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_第1页
福建省三明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_第2页
福建省三明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_第3页
福建省三明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_第4页
福建省三明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2015—2016学年福建省三明市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记•宋微子世家》载:“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周公既承成王命……以微子开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微子故能仁贤,乃代武庚,故殷之馀民甚戴爱之。”由此可见,西周宋国的初封者是()A.先贤后人 B.前代帝裔 C.王室成员 D.有功之臣2.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3.“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的列国纷争、一个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以下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是()A.皇帝制度 B.世袭制度 C.大一统制度 D.郡县制度4.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是()A.世禄制 B.征召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5.王水照在《宋代文学通论》中指出:宋代士人的身份有一个与唐代不同的特点,即大都是集官僚、文士、学者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这主要是因为()A.唐代文学艺术受到政府压制 B.宋代比唐代统治更开明宽松C.宋代采取重文轻武政策 D.宋代专制集权制度有所削弱6.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执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统帅本省军队。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C.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D.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7.秦朝建立了完备监察机构,官员称御史大夫,…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明朝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这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A.内容、范围不断扩大 B.以强化皇权作为出发点C.对象包括官员与平民 D.首要任务是加强官吏管理8.在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 B.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C.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 D.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9.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中闰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学者张传玺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以下观点能佐证材料主题的是()A.明朝设立内阁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产物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C.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D.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10.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公输班被誉为木匠祖师,他发明了锯子、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等木工用具。这些发明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的发展 B.冶金技术的进步C.铁制工具的普遍推广 D.“百家争鸣”的出现11.《史记•蒙恬列传》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这一举措客观上()A.加强了与“西南夷"的联系 B.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的进程C.方便了皇帝对地方的考察 D.加快对北方地区的经济开发12.《浅论唐代柜坊和飞钱》一文提到:飞钱产生之初,大多都是商人经营,而不是政府。但是飞钱这种先进的经营方式很快就吸引了政府,因为券票的携带异常方便,而大宗交易又愈来愈多,于是政府的态度是由禁止到放任再到应用.从根本上看,飞钱的出现和应用是()A.政府扶持和培育的结果 B.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结果C.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D.先进经营方式刺激的结果13.李根蟠在《翻车与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文指出:“(两宋)水车、尤其是龙骨车的推广是圩田发展的前提,也是江南地区稻麦复种的前提之一.龙骨车、圩田、稻麦复种三者是紧密相连的,而在这三者的发展中,龙骨车的发展是领先的。”由此得出的结论是()A.精耕细作是农业发展的首要基础B.科技进步大大提升农业发展水平C.耕作技术提高是农业发展的前提D.水利设施是农技改进的重中之重14.方行在《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中写道“往时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力田,佃十五亩者称上农,家饶裕矣,次仅五六亩,次三四亩,佐以杂作,非凶岁亦可无饥,何者?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材料反映出江南农村()A.土地充分利用且精耕细作 B.土地利用率高但兼并严重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 D.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未改变15.有学者认为,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相比于宋代,明清“商业革命”突出的是()A.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贸易 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C.民间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D.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盛16.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这反映了当时()A.百家争鸣的结束 B.国家统一的实现C.思想兼容的走向 D.各种学派的诘难17.荀子在《荣辱》篇中指出:“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在此荀子()A.认为“人之性恶 B.倡导“为民生利''C.提出“君舟民水" D.强调“仁义"和“王道”18.“以史为鉴,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致力改革社会现实;有求实精神,注重实践和实证,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有强烈的社会责仟感。”下列概念与此说法相匹配的是()A.知行合一 B.经世致用 C.格物致知 D.与时俱进19.中国古代一部长篇小说“划时代地把恋爱主题与整个社会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艺术地揭示了专制帝国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这部长篇小说是()A.《红楼梦》 B.《水浒传》 C.《西游记》 D.《三国演义>20.徐渭在画上自题诗: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为春。由此可见,他的画属于()A.