“我演你看”而对观演空间造成的物理局限,而将“观”与“演”二者统一在了一个空间,可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彼得·布鲁克所崇尚的“空的空间”的理念不谋而合。而另一方面,“统一”的背后又兼顾了充满未知的可能,这在观演空间的布局上又表现为一种少有局限的变数。小剧场戏剧正是在这样一种“共享”与“多样”的品格中塑造了其特立独行于传统戏剧演出的观演关系。一、观演双方的交流平台的革新说到“共享”,就不得不提及一个在传统镜框式舞台常用到的概念——“第四堵墙”。早在18世纪,表现派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狄德罗就曾在其《论戏剧艺术》一文中说到:“无论你写作和表演,不要去想到观众,把他们当作不存在好了。假想在舞台的边缘,有一道墙把你和观众隔离了;表演吧,只当台幕并未拉起”。这在思想上与体验派代表人物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观点相近,他强调演员要充分融入角色,在演出时运用“第四堵墙”所带来的生活幻觉来再现生活,而与观众保持一定的距离。在这种前提下,演员之于观众是透明的,而观众之于演员则应当是封闭的,演员与观众之间实际上是难以生成四目相对的直面互动的,更多的是一种输出与接受的关系。而小剧场戏剧由于对以镜框式舞台为代表的传统观演二分法的解构,使其演员与观众由“台上台下”融合为“共享一台”,空间上不再强调明确的界限,这就必然打破了传统存在的那面“第四堵墙”,观演双方由“分”转“合”,舞台与观众席二者融为一体。恰如其名,小剧场戏剧的“小”在空间上便体现为观演双方物理距离的拉近,演员与观众几乎可以面对面地直接交流,这种近在咫尺的观演关系让原本“对立”的二者有了产生新的剧场反应的可能,也使得戏剧的发生具有了一种更加鲜活的生命力。正如戏剧思想家和理论家弗雅切拉夫·伊凡诺夫说的那样,他认为,戏剧的主要因素是它的共享的性质,戏剧活动主要就是共享活动,而当代戏剧衰退的主要原因则是缺乏这种共享——观众与舞台被脚光所隔离,他们因此而变得无力,仅仅作为舞台动作的见证人而存在。在这里,其主张与小剧场戏剧的某种特质不谋而合。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经验:同样是发言讲话,处身高台之上不如走进人群中亲切,使用话筒不如脱离扩声设备的自然交流真实。又如教师讲课,几百人的阶梯教室与几十人的小教室,其空间变化所造成的声音投射与课堂互动的状态是有很大差别的。以上都是交流双方在“统一空间”后的必然结果。高台输出的分隔,不可避免地从物理距离上疏远了彼此,而统一空间后的距离贴近,则创造了一种更为平等、亲切的交流关系。同样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来理解小剧场戏剧的空间变化给观演双方所带来的交流平台的革新。那么,这种革新下的所谓“共享”是否只是观演双方于空间而言的“共处”呢?显然,答案不止于此。小剧场戏剧扩大了演区,增加了其分布的无限可能,于是,观众席与舞台必然不再像以往戏剧演出那样存在明显的分隔。由此,“观”与“演”的融合则共同创造了一个“合二为一”的戏剧空间,在这里,演员与观众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交流关系。在破除观演二分格局方面,波兰导演格洛托夫斯基曾在其著名的《迈向质朴戏剧》一书中表述过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利用废除舞台,挪开一切障碍,来消灭演员和观众间的距离是必要的。让最激烈的场面和观众面对面地展开,以使观众离演员只有一壁之隔,能够感到演员的呼吸,闻到演员的汗味。”与格氏所述意思相近,在小剧场戏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尽在眼前,戏剧便在这样一种触手可及的“众目睽睽”下发生了。1991年,以出国热为背景的小剧场话剧《留守女士》,就将剧场空间布置成一个咖啡厅,入场观众均可从门口女招待那里获赠一杯咖啡,观众的身份也从单纯的“观者”,兼顾了可能随时会被演员拉入戏中共同参与演出的创作者。“生活真实”与“舞台真实”的完美融合,创造了这样一种观演之间的空间“共享”。小剧场戏剧在物理空间上的压缩,自然使得观众与演员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较之于传统镜框式舞台的演出,小剧场戏剧中演员表演的任何一个细节都被无限放大,无论是一个眼神、一滴泪珠,或是其他本来在“大剧场”舞台上极其微小不易察觉的动作,在这里都无法逃脱观众的眼睛。而观众对于演出效果的丝毫反应也将绝无保留地直接传递给演员。空间的缩小和共融拉近了观演之间的距离,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双方又是一种良性的刺激,二者相互影响和作用,无形中推动了演出的“剧场效应”,提升了戏剧的“现场魅力”。童道明先生在谈到小剧场戏剧时曾说到:“小剧场戏剧是活人的交流。”也正是由于小剧场戏剧空间布局的紧凑和观演距离的紧密,这种“活人”的交流才变得更加真切有机。二、观演关系的变革小剧场戏剧的灵活随性,使其骨子里具备了一种摆脱传统戏剧演出桎梏的多样可能。在镜框式戏剧舞台上,表演区与观众席互不干涉,各自为营。演员的活动空间相对固定,大多集中于“高台”之上。如有个别演出需要演员走下舞台进入观众区域,而因此扩大了演区,也只是零星穿插,偶尔为之。