山水画 B.风俗画 C.宫廷画 D.文入画21.清末民初,在上海出现了“海派京剧”:即用京剧形式表现当时的生活,如《潘烈士投海》、《新茶花》等,在唱腔、表演、舞台布景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这说明()A.京剧从形式到内容发生根本变化B.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京剧重获新生C.海派京剧是传统戏剧的发展方向D.海派京剧革新适应现代生活需要22.元代出现了套色印刷技术。“要印红黑两色,那就先取一块版,把需要印黑色的字精确地刻在适当的地方:另外取一块尺寸大小完全相同的版,把需要印红色的字也精确地刻在适当的地方.”这一技术的出现表明()A.活字印刷术改进完善 B.印刷技术革新已完成C.雕版印刷术得到发展 D.套色印刷术领先世界23.克里斯提尼废除传统的4个血缘部落而代之以10个新的地区部落,将平原、海岸、山地三大区各分为10区,每三种不同地区的小区又组成一个行政区。这表明()A.环境对民主政治有一定影响 B.民主制度进入繁荣时期C.城邦制推动了民主制的发展 D.贵族势力遭到沉重打击24.冯友兰先生在《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文中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他认为:“苏格拉底自以为负有神圣的使、命,以觉醒其国人为己任,孔子亦然."由此可见,两位先哲有相似的()A.批判精神 B.自由观念 C.政治主张 D.公民意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25题12分,26题13分,27题12分,选做题28、29、30题15分,共52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律》规定:“盗陟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可赎。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在《田律》、《徭律》、《仓律》、《公律》、《金布律》等法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也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一一《秦律》节选材料二第3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第5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一摘编自《十二铜表法》材料三《民法大全》规定: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拷问不得施加于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拷问不应该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的原则。一一《民法大全》节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秦律》和《十二铜表法》的相同之处。(2)与《十二铜表法》相比,《民法大全》增添了哪些合理的内容(不得照抄原材料)(3)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说:“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试以古罗马法的演变为例,阐释该观点。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朝代粮食亩产量(市斤)人均粮食占用量(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粮食作物面积所占比重总面积北方南方春秋战国91(全国)614.82。394%秦汉117(全国)1048。355.7294%魏晋南北朝122(北方)、215(南方)1167。73.851.9251.92590%隋唐124(北方)、328(南方)1450。926.423。213。2190%﹣﹣卜凤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材料二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一一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材料三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宋)耐得翁《都城纪胜》材料四“然本州(杭州)所赖苏、湖、常、秀、淮、广等处客米到来,湖州市、米市桥、黑桥(皆为杭州撑内地名)俱是米行……又有新开门外草桥下南街,亦开米市三四十家,接客打发,分依铺家……”一(宋)吴自牧《梦粱录》(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2)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是否可信?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3)据材料三、四,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农业与商业的关系.27.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地位有所不同,并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如何维护大一统政权的稳固这一点上,秦皇汉武之间有着共同的认识,即不能容忍多元化的指导思想的存在,认识到必须有一种主导性的价值观念来维护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儒家认识到仅仅依靠武力和严酷的法律无法长久地保持统治的合法性,关键是要使价值系统制度化,从而为现存的秩序提供支持。一一干春松<儒家制度化的形成和基本结构》材料二朱熹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并非上述深奥的哲理,而是通俗的儒学教化。他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一一樊树志《朱熹新儒学:从“伪学"到官学》材料三彼(郑子玄,此人不肯借讲学以宣扬道学)以为周、程、张、朱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于讲周、程、张、朱者也,是以益不信。不信故不讲。……今之讲道德性命者皆游嵩、少者也;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然安知我无商贾之行之心,而释迦其衣以欺世而盗名也耶?一一李贽<焚书•又与焦弱侯》(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为建立“主导性的价值观”所采取的对策。(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宋代朱熹新儒学有哪些主要特点?(3)据材料三,指出李贽的思想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体现出的特点。请考生在第28、29、30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作答时先在答题卡上在所选题目的题号右边方框里打上√.所做题目必须与所打√题目一致,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一一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清朝入关之初,赋税制度仍沿袭明朝旧制,赋税分田税和丁税两种,折银征收。1712年清政府宣布,以1711年(康熙50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新增人口,“盛世兹生人丁,永不加赋。”把全国征收丁税总额固定下来。1723年(雍正元年)下令,将康熙末年已在四川、广东等省试行的摊丁入亩办法推广全国,把康熙50年固定下来的丁银额全部摊入地亩,与田赋一体征收。摊丁入亩又称人丁合一,或称地丁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一百余年,全国各地基本完成。﹣﹣摘编自褚鸿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三大里程碑》(1)根据材料一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方式上的特点;(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清两代赋税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并指出我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主权权力的界限由全体成员通过契约组合的国家,对其每一个成员必须有一种普遍的强制性力量,以便按照最有利于全体的方式来推动和安排各个部分。社会公约赋予了政治体制对其成员的绝对权力,这种权力受到公意的指导时,形成了主权。公民对主权应当服从,但主权者不能给公民加以任何对于集体毫无用处的约束。主权的行为是合法的约定,以社会契约为基础、对一切人都是同等的、目的是为了公共的幸福、有公共的力量和最高权力作为保障。主权权力虽然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但不能超出公共约定的界限.一一卢梭《社会契约论》材料二清初之儒,皆讲“致用”,所谓“经世之务"是也.(黄)宗羲以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辩。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而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一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的主要观点。(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此等论调”为何是真极大胆之创论?从中外民主思想的变化中,谈谈你对人类民主发展的认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道光二十八年,由徐继畲撰写的《瀛寰志略》刊印。在撰写本书时,徐继畲与来华的各国外交官员、传教士、医生、商人等各阶层人士频繁接触,“每晤泰西人辄披册子考证之,于域外诸图地形时势稍稍得其涯略,乃依图立说,采诸书之可信者,衍之为篇,久之积成卷帙。每得一书,或有新闻,辄窜改增补,稿凡数十易。”美籍华人学者费正清谈到:“徐继畲的《瀛寰志略>比较系统。因为徐继畲主管福州商务,所以他能够把他的公务与写作结合起来.这样,他每天写作,历时五年,根据外国资料编成了这部书。"材料二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介绍了亚、非、欧、美、澳五大洲各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概况。他盛赞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创始人华盛顿“少有大志,兼资文武,雄略过人",“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嚣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瀛寰志略》成书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继畲被美国《纽约时报》称为“东方伽利略”的原因。

2015-2016学年福建省三明市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记•宋微子世家》载:“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周公既承成王命……以微子开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微子故能仁贤,乃代武庚,故殷之馀民甚戴爱之。”由此可见,西周宋国的初封者是()A.先贤后人 B.前代帝裔 C.王室成员 D.有功之臣【考点】12:西周的分封制.【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解答】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根据题干材料“以微子开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可以看出西周宋国的初封者是先代贵族,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2.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考点】13:西周的宗法制.【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利用父系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和“国"密切结合.【解答】由材料分析可知“领地国家"时期,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在领地内拥有统治权,要向国王缴纳赋税,综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这一制度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正确;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故B错在“绝对”,故B错误;当时是贵族土地所有制,故C错误;此时尚未形成集权机制,故D错误.故选A.3.“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的列国纷争、一个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以下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是()A.皇帝制度 B.世袭制度 C.大一统制度 D.郡县制度【考点】18:郡县制.【分析】本题以秦汉国家形态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对郡县制度的理解.【解答】材料中指出秦汉帝国的国家形态,根据国家形态,我们可以知道,秦汉时期整个国家实行的郡县制的管理模式;A、皇帝制度不属于国家形态范畴,故错误;B、世袭制度不属于国家形态的范畴,故排除;C、大一统不是国家形态的特点,故排除;故选D.4.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是()A.世禄制 B.征召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考点】1M:察举制.【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的选官制度﹣﹣察举制.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一是对于察举人才的标准有了明确的新规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二是取士包括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三是察举分岁举和诏举两类.岁举为常科,每年推举.【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关键词“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可以看出是两汉的察举制,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故选C.5.王水照在《宋代文学通论》中指出:宋代士人的身份有一个与唐代不同的特点,即大都是集官僚、文士、学者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这主要是因为()A.唐代文学艺术受到政府压制 B.宋代比唐代统治更开明宽松C.宋代采取重文轻武政策 D.宋代专制集权制度有所削弱【考点】1H: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分析】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宋朝重文轻武政策.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宋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的掌握.【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即大都是集官僚、文士、学者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可知,宋代重视文学人才,结合所学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宋代统治者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采取重文轻武政策,故C项正确.唐代采取的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故A项错误.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统治不会比唐朝开明,故BD项说法错误.故选C.6.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执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统帅本省军队.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C.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D.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考点】1E:元朝行省制度.【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这种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简而言之是外族对本土居民,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答】根据题干材料“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可以看出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故B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西周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拥有较大独立性;CD两项题干材料不能反映.