与观众席相对而立的限定的舞台,依然是表演最为集中甚至唯一的场地。而小剧场戏剧则打破了这种演出空间的局限,颠覆了传统戏剧演出中那种“你在台上演,我在台下看”的观剧体验。正如彼得·布鲁克所描述的那样,我们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荡的舞台。剧场内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成为演员表演的场地。在这里,观演之间没有明确的分隔物和界线,传统大剧场中的幕布也被取消了,一切区域都可以向观众开放,同样,观众之于演员,也是透明的。不同的作品风格和体裁,不同的舞台创作者,可以随时让这里的演出在空间结构上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贫困戏剧”的提出者、波兰戏剧导演格洛托夫斯基在谈到关于观演空间与观演关系的问题时认为:“消除舞台与观众席的二分法不是主要的——那只是单单创造了一个直接可用的实验环境,一个用于研究的基地。至关重要的是探索适于每种类型演出及体现形体处理具有决定性的观众与演员间独特的关系。”他在观演关系方面进行革新实验,尤其是在“十三排剧院”时期排演《浮士德》和《哈姆莱特》等剧的突出特点,即是打破了舞台与观众席的界线,取消了传统的舞台,使表演区与观众席融为一体,加强演员与观众的联系与交流,甚至让观众参与演出,改变了观众只看不动的被动状态。他摈弃舞台和观众厅的二分法,主张每一次演出都要重新组织空间,并认为演员的表演应成为能把观众吸引到剧情中来的刺激源或推动力。在这一点上,小剧场戏剧恰是与其观点有所交集。流动多样的空间构成,使得观众席的座位和朝向可以自由变换组合,演区也同样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调整。徐晓钟先生在描述小剧场戏剧的这种流动性空间结构时,曾总结过这样四个特点:1.贴近;2.参与感;3.交流;4.观剧心理十分活跃和兴奋。他还说:“小剧场比之大剧场,它的交流更积极、更敏锐,反馈周期短,具有大剧场所没有的审美特性和魅力。人们一迈进小剧场的门,就得调整自己的感觉,不知道演出者将置我于什么地位,是安安静静地看戏呢?还是参与想象呢?是意识参与呢?还是行动参与呢?与走进传统的大剧场的心态不同。”由此可以看出,小剧场戏剧的这种流动性空间布局改变了传统剧院中观众单一的观剧视角,丰富和活跃了观众的观剧心理,使其具备了随时可能参与演出和进入剧情的可能性。而“观众”这一身份,也从单纯的“旁观者”走向了多元。以往“你演我看”的观演关系由“被动”走向了“能动”,观众的主观意识被充分调动起来,流动的观演空间成就了一种流动的观演关系,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刺激变得更加细微灵敏,彼此的交流与适应也更加生动、有机、真实。除了流动性,多样化的空间布局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规则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演出场地的不规则性。二是空间处理的不规则性。第一个方面,小剧场戏剧的演出场地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剧场建筑,废弃的工厂、草坪、操场、空房间、歌舞厅、咖啡馆……任何一个可以容纳演员与观众的场所和地点都能够成为其演出的空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戏剧刚刚进入小剧场探索的时期,这种尝试就已经开始了。1984年,由王晓鹰、宫晓东导演的《挂在墙上的老B》,就放宽了舞台的限制,在学校食堂、工厂车间等地方演出。在谈到这部戏时,王晓鹰说:“只要一块空地就能演,学校的食堂、操场、会议室,哪里都行,架上几盏灯,观众们搬来凳子,围坐在一起就能开演。”1985年,由广东省话剧院演出的《爱情迪斯科》,则将舞台放在了舞厅。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小剧场戏剧在演出场地方面的这种相对宽松的要求,让戏剧的生存空间得到了进一步拓展,戏剧的发生也充满了“无处不在”的可能。另一方面,在已经确定的演出场地里,具体的空间布局则又体现出了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风貌。观演双方的空间处理并不拘泥于任何一种章法和模式,而是给予了戏剧创作者们充分的自由和想象的余地。舞台可以作为观众席,而观众席也可能随时化身舞台。比较典型的小剧场演出空间布局主要有三种,分别是:1.中心舞台式。这种舞台格局是将表演区置于观众区的中央,演员被四周观众包围,表演更为凝练、集中。2.舞台延伸式。即将原本观演双方相向而对的表演区向观众区拓展,观众则由一面增至三面,呈“凹”字形围绕舞台。3.散点式。这种舞台分布较为自由,表演区可以不止一个,根据剧情和导演需要,或并排,或错落,分布于观众席之中,没有固定的观演界线。以上只是对较为常见的几种小剧场戏剧的演出空间进行了介绍,在实际演出中,还有许多围绕此形态进行变化的舞台样式,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不规则面貌,因此很难一概而论,这里也不再赘述。毕竟,小剧场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