故选B.7.秦朝建立了完备监察机构,官员称御史大夫,…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明朝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这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A.内容、范围不断扩大 B.以强化皇权作为出发点C.对象包括官员与平民 D.首要任务是加强官吏管理【考点】1P: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分析】本题以秦朝到明朝监察制度的变化来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出发点.【解答】材料中涉及的监察制度内容没有变化,变化的是方法,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可见出发点是强化皇权.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和所学,监察制度的对象是官员,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和所学,监察制度的首要任务是监察,故D项错误.故选B.8.在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 B.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C.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 D.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考点】1U: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材料“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表明与统治集团内部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材料强调的是社会等级关系,而不是政治权利.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故C错误.材料“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表明家庭伦理关系延伸到国家的政治制度.故D项正确.故选D.9.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中闰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学者张传玺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以下观点能佐证材料主题的是()A.明朝设立内阁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产物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C.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D.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考点】1U: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旨在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解答】材料中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等词语凸显了作者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优点的重视和关注.故B正确.ACD三项则是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缺点来分析的,与题干主旨不符.故ACD错误.故选B.10.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公输班被誉为木匠祖师,他发明了锯子、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等木工用具。这些发明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的发展 B.冶金技术的进步C.铁制工具的普遍推广 D.“百家争鸣”的出现【考点】2D:中国古代先进的冶金技术.【分析】本题以鲁班的发明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对古代冶金技术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解答】A、小农经济的发展的原因是牛耕和铁质农具的应用,与材料描述的木工用具之间不存在联系,故错误;B、冶金技术的进步,使得铁器得以产生,作为铁质农具的基础,促进了鲁班木工用具的发明,故错误;C、铁制工具的推广,与木工用具之间不存在联系,故排除;D、百家争鸣属于思想领域,与发明无关,故错误;故选B.11.《史记•蒙恬列传》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这一举措客观上()A.加强了与“西南夷”的联系 B.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的进程C.方便了皇帝对地方的考察 D.加快对北方地区的经济开发【考点】V1: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分析】本题以始皇帝游天下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对秦始皇历史功绩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分析能力.【解答】A、材料中的“九原”属于北方地区,排除;B、该项举措是在秦统一之后的信息,排除;C、这一举措主观上是方便了皇帝对地方的考察,不属于客观的作用,错误;D、直道的修筑,在客观上有助于北方地区经济的开发,正确;故选D.12.《浅论唐代柜坊和飞钱》一文提到:飞钱产生之初,大多都是商人经营,而不是政府。但是飞钱这种先进的经营方式很快就吸引了政府,因为券票的携带异常方便,而大宗交易又愈来愈多,于是政府的态度是由禁止到放任再到应用.从根本上看,飞钱的出现和应用是()A.政府扶持和培育的结果 B.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结果C.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D.先进经营方式刺激的结果【考点】2M: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分析】本题考查唐朝商业发展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依据材料“飞钱产生之初,大多都是商人经营,而不是政府”可知A错误.“飞钱”是中国早期的汇兑业务,即在一地存钱,然后凭票据到异地领钱.这说明当时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据此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本原因是商业发展的结果.故C正确,B错误.唐朝以前,还没有什么先进的经营方式,故D错误.故选C.13.李根蟠在《翻车与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文指出:“(两宋)水车、尤其是龙骨车的推广是圩田发展的前提,也是江南地区稻麦复种的前提之一.龙骨车、圩田、稻麦复种三者是紧密相连的,而在这三者的发展中,龙骨车的发展是领先的。”由此得出的结论是()A.精耕细作是农业发展的首要基础B.科技进步大大提升农业发展水平C.耕作技术提高是农业发展的前提D.水利设施是农技改进的重中之重【考点】23: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答】精耕细作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精耕细作是农业发展的首要基础"材料无法体现.故C错误.依据材料“(两宋)水车、尤其是龙骨车的推广是圩田发展的前提,也是江南地区稻麦复种的前提之一可知“科技进步大大提升农业发展水平”说法正确,故B正确.耕作技术提高是农业发展的手段,前提涉及面非常广泛,故C错误.水利设施的完善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证,“水利设施是农技改进的重中之重”说法不正确.故D正确.故选B.14.方行在《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中写道“往时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力田,佃十五亩者称上农,家饶裕矣,次仅五六亩,次三四亩,佐以杂作,非凶岁亦可无饥,何者?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材料反映出江南农村()A.土地充分利用且精耕细作 B.土地利用率高但兼并严重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 D.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未改变【考点】26: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解答】由材料中的“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可以看出这是江南小农经济的典型表现,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并未在材料中体现,故排除.故选D.15.有学者认为,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相比于宋代,明清“商业革命"突出的是()A.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贸易 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C.民间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D.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盛【考点】2P: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分析】考查明清商业发展的表现和特征.通过与宋代商业发展对比,结和明清时代特征来分析.【解答】A.明清政府对外闭关锁国,通商口岸贸易不占商业发展的主导.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是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C.明清闭关锁国,.民间对外贸易受到限制,不可能空前活跃.D.商业发展与农业发展有关,明清南方农业发达,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促进城市工商业发展.大量具有工商也特色的市镇在江南大量出现.故选D.16.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这反映了当时()A.百家争鸣的结束 B.国家统一的实现C.思想兼容的走向 D.各种学派的诘难【考点】32:百家争鸣.【分析】本题考查的百家争鸣.题中的关键信息是“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解答】A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标志着百家争鸣的结束,故A项说法错误.B不符合史实,战国后期还没有实现国家的统一.C从题干“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可知C符合题意.D题中没有体现各种学派的诘难.故选C17.荀子在《荣辱》篇中指出:“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在此荀子()A.认为“人之性恶 B.倡导“为民生利'’C.提出“君舟民水” D.强调“仁义”和“王道”【考点】32:百家争鸣.【分析】本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功底,然后根据对题意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解答】题干中的意思是:荀子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小人,不需要学习不需要人教,就有趋利的本质.尧禹成为圣贤也不是生来就是,而是由于后来生活环境的变故,成其修为.结合所学知识这体现了荀子的性恶论,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18.“以史为鉴,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致力改革社会现实;有求实精神,注重实践和实证,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有强烈的社会责仟感。”下列概念与此说法相匹配的是()A.知行合一 B.经世致用 C.格物致知 D.与时俱进【考点】37: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人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解答】根据题干材料“致力改革社会现实;有求实精神,注重实践和实证”可以看出是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故B项符合题意;A项是心学代表王阳明的思想主张;C项是理学的主要思想主张;D项题干材料不能反映.故选B.19.中国古代一部长篇小说“划时代地把恋爱主题与整个社会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艺术地揭示了专制帝国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这部长篇小说是()A.《红楼梦》 B.《水浒传》 C.《西游记》 D.《三国演义>【考点】3P:明清小说.【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考查明清小说﹣《红楼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红楼梦》内容和特点的掌握.【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划时代地把恋爱主题和整个社会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艺术地揭示了专制帝国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的信息可以看出这部作品以爱情为线索,反映专制帝国走向败落的社会现实,结合所学可知,《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为线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衰落,故A项正确.《水浒传》反映了北宋时期的农民起义的作品,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西游记》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反映了反对君主专制,主张自由的思想,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三国演义》体现了较多的封建社会的忠义观念,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A.20.徐渭在画上自题诗: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为春。由此可见,他的画属于()A.山水画 B.风俗画 C.宫廷画 D.文入画【考点】3K: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文人画: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文人画本质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基本上唐朝形成,以王维为代表.【解答】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徐渭是明代诗人、画家,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明清鼎革时期,社会动荡,出现一些风格奇特画家,艺术风貌不拘成法,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在两晋时期已经出现,文人画正式产生于北宋,成熟于元代,极盛于明清,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故ABC错误.故选D.21.清末民初,在上海出现了“海派京剧”:即用京剧形式表现当时的生活,如《潘烈士投海》、《新茶花》等,在唱腔、表演、舞台布景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这说明()A.京剧从形式到内容发生根本变化B.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京剧重获新生C.海派京剧是传统戏剧的发展方向D.海派京剧革新适应现代生活需要【考点】3S: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分析】本题考查京剧的形成与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京剧用胡琴、二胡、笛子、唢呐等管弦乐器和鼓、板、锣打击乐伴奏,角色分生末净旦丑.将唱念做打结合,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解答】材料体现了海派京剧勇于革新,善于吸收新事物、新思想,能及时反映现实社会的特点,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故ABC错误.故选D.22.元代出现了套色印刷技术。“要印红黑两色,那就先取一块版,把需要印黑色的字精确地刻在适当的地方:另外取一块尺寸大小完全相同的版,把需要印红色的字也精确地刻在适当的地方.”这一技术的出现表明()A.活字印刷术改进完善 B.印刷技术革新已完成C.雕版印刷术得到发展 D.套色印刷术领先世界【考点】3B: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印刷术的发展.印刷术:①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世界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克里斯提尼废除传统的4个血缘部落而代之以10个新的地区部落,将平原、海岸、山地三大区各分为10区,每三种不同地区的小区又组成一个行政区。这表明()A.环境对民主政治有一定影响 B.民主制度进入繁荣时期C.城邦制推动了民主制的发展 D.贵族势力遭到沉重打击【考点】46:克利斯提尼改革.【分析】本题考查克利斯提尼改革,理解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雅典民主政治确立和雅典国家形成的含义.【解答】材料中,克利斯提尼改革,从行政管理上打破了贵族控制的部落管理模式,实行划区域管理,实质上就是对贵族势力的沉重打击,同时以行政区域管理代替部落管理地方,也标志着雅典国家正式形成.故D项正确;AC项与材料的主旨无关,B项错误,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进入繁荣时期,故ABC项排除.故选D.24.冯友兰先生在《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文中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他认为:“苏格拉底自以为负有神圣的使、命,以觉醒其国人为己任,孔子亦然。”由此可见,两位先哲有相似的()A.批判精神 B.自由观念 C.政治主张 D.公民意识【考点】31:孔子和孟子;83:苏格拉底.【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题干的理解,提取出题干中的有效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答问题.【解答】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雅典道德沦丧.孔子则面临礼崩乐坏,两者都面临着世道的沦丧,所以两者都负有神圣的使命“以觉醒其国人为己任,”,即批判现实,以唤醒国人,重建道德,故A项正确;B材料未体现先哲自由观念;C材料未体现先哲的政治主张;D材料体现了先哲的社会责任感,而非公民意识.故选A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25题12分,26题13分,27题12分,选做题28、29、30题15分,共52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律》规定:“盗陟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可赎.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在《田律》、《徭律》、《仓律》、《公律》、《金布律》等法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也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一一《秦律》节选材料二第3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第5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一摘编自《十二铜表法》材料三《民法大全》规定: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拷问不得施加于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拷问不应该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的原则.一一《民法大全》节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秦律》和《十二铜表法》的相同之处。(2)与《十二铜表法》相比,《民法大全》增添了哪些合理的内容(不得照抄原材料)(3)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说:“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试以古罗马法的演变为例,阐释该观点。【考点】4E:《十二铜表法》;4D:罗马法.【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秦律》和《十二铜表法》的相同之处,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概括的能力.(2)本题主要考查《民法大全》与《十二铜表法》的比较,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概括的能力.(3)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的演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教材所学知识,综合概括的能力.【解答】(1)根据两则材料的对比可以看出两部法律文献内容都比较全面,条文都比较清晰;都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2)对比材料三和材料二可以看出《民法大全》与《十二铜表法》的比较,增添了不得缺席审判;注重证据;注重保护思想自由;注重保护未成年人等内容.(3)由“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可知黑格尔认为法律也是因时而变的.结合罗马法中的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进行阐述即可.故答案为:(1)相同之处:内容全面,条文清晰;保护私有财产;维护等级制度;(2)内容:不得缺席审判;注重证据;注重保护思想自由;注重保护未成年人;(3)阐释:法律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随着平民反对贵族斗争、领土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罗马法逐渐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朝代粮食亩产量(市斤)人均粮食占用量(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粮食作物面积所占比重总面积北方南方春秋战国91(全国)614。82.394%秦汉117(全国)1048.355.7294%魏晋南北朝122(北方)、215(南方)1167.73.851。9251。92590%隋唐124(北方)、328(南方)1450.926。423.213。2190%﹣﹣卜凤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材料二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一一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材料三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宋)耐得翁《都城纪胜》材料四“然本州(杭州)所赖苏、湖、常、秀、淮、广等处客米到来,湖州市、米市桥、黑桥(皆为杭州撑内地名)俱是米行……又有新开门外草桥下南街,亦开米市三四十家,接客打发,分依铺家……"一(宋)吴自牧《梦粱录》(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2)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是否可信?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3)据材料三、四,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农业与商业的关系。【考点】2N:宋朝的商业发展.【分析】(1)本题考查古代农业发展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本题考查古代农业发展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本题考查宋朝商业发展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本题考查农业与商业的故选,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1)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大量使用,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增加;耕地面积增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劳动力大量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再加上隋唐时期,国家是统一的,所以农业发展趋势是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例如,隋唐时期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就不原来下降了四个百分点.学生据此归纳得出结论.(2)本题系开放性题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农业发展情况和自然条件方面进行分析是可信的;从传统的重农抑商方面进行分析又不可信.(3)依据材料“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商业经营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均被打破;多种行业不断出现.故特点归纳如下: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有餐饮、娱乐等服务设施;城市经济职能增强.(4)本题系开放型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农业发展迅速,商业繁荣;宋朝由于农业发达,商业空前繁荣.同时,在重农抑商的环境下,商人致富后又买田置地,对农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故农业与商业相互促进;农业发展为商业兴起奠定基础;商业发展促进农业的发展.故答案为:(1)发展趋势:①粮食亩产量提高;②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③耕地面积增加;④南方经济逐渐得到发展;⑤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2)①可信:粮食产量的提高为经济作物专业化生产提供了可能(或粮食产量的提高保障了粮食供应,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可以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祁门县山多田少,适宜茶叶种植.②不可信:重农抑商思想影响;“业于茶者七八”的说法存在夸大之嫌.(3)特点: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有餐饮、娱乐等服务设施;城市经济职能增强.(4)关系:农业与商业相互促进;农业发展为商业兴起奠定基础;商业发展促进农业的发展.27.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地位有所不同,并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如何维护大一统政权的稳固这一点上,秦皇汉武之间有着共同的认识,即不能容忍多元化的指导思想的存在,认识到必须有一种主导性的价值观念来维护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儒家认识到仅仅依靠武力和严酷的法律无法长久地保持统治的合法性,关键是要使价值系统制度化,从而为现存的秩序提供支持。一一干春松<儒家制度化的形成和基本结构》材料二朱熹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并非上述深奥的哲理,而是通俗的儒学教化。他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一一樊树志《朱熹新儒学:从“伪学”到官学》材料三彼(郑子玄,此人不肯借讲学以宣扬道学)以为周、程、张、朱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于讲周、程、张、朱者也,是以益不信。不信故不讲。……今之讲道德性命者皆游嵩、少者也;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然安知我无商贾之行之心,而释迦其衣以欺世而盗名也耶?一一李贽<焚书•又与焦弱侯》(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为建立“主导性的价值观"所采取的对策。(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宋代朱熹新儒学有哪些主要特点?(3)据材料三,指出李贽的思想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体现出的特点。【考点】38: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独尊儒术的主要措施.(2)本题主要考查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新儒学的主要特点.(3)本题主要考查明朝李贽思想主张的特点及其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4)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发展变化所体现出的特点.【解答】(1)本题要结合教材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汉武帝为建立“主导性的价值观”意思是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主要措施有: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设立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建立以儒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任用儒学者为官.(2)本题结合材料关键词“通俗的儒学教化"“具体化、通俗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可以概括出答案.(3)本题结合材料三材料概括出特点:与理学的正统思想格格不入(或异端思想);批判道学家的虚假,强调人的正常私欲.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4)本题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为:(1)对策: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设立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建立以儒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任用儒学者为官.(2)特点:日益具体化、通俗化、日常化、基层化.(3)特点:与理学的正统思想格格不入(或异端思想);批判道学家的虚假,强调人的正常私欲.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4)特点: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趋时更新(或与时俱进).请考生在第28、29、30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作答时先在答题卡上在所选题目的题号右边方框里打上√.所做题目必须与所打√题目一致,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一一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清朝入关之初,赋税制度仍沿袭明朝旧制,赋税分田税和丁税两种,折银征收。1712年清政府宣布,以1711年(康熙50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新增人口,“盛世兹生人丁,永不加赋.”把全国征收丁税总额固定下来。1723年(雍正元年)下令,将康熙末年已在四川、广东等省试行的摊丁入亩办法推广全国,把康熙50年固定下来的丁银额全部摊入地亩,与田赋一体征收。摊丁入亩又称人丁合一,或称地丁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一百余年,全国各地基本完成.﹣﹣摘编自褚鸿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三大里程碑》(1)根据材料一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方式上的特点;(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清两代赋税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并指出我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考点】MI: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方式上的特点.(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清两代赋税制度的积极作用,并指出我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解答】(1)由材料“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可知特点是财政开支以“量出制入”的原则;由材料“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可知特点是以户等(财产)为标准征收;由材料“分夏秋两季征收"可知特点是分夏秋两季征收.(2)第一问需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唐、清两代赋税制度的积极作用:简化赋税征收手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税负公平和维护社会稳定;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促进商品